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理学总论》_第1页
《麻醉药理学总论》_第2页
《麻醉药理学总论》_第3页
《麻醉药理学总论》_第4页
《麻醉药理学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醉药理学—总论

AnestheticPharmacology-BASICPRINCIPLES

DepartmentofPharmacology,NanChangMedicalCollege编辑ppt绪言药物:用于防治和诊断疾病的各种物质。能通过影响机体的某种生理和/生化过程各种化学物质。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的一门科学。麻醉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是麻醉常用药物(全麻、局麻、肌松药等)的药理学。编辑ppt

麻醉药理学的发展史我国有关麻醉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子》:扁鹊汉代名医华佗用“麻沸散”1846年乙醚麻醉的成功,才揭开近代麻醉学的序幕。1884年可卡因是最早用于临床麻醉的局部麻醉药1872年,Gre用水合氯醛开启了静脉麻醉药的先河.1942年Griffiths将右旋筒箭毒碱作为肌松药用于临床。1956年,氟烷应用于临床,因麻醉作用强,诱导迅速平稳、苏醒迅速及不易燃烧爆炸等优点迅速取代乙醚(1846)而风靡数十年。编辑ppt麻醉药理学的发展史近50年来,麻醉药物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吸入麻醉药:甲氧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静脉麻醉药:羟丁酸钠(1956年)、氯胺酮(1962年)、依托咪酯(1972)、丙泊酚(1977)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1905)、丁卡因(1930)、利多卡因(1944)、布比卡因(1960)、罗哌卡因(1988)肌松药: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1951),非去极化肌松药:泮库溴铵、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罗库溴铵、米库氯铵等编辑ppt

麻醉药理学展望及研究内容

1985年,徐州医学院率先开办了麻醉学本科专业,组建了麻醉药理学教研室,出版了戴体俊主编的《麻醉药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编辑ppt绪言——分支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编辑ppt阐明麻醉实践过程中应用各种药物的效应,在特定条件下的体内转运转化规律,强调药理和临床的结合是麻醉学的专业基础课,为麻醉科医生合理用药打基础研究、开发和评估新药,挖掘老药的新用途。绪言——学科任务编辑ppt绪言——学习麻醉药理学的目的掌握药物作用和作用机制理解药理作用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编辑ppt

本章主要学习内容

静脉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吸入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编辑ppt药效学——药物基本作用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药理效应:指药物作用所致的机体细胞和器官功能的改变。使原有功能水平提高称为兴奋或亢进,使原有功能水平降低称为抑制或麻痹或衰竭。编辑ppt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只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对其他组织和器官没有作用。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指在临床应用药物时,既可以产生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治疗作用),也出现一些不符合用药目的的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不良反应)。药效学——药物基本作用编辑ppt治疗作用: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包括:A、副作用:指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B、毒性作用:指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和结构的病理性改变。往往由于剂量过大所致。包括急性毒性(立即发生)和长期毒性(蓄积作用,也包括致癌、致畸和致突变)。药效学——药物基本作用编辑ppt药效学——药物基本作用C、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D、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E、变态反应:指与药理作用无关,难于预料的不良反应。F、特异质反应:指由于遗传缺陷导致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严重度与剂量成正比。编辑ppt药效学——药物基本作用

从药物的作用部位,分为局部作用: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之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全身作用: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全身各部位引起的作用编辑ppt药效学——量效关系量效曲线:反映药物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的曲线。量反应:可用数量分级表示的效应。质反应:只能以阳性和阴性来表示的效应。从量效曲线可看出: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半数有效量(EC50、ED50)、半数中毒浓度(TC50、TD50)编辑ppt

药效学——量效关系最大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高效能:乙醚,氟烷;低效能:氧化亚氮效应强度: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吗啡vs芬太尼)反映药物安全性参数:治疗指数(TI)=TD50/ED50或TC50/EC50(LD50/ED50)安全范围——ED95~TD5之间的距离编辑ppt药效学——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的性质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构效关系。①理化条件的改变——抗酸药、甘露醇等②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补充疗法或抗代谢药③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利尿药④对酶的影响——新斯的明、噢美拉唑编辑ppt药效学——药物作用机制⑤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钙通道拮抗剂⑥影响核酸代谢——抗癌药物、抗生素(喹诺酮类)⑦影响免疫机制——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⑧非特异性作用——消毒防腐剂⑨作用于受体(详见下节)编辑ppt药效学——药物与受体受体概念——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特定物质结合并传递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细胞成分(蛋白组分)。受体类型:A、细胞膜受体:①、含离子通道的受体(N2)②、G-蛋白偶联受体(α、β和M)③、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生长激素受体);B、细胞内受体:甾体类激素受体第二信使:1、cAMP/cGMP;2、肌醇磷脂(IP3和DAG);3、钙离子编辑ppt药效学——药物与受体受体动力学1.药物与受体结合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用药物—受体复合物的解离常数(KD)的倒数或用pD2(pD2=-logKD)来表示。KD为引起50%最大效应时(50%受体被占领)的摩尔浓度。KD↑或pD2↓表示亲和力↓,KD↓或pD2↑表示亲和力↑。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受体储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时仍未被结合的受体。编辑ppt药效学——药物与受体受体动力学2.药物分类激动药拮抗药部分拮抗药亲和力++++++内在活性++-+编辑ppt受体动力学3.三种不同的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可逆性与激动药竞争和相同的受体结合,其特点是量效曲线右移和最大效应不变。拮抗参数pA2:拮抗药使加倍浓度的激动药只能引起原有浓度激动药的反应水平时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或与受体结合后能改变效应器官的反应性,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右移和最大效应降低。部分拮抗药——在激动药浓度较低时与激动药产生协同作用;在激动药浓度较高时则产生拮抗作用药效学——药物与受体编辑ppt药代学——药物体内过程:吸收胃肠道给药:除术前及重症监测部分采用外,少用;曾经乙醚加橄榄油作麻醉诱导口服、舌下给药、直肠给药;首过消除——指药物经过肠粘膜及肝脏时被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无首过消除。注射给药:iv、im、sc、ia呼吸给药:吸入椎管内给药: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编辑ppt药代学——药物体内过程:分布分布指药物从血液进入组织的过程。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①药物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非特异性可逆结合,结合型药物暂时失活(不能达到作用部位),结合型药物不能进行转运、代谢和排泄,结合存在饱和和竞争性抑制现象;③局部器官血流量:再分布——药物从一种组织向另一种组织转移的过程;④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⑤细胞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编辑ppt药代学——药物体内过程:吸收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生物膜的结构药物的转运方式①被动转运——指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的过程。简单扩散是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影响药物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有:药物分子量的大小、脂溶性高低和极性大小。②主动转运——指药物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的过程。编辑ppt药代学——药物体内过程:分布硫喷妥钠:分布Ⅰ相→分布Ⅱ相→分布Ⅲ相大脑(麻醉)→脂肪(麻醉效应消失)→三房室(长时间不苏醒)编辑ppt药代学——药物体内过程: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因促进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肝药酶)。主要氧化酶为细胞色素P—450。其特点是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和活性可受药物影响。编辑ppt药代学——药物体内过程: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转化的两个步骤: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其结局如下:①灭活,②形成活性代谢物,③产生毒性代谢物—氟烷代谢为三氟醋酸。药物I相反应代谢物II相反应结合物(氧化、水解、还原等)(结合)编辑ppt药代学——药物体内过程:生物转化细胞色素P450即CYP450CYP1A2---酰胺类局麻药CYP2是最大最复杂的家族,包括2A、2B、2C、2D、2E、2F,其中

CYP2D6和CYP2E1与麻醉药的代谢关系密切CYP2E1--挥发性麻醉药,如氟烷CYP2C9--异丙酚CYP3A4--阿芬太尼编辑ppt药代学——药物体内过程:排泄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1、肾排泄:是大多数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尿液pH值对药物排泄的影响: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而在酸性尿液中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弱碱性药物则相反。意义:改变尿液pH值可以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用于药物中毒的解毒或增强疗效。编辑ppt药代学——药物体内过程:排泄2、胆汁排泄肝肠循环:指自胆汁排进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后被再吸收的过程。3、其它排泄途经:肺、肠道和汗腺等。编辑ppt药代学——体内药量变化时间过程时量关系、时量曲线(各段含义)、峰值浓度、达峰时间。即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Tpeak,Cmax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吸收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用F(F=A/D×100%;A:进入体循环的药量,D:服药剂量)表示;影响因素:①药物制剂②首过消除。编辑ppt药代学——药物消除动力学药物消除方式:零级动力学消除和一级动力学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

(恒量[速]消除):指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以最大能力消除药物(恒量[速]消除),血中药物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其特点是①恒量消除②t1/2不恒定③易蓄积中毒。编辑ppt药代学——一级消除动力学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指血浆药物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t1/2恒定,一次给药后经过5个t1/2体内药物基本消除。恒量给药,经过5个t1/2血药浓度可达稳态浓度(Css)。增加给药剂量可相应增加血药浓度,但不能缩短到达Css所需的时间,也不能按比例延长药物的消除时间。编辑ppt等量等间隔多次给药,若每天给药总量不变,增加给药次数可使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的波动减小,反之也然。等量等间隔多次给药后所达到的Css与给药剂量成正比。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血药浓度不产生波动。按一个t1/2间隔给药,首剂加倍可使血药浓度立刻达到Css。药代学——一级消除动力学编辑ppt负荷剂量(D1):为立即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开始给药时采用的剂量。维持剂量(ASS):指使血药浓度维持稳态浓度所需的给药剂量。血浆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消除速率(RE):单位时间内被机体消除的药量。药代学——一级消除动力学编辑ppt表观分布容积(Vd):指静脉注射一定量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药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Vd=A(mg)/C(mg/L)意义:了解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组织中生物大分子结合程度。如一定量的药物,Vd大时,血药浓度低,组织分布广;Vd小时,血药浓度高,组织中药物少。药代学——药动学参数编辑ppt房室模型:线性乳突模型把机体视为一个系统单室模型:药物进入体内以后,能够迅速、均匀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然后通过排泄或结构转化消除

双室模型:药物进入体内后,能很快进入机体的某些部位,但对另一些部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分布。药代学——药动学参数编辑ppt消除半衰期:机体消除一半药物所需要的时间。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静输即时半衰期:静输中,任一时间停止输注,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如:舒芬太尼的消除半衰期大于阿芬太尼,但阿芬太尼静输即时半衰期大于舒芬太尼(55minvs25min)。药代学——药动学参数编辑ppt器官清除率系指某器官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体积血浆中的药物全部消除,其值等于该器官摄取率和血流速度之积。全身清除率等于全身各器官清除率之和。器官消除速率系指当器官血流灌注恒定时,药物进人和离开该器官的速率之差,即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器官摄取率:表示血流灌注恒定时,该器官对某药消除的效率。血流限速型:肝摄取率大于0.7的药物,如利多卡因,其肝清除率主要受肝血流量的影响。酶限速型:肝摄取率大于0.3的药物,如地西泮,其肝清除率主要受酶活性的影响。药代学——药动学参数编辑ppt药代学——药动学参数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AUC口服/AUC静脉相对生物利用度=AUC试验药/AUC对照药编辑ppt静脉推注药代动力学分析一室模型:Ct=C0e-kt;二室模型:Ct=Ae-at+Be-bt编辑ppt静脉输注药代动力学分析可视为将给药间隔划得无限小而进行的多次给药,5个t½达稳态,一旦停止输注,血药浓度则象快速注射后的方式衰减。编辑ppt

计算机辅助输注

计算机辅助输注(CACI)是由药代动力学理论于计算机技术结合而产生的给药方法,能快速达到并维持设定的血浆或效应部位药物浓度,并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给药。CACI分闭环式和开环式。开环式又称目标控制输注(TCI),或靶控输注。编辑ppt吸入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吸收吸入给药得优缺点优点:(1)肺血流量大,面积大,上皮通透性好--吸收快(2)免去首关消除缺点:(1)剂量难掌握(2)给药方法复杂(3)有刺激性编辑ppt

摄取及分布

影响肺泡内分压的因素:

1麻醉药向肺泡内的输送(吸入浓度的影响和通气量)浓度效应:吸入浓度越高,肺泡内麻醉药浓度上升越快第二气体效应:同时吸入高、低浓度气体时,低浓度气体的肺泡浓度及血中浓度提高的速度较单独使用相等的低浓度气体时为快。(1%氟烷和80%N2O)-浓缩效应,增量效应通气的影响:通气量与气体吸入量密切相关,特别是溶解度高的气体2肺循环血液的摄取(肺摄取麻醉药)药物的溶解度:吸入气体在两个物相中达到平衡的比值,也称分配系数。易溶:乙醚,甲氧氟烷;中等溶解度:氟烷,恩、异氟烷;难溶:N2O,地氟烷。血/气分配系数高,如肺泡气药物浓度上升慢,诱导长,清醒慢,如:甲氧氟烷(15):而N2O相反(0.47)肺泡气与血液中的浓度差:越大,药物摄取量越高心排出量:越大,越不容易麻醉;休克时,则相反。编辑ppt组织摄取完全平衡:组织内药物饱和,即P肺=P血=P组织,但因存在消除,只要适度饱和即可,此时麻醉较平稳。组织摄取的主要因素:(1)麻醉药的组织溶解度:组织/血分配系数,各种药物相差不大,摄取能力与组织容量与分配系数成正比(2)组织的血流量:血流丰富的组织达平衡时间短(3)组织间的药物浓度差:开始时,组织摄取及药物浓度上升迅速,随后变慢编辑ppt吸入给药的药代动力学—代谢少数通过代谢,经氧化还原后与葡萄糖酸结合排出。肥胖病人:(1)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给药后血浆中有高浓度的代谢物,氟离子;七氟醚,地氟醚则否(2)脂溶性药物储存到脂肪组织,停药后释放(3)P450、CYP2E1活性增强,脂溶性代谢增强,因此,肝毒性增加。氟烷性肝炎:不明原因肝大块坏死,发生率1:3500(代谢物三氟醋酸,直接引起肝损害,或氧自由基增多)其它麻醉药的肝毒性:甲氧氟烷强,安氟醚一般,异氟醚少,地氟醚极低编辑ppt吸入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排泄呼吸道的消除是主要场所,消除过程中,少许通过药物代谢,大部分以原型自肺按药物的的梯度排出体外。排出即麻醉苏醒过程,与诱导吸入时相反方向进行,即组织→血→肺泡→排出,甲氧氟烷苏醒慢,而N2O快。影响因素:分配系数,心排出量,通气量,分压差等意义:脂溶性高、分配系数大,排泄慢;增大通气可解救麻醉过深肾毒性(1)无机氟化物:正常55%在骨内沉积,45%从尿排出(2)含氟化物的毒性:碱化尿液(3)含氟化物的肾毒性机制:不十分清楚(4)甲氧氟烷的肾毒性大,而七、地氟醚等因氟离子浓度低,毒性小编辑ppt吸入性麻醉药的效能和效价强度

效能:药物(不受剂量限制)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全麻药的效能:通常指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麻醉深度。高效能全麻药----乙醚、氟烷;低效能全麻药-----氧化亚氮吸人全麻药的效价强度常用“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表示。MAC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的病人或动物对伤害性刺激不再产生体动反应(逃避反射)时呼气末潮气(相当于肺泡气)内麻醉药浓度,单位是vol/%。(即ED50,MAC越小,作用越强)MAC有以下特点:(1)不同麻醉药应用相同的MAC可以产生相似的中枢抑制效应(2)对中枢抑制的量效曲线较陡(3)对各种伤害性刺激,MAC几乎不变(4)相加性质编辑ppt麻醉药的效价强度

全麻药的效价强度:氟烷的Mac(0.77%)较小,故其效价强度大于乙醚(1.92%)。甲氧氟烷为0.16%,氧化亚氮为105%。镇痛药每支吗啡为10mg,哌替啶为100mg,芬太尼为0.1mg,它们的镇痛效果大致相似,称为“等效剂量”编辑ppt

复合麻醉麻醉前给药:目的减少恐惧、焦虑;减少麻醉药的付作用;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减少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如迷走神经;缓解术前疼痛。麻醉前给药常用药物:镇静安定药;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抗胆碱药。麻醉前应用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哌替啶;阿托品基础麻醉:

过度紧张或不合作者(如小儿)进入手术室前先用大剂量催眠药,使进入深睡状态,或肌注硫喷妥钠,使进入浅麻醉状态。进手术室后再用吸入性麻醉药。

编辑ppt诱导麻醉: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迅速进入外科麻醉期,后改用其它麻醉药物维持麻醉。低温麻醉:体温下降到28~30C,降低心脏等生命器官的耗氧量,利于心脏直视手术。控制性降压

加用血管扩张药硝普钠或钙拮抗剂使血压适度下降,并抬高手术部位,以减少出血。常用于颅脑手术。神经安定镇痛术:使患者达到意识模糊朦胧,痛觉消失。适用于外科小手术。

神经安定麻醉编辑ppt1937年Guedel首次将乙醚麻醉分为四期-最早的全麻深度分期法

1镇痛期:

从麻醉开始至意识消失。主要是大脑皮层和网状结构上行即激活系统受到抑制,温、痛、触和听觉依次消失,各种反射存在,肌张力正常。

2兴奋期:

从意识消失至眼睑反射消失和呼吸恢复规则为止。主要是皮层下中枢脱抑制(兴奋)所致。此期不应进行任何手术。应采用复合麻醉等措施,尽量缩短或消除此期。

镇痛期和兴奋期合称诱导期。编辑ppt3外科麻醉期:

从呼吸转为规则至呼吸接近停止的过程。皮层下中枢至上而下,脊髓则由下而上受到抑制。此期又可分为4级:

第一级:从眼睑反射消失至眼球固定;

第二级:从眼球固定至低位肋间肌麻痹;

第三级:肋间肌麻痹,呼吸逐渐转变为腹式呼吸;

第四级:延脑生命中枢(呼吸、循环中枢)受抑制,应立即减量或停药。

4中毒期(延脑麻痹期):

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心跳停止而死亡。应避免出现此期。编辑ppt将Guedel法改进后通用的现代麻醉深度判定标准(三期)更加适合现代麻醉的情况呼吸循环眼征其他浅麻醉期手术麻醉期深麻醉期不规律呛咳气道阻力高喉痉挛规律气道阻力小膈肌呼吸频率增快气管拖曳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血压稍低但稳定刺激无改变低血压瞬目反射(-眼睑反射(+眼球运动(+偏视流泪眼睑反射(-眼球固定中央对光反射(-瞳孔散大吞咽反射(+出汗(+分泌物多刺激下体动(+体动(-分泌物减少编辑ppt

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催眠药:凡能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睡眠的药物。镇静药:仅能消除烦躁、恢复平静情绪的药物。镇静催眠药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及其他类药物。安定药是可消除焦虑和紧张而不明显抑制大脑皮质的药物。强安定药如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也称抗精神病药。弱安定药如苯二氮卓类,因具有较强的抗焦虑作用,也称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和安定药多兼有镇吐、遗忘及强化麻醉的作用,在临床麻醉上主要用于麻醉前给药、静脉复合麻醉以及局部麻醉的辅助用药。编辑ppt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

作用机制:选择性与BZ受体结合并激动该受体,增加Cl-的开放频率。边缘系统--抗焦虑和镇静作用;中脑网状结构、脊髓--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脑皮质--抗惊厥药理作用:神经系统:抗焦虑:小剂量

,抗焦虑首选药镇静催眠:优点抗惊厥、抗颠痫:很强,地西泮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中枢性肌肉松弛:对大脑或脊髓损伤及腰肌劳损所致的肌肉强直(作用弱,不能满足手术需要)编辑ppt编辑ppt苯二氮卓类药物镇静催眠

优点与巴比妥类相比,其优点是:①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循环功能抑制轻;②对肝药酶无明显诱导作用,联合用药时相互干扰少;③对REMS时相影响小,停药后反跳现象较轻,使NREMS的第2期延长、第4期缩短,可减少夜惊、夜游症④连续应用依赖性较轻;⑤有特异性拮抗药。

编辑ppt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特点:

量效关系不明显本身无镇痛作用,但与其它中枢抑制药有协同作用顺行性遗忘心血管系统:血压下降,降低心肌耗氧量呼吸系统:

不明显编辑ppt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

体内过程:脂溶性较高,除咪达唑仑外,F>80%根据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效、中效、短效3类:长效--地西泮;中效--劳拉西泮;短效--咪达唑仑(见表2-2)编辑ppt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临床麻醉中的用途很广:①作为麻醉前用药(必用):有消除焦虑、产生遗忘、降低代谢、预防局麻药毒性反应等作用;②作为部位麻醉辅助用药,使病人产生镇静、遗忘,并预防局麻药毒性反应;③用于全麻诱导,主要适用于心血管功能较差的病人;④作为复合全麻的组成部分,可增强全麻药的作用,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并防止某些麻醉药(如氯胺酮)的不良反应。编辑ppt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

不良反应:轻中枢神经反应小剂量连续应用可致头昏、乏力、嗜睡及淡漠等呼吸及循环抑制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时容易发生。急性中毒剂量过大可致昏迷及呼吸、循环衰竭,可用苯二氮卓受体阻断药氟马西尼救治依赖性长期服用可产生耐受性及依赖性。致畸编辑ppt

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地西泮)

体内过程

母药消除半衰期为1-2天,代谢物2-5天,故反复应用可引起蓄积;此药容易透过胎盘,导致新生儿呼吸抑制、嗜睡,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易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编辑ppt

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地西泮)

临床应用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药物①作为麻醉前用药,镇静效果明显,并有助于预防局麻药毒性反应;②用于麻醉辅助用药,诱导前静注可增强麻醉效果,减少琥珀胆碱所致的眼压升高、术后肌痛等不良反应;减轻氯胺酮的心血管兴奋反应及术后精神症状;③心律转复和局麻下施行内镜检查之前静注可使病人消除紧张,产生肌松弛,并对操作过程失去记忆;④静脉注射用于全麻诱导,起效慢,效果不如硫喷妥钠确实,故只限用于不宜用硫喷妥钠的重危病人。还可作基础麻醉。编辑ppt

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咪达唑仑)咪达唑仑为亲脂性物质,在pH<4的酸性溶液中可形成稳定的水溶性盐,是目前唯一用于临床的水溶性苯二氮卓类药物。体内过程:水溶性稳定无刺激性,不引起疼痛及静脉炎脂溶性高,但首关消除大,F低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迅速下降,无明显蓄积现象,此药可用于持续静脉滴注以维持麻醉。总之,用于催眠,起效快,消退迅速,持续时间短,2-3h可完全清醒编辑ppt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咪达唑仑)

药理作用具有较强的抗焦虑、催眠、抗惊厥、肌松和顺行性遗忘作用。强度约为地西泮的1.5—2倍。(镇静效果优于安定)抗惊厥效应明显,可预防局麻药中毒所致惊厥。顺行性遗忘呈剂量依赖,合用硫喷妥钠可增强其遗忘作用,认为是与硫喷妥钠逆行性遗忘协同有降颅内压的作用,脑耗氧量↓,脑血流↓对心血管、呼吸作用轻微→对心肌缺血病人安全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增强麻醉药的镇痛作用,可使氟烷的MAC

编辑ppt

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咪达唑仑)

临床应用:诱导入睡快,维持时间适中,清醒快该药的强效镇静、遗忘及抗惊厥作用为麻醉所需要,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适用于危重病人、颅脑手术、心脏手术及心肌缺血病人。①麻醉前用药②全麻诱导和维持: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作诱导,主要适用于不宜用硫喷妥钠的危重病人,尤其适用于心血管手术、颅脑手术。③部位麻醉时作为辅助用药:特别适用于消化道内镜检查,以及其他诊断性操作(如心血管造影)和治疗性操作(如心律转复等),镇静效果较地西泮为优,副作用较硫喷妥钠少。④ICU病人镇静:对于需用机械通气支持的病人。编辑ppt

苯二氮卓类拮抗剂--氟马西尼

(竞争性)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迅速,iv即生效,消除半衰期短,单次注射后拮抗时间短临床应用:①麻醉后拮抗苯二氮卓类的残余效应,促使手术后早期清醒;②苯二氮卓类药过量中毒的诊断和解救。③对Icu中长时间用苯二氮卓类控制躁动、施行机械通气的病人,如果要求恢复意识,停用机械通气,可用此药拮抗苯二氮卓类作用。编辑ppt

苯二氮卓类受体反向激动药一些化合物与BZ受体结合后能产生与BZ受体激动药相反的药理效应。与传统的受体阻断药不同,其作用与地西泮相反,可引起焦虑、烦躁和惊厥。与激动药共同存在时,可拮抗激动药的作用;单独应用时则产生与激动药相反的药理效应;其作用也可被氟马西尼对抗。另一个重要发现是部分反向激动药可以拮抗完全反向激动药。编辑ppt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

体内过程不论是长效或短效巴比妥类,其消除半衰期都较长,因此反复应用都有蓄积作用。作用机制:抑制GABA从其受体解离→Cl-开放时间延长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全面抑制,量效关系明显;长效类醒后常有宿醉感;缩短REMS;抗惊厥;抑制呼吸的程度与剂量相关;一般催眠剂量使血压轻度下降,心率稍有减慢编辑ppt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

临床应用:麻醉前给药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仍在使用的巴比妥类多为苯巴比妥钠,硫喷妥钠可用做静脉麻醉。不良反应:后遗效应:宿醉现象呼吸抑制:呼吸衰竭是主要致死原因耐受性、依赖性:戒断症状肝药酶诱导剂:干扰其它药物代谢编辑ppt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

急性中毒及其处理

轻者:昏睡,呼吸、循环无明显影响重者:深昏迷,呼吸、循环抑制处理原则:1支持疗法2阻止药物继续吸收3加快药物排泄处理方法:1洗胃2碱化尿液3维持呼吸和循环编辑ppt

新型镇静催眠药--唑吡坦

是咪唑吡啶类药物,镇静催眠作用强,抗惊厥和肌松弛作用弱。此药选择性作用于大脑的GABAA、苯二氮草受体复合物,增加氯离子通道的开放而产生中枢抑制作用。唑吡坦口服吸收迅速,约15min起效。唑吡坦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醒次数,增加总的睡眠时间和改善睡眠质量。唑吡坦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失眠。在长期研究中末发现耐受现象和反跳现象。编辑ppt

安定药--吩噻嗪类

属强安定药,原来称为神经松弛药,也为抗精神病药。药理作用: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通路的多巴胺受体,产生抗精神病和安定作用;阻断结节漏斗部的多巴胺受体,产生对内分泌的影响;阻断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受体,产生镇吐作用;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阻断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受体,产生锥体外系症状。吩噻嗪类还可阻断α肾上腺素受体、M胆碱受体和H1受体,分别产生降压、抗胆碱和抗组胺作用。编辑ppt

安定药--吩噻嗪类临床应用:临床麻醉中,除安定作用外,取其较强的抗吐、抗组胺和增强镇痛药的作用以往曾广泛用于麻醉前给药和复合全麻的辅助用药,由个不良反应较多,除异丙嗪外,已逐渐被丁酰苯类取代不良反应:一般反应中抠抑制症状;M受体阻断症状;α受体阻断症状。锥体外系反应

神经松弛药恶性综合征病死率达20-30%编辑ppt氯丙嗪(氯普马嗪、冬眼灵)(Chlorpromazine)Ⅰ对中枢N系统作用

A:中枢镇静:安静、嗜睡、驯服

B:镇吐作用: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所致。

C:增强中枢抑药作用:催眼、麻醉、镇痛、抗惊厥。

D:对体温调节:抑下丘脑温调中枢,温调失常,增强散热过程。编辑ppt

Ⅱ对植物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作用:

A:阻断α受体,使AD的升压作用翻转。

B: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抑制心脏,引起T波改变等心电图异常。

C:M受体阻断、N节阻断、抗组胺、骨骼肌松弛与膜稳定作用。

Ⅲ对内分泌系统作用:

A:阻断结节—漏斗多巴胺通路的D2受体,干扰下丘脑某些H的分泌,因而抑制促性腺H的分泌,增加催乳素的分泌。

B:抑制促肾上腺皮质H和生长H的释放,使其分泌减少。

编辑ppt

阻断外周α受体直接扩张血管,解除小动脉小静脉痉挛,改善微循环。应用:

1镇静:安静、缓解破伤风、脑炎及中枢兴奋中毒引起的惊厥症状。

2麻前给药:配合水合氯醛/全麻药用于猪的全麻。

3抗应激:减少猪、犬、猫、禽在高温季节长途运输,光热不利因素的应激及死亡率。Ⅳ抗休克作用:编辑ppt

药理作用:加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可增强催眠药、镇痛药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的效应。临床应用:麻醉前用药可产生镇静,加强镇痛药和麻醉药的效应,还可减少手术后恶心、呕吐及制止手术中发生的顽固性呃逆。低温麻醉低温广泛用于创伤大且出血多的手术、控制高热及脑复苏等。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异丙嗪、哌替啶组成冬眠合剂1号,与异丙嗪、普鲁卡因组成冬眠合剂4号亚冬眠脱毒疗法编辑ppt

安定药--吩噻嗪类(异丙嗪)药理作用:除无抗精神病作用外,其它与氯丙嗪相似,但1:镇静作用更强;2:有突出的抗组胺作用临床应用临床麻醉中常作为麻醉前用药,有较好的镇静、抗过敏和抗呕吐作用,不抑制呼吸,可减少麻醉及术后恶心、呕吐。异丙嗪可加强麻醉的效应,与哌替啶合用组成“派异合剂”(俗称度非合剂)。常作为部位醉醉辅助用药,用于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麻醉,可加强麻醉效果及减轻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编辑ppt安定药--丁酰苯类(氟哌利多)

体内过程:在体内代谢快,作用维持时间短,作用时间6小时左右。药理作用有很强的安定和镇吐作用,分别为氯丙嗪的200倍和700倍临床应用是目前临床麻醉应用最广泛的强安定药。主要用于增强镇痛药的作用,如与芬太尼合用,出现一种特殊的麻醉状态:痛觉消失、精神恍惚、对环境淡漠,即神经阻滞镇痛术,可进行小的手术,其特点是集镇痛、安定、镇吐、抗休克作用于一起。编辑ppt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

疼痛:躯体痛内脏痛神经痛

疼痛感觉传入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谷氨酸-快递质神经肽类-慢递质如P物质麻醉性镇痛药分类1.阿片受体激动药2.阿片受体激动-阻断(部分激动)药3.阿片受体阻断药4.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编辑ppt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

阿片受体:主要分为μ、κ、δ、σ型,阿片受体在脑内分布广泛而不均匀,在脊髓胶质区、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内侧、中缝核、边缘系统、蓝斑核、纹状体、下丘脑等均有高度密集的阿片受体。孤儿阿片受体:它与经典阿片受体的各种配体结合能力均很弱。编辑ppt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阿片受体功能在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中,内阿片肽与其他神经肽或神经递质、调质共存,可能作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或神经激素,与阿片受体构成强大的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并对心血管活动、胃肠功能、免疫反应、内分泌等功能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编辑ppt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内源性阿片样肽:至今已发现脑内有近20种作用与阿片生物碱相似的肽类,主要有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等。其中亮啡肽-δ、强啡肽-κ、内吗啡肽-μ、孤啡肽-孤儿阿片受体结合

编辑ppt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与体内不同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模拟内阿片肽而发挥作用的。在脊髓感觉神经末梢也发现有阿片受体,研究表明脑啡肽可能通过抑制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从而干扰痛觉冲动传入中枢。新近研究发现,疼痛时,外周感觉神经的阿片受体上调,内源性阿片肽可由免疫细胞(T和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而产生局部镇痛作用,由于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可避免中枢的不良反应,可能发展成一类新型的外周镇痛药。编辑ppt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

作用机制阿片受体激动剂;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结合,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神经末梢递质释放减少(如P物质)—阻断神经冲动传递—镇痛等效应。药物与不同脑区的阿片受体结合,形成突触前抑制

编辑ppt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分类按来源分:天然、半合成、合成按受体分:激动剂、激动-拮抗剂、拮抗剂激动剂药理作用中枢:镇痛、镇静、呼吸抑制、镇咳、缩瞳、呕吐、恶心平滑肌:提高胃肠、泌尿道、支气管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便秘、排尿困难、诱发胆绞痛及哮喘心血管:血压下降、心动过缓、颅内压升高编辑ppt

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镇痛--急性疼痛和术后疼痛临床麻醉:(1)麻醉前用(除非急性疼痛)(2)静脉复合、静吸复合麻醉(3)椎管内给药:硬膜外和蛛网膜下给药,镇痛显著,但易发生尿潴留和皮肤痒及延迟性呼衰麻醉前常用药:吗啡、哌替啶、美沙酮复合麻醉用药:芬太尼及其衍生物编辑ppt

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体内过程: 1口服易吸收,肝脏灭活,生物利用度降低230%与血浆蛋白结合,少量进入中枢3部分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失效部分形成吗啡-6-单葡萄糖醛酸活性加强,T1/2延长4代谢产物从肾脏和乳汁排出并透过胎盘编辑ppt

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药理作用1中枢作用:①镇痛,镇静②抑制呼吸③镇咳:④其它中枢作用:

3心血管作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编辑ppt

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2消化道作用:①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作用强持久便秘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的平滑肌张力,胃排空时间消化液的分泌抑制,食物消化延迟中枢抑制,便意迟钝②胆道平滑肌痉挛胆绞痛③输尿管平滑肌收缩肾绞痛④膀胱括约肌张力

尿潴留⑤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诱发哮喘编辑ppt

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药理作用:镇痛、抑制呼吸、镇咳、缩瞳、恶心、呕吐、止泻和致便秘、体位性低血压临床应用:镇痛、心源性哮喘、止泻、麻醉前给药及复合麻醉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眩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便秘、排尿困难、嗜睡、心动过缓、体位性低血压)、依赖性、急性中毒(昏迷、呼吸深度抑制,瞳孔极度缩小针尖样大,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编辑ppt

阿片受体激动药(哌替啶)药理作用:作用类似吗啡而较弱,吗啡的代用品,镇痛为吗啡的1/10,兴奋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弱,较少引起便秘。临床应用:

1.

与吗啡相似:止痛,心源性哮喘

2.与吗啡不同:用于分娩时止痛;不用于止咳和止泻

3.麻醉前辅助给药及静脉复合麻醉。

编辑ppt

阿片受体激动药(芬太尼及其衍生物)芬太尼及其衍生物一舒芬太尼、阿芬太尼、瑞芬太尼是临床麻醉中最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体内过程芬太尼的脂溶性高,故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而入脑→再分布,储存部位(肌肉、脂肪、胃壁肺)舒芬太尼的亲脂性为芬太尼的2倍,虽然其消除半衰期较芬太尼短,但由于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较芬太尼强,且代谢物也有药理活性,故不仅镇痛作用更强,而且作用持续时间也更长。阿芬太尼虽亲脂性低,但85%呈非解离状态(芬太尼仅9%),更易透过血脑屏障,起效更迅速。瑞芬太尼不论静脉输注时间多长,其即静输即时半衰期,始终在4min以内,编辑ppt阿片受体激动药(芬太尼及其衍生物)

药理作用

1.镇痛芬太尼的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75一125倍,作用时间约30min。舒芬太尼的镇痛强度更大,约为芬太尼的5—10倍,持续时间为其2倍。阿芬太尼的镇痛强度较芬太尼小,约为其l/4,作用持续时间约为其1/3。瑞芬太尼的效价与芬太尼相似。

2.呼吸系统芬太尼及其衍生物对呼吸都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频率减慢。

3.循环系统这四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都较轻,不抑制心肌收缩力,一般不影响血压,但芬太尼和阿芬太尼可引起心动过缓,用阿托品4.其它这四药也可引起恶心、呕吐,但都没有释放组胺的作用。编辑ppt阿片受体激动药(芬太尼及其衍生物)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临床麻醉,一般不单独用于镇痛,而用于麻醉辅助用药及静脉复合麻醉,常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芬太尼:强效镇痛、毒性低、对循环影响轻、起效快、时效短、容易控制、术后自主呼吸恢复迅速。与氟哌利多合用,组成所谓Ⅱ型NIA。舒芬太尼的镇痛作用最强,用于复合全麻的效果更佳,心血管状态更稳定。阿芬太尼由于起效迅速、作用短暂、很少蓄积,短时间手术可分次静脉注射,长时间手术可持续静脉滴注,应用更加灵活方便。瑞芬太尼由于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更适于静脉滴注。其缺点是手术结束停止滴注后镇痛效应迅速消失。编辑ppt阿片受体激动药(芬太尼及其衍生物)

麻醉性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药名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布容积清除率消除半衰期

(%)L/kg)[ml/(kg·min)](h)吗啡303.2~3.714.7~182~3哌替啶603.810.4~15.12.4~4芬太尼844.111.6~13.34.2舒芬太尼92.51.712.72.5阿芬太尼920.866.41.2~1.5瑞芬太尼700.3941.29.5min

编辑ppt阿片受体激动药(芬太尼及其衍生物)

芬太尼及其衍生物对大鼠的药效与哌替啶比较药名ED50LD50治疗指数效价比较

(mg/kg)(mg/kg)(LD50/ED50)哌替啶6.029.04.81阿芬太尼0.04447.51080137芬太尼0.0113.1277550舒芬太尼0.0007117.9252118500编辑ppt阿片受体激动药(芬太尼及其衍生物)

不良反应1.可见眩晕、恶心、呕吐、胆道括约肌痉挛等.2.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可引起胸壁和腹壁肌僵硬而致影响通气,可用肌松药或阿片受体拮抗药处理。3.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反复注射或大剂量注射后,可在用药后3—4h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4.芬太尼及其衍生物都可产生依赖性。编辑ppt

阿片受体激动-阻断剂(喷他佐辛)药理作用

1.喷他佐辛镇痛效力为吗啡的l/3,呼吸抑制为其l/2,成瘾性很小,胃肠道兴奋轻,无缩瞳作用,属非麻醉性镇痛药。

2.对心血管作用与吗啡不同,可引起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肺动脉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因此不用于心绞痛患者。

3.依赖性小是本品的最大优点。临床应用

1.慢性中度疼痛2.麻醉前给药不良反应可致恶心、呕吐、眩晕、便秘、尿潴留等。大剂量可引起呼吸抑制、血压上升及心率加速。编辑ppt

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药理作用1.为阿片受体的完全、竞争性阻断药,无内在活性,对阿片受体阻断作用强度依次为μ>κ>δ受体。2.治疗量及大剂量的纳洛酮本身对正常人无明显药理效应及毒性作用。临床应用

1.用于麻醉性镇痛药急性中毒。2.手术后因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中枢抑制的拮抗。3.对脑梗死、急性乙醇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也有一定的疗效。4.小剂量用于阿片类药成瘾者的诊断。编辑ppt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曲马朵)

药理作用

1.曲马朵有较弱的μ受体激动作用。

2.其镇痛作用比吗啡弱。

3.无呼吸抑制、便秘等不良反应,欣快感、依赖性很低。4.镇咳临床应用

1.长期应用可导致依赖性,故不用于一般性疼痛。用于手术后、创伤、晚期癌症引起的疼痛。

2.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对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疾病者适用。编辑ppt

静脉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凡经静脉途径给予的全身麻醉药。分为巴比妥类和非巴比妥类两大类。理想的静脉麻醉药:1.应易溶于水,溶液稳定,可长期保存;

2.无刺激性,注射无痛,不产生静脉炎,漏至皮下不产生疼痛与坏死;误人动脉不引起痉挛和栓塞;

3.在体内无蓄积,可重复用药或静脉滴注;

4.代谢不依赖肝功能;代谢产物无药理活性;

5.作用快、强、短,诱导平稳,无兴奋现象,苏醒迅速;

6.毒性低,安全范围大,不良反应少而轻;

7.麻醉深度易于调控;镇痛、肌松作用强;有特异性拮抗药。编辑ppt

静脉麻醉药静脉麻醉药与吸人麻醉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使用方便,不需要特殊设备;②不刺激呼吸道,病人乐于接受;③无燃烧、爆炸危险;④不污染手术室空气;⑤起效快,甚至可在一次臂-脑循环时间内起效。主要缺点是:①麻醉作用不完善,均无肌松作用,除氯胺酮外,其他药物无明显镇痛作用;②消除有赖于肺外器官,剂量过大难以迅速排除,多有蓄积作用,全麻深度不易控制,苏醒较慢,术后有倦怠和嗜睡;③全麻分期不明显,表现不典型,不易识别。编辑ppt

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体内过程

:是超(短)速效类静脉麻醉药。该药具有很高的脂溶性,存在再分布。作用机制:1.具有抑制ARAS的独特作用2.选择性地抑制交感神经节的传导3.抑制CNS多突触传导编辑ppt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

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1)作用迅速、短暂,小剂量镇静,大剂量意识消失(2)没有镇痛作用(小剂量降低痛域,有抗镇痛地作用),不产生肌松作用(3)抗惊厥(4)降低脑代谢率和脑耗氧量,对脑有一定保护作用。(5)抑制交感,兴奋迷走神经--喉痉挛和气管痉挛循环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BP心肌收缩力↓呼吸系统抑制延髓和脑桥呼吸中枢产生明显的抑制消化系统使喷门括约肌松弛,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编辑ppt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

临床应用

1.目前主要用于全麻诱导、抗惊厥。

2.硫喷妥钠因有抑制呼吸、循环和浅麻醉时的抗镇痛效应,以及苏醒后嗜睡延长,现已不单独以此药施行麻醉。不良反应

1.主要有血压骤降、呼吸抑制、喉痉挛等并发症。

2.硫喷妥钠误注入动脉内,由于其强碱性质,可引起动脉强烈收缩。一旦发生,应立即由原动脉注入普鲁卡因、婴粟碱等血管扩张药,以解除动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编辑ppt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美索比妥)

与硫喷妥钠比较的优点:麻醉效能强,2.5—3.0倍;安全范围稍宽;局部刺激小,体内蓄积量少,不增强迷走神经及喉部敏感性,对循环功能影响小缺点

容易引起肢体不自主活动,肌张力增高,肌震颤、呛咳、呃逆发生率高。临床应用:脂溶性小,半衰期短,苏醒快而完全,适用门诊小手术。编辑ppt

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丙泊酚

)总特点:快速、短效、优点多、常用(水乳剂,单独静注)。体内过程脂溶性高,起效40s,到达峰效应的时间为90s,其代谢产物无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主要是通过增强GABA的作用,从而产生镇静、催眠与遗忘作用。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

1起效迅速、诱导平稳、无肌肉不自主运动、咳嗽、呃逆等副作用的短效麻醉药,麻醉效价为硫喷妥钠的1.8倍,苏醒快而完全,没有兴奋现象。

2丙泊酚有抗惊厥作用,且为剂量依赖性。

3降低脑血流量、脑氧代谢率、颅内压和眼压。

4能抑制咽喉反射,有利于插管

5诱导剂量与病人年龄密切相关(负相关,60岁)编辑ppt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丙泊酚

)

药理作用呼吸系统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有时出现呼吸暂停,持续30一60s,对此应高度重视。在短小手术如人工流产、内镜检查的麻醉时,应备有人工呼吸用具以备急用。心血管系统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使动脉压显著下降,心排出量、心脏指数、每搏指数和总外周阻力降低;小儿连续用于镇静时,可出现代酸、心动过缓、不齐及心衰编辑ppt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丙泊酚

)

临床应用

丙泊酚作为一新型的快效、短效静脉麻醉药,苏醒迅速而完全,持续输注后不易蓄积,为其他静脉麻醉药所无法比拟。目前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镇静及麻醉维持。此药还特别适用于门诊病人胃、肠镜诊断性检查、人流手术等短小手术的麻醉。也常用于手术后ICU病房病人的镇静。不良反应

诱导时最明显的副作用是呼吸与循环抑制。也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和局部静脉炎。

编辑ppt

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氯胺酮

)

体内过程

1.脂溶性为硫喷妥钠的5一l0倍,再分布―苏醒迅速。2.氯胺酮主要经肝微粒体面转化为去甲氯胺酮,其麻醉效价相当于氯胺酮的l/5—1/3.其消除半衰期更长。氯胺酮麻醉苏醒后仍有一定镇痛作用。作用机制1.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及阻断NMDA受体是氯胺酮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主要机制。2.选择性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对痛觉信号的传入,阻断疼痛向丘脑和皮质区传播,产生镇痛作用。同时还激活网状结构及边缘系统--分离麻醉--木僵、镇静、遗忘和显著镇痛,进入梦境与幻觉,但意识部分存在3.氯胺酮能够激动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木僵:意识消失但眼睛睁开凝视,眼球震颤,角膜反射、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存在。肌张力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