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共46张PPT)-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共46张PPT)-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共46张PPT)-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共46张PPT)-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共46张PPT)-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政治1.建立:960-1127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定都东京(开封)

相继灭掉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分裂局面2.政治统治概况北宋初期措施地方:加强中央

集权中央:二府三司政策:崇文抑武行政:派文官为各州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为虚衔财政: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军政:将地方精锐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

定期更换驻地监察:设立四个路级机构(四监司),监控各州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中书门下管行政长官:同平章事副相:参知政事枢密院管军事长官:枢密使三司管理财政长官:三司使台谏负责监察长官:御史中丞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叁县北宋初期措施影响(1)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统一

和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

效率,因循守旧,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度政策:崇文抑武北宋初期统治危机边疆压力财政危机2.政治统治概况宋辽关系宋夏关系北宋初期统治危机边疆压力财政危机2.政治统治概况①战争: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失败②议和:a.维持已有边界b.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c.北宋每年向辽送岁币,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宋辽关系①战争:屡战屡败②议和:庆历和议(1044年)a.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

b.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为岁赐宋夏关系(1)冗兵:军队扩编,军费↑(2)冗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膨胀(1)盟约使宋辽、宋夏之间维持了边境长久的和平,

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民族融合。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

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2)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

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初期统治危机中期改革庆历新政:宋仁宗年间①内容:范仲淹主张改革官僚机构②结果: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失败背景:①内部:政治行政效率低,财政困难,农民起义↑②外部: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侵扰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年间内容:富国—向农民提供贷款、拨巨资投资商业经营、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强兵—征兵制代替募兵制文化—改革科举制度、唯才是用影响:①初期成效显著,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②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

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南宋政权1127-12762.政治统治概况2.宋金关系(1)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岳家军抗金战绩卓著

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向金朝求和(2)宋金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①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

②南宋对金称臣;

③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绢,称为“岁贡”(3)宋金对峙: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

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

而是世为侄国,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1.建立: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靖康之变)

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建国制度民族关系①先后与北宋南宋对峙

②1044年庆历和议,向北宋称臣;北宋灭亡后,西夏对金称臣

③1227年被蒙古所灭

与鲜卑同族,916年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羌人分支,唐末形成边疆藩镇;1038年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为大夏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南北面官制度模仿北宋,中央机构有汉式官称+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基本沿袭唐宋,保持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度;12c后期世宗在位,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大定之治)①与宋朝长期对峙,

大部分时间保持和

平,贸易活跃②1125年金国灭辽①1125灭辽、1127灭北宋,

与南宋对峙②1234年,被蒙古所灭

2.政治统治概况南北面官制度内容: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影响: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

②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交融

猛安谋克制:(1)内容:猛安谋克与地域性村寨结合起来,形成了地方政权的雏形,由地缘政权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2)特点: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3)效果:

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两宋辽夏金元朝历程巩固统一2.政治统治概况(1)中央行政制度:一省二院制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负责军事,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

御史台负责监察

(1)建国: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2)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西辽、西夏、金、吐蕃、

大理,远征中亚、西亚、东欧(3)元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1276占临安,1279统一;蒙古在其他地区形成了四大汗国。两宋辽夏金元朝历程巩固统一的措施2.政治统治概况(1)中央行政制度:一省二院制(2)地方管理制度:行省制

①内容:中央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

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设10个行省。

②特点:辖区广阔,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权力大而受中央节制

③意义:a.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3)交通: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运输物资和传递公文,

形成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政治统治概况(1)中央行政制度:一省二院制(2)地方管理制度:行省制(3)交通(4)加强边疆管理

①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②西藏: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蕃

③台湾:设澎湖巡检司(5)民族关系

①新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a.蒙古族:铁木真统一草原后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b.回族:波斯人、阿拉伯人移居中国,与汉、蒙古、畏兀儿

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不断被吸收、融合而成c.蒙古人和色目人与汉族融合②实行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四等人制a.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推行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b.内容:差别对待蒙古人、色目人、

汉人、南人c.评价: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加速了元的灭亡经济农业手工业二、经济与社会(1)耕种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2)经济结构:①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②宋朝开始种植棉花,元朝推广,棉纺织业↑(3)边疆农业: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1)制瓷业:①宋:出现了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

钧窑与汝窑、浙江哥窑、官窑

②元: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

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2)矿冶业:煤的开采量大,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3)印刷业:在宋元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4)纺织业:元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重要生产工具(黄道婆)打破市坊制出现晓市不受官府直接控制经济商业二、经济与社会(1)市场:①坊市制被打破,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

不受官府直接控制②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③宋与辽夏金各政权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置榷场

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活跃

(2)货币: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益州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交通: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水路: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陆路:元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境外的驿路交通网(4)城市:①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超出百万,市场活跃,

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漕运、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工商业市镇

经济经济中心南移二、经济与社会(2)影响①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②

北宋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1)表现唐朝: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两宋:①北宋经济明显依赖南方,户口分布的南多北寡格局定型

②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南渡,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

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元朝:①南北经济差距↑,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②创造性地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的粮食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以属王晋卿。...(某日,晋卿派高俅送物品给端王)值王在园中蹴踘,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汝亦解此技邪?”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由是日见亲信。逾月,王登宝位。上俊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挥麈后录》社会二、经济与社会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1)朝廷基本不干预土地买卖、典当,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2)官府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的限制也更为松弛1.门第观念的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1)背景:隋唐士族在政治上衰弱,但家族门第观念仍十分流行

(2)原因:宋朝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平民

出身的士人进入政坛,甚至位居高位(3)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

关心祖先名望2.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贱民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以雇佣为主;

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思想儒学的复兴——理学1.背景:①从三国到五代,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不及佛道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2.含义: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伦理道德

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天人关系的严密的

思想体系3.主要流派:①程朱理学:北宋的程颐程颢、南宋朱熹②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思想儒学的复兴——理学1.背景2.含义3.主要流派4.主张:①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②方法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

理,达到普遍天理的认识③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

欲望,实现对天理的体验,达到圣人境界④重视儒学教育: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为四书,优先五经6.影响:①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

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③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

的自然欲求文化1.文学:宋词、元曲、话本(项目化学习内容)2.艺术: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

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文人画兴盛)3.科技(1)三大发明印刷术:雕版已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火

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燃烧型火器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和管型射击火器指南针:(宋)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2)三大科学家①沈括(北宋):《梦溪笔谈》记载总结了当时的科技成果②郭守敬(元):设计、监测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

天文测量,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P69图③王

祯(元):《农书》集北方和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

农具的记载尤为丰富(3)中医:北宋出现医药教学模型——针灸铜人文化4.少数民族文字:仿造汉字(自主学习内容)(1)辽:契丹大字、小字(2)金:女真文字,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3)西夏:西夏文(4)元:①成吉思汗形成畏兀蒙古文②忽必烈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斯巴改制藏文字母。

创造拼音符号,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一、辽宋夏金元的政治制度

1.行政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宋:

二府三司制

州、县二级→路、州(府)、县三级制(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辽:

南北面官制度

部族组织与路、州、县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夏:

模仿北宋,有本民族称谓

沿袭唐末的地方行政制度

金:

基本沿袭唐宋

部族组织与路、州、县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基层:猛安谋克制度)

元:

一省两院制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2.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两宋:①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②糊名制、锁院

元代:保留蒙古传统方式+仁宗恢复科举制2)考核制度:宋代制订严格标准3)监察制度:两宋:①中央:御史台(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

②地方:设置路为监察区。(四监司)

元代:①中央--御史台;

②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3.宋元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多以唐律为蓝本

①963年的《宋刑统》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

②《天圣令》,以《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2)元: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2)社会教化:

(1)原因:

思想: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

②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③政治:为了加强基层管理,巩固统治

④主观:士大夫的推动

(2)表现:(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理学产生。宋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宋:

①南宋后期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②朱熹《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