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分开过程课程设计吸收塔的简捷计算_第1页
化工分开过程课程设计吸收塔的简捷计算_第2页
化工分开过程课程设计吸收塔的简捷计算_第3页
化工分开过程课程设计吸收塔的简捷计算_第4页
化工分开过程课程设计吸收塔的简捷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化工分开过程课程设计吸收塔的简捷计算

化工与制药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题名称吸收塔的简捷计算专业班级2023级化学工程与工艺01班学生学号0809030208学生姓名胡定益学生成绩指导教师何寿林周玉新吴晓宇课题工作时间2023.01.09~2023.01.18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i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08化工02班学生姓名胡定益发题时间:2023年1月9日

一、课题名称

吸收塔的简捷计算

二、课题条件(文献资料、仪器设备、指导力量)

用具有三块理论板的吸收塔处理以下组成的混合气体(VN+1),贫油(L0)和混合气体入口温度定为塔的平均操作温度32℃,塔压为2.128MPa,富气流率为100kmol/h。

组分甲烷乙烷丙烷正丁烷正戊烷正辛烷合计VN+1,i/kmol/h701510410100L0,i/kmol/h000002020

Abstract

Thisdesignofthetaskisbasedontheaverageabsorptionfactormethodandtheaverageeffectiveabsorptionfactormethodusingn-octaneastheabsorbent,.Weusethen-octanetoseparatethegasmixtures,thecompositionofthemixedgasismethane,ethane,propane,butane1-bromopentane.Mainfactorsthataffecttheoperationarethetowerofgastemperatureandthepressure.Weregardthemixedgasentrancetemperatureastheaveragetemperature:32centigrade,thetowerpressureas2.128MPa.Accordingtotheabovegivenconditions,weusethementionedtwomethodstocalculatethesystem,determinethecleaningthataftereachunitlogisticsflowandthecomposition.Thenwriteapplicationsforthetwokindsofmethodtocalculatethebasicprocedureandmethod,anddrawthecorrespondingprocesschart.

Keywords:absorptionseparationgasmixturecomposition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II

目录

引言-1-第1章绪论-2-

1.1吸收技术概况-2-1.2吸收设备-2-

1.2.1必需解决的问题-2-1.2.2塔设备的基本功能-3-1.2.3塔设备的类型及选用-3-1.3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4-1.4吸收的简捷计算法-4-第2章数学模型的建立-6-2.1平均吸收因子法-6-

2.1.1基本思想-6-2.1.2吸收因子方程-6-2.1.3计算步骤-8-2.2平均有效吸收因子法-9-

2.2.1平均有效吸收因子-9-2.2.2计算步骤-10-

第3章计算程序的编写-11-

3.1程序设计流程框图-11-3.2程序开发的数学模型-13-

3.2.1平均吸收因子法解数学模型-13-3.2.2.有效吸收因子法解数学模型-13-3.3程序解读-15-第4章分析与评价-17-

4.1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7-4.2解决问题的方案-17-4.3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7-4.4塔内气液相结果分析图表-18-4.5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图表对比-20-第5章结果-23-

5.1利用平均吸收因子法得到的最终结果:-23-5.2利用平均吸收因子法得到的最终结果:-23-第6章设计小结与体会-24-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a

(2)提供适合的气液传质设备;(3)吸收剂的再生循环使用。1.2.2塔设备的基本功能

①使气、液两相充分接触,适当湍动,以提供尽可能大的传质面积和传质系数,接触后两相又能及时完善分开;

②在塔内使气、液两相具有最大限度的接近逆流,以提供最大的传质推动力;1.2.3塔设备的类型及选用

根据塔内气、液接触构件的结构形式,塔设备可分为板式塔和填料塔。板式塔内设置一定数量的塔板,气相以鼓泡蜂窝状、泡沫状或喷射状穿过板上的液层,进行传质与传热。在正常操作下,气相为分散相,液相为连续相,气相组成呈阶梯变化,属逐级接触逆流操作过程。

填料塔内装有一定高度的填料层,液体自塔顶沿填料表面向下滚动,气体逆流向上(有时也采用并流向下)滚动,气、液两相密切接触进行传质与传热。在正常操作下,气相为连续相,液相为分散相,气相组成呈连续变化,属微分接触逆流操作过程。对于吸收过程,能够完成分开任务的塔设备有多种,如何从众多的塔设备中选择适合类型是进行工艺设计的首要任务,而进行这一项工作则需对吸收过程进行充分的研究后,并经多方面对比方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一般而言,吸收用塔设备与精馏过程所需要的塔设备具有一致的原则要求用较小直径的塔设备完成规定的处理量,塔板或填料层阻力要小,具有良好的传质性能,具有适合的操作弹性,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安装、操作和维修等。一般当处理物料量较大时采用板式塔,当要求塔径在0.8m以下时多采用填料塔。现在这种局面已有所改变,直径在30m以上的填料塔正在工业生产中运行。但是吸收过程,一般具有液气比大的特点,因而更适用填料塔。此外,填料塔阻力小,效率高,有利于过程节能,所以对于吸收过程来说,以采用填料塔居多。近年来,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大规模的吸收设备已经广泛用于实际生产当中。具有了很高的吸收效率,以及在节能方面也日趋完善,填料塔的工艺设计内容是在明确了装置的处理量,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及相应的相平衡关系的条件下,完成填料塔的工艺尺寸及其它塔内件设计。

在今后的化学工业生产中,对吸收设备的要求及效率将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日益完善的吸收设备会逐渐应用于实际的工业生产中。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3-

气体气体液液

填料层

降液管塔板

气体

液体

图1-1塔设备图

液体

1.3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吸收操作在工业上的应用广泛,具体应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1)原料气的净化:为除去原料气中所含杂质。吸收可说是最常见的方法。就杂质的浓度来说,多数很低,但由于危害大而仍要求高的净化率。例如用水或碱液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用丙酮脱除裂解气中的乙炔等。

(2)有用组分的回收:如从合成氨厂的放空气中用水回收氨;从焦炉煤中以洗油回收粗苯(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蒸汽和从某些枯燥废气中回收有机溶剂蒸汽等。

(3)某些产品的制取:将气体中需要的成分以指定的溶剂吸收出来,成为溶液态的产品或半成品。如制酸工业中从含盐酸、氮氧化物、三氧化硫的气体中制取盐酸、硝酸、硫酸;在甲醇/乙醇蒸汽经氧化后,用水吸收以制成甲醛(乙醛)半成品等。

(4)废气的治理:好多工业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而必需进行治理。这类环境保护问题在我国已愈来愈受重视,选择适当的工艺和溶剂进行吸收,是废气治理中应用较广的方法。

当然,以上目的有时也难以截然分开,如枯燥废气中的有机溶剂,能回收下来就很有价值,任其排放则会污染大气。

1.4吸收的简捷计算法

在单组分吸收中,当吸收量不太大时,往往被假设为等温过程。塔内气相和液相流率也假设固定不变,这样就使计算大为简化。多组分吸收就不同了,不但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4-

吸收量比较大,塔内气液两相流率不能看作一成不变,而且由于气体溶解热所引起的温度变化已不能忽略。因此,要获得确切结果,必需采用严格解法。进行吸收过程简捷计算的主要方法有:

1.吸收因子法(包括平均吸收因子法和平均有效吸收因子法):平均吸收因子法是假定各板上的吸收因子是一致的,即采用全塔平均的吸收因子来代替各板上的吸收因子,这类方法只有在塔内液气比变化不大的状况下才是确凿的。平均有效吸收因子法即采用平均有效吸收因子代替各板上的吸收因子,并使吸收率保持不变,这种方法所得结果颇为满意,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2.解吸因子法:该法用于气体混合物通过吸收方法将其分开为惰性气体和易溶气体两部分的状况。解吸的常用方法是使溶液升温,以减小气体溶质的溶解度,所以在解吸塔底部没有加热器,可用直接蒸汽和再沸器的形式,通过加热器提供热量使易溶组分蒸出并从解吸塔顶排出,解吸塔底的吸收剂经冷却再送往吸收塔循环使用。解吸塔也可采用精馏塔,可起到提高蒸出溶质的纯度和回收吸收剂的作用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5-

第2章数学模型的建立

2.1平均吸收因子法

2.1.1基本思想

假设各板的吸收因子是一致的,即采用全塔平均的吸收因子来代替各板的吸收因子,平均值的求法,有的采用塔顶和塔底条件下液气比的平均值,也有的采用塔顶吸收剂流率和进料气流率来求液气比,并根据塔的平均温度作为计算相平衡常数的温度来计算吸收因子。由于该法只有在塔内液气比变化不大,也就是溶解量甚小,而气液相流率可以视为定值的状况下才不至于带来大的误差,所以该法用于贫气吸收计算有相当的确凿性。2.1.2吸收因子方程

假设全塔各段的A值均相等的前提下,Horton—Franklin方程变为:

vN?1?v1l0?AN?AN?1?┉?A?AN?AN?1?┉?A??(2-1)?N?N?1NN?1?vN?1A?A?┉?A?1AvN?1?A?A?┉?A?1??由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a0,a0q,a0q2,┉,a0qn?1。通项:an?a0qn?1

1?qnSn?a0

1?q1?AN?11?AN?1?1?1vN?1?v1l1?A?1?AN?1?0?vN?1AvN?11?AN?11?A1?A1?Al0??AN?1?A?l0AN?1?A?AN?1?A?????1?(2-2)?N?1?N?1N?1????AvN?1??A?1?A?1AvN?1A?1?∵l0?Av0,代入上式整理为

vN?1?v1AN?1?A?N?1?i?(克雷姆塞尔方程)

vN?1?v0A?1(2-3)

探讨:

⑴v0式与吸收剂或平衡的气相中i组分的量,当出口气体中i组分与入口吸收剂成平衡时,则i组分达到最大吸收量(由相平衡关系计算)。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6-

?方程的左端?i组分被吸收掉的量?相对吸收量??i(2-4)

i组分最大可能被吸收掉的量——?i或?i均表示吸收强度。

⑵当吸收剂本身不挥发,且不含溶质时,则l0?0,即v0?0。

?i?vN?1?v1??i且0≤?i≤1(2-5)vN?1⑶根据克雷姆塞尔方程,可知?i?f?A,N?。在该方程中只要知道了其中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的第三个量。

?A???lg??1???????1N?lgA⑷对解吸塔,可利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

(2-6)

lN?1?l1SN?1?S?N?1?C0(相对蒸出率)

lN?1?l0S?1(2-7)

⑸为了使用便利,克雷穆塞尔等将上列方程绘制成曲线,称为吸收因子图或克雷姆塞尔图。利用这一图线,当规定了组分的吸收率以及吸收温度和液气比等操作条件时,可以查得所需的理论板数,或者规定了吸收率和理论板数,可求得吸收因子和液气比。图的横坐标:吸收因子A或解吸因子S,纵坐标为相对吸收率和蒸出率,以板数作为参变量,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板数。

1)当N??时,由图可知:0≤A≤1时,??A(对角线上N??);A>1时,??1

由克雷姆塞尔方程也可以求得:

AN?1?A?Alim?i?limN?1??A0≤A≤1(2-8)N??N??A?1?1AN?1?A?lim?i?limN?1?罗必塔法则?1A>1(2-9)N??N??A?1?在精馏时,我们知道当N??时,所对应的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Rm,在吸收中也同样。当N??时,LV为最小液气比L?V?min,而吸收因子与LV有关,则

当N??时,得吸收因子Amin??。

L中L↑,??,则吸收效果越好,但Ai超过

VVK2时,?i增加缓慢,再考虑经济因素(如吸收剂的回收)。一般

2)当N一定时,则A↑,即A?LV?(1.1~2)L?V?min。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7-

3)当A一定时,即LV一定时,则N↑??↑,即随着板数的增加,吸收率增加,

但增加的越来越慢,特别是N超过10块以后,也就是说在实际生产中,仅靠提高N来提高?是不科学的,还要考虑其它因素。2.1.3计算步骤

已知:VN?1,yN?1,P,T,x0,?关;求:N,V1,y1,i,L0,LN,xN,i

⑴确定关键组分的吸收率。

在多组分精馏塔设计计算时,根据分开要求确定轻重关键组分,其它组分在塔顶、塔釜的分派是根据轻重关键组分在塔顶、塔釜的分派以及各组分的相对挥发度而决定的。

在多组分吸收过程中,设计吸收塔时,只能确定一个对分开起关键作用的组分,由关键组分的分开要求,求吸收分率?关,而其它组分的吸收分率就随之被确定。⑵由?关求N:

1)由?关确定L?V?min。

????关;?L?V??L??1∵N??,A关min?????V?min??K关??

min??关?K关(2-10)

K关由全塔的平均温度、压力确定。

2)实际LV?(1.2~2)L?V?min;A关?LVK关(2-11)

3)由A关,?关查图或用公式计算N。

由克雷姆塞尔图横轴上的A关引一垂线和引自纵轴上的?关值水平相交,交点

??Alg??1?1即为所求的N。或N?lgA⑶其它组分吸收率的确定

∵各组分在同一塔内吸收,∴非关键组分具有一致的理论板数和液气比。

L1?K关A关K关VKiLAi;或(2-12)??Ai??A关L1KiKiVKi?VK关Ai,Ki为其它任意组分的吸收因子及相平衡常数,在图上由某一组分的Ai引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8-

垂线与板数N相交,交点的纵坐标便是?i。

或?i?AiN?1?Ai?1AiN?1(2-13)

⑷求尾气的组成及量。

当l0,i?0时,?i??i?vN?1,i?v1,ivN?1,i(2-14)

v1,i∴v1,i?vN?1,i??ivN?1,i??1??i?vN?1,i;V1??v1,i;y1,i?⑸吸收液的量及组成以及应参与的吸收剂量

∵LN?L0?(VN?1?V1)∴xN?

V1

(2-15)

vN?1?v1?l0(2-16)

LN气体的平均流率V均?1?VN?1?V1?;L均?1?L0?LN??LV22??V均均(2-17)

(LV)N?(LV)1L(2-18)()均?(LV)NVln(LV)1A代B联立A求解思路:V均?L均?????L0???LN?xN

2.2平均有效吸收因子法

2.2.1平均有效吸收因子

埃迪密斯特提出,以某一不变的A值代替A1,A2,┈,AN,而使最终计算出来的吸收率保持一致,这一A值称为有效吸收因子Ae,

Ae?AN?A1?1??025?0.5

对解吸Se?SN?S1?1??0.25?0.5

(2-19)(2-20)

Edmister的假设,是考虑在一吸收塔中,吸收过程主要是由塔顶一块和塔釜一块理论板完成,因此计算有效吸收因子时也只着眼于塔顶和塔釜两块板,这一设想与马多克斯通过一些多组分轻烃吸收过程逐板计算结果的研究得出吸收过程主要是吸收塔的顶、釜两块理论板完成的结果一致,显然对于一个只有两块板的吸收塔而言,总吸收量的100%将在塔顶釜这两块板完成,而对具有三块板的吸收塔,则塔顶釜两块板约完成中吸收量的88%,当具有四块以上理论板时,顶釜两块板约完成总吸收量的80%,正由于这一原因,寻常吸收塔的理论板数不需要好多。由于增加塔板并不能显著改善吸收效果,相反却使设备费用和操作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9-

费用大幅度上升,要提高吸收率,比较有效的方法时增加压力和降低吸收温度。2.2.2计算步骤

⑴用平均吸收因子法计算V1和LN。⑵假设T1,由热量衡算确定TN。

L0h0?VN?1HN?1?LNhN?V1H1?Q(2-21)

⑶由经验式估算L1和VN。

?v1?vn????vn?1?v?N?1?1N;

Vn?1?V1????VN?1?V?N?1?N?n?N(2-22)

VVn?VN?1(1)VN?1N?1?nN;Ln?Vn?1?L0?V1

N(2-23)

l?对解吸塔??Nl?0??1?ln?1ln(2-24)

⑷计算每一组分的A1,AN,Ae。⑸确定各组分的吸收率。

⑹作物料衡算,再计算V1和LN,并用热量衡算核算TN,若结果相差较大,需重新设T1,直到相符为止。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10-

第3章计算程序的编写

3.1程序设计流程框图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11-

已知T均均,A均热衡求(t1)取tN=tN+1+(2~8C)由公式求Vnj,Lnj,tnjANi=LN/(KNiVN)A1i=L1/(K1iV1)求AeiΣ(T-T)

3.2程序开发的数学模型

3.2.1平均吸收因子法解数学模型

1.设L/V的初始值,由温度查各组分k值计算出Ai,?i,vi,li,xi,yi。Ai=L/?V*Ki?(3-1)

?i?(Ai4?Ai)/(Ai?1)(3-2)vi?Vi*?i(3-3)li?L0?Vi?vi(3-4)Sv??vi(3-5)xi?li/?li(3-6)

yi?vi/?vi(3-7)

.2由计算得出的L,V值计算出新的L/V.气体的平均流率V均?1?VN?1?V1?;(3-8)21?L0?LN?(3-9)2吸收液的平均流率L均?(L/V)(L0?LN)/(VN?1?V1)(3-10)平均?3.由新的L/V返回步骤1进行迭代计算,记录下来vi,前并计算出?vi。

vi,前=上一次的vi

?vi=上一次与这次的差值绝对值

4.迭代计算直到vi,前

间有限,大家不可能在一个程序上面浪费太多的时间。在张莉的某个编程高手的同学的帮助下,我们的程序终究得以问世。运行过程中,程序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程序运行结果和进行笔算算得的结果有较大的出入,在组员中几位有编程功底的同学的努力下,改正了其中的错误并成功运行得到结果。虽然最终所得的程序并非如预想搬的完美,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在编程领域涉足不深的同学们来讲,也可以称得上是十分不错了。

4.4塔内气液相结果分析图表

由计算结果得到三块塔板上的温度以及气液相流率数据,并作图如下:

表4-1塔板计算结果

塔板123

T/℃4042.6951358753.84175132

V/(Kmol/h)88.334492.063395.9496

L/(Kmol/h)23.728927.615231.6656

图4-1温度梯度图

由于吸收过程伴随有放热效应,因此在吸收剂参与塔内后自上而下滚动的过程中,随着溶质浓度的不断加大,吸收液的温度也不断的升高。吸收液温度的高低与气相中溶质浓度、吸收剂用量以及溶解热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假使在气体中溶剂浓度较低,吸收剂用量较大的状况下,溶质被吸收所放出的热量不足以使吸收液的温度有显著的升高,因此对吸收过程不会有明显的不利的影响。但是,当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18-

气体混合物中溶质浓度很高,吸收剂用量不大的状况下,溶质被吸收所放出的热量往往会使吸收液的温度上升几十度。随着吸收液温度升高,将使气体的溶解度急剧的降低,这对吸收是不利的。为了保持吸收液对气体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在吸收塔内往往加设若干个中间冷凝器以保持塔内温度大致在预期的范围内。

从上图可以看出,本吸收塔若不加设中间冷凝器,在绝热条件下操作,则吸收液的温度将从塔顶的40度上升至塔底的53.8度,既上升温度为13度左右,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质的溶解度有一定的减少。为了能完成吸收任务,可以加设中间冷凝器。

图4-2液相流率梯度图

吸收剂流率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增大L虽能增大吸收推动力,但由于同时增加了解吸操作的负担,假使由此引起解吸操作不正常,则会使进入吸收塔的吸收剂的浓度增大,与前者效果相抵。而且在一些特别状况下,即使但从吸收角度考虑,提高L对降低y2也并非总是有效。假设有一H→∞的填料吸收塔。这时只要A≠1,那么就会在塔底或塔顶出现气-液两相趋于平衡的状况。如下图所示。

Y1

Y1Y2X2

Y2?X1X2X1图4-3吸收塔的调理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19-

如L/Vm——气、液两相在塔顶趋于平衡,这时,为要降低Y2,只有降低入口吸收剂的浓度X2,而增大L只能是徒劳无益。

吸收剂在三块塔板上与上升气体充分接触,并在总体上保持气液两相逆流滚动。吸收剂在向下滚动的过程中在塔板上与气体接触,呈鼓泡、泡沫、喷射三种接触状态。从塔顶到塔底温度逐渐增高,液相流率也逐渐增加。

图4-4气相流率梯度图

由上图可看出,气体从塔顶进入,在向塔顶上升的过程中流率是逐渐减小的。气体在每一级塔板上与吸收剂接触,关键组分被吸收带走,剩余气体继续上升。并且在上升的过程中,气体不断被上面流下的低温液体冷凝降下,在塔底再次汽化上升。

4.5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图表对比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20-

两种方法的流率比较807060流率kmol/h50403020230123组分456li1vi1li2vi2

图4-5流率对比图

两种方法的组成比较80706050li1vi1li2vi2组成403020230123组分456

图4-6组成对比图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21-

各次计算温度对比图706050温度值403020230123456计算次数T1T2T3

图4-6温度对比图

图表分析:

从两张图表上分析可知,运用两种方法进行简捷计算所得的各组分的流率和组成均相差不大,因此,可见平均吸收因子法和有效吸收因子法在本次设计中均可采用且误差较小。但是在最终所得的结果中可知,两种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原因在于两种方法所采用的数学模型不同,相对于平均吸收因子法来讲,有效吸收因子法计算误差更小些,相对而言计算过程也更为繁杂。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22-

第5章结果

5.1利用平均吸收因子法得到的最终结果:

表5-1组分01C0C20C340n-C3.91840.15590.0816

50n-C0.98880.029240.01120.000130.0112

2.6E-0580n?C0.9515000∑

86.1881

li2.35220.0695767.6478

2.27480.0672812.7252

4.27770.12655.7223

20.00033.8119xiviyi

0.7848850.1476450.0663930.00094767.6486

12.726

5.72360.001290.08170.000118

00.00305vi,前

?vi0.0008390.000767

5.2利用平均吸收因子法得到的最终结果:

表5-2组分li2.25071.82823.11042.86190.957520.000031.0087

xiviyivi,前?vi0C10C2C30

0n-C40.072667.74930.7613030.059013.17180.1480120.10030.09230.03090.6450

6.88960.0774181.13810.0127890.04250.0004770.000088.9913

01

67.7480.00134113.17070.0010926.88790.0016541.13720.0008820.04249.15E-05

0

0

n-C50C0n?8∑

88.98620.005061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23-

第6章设计小结与体会

历时两个多星期的分开过程课程设计终究顺利完成。在这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辛苦在所难免,但收获亦不小。

本次的课程设计,我们小组共9名成员各有各的工作。我与另几名成员负责吸收的计算部分,即分别用平均吸收因子法和平均有效吸收因子法确定净化后各股物流的流量和组成。

在本次课程设计的开始,为了对吸收过程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也为了使此次设计完成得尽善尽美,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设计资料。在做吸收塔课程设计过程中,一切都要有据可依,有理可寻,光有不切实际的设想是无法顺利的完成设计的,所以查阅资料就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了,古语亦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做好这次课程设计,就必需做到:在设计程序之前,对所用吸收塔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要有一个明了的思路和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图;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妄想一蹴而就,反复修改、不断改进是设计的必经之路;要养成解释程序习惯,让人一看就能明白你的思路,也为资料保存和交流提供便利;在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很正常,我们应当及时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并引以为戒,以免再碰见同样的问题。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还运用到了以前所学的一些专业课知识:CAD制图,编程等,在这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看书与查阅资料把它们重新捡起来,这是我做这次课程设计的又一收获。

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紧张又充实。为了这个设计,我们小组的所有成员坐在一起探讨,查阅资料,确定计算方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得出计算过程,为仅仅只了解皮毛的程序设计翻书查资料、探讨步骤,画CAD图,写设计说明书等等,为了设计的如期完成而做了各种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好多问题与困难,也出现了看法分歧,但我们所有成员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商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继续设计下去。在完成了这次设计之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我相信每一位做了课程设计的同学,一定能够对吸收的过程有个更深的了解。化工设计最重要的是团队精神,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没有谁能够真正一个人走下去,设计的完成靠的是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合作!生活也是如此,谁又能真正独立于社会不依靠他人而生活呢?课程设计只是一个小的锻炼,想要立足于社会,需要良好的团队精神。课程设计是对我们所学课程内容把握状况的一次考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设计能提高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全面地检查并把握所学内容。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学生在实践中做相应的自主练习,消化课堂所讲解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稳定了以前学的知识,同时学到了课堂上不能学到的内容,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24-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把握,但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模范。觉得课程设计反映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但是更远一点可以联系到以后毕业之后从学校转到踏上社会的一个过程.小组人员的协同、相处,以及自身的动脑和努力,都是以后工中需要的。

在这十几天中,我们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积极探讨,共同见证了从调研到最终一份报告的完成。最终更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并且感谢老师在这段时间对我们寄予的信心和期待!

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25-

errT3[j]=fabs(T3[j]-T3[j-1]);

}while(err2[j]>=0.01||errT1[j]>=0.1||errT2[j]>=0.1||errT3[j]>=0.1);/*误差是否满足精度要求*/

/***写入磁盘文件***/

fp2=fopen(\其次组数据.xls\fprintf(fp2,\迭代次数n2=%d\\n\for(j=0;j

气体CP/(kJ/(kmol.K))35.1251.4571.5295.83116.69Σr(0℃)5612.509121.0016560.0022380.0028046.00V470.0015.0010.004.001.00100.00H46736.2810767.3718848.7325446.4631780.13H4V4471539.79161510.59188487.34101785.8531780.13955103.70(2)计算尾气和吸收液带走热量

气体CP/(kJ/(kmol.K))r(0℃)35.1251.4571.5295.83116.69液体CP/(kJ/(kmol.K))L3H3/T381.96133.20128.20144.00168.80238.66195.20303.20548.73563.93166.614773.206550.87组分CH4C2H6C3H8n-C4H10n-C5H12V167.6212.725.720.080.01H1H1V1L356137017.30474498.602.38912111179.00142238.242.281656019420.80111081.154.282238026213.202196.673.922804632713.60425.280.9920.00730439.9333.84n-C8H180.00Σ86.16V1V2V3V4L1/V186.158690.545395.1553100.00000.2830L0L1L2L3L3/V320.000024.386728.996733.84140.3556热量衡算ΣH4V4(SH4)L0H0ΣH3L3(SH)ΣV1H1(SH1)T3955103.701527426550.87730439.9357.61159各板温度T初始40T032Ki,1Ki,3T140.1169Ai,1T248.6471Ai,3T357.6116ψT432组分CH4C2H6C3H8Ae8.80009.80000.03220.03630.03620.03612.20002.60000.12870.13680.13590.13560.75001.05000.37740.33870.34650.3369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38-

n-C4H10n-C5H120.11000.15002.57312.37102.45330.95870.09000.16003.14492.22282.57620.9634liVixiyiVi,前ΔVi最终结果组分CH4C2H6C3H8n-C4H10n-C5H12n-C8H18Σ2.530467.46960.07730.773167.61840.14882.034312.96570.06210.148612.72370.24203.36936.63070.10290.07605.71970.91103.83500.16500.11720.00190.08380.08120.96340.03660.02940.00040.01300.023620.00000.00000.61100.00000.00000.000032.732387.26771.00001.000086.15861.4067

其次次气体CP/(kJ/(kmol.K))r(0℃)35.1251.4571.5295.83116.69液体CP/(kJ/(kmol.K))L3H3/T381.96133.20128.20144.00168.80238.66195.20303.20548.73563.93166.614773.206550.87组分CH4C2H6C3H8V167.4712.976.63H1H1V1L356137017.30473454.252.38912111179.00144943.992.281656019420.80128774.044.282238026213.204326.213.922804632713.601197.780.9920.00752696.2833.84n-C4H100.17n-C5H120.04n-C8H180.00Σ87.27V1V2V3V4L1/V187.267791.320795.5618100.00000.2756L0L1L2L3L3/V320.000024.053028.294133.84140.3541热量衡算ΣH4V4(SH4)L0H0ΣH3L3(SH)ΣV1H1(SH1)T3955103.70152742.46550.87752696.2854.21413各板温度T初始40T032Ki,1Ki,3T139.0712Ai,1T2T346.470854.2141Ai,3-39-

T432组分Aeψ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CH4C2H6C3H8n-C4H10n-C5H128.80009.70000.03130.03650.03630.03632.20002.50000.12530.14170.13980.13950.75000.98000.36750.36140.36260.35140.11000.16002.50572.21332.33000.95330.09000.13003.06252.72412.86400.9719liVixiyiVi,前ΔVi最终结果组分CH4C2H6C3H8n-C4H10n-C5H122.543167.45690.07720.774867.46960.01272.092712.90730.06350.148212.96570.05843.51436.48570.10670.07456.63070.14503.81320.18680.11580.00210.16500.02180.97190.02810.02950.00030.03660.0085n-C8H1820.00000.00000.60730.00000.00000.0000Σ32.935187.06491.00001.000087.26770.2464第三次气体CP/(kJ/(kmol.K))35.1251.4571.5295.83116.69液体CP/(kJ/(kmol.K))L3H3/T381.96133.20128.20144.00168.80238.66195.20303.20548.73563.93166.614773.206550.87组分CH4C2H6C3H8V167.4612.916.49r(0℃)H1H1V1L35612.507017.30473365.242.389121.0011179.00144290.622.2816560.0019420.80125957.954.2822380.0026213.204897.563.9228046.0032713.60919.990.9920.00749431.3633.84n-C4H100.19n-C5H120.03n-C8H180.00Σ87.06V1V2V3V4L1/V187.0649L091.1791L195.4877L2100.0000L30.2770L3/V320.000024.114228.422933.84140.3544热量衡算ΣH4V4(SH4)L0H0ΣH3L3(SH)ΣV1H1(SH1)T3955103.70152742.406550.87749431.3654.71各板温度T初始40T032T139.2241T2T346.789654.7125T432武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40-

组分CH4C2H6C3H8n-C4H10n-C5H12Ki,1Ki,3Ai,1Ai,3Aeψ8.80009.70000.03150.03652.20002.50000.12590.14180.75000.98000.36930.36160.11000.16002.51792.21500.09000.13003.07742.72620.03640.03640.14000.13970.36320.35202.33590.95362.87130.9721

最终结果组分CH4C2H6C3H8n-C4H10n-C5H12n-C8H18ΣliVixiyiVi,前ΔVi2.545467.45460.07730.774967.45690.00232.095212.90480.06360.148212.90730.00243.51966.48040.10680.07446.48570.00533.81430.18570.11580.00210.18680.00110.97210.02790.02950.00030.02810.000220.00000.00000.60700.00000.00000.000032.946587.05351.00001.000087.06490.0113

第四次气体CP/(kJ/(kmol.K))r(0℃)35.1251.4571.5295.83116.6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