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1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3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

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

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

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

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

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

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

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

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

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

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

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

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

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

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

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

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

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

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

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

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

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

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

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

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

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

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

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

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

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

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

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

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

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

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

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

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

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

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

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

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

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

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

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

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

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

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

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

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

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

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

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

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

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

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

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

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

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

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

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

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

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

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

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

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

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

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

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

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

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

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

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

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

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

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

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

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

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

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

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

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

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

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

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

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

程。

2、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多种方法,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具

准备:

投影片(P4的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

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师出示下图)

师:图片中告诉我们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

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

笔盒便宜?

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便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师:谁能说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因为4.9元小于5.1元。师:你是

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

(3)汇报交流。

生1:因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

元く5.1元。

生2:因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淘气有个问

题想请同学们帮忙,

同学们说帮不帮?(帮)

师:小淘气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

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

(1)学生自己比较大小。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比较的?(3)指名回答,教师小

结。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

○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组自己练习。

2、到哪个商店去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生1:我学会比较小数的

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

元比5元少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

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

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

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

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

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

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

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

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

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

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

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

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

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

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

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5+8+4+2+6)5=5(个)

(板书)第四组(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

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

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

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

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

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

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

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

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

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

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师: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些闰年的年份与4

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请你推断一下,下一

个闰年是哪一年?往前推算,哪一年是闰年?通过计算引导学

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要判断某一年

是不是闰年,就可以用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是不是4的倍数。

当学生按一般方法判断2100年为闰年时,教师说2100年是平年。

这是怎么会是呢?

练一练:

1、判断下列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1997后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2)北京承办20__年第29届奥运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年月日成立的,今年的月日是建

国周年纪念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判断正误。

(1)每年都有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3)小华说:“我爸爸4月31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4)小明说:“我表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5)1900年是闰年。()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

天生的?(视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可以到上去

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

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

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

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能力教学点: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

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德育教学点:体验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

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

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你们高兴吗?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高兴!让我们记住这难忘的日

子(教师板书讲课当天的日期)

师:我特意给你们带来了一组精彩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师:谁愿意把你熟悉的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出示赛跑的图片)

生:赛跑

师:你跑100米大约用多长时间?

师:谁还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出示学生篮球比赛的照片)

生:这是一场篮球比赛。

师:你知道一场篮球比赛大约是多长时间吗?

生:40分钟师:谁还想来?(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图片)

生: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图片。

师:你知道春节晚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一场春

节晚会大概经过多长时间?

生:春节晚会晚上8:00开始、12:30结束。一场春节晚

会大概经过3个半小时。

师:你知道国庆节是在什么时候吗?

生:十月一日

师:你从上小学到现在经过了几年?

生:三年。

师:这些图片都跟什么有关系?(时间)

师:我们学过那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师:其实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位,

它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

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

生:(自由发言)

师:是这样子的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年的年历卡片,下

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看你们还

能发现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年有12个月一、

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

月(每月30天)二月28天或29天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教学大月、小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

师:想一想,把有30天的月份起个什么名字?师:二月份

既不是31天,又不是30天,那我们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呢?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几个巧妙的记忆方法。教师用课件

出示左拳图,介绍用左拳记忆的方法。

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你们还可以记住下面

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平

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教师说明:这里的“腊”

是指十二月。)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记: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

后双。

3、教学平年、闰年。

教师指出: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

小月,它的天数很奇怪,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

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我不用看年历,你要你说出这一年的年份,我就知道这

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不信谁来考考我?

生:自由说师:我为什么不用查看年历就能准确地判断这

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

答后,教师让学生将闰年的年份涂成红色。

师:闰年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

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每4年里有3个平年,1

个闰年。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并能总结规律。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

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

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

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

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

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

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

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

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

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

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

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

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

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

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

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

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

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

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

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

“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

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

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

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

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

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

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

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

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

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

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

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

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

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

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

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

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

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

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

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

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

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

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7+5+9)÷3=7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胡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7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胡必泛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

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

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

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

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7叫做胡老师

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

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

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

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

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

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

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

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

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

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

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

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

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

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

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

(148+142+139+141+140)÷5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

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

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

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

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

实。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

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

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

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

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

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

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

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

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

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

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

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

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

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

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

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

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

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

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

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

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

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

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

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

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

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

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

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

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

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

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

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45÷563÷742÷654÷925÷5

13÷426÷833÷652÷846÷9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

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

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

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

么?

2.做一做:615÷3624÷6218÷2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

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

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

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

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

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

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

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

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__多年前,我们的祖先

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

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

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

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

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

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

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

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

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

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

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一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

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

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

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

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

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

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

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

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

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

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

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

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

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

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

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

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

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

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

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

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

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

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

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

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

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我们已经学

习了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

减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是前面口算教学的延续,又是以后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

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的计算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

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学有用的

数学。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

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运

用观察、探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初步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

3、渗透估算意识。

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

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复习两位数的分成

2、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35+30=64+5=

48+30=79+4=

53+40=66+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些题的呢?先来看左边这一

组两位数加整十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又是怎样计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