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报告
大运河贯通南北,跨越多个区域,是一个水利工程,也是一个文化系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大运河被赋予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价值和新功能。2018~2019年,中国大运河发展进入重要阶段,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呈现新的特点,同时面临多个层面的问题,需要通过科学决策、合理分工、社会参与等多途径共同解决。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趋势(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顶层设计出台,明确了建设意义和任务201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中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有了明确思路、任务和时间表。《纲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了宏观引领与实际操作的有效结合。首先,《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大运河文化的重要价值和基本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实现文化强国的着力点,在于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关心的文化问题并提出中国的文化方案。大运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遗产廊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形塑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旨在“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这是对大运河文化的基本认知和价值判断。其次,《纲要》规划了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顶层设计方案,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协同性,并兼顾区域差异性,形成了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为基础,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纲要》要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快制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并形成了时间目标,以2018年为现状基准年,以2025(或2035)年为近期水平年,以2050年为远期展望年。最后,《纲要》是中国第一个以文化为引领的区域规划,探索建立以文化建设为立足点,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以文化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201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方案》,预计在2023年底建成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便是其中之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大运河丰富精神文化的物质展示,旨在使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等多种类型的文化依托遗产点段和各类文物,成为可见、可触、可感的“物质文化”,以实现文化在时间与空间延展性上的适度呈现与展示。与此同时,大运河沿线8省(市)也在《纲要》和《方案》的指导下,进行了制度化建设。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各地市共出台各类条例、方案、规划、决定22个(有交叉),分别涉及8省(市)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治理、环境治理、交通运输、文创产品开发、区域发展合作、防洪度汛等内容(见图1、图2)。图1运河沿线8省(市)出台各类条例、方案、规划、决定涉及范围统计图2运河沿线8省(市)出台各类条例、方案、规划、决定数量统计(二)大运河文化嵌入多个方向和领域,协同共建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1.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主体的工程建设2018~2019年,对大运河的破坏性与过度功能性开发渐被抑制,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仍采用政府主导的模式。2018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2届会议上,大运河被推选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状况三个优秀案例之一。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能力和视野,增强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实际操作层面,国家文物部门及地方政府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保护规划体系(根据《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2~2030)》的相关规定制定);二是细化文物保护区划,科学划分保护区等级,做好文物保护区划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划的合理衔接,处理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自然保护区与河道管理之间的关系,增强保护管理的可操作性;三是管控环境风貌,明确细化大运河文物保护区划内环境风貌保护管理与开发建设活动管理的相关要求;四是强化文物监测,积极组织建设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通过对大运河与其他文化遗产的监测经费投入对比可见(见图3),2016~2018年,大运河监测经费投入多稳中有升,但是监测力度仍需加大。图32016~2018年运河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监测经费投入对比2.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建设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区域发展水平较高,运河功能持续发挥。大运河沿线水工遗存、运河古道、古城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有1200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400余项。大运河沿线自然人文资源和旅游景区众多,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4座,5A级景区93个,4A级景区1200多个,属于我国文化和旅游资源高密度地区。据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调研统计,2018年大运河沿线8省(市)旅游总收入超过5万亿元。国家及沿线各地政府普遍重视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共生关系,深挖运河物质遗产背后的文化故事,将其转化为某种被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进行文化产业开发。同时,适度使用经营性收入,科学投资,进行资产增值。例如江苏省政府于2019年1月4日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基金首期规模200亿元,投入重点领域,扶持优质项目的旅游开发。2018~2019年度,大运河沿线各省(市)着力加强了大运文化艺术创作的生产和传播,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业态,丰富和增加文化和旅游的供给产品。大运河旅游向全域游、研学游、乡村游、体育游等领域发展,并获得一定收入。图4、表1为不完全统计的运河沿线各省(市)的投入情况及旅游收入。图4大运河沿线省(市)相关项目资金投入统计表12018年运河沿线省(市)国内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次旅游收入(亿元)增长率(%)接待人次(亿人次)增长率(%)北京5921.08.33.14.6天津3840.916.72.39.1河北7636.424.56.818.5山东10461.213.78.710.8河南8120.220.37.918.2安徽7030.017.17.215.2江苏13247.313.68.29.6浙江10006.011.96.98.7数据来源:根据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整理。|Excel下载表12018年运河沿线省(市)国内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次3.大运河文化产业建设当下,大运河文化价值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世界级文化遗产;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三是各种文化融合的平台。从中华文化本身而言,其又是制度文化、技术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综合,融通是其形成方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掘、整理大运河文化,讲好大运河故事,与世界范围内其他运河国家交流,无疑会增添一个承纳与交流的世界级文化传播平台,也会因此形成被更大范围认可的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是发展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导向。2018年,大运河沿线8省(市)文化产业年增加值占8省(市)GDP的比重均达到5%以上。运河城市集合创意、科技、资本等要素,进行的文化产业创新性建设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加快建设国家大运河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截至2019年9月底,实验区文化企业注册数达到3.48万家;2019年1~9月,文化产业单位收入占北京市文化产业收入的比重达到9.4%,辐射带动了大运河沿线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层面,积极整合大运河文化、旅游、投资等领域的资源,推动大运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投资联盟成员间资源共享、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探索大运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投资合作的新方式和新途径。2019年4月16日,大运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投资联盟在江苏省南京市成立,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中国旅游研究院、金陵饭店集团、龙城旅游控股集团等30多家成员单位发出《大运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投资联盟倡议书》。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有44个大运河文化项目开工建设、续建推进或竣工投用,其中重点推进“十大项目”——“一址两园两街三馆两中心”,这些项目将基本在2021年前建成。图5为杭州市余杭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开发三年行动计划。图5杭州市余杭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开发三年行动计划示意目前,大运河沿线形成了以下几种文化产业模式。①杭州模式:在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沿岸历史建筑、工业遗存、文化街区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意、工艺设计、休闲旅游、高新技术等产业的集聚与融合,丰富产品供给,形成文化展示交易平台,打造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最终实现以大运河生态文化保护、旅游发展、商贸居住为目标的建设模式。②扬州模式:以运河文化主题强化文化、旅游合作以及创意产业融合,开展产权共享、影视演艺、创意设计等多层次合作,构建“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业态和多样化文化旅游区。③无锡模式:注重旅游产业开发,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运河旅游产品开发、文化博览园开发为重点。这些模式的创建基本遵循了两个原则:一是地域性原则,通过文化创新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文化认同;二是创新原则,即通过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空间集聚的产业融合、传播有效的需求供给,经过要素集约化、空间集聚化、产业融合化,形成“政府主导—创意驱动—需求拉动”的作用机制,实现产业结构向高知识化、高集约化、高附加值化升级。(三)连线织网、融汇交流,借势“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整合省级行政区域内部资源。大运河流经区域有着相对发达的经济,这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土地财政驱动城市发展的模式日渐衰微,大运河沿线的地方政府和民众希望借助文化复兴和新兴产业建设重塑各地差异性的迫切需求,催生了先进的新型城镇化载体。区域内部(以行政区划为界限)以各自流域内的大运河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文化建设,形成了不同特色:江苏省11个相关设区市依据《纲要》《方案》编制本地实施规划,搭建“一组、一智库、一基金、一国际组织、一展会、一法规”的组织架构和保障体系,以文化、经济、社会全方位嵌入的方式进行文化建设;浙江省坚持“还河于民”的理念,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城市及社会发展一体并进;北京市凭借首都优势,发展运河文化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已在2019年启动通州区城市副中心的二期工程,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配套基础设施中有运河商务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山东省则将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对接,围绕“儒风运河”进行文化建设;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无活态运河,因而更加注重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区域内部的文化建设各有特色,从图6山东聊城和江苏淮安规划设计的对比中可见其差别。图6聊城运河样板段工程与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对比跨区域的外部联结。空间由一系列边界构成,每个边界领域有自身的独立性,但空间又具有一定的合力。虽然目前各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日趋合理,基本上遵循了比较优势、资源禀赋、规模经济等原则,但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发展是动态的,在注重各省内部特色发展的基础上,跨区域的合作也不断展开,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发展框架下,运河区域节点也被置于国家宏观发展的网络中。至2019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启动四年有余,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在《北运河开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的指导之下,京、津、冀三省(市)进一步展开合作,于2019年签署了《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拓宽京、津、冀文化和旅游投融资渠道为主要合作目标,加快推进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同时,三省(市)还联合开展文化和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活动;丰富和完善文化和旅游政务官网,扩大新媒体平台应用,联合开发跨区域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完善文化和旅游行业管理体系、旅游标准互用互认机制和旅游联合执法机制;等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水利、环境与商业市场建设中,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欲加强省级统筹、协同创新、互联互通、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市场和公共服务融合等方面的合作,构建长江和沿运河综合立体交通、人文走廊,以促进两条水道功能的共同发挥。但目前多种合作尚处在协调阶段。2019年初,江苏省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其中国际综合交通体系拓展计划、丝路贸易促进计划、人文交流品牌塑造计划都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密切相关,政策叠加效应明显。(四)通航、断航与复航:大运河航道运输、生态管理的现实状况大运河山东济宁及以南区域航道通畅,运输量大,以北大部分区域已不再通航。据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送审稿)》统计,2018年京杭大运河南段主干线完成货运量约6.3万吨,相当于10条京沪铁路的运输能力。2018年11月,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航道“三改二”工程开工。该工程航道全长140.658公里,建设期三年(2018~2021年)。2019年8月26日,京杭大运河泰安段(东平湖区段)完工。江苏段已经完成中运河、淮扬运河“三改二”和江南运河“四改三”工程。2018年5月,浙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河联运的若干意见》,计划到2022年完善杭甬运河宁波段通航保障设施,实现两层集装箱船舶通航运行。总体来看,通航水道继续发挥航运功能,并且航道标准的提升进一步实现了航运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济宁以北的大运河区域,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强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为重点。水资源配置主要是指大运河河道内用水、滨河岸带用水和航运用水的配置。根据《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14),旅游通航为Ⅵ级航道。经测算,按照这一标准,要满足旅游通航用水,年均需补水量为10.5亿立方米。通惠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21亿立方米,基本可以满足通航要求。2019年10月3日,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正式开通旅游航运,途经通州奥体公园、运河文化广场、大运河森林公园、运河商务区,全长11.4公里,其余29公里将于2021年6月前实现通航。北运河平均径流量为2.6亿立方米,离通航尚有很大缺口。南运河,仅在天津和沧州城区段利用城区排水有一定水面,其余河段处于无水状态。会通河是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河道,除输水期外,属于无水河道。卫运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9亿立方米,主要为大沙河、淇河的支流来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旅游通航用水需求。通航与否一直是大运河断航区域民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前,关于全面通航必要性、可行性的讨论莫衷一是。就目前来看,全线通航尚不具备条件,但是部分通航或者支线通航已经在某些区域实现。已经实现通航的河道有两种。一是以航运为目的的通航。这种通航又分两类情况:一类是将不通航的河道进行改造使其重新通航;另一类是将新开挖河道并入京杭大运河河道,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支线航道,如山东菏泽境内规划建设四条航道——洙水河航道、新万福河航道、郓城新河航道、郓巨河航道,目前洙水河菏泽段已具备通航条件,航道按照单线三级航道标准建设,可供千吨级货船通航。二是以旅游和改善生态为目的的部分(短途)通航,如2019年10月,北京通州北关闸至甘棠闸段11.4公里正式通航。(五)民众认同感增强,大运河文化宣传、教育、研究活动日益增加目前宣传领域的建设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宣传,包括利用新闻、电影、电视剧、短视频、动漫等形式传递运河文化所包含的开放、融通的精神。例如江苏音像出版社推出的纪录片《大运河》梳理了大运河的历史,揭示了大运河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之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及杭州市拱墅区委、区政府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国之大运》,将大运河放置在纵横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中,重新审视大国崛起的背景下人工河流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联。二是在艺术领域中,各类艺术创作以大运河为背景和内容,以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实现文化的传播。例如2019年8月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北上》就是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创作的文学作品,讲述了“一条河流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大运河沿线各级政府、高校、民间团体还组织了其他各项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众对大运河的认同感。具体情况见图7、图8。图7大运河沿线省(市)组织的活动统计图8大运河沿线省(市)组织活动数量统计教育环境建设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阵地。以教育界为主的社会各界,从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出发,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运河文化资源,设计课程、游学线路,打造活动基地,开展社团活动,利用技术手段,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千年长河——京杭大运河文化地标VR”,落地国内各类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和博物馆,通过VR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将大运河文化体系化、立体化、时尚化,以更完整、科学、便捷的承载方式为用户提供丰富体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以京杭大运河地理链条为线索,系统梳理运河沿线的地名变迁、医家医著、道地药材、中医药大事、中医导引等知识名录,编撰印制了《运河中医药知识纲要》,制定了《“运河中医药文化探究”项目指南》,以“运河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创新性地开发了独特的教学资源。大运河基础性理论研究一直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薄弱环节,而研究的滞后很大程度上又限制了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创造性。因此运河沿线各省(市)首先选择成立运河研究机构,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进行基础理论性研究。但由于研究有其内在规律性,需要长时间的系统性积累才可能完成,因此目前的研究处于机构成立较多、研究相对较浅的阶段。2018~2019年成立的运河研究机构有24个,召开专题学术会议45次。这些机构往往通过设立专题研究项目、资助学术著作出版和召开学术会议等活动提升学术研究水平、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术成果的产生。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中国知网收录的运河研究类文章共1192篇,其中有效文章471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有效文章进行关键字检索,发现排名前10的关键字分别为大运河(84次)、运河文化(34次)、运河(29次)、京杭运河(28次)、京杭大运河(23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17次)、北运河(14次)、大运河文化带(14次)、运河文化带(14次)、文化遗产(11次)、运河谣(11次)(见图9)。观察相关研究文献关键字时间线视图(见图10)可见,京杭运河文化带建设、京杭大运河历史类问题、京杭运河旅游与发展规划、运河航道治理与现代化建设、运河遗产保护与发展对策一直是研究热点。图9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相关研究文献关键字聚类视图图10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相关研究文献关键字时间线视图(六)从无形到有形,从外延到内涵,进行数字大运河文化建设以拓展文化空间大运河沿线省(市)启动实体保护、传承、利用的数字化建设,推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文化遗产利用路径,打造融合时代发展、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数字人文平台。2018~2019年,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建设、大运河数字博物馆、《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等项目相继完成。其中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建设完成。该平台设置“平台数据资料系统”“平台门户网站”两大板块,初步实现了运河与运河资讯传播的兼容互通,兼顾了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信息互动等多项职能,代表了大运河文化基础资料积累、展示、服务和研究的方向(见图11)。大运河数字博物馆,是坐落于无锡南长街古运河畔的N1955文化创意产业园。其设计突破了一般博物馆静态展示文物的方式,通过新颖的展场设计、3D影像科技、多媒体互动,运用数字科技手段呈现了大运河千年发展中“桨声、灯影、古桥、民居”相融之景,向世人展现了生动的古运河民俗风情。在资讯传播层面,“中国运河网”“中国大运河网”等网站在介绍运河动态、扩大运河影响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图11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创建的“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七)世界视野与国际交流框架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国际化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是中国唯一的世界运河城市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在运河国际交流过程中承担着重要工作。该组织成立于2009年,会员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运河城市149个,其中中国运河城市44个,国外运河城市46个,机构和个人会员59个。该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截至2019年已经举办11次),构建世界遗产运河古镇合作机制,开展世界运河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建立世界运河志愿者体系,搭建机制平台,推动交流,分享遗产保护、城市治理、经济转型、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经验。2019年9月27日,扬州市人民政府、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内河航道国际组织(IWI)联合举办了2019年世界运河大会。参会人员有世界各地的运河及内河水道爱好者、专业人士、学者,讨论了运河的历史遗产如何妥善保护并服务于现代人的生活、内河水道如何重塑沿线城乡社区空间、河流生态环境如何更好地修复等问题。杭州市拱墅区于2019年4月建立了首个国际化社区服务站——“桥西国际化服务驿站”。该服务站的设立在为外籍人士提供便利,为拱宸桥西的中外游客提供休闲生活、学习交流场所的同时,弘扬了运河文化,推进了运河旅游国际化,加快了运河城市的国际化步伐。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任务和建议(一)落实《纲要》,重点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纲要》明确了责任部门和实施方向。各级政府、部门要在兼顾需要与可能的前提下,立足于实际,编制各专项规划,并且在规划的基础上,区分政府和市场主体,完善措施,突出重点,分类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即通过整合有突出意义、重大影响力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形成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实现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大运河流经的省(市)和各部委要制订具体规划或者专项规划,确定目标定位和建设内容,形成主题展示区、管控保护区、文旅融合区等重点区域,建立环境配套、文化研究、数字展示等工程。大运河江苏段被确定为重点建设区,于2021年底前完成并形成示范效应。要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首先需明确其基本含义,即是国家的文化公园,还是国家文化的公园?两者的实际含义有别,前者强调整个国家的大运河文化,包含范围广;后者则强调大运河国家层面的内容。如何确定内涵与外延,需要学者来讨论,更需要尊重实际。只有明确内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才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其次,需明确国家文化公园建立的资金来源。国家财政出资?社会力量集资?还是各方力量共建?比例如何确定?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也需要提前考量社会、企业的响应程度和承受力。最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分为哪些类型,这些类型中应该以哪一种类型为核心?是不是结合区域文化特点?这需要依赖学界和民众的认同度来确定。(二)加强保护,形成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传承和利用格局建立“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传承和利用格局。首先,进一步理清家底,完成核心地点大运河文物调查、认定和公布;其次,细化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及管理规范,建立分级、分类体系;再次,基本形成大运河非遗体系,建成更加科学规范的保护制度体系;最后,建立责权利一致的协调机制。(三)着眼整体,根据区域需求发展运河航运目前通航河道航运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河道。目前主航道多实现二级标准,但航道网尚未建成,支航道标准偏低。二是船闸。主航道仍大量存在单线运行状况,有些河段船舶待闸时间达48小时,没有实现快速高效通行。三是港口。运河港口布局不够合理,工业及仓储、公用港口、集装箱专用码头、生活旅游等岸线功能分区划分不合理,现代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高端运输。四是产业化。港航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对接、融合不够,未实现“港产城”一体化,没有实现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之间的充分对接。在非航运地区,是全面复航还是区域性复航是一个难解的题目。着眼于整体与实际,根据区域需求发展航运,似乎是目前可以操作和实现的。一方面,可以满足区域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必要性和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可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水环境、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形成示范效应。以菏泽港为例,该港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是京九产业带、陆桥产业带的交会点,隶属“中原经济区”和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腹地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大量的水运货物需求。同时,菏泽境内水资源丰富,洙水河、新万福河、郓城新河等与京杭运河相连,港口开发建设具备良好的内部条件。菏泽建设了四条通航河道和港区,以发展菏泽港航、物流,发挥货物集散地和中转站的作用,带动现代物流业和临港工业,并促进周边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四)协调关系,优化结构,构建大运河文化产业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中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则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个大类,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未来在大运河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引领之下,其他运河城市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包括文化引领、产业振兴、交通支撑、品质提升等内容的区域产业体系,实施“产业文化+”计划,发展跨界产业,集聚空间功能,形成以“文化”为主导的复合产业体系。在经费配置上,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和安全稳健投资为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形成政府资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投资模式,带动更多文旅企业、投资公司和建设运营、金融保险、策划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主体参与,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多样性、专业化、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五)对接重大布局,深化国际合作大运河流经区域还应在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要素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着眼于资源的合理重组、高效流动,形成与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对接。事实上,原有的对接、合作多是框架性的,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大运河流经区域与其有交叉或者本身就是国家战略中的一部分。如何将行业发展、企业实践融入国家政策之中,进行产业交流合作,促进沿线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是接下来必须面对的问题。首先,通航区域应进一步促进通航、旅游这两个密切相关产业间的合作,进行配套建设,提升功能性承载力。其次,非通航区域应在部分复航基础之上,大力加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合作,促进沿线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最后,应围绕“新城镇建设”这一主题,明确运河特性与生态、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转型协同转移到构建一体化运河的进程中。同时,运河城市应利用“一带一路”等国家倡议,拓展对外合作空间,尤其发挥重要节点城市(宁波、扬州、杭州)的窗口作用,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地区尤其是东亚、东南亚、欧洲等地进行贸易,开展各种交流活动,搭建国际运河深度交融的桥梁,学习借鉴文化领域国际先进发展经验,以沟通、开放、包容、交流的态度提升中国运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六)提高行政效率,创新体制机制国家层面,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机构以及协调机制,协调跨区域跨部门重大事项,并进行督促检查;在沿运省(市)推进“放管服”的政策,简政放权,让地方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保护、管理及传承、利用工作,明确哪些可以由地方自行完成,哪些必须在国家层面整体统筹,不做无用功,不重复用力;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引入“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项目实施的便利化;进行试点和实验区推进工作,在探索中先行先试,摸索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区的问题和经验,适时推广整体性经验;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沿线生态建设、城市功能建设与经济推进的融合发展,创建创新有力、繁荣活跃的发展带和城市群。(七)加强大运河文化的“化育”功能大运河文化是制度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当体验化、智慧化、健康化、时尚化的需求成为人们接受文化的方式的时候,文化传播与化育的深度和广度也会不断强化。民众既是大运河文化的缔造者,也是产业发展的影响者,承担着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使命。虽然目前“大运河文化”是国家文化符号也是民众生活的观念已随基础教育和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不断得以强化,但整体情况并不乐观,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政府与民众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判断及行动存在“热”“冷”失衡现象。其二,大众传播媒介对大运河的报道遵从“自上而下”的模式,而非上下互鉴和沟通反馈的模式,媒介以传递政府、智库和宣传机构的意见为主,未能充分地将各类活动与公众的生活、利益关联起来,影响了部分公众对有关事项的关注度。其三,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对运河文化的认识深度不够,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意义与价值的诠释不够丰富、全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认识到,准确、全面地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是必要的,因此大运河文化基础性、真实性、历史性研究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基础性研究的薄弱伴随着研究院所的成立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文化解读片面化、地域化甚至牵强附会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多学科和学者投入运河研究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其次,传媒从业者需改变知识结构,在把握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传播特点的同时,注重媒体融合,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新的传播手段,丰富大运河文化的宣传内容,注意到媒体传播的社交化、圈层化、个性化倾向,灵活运用不同的宣传手段传播大运河文化。最后,在基础教育领域,应有更多学校和教师在校本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价值功能的教育。(八)加大数字运河建设,建立新兴产业区在数字化时代,建立大运河数据平台是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目前,数字化、智能化的航道、文物保护、社会应用等网络尚未建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技术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领域的推广应用度低,“互联网+运河”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因此,未来应首先确立目标和规划,建立类似于“大运河文化资源普查与数字化工程”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打造集管理、研究、展示、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大运河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其次,应建立统筹高效的工作机制。创建政府主导、高校及科研院所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一学生学习计划
- 好玩的游戏幼儿园户外小班教案
- 公司季度工作计划合集7篇
- 500ta多晶硅、16kta三氯氢硅新建可行性研究报告-图文
- 竞聘卫生演讲稿范文合集7篇
- 国庆阅兵观后感
- 小学五年级教学工作计划大全
- 学生年度学习计划
- 小松机械制造(山东)有限公司HD系列重卡生产项目环评报告表
- 交通安全保证书模板集锦10篇
- 校园自动售货机投标书模板
- Word使用技巧培训课件下载两篇
- 加强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秩序
- 初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完美版)课件两篇
- 报价单(报价单模板)
- 2023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总结
- 铜排设计技术规范
-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复习要点总结
-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答案
- 整改回复书样板后边附带图片
- 中小学校园人车分流方案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