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教材选修3-5-第十七章第3节《粒子的波动性》名师教案_第1页
人教版物理教材选修3-5-第十七章第3节《粒子的波动性》名师教案_第2页
人教版物理教材选修3-5-第十七章第3节《粒子的波动性》名师教案_第3页
人教版物理教材选修3-5-第十七章第3节《粒子的波动性》名师教案_第4页
人教版物理教材选修3-5-第十七章第3节《粒子的波动性》名师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3粒子的波动性一、核心素养通过《粒子的波动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人类对光认识的美好、曲折过程,欣赏物理学的对称美,体会蕴含的哲学思想。从科学家的工作中感悟科学探究:如何向固有观念挑战,提出大胆猜想和假说,如何寻找有效的方法加以验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精神。二、教学目标1.通过史实的回顾,感受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的曲折性,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内容。2.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领会类推的研究方法和用历史的观念来看问题,感悟科学家的探求精神。3.通过对德布罗意波的实验对象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感受实验研究这一重要的研究方法。4.通过对显微镜的分析学习,感受科学的成就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三、学情分析粒子的波动性是《人教版选修3-5》第十七章第三节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和物质波的实验验证。学生在《选修3-4》中已经学习了光的波动性的知识,在本章第二节又学习了光的粒子性的知识,通过光的本性的史实回顾,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难度不大。类推的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曾多次运用,学生能从科学家的工作中感悟科学探究,以及向固有观念的大胆挑战。这其中蕴含的教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要突出体现和渗透。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假设的验证,都必须依靠实验。实验如何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技术问题如何解决,是本节课思维量最大的部分,也是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部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具体的情境,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完成这个实验方案。四、教学重点、难点1.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类推的研究方法、对固有观念的挑战2.物质波实验方案的设计、技术问题的解决五、教学活动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根据优教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1、光的波粒二象性:【讲授、提问】很久以前,人类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光是什么?人类对光的本性的研究构成了一部科学史诗。最早对此提出观点的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由一些非常神奇的微粒组成的,它们的运动遵守牛顿运动定律,这可以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现象。同一时期惠更斯提出过光的波动说,由于牛顿无与伦比的学术地位,他的微粒说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19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观察到了一些光的现象,从而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学生回忆、回答):光的干涉、光的衍射等现象。19世纪后期,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理论,他经过计算发现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等,从而猜想光是一种电磁波。后来,赫兹在实验室里捕获了电磁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理论。至此,光的波动性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到了20世纪初,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再一次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光又具有粒子性。(学生回忆、回答):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认为人们在整个19世纪都在研究光的波动性,而忽略了光具有粒子性的一面,并且只有利用光的粒子性才能解释光电效应现象。这使得人们又不得不承认光具有粒子性。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我们统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的能量和动量的表达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能量和动量p是描述粒子性的物理量,频率和波长是描述波动性的物理量,它们之间通过普朗克常量h联系在一起,h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之间的桥梁。2、粒子的波动性:【讲授、提问、分析感悟】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实物粒子呢?它们会不会跟光子一样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呢?最早思考这个问题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德布罗意从小酷爱阅读各类书籍,爱好非常广泛,他最早攻读的是历史学学士学位。后来,他大量阅读了物理学书籍,并参加了一些物理学前沿问题的讨论会,他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转而研究物理,在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时,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德布罗意是这么思考的“整个世纪以来,在光学上,与波动方面的研究相比,忽视了粒子方面的研究;而在实物粒子的研究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是不是我们把粒子方面的图像想得太多,而忽略了波的现象?”。他运用了历史学的观点来看待物理问题,大胆得将光的波粒二象性类推到实物粒子,所以他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并且,实物粒子的能量和动量p与它所对应的波的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与光完全类似。我们把这种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叫做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然而,在那个年代,人们无法认同德布罗意的假设,就连他的导师物理学家郎之万也根本不相信他的假设,只是因为他的论文写的文采飞扬,才勉强让他毕业了。以至于德布罗意本人也说,他的这种假设很有可能是“没有科学特征的狂想曲”。导师后来将他的论文寄给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看了后,觉得这位年轻人很有想法,虽然很大胆,但也有些道理。他说这很可能是“揭开一幅大幕的一角”。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到底谁对谁错?德布罗意的假设能否得到验证,还得依靠什么的检验?(学生:实验的检验。)3、物质波的实验验证:【讲授、建立情境、学生运算、实验方案设计】我们人体就可以看成一个实物,如果德布罗意的假设是正确的,人体也具有波动性。我们可以尝试着估算一个中学生在跑百米时的物质波的波长。学生代入自己的大致数据,进行运算。请一位同学来讲解一下自己的数据以及解题的方法。同学们算出的波的数量级大致都为10-36m,大家普遍都感觉这个数字很小,那么它到底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可以举出一个例子:晶体中原子间距的数量级为10-10m。可见,这列波的波长可以说小的一塌糊涂。那么,你能观察到这列波吗?类比前面光的波动性的验证方案。教师引导,能让学生自己提出:为了观察到波动性,必须借助于干涉、衍射等这些实验现象。紧接着,再让学生提出:要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图样,必须满足一个条件:狭缝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差不多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这列波无法观察到的原因是:波长太小了,与它相对应的狭缝无法找到。因此,学生认识到必须要找到一个研究对象,它的物质波波长要适当大一些,才能方便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狭缝。联系到p=mv=,自然就有很多同学踊跃提出,可以减小质量m和速度v。教师提问:这两个物理量减小哪一个,能起到更佳的效果?我们刚才研究的是宏观的物体,如果是微观物体,例如电子。给出电子的质量与人体质量一比较,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再给出一个微观物体的情境:一个原来静止的电子,在经过100V电压加速后,德布罗意波长约为多少?学生经过短暂运算后,让一位同学交流运算方法和数据。由于运算过程跟上一个情境类似,所以此题的时间可以比上题节省一些,只要让学生充分思考了就可以了,给出电子波长数量级10-10m。这个数量级让科学家们眼前一亮,他们为何如此的兴奋呢?同学们,这个数量级我们见过吗?大家领悟到,这同时也就是我们刚讲过的晶体中原子间距的数量级。因此,对于这个实验的方案,你是不是已经有了想法?学生答:如果电子具有波动性,那么我们将电子射入晶体的原子间距中,就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大家一定很兴奋。最早设计出该方案,并完成实验的是物理学家C.J.戴维孙和G.P.汤姆孙,他们将电子束射入晶体中,观察电子图样。PPT中打出图样,大家认为这是电子的衍射图样吗?科学家们看到这个图样,又是一阵狂喜,早在十多年前,他们曾经进行过X射线经过晶体的衍射实验,我们知道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得到的衍射图样与电子图样放在一起比较,完全相似。所以,终于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因该假设得到了实验的检验,获得了诺贝尔奖,同时,完成这个实验的两位科学家C.J.戴维孙和G.P.汤姆孙,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汤姆孙这个名字大家熟悉吗?有一位汤姆孙因为发现了电子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叫J.J.汤姆孙。这两位汤姆孙是何关系呢?父子关系。父子二人都因为跟电子有关的实验而获得诺贝尔奖,这在科学史上被传为一段佳话。后来,大量的实验表明: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4、科学漫步:显微镜【讲授、讨论、设计】对实物粒子波动性的研究,不仅开阔了人类认识物质的视野,同时也推进了科技的进步,显微镜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利用显微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大家都曾经使用过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用来观察原子吗?”这个肯定是不行的,关键是原因,结合我们刚才的实验设计过程,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光射向原子时会发生明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