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第4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讲课讲稿_第1页
海洋生态学-第4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讲课讲稿_第2页
海洋生态学-第4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讲课讲稿_第3页
海洋生态学-第4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讲课讲稿_第4页
海洋生态学-第4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讲课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生态系统(shēnɡtàixìtǒnɡ)中的生物种群学习目的: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群体特征,了解种群统计学的基本参数、生命表及其应用、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数学模型及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guīlǜ)。掌握K-、r-生态对策的特征及在保护生物学方面的实践意义、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了解种群调节及种群衰退与灭绝的机制,并理解应用种群生态学有关理论对待自然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第一页,共56页。第一节种群(zhǒnɡqún)的概念与种群(zhǒnɡqún)统计学基本参数一、种群概念1、物种与种群定义:种群(居群、繁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zìyóu)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生物种:是一组彼此能互配并产生后代的种群,组与组之间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分布广泛的物种常在形态、生理、行为与遗传特征上存在广泛变异。第二页,共56页。2、自然种群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yíchuán)特征3、研究意义(1)种群生态学处于个体生态学和系统生态学两个层次之间,并起到连接作用的中间层次;(2)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有害种类的防治有指导意义;(3)探索自然界物种进化等。第三页,共56页。(一)种群的密度(populationdensity)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有机体的数量。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1、绝对密度:①所有个体的直接(zhíjiē)计数②取样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去除取样法2、相对密度遇见率、捕获率、粪堆、毛皮收购量、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二)阿利氏规律(Allee′slaw)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二、种群(zhǒnɡqún)密度与阿利氏规律第四页,共56页。图4-1第五页,共56页。(三)集群现象(schooling)及其生态学意义有利:繁殖、防卫、索饵、提高游泳效率、改变环境化学性质以抵抗有毒物质,若形成社会结构,自我调节及生存能力更强。不利:种内竞争、大量被捕食成因(chéngyīn):水动力条件、温盐及营养盐含量变化等等。(四)物种内竞争动物为争夺有限的食物与空间资源、产卵场所、异性,植物为争夺有限的土壤和空间资源发生着的形式多样的竞争。第六页,共56页。1、争夺竞争(contestcompetition)当种群数量小于环境容纳量(K)时,物种内个体都能获得(huòdé)足够的物质;当种群数量超过K时,种内竞争胜利者将获得(huòdé)足够的物质,失败者则因不能得到充分的食物将死亡,种群数量维持在负荷量水平。如领域性鸟类。2、分滩竞争(scramblecompetition)所有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去竞争有限的资源,竞争没有产生完全的胜利者。当种群数量未超过K时,种群如同争夺竞争一样,死亡率为零;当种群超过K时,种群将全部死亡。自然界的竞争类型是从争夺竞争到分滩竞争的连续谱。3、负竞争一定范围内密度提高对成活率有利,即阿利氏效应。物种(wùzhǒng)内竞争的类型:第七页,共56页。(一)种群的年龄结构(agestructureofpopulation)1、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的百分比种群个体可分为(fēnwéi)三个生态时期: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年龄分布图(年龄金字塔):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与下降型种群,可预测未来种群的动态。三、种群(zhǒnɡqún)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图4-2第八页,共56页。2、稳定年龄结构:从理论(lǐlùn)上说,种群在一个恒定的环境里,迁入及迁出保持平衡或者不存在,且当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基本上保持不变。理论(lǐlùn)上的概念,实际不可能,但在研究方法上很重要。3、优势年龄组(dominantageclass):如美洲兔和加拿大猞猁每隔9~10年,都可见到一个数量高峰年,平均是9.6年。第九页,共56页。图4-3第十页,共56页。种群的年龄结构既取决于种的遗传特性,同时也取决于具体的环境(huánjìng)条件,表现出对环境(huánjìng)的适应关系。第十一页,共56页。(二)性比(sexratio)大多数种群倾向于保持1:1。种群性比的变化是种群自然调节的一种方式。鱼类:食物保障变化→物质(wùzhì)代谢过程改变→内分泌作用改变→性别形成捕捞的影响也会影响种群的性别组成第十二页,共56页。(一)出生率与死亡率最大出生率(maximumnatality)实际出生率(realizednatality)或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natality)最低死亡率(minimummortality)实际死亡率(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mortality)生理(shēnglǐ)寿命(physiologicallongevity)

四、出生率和死亡率

第十三页,共56页。(二)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不同年龄死亡率或存活率不同,生态学用生命表来分析死亡过程。1、动态生命表(dynamiclifetable)或称股群生命表(cohortlifetable)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或死亡)情况所得数据(shùjù)而编制的,又称为特定年龄生命表。第十四页,共56页。表4.2藤壶(Balanusglandula)的生命表**对1959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zhúnián)观察,到1968年全部死亡。年龄(年)x各年龄开始的存活数目nx各年龄开始的存活分数lx各年龄死亡个体数dx各年龄死亡率qx生命期望平均余年ex01421.000800.5631.581620.437280.4521.972340.239140.4122.183200.1414.50.2252.35415.50.1094.50.2901.895110.0774.50.4091.4566.50.0464.50.6921.12720.01400.0001.50820.01421.0000.50900———第十五页,共56页。各参数(cānshù)关系:lx=nx/n0dx=nx-nx+1qx=dx/nx计算平均(píngjūn)期望寿命ex:先计算每年龄期的平均(píngjūn)存活数目:最后(zuìhòu)计算:ex表示某年龄阶段(x期)开始平均还可能活多少时间的估计值。其次计算“个体年”的累积数:Lx

nx+nx+12

Tx

å¥xxL

ex

Txnx

第十六页,共56页。2、静态生命表(staticlifetable)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biānzhì),所以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1960

1961

1962

1500

510

490

2290

300

310

3190

205

200

第十七页,共56页。2.1动态(dòngtài)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关系图4-4

图4.3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关系(引自Begon&Mortimer,1981)

静态生命表

(特定时间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

(特定年龄生命表)

t0

t1

t2t3

第十八页,共56页。3、存活曲线图4.4存活曲线的类型(引自Odum,1971)

年龄(平均寿命)

A

B1

B2

B3

C

图4-5第十九页,共56页。1、内禀增长率rm即种群的最大增长率(maximumrateofincrease):当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食物、空间不受限制,理化(lǐhuà)环境处于最佳状态,没有天敌出现,等等)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也称生物潜能(bioticpotential)或生殖潜能(reproductivepotential)。

五、种群(zhǒnɡqún)内禀增长率

(intrinsicrateofincrease)第二十页,共56页。净生殖率R0=∑lx•mx(mx代表(dàibiǎo)特定年龄出生率)R0是子世代个体数与母世代个体数的比值R0=NT/N0=erT取对数后得:r=lnR0/TT:母世代生殖到子世代生殖的平均时间T

Σxlx

mx

Σlx

mx

Σxlx

mxR0

2、种群瞬时(shùnshí)增长率r的计算:第二十一页,共56页。第二节种群(zhǒnɡqún)的数量变动与生态对策一、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móxíng)(一)种群的指数式增长模型(móxíng)假设:空间、食物无限,种群增长率不随密度变化1、离散增长:假定:①增长无限;②世代不相重叠;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不具年龄结构N0=10N1=N0λ=10×2=20N2=N1λ=20×2=40N3=N2λ=40×2=80……Nt=Nt—1λ或Nt=N0λtλ:种群的周限增长率(reproductiverate)第二十二页,共56页。Nt=Nt—1λ=N0λt→log10Nt=log10Nt—1+tlog10λdN/dt=Nlog10λ=rN(指数(zhǐshù)增长模型)即:Nt=N0ert

2、连续增长(世代(shìdài)重叠)dNdt

rN

图4.5种群指数生长曲线

(引自Emmel1976)

指数生长

dNdt

rN

趋于无限

个体数(N)

时间(t)

图4-6第二十三页,共56页。r=lnλ,λ=er指数增长模型显然不切实际,但很重要:①其他(qítā)更复杂模型的基础②短时间内某些生物(细菌、浮游植物等)在短时间内可出现指数增长,人类在最初也是如此。自然种群只有在食物丰盛、没有拥挤现象、没有天敌等等条件下才能表现出短时间的指数式增长。

3、瞬时(shùnshí)增长率与周限增长率的关系第二十四页,共56页。种群数量(shùliàng)继续增加时,物种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上式(dN/dt)·(1/N)代表每一个体的瞬时增长率,Nt→0时,增长率为r,Nt→K,增长率→0,假设这种制约是线性的,见图。

(二)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zēngzhǎng)(饱和增长(zēngzhǎng))模型图4.7引入竞争机制的种群(zhǒnɡqún)增长过程第二十五页,共56页。直线(zhíxiàn)方程:整理(zhěnglǐ)得:图4-8种群(zhǒnɡqún)增长型第二十六页,共56页。逻辑斯谛方程有一个隐含假设:负反馈立刻起效应种群密度上升而引起种群增长率下降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往往不是立即就起作用的,负反馈信息的传递(chuándì)和调节机制生效都需要一段时间。这种时滞在高等动物(生活史越长,时滞越明显)更为普遍,可相隔一代以上。种群增长模型变为:(三)具时滞的种群增长(zēngzhǎng)模型第二十七页,共56页。由于时滞效应(xiàoyìng),种群增长出现波动,其波动特征与瞬时增长率r及时滞T有关,r越大,T越长,波动越剧烈。rT由小到大,种群增长出现①单调平滑地趋向稳定点;②趋向平衡点的减幅振荡;③围绕平衡点的周期性振荡图4-9第二十八页,共56页。(一)自然种群数量变动1、季节变化(seasonalvariation)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2、年(际)变动(annualvariation)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和美洲兔、加拿大猞猁(shēlì)9~10年周期有人提出,太阳活动及其关联的具有一定周期性的气候变动可能是影响种群周期性变动的主要原因。3、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动根据现有长期种群动态记录,大多数生物属于不规则的。环境的非周期性突然变化引起,如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化也起很大作用。4、种群暴发或大发生(如蝗灾、赤潮)

二、自然种群的数量(shùliàng)变动第二十九页,共56页。图4-10

图4.8

北海Pleuronectesplatessa

的洄游环路

(引自Barnes&Hughes,1982)

成体种群

产卵区域幼苗区英格兰

200km

漂流洄游洄游

第三十页,共56页。图4-11第三十一页,共56页。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只在一定范围内发生较小的波动,有一定的上、下限,也有可能有个长期的平均水平。原因:复杂的种间关系、自我调节(如旅鼠、北极狐),种群数量明显的减少(甚至灭亡)和增加(甚至猖獗)大都与环境的突变或人类的干扰有关。各种动物种群的稳定性程度并不一样(yīyàng),可划分为:①种群数量极不稳定:寿命少于一年②较不稳定:生态寿命较长、出生率较高③较为稳定:寿命长、出生率低(二)种群数量(shùliàng)变动的相对稳定性第三十二页,共56页。1、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人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也叫生活史对策(lifehistoryStrategy)。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逃避捕食对策、扩散对策等等,其中r–对策和K–对策关系到生活史整体的各个方面,广泛适用于各种生物类群,因而更为学者所重视。2、能量分配原则(Theprincipleofallocation):Cody(1966)提出任何(rènhé)生物做出的任何(rènhé)一种生活史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并通过这种能量使用的协调,来促进自身的有效生存和繁殖。

三、r–选择(xuǎnzé)和K–选择(xuǎnzé)第三十三页,共56页。(一)r–选择(xuǎnzé)和K–选择(xuǎnzé)的典型特征第三十四页,共56页。r–对策者(r–strategist),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因为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容纳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然尽可能利用资源,增加繁殖,充分发挥内禀增长率(r)。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nénglì),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K–对策者(K–strategist),其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容纳量K值上下。因为其生境是长期稳定的,环境容纳量也相当稳定,种群超过K值反而会由于资源的破坏而导致K值变小,从而对后代不利。在这种稳定的生境里,种间竞争很剧烈。第三十五页,共56页。(二)生活史模式(móshì)的多样化两种极端对策之间是一个连续谱。即使(jíshǐ)同一类生物,其中有的比较趋向于r–选择,有的比较趋向K–选择。大部分海洋真骨鱼类是偏向于r–选择,很多软骨鱼类(鲨、鳐)趋向于采取K–选择。浮游植物通常属于r–选择的类别,但如果深入分析,也可发现有的也具有K–选择的特征。第三十六页,共56页。①珍稀动物的保护、害虫防除及资源持续利用的理论依据。②K–对策者种群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和一个灭绝点(X)。③r–对策者由于低密度下可以快速增长,所以(suǒyǐ)只有一个平衡点S。(三)r–选择和K–选择概念的实践(shíjiàn)意义第三十七页,共56页。图4-12第三十八页,共56页。种群调节(regulationofpopulation)就是指种群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到其平均密度的机制(jīzhì)。(一)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于生物数量变动的因素非常多,可分为密度制约(densitydependent)和非密度制约(densityindependent),内源性调节(endogeneticregulation)和外源性调节(exogeneticregulation)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一些非生物因素,如温度、盐度、气候等等。如灾变总是杀死一定比例的个体。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生物性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四、影响(yǐngxiǎng)种群数量的因素和种群调节第三十九页,共56页。

1、早期生物学派(bioticschool):种群数量增加,就会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因素对种群施加更大限制。大多数因素(气候条件)是灾变性因素,只杀死一定比例的个体,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只有少数因素(如捕食、寄生)属选择性因素,与种群密度有关。2、早期气候学派(climateschool):Bodenheimer、Uvarov提出种群密度靠气候调节,气候可影响生物发育与存活,种群波动与气候相关。如昆虫的大发生。主要观点:①种群受天气条件的强烈影响;②种群大发生与天气变化明显(míngxiǎn)相关;③强调种群数量波动,不重视稳定性。(二)非生物(shēngwù)环境因素与生物(shēngwù)因素第四十页,共56页。3、Pitelka(1960)与Achultz(1964)提出营养物恢复学说4、50年代,Andrewartha、Birth等对气候学派发展作出贡献,他们反对把环境(huánjìng)因素分为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也反对分为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因素,认为所有因素都是密度制约的,如大种群往往被迫生活在栖息地边缘,易受严寒影响。5、折衷学派:结合两种观点,环境(huánjìng)好,密度制约;环境(huánjìng)恶劣,非密度制约。认为气候学派与生物学派的争论反映其工作地区环境(huánjìng)的不同。第四十一页,共56页。图4-13第四十二页,共56页。自动调节(tiáojié)学派(self-regulationschool):气候学派与生物学派都强调外在因素的作用,认为种群个体间没有差异,忽视了个体差异对种群调节(tiáojié)的重要性。①强调内源性因素,重视种群内个体间异质性对种群的作用;②种群密度影响自身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与迁移;③种群自动调节(tiáojié)是物种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这种特征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三)种群数量调节(tiáojié)的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第四十三页,共56页。1、行为调节(社会性交互作用调节)——温-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社群等级、领域(lǐnɡyù)性等社群行为可以限制种群数量,合理分配食物和栖息地,使种群密度维持稳定。2、内分泌调节(病理效应调节)——克里斯琴(Christian)学说:密度增加→压力增大→刺激中枢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生长激素、性激素分泌减少、抗体减少)→出生率下降、死亡率提高→种群数量减少3、遗传调节——奇蒂(Chitty)学说:遗传多型(geneticpolymorphism)现象:①高密度型,繁殖率低,进攻性强,有外迁倾向;②低密度型,繁殖率高,进攻性低,有留居倾向。第四十四页,共56页。图4-14第四十五页,共56页。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Odum认为:“在结构简单,受物理压力或其它不规则或难以预计的外部影响较大的生态系统中,种群(zhǒnɡqún)数量通常是受物理因素所调节,例如天气、水流、化学限制因子、污染等等。在结构复杂、不受物理胁迫的生态系统中,种群(zhǒnɡqún)通常受生物因素所调节。所有生态系统,都表现出强烈的倾向,即通过自然选择,种群(zhǒnɡqún)都向自我调节进化(因为种群(zhǒnɡqún)数量过剩对任何种群(zhǒnɡqún)都是不利的!),当然,这对于受外因控制的种群(zhǒnɡqún)是较难达到的。”第四十六页,共56页。第三节种群(zhǒnɡqún)的衰退与灭绝一、种群的建立和种群的衰退与灭绝没有一个种群能够永远地存在下去,最终都将走向衰退和灭绝。一个种群从原栖息地侵入到新的栖息地之后,经过适应新环境和逐渐(zhújiàn)扩展,实现种群增长,最后建立新栖息地的种群。随后一般出现三种情况:①较长期维持在一个平衡水平;②不规则或有规律波动;③衰落直至死亡。第四十七页,共56页。图4-15

图4.11种群数量在时间过程中的动态

(引自Clarke1954)

周期性

波动

不规则波动

增长

衰落

灭亡

平衡水平

总数量

第四十八页,共56页。当种群长久(chángjiǔ)处于不利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灭亡。种群衰落和灭亡的速度在近代大大加快,究其原因,不仅是人类过度捕杀,更严重的是破坏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剥夺了物种生存的条件。生态灭绝(ecologicalextinct):一般认为,一个种群的数量减少到对群落其他种群的影响微不足道时。最小生存种群(minimumviablepopulation,MVP):种群为免遭灭绝所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量。

第四十九页,共56页。(一)遗传变化——遗传变异性的丧失哈—温定律(Hardy-Weinberglaw):在一个很大的种群(zhǒnɡqún)中,个体的交配是完全随机的,没有优先配对,没有其他因素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移等),则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一定,各代不变,就基因而言达到了平衡,基因型比例保持不变。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D=P2,H=2Pq,R=q2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⑴基因突变⑵自然选择⑶迁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