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_第1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_第2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_第3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_第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政治上: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修筑陵墓——金字塔(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文化成就:①象形文字----形成于5000多年前。②太阳历——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所制订的历法。③医学发达: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知道了解剖学,懂得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并且开始分科治病。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古代西亚国家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3.古巴比伦文明:⑴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⑵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⑶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汉莫拉比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性质(实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人们的工具,其目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文字上: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文字。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古代印度自然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壤肥沃,河水丰沛,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种姓制度:地位等级等级名称代表的社会阶层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统治阶级一婆罗门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二刹帝利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被统治阶级三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等级四首陀罗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上层剥削奴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职业注: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佛教:⑴时间:公元前6世纪⑵地点:古印度(3)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被人尊称为被人释迦牟尼,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境内。)(4)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摆脱欲望,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5)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6)传播: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有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佛教在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前后)传入到中国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亡于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夏朝: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⑵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⑶最后一任国王:桀。商朝:⑴青铜铸造业发达:司母戊鼎(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最精致)⑵商朝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意义:我国有可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一种制度。受封的人有:国王亲属、功臣等;受封人的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影响: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王控制区域。(2)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3)礼乐制度:西周的礼乐制度目的: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孔子推崇礼乐制度的原因: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影响: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分封制、礼乐制度、宗法制的实质是等级制度,是周朝维护统治的工具。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春秋五霸:⑴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⑵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2.齐恒公称霸:⑴原因:①位于中原东面,背山面海,较少受到各诸侯国包围封锁;②临近大海,物产丰富;③齐桓公不计前嫌,善于用人,善于吸纳别人的正确意见。3.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民族,捍卫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正式承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晋国——韩、赵、魏三个国家(三家分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了解相对地理位置P14;社会发展:春秋时期,我国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牛耕,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它方面的变化;春秋晚期,新兴地主和个体农民形成,社会结构发展了深刻的变化。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最大影响)商鞅变法:①背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秦国打出富国强兵的旗号,掀起变法运动。②时间人物:公元前39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③内容: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3.奖励军功,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4.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④性质: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⑤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⑴.深得秦孝公的重用;⑵.符合历史潮流;⑶.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⑷.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商鞅“南门立木”对于我们学生的启示:要做诚实的人,不说假话、谎话,说到做到。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坚持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措施得力,赢取民心。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背景):⑴.文化教育传播到民间,逐步形成了一个拥有学士的文士阶层;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国纷纷变法图强,需要人才。而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具体学派与主张等:(或见学案)学派代表人物时代主要主张儒家孔子(创始)春秋①“仁”即“仁爱”“克己复礼”;②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著有《论语》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家老子(创始)春秋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著有《道德经》庄子战国顺其自然墨家墨子(创始)战国“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子战国“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兵家孙子春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兵书)孙膑战国“事备而后动”《孙膑兵法》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罗马文明领域表现希腊文化哲学西方哲学的故乡;愿意是“热爱智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科学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文学荷马《荷马史诗》;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戏剧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体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地;马拉松赛跑美术雕塑家米隆《掷铁饼者》罗马文化法律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影响: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文字拉丁语成为境内官方语言。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现在的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建筑凯旋门、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特点:讲究庄严厚重,多使用柱子和拱形结构)

综合探究一1.早期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2.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异同?古国文明发源地产生文明时间国家统一时间统一者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古代印度印度河.恒河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禹2.辨识早期文明的异同:见书本P28表格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1、中世纪:指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即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2、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法兰克王国,800年罗马教皇为法兰克国王查理举行了加冕仪式,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查理进行了土地分封,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标志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三国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日耳曼人另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于9世纪建立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3、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特点是: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句话意思是说: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说明西欧封建社会虽然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制约关系。)4、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和影响:“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会在西欧的统治的表现:政治上,丕平献土,为教皇国产生奠定基础;经济上,控制大量封建地产,经营庄园,还要求收取“什一税”;思想上,教会垄断教育和文化,控制思想。5、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6、基督教的演变:(1)产生的历史条件:1世纪,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残暴统治。犹太人多次起义但屡屡失败,感到绝望的民众把希望寄托于“救世主”耶稣来拯救自己脱离苦难。(2)变化:由贫苦民众的宗教逐渐演变成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成为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原因:随着罗马帝国加强对内压迫、对外侵略,阶级、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罗马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便于控制被压迫人民和被征服民族,开始对基督教采用控制、利用政策,加以扶植。后来,在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教会与各国君主建立起合作关系,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并且垄断文化教育。7、中世纪庄园:布局特点:生产、生活设施齐备;体现森严等级界限;经济特点:自给自足,除盐或铁从外部购买。8、11世纪,巴黎和伦敦不仅成为政治中心,也是商旅云集的经济和贸易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繁荣,佛罗伦萨则以手工业享誉欧洲。8、封建庄园和新兴城市比较:(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从政治角度说,生活在乡村庄园的农奴缺乏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9、城市中的手工业者按照行业组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叫行会(目的: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城市中,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其中的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1、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发展610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建立伊斯兰教,只信奉惟一的“真主”安拉,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经典为《古兰经》。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这一年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此后,穆罕默德建立军队,率领穆斯林军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从8世纪开始,巴格达就是阿拉伯帝国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10世纪后,帝国逐渐衰落。2、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之间有何关系?(政教合一)伊斯兰教的创立以一神教代替了多神教,适应了走向统一的需要。伊斯兰教使众多信徒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进行圣战,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可以说,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过程。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突出特点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先进性(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和包容性(吸收、消化了帝国范围内东西方不同文化)。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东方国家一些文化传到欧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5、阿拉伯文化成就成就:①翻译了许多古希腊、罗马、印度的著作,传播到世界各地。②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如:吸收印度0--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并加以改造,传播到欧洲(阿拉伯数字);花拉子密的代数学著作;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和伊本·西那的《医典》等。③创造了伊斯兰建筑风格(清真寺)。④文学、诗歌方面的成就,如《一千零一夜》(又叫《天方夜谭》)等。6、理解阿拉伯文化是保存文化、传播文化及创造文化。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1、1世纪,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2、大化改新(P40-41)(1)历史背景: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2)大化改新的过程:645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