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_第1页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_第2页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_第3页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_第4页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别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行分;一起看看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欢送查阅!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别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行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同学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根底上,对数列的学问进一步深化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比照的依据。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同学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a在学问上:理解并把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b在力量上:培育同学观看、分析、归纳、推理的力量;在领悟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讨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讨数列,培育同学的学问、方法迁移力量;通过阶梯性训练,提高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讨,培育同学主动探究、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看、仔细分析、擅长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①等差数列的概念。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由于同学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识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同学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生疏,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二、学情分析对于三中的高一同学,学问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进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力量和演绎推理力量,所以我在授课时注意引导、启发、研讨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同学的心理进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力量的进一步进展。二、教法分析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纳启发式、商量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同学求知欲,使同学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索和互相沟通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同学的思索空间,让同学去联想、探究,同时激励同学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四、教学程序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例解(四)反应训练(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一)复习引入: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XX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X。(N﹡;解析式)通过训练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讨数列问题作准备。2.小明目前会XXX个单词,他她准备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XXX,98,96,94,92①3.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确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5,10,15,20,25②通过训练2和3引出两个详细的等差数列,初步熟悉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根底,为学习新学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同学的求知欲。由同学观看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育同学由详细到抽象、由特别到一般的认知力量。(二)新课探究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假如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头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①“从第二项起”满意条件;②公差d肯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需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在理解概念的根底上,由同学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n≥1)同时为了协作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同学推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1.9,8,7,6,5,4,……;√d=-12.0.70,0.71,0.72,0.73,0.74……;√d=0.013.0,0,0,0,0,0,…….;√d=04.1,2,3,2,3,4,……;X5.1,0,1,0,1,……X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第二个数列公差0,第三个数列公差=0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把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把握性质的根底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1)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根底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2)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本质去研讨熟悉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洁的问题.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浸透数形结合,分类商量等思想,注意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归纳等规律思维力量.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比照,对同学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同学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根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同学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根底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学问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同学的学问体系更加完好,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学问的拓展与延长.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同学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根底.(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把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同学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根底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3)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全部的问题都应围围着这条主线绽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讨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运用,同学不顺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法建议(1)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同学熟识的指数问题动身,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熟悉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熟悉,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商量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项选择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看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2)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肯定要让同学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同学的研讨为主,老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同学思索的方向.这样既增加了同学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索问题的方法,取得学问的途径,使同学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爱好.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1.使同学把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1)能依据定义推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指数函数的定义域.(2)能在根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熟悉指数函数的性质.(3)能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拟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育同学观看,分析归纳的力量,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讨,让同学熟悉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使同学擅长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指数函数是在同学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根本把握了函数的性质的根底上进行研讨的,它是重要的根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根底,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讨.(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根底上把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改变情况的区分.(3)指数函数是同学完全生疏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讨是同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指数函数的研讨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当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讨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同学去体会研讨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讨.教法建议(1)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根据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需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指数函数.(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熟悉也是熟悉指数函数的重要内容.假如有可能尽量让同学自己去研讨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老师再赐予补充或用详细例子加以说明,由于对这个条件的熟悉不仅关系到对指数函数的熟悉及性质的分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