在历史新起点上办好文科高等教育_第1页
在历史新起点上办好文科高等教育_第2页
在历史新起点上办好文科高等教育_第3页
在历史新起点上办好文科高等教育_第4页
在历史新起点上办好文科高等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历史新起点上办好文科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文科)高等教育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认真回顾总结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梳理其中独特的“中国经验”,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科人才培养、繁荣学术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新时期文科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国各项事业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也迎来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由于“重理轻文”等思想的长期影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一段时间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并为社会各界所广泛认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极大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2001年至2002年间,江泽民同志先后在北戴河、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连续三次发表关于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四个同样重要”、“五个高度重视”、“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4年5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为今后一个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我们党关于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应该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已经树立。在实践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探索,我国基本建成了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应用、创新体系,成为当代世界多样文化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主要成就可总结为五点:一是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较为齐备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二是基本形成了规模、科类、层次相对完整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的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持续扩大,2006年文科在校生规模达到859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一半,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三是培养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较高水平、思想坚定的教学科研队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四是建立了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出现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恢复和加强了人文社会科学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五是人文社会科学在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且中国学术开始走向世界。在世界多样文化中开始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初步发挥了中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理念的树立以及过往成就的取得,都为文科高等教育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看到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理念的提出,向文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涌动和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也都向文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相对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高等教育包括文科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尚不能令人满意,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教材建设、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二、当前文科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下提到的五方面问题,有的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的则是因为没有尊重文科的特殊规律造成的,但在我们看来,都是文科高等教育中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文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文科的学术繁荣也很难进一步实现。党和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尚未在制度层面得到有效落实。党和国家总结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了现代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从治党治国的高度提出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但是,到现在为止,这种高度重视仍未在制度层面得到有效落实。自然科学有若干国家大奖,人文社会科学没有;自然科学领域有国家级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人文社会科学没有;自然科学领域设有院士制度,对做出杰出贡献的、开拓性、奠基性学术成就的理工农医的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没有院士制度,一批做出杰出贡献的、开拓性、奠基性学术成就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和他们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的评价。这两年国家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理工科的院士自动进入一级教授岗,但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级教授岗位至今尚未落实。另外,至今尚未建立起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基本上仍是按照理工科的思维、价值取向、评价标准、指标体系来评价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理工科模式”和管理的“工程化倾向”严重。这一切都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在实践当中得不到真正落实,甚至往往被扭曲、矮化和弱化。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认识不够,对文科高等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和管理。人文社会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价值体系。对这一点持有清醒的认识是加强文科高等教育、促进学术繁荣的基础。作为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但现在社会上包括高校之中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上存在浅薄化和庸俗化的倾向。一些人认为几个老师几本书就可以办文科。近年来,文科人才培养的规模扩张太快,浮躁之风严重,一些高校盲目发展文科专业尤其是应用性专业,导致学校定位不明、特色遗失、专业设置趋同、办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有些学校在办文科时缺乏甚至完全没有责任意识,不是根据自己的实力、水平和各方面条件的成熟,而是盲目跟进市场和眼前需要,仓促上马。以新闻学类专业点为例,1999年到2004年5年内,共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70个;到2005年,我国新闻类专业点达到661个,一年就新增202个,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50年建立的专业点总和的两倍,到2008年,达到了877个。这些专业点的教学质量如何,令人难以想象。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和高等教育的整体声誉。除此之外,在文科专业的设置方面还存在着专业划分标准混乱、专业名称不规范、新设专业缺乏明确标准和质量要求等种种问题。同样,在当前社会多元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在文科高等教育中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同时,让我们的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这绝不仅仅是开设几门思想政治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但现在在这方面缺乏科学的、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和指导,也存在着一些学者不肯或者不敢公然声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的甚至公然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的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基本被取消,学生无从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样的混乱现象首先就体现在教材建设上,现在,相当一部分文科教材既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思想观点,也不注重知识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前沿性;而且文科教材泛滥成灾,各个院校自编教材,互相雷同甚至抄袭的不少,造成巨大的人力财力浪费。文科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经费也有了较快增长,但经费增长速度远低于高校在校生规模扩张速度,导致生均公用经费逐年下降。文科生均经费低于理工农医,是所有学科门类中最低的,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科学研究方面,我国高校获得的文科科研经费更是严重不足。最近几年,文科科研经费相比过去,有了较快增长。即使这样,仍然很低,以科研经费最高的2008年为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总经费约2.4亿,目前高校从事文科教学与研究的人员有50多万人,每人年均不到500元;而实际资助比例只有10%左右。高校文科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科研设施的改善、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教师队伍的优化和原创性成果的产出,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科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存在功利化倾向,教风学风有待提高。现代大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科制度只重视适应知识的高度分化的要求,而忽视了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适应,它使专业产生凝聚力的同时,也使本学科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脱离,不仅将本来相互联系的知识割裂为狭窄的知识领域,而且将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狭窄的职业训练。在专业与功利的影响下,大学正逐步变成职业养成所,教育被抽去了精神,大学被抽去了灵魂。人文与科技的基础教育沦为专业教育或职业养成的点缀与装饰。一些人视大学为职业养成所,一味强调市场需求,以为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谋生技能。有的学生也把读书看作谋职之需,不肯踏踏实实地学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文科高等教育中“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研究型大学也是如此。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缺乏宁静的精神和自持的品格,不能赋予教师和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氛围;一些教师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不能起到“道德文章、堪为师表”的作用。教风学风中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严重影响了文科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繁荣。文科高等教育的国际文化交流“输入”远大于“输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很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单向输入占主导地位的状况一直延续至今,而且浅尝辄止或食洋不化以及误读、误解、误导的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与我国地位相应的国家软实力得不到应有的张扬,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相当微弱,缺乏推介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有效方式,缺乏深入总结和解读中国发展经验、发展模式的有效成果。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阻滞我国和平发展的一个瓶颈。三、办好文科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以上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大学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科学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尊重文科的自身规律,加强科学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肩负着提升国民素质、教化民众、塑造时代精神、丰富民族思维的重大责任。因此,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仅仅是面向文科学生、培养文科人才的问题,对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对于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内容。要把人文社会科学的使命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各个院校都应该开设一些文科课程,有一批教师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这对于改善学校整体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对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办文科。应该进一步明确文科专业的设置门槛和质量标准,加强对文科专业设置的规范管理,坚决纠正专业设置中的混乱现象。应用学科专业要科学布点,不能盲目增设新专业点,尤其要严格控制某些专业点布局太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学科专业。要修改目前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严重脱节的、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严重脱节的学科专业目录,适当增加有现实需要的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比如国学。适当控制增长规模,强调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加强学风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同整个高等教育一样,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文科的人才培养也要由规模扩张转变到质量提升的道路上来。文科高等教育规模要适度,结构要进一步优化。要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文科的特点加强文科的教学工作。要形成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观,根据大学类型和层次确定不同的质量标准,探索与之配套的有效的质量控制办法和评价体系,强调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在研究型大学,尤其要重视人才培养中的宽口径和厚基础,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格的养成。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当中的价值观导向,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以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特别关注和加强对文科教材建设的指导和规范,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另一方面又要坚持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吸纳到教材中。要大力推进教学制度的改革。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教学实践环节,保证文科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加强学风和师德建设,营造鼓励探索、尊重探索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提倡“爱岗敬业、淡泊宁静、潜心治学、奋发进取”的学风和教风。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特别要关注基础研究和人文学科的萎缩情况,着力改善文科办学条件。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财政性经费的三个增长,使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最迟在2012年达到GDP的4%,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左右。与理工农医相比,文科高等教育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在普遍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的基础上,阶段性地适度向文科高等教育倾斜;在普遍增加生均拨款的基础上,文科学生生均拨款标准应有较大幅度增长。在加大对文科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量因素,更要关注质量因素;同时,根据文科特点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科研事业费制度。“211工程”、“985工程”是高等教育领域国家重点建设的战略举措。在建设过程中,要真正体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加大对文科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和课题研究的投入力度。要特别重视对基础研究和人文学科的扶持,防止这些学科的萎缩。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和文科高等教育的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合理的激励制度。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机制、评价形式亟待创新,既要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也要体现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有着统一的国际评价标准,而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其特殊性,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