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第5章抗菌概述及青霉素及头孢1_第1页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第5章抗菌概述及青霉素及头孢1_第2页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第5章抗菌概述及青霉素及头孢1_第3页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第5章抗菌概述及青霉素及头孢1_第4页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第5章抗菌概述及青霉素及头孢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用术语2.抗菌药具有抑制或杀灭细菌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现在是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常用术语

3.

抗生素(antibiotics)

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现在是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常用术语4.抑菌药

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磺胺类药等。5.杀菌药

具有杀灭微生物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头胞菌素、氨基苷类抗生素等。现在是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常用术语

6.抗菌谱

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属细菌的药物,如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

广谱抗菌药:抗菌谱广泛的药物,如四环素和氯霉素,不仅对G+菌和G-菌有抗菌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及某些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现在是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常用术语

7.

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称抗菌活性

。药物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为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现在是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常用术语

8.

化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

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化疗指数。化疗指数越大,表示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现在是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常用术语

9.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降低,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细菌的生长繁殖仍受到抑制,这种现象称为PAE。可根据PAE确定用药间隔时间。现在是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6章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天然青霉素类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

化学结构中都有β-内酰胺环现在是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现在是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一节

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一)青霉素的发现青霉素是人类使用的第一个抗生素,它的发现是很偶然的。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发现……现在是1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一)青霉素的发现

1939年英国化学家Chain和澳大利亚病理学家Florey对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制取进行了研究,三年后(1942年)终于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成了可供人体注射用的青霉素。1945年Fleming,Chain,Florey因青霉素的发现和制取,荣获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现在是1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

抗生素:

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天然抗生素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受青霉素发现的启发,以后又相继发现了许多抗生素。现在是1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天然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有X、F、G、K、双氢F五种,其中以青霉素G的产量最高,性质稳定,目前在临床应用的为青霉素G。现在是1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青霉素的基本结构:

6APA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侧链R1为苄基(

-CH2)又称苄青霉素现在是1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二)体内过程1、不耐酸,口服可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需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肌注:半衰期0.5~1h,作用维持4~6h。细菌受青霉素一次杀伤后,需6~12h才能恢复增殖力(抗菌后效应),一般感染每日肌注2次。

现在是1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二)体内过程

2、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膜炎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在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浓度。3、原形经肾排泄,约10%经肾小球滤过,90%经肾小管分泌。

丙磺舒可与青霉素竞争肾小管分泌,两药合用能提高青霉素的血药浓度,延长半衰期。现在是1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三)抗菌谱繁殖期杀菌药大多数G+球菌、G+杆菌、G—球菌、螺旋体;作用强大大多数G—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对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无效现在是1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四)临床应用

1.

敏感的G+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咽炎、扁桃体炎、蜂窝织炎、关节炎、败血症肺炎链球菌:大叶性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2.脑膜炎双球菌和其他敏感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大剂量现在是1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四)临床应用3.

敏感的G+杆菌感染白喉杆菌—白喉破伤风杆菌—破伤风必须加用抗毒素,中和外毒素破伤风溶血毒素—心脏毒性破伤风痉挛毒素—骨骼肌痉挛白喉毒素—组织坏死梭状芽胞杆菌——气性坏疽碳疽芽胞杆菌——碳疽病现在是1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四)临床应用4.敏感的致病螺旋体和放线菌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梅毒螺旋体——梅毒回归热螺旋体——回归热放线菌——放线菌病现在是2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五)抗菌作用机制细胞浆细胞壁细胞膜5~25个大气压现在是2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

(五)抗菌作用机制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称粘肽,约占细胞壁的65%~95%。

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protein,PBPs)可催化转肽反应,促进肽聚糖的合成。现在是2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五)抗菌作用机制

青霉素抑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阻碍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胞壁缺损,由于细胞内存在高渗透压,水分不断渗入,菌体肿胀破裂死亡。繁殖期细菌需要合成大量细胞壁粘肽,青霉素对繁殖旺盛的细菌作用强。人和动物没有细胞壁,青霉素对人和动物毒性很小。现在是2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六)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在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通过改变自身代谢途径或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加强了自身的防御能力,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现在是2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六)细菌的耐药性固有耐药性:由细菌基因决定的天然耐药性,可代代相传。如绿脓杆菌对多数抗菌药不敏感。获得性耐药性:抗菌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产生了由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耐药基因,使其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耐药基因的转移:垂直传递给子代在细菌间水平转移现在是2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六)细菌的耐药性交叉耐药性(CrossResistance)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感染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感染药物也产生耐药性。现在是2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1.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与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反复接触后,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碳青霉烯酶)能使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裂解而失去抗菌活性。许多G+菌、G—菌都可产生β-内酰胺酶。现在是2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2.细菌PBPs数量减少或与药物亲和性下降或出现新的低亲和性PBPs,使青霉素失去靶位。现在是2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β—内酰胺酶作用点现在是2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为什么G—菌对青霉素不敏感?1.G—菌细胞壁粘肽含量少,仅占10%。2.G—菌在细胞壁外还有一层糖蛋白磷脂外膜,使青霉素不易透过。3.G—菌胞浆渗透压较低。4.有些G—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现在是3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现在是3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

(七)不良反应

1.毒性低2.过敏反应发生率是抗生素中最高的,约5%~10%。

皮肤过敏:药热、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过敏性休克(0.5~1/万):喉头水肿、肺水肿、呼吸困难、循环衰竭、昏迷等。现在是3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七)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急救:立即s.c或im肾上腺素严重时,稀释后iv或静滴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肾上腺素能迅速解除气管痉挛和水肿,升压,强心,是必备的抢救药品。现在是3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过敏性休克防治措施①详细询问过敏史,过敏者禁用。②溶液现配(过敏原:青霉噻唑酸蛋白、青霉烯酸蛋白)

③用药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用药中途更换批号时,应重做皮试。现在是3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七)不良反应3.

局部刺激肌注时引起疼痛,钾盐尤甚;红肿、硬结。4.高血钾大剂量钾盐静脉注射可引起高血钾,只能静脉滴注。现在是3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

青霉素的优点:

对敏感菌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便宜缺点:

对G—杆菌无效不耐酸,不能口服容易被β-内酰胺酶水解破坏

过敏反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现在是3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半合成青霉素以6-APA为基础+不同侧链1.口服耐酸青霉素2.耐酶青霉素3.广谱青霉素4.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5.抗G—菌的青霉素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性现在是3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1.口服耐酸青霉素

青霉素V

(苯氧甲基青霉素,PenicillinV)

非萘西林(Phenethicillin,苯氧乙基青霉素)

丙匹西林(Propicillin,苯氧丙基青霉素)阿度西林(Azidocillin)环己西林(Ciclacillin)

现在是3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1.口服耐酸青霉素

特点:1.抗菌谱同青霉素,不耐酶,抗菌活性较弱,不宜用于严重感染。2.耐酸,口服吸收好。临床应用:1.G+球菌轻度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2.某些感染的预防用药,如风湿热、猩红热现在是3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2.耐酶青霉素注射:甲氧西林

(新青I,甲氧苯青霉素,Meticillin,Methicillin)注射和口服:

苯唑西林(苯唑青霉素,新青霉素Ⅱ,Oxacillin),临床常用

氯唑西林

(邻氯西林,Cloxacillin)

双氯西林

(dicloxacillin)

氟氯西林

(Feucloxacillin)

萘夫西林

(乙氧萘青霉素,Nafcillin)现在是4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2.耐酶青霉素特点:(1)抗菌谱同青霉素,但抗菌活性弱于青霉素(2)耐酶(3)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现在是4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旦对甲氧西林耐药,将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也耐药,因为产生了新的PBPs(PBP2α)。现在是4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3.广谱青霉素为氨基青霉素特点:⑴广谱,对G+菌、G—菌都有效。对G+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⑵耐酸,可口服。⑶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无效。现在是4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氨苄西林(Ampicillin,氨苄青霉素)对青霉素敏感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但对肠球菌的作用强;对G—杆菌如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有较强作用,但不如庆大霉素。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对重症G—杆菌感染,应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合用。药疹发生率较高(10%~15%)。现在是4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3.广谱青霉素阿莫西林(Amoxcillin,羟氨苄西林)对肺炎球菌和变形杆菌作用强。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尿道、胆道感染及伤寒。对幽门螺旋杆菌作用较强,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炎。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在体内水解为氨苄西林现在是4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4.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

特点:抗菌谱广(G+,G—菌)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对变形杆菌抗菌活性较强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注射给药现在是4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

G—杆菌,细胞壁外的糖蛋白磷脂外膜孔径很小,药物不容易透过,即使进入细胞壁间隙少量药物,在与PBPs结合之前,已被局部的β-内酰胺酶水解,因此大部分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对绿脓杆菌无效或耐药。现在是4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羧苄西林(Carbencillin):易产生耐药性,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需大剂量静滴,少用。替卡西林(Ticarcillin):与庆大霉素合用可提高疗效。呋苄西林(Furbenicillin):口服不吸收,局部刺激强,不宜肌注。美洛西林(Azlocillin):对耐羧苄西林和庆大霉素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现在是4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对各种G+球菌,对G—杆菌如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肺炎杆菌、沙门氏菌等,以及厌氧菌有较强作用。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胆道感染及败血症。对绿脓杆菌感染宜与庆大霉素合用。现在是4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5.抗G—菌的青霉素特点:1.对G—杆菌作用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G+菌作用弱。2.作用于PBPs,与其它PBPs抗菌药合用疗效提高。美西林(mecillinam):治疗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产气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和伤寒。替莫西林(temocillin)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现在是5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二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来自头孢菌。天然头孢菌素C裂解,获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在其侧链R1和R2处引入不同功能基团,半合成了一系列头孢菌素。

7-ACA现在是5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

1948年发现头孢菌素。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其发展比青霉素类快,引入临床和正在临床研究的新品种最多。现在是5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与青霉素类相比1.抗菌作用机制相似。2.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厌氧菌有效。3.对胃酸和-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提高。4.过敏反应少,与青霉素类有部分交叉过敏反应(5~10%)。根据发展次序及作用特点分四代现在是5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头孢噻吩(cefalothin,先锋Ⅰ)头孢唑啉(cefazolin,先锋Ⅴ)头孢乙氰、头孢匹林、头孢西酮口服:头孢氨苄(cefalexin,先锋Ⅳ)、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注射及口服:头孢拉定(cefradine,先锋Ⅵ)现在是5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①对G+菌包括耐青霉素金葡菌的作用较强,对G—杆菌的作用较弱。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耐药肠杆菌无效。②对G+菌的β-内酰胺酶较稳定,但可被G—菌的β-内酰胺酶破坏。现在是5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③有一定肾毒性,与氨基苷类抗生素或强利尿剂合用毒性增加。④半衰期短,0.5~1.0h,脑脊液中浓度低。⑤用于G+菌感染,包括耐药金葡菌感染。头孢唑林较常用。口服剂用于轻度感染。现在是5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二代头孢菌素注射:头孢呋辛(cefuroxime),常用

头孢孟多(cefamandole)

头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雷特

口服:头孢克洛(cefaclor),常用

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axetil)现在是5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二代头孢菌素特点:①对G+菌的抗菌活性较第一代略差或相仿,对G—菌的抗菌活性较第一代强,较第三代弱。对某些肠杆菌科细菌及绿脓杆菌无效。②对多种β-内酰胺酶较稳定。现在是5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二代头孢菌素特点:③肾脏毒性较第一代小。④用于敏感的G+球菌和G—杆菌感染,如肺、胆道、尿路、皮肤软组织、骨、关节、腹腔、盆腔等感染。

现在是5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三代头孢菌素注射: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

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头孢唑肟(ceftizoxime)头孢地秦(cefodizime)头孢他定(ceftazidime)头孢匹胺、头孢甲肟、头孢磺啶口服:头孢克肟、头孢特仑酯现在是6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①对G+菌作用弱于第一、二代,对G—菌作用比第一、二代强,抗菌谱扩大,对绿脓杆菌、肠杆菌属(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和沙门氏菌属)、厌氧菌有效。②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现在是6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③半衰期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炎症脑脊液中。④对肾基本无毒性。⑤用于敏感的G—杆菌严重感染以及以肠杆菌属为主要致病菌兼有厌氧菌和G+菌的混合感染。头孢他啶抗绿脓杆菌活性最强。现在是6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四代头孢菌素注射:头孢匹罗(cefpirome)

头孢克定(cefelidin)

头孢吡肟(cefepime)现在是6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四代头孢菌素特点:①抗菌作用对G+菌的作用增强,特别对链球菌、肺炎球菌活性强对多数厌氧菌有抗菌活性对产Ⅰ类β-内酰胺酶的G—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强,对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G—杆菌有效抗绿脓杆菌作用强,与头孢他啶相当对肠杆菌属的作用比第三代头孢强。现在是6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四代头孢菌素特点:②对Ⅰ类β-内酰胺酶(G—杆菌产生的,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稳定。③对肾无毒性。④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耐药的G—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现在是6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作用机制

与青霉素相似,能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敏感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作用位点可能不同,分别作用于不同的PBPs。现在是6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耐药性问题

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和滥用,耐药性菌株日益增多。与青霉素之间存在部分交叉耐药性。现在是6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偶见皮疹、药热等,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5~10%),罕见过敏性休克。2胃肠道反应3肾毒性:第一代大剂量应用4低凝血酶原症:头孢孟多、头孢哌酮5二重感染:第三代头孢6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偶见抽搐现在是6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第三节

非典型β-内酰胺类对青霉素双环进行化学结构改造所形成一、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二、头霉素类(cepharmycins)三、氧头孢烯类(oxacephalosporins)四、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五、碳青霉烯类(carbopenems)现在是6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一、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Aztreonarn)1.窄谱:对需氧G—菌作用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对G+菌、厌氧菌作用弱。2.耐酶,与青霉素无交叉过敏反应。3.体内分布广,组织中浓度高。4.用于G—杆菌所致的各组织器官感染。现在是7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头霉素类

头孢西丁(Cefoxitin)头孢替坦(Cefotetan)头孢美唑(Cefmetazole)头孢米诺(Cefminox)化学结构与头孢菌素相似,其头孢烯的母核7位碳上为甲氧基。现在是7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头霉素类头孢西丁(Cefoxitin)常用1.抗菌谱、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类相似,对厌氧菌的作用比第三代头孢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2.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3.用于盆腔、腹腔及妇科的厌氧和需氧菌混合感染。现在是7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三、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latamoxef)氟氧头孢(flomoxef)1.抗菌谱、抗菌作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对厌氧菌的活性比第二、三代头孢强。2.对-内酰胺酶稳定。3.脑脊液、痰液中浓度高。4.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尿路、呼吸道、妇科、胆道及脑膜感染等。现在是7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二四、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clavulanicacid,棒酸)舒巴坦(sulb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