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校教育目标变革与发展_第1页
第四章学校教育目标变革与发展_第2页
第四章学校教育目标变革与发展_第3页
第四章学校教育目标变革与发展_第4页
第四章学校教育目标变革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学校教育目标的变革与发展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依据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录第一页,共38页。目录1.掌握:掌握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确立选择教育目的的依据;宗教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及我国中学培养目标。2.理解:理解教育目的演变及发展趋势;素质教育理念。

3.应用:(1)能认同素质教育理念,分析目前教育实践中背离教育目的现象与问题。(2)能理解学校教育目标对学生发展的导向、调节和评价功能,增强从事中学教育事业的责任感。第四章学校教育目标的变革与发展学习要求第二页,共38页。目录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第三节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第四章学校教育目标的变革与发展第三页,共38页。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第四页,共38页。(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会有“为谁(哪个阶段、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第五页,共38页。(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区别:

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为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第六页,共38页。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课程目标(各个学科、各门课程、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

)第七页,共38页。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功能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二是对培养目标的定向三是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定向

四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定向

五是对学校管理的定向

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第八页,共38页。目录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第三节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第四章学校教育目标的变革与发展第九页,共38页。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教育目的的论述的?是否有永恒的教育目的?思考:第十页,共38页。第二节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选择,即是对人的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取或抉择。教育目的的确立,则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第十一页,共38页。第二节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发展的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及发展需要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二、人的发展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发展需要三、确立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十二页,共38页。一、社会发展的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及发展需要古代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出发,论述了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基督教思想家从传播教义和基督教精神出发,论述了培养基督教教士的教育目的;在近代社会,处在形成时期的欧洲资产阶级从发展和巩固资本主义所需要的“新人”出发,论述了培养绅士的教育目的;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古代社会:劳动者也无须经过学校教育的专门培训;机器大工业出现之后:培养有文化的管理人才、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脑力劳动者和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体力劳动者或半体力劳动者;新的经济形式和信息化:高素质的劳动者第十三页,共38页。二、人的发展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人的发展需要:将时代的需要转化为具体的、恰当的面向人的教育要求

古罗马培养的“哲学王”——是“最坚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围内也最有风度的人”;文艺复兴时期——以人的天性和自然禀赋为基础的和谐发展教育,培养一种身体强壮、精神饱满、健康快乐的新人;绅士——即身体健康的、有德行的、能干的人。

第十四页,共38页。三、确立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1.宗教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

早期:以拯救人的灵魂为宗旨,主要通过品德的培养和内在智慧的修炼求得心灵的解脱。中世纪:培养精神和理智的品德而获得现实生活的幸福宗教改革:训练既具有崇高信仰和掌握普遍知识,又具有开拓世俗生活能力的教士将教育为神学服务、以神通压抑人道推到了极端的地步。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是一种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教育目的论。

第十五页,共38页。三、确立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主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马斯洛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起来第十六页,共38页。三、确立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3.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19世纪到20世纪初:涂尔干:认为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强调教育按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来培养人才

凯兴斯泰纳: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

,培养具有一定生产技术、又绝对服从于资产阶级国家利益的工人和士兵

20世纪初:杜威要求公共教育能培养良好的公民。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国家要承担国民教育的主要责任。但看不到社会还有待变革和超越,看不到个人的能动性和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

第十七页,共38页。三、确立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涵义第一,是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是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即个性的自由发展。

第三,是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第四,是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

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十八页,共38页。不同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会和理论基础,造成彼此之间的或对立、或差异、或冲突。不同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实质是不同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价值观的差异与冲突。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也有一致性或共性,反映了教育与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主流的、共识的教育价值观。不同类型教育目的的冲突及其表现第十九页,共38页。目录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第三节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第四章学校教育目标的变革与发展第二十页,共38页。第三节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一、建国以来教育目的表述的变更及精神实质二、全面发展教育与学校培养目标三、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四、未来国际教育目的的展望第二十一页,共38页。时间

来源内容的具体表达1957

毛泽东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建国以来教育目的表述的变更第二十二页,共38页。(续表)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十三页,共38页。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第二十四页,共38页。

1.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部分组成。

二、全面发展教育和中学培养目标第二十五页,共38页。

(1)德育

德育,即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井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问题: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如何?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二十六页,共38页。

(2)智育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智育与教学是不同的概念,智育是教育的一项任务和内容,而教学是实施教育的途径,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二十七页,共38页。(3)体育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二十八页,共38页。(4)美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

注意: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阔得多。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二十九页,共38页。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三十页,共38页。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育的基本要求论和社会本位论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人的全面发展2.“五育”的基本要求第三十一页,共38页。“五育”对人的发展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五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内在联系不平衡性相对独立性2.“五育”之间的关系第三十二页,共38页。(二)我国中学培养目标1.初中阶段培养目标:(1)热爱集体.热爱家长,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讲究文明,遵纪守法,了解公民的权利、义务和基本的国情、国策。(2)具有语文、数学、外语和其他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有阅读、表达、计算的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自学能力;努力学习,善于提出问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初步具有自制、自理能力,有积极进步的精神。(4)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损,掌捏简单的劳动技能.初步了解社会职业分工和择业知识。第三十三页,共38页。(二)我国中学培养目标1.高中阶段培养目标:(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