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好一个多情的秋——《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秋思”的主题诗词,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2、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诵诗歌,借助联想与想象赏析诗歌,小组合作演绎诗歌。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中蕴含的意境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物侯变化,春花、夏雨、秋风、冬雪,无不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情思,浓缩成唐诗宋词,于是他们成为我们最美的语言家园。当二十四节气转动到立秋时,我们就用诗词与秋天相识,相知,相惜,直至立冬的到来。二、“秋思”主题诗词回顾(一)相思让我们从最古老的诗歌中寻找爱情。《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赏析】: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二)思乡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赏析】:诗歌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三)仕途秋天万物凋零,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赏析】: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四)人生人的生死如同自然生命一般,按春秋代序,有生机勃发的青年,有精力旺盛的中年,有年老体衰的暮年和生命的人生终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五)报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赏析】: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献身精神。(六)抱负《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赏析】: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表达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七)闲情《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写幽美淡远的秋景,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表达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以及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八)乐观《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赏析】: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在众多写秋的诗词中,有一首被誉为“秋思之祖”,它就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一读诗歌,读出景物的意境古往今来,咏秋、赏秋、叹秋的诗歌可谓层出不穷,为什么独独这首小令能摘此桂冠?一首小令,短短五句,屈指一算,仅仅28个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白描勾勒出一幅意蕴深远、诗意浓郁的绝妙秋景。1、学生朗读诗歌。2、教师提出主问题:前三句写了哪九种景物?九种景物之前分别冠以怎样的修饰语?你从这些修饰语中读出了怎样的意境?学生概括九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风、道、马。学生赏析修饰语。例如:“人家”在蒙蒙的黄昏中,从那户人家冒出袅袅炊烟,一定是家人围坐在饭桌旁说说笑笑,一起享受这宁静的夜晚,多么温馨,多么幸福。那么,我呢?3、教师小结:王国维《人间辞话》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惜墨如金,一词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各具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互不相干的事物构成了一个整体,赋予你千种想象,万般感受。三、二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情感1、作者介绍马致远(1264—1324),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马致远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散曲120多首,《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有辑本《东篱乐府》。2、理解“断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全篇的结尾,也是全篇的诗眼。它虽然只有10个字,却凝聚着主人公复杂深沉的感情——那离乡背井的酸楚、旅途奔波的凄苦、身世艰辛的叹息、前途无望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悲凉……我们读起来揪人心肺,令人百感交集,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从马致远的诸多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年轻时他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产生了退隐林泉的念头,希望过一种“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在加之怀才不遇的哀怨,使《天净沙•秋思》的结尾呈现出一种悲剧的美感。四、三读诗歌,演绎诗歌的魅力1、教师散文演绎诗歌独自一人骑着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马儿伴随着我漂泊它乡已经多日,它也渐渐瘦了下来,再没有往日的健壮与活力。道路两边的老树,毫无生气地呆立在那里,大多数绿叶早已不知所踪,剩下的几片枯黄的残叶,在秋风中摇摇欲坠,做着垂死挣扎。几根枯藤无力地缠绕着大树,发出哀伤的呻吟,那扭曲着的打在树干上的结仿佛也打在我的心中,阵阵痛楚让我欲哭无泪。“吱—”天边传来一声乌鸦的叫声,显得如此凄凉,久久回荡在天地间,或许是觅食太少而太饿了吧。我何尝不想放声大叫,把心中的忧愁倾泻出来呢?四周并无市俗的喧闹,汩汩的流水是那么的清澈,水声不断传入我的耳朵,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水的两岸,几处人家也映入我们的视野中,但却毫无别致之景,乡村之趣,显得平淡无奇。眼神收回到面前的古道上,这条路不知是何年何月就已修成,凹凸不平,弯弯曲曲,更往我的心中增添了几分愁绪。已是黄昏时候,夕阳渐欲落山,把自己的最后几缕红光抛向大地。西风阵阵,虽无冬季里的寒风凛冽,还是如刀样刺痛我的脸,更刺痛了我的心。不禁想起儿时,每日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天天在父母的身边。而如今,漂泊他乡,毫无故乡的音讯,那思乡之情充满了全身,让我夜夜难以入睡。有谁了解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断肠人啊?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漂泊、漂泊到远方……2、学生分小组演绎演绎形式:唱歌、散文、内心独白、吟诵、表演诵……学生小组合作演绎诗歌3、教师小结:寥寥数语,深得唐诗精华,令人击节赞叹;短短五句,勾勒绝妙秋景,让人回味无穷;一首小令,成为秋思之祖,世代流传不衰。王国维盛赞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五、教师小结:秋真是一个多情的季节,幻化在诗人的笔下,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多彩的秋景,为我们营造了多种秋思之情,真可谓“以我观物,万物皆有我之色彩。”四、课堂小结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课后反思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是对语文的热爱和具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老师的语文功底好就给孩子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天净沙秋思》的演绎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再创造的方式进行,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打开学生的思维。也许是课的容量太大了,诗歌回顾有些匆匆忙忙。课堂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慢慢走,让教学真正为了学生,而不是在作秀。本节课以“秋思”为主题,把一组秋天诗词作为教学的主题来,让学生们有个整体的文学感受,是新课标下的一种突破。本节课自己选择教材,处理上采用诗词演绎与主题诗词回顾两部分组织,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是秋天,但作者对秋天的态度不同,或悲秋,或喜秋,通过对比,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课标分析《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因此学习本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增强民族自豪感。教材分析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所作散曲极为有名。在元代曲家中具有领袖群英的地位。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特别是小令数量很多。近人任中敏辑有《东篱乐府》一卷,其中存有他的小令104首,隋树森的《全元散曲》辑有他的套数十六篇、残套七篇,小令115首。这个数字在元代前期曲家中是较多的。马致远的小令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感叹时世、描写景物、咏唱恋情。在艺术上,具有风格兼豪放与清新,意境优美,语言凝炼,自然流畅等特色。[越调•天净沙]《秋思》可谓其小令中的绝唱。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同时存在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马致远《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念奴娇》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纯朴、自然、精练。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傈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