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积分中分部积分法则的教学设计_第1页
不定积分中分部积分法则的教学设计_第2页
不定积分中分部积分法则的教学设计_第3页
不定积分中分部积分法则的教学设计_第4页
不定积分中分部积分法则的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定积分中分部积分法则的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2)10-0155-02

一、教材内容分析

高等数学的内容是以微积分为主体的,微积分主要包括微分和积分,且极限是微积分的基础,积分与微分互为逆运算。从整体结构上了解微积分的内容构造,对我们学习其中的分支内容会有很大的关心。以华东师范高校数学系编的《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为教材来分析,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消失在第八章《不定积分》的其次节的其次部分,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积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为后续定积分以及重积分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是求积分的两种重要方法,在学习了换元积分法后,虽然能求解许多类型的不定积分,但是却不能解决被积函数为两个函数(下面我们所争论的都是指初等函数)甚至三个函数乘积的不定积分,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另一种重要的积分法――分部积分法,这就说明白学习分部积分法的必要性。

二、同学分析

高校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也具备了肯定的自主学习力量。在教学中,应以同学为主体,让同学自主探究、亲自实践,而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通过前面换元积分法的学习,同学已经具备了肯定的基础学问,假如老师再奇妙地引入新课,就能激发起同学剧烈的求知欲,使得他们乐观主动地观看、分析、归纳,以形成熟悉,并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依据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和同学的学问现状,老师应采纳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育同学的规律思维力量和动手解题力量。

三、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1理解分部积分公式的定义,把握分部积分法的实质。

1.2会正确使用分部积分法来求不定积分。

2.力量目标

2.1培育同学的观看与类比力量:“会观看”,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看其共性及共性。

2.2培育同学的归纳与总结力量:“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看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2.3培育同学的建构力量:“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看分析与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学问体系中。

3.情感目标

3.1通过以同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同学自己发觉分部积分法的求解规律,进展体验猎取学问的感受。

3.2通过“会观看”,“敢归纳”,“善建构”,培育同学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多方位端详问题的创新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部积分公式的概念及运用分部积分公式求解的关键。

难点:如何选择和,即如何将被积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

依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熟悉论,学问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渐渐建构的结果,而熟悉则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关心同学回顾了换元积分法的学问点之后,引导同学通过分析被积函数的组成形式,自己归纳、总结出分部积分法的求解方法和步骤。让同学主动地发觉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获得学问,老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所以采纳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

2.学法指导

对于求积分,同学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学问基础,剩下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另一种积分法,使其能更适用于求被积函数为两个函数乘积的不定积分。教学设计中要留意激发起同学剧烈的求知欲,使得他们能乐观主动地观看、分析、归纳,以形成熟悉,并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在本章的前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把握了第一换元和其次换元法的要领。下面,我们就用学过的学问先来争论一道例题。

引例[1]求不定积分。

观看发觉此题的被积函数为两个不同函数的乘积,且无法直接查基本积分表求出不定积分,所以考虑直接用换元积分法试一试。由,

作变量代换,则;或由,作变量代换,则,而这两种结果仍不易求得原函数。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能不能找出另一种求不定积分的方法可以很便利地来解决形如引例的积分呢?

首先,让同学们利用函数乘积的微分公式来验算的导数,即

将上式两边求积分得到。这就求出了上述引例的结果。

其次,引导同学从分析等式中找出规律。

由得到,而等式的左边正是,于是移项直接得到。由此可看出,通过函数乘积微分公式的逆运算,我们可以求得一个不定积分的原函数,下面将其过程抽象为一般情形。

一般地,有

(、均为的函数)

即。

可见求某式的不定积分,在肯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求另一式的不定积分。而这一思想供应了查找原函数的另一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分部积分法”(integrationbyparts)。

1.1分部积分公式的定义

定理3.1[1](分部积分法)若与可导,不定积分存在,则也存在,并有

.⑴

证由

对上式两边求不定积分,就得到⑴式。

公式⑴称为分部积分公式,常简写作

或.⑵

1.2分部积分公式的作用

结合引例分析分部积分式,可发觉公式⑵对求积分有很大的作用。

公式⑵左右两端的和调换了位置,即将所求的不定积分转换为求另一个不定积分。

假如发觉积分有困难,而简单计算时,利用分部积分公式就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1[2]求积分。

分析被积函数是多项式函数与正弦函数的乘积,那么如何运用新学问分部积分公式来求解呢?依据公式⑵知道,首先要找出和,才能代入公式计算结果。由于,所以让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选,。

解令,,则有,。由公式⑵求得

本题中,若由,选,,则有,。

由公式⑵得

明显积分比原积分更难积出,这是由于其次种选择和的方法不正确,使得积分更难进行下去。

例2[3]求积分。

分析被积函数是多项式函数与指数函数的乘积,同样要先选择

和,再代入公式计算。由于,所以可先选,。

解令,,则,由公式⑵求得

同样,若依据,我们也可以选,,则由公式⑵求得

可以看到等式右端的积分比原积分还简单且更难积出,因此这样选取和是不合适的。

总结由例1、例2的求解过程,引导同学思索:要胜利地运用分部积分公式,其关键是什么?(答)关键是恰当地选择和。这是由于应用分部积分公式的目的是为了将难以积分的变成简单积分的。若

和选择不当,积分会变得越来越简单,甚至积不出来。所以一般来说,选择和的原则遵循:⑴从中简单求原函数,⑵新积分比原积分简单积出。另一方面,由上面两个例子还可让同学分析得出,若被积函数是多项式函数和三角函数或多项式函数和指数函数的乘积,一般考虑设多项式函数为,使其降幂一次。

例3[1]求积分。

分析被积函数是多项式函数和对数函数的乘积,由于基本积分公式表中没有形如的积分公式,因此可设法把被积函数中的

有理化。依据,此题应令等于。

解令,,由公式⑵有

例4[1]求积分。

分析被积函数可视为1和反正切函数的乘积,同样基本积分公式表中没有形如的积分公式,故考虑设法把被积函数中

的有理化,由于,此题应设等于。

解令,,由公式⑵有

总结由例3、例4不难发觉,若被积函数是多项式函数和对数函数或多项式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乘积,就考虑设对数函数或反三角函数为,这样使用一次分部积分公式就可以使被积函数降次、简化、代数化、有理化,即分部积分法常用于消去积分中的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

由以上各例,我们看到,运用分部积分公式求积分时,一般分为四步:

第一步:“选、”,即选取和,把所求积分改写成。

其次步:“代公式”,即利用分部积分公式化出一个新的积分,它与所求积分相比,不过是把、互换了位置。

第三步:“微出来”,即把化出的新积分中的微出来,使之成为

以便计算。

第四步:算积分。

这四步中最关键的是如何选取和。

例5[1]求不定积分。

分析被积函数是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乘积,由于有

和,所以我们考虑问题时可选或。

解[解法一]令,,由公式⑵有

移项得

[解法二]令,,由公式(2)有

移项得

分析此题的两种解法,简单看出当被积函数是指数函数与三角函数乘积时,可将指数函数设为,也可将三角函数设为,这两种方法难易程度相当。另外,像这种积分在反复使用分部积分法的过程中消失了还原的现象,实质上是得到待求积分的代数方程,移项即可求得所求积分,且最终肯定要加上积分常数。

3.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运用分部积分法来求解不定积分,知道了分部积分法特殊适用于求被积函数为两个函数乘积形式的积分。在课堂上通过对不同题型的例题的讲解和分析,把握了选择和要遵循的一般原则,并初步找出了选择和的规律,这个规律与被积函数的形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下面我们将被积式中的函数根据求原函数的难易程度作分类,可得函数分类表(表1)。

表1:函数分类表

依据表1,对于被积函数中的两个不同函数,一般地,将居于左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