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与研学旅行融合的探索_第1页
生物学科与研学旅行融合的探索_第2页
生物学科与研学旅行融合的探索_第3页
生物学科与研学旅行融合的探索_第4页
生物学科与研学旅行融合的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学科与研学旅行融合的探索摘要:本文通过作者参与学校的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和实践,提出生物学科与研学旅行融合的建议。关键词:研学旅行学科融合知行合一课题背景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简称《意见》)。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二、生物学科与研学旅行融合的优势1.生物学科的主题项目易于设计。《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有针对性的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主题[1]。生物学科隶属于自然类,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而且在英文表达中,研学旅行是“Fieldtrip”,显然与生物学科密切相关,所以在研学旅行中实施生物学科的研学主题项目易行。2.生物学科为研学旅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简单来讲,研学旅行是在旅行中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生物学科在七年级就已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表达和交流结论等研究性学习过程,为研学旅行顺利开展提供了夯实的基础。三、生物学科与研学旅行融合的措施本人于2022年9月27日参加了在兰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举办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综合实践活动第十五届研讨会暨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培训班。以下是根据培训学习后,参与学校几个年级的研学旅行设计后,谈谈生物学科与研学旅行融合的具体措施。《意见》提出的课程建设要求之一是项目学习与专题教育结合,即以实践学习的方式开展专题教育,学科知识教学要体现实践学习。所以研学旅行引入了项目学习的方式,让旅行过程成为学习过程,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实现学科融合。1.项目确定基于项目学习的方式,首先是项目确定阶段。以我校组织初一年级在河源开展四天三夜研学旅行为例。河源研学的地点具体有民俗博物馆、水稻田(传统农耕体验)、无土栽培公司(现代农耕体验)、苏家围、万绿湖穿越等,博物馆展示的内容有客家的由来、有传统农耕工具的展示,有客家饮食等,水稻田里有水稻待割,万绿湖穿越实际上是在森林中穿行等。了解了研学地点的资源,然后组织科组老师及研学基地的课程团队一起进行讨论,设计项目内容。最后确定了项目的主题是客家文化。2.项目设计研学旅行是一种无边界的、跨学科的学习。确定主题后,各科组围绕主题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研学旅行进行项目的设计及整合。客家文化内容丰富,河源的自然资源多样,但我们的研学的时间不长,所以不能面面俱到。初次尝试,所以就设计了五个项目,并拟定了项目学习手册(如下),供每一个小组自主使用。(1)项目一:选择不同的客家民俗文化项目主题(2)项目二:共饮一湖水(3)项目三:回归自然乡村,品味客家记忆,关注现代问题(4)项目四:穿越万绿湖发现生物美(5)项目五:苏家围创业项目计划书在这次的项目设计中,突出生物学科特点的是项目四:穿越万绿湖,发现生物美,但是在项目二:共饮一湖水和项目五:苏家围创业项目计划书中,也融合了生物学科的知识,实现了多学科融合的学习方式。项目研究过程学生组成5—6人小组细化研学方案,基于项目任务,自定研学的课题。生物学科的老师在此过程中,需要给出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自主提出研究课题。如初二年级的“竹林之美”的项目(详情请点链接),结合从化溪头村的特色——漫山遍野的竹林,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深入学习:寻找竹林之美指导老师领着学生在竹林的沙沙声中穿行,从生物学上认识竹子,接着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引起学生对竹子的思考——原来我们的生活从未离开竹子。除此之外,不一样的竹子,一样的用途,不一样意境,不一样的美——比如寺庙爱种佛肚竹,而庭院偏爱湘妃竹;竹子还能做成笛子和箫,给我们带来耳朵上的盛宴。竹子中空直立,代表虚心、正直和不屈的人性之美。挖掘竹林之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砍下竹子,进行竹筒饭和竹艺术品的制作,用自己的双手挖掘竹子的美。另外,在研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可预测的问题,学生需要及时进行讨论和解决,这时指导老师的作用凸显。一次高质量的研学旅行,专业的指导需到位。如在竹林之美的项目中,指导老师需要在几个小组间穿行,看看学生是否遇到困难,并及时助力。由于是基于学生的自我需要选题,所以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以自然为课室,通过实践寻找自己的答案,将书本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提高了综合能力。4.项目成果展示 在研学旅行中,成果的展示和分享是重要的环节,因为分享不仅是一个自我提升、总结的过程,还是与其他小组共同学习的过程。成果展示常见的形式是完成手册的记录、照片的收集及海报宣传,建议还可以以鲜活的形式呈现。如在上述客家文化主题的项目一中,要求的成果展示的形式是:每班完成一个项目的5—10分钟的客家文化秀,每个组员都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也可以以艺术作品创作的形式呈现。如我校初二年级到从化探寻竹林之美的项目时,学生利用竹子的茎创作了很多小摆件、工艺品;又如初一年级的穿越万绿湖项目中,有学生利用落叶落花创作了漂亮的贴画等。还可以通过创作小品或舞台剧等形式来呈现研学成果。如初一年级有一个小组用客家话改编了某段视频配音等。学生带着研学手册、宣传海报、自己创作的工艺品和艺术作品,更带着真实、鲜活的研学经历和感受,与伙伴、父母和老师交流分享,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所以有人说,研学旅行是一门“幸福的课程”。四、效果与影响从以上资料可见,由于研学旅行融合了各学科的项目,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发生了真正的学习,因此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社会的认同,深受好评。从生物学科来讲,通过研学旅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关注身边的生物及环境,深刻体会生物知识生活化,并保持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有效培养了学生健康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人文底蕴与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五、需要注意的问题1.过程的指导虽然有手册指导,但是学生如何在研学旅行中辨别、探究、思考、分类、归纳、总结、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是值得指导老师思考的问题。而且,在研学过程中,指导老师要细心观察,及时点拨,帮助学生达成研究目标。2.成果展示的呈现目前我校的研学旅行成果展示的形式主要是展板展示,理想的最佳时期应该是在旅行结束前,以集中的形式现场展示,现场答辩,但是由于时间等原因,目前还没实现。在以后的研学旅行设计上要考虑该项活动时间。3.学生的项目设计参与度以上研学旅行的项目主题,目前只有老师来设计,学生没有参与。如果让学生也一起来共同商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同时学生也收获了满满的自信,责任感倍增。六、结语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奋力成长,“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