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4.知道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等效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二、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三、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实验探索,归纳总结。【自主学习】:1.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跟几个力产生的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2.求几个力的合力的或求合力的,叫做。3.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到: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为邻边作,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就代表合力的,这个法则叫做。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由“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的问题引入,设置悬念,通过两位同学提起一桶水和由一位男同学单手提水的现场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等效代替的关系,得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复习提问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求两个力的合力的问题:(两种情形,分力同向和反向时)并引导学生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去理解这两种情形,然后再抛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分力与其合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用“等效替代”的思想靠测量的方法先去找到两分力与合力,并将它们表示出来,然后再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问题的提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与其合力有什么样的关系?(2)设计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用什么方法找分力与合力,实验中应怎样实现分力与其合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②如何知道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力的方向?

③实验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样可以更直观简洁地同时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在旁巡查,适时加以指导,实验时要分布引导学生注意以上4个问题。投影学生做出的力的图示,然后引导学生把合力的箭头和两分力的箭头连接起来,再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结果大胆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猜想──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并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确定了两个分力与合力,并且用力的图示将它们表示出来后,到讲台上展示交流实验中得到的图形,并思考归纳、总结本实验探究的结论。[教师活动]总结说明:我们这节课只做了有限的实验,其实两分力和合力的关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早就被科学家证实了,大多数同学得到这个结论,而少数同学未能得到,那是因为实验中出现了问题,可能是实验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系统误差),甚至是操作上的错误。请学生下课后分析造成的原因。

例题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来求合力,教科书中的例题比较简单,但学生在作图时常常不规范,教师要强调学生注意

1.合力,分力要共起点,虚线,实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标度要相同,作图要准确。

3.对角线要找准,不要忘了方向。练习: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大小分别是90N和120N通过作图求出三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力夹角为60°时;两力夹角为90°时;两力夹角为120°时思考1:分力一定时,随着夹角的增大合力如何变化?教师演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动画及自制教学模具。思考2:怎样求多个力的合力呢?共点力: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共点力的概念,强调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课堂达标:1、若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F1、F2的作用,其中F1=10N,F2=6N,则该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可能是()A.3NB.4NC.12ND.18N2、在“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在这两次拉伸中()只要求橡皮条拉到相同的长度要求橡皮条沿相同的方向拉到相同的长度将弹簧测力计拉到相同的刻度将橡皮条和细绳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3、假设一座斜拉桥中某对钢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都是30°,每根钢索中的拉力都是3×10N,那么它们对塔柱形成的合力有多大?方向如何?课堂小结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吃现成”,同过本节课,要近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节课重点解决“力的合成”的方法的得出——平行四边形法则。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两个关键点着力展开,一个是“力的等效”,一个是“实验探究”。通过事例、演示、实验把“力的等效”贯穿整个课堂:水桶悬在空中、拉橡皮条等等。“实验探究”平行四边形法则,先猜想,再设计,到实验。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学生设计、师生共同确定方案、到学生动手操作做实验,自然有序,紧凑清晰不乱。在过程中逐步渗透科学的态度、方法,培养了能力和物理素养。这节课,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交流互动顺畅,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通过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知道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本节课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积极探究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在高中已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练习: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大小分别是90N和120N通过作图求出下列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力夹角为60°时;两力夹角为90°时;两力夹角为120°时思考讨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可以看出,两个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1、F2的夹角而变化。当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为θ=0°时,怎样确定它们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当θ=180°时,怎样确定它们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课堂达标】1.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有关它们的合力和分力关系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小的分力、小于大的分力.B.合力的大小随分力夹角的增大而增大.C.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任意一个分力.D.合力的大小可能大于大的分力,也可能小于小的分力.2.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均等于f,如果它们的合力大小也等于f,则这两个共点力之间的夹角为()A.30°B.60°C.90°D.120°3.在电线杆的两侧常用钢丝绳把它固定在地上.如果钢丝绳与地面的夹角∠A=∠B=60°,每条钢丝绳的拉力都是300N,求两根钢丝绳作用在电线杆上的合力.4.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F1、F2,当它们间的夹角为90°时合力大小为20N,则当它们间夹角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多少?1515F/N0180o360o通过评委老师的点评以及自己的反思,自己还有以下不足:1、加强板书的练习:板书书写不够工整美观,以后需要加强练字以及板书的整体设计。2、加强语言的锤炼:这节课,从一开始到课堂的结束,我感觉自己的语言还不够老练和精准,声音太过平缓没有激情,感染力不够;对学生的反应,预判的不是很全面,这些地方还需以后的磨炼。

3、课堂整体掌控不够:以后需要加强对整个课堂的掌控,关注到全班学生的动态。4、时间把握不到位:学生练习时间太少,学生掌握的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