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教学设计_第1页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_第2页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_第3页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_第4页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知识与能力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

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

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

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学法指导朗读发,读写结合法,合作探究法。

《答谢中书书》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环节一同学们,我们刚学过《三峡》这篇文章,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

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

新课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

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导入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

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环节二

2.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自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

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

事陈情。

学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歇(xiē)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习....

2.理解词语。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4.一词多义

(1)欲夕日欲.颓(将要)

环节二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自自.康乐以来(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5.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三、翻译句子

学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理清文章思路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

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环节三一、深层探究

合1.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作多种视角相结合。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

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

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

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

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

响)。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语言赏析

环节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

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

叫声。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

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和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等。

三、探究写法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

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

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

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环节四章《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

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

主之情和与高雅之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点旨

拨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教答仰视——高峰入云

归学谢四季景俯瞰——清澈见底

板中写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纳书书日变景晓雾将歇

书夕日欲颓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改写

山川景色的奇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

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我现在将人生的感受说给你听,真是人生的一大

乐事啊!

环节五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见底的溪流明净清新,山水相伴相映真是神采奕然,

情味盎然啊!峰高水清,明媚悠然。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

彩,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两岸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青翠的竹林与五

色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如同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真是

一幅美轮美奂的奇妙画卷啊!

展晨雾的美更是让人窒息。白雾先是缭绕不绝,像是柔曼的轻纱,亲吻着天空,垂

询着大地。继而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猴,鸟儿的

鸣叫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傍晚,夕阳的余晖铺在波光粼粼的水面

上,宛如一条金丝带,闪烁着点点金光,在水面上不停地跳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也争

相跳出水面,仿佛在欣赏这奇丽景色。

这简直是人间仙境啊,自南朝谢灵运以来,就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妙景色了,

伸能够把我的感受讲给您听,真是美哉乐哉啊!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环节一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

直言敢谏,不惧权贵;遭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

新课

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导入这个人是谁呢?对,他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咏月短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有四年,但心胸

却“很坦然”。苏轼虽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不甘愿做“闲人”。因贬

环节二

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

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自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主解.衣(jiě)遂.至(suì)未寝.(qǐn)荇.(xìnɡ)起行.(xí

nɡ)

2.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与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

词)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4.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

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环节二

三、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学第一层(第1至3句):叙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4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习第三层(第5至7句):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一、深层探究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

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指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

包含着复杂的情味,既有自嘲之郁,又含自慰之得。首先,“闲人”指具有闲

环节三

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

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月夜处处都有,但只

有为情趣高雅的人所欣赏,才不辜负这一番月下清雅。其次,“闲人”又包含

合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

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

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作二、语言赏析

结合重点词语,体会下面句子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

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

柏倒影。“积水空明”描写月光本身,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

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

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品质。

三、探究写法

1.结构独具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从欲睡到起行到寻友再到散步,由事及景,由景生情,

自始至终一气呵成。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2.景物描写抓住特征。

环节三

《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侧面描写来表达月光的皎洁。月光洒在庭院中,院

合子如一方清池般透明清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交错的水草。以月

下景衬月之皎洁,匠心独运。

3.借景抒情,创设意境。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

于言表。“念”“遂”“寻”“闲人”等词,无不字字含情、情景交融。诗人

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美景,创造出一种空明澄澈、幽静迷人的意境。

章《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环节四主闲等,都包含在其中。

点旨

记承天寺夜游

归教

月色入户——夜游——寻友、赏月

纳学

(月景:比喻、衬托、错觉)

闲——身闲、心闲、豁达乐观

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环节五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拓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展——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延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伸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教学反思

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

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短文二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

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课前准备】

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

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

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

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

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

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

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

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

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

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

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六、探究升华

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

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

七、文章脉络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

“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八、写作特点

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

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

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

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

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

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

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

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

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

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

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

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

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九、板书设计

山川之美

高峰入云(仰视)

清流见底(俯瞰)

答静景是

两岸石壁(平视)

谢欲

青林翠竹(平视)

中界(抒情)

晓雾将歇(晓)

书之

猿鸟乱鸣(听觉)

书动景仙

夕阳欲颓(夕)

沉鳞竞跃(视觉)

古来共谈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

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有关月亮

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

闻名于世,而他的成就最大。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

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

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借景抒情写了

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

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