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高考语文作文人物素材大全(常用素材+小众素材)第一部分常用素材林徽因民国美女林徽因,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却有着多重身份:中国著名建筑师、作家、诗人。她中西方文化兼修,不仅擅长诗歌、小说、散文,在翻译上也有所造诣,无愧于“才女”之称。而她与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建筑做出的贡献却鲜为人知。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与“校园皇后”陆小曼、“金嗓子”周璇和“默片影星”阮玲玉并称“民国四大美女”。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在民国文化的土壤中成长,在诗和建筑中淡定游走。即使过了将近一个世纪,她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今天纸条君带大家走近林徽因,一起了解这位民国才女的故事~古建筑的记录者与很多传统的民国小姐不同,林徽因没有把自己局限在琴棋书画和相夫教子之中。她与丈夫梁思成志同道合,一起破解中国古建筑的奥秘。15年间,林徽因不惧条件艰辛,即使疾病缠身,也依然与丈夫一起跋山涉水,从中原到江南,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他们尽可能地实地调查和勘测各地古代建筑,切身体悟中国古建筑之美。为了学术研究,林徽因经常工作到深夜,与梁思成一起完成并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等著作,得以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积淀和独特风格。【用法解析】相关题材:执着,意志坚定,热爱学术,如2014年江苏卷《关于不朽的理解》。示例:即使在流亡时期,林徽因也时刻关怀祖国的前途命运,坚持学术研究以及创作。她不仅将生活的迷茫、惆怅、苍凉、沉郁寄托在诗句之中,还克服困难为处于战乱的中国建筑界创造更多贡献。这个民国女子不仅留下了她的美貌和爱情故事,还留下了对事业和国家的无私付出。“文”“学”会通的诗人林徽因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进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1924年为实现自己的建筑志向赴美攻读建筑学,成长路上博学广识。从小在家庭环境渲染下接受开明教育的她,除了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也得以接触西方文化,体味不同于东方的语言思想,从中捕捉灵感火花。对中西文化的融通,造就了“诗人林徽因”。在多数人眼中,林徽因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相识,也促进了彼此的文艺创作。文学上,她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等,极具个人风格。在诗歌创作方面,正如闻一多所言,林徽因的诗清雅婉丽、灵动优美,兼顾新诗“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回忆道,《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因他的出生,表达喜悦而作,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纯美、喜悦与热爱。世人常有不同的解读,莫衷一是,但给人的审美印象却是共通的。【用法解析】相关题材:诗歌,文字之美,风格,如2017年全国卷二《读名句的感触和思考》,2015年天津卷《范儿》,2007年湖南卷《诗意的生活》。示例:“她是灵动的飞檐,又是精致的雕刻”,举手投足间,整个人儿都诗化了。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黑暗中的零星微光,如林徽因这样接受中西方良好的教育,又能投身实践的,凤毛麟角。新潮的文化教育塑造了林徽因诗句的独特风格,过人的见识和意志使她不拘于小天地,身体力行地发掘文化之美。正如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时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席慕蓉她,曾被张晓风盛赞“像开在后院的一株小花,纤弱而洁白”;她,将自己对生命的体会和思考,杂糅在文章中,文笔剔透灵动,如芙蓉出水;她,饱含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她就是当代诗人,散文家,画家——席慕蓉。有人曾说,“诗人是人类的感官”,而席慕蓉正是这样的诗人,极其敏感,极其敏锐,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一代人的爱与愁。那些被我们遗落在漫长岁月里的精细幽微的情感,被她雕琢成了错彩镂金的诗句。情深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席慕蓉的作品里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她诗歌里的情感,尤其是“爱情”和“友情”这两大永恒主题。古往今来,无数人曾歌咏过爱情、友情,席慕蓉却依然能不落窠臼,书写出澄澈灵动又缠绵悱恻的字句。台湾诗人痖(yǎ)弦曾这样评价她:“现代人对爱情开始怀疑了,席慕蓉的爱情观似乎在给现代人重新建立信仰。”“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曾踏月而来/只因你在山中”她的文辞总是隽永婉转,由此还引发颇多趣事。在《莲的心事》中,她用这样清隽悠长的笔调来描绘莲:“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饶有意味,某位《傲慢与偏见》的译者就将这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Ihavenofearorworry,Kingston.(我没有担心和害怕。)”翻译为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恐怕正是席慕蓉淡雅剔透的文字触动了译者,使他将这首诗化用在这句台词翻译当中,可谓巧妙。用法解析:适用于珍视青春、爱情、友情,艺术与情感,文学创作等主题,如2012年江西卷《你拥有什么》。示例:
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绝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真正能够伴随我们一生的往往是更深层次的情感和精神。因此在漫漫时光中,我们所需要珍惜的并不是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外物,而是我们所拥有的能力、知识与情感。正如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曾这样写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时光的涵意,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惜。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乡愁
,五更惊梦,憔悴斯人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意思为浩荡江河,而“慕蓉”二字便是“穆伦”的音译。她出身于蒙古王族,外婆是一位蒙古国的王族公主,父母均为知识分子,这为席慕蓉带来了相对优良的家庭氛围。童年时期,席慕蓉随着父母一路辗转重庆、香港、南京、上海、台湾等地。正是这段颠沛流离的儿时生活,深深影响了席慕蓉的为人处世和写作风格,造就了她挥之不去的故乡情怀。在46岁那年,席慕蓉第一次踏上故土——蒙古高原。虽然直到晚年才真切地接触到故乡,但她非常关心整个蒙古文化和精神的延续与发展。席慕蓉说:“一直以来,关于北方族群的文学创作是断裂的,关于回鹘、突厥、蒙古等民族的诗歌创作也是不完整的,与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学相比,这不能形成中国民族文学铜墙铁壁般的延续。”席慕蓉也为那片故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从《格尔丹》《哲别》《锁儿罕·失剌》到《写给海日汗的21封信》,中年以后,“乡愁”成了她创作的另一动力。而她的写作风格在深情婉约之余,也逐渐变得更加深沉开阔。用法解析适用于思乡,乡愁,民族文化等立意。如2013年湖南卷《闯荡/归家》。示例:
无论我们到哪里闯荡,归乡的冲动和对故乡的眷恋都是我们难以摆脱的乡愁。中国人好像生来就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同时我们也依恋土地。席慕蓉曾在《时光九篇》里表达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余生将成陌路,一去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你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终必成空。”按照席慕蓉自己的话来说,“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已然成为体内最深刻的文化基因。人生
,倒酒即尽,杖藜行歌从无垠的蒙古草原一路到宝岛台湾,席慕蓉的情感、文风总在变化。她不像李白、辛弃疾那样豪放不羁,“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她不像杜甫、贾谊一样主动担负时代的重担,关心民生疾苦,悲天悯人,忧国忧民。她写道,“我只是个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她也不像李商隐、温庭筠那样,辞藻华丽,秾艳精致,而只执着于最直接、最真切的情感,“所有的悲欢都已化为灰烬,任世间哪一条路,我都不能与你同行。”这就是席慕蓉,如果要说她跟哪位中国古代的诗人最为相似,那也许会是李清照。她们一样敏感细腻、满腹才情,她们一样心中有着少女的诗篇,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极致,也一样在经历过人生的悲哀和沉郁之后,迸发出沉郁磅礴的歌吟。你很难用所谓什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严格划分席慕蓉的作品,但是她那种敢于直面悲欢、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自始至终贯穿在她的每一篇作品当中。用法解析适用于善从生活细节感悟人生,品性淡然,人间有味是清欢等立意。如2015年浙江卷《文章和人品》。示例:笔下有道德文章之人,心中常怀良知璞玉,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人品性格是可以从他的思考和创作中略窥一二的。真挚如席慕蓉,字里行间皆是对生活独特的细腻感知。经历过生活的悲痛和苍白,她仍认真而努力地热爱生活:“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总是会变成明日的失,今日的补赎也挽不回昨日的错误,今日朦胧的幸福也将会变成明日朦胧的悲伤,可是无论如何,我总是认真而努力地生活过了。”席慕蓉所写的文字,就是她在生活中所捕捉到的种种细腻幽微的情感,她所心心念念的高原之上、蓝天之下的故土,还有她对整个民族艺术和文化的关怀与思考。在她的诗里,你总能遥遥地想起薄妆浅黛羞回头的姑娘、群岚之上或隐或现的明月、古寺青灯里僧人的木鱼敲响、阖眼静坐焚香……鲁迅(1)1933年6月,特务公然杀害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并将鲁迅列上了恐怖暗杀的黑名单。但鲁迅先生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参加了杨杏佛葬礼。慑于先生的威望,特务没敢加害先生。面对黑名单,鲁迅没有退缩;面对敌人,鲁迅的气势压住了他们的凶悍。勇气来自正义,来自无畏,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体现出鲁迅先生高尚的人格。素材运用角度:人格力量、勇敢、退缩与前进(2)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寻梦途中的百折不挠,无不燃烧着他对民族、国家的热爱,无不证明着他是一个真正的猛士。素材运用角度:梦想、热爱、力量、选择、理想和现实鲁迅语录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②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⑤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⑥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巴金(1)他把在日本获奖的奖金500万捐给了上海作协,他把《随想录》的稿酬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他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巴金文学奖”。素材运用角度:无私、谦逊(2)冰心说,“巴金这个人……”是写不尽的。“巴金内向忧郁,但心里有团火,有时爆发出极大的热情,敢讲真话。”冰心的爱人去世,巴金给冰心的女儿吴青写信安慰。巴金与冰心关于成立现代文学馆的通信记录,巴金为《冰心传》写序言,给冰心题词。冰心欣赏巴金的纯真、坦诚、大公无私;巴金也一样欣赏冰心坦率、坚强、友善。素材运用角度:从巴金的角度:①纯真、②坦诚、③大公无私、④勤奋、⑤敢讲真话。从冰心的角度:①坦率、②坚强、③友善、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巴金语录①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②只有愚昧无知的人才会随便读到一部作品就全盘接受,因为他头脑空空,装得下许多东西。③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④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而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海明威(1)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素材运用角度:追求完美、态度、严谨、细节(2)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那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素材运用角度:不放弃,坚韧,坚持海明威语录①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②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③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梵高(1)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贫病交加。他的生活境遇是如此之恶劣,他的艺术知音是如此之寥落,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上。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小城,他疯狂地作画。他像夸父一样地追逐着太阳,最后在阳光中燃烧、倒下。每当我看见他画的《向日葵》,总会想起古希腊智者说过的话:“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是一团火焰。”素材运用角度:艺术、理想、痛苦、执着、个性、独特追求(2)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但是生前,就连这么一点点卑微的梦想,最终也还是化为泡影。然而今天,梵高的出生地荷兰和梵高的安息地法国,争相把梵高认作自己的国民,争相为他建造精美的美术馆。在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在荷兰的梵高美术馆……他的作品永远被摆放在最显著的位置。在他的作品前,永远是人头攒动,人们向他的作品投出虔诚的眼神,啧啧赞叹。素材运用角度:价值、时间会沉淀出真正伟大的东西梵高语录①画家害怕空白的画布,但空白的画布也害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②我总是全力以赴地画画,因为我的最大愿望是创造美的作品。③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航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是我要前行。④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是要让它始终不断的烧。……你知不知道,这是诚实的人保存在艺术中最最必要的东西!然而并不是谁都懂得,美好的作品的秘密在于有真实与诚挚的感情。三毛爱生活,爱地球,爱世界。要想照亮世界,总得有东西在燃烧。她是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女子。素材运用角度:热爱与生命、只要有爱,不完美又如何三毛语录①生命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自己去尝一尝啊!②我迎著朝阳站在大海的面前,对自己说:如果时光不能倒流,就让这一切,随风而去吧。③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④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郑渊洁郑渊洁说:靠写作成为富豪,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吧。如果未来有一个中国作家慈善捐款排行榜,我希望我也能是第一名。一个作家书卖得好,有了钱,就应该回报社会,回报读者。我写童话写了35年,但我的幸福感只有到汶川地震后捐款几十万后,才感受得最深切!幸福来自劳动致富,然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求回报!素材运用角度:大爱、责任郑渊洁语录①腰缠万贯是另一种穷。一贫如洗是另一种富。②生命的意义不是珍惜,而是消耗。③善良就是最好的人生,即使默默无闻。沈从文至真至善:沈从文的人性观沈从文最重要的文学价值,就是在文学史的长河中以他的才情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湘西世界中,人们有着美好、健康的人性,比如纯美的少女萧萧、三三;善良仗义的船总顺顺、天保傩送兄弟。沈从文说:“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那样澄澈而不染尘埃的。沈从文认为,是城市异化了人性,使人们失去了本真的善良和活力,所以,他还有一类描写城市的作品,用以和湘西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八骏图》,讲述了八位被学院体制禁锢的大学教授的堕落生活。在当下社会,沈从文对道德的坚守,值得我们尊敬。另外,沈从文对故乡湘西的景物描写、风俗描画可谓出神入化,宛如天成。(关于这一点,请大家留意纸条君之后将推出的《边城》解读详讲文章哦~)这在当时新感觉派小说盛行的上海,可谓一股清流,得到了读者的关注与喜爱。其实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比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张爱玲笔下的十里洋场、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他们是文学卷帙中的一颗颗明珠,同样闪亮,而各放异彩。【用法解析】适用于坚守良好道德与纯洁的人性、独特个性气质等作文立意。如2017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示例:然而,这些属于中国的关键词中也有些刺目的字眼,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向我们彰明了重申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我不禁想起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想起他“建一座希腊小庙”的呼告。在他的湘西世界中,有不染尘埃的三三,有助人渡河不收分文的爷爷,有慷慨义气的船总顺顺……这世界,该多些道德的光芒,洒遍黑暗的角落。勇气与真诚的力量沈从文是一个勇敢的人,凭借这份勇敢,他得到了他此生至关重要的财富:成为作家、收获爱情。年轻时的沈从文在湘西地方军队就职,军中不良风气甚多,让他觉得难以融入,于是,他勇敢地选择了去北京闯荡。沈从文当然知道,自己的“北漂之路”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自己学历不高,又资金不足。但在这段日子里,他半工半读、努力写作,终于闯出了一条自己的文学之路。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出身高贵,教养极高,她的父亲张吉友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又因为投资教育、结交名流而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那时,张兆和与沈从文在课堂相识,她容貌气质俱佳,身边不乏优秀的追求者。然而,那时的沈从文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又兼性格内敛,出身寒微,带着“乡下人”的标签。尽管两人处于不对等的背景中,也依然没有挡住沈从文热烈的爱情,他依然鼓起勇气向心上人表露了自己的心声,这实在是一件勇气可嘉的事。除了袒露真情的勇气,沈从文最终能打动张兆和的,还是他的真挚与坚持,他在苦苦的思恋中为张兆和写下了几百首情书,语言唯美,又带着真挚的哀愁。最著名的,莫过于那段:“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正如普希金遇到了冈察洛娃,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波尔金诺之秋”。沈从文也在这段真挚的爱恋中留下了众多扣人心弦的文字,其小说《三三》正是为张兆和而作。【用法解析】适用于勇敢、真诚与坚持等作文立意。如2013年全国卷一《经验与勇气》。示例:有时,我们的生活正是需要一点这可贵的勇气。年轻时除了理想一无所有的作家沈从文,勇敢地离开湘西军队,赤手空拳到北京寻找文学之路,并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后来,他虽然性格内敛,又与张兆和身世差异极大,但面对自己此生心爱之人,沈从文态度明确,不曾掩饰与犹豫,也绝不自卑自弃。那一封封真切动人的情书,正是他勇气与真诚的最好记录,也正因如此,沈从文获得了佳人的青睐,成就了民国时期的又一爱情佳话。是勇气,成就了沈从文的辉煌人生。勤学博览,一以贯之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沈从文这位享誉中外的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在刚开始写作时只有小学学历。1915年,13岁的沈从文先后在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与文昌阁小学学习,1918年小学毕业后,他便入伍做了部队文书。但是,勤奋聪慧的沈从文从来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来到北京后,他没有经济来源,但坚持去北京大学旁听,接受文学知识的熏陶。之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以及丰富的才情与故乡经验,陆续在《晨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牧歌”创作风格。到了1930年,沈从文进入青岛大学执教,1938年又成为西南联大教授。有了高校这个舞台,他的学习进步更加便利了。晚年的沈从文仍在坚持学习研究,而且从文学转为历史文化,体现出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社科院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历经15载,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毛主席曾说:“活到老学到老。”沈从文的一生,正是这句箴言的真实写照。【用法解析】适用于博学广纳,坚持学习等作文立意。如2012年福建卷《运动中的赛跑和人生中的赛跑》。示例: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韶光堪怜,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重要的是如何不使之虚度。沈从文开始写作时只有小学学历,但他坚持利用身边一切资源继续学习,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停地充实自己,成为了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叶圣陶升学率大小不是教育办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国家合格的公民,四化建设各个方面的人才;进大学是成才的一条道路,可不是唯一的道路。所以孩子进不了大学,千万不要责备他们。——叶圣陶爷爷是很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人,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无论什么年代,在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他都会像一个战士那样站出来,无所畏惧地用他的笔做武器去战斗。他的这些思想来自于他朴素善良的家庭,来自于他阅读的古今书刊,来自于他在中学受到的革命的启蒙教育,来自于他结交的那些朋友,更来自于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在我们眼里爷爷爱憎分明,他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无论在什么年代,爷爷都在关注着祖国和人民,都会讴歌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牺牲的勇士,都会怒斥敌人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摘选自澎湃新闻《叶小沫忆祖父叶圣陶:他不在意子女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兴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范家大院范仲淹铜像原图cr:澎湃新闻范仲淹出身穷苦,当了大官,却从未理直气壮地要给自己、给家人什么补偿,他对物质的要求很低,要求家人也这样,一心只为国家、百姓着想。他对“小我”与“大我”、“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奉献”的处理,为后世景仰。史载,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宋史·范仲淹列传》上是这么说的:“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摘选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范仲淹的经历告诉你:贪不贪,不看出身看"三观"》周恩来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跟人民并肩战斗。——邓颖超《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京逝世,享年78岁。周总理的一生,鞠躬尽瘁为人民,两袖清风公仆心。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敬爱的周总理。▌关怀电影艺术从剧种到每部影片都应有不同的风格。——周恩来你可能不知道,周恩来总理被赞为“艺术总理”,他对文艺工作的关怀,对人民的精神生活的关注,与作家艺术家的交流,在中外文艺史上是罕见的。“大跃进”时期各制片厂为响应文化部的电影跃进会,提出要两三个月完成一部故事片,要制片厂产量成倍增长的跃进计划,还提出国庆献礼片拍摄的任务,搞得十分紧张。当时周总理正患病住院接受治疗,通知了几位电影界的同志开会,谈谈他对电影的看法。他指出,创作方面,要有独特的风格。国庆献礼片一定不要贪多,以思想性为主导,但也要讲究质量和艺术性。越剧近年的退步,大概是别人批评它单调,就把自己的风格抛弃了。在遗产与创造这个问题上,周总理提出一个方向性的意见:一方面要相信“古代总有一些好的东西值得继承”,另一方面,“也不能排外,闭关自守”,搞复古主义,“外国好的东西也要加以吸收,使它融化在我们民族的文化里。”对创作既要求细致不粗制滥造,又不能求全;创作要有独特风格,还要懂得兼收并包。周恩来总理以科学的态度,从领导的角度,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总结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文艺辩证法思想。▌发展体育事业国民教育莫不以发达身体、陶冶性情为第一要务,智识以启发尚次之。——周恩来周恩来就读的南开中学是一所仿照英美教育模式开办的私立学校,主张教育救国。周恩来很赞同南开教育的“三育竞进”。他认为学生在学校的责任应该是“读书、励行、健身”,身体好与学习好、思想好同等重要。强国必须健身,健身为了强国。因此不管是在国外勤工俭学,还是在国内抗战时期,周恩来都不忘锻炼强身。建国后,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时刻把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放在心上。他十分重视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认为体育锻炼是增强人民体质,改善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只要坚持开展体育运动,5年、10年、15年,中国人民的体质就会大大改变”,才能谈得上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当时我国运动技术水平很低,运动员出国比赛成绩不佳,周恩来客观地分析了体育的现状:“今后两三年内,我们不可能在国际比赛中得到多少冠军,因为没有经常锻炼的基础。”1961年,周恩来同陈毅、贺龙一起到北京工人体育馆观看乒乓球训练,鼓励运动员说:“要努力为国争光,打出水平,赛出风格;让他们不要背思想包袱,戒骄戒躁,胜而不骄,败而不馁,眼光要看得远。比赛就同打仗一样,胜败乃兵家常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周恩来以其亲身参加体育实践和对体育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指导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他的指示和论述,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建设。▌理性婚恋观夫妻“八互”精神:互敬、互爱、互助、互勉、互信、互慰、互让、互谅。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于1919年天津学生“五四”爱国运动期间。那时的周恩来还主张独身主义,直至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有了崭新的婚恋观,他向邓颖超倾吐了热烈的爱情,从此开始了他们整整半个世纪的恩爱之情。邓颖超说:“我们是根据我们的革命事业、我们的共同理想相爱的,以后又发现我们有很多相同的爱好,这也是我们生活协调、内容活跃的一个条件。”周恩来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一直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邓颖超在《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中提到:“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我们一直是坚持把革命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事情、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在革命之花开放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之花并开了。”“既有世俗夫妻之爱,又有共同事业追求,将二者完美结合的独特的革命家的婚恋观。”朴素而深刻的婚恋观,正是周恩来婚姻幸福的决定因素。▌政府管理智慧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周恩来“戒慎恐惧”,是周恩来一贯的管理智慧。“戒慎恐惧”源于《礼记·中庸》中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意思是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随意性和急躁冒进,是政府管理的大敌。在治理黄河中,周恩来针对黄河自然情况的复杂性和治理的艰巨性,反复强调:“谦虚一些”,“谨慎一些”,“不要急躁”,“要兢兢业业地做”。周恩来抓“两弹一星”项目时,将“戒慎恐惧”的思想方法具体化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工作方针,镶嵌在“两弹”试验基地的戈壁滩上。这十六个大字刻在“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和每一个工作者的心上,是各个基地尖端试验工作的座右铭。周恩来的“戒慎恐惧”思想方法,避免了决策失误,避免了奇灾大祸,避免了巨大浪费,是出色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英姿笑貌,已成遗容,伟词宏声,犹在耳中。缅怀总理,盛世已如愿,仍不忘初心!袁隆平记者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15日在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通过了该省科技厅组织的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10月16日《科技日报》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说:“我有一梦,叫做‘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今年,袁隆平又创出了两个新纪录:一是水稻亲本去镉技术获得了突破。此项镉元素剔除技术将扭转我国部分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趋势。二是“海水稻”亩产达620公斤。“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并非直接生长在海水里,而是在海水经过的土地种植,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因此可让荒地变为良田。▌不畏艰难,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为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视科学为生命。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袁隆平深谙这个道理。▌以实践求索真理、验证真理,不断创新科学家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袁隆平常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和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袁隆平认为,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先后成功的“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的水稻产量,就证明了这句话。▌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身价观“作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杂交水稻培育技术更是“摇钱树”,袁隆平完全可以凭借这些跻身富豪之列。甚至有机构评估“袁隆平”这个名字的品牌价值高达千亿元。但袁隆平表示,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不错,我身价值1008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甘为人梯,追求全球合作共赢育人如育稻。除了研究水稻种植技术,处理各项科研事务,袁隆平还会授课分享杂交水稻培育经验。今年10月,就有21位来自泰国、埃塞俄比亚、印度等国家的“洋学生”来华学习绿色超级稻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高产栽培等技术,并顺利毕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就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科研是一项漫长的工作,也是一种成功率很低的事业。受不了贫穷,耐不住寂寞,就搞不了科研。袁隆平出生在北京,本可以在大城市找一份舒适的工作。而他却执意报考西南农学院,为改变中国人民缺吃少穿的局面贡献一份力量。大学毕业以后,他来到湖南一所地处山区的农业学校,一边教书,一边研究杂交水稻。几十年呕心沥血,终获成功。远大的梦想,不能脱离面临的现实。个人的梦想,最好与时代的需要挂钩。在独立创造中奉献社会,在个人追求中服务大众。我们的时代,也需要更多的人像袁隆平一样,热爱科学,矢志发明,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类实现梦想。——摘自长城网《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王国维说起《人间词话》,可能有些同学不太清楚,但如果说起“人生三境界”,恐怕不少人都能立马吟出以下三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人生三境界”定义就是出自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今天,纸条君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王国维先生。一代宗师,灿然有光王国维先生,汉族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yú),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què),1877年12月3日生于浙江省嘉兴海宁,1927年6月2日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而死。王国维先生一生自辟蹊径,跳出前人窠臼,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王国维先生早年追求新学,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叔本华等西方哲学美学观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在文学和美学研究上,他创作出以《人间词》和《人间词话》为代表的融通中西、承前启后的理论巨著。在史学研究上,王国维先生的成果主要收集在《观堂集林·史林》中。王国维先生结合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和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为“二重证据法”,以地下的材料(考古)与地上的材料(文献)的印证比较来考证古史,在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文物、古代北方民族和辽金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哲学研究上,王国维先生以西方哲学问题作为出发点,以西方哲学模式为依托来整理中国古代哲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雏形。王国维先生成长于中国传统学问和西方学问接触碰撞的时代,他以自己的方式把东西、古今学问共冶一炉,不固守前人的路,力主创新,走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道路。适用主题:继承发展,创新,扬弃,如2015年福建卷《路》。秉性耿介,不畏权威在1892年考上秀才之后,王国维在与学友的聚谈中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清代汉学家们研究学问的“正途”——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即从广泛的资料中收集证据,并检验不利于此证据的种种假设。但王国维的这种学问趋向对其作八股文、考取功名毫无裨益,因此受到他父亲王乃誉的坚决反对。当十八岁的王国维撰文批驳晚清大儒俞樾的《群经平义》时,这种来自父亲的反对达到顶峰。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学问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可谓博大精深,一时无两。王父认为论地位、资望、学问和文章,俞樾绝不是王国维这样的“后生小子”所能质疑的。但在王国维看来,学问面前应不分尊卑,一视同仁,不是凡是前辈大师就评论不得。所以王国维依然坚持对俞樾进行批驳。王国维对前辈大师俞樾的批驳虽然是少年习作,难免气盛,但也已经显示出青年王国维不畏权威,坚持学问面前是则是,非则非的正确观念以及敢与名人争高下的勇气。适用主题:不畏权威,坚持己见,平等等立意,如2018年全国卷二《战斗机痕迹》。王国维故居娱庐坚贞不移,孑然独立王国维自幼受中国传统教育培养,中国传统学问根柢深厚。虽然后来追求新学,又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但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化依然保有脉脉深情。1923年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选拔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溥仪的南书房行走(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得以整理大内各种珍藏。1924年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后来王国维出任清华教职。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里,王国维先生依然顶着一条辛亥革命后重续的辫子,显得那么不合时宜,那么卓尔不群。在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后,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是以死为中国传统文化招魂,故“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鲁迅也曾评价王国维说:“王国维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王国维先生的辫子的意义应该是他对所珍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念,是脉脉深情的具现,而应该不是为了溥仪而留——溥仪的辫子己经剪掉了。作为与现实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征,作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体现,这应该才是王先生的辫子存在的意义。适用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不移,独立自由等立意,如2015年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看完王国维先生的故事后,不知大家有什么感想呢?各位现在是否也会对学习或生活上的某些东西不离不弃、坚定不移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哟~白先勇白先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于广西出生,父亲是中国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国民党战败之后,举家搬往台湾。1963年,他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继续攻读外国文学。他学贯中西,情思细腻又不乏深刻之见,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孽子》《台北人》《纽约客》等。作家李欧梵先生曾用三个梦来总结白先勇的一生《牡丹亭》的青春梦白先勇家中有九个兄弟姊妹,他排行老八,但在他7岁那年,经医生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只身一人被隔离在山上的小屋里,与他为伴的只有收音机里的《红楼梦》和山下的万家灯火。大概因此,他一生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里,更是体现在他的人格上。他温润如玉,潇洒自如,内心敏感,追求自由。幼年时,他曾与家人听过一场梅兰芳演唱的昆曲《游园惊梦》,这是《牡丹亭》里有名的一段,其腔调华丽婉转,念白儒雅,将杜丽娘为追求爱情不惜失去生命的悲凉斗志表演得细腻入微。自此以后,白先勇醉心昆曲,他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无法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转移。进入21世纪以后,他自谦是“昆曲义工”,投入大量精力来推广昆曲。2004年,他牵头制作了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这出戏曲在多地上演,受到广泛的好评。在高校,他还做着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将自己毕生对《红楼梦》的钻研体会倾囊相授于学生。在对话主持人许知远时,被问及“为什么年纪这么大了还要不辞辛苦地开讲座教学?”白先勇淡然地答到:这是一只手,一只无形的手,一只命运之手,推动我去做这件事,为学生看《红楼梦》更轻松一点。他的确做到了,耄耋之年,出版《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洋洋洒洒数百万字,是他一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坚守,正如他所说:“我希望现代年轻人,对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那些很美的,很重要的,影响我们整个审美观,影响我们整个思想的这些经典,我希望让它还魂。”【用法解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坚守文化阵地等立意,如2012年上海卷《曾被舍弃的微光》。示例:我们自小就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下成长,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如汩汩细水流淌在我们心中。传统文化已经渗透进我们身体的血液里,我们不应当舍弃也无法舍弃他。正如诗人北岛所说:“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一个人倘若脱离了传统文化,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变得寸步难行,一个民族脱离了传统文化,民族的气质将不复存在。白先勇认为文化的影响力更为久远,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他的故乡。一生也在为传承传统文化做贡献,努力守住文化的根,让年轻人更加懂得珍惜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台北人》的文学梦17岁那年,白先勇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进台南成功大学的水利工程系。按理说,一个品学兼优的工程师将会在三年后对我国的水利工程事业出一份力,但他选择了放弃这次机会。在旁人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他重新考进台湾大学的文学系,毅然决然地朝自己的梦想前进。1962年母亲去世后,过于悲伤的他为寻求生活的力量,只身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继续攻读文学。在美期间,他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研究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技巧,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写作手法颇受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文学大家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实现了精湛的西方写作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他的笔下常常流露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故乡的怀念,如短篇小说集《台北人》,里面的角色都并非土生土长的台北人,他们于读者展现了一个败退一隅的政府带领的一帮遗老遗少生活下来的社会,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故土风光的眷恋。交际花尹雪艳,舞女金大班,空军遗孀朱青,她们都是热爱生活,悲悯通透的女性,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生存,像极了个人命运与近代历史风云变迁息息相关的白先勇本人,渴望安定,渴望故土的滋养。【用法解析】适用于思乡,怀念故土,游子在外漂泊等主题。如2013年湖南卷《归家》。示例:多少文人墨客纸短情长地书写对故土的怀念,苏轼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白居易感叹“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思念故乡的重量就像一座秋山的落叶,只有家乡的风土才能滋养树叶的嫩绿。白先勇因为时代多舛,被迫离开家园,去追求梦开始的地方,他的作品里同样也抒发了浓重的乡愁和文人对底层小人物的体恤及同情,同时借他们之口,告诉读者故土难离。“父亲”的家国梦1963年白先勇离开台湾奔赴美求学,父亲白崇禧赶到机场送别,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父亲,竟老泪纵横,而更令白先勇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诀别。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十八岁便投笔从戎,因他军事才能卓越,用兵精巧,谋略超人,成为国民党的领袖之一。而他的命运跌宕起伏,到台后因与蒋介石不合,备受冷落,郁郁不得志。白先勇作为将门之后,虽然无比崇拜自己的父亲,但他渴望寻求另一种安身立命的精神,因而选择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自己挚爱的文学之路。他用文字带读者进入更有深度的历史梦,即关于他父亲的民国梦,同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的作品《父亲与民国》记载了父亲的颠沛一生,父亲参与辛亥革命,见证了中华民国的诞生,抗战英勇,深谋远虑,尔后背井离乡,满肚子里都是乡愁。白先勇情感细腻,其行文境界也超乎常人,他擅长用文字娓娓叙述自己的情感,巨大能量潜藏在温和的外表之下。白先勇曾说:“我们的文化崩溃以后,总有一种灵魂上的漂泊感。”这种来自中华知识分子的焦虑,“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沧桑感,在他的文字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寻求父亲的家国梦,也正如他青春梦、文学梦,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梦,是一种游子漂泊羁旅渴望安定的梦。【用法解析】适用于亲情、家国之思、精神追求、文字与情感等立意,如2007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示例:白先勇选择自己的文学梦,他的父亲白崇禧展现自己的军事梦。时代不同,我们的选择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不论如何,我们要坚守本心,勇敢去逐梦吧,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要知道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影子,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厚重的叹息。木心有人说木心,以魏晋风度行走于世,无伤无恙。先生游学欧洲,聆听西哲之谆谆教诲,研读古书,晓先贤之字字珠玑,拓宽生命的容量,木心的生命始终贯穿渗透尼采莎翁的灵符空明,又徜徉在范宽郭熙的山水间,自成清傲灵骨。他为生命注入美好品性,以淡泊之心高洁之姿,吟唱人生之歌。美好品性贯穿于生命每一角落,能让生命浓如茗茶,盛如妍花,能让人性光芒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用木心自己的话来总结他的一生,是合适的: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一生历尽牢狱之灾,飘零海外,他在黑暗中保全自己,“以不死殉道”。在任何严酷的岁月和生命极度卑微的时刻,他努力维持人格的独立尊严,无意做英雄,只是不肯背叛自己。木心向我们示范了一种中国传统中几近失落的风骨。不张狂,但也不犬儒;拥有坚持独立和自由的思想,却不用脆弱的额头去叩碰阴冷的铁壁。(坚守自我,不犬儒)名言: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返璞归真。凡为物质的豪华世界所震慑者,必是精神世界的陌路人。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所谓人文关怀,就是邻家传来的焦锅味于敏于敏,蘑菇云下的盖世英雄。从1961年开始,他隐姓埋名28载,进行氢弹理论探索工作,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仅用26个月就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氢弹试验的成功,创下了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记录。他常常半跪在地上分析计算纸带,以严谨求真且务实的态度,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优化设计,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与计算能力,实现了氢弹试验结果与计算数据的完全一致。于老曾于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惊天的事业之下,于老无悔地度过了沉静思索、奉献坚守的一生。“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词是: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用法解析:适用于奉献坚守、国之栋梁的胸襟和情怀、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等相关主题。示例:隐姓埋名28载,是于敏院士让氢弹成为了“中国关键词”。在大西北核试验场,他吟诵《出师表》时怆然涕下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一句“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是他真实而光辉的人生写照。是博大的家国情怀,让于敏院士成就了一番辉煌的事业!王继才守岛卫士的称号,自然与王继才用大半生守护的开山岛有关。开山岛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20海里的海面上,地属我国黄海前哨,是一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小孤岛。这里的环境恶劣非常,不仅虫蚊鼠蛇横肆,水电也不通,唯有几间空荡荡的营房,条件极为艰苦。有一次,台风毫无征兆地骤然来临,岛上储存的粮食却早已告罄,王继才夫妇只好捡食海螺充饥。等到武装部门终于设法送来食物和淡水时,他们已经坚守整整17天了。到底是怎样坚定的信念,促使王继才夫妇无怨无悔地执行着守岛使命呢?王继才回答道:“我的想法很简单,开山岛地处黄海前哨,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守护好它。”简单明了的回答,道出了夫妻二人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孤悬海天一座岛,五星闪耀一面旗。在大多数人已经变得“太聪明”的时候,王继才夫妇却用最朴实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何谓大智若愚。艾青抗战时期后,面对国家惨痛的命运,艾青的诗风也随之转变。他对普通人民命运有着深切关注的同时,也抒发着对大地的挚爱与哀伤。我们所熟知的《我爱这土地》正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在《吹号者》一诗中,他如此写道:我们蛰伏在战壕里,沉默而严肃地期待着一个命令,像临盆的产妇痛楚地期待着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的心胸从来未曾有像今天这样的充溢着爱情,在时代安排给我们的——也是自己预定给自己的生命之终极的日子里,我们没有一个不是以圣洁的意志准备着获取在战斗中死去的光荣啊!其慷慨,其挚爱,在诗歌中得到最真实、纯粹的表达。这一列列场景也长久地打动着不同时代人的心。艾青的悲歌“吹号”也并不是空喊口号,他身体力行参加过爱国反帝组织,在后方书写着人们共同的悲愤,为一代知识青年指明了方向。正是这些丰富的生活阅历与精神体悟,他的诗才得以如此深刻地体现对民族的悲悯之情。艾青对华夏大地的执着与深情是恒久的,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深受感怀。用法解析:适用于家国情怀、个人与民族、社会责任感等主题。示例:从吹芦笛的诗人到民族的吹号者,艾青的意象世界辉映着这片土地上的真实世界。他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如同举在黑夜中的火把,为人民与大地忠实地照耀着。对于悲痛的反抗、对于光明的深情,造就了艾青独一无二的创作,是为人生之崇高境界。张富清革命精神在张富清这里,是战场上的保家卫国、拼死搏斗、从不畏惧;也是战场之外的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为民造福。2012年4月,88岁高龄的张富清经医生诊断,必须高位截肢。面对要失去一条腿的事实,他依旧乐观、积极配合治疗,还在伤口愈合后,就开始慢慢练习走路。“我要发扬突击队员的精神,我能做的事,我愿意做。”以顽强意志战胜一切困难,这是他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张富清也确实做到了,经过一年左右的锻炼,他已经能借助助行器,上楼下楼、买菜做饭,实现了生活自理。在进行白内障手术,选择人工晶体时,他选择的是便宜的,“我都休息了,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事了,节约一点是一点。”家中放的降压药,他不让家人碰,“我的药费是公家报销的,只能我个人用,家里人不能享受,不能占国家的便宜。”他视名利为身外之物,却将一只国家慰问的搪瓷缸,随身携带、视若珍宝,“这是全国人民慰问的缸子,是全国人民对我的爱戴,我要一直留着……”他的家国情怀,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展现。用法解析:适用于个人与国家、家国情怀等。李叔同适用主题:少年才子、艺术、超脱、律己、爱国、教育、宗教、为人处世“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是五四新文化的创始人之一。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夏丐尊:“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做人当如黄药师,你尽可顽皮,尽可邪气,但你以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桃花岛—宁静与诗意。“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宁静的深意。虽有家国之痛,但弘一法师的心中仍然有如莲花般的宁静岛屿。心存莲花,寻找内心深处的宁静,又怎会不得其真谛呢?李叔同携着他一身才气和一腔被浇灭的热忱皈依了,纵然光明的平坦道路已在他的脚下延伸,纵然他的妻子哭的梨花带雨,他仍不为所动。尘世的喧嚣中,他选择了山间的一泓清泉,选择了天上的一缕云烟,选择了一个无比宁静的世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神秘而崇高的背影。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待人以春风,对己似秋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弘一法师的律己之道。他平时的持戒,就是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藏否人物,不说人是非长短。就是他的学僧,如果有犯戒做错了事,弘一也不会拿着戒律去律他,而是,深深地惭愧自己没有教化好对方。弘一法师的律己,是学习之自觉,反省之深刻,改过之彻底的律己。所以,他的律己,不是苦行,不是难行,而是能行,而是极乐。他是在借律己之事来磨炼自己的心,他的律己已彻底挣脱了世间种种名利的桎梏,是完全摆脱了尘世之累的无上清凉。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李叔同这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学生为之折服。在李叔同认真精神的培育和感召下,他的学生如刘质平、丰子恺,后来都成为一代大家。具足大悲心高僧虽超尘脱俗,但身处乱世,绝不会无视生民的苦难,1941年,弘一法师提出“信教不忘救国,救国不忘信教”,爱国之心不泯,护佛之志尤坚。季羡林适用主题:人生阅历、诗意、心态、勤学、低调淡泊、文学与社会“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然后知不足”,“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季羡林等同于国学大师等同于文学大家等同于百科全书等同于世纪证人。他却淡然,兀自抱定一条座右铭:“纵大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金庸适用主题:踏实做学问、爱国、虚心、傲骨、实践英国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因不坐享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虚名,81岁金庸决定让自己的身份从老师倒退到学生,并请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毅然决定到剑桥大学攻读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校方有好心者劝告他不用再读了,因为在剑桥“荣誉博士”享有比校长更高的地位。不过金庸显然并不甘心,他曾说自己追求的是学问而不是学位。王朔的《我看金庸》一文是一篇对金庸小说猛烈攻击的文章,但金庸对此没有拍案而起,他只是心平气和,不指责对方言过其实,反承认自己“才力有限”;不责怪对方用语刻薄,反称赞对方“笔下留情”,且向对方伸出热情之手,希望与对方交朋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是金庸最喜爱的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金庸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也是傲骨嶙峋的铮铮汉子。金庸曾借郭靖之口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心声,而走出江湖,现实中的金庸先生也的确是一个爱国者。金庸先生,积极投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中。刘慈欣适用范围:积累、创新、人文与科学、思想性书评人彭忠富说:“他的科幻都是根植于现实之上的科幻,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捏造。他为未来打开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在这种未来与现实的有机杂糅中,充满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悲鸣,对未来人性的拷问和反省。”沉积了二十余年,寂寞了二十余年,刘慈欣火了刘慈欣的写作,构思宏大,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注重表现科学的美感,又兼具人文关怀。钱钟书适用主题:专才全才、知足、淡泊、心无旁骛、低调流水一曲哀愁,说不尽的圆滑与变通,何求高山般巍峨与坦诚;大地坚实而广阔,何求天际的无边浩渺与遐想;李白与山水结亲,书写天地山川,何求他日战场驰骋。钱钟书,谱《围城》,写《管锥编》,说尽人生,笑傲苍穹。但何时,文学之盛,理学孱弱。包容的清华容纳了他,让他的文学得以绽放异样光彩。倘若那时,清华的殿堂不容许一个理学孱弱的学士,那今日清华的风采恐怕要逊色不少。人生路漫漫,且行且止。怀知足之心,静观花开花谢,不仅不会羁绊前行的脚步,反而能拓宽前路,以致远方。钱钟书的晚年是在清华园里度过的,与学问为友,在书海泛舟,这样知足的心态让他成就《管锥编》《围城》等惊世之作。试想,倘若他没有抱守初心,知足淡泊,而是汲汲于富贵,何来其在文学领域的颇多建树?相反,材料中的房东不甘于现有的金子,不知足的心阻断了这条致富之路,白白葬送良机。因此,怀有知足之心,方能行稳致远。钱钟书写《围城》后收获无数赞美,有许多人想要采访他,他一概回绝,他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梭罗适用主题:超脱、宁静、独处、深刻、自由、追求价值、积极、执着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梭罗对工业文明和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深刻的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梭罗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居住,不是避世,不是隐居。他反对过美国的奴隶制度,他倡导过“公民的不服从”的思想,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单从这些就可看出他也是积极走向人生的,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著追求的表现。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的匆匆过客了。《瓦尔登湖》全书就是这样开始的。希望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臻于完美吴佩孚1924年9月8日,《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赫然出现了一个中国军阀的肖像。肖像之下,还有两行解说性的文字——“GENERALWU”和“BiggestmaninChina”,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吴将军——中国最强者。“吴将军”就是吴佩孚。作为一个北洋军阀,他凭什么获此殊荣?蓬莱高歌,吾曹不出苍生何同治十三年(1874年)4月22日,吴佩孚出生在山东省蓬莱县。大概在五六岁的时候,他就被父亲送到私塾去念书。念的是四书五经,受的是儒家思想的熏陶。纸条君认为,这一段接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的经历,对吴佩孚的一生是影响至深的。1890年,吴佩孚的父亲因病去世,只剩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家中经济状况日渐拮据。不过,六年后,颇具文才的他还是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然而这个秀才的功名并没能保持多久。一年后,许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太深,吴佩孚掀反鸦片台指责男女同台演戏,并因此而被革去了秀才功名。随后,吴佩孚避祸外逃。就像当年希特勒在维也纳卖画求生一样,逃难到北京的吴佩孚,也是靠给人写春联,卜卦维持生计的。瞎混了一段时间之后,吴佩孚在堂兄的资助之下,到天津巡警营做了个地位低下的勤务兵。吴佩孚不过是一介书生,他在兵营里又怎么可能吃得开呢?军训时,因动作不合格,他常被教官惩罚,也常被伙伴们嘲笑。然而,命运总会垂青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一天,师爷郭绪栋让吴佩孚帮自己去送一份公文函件。吴佩孚接过函件之时,他发现自己的长官在行文中用错了一个典故!发现错误的吴佩孚顺口就嘟囔了出来。郭绪栋当然不服一个勤务兵。谁料吴佩孚竟详细地分析了一遍典故的不当之处,并准确地告知上司用哪一个典故会更好。就这样,吴佩孚成功地引起了郭绪栋的注意。在与吴佩孚的攀谈中,郭绪栋发现,吴佩孚举止大方,满腹经纶,虽穷困潦倒,却抱负不凡。他立马意识到,这个勤务兵日后必是个经天纬地的人杰。于是,两人相交日笃。郭绪栋不仅和吴佩孚拜了把子,还将吴佩孚保荐到武备学堂深造。郭绪栋对吴佩孚的这番“照顾”,为吴佩孚日后称霸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佩孚从一个落魄书生,到受上司赏识进入武校深造,既靠内心的一种信念,也靠自己的一身学识。他早年的事例,适用于在逆境中坚持,向目标挺进,机遇总向有识之士垂青一类的主题。如2016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备好的行囊》等。独占鳌头,慢说男儿得意秋在武备学堂学习了一年之后,吴佩孚以优等成绩毕业,在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任中尉,从此,他正式成为了北洋系的一员。精通近代史的小可爱们应该都知道,北洋系的军阀集团是由“一代枭雄”袁世凯一手缔造起来的。1915年,这个枭雄的脑子一抽,“恢复帝制”,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他手下的人要么大声反对,要么直接叛变。最后,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在重重压力之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袁世凯本人,也在取消帝制3个月后,因尿毒症而不治身亡了。袁世凯一死,当时的华夏大地上就再也没有人能控制住中国的局势了。北京政权名存实亡,北洋军阀集团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等派系。为掌控北京的中央政权,各派系逐鹿中原,天下从此烽烟四起,征战不断,中国正式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一个分崩离析,战乱不断的国家,是没有主权可言的。(具体可参照今天的叙利亚。)英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扶持中国军阀的方式,在幕后操纵着中国的局势演变。1920年的直皖大战中,以曹锟[kūn]、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联手,击败了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直皖大战后,段祺瑞下台,直、奉两系的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直系军阀背后的操纵者,是英美帝国主义;而皖系军阀背后的操纵者,则是日本帝国主义。皖系的失败,意味着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扩张和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受挫。日本并不甘心失败,转而扶植奉系,并促使奉、皖两系重新联合,对抗直系。直、奉两系自此针锋相对。双方之间的矛盾随时间愈演愈烈,第一次直奉大战一触即发!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大战正式爆发。奉系有17万兵力,由张作霖亲自担任总司令;直系有25万兵力,由“二把手”吴佩孚担任总司令。双方在马厂、固安、长辛店激战数日。这时候,吴佩孚读过书的优势就开始显现出来了,“吴氏于古代兵书,研究极深,如所谓司马法、六韬、孙子兵书、以及权谋术数占验,凡涉及兵家者言,无不精熟,而长于易。”5月3日,饱读中国古代军事名著的吴佩孚改守为攻,将主力迂回作战,绕至奉系后方芦沟桥,致使奉军腹背受敌。5月5日,直军拿下数个要隘,中路奉军败退天津,张作霖折兵数万,率残部出关归奉。此时的中原一带,已然是吴佩孚的天下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后,吴佩孚个人的势力与声望达到了顶峰。他拥兵数十万,虎踞洛阳,家中终日高朋满座,势力范围,也已达大半个中国。1924年9月8日,他成为首次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上海英文杂志《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美国人约翰·鲍威尔甚至认为:他是最有可能结束混战局面,一统中国的人。察形观势,饱读诗书令吴佩孚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大破张作霖,也令吴佩孚本人登顶了人生巅峰。这一事例适用于善于思考,灵活变通,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类的主题。如2017年浙江卷的高考作文题《人生的三本大书》等。宁死守节,此生无悔卫华夏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黄埔军崛起之后,北洋军就变得不堪一击了。1926年,蒋介石率兵北伐。北伐的军队一呼百应,所向披靡,北洋军阀纷纷倒下。1928年,北伐完成,蒋介石基本实现了中国在形式上的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在与蒋介石的对抗中,吴佩孚兵败两湖。为了躲避蒋介石、冯玉祥的追杀,他只好流亡入川,托庇于四川军阀杨森。1931年,张学良以子侄的身份邀请吴佩孚定居北平,并每个月馈赠他4000元生活费(折合成如今的人民币约为十几万元)。吴佩孚到了北平之后,不但不领情,还大骂张学良,责问他为什么沈阳事变不抵抗?为什么将东北三省拱手相让日本人?保存实力作何用?张学良顾左右而言他。吴佩孚叹道:“国恨你不报,私仇你不报,真没出息!忘记了自己的国仇家恨,真是不忠不孝。”又说:“你不抗日,我帮你抗,我不是为名为利,我左手拿回东三省,右手交给你。你有仇不报,真是笑话!”1935年12月20日,日本侵略者为了分裂中国而搞“华北五省自治”,请吴佩孚上台当傀儡,遭到了吴的坚决拒绝。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牙疾发作,到医院治疗。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指使日本牙医将他杀害。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吴佩孚将军牺牲了性命,保全了气节!他的追悼大会上,蒋介石亲临致祭并送挽联一副:“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1946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为吴佩孚举行国葬,葬于北平玉泉山,李宗仁主祭,民国军政要员等近万人参加。张作霖不跟日本人合作,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段祺瑞不惧日本人的胁迫,严词拒绝组织傀儡政府;吴佩孚面对日本强权,亦宁死不屈……民国的这些军阀,别看他们平日里在国内打来打去的,一旦面临着“民族大义”的问题,却一点也不含糊。宁死守节!我泱泱华夏大地,岂无好儿男?!吴佩孚等军阀宁死守节的事例,适用于爱国,民族独立,威武不能屈一类的主题。如2014年四川卷高考作文题《站起来掌握世界》等。史铁生“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史铁生用他残缺而又丰满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这句充满力量的诗。正值青春年华,双腿却瘫痪,写作成为支撑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他是一个将人生与写作同构的精神跋涉者、一个无时不面临着生活苦难和人生困境的生命体验者、一个渐悟生死崇高美学的灵魂超越者,看透生活再去热爱生活,如此艰辛,如此难得。
史铁生其人史铁生是北京人,生于1951年,1967年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当时光流转到1969年1月16日,史铁生作为知识青年到陕西延安地区插队。1971年10月,史铁生因腰腿疼痛,回到北京并住进友谊医院。住院的一年半里,借来的三千元告罄,最终也未能避免下肢彻底瘫痪的命运,他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二十一岁的年纪,是王小波眼里的黄金时代,是青春韶华正待开花烂漫、果实累累的时代,史铁生却遭遇了命运沉痛的一击。他固然得到了母亲、家人及朋友的关爱,但在以后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却频频碰壁,最终只得在北京某街道生产组做一些轻松无聊的活。历时七年,期间自学写作,但命运弄人,他的病更严重了,急性肾损伤发展到尿毒症,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让他一度沉默乃至绝望。幸好,当现实的疼痛与悲惨如影随形时,他找到了生命中对待苦难与生活的平衡点——写作。多年来,他一边与疾病顽强抗争,一边在病榻上写下大量的优秀作品,如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著名评论家邓晓芒曾这样评价他:我们面前终于出现了一位作家,一位真正的创造者,一位颠覆者……从自己的灵魂本原地创造出一种语言、一种理想。史铁生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虽然没有了双腿,但他却因此走到了更远的地方,甚至成为地标,引领着在精神旷野中无家可归的游魂们。“人不能没有爱,尤其不能没有所爱”史铁生对于母爱的无私与博大体验得至深至纯。母亲为他遮挡起人世间的风雨,使他从痛不欲生的残疾境地中挣脱,进而在一个残缺而完美的文字世界里纵情驰骋。在他所写的《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散文中,他的母亲是“最不幸的一个”。瘫痪的双腿带给儿子的痛,在母亲身上是加倍的。为了治愈儿子的病痛,母亲寻医问药,中医西医、偏方土方、针灸火烧,殚精竭虑。对于她来说,给儿子希望就是给自己希望。然而年轻的史铁生面对最爱自己、最亲近自己的人,丝毫隐藏不了自己所有的坏情绪。他明知道母亲是那样地疼爱他,因为这份爱,母亲变得隐忍,变得小心翼翼,甚至顾不上自己日益加重的肝病,四处奔走求医。那个因为儿子答应自己去北海看菊花而高兴了半天的母亲,终究还是离开了。害怕、自责、无尽的悔恨,史铁生将这些复杂的情感诉诸笔端。无法掩盖的是他人生乐章里跳动着阳光般的母爱的音符,这种爱渗透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成为史铁生命运路程中须臾不可缺的因子。他在《绵绵的秋雨》中写道:人不能没有爱,尤其不能没有所爱,不能被爱固然可怕,但如果你爱的本能无所寄托就更可怕,假如不能被爱是一条黑色的小路,燃着爱的心还可以照耀你前行,但倘若全无所爱,便如那绵绵的秋雨,把你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眉山校园保安合同范例
- 物流地块租赁合同范例
- 2024挖掘机转让协议合同范本
- 2024年版版权代理合同书范本
- 2024年度车位出租合同
- 2024房屋承揽合同范文
- 2024网签版正规借款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环保项目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
- 2024服装加工合同
- 2024专有技术许可技术合同
- 企业资产管理培训
- 公文写作课件教学课件
-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全国选拔赛技术工作文件
- 《老年人生活照护》试卷B卷及答案
- 课程设计几种排序算法
- 学前教育法学习重点1
- 中考语文专项必刷题之名著阅读专题(天津版)
- 2024版合伙经营运输车辆合同范本
- 热点主题作文写作指导:多一些尊重理解少一些偏见误解(审题指导与例文)
- 部编版(2024)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我们不乱扔》教学课件
-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30篇(含答案)(2003-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