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午好!2004年我于武汉大学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我于2005年在武汉大学进行刑法学博士后研究图为我和我的合作导师莫洪宪教授、台湾东吴大学陈子平教授在一起心理学的学科定位至关重要的学科:关于人类自身的学问年轻稚嫩的学科:科学心理学历史短暂极富挑战的学科:研究对象极具特殊性高危风险的学科:本意助人与害人害己
但不管怎么说都可以预见,就远景而言,无疑将是我国21世纪的朝阳产业。人的三重生命自然生命心理生命社会生命因为懂得,所以悲悯;(张爱玲)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孔子)我们庸俗而深情地活着.(台湾作家张小娴)走进心理学,走近我们自己。
世界近现代史表明,凡是对儿童(0-18岁)教育和心理研究越广泛、越深入的国家和民族,越容易腾飞和强大。树木幼时被弯曲,长大后就会倾斜。——波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新生命还未开始就进行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握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宜孩子个性特点进行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和谐而又全面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将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最有问题的教育就是不尊重人、不鼓励人、不等待人的填鸭式的教育,就是牺牲非智力去开发智力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不仅智力开发有限,而且缺乏“后劲”。最好的教师,就是有思想的教师,总是从孩子成长的轨迹中寻找他现实问题的答案,从而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方法。发展心理学刘维新副教授博士后TelE-mail:weixinliu4@教育心理学巨匠—瑞士的皮亚杰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著颇丰,10岁就发表关于雀斑病的论文,15岁就决心用生物学的研究来解释人类的知识。除了生物学外,他还对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感兴趣。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一直是儿童心理发展领域最杰出的一个代表人物如果没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也许只是一门非常不起眼的学问。——布莱恩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从受精卵到衰亡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子宫到坟墓”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以“WWW”来表示,即what(是什么),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when(什么时间),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why(什么原因),对这些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动物的智慧行为实验
黑猩猩被关在栅栏内,栅栏外较远处放有水果,栅栏内有两根竹竿,但都太短,单独使用都不能够取水果。但竹竿上有孔,如果一根竹竿插到另一根上就能够取到水果。研究发现,猩猩能够把两根竹竿连在一起,取到栅栏外的水果。(苛勒的实验)动物的智慧行为实验
2002年8月《科学》杂志报道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乌鸦会做鱼钩取得高颈试管中的食物。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于对人类心理发展与变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它本质上是探讨发生在摇篮与坟墓之间的所有心理变化——人类行为、思想和情感的变化。随着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迄今它已逐步分化形成诸多分支学科,他们各以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个体为研究对象,如婴儿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等。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在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等各个年龄阶段中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照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发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所必须阐明的问题。人的心理发展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2、为什么要学习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为鉴别心理是否健康或异常提供了标准;2.发展心理学为心理咨询提供了理论基础;发展与教育模式应以发展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要明确两点:(1)生理、心理不发展或者说发展不充分,本身就存在着心理方面问题(2)促进心理发展是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心理咨询要取得成效,就必须促进来访者成长。什么是成长,成长过程的性质、怎样促进咨询者个人成长和发展,都是心理咨询师所必备的基本知识。3.发展心理学为心理咨询提供了价值目标。
3、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基础理论,在心理咨询师的知识结构中处于一种专业基础课的性质。现行心理咨询师职业标准中把心理咨询人员知识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1.核心层知识(必须具有):心理卫生(含精神医学知识);心理咨询流派理论与方法知识;心理咨询会谈知识。2.次层次知识(应该具有):心理测验;普通心理;社会心理;教育心理;发展心理;人格心理;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3.外围知识(最好具有):相关人文社科知识;相关医学知识。基础知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题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如: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如: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等如:心理咨询的方法、技能等
4、发展心理学课程的重点
1.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发展心理学简史;2.基本理论;3.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4.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与行为特点。5、心理发展的内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主要研究低级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类人猿心理的发展历程,以揭示动物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大致图景。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生活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各个民族的心理并加以对照,以勾画出人类心理发展历程的大致轮廓。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部分。我们所讲授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讲授发展心理学的。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动物心理的发展主要决定于神经系统的演化水平,基本按照生物进化的规律发展。刺激感应性阶段性(环节动物如蚯蚓等)知觉阶段(低等脊椎动物如鱼、鸟类)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类人猿等)123人的心理发展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生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四个有关方面: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act)和活动(activity)的发展;四是语言的发展。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个体之所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与三个方面的不协调有很大关系:一是个体发展与种系发展的关系,即个体与整个人类进化的关系,整个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心理定势(“群体无意识”)。二是个体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身体发展了,心理还没有发展,或者说生理成熟了,心理还没有成熟,这就是我所称的边缘人(marginalman)现象;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心理成熟,但生理不成熟,我们就称之早熟。三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最直接动因。如果个体与社会适应良好,是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的,但是如果与社会不协调,如果与社会发生激烈的对抗,那就是反社会型或躁狂型;如果心理能量面向自己,则是抑郁型和神经质型的。总之出现不协调就有可能出现问题。6、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比如儿童动作的发展严格遵循“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的原则。先会画圆,后会画方,先会辨认上下,后会辨认前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如出生、幼儿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为平稳发展期;青春发育期为第二个发展加速期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心理发展的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儿童期以增长为主,老年人反之)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7、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1、遗传与环境孰轻孰重?2、连续性和阶段性如何实现统一?3、促进发展的内动力与外动力如何平衡?4、是否存在“关键期”?其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从其成为一个学科已有120余年的历史了)①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即准备阶段(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末)。
欧洲文艺复兴前,儿童=“具体而微”的成人;文艺复兴后,福禄贝尔的“恩物”(一种开发儿童智力的玩具)+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人们对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持有不同的观点。连续论者:强调发展的连续性,认为心理的发展只是数量的变化,一个婴儿与成人仅在量的方面有差别,儿童是成人的一个缩影。在中世纪绘画中出现的儿童形象便是小大人(miniatureadult)。直到19世纪以前,还没有真正的儿童读物。中世纪绘画中的儿童的形象是“小大人”。19世纪中后期:德.福禄贝尔、英.达尔文等用观察法、传记法进行研究
福禄贝尔名言:人的整个日后的生活,即使到他将要离开人间的时候,他的渊源在儿童早期。假如此期受了损害,假如他的未来之树的胚芽受了损害,他则要以最大的努力,克服最大的困难,方能成为一个强健的人。20世纪初意.蒙台梭利(女教育家)提出:“发现、解放儿童”对人类发展产生兴趣是相当晚近的现象。历史学家菲利普·埃里斯(PhlipeAries)等声称,将童年时代看作是一个重要而有价值阶段的历史,大约不过200年左右。他说,在过去,儿童不是被看作能力低下的小大人,就是被漠然视之。他们在严格的环境下被养长大,而且经常受到严厉的惩罚。婴儿死亡率也非常高,因而人们觉得为失去一个孩子而悲伤是徒劳的。对儿童时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与这种缺乏关心的状况是不相称的。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Darwin)是最早对自己的儿子——多迪——自出生就作详细日记记录者之一。他在《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中探讨了自己孩子行为的原因,他指出了愤怒或害怕之类的情绪最早在什么年龄出现,并讨论了这种行为是否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此后不久,被一些人认为是儿童心理学之父的斯坦利·霍尔(StanleyHall)在1891年发表了《婴儿研究手记》,并通过向儿童问一些问题来记录“儿童心灵活动的内容……”。从此,对婴儿期和童年期更系统的研究便开始了。②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后半期,德国的普莱尔(W.Preyer)的代表作《儿童心理》的问世使其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③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和发展时期。如霍尔的问卷法,杜威的机能主义观点,施太伦的人格主义学派(早期人格塑造对人一生的影响)等。20世纪中期以后:演变和增新时期。如学派的分化和学科概念的更新等。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学派等。普莱尔④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毕生发展心理学(lifespandevelopment)是近20年来西方心理学研究个体发展的一种新观点。他们认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发展,发展是毕生的过程;在发展中既有增长也有衰退,有些新特点新形式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出现并得到增强的;人的心理并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到了青春期就停止发展,在成人期的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到老年则开始衰退。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的地位。代表作:霍尔的《衰老:人的后半生》;荣格的《发展心理学概论》和《发展心理学》。霍尔---1904年-《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与教育的关系》、《青少年心理学》、《衰老:人的后半生》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了青春期。(并未提出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霍尔(1844—1924)儿童心理学之父,1891发表《婴儿研究手记》,开始研究、记录“儿童心灵活动的内容”。从此,对婴儿期、童年期更系统的研究开始了。主要理论成果:种族复演说语录: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种族复演说是一种用生物学的复演说来解释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代表人物:霍尔。主要观点:1、人类个体的发展完全重复着人类种族进化的里程.个体从婴幼儿,童年,少年到青年的发展就是重演着人类经过动物到原始人,由蒙昧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
2、青年期处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演化的时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新开端,其特点是动摇、起伏的,出现一些明显的相互对立的冲突,他称之为“狂风暴雨”时期。
3、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和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荣格----最早对成年心理进行研究,阐述了其毕业心理发展观念,荣格对人生的阶段划分;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是心灵的发展。观念变化的呆滞意味人生之惶惑或死亡,重视潜意识,发展心灵的平衡力量,重视精神整体,以求人生未来的金钥匙。
发展观涉及:A、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提出在生命周期的前后,人格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25—40是分界线;B、重视“中年危机”40岁;C、论述老年心理,特别阐述临终前的心理,老年人的企图,理解面临死亡的生命性质,死后生命应该是自己生命的继续;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问世A、在冯特之后美国的心理学家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生命全程发展的心理学著作,1930;B、(美)古德伊洛弗《发展心理学》更科学与系统;
强调全面研究:不仅行为还内心状态;不仅儿童与青少年还成年与老年;不仅正常人还罪犯与低能者。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中国古代关于毕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提法:孔子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它体现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影响着我国2500多年来对人生发展阶段划分的认识。
二、发展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发展心理学观念和思想。
历史悠久----2500年前已有丰富的思想孔、孟,老子等就早教与成才、纵子与爱子、奖惩与养性等精辟见解“故须早教,勿失良机”“莫姑其幼”……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50年代几乎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前苏联曾强调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突出强调社会教育和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突出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主张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等。
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很多建设性工作,在发展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性进展,也出现了某些新的发展趋势。(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成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心理学的最终使命:从心所欲,不逾矩。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1、发展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函数。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跨度很大,从新生儿期直至老年期。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客观个体,而每个个体都是具有思想、情感、意志及特殊气质、性格和学习能力的人。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为研究的科学性所必需。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要求研究者要尽可能地把握所揭示的心理现象的客观性和对心理现象解释的客观性标准。2、能动性原则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的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他们要作出自己的选择,接受外来的影响,并主动地加以反映。3、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4、教育性原则发展心理学研究一定要符合教育的要求,不应该采取任何对被试者身心发展不利的措施;不允许向被试者出示跟教育目的任务相矛盾的问题、作业和图片材料;更不允许有与道德教育相违背的各种形式的现象出现。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方式: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具体研究方法,由于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和要求条件不同,可以进行不同方式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方法。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两种主要方式。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按照实验设计,安排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要按时去考察同一些个体,以得到他们的心理活动随时间的进展而发生的变化信息。(取样有限,且样本容易流失)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看不到一个个体系统的连续的变化发展,也不易看到发展中关键的转变点。)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交叉设计研究为了弥补纵向和横断研究的不足之处而取其所长,研究者们也采用两种方式相结合的设计。(一般是先横断再纵向)*跨文化研究指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以期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的优点是所得材料比较客观、真实,因为是在自然生活和活动条件下进行观察,所以对言语表达和行为操作有困难者较为适宜,如婴幼儿、弱智儿童或其他心理障碍者。缺点是不容易控制条件,有时可能观察不到所要求的行为,也不易深入到内部过程,有时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可能的自于偶然。观察法可以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①直接观察:由研究者直接观察受试者的外部行为,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②间接观察:研究者不必直接见到被试者,而是通过某种媒介了解被试者,以取得心理发展资料的观察法可以统称为间接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法要求安排一定的情景,严格控制条件,使其中的各种条件保持不变,只变化某一条件(自变量),以探查心理变化(因变量)。一般实验法需设实验组和控制组,以进行比较。通常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3、访谈法与临床法①访谈法是通过口头交谈了解、收集被研究者有关心理发展和问题的资料的一种方法。②临床法是皮亚杰率先卓越有成效地运用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和儿童的谈话,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第一步由主试提出任务,由被试者回答,主试者根据回答情况,以深入了解儿童未能表达出的心理活动。皮亚杰临床法实验皮亚杰是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知论的开创者,他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重视,对发展心理学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他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是他综合了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而创造出的临床法。他很注意观察儿童的各种活动,根据他要研究的问题,他有意地布置了实验环境,当着儿童的面做一些他独创性设计的小实验,并向儿童提出一些问题,通过对儿童的回答和活动的分析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下面就是他在研究儿童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时采用的经典实验:最初的婴儿分不清自我和客体,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只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一般在1周岁左右)。上图中的小婴儿还没有建立客体永久性。实验开始时,给婴儿呈现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正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他就不再关心这个玩具了。年龄稍大的儿童则不同,当处于类似的实验情景时,儿童能够爬过遮挡用的帷幕,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玩具。
12123皮亚杰的另一个著名的实验是对于儿童守恒概念的获得所进行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他在实验中发现,对这个问题,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123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发展动力)心理发展动力是指心理发展由什么决定的。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大体可以归为两类: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究竟什么因素起决定作用,这依然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主张心理发展由遗传决定的观点称为遗传决定论,20世纪30-40年代以后,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逐渐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他们从不同的方面阐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力作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不仅可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而且可以发生改变,进行控制。因此,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决定,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他们共同发生作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可控的和可变的。
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顿: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astoryofadozenofchildren)二因素论代表人物:德国的施太伦+美国的吴伟士(R.S.Woodworth)Woodworth认为二者的关系为相乘而不是相加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瑞士的皮亚杰(同时也是心理发展阶段论者)1、遗传决定论:英.高尔登,其《遗传的天才》中断言:“人的能力得自遗传”,曰:“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主张心理发展由遗传决定的观点称为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者,片面强调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是先天的遗传密码的逐渐展现。遗传决定律: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格塞尔(A.Gesell)“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格塞尔的成熟优势论虽然提到生理成熟和环境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更强调成熟的作用。双生子爬梯实验: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是事倍功半。双生子爬梯实验
图1-4双生子训练爬梯的结果2、环境决定论:美.华生(行为主义代表)环境决定论者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个学派最早的代麦是美国的行为由义者华生。他写道;“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在同年发表的《婴儿心理的研究》一文中,他说:“五岁以前婴儿的人格,可任我们的意志造成或毁灭它。”华生关于环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完全是他的行为主义基本观点的具体体现。这个基本观点是:人们的行为决定于外界刺激(刺激——反应)。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环境决定论者也作了一些调查统计。进化论的影响
在《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1871)中,达尔文提出“人猿同祖”,并认为人与动物具有心理上的连续性;《动物与人类的表情》(1872)则进一步分析了人类与动物表情上的共性和共同的发生根源。
布什总统的表情
在18代的遗传过程中“聪明”老鼠和“笨”老鼠走迷宫成绩的变化生态系统论人-环境模型:在环境中考察发展的研究模型:把发展变化结果看作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synergisticfunction)小环境:家庭,幼儿园,邻居中环境:两个小环境的相互作用外环境:爷爷奶奶,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社区大环境:父母的社会阶层,价值观,法律,风俗习惯,父母的信仰成人解决争端的方式是否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反应?儿童压力降低的百分率二、心理发展的历程人的心理发展既存在着连续性,也存在着阶段性。如何认识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就形成了心理发展历程的基本看法。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阶段论认为,心理发展进程是不连续的,是分阶段进行的,各个不同阶段都有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的质的规定性。连续论则认为,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是没有什么阶段的,阶段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发现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心理发展的渐进变化。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有机体最容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Lorenz,K)对动物印刻(imprinting)行为的研究。印刻反应劳伦兹研究发现,鹅、鸭、雁等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后,让它们接触其他种类的鸟或会活动的东西(如人、木马、足球),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作自己的母亲紧紧追随,但对自己同类的母亲却无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似在凝固的蜡上刻上标记一样,固称“印刻”。这种印刻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据研究认为,小鸡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是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的关键期约在生后3-7周。过去认为,动物出生后不久就会认识母亲是出于亲子本能,后来的发现并非如此。印刻反应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期人们把动物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早期个体心理发展身上,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期问题,认为个体行为的发展有阶段性,有些行为是在发育的某一个时期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就永远不会产生。这个时期就称为该种行为发展的关键期。例如,有人认为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等。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三、几种比较著名的心理理论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3、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5、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6、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阶段论)
连续过程中的阶段性;各阶段均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次序固定;各阶段具有连续性(前后衔接);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之中。皮亚杰主要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处于感知运动水平。大约在此9-12个月,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2)前运算思维阶段(2-6,7岁)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衡。(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依靠具体经验)的逻辑思维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代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思维阶段。客体恒常性(9-12个月)第三只眼睛看“泛灵论”
读了皮亚杰的“泛灵论”了解到,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缺乏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把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合为一,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认为大自然的万物万事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不但许多无生命的东西有生命,而且那些东西还和人一样有感觉与意识。这就是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我”小时侯特别喜欢赖床,因为我喜欢躲在被窝里演戏,一人蒙在黑黑的被窝里,自编、自导、自演,我的嘴巴不仅仅说各种角色的台词也有非常“到位”的音乐及音效。我的音乐总能让我的“电影”变得更紧张刺激。前一段时间,拜访一位音乐教育家,他赞同我的观点,是的,每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具备这样的作曲天才,只是长大以后,这种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接应和提升,反而被一些中规中距的不知道什么是创造力的家长及老师呵斥而停止了“艺术创作”。我想符合“泛灵论”,就意味着一个人有好奇心、有探索力、有悲天悯人的胸怀…….而这正是伟人所具备的品格呀!因此,对于孩子的这种天性,我们要保护,并为他们的这种天性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舞台。!自我中心思维:皮亚杰的三山实验(three-mountainexperiment)。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three-mountainexperiment)。该实验的设计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如左图A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左图C边)。此时实验者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该幼儿采同样的方式回答两个问题;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不会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即右图C边)来看问题。皮亚杰采用七岁以下各年龄阶段儿童为对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七岁以下儿童的思维方式,都脱不掉自我中心的倾向。皮亚杰所设计的此项研究,称为三山实验(three-mountainexperiment)。守恒实验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AB
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与B一样大小B球变了A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两块叠在一起
B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不守恒)“一样重”(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准备放入水中上升到一样的高度。A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不守恒)“一样高”(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成人期的认知发展钢琴家ArthurRubinstein在他80岁左右时仍然演奏的非常成功。当问他怎样做到高水平的演奏时,他在几次采访中间接的提到了三种策略之间的协调。首先,他讲到,他只演奏为数不多的几个曲目(选择);第二,他表示,现在练习得更为频繁(最优化);第三,为了应对演奏时手部机械速度的下降,他在速度上表现出更大的对比,以使快速乐章听上去比较快(补偿)。研究发现,那些高度追求环境刺激的老人能够保持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发生认识论
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认知结构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图式:动作(外部动作)或活动(思维)的结构或组织。最初来自遗传,以后从低级到高级通过同化、顺应两种形式进行。
同化:将环境信息整和到已有的图式中,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知识结构。为一种量的变化而不引起图式改变顺应: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刺激,而是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需要。为一种质的变化而引起图式改变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使主体达到与环境平衡。
智慧从哪里来——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皮亚杰(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是同一基本适应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智慧发展阶段可解释为整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因为心理机能的发展决定于智慧。智慧发展的阶段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经验: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平衡: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这里的平衡是一个动的概念。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前道德阶段(4-5岁):无道德判断能力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又称道德实在论,以受自身以外的他律支配为主要特征。对行为判断时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是行为者的动机。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又称道德相对论,受他自身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进行判断时个人具备了相对的自主权。哈罗猴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口唇期(0―1岁):里比多的发展从中嘴开始,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口唇刺激(吸吮,吃手指,咬东西等)是愉快的来源,这个阶段的后期,“自我”开始出现。
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粪便而满足。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卫生训练很重要,训练的好坏影响到儿童以后个性的发展。这时“本我”和“自我”一起起作用。
前生殖器期(3-6岁):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生活主要是指儿童对异性父母的一种恋,即:俄狄普期情结,伊狄帕斯情结,自居作用。在这个阶段里,最显著的两个行为现象是“恋亲情结”和“认同作用”。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开始对自己的母亲产生一种爱恋的心理和欲求,同时又有消除父亲以便独占母亲的心理倾向。在另一方面,男孩子因为上面所说的一些想法而产生“阉割恐惧”,害怕自己的性器会被父亲割掉。为了应付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焦虑,男孩子终于抑制了自己对母亲的占有欲,同时与自己的父亲产生认同作用,学习男性的行为方式,这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极为重要。弗洛伊德认为,与此类似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也在女孩子身上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恋父情结”。女孩子最后也与母亲发生认同作用,而开始习得女性的行为方式。这样“超我”就发展起来。
潜伏期(6-11岁):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恋母情结,儿童进入到潜伏期。这里所谓“潜伏”,指的是儿童对性器兴趣的消失。这种情形的发生可能与儿童因年龄增大而其生活圈也随之扩大有关。儿童到了这个年龄,他们的兴趣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身体,对于外界环境,也逐渐有了探索的倾向。由于这个时期的行为少有与身体某一部位快感的满足有直接关系,于是乃有“潜伏”的说法。
青春期(从11或13岁开始),经过短暂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了。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于是进入人格发展的最后时期——生殖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所以又称两性期。儿童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异性爱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如果不能顺利发展,儿童就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病。由于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所以他对潜伏期和生殖期没有较多论述。
弗洛伊德在给他的好友的信中写到:当我从自己的童年经历的回忆中,觉察到对母亲所抱有的非分之想,真是羞愧难当,更是难以启齿……;但是为了我的研究,我还是决定将其公布于众....3、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特点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纵向和横向的统一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八阶段论
时期主要发展任务良好的人格特征对立的人格特征
①婴儿期信赖对不信赖0-1希望恐惧②儿童早期自律对羞愧与怀疑1-3自我控制与意志自我怀疑③学前期创新对罪恶4-5生活指向和目的无价值感④学龄期勤奋对自卑6-11能力无能⑤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忠诚不确定感⑥成年早期亲密对单独20-24爱泛爱⑦成年中期关心下一代对自我关注25-65关心他人自私自利⑧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65――智慧与贤明失望和无意义感阶段
问题与危机年龄(岁)品质积极解决危机解决危机失败1信赖对不信赖0~1希望恐惧2自律对羞愧与怀疑1~3自我控制/意志自我怀疑3进取对罪恶4~5生活指向/目的无价值感4勤奋(自信)对自卑6~11能力无能5自我同一感/角色混乱12~20忠诚不确定感6亲密对孤单21~24爱泛爱(杂乱)7生殖对停滞25~65关心他人自私自利8自我整合对失望66~死亡智慧失望/无意义感艾里克森的人格特征标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序号阶段年龄跨度主要发展任务良好的人格品质1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3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4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8岁获得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8成年早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的发展任务和良好人格品质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学习形式。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重视主体的积极作用5、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茨基认为,低级心理机能转化为高级心理机能有4个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主动性和有意性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技能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即儿童的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理论1.“最近发展区”思想:儿童借助教育和帮助达到的成果与其自身独立操作达到的成果之差。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儿童最易接受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年龄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年龄是发展心理学的一种基本的尺度,离开时间就无从谈起心理的发展,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时间维度。1、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2、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存在着大致对应关系。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把它单独列出来。1、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2、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3、教材和教法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6、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与海因兹偷药
如何评价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偷药行为?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变化趋势为3种水平,6个阶段:一、前习俗水平:1.服从以避免惩罚;2.以快乐主义和利己为取向二、习俗水平:3.符合他人要求和期望的“好孩子”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若法律有失公正,可另行协商约定;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即道德至上的原则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固定不变;社会和文化只能影响速度,而不影响顺序。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柯柏格
Kohlberg,Lawrence,1927-1987
柯柏格Kohlberg於1927年出生於美國的紐約,在進大學之前曾做過商船機械士。1947年入芝加哥大學,兩年即完成大學學業並繼續在該校深造,但博士學位卻讀了九年,創下讀博士學位年限最長的記錄。Kohlberg博士學位拖延的原因,是因其論文題目困難,其所研究者正是以後成名的道德發展問題。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个体从出生到衰老,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要了解个体人生发展心理特点,首先应对个体生理发展的一般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生理发展是指其身体和大脑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一、身体发展身高和体重是儿童身体发育的主要标志。从出生到成熟,儿童身高一直在增长,体重也不断地增加。通常,女性身体发展到18岁左右停止,男性约到20岁左右停止。
1、身体发育的非匀速性第一个发育高峰期的年龄是0-1、2岁,第一年发育速度最迅速。2-12、13岁儿童的身体发育保持相对平稳的速度,期间2-5岁比5-12、13岁发展速度要快一些。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年龄是11-13岁(女)至13-15岁(男),这个年龄阶段属于青春期发育期。2、不同性别儿童身体发育速度不同3、生理发展遵循一定的次序和规律身体发展遵循“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和“大小原则”。所谓头尾原则是指从上到下的发展顺序,儿童身体的发展严格遵循着头――颈――躯干――下肢发展序。所谓近远原则是指从中轴向外围的发展顺序,儿童运动的发展顺序是从躯干开始向四肢再向手和脚,最后达到手指和脚趾的小肌肉运动。所谓大小原则是指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二、大脑的结构及机能的发展心理是脑的活动的产物,个体的发展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脑的发展主要指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1、大脑结构的发展出生时大脑结构的初步发展:大脑重量的变化:脑的结构复杂化:脑电图的变化:2、大脑机能的发展脑结构是按照其基因结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二信号系统的发展:3.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可变性脑结构和机能的发展遵循着特定的生物规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胎内环境对胎儿脑发展的影响:胎儿在胎内的环境对其生长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母亲的生理条件对胎儿的影响:二是母亲疾病对胎儿的影响三是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四是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婴儿期是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主要特点是: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一单元婴儿期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2)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3.大小原则:即粗细指向,从粗的活动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A.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B.独立行走的发展:此为婴儿发展的里程碑(三翻六座八爬)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双生子爬梯实验”格赛尔和他的双生子爬梯试验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是由一位叫格赛尔的美国心理学家完成的。这个试验叫做“双生子爬梯试验”,研究的是双生子(即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
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终于,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格赛尔原来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于是他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此后的几年,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比如,识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将试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都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成熟优势论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双胞胎领养研究
托马斯·鲍查德、戴维德·莱肯及其助手们在位于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明尼苏达大学开展了一项开始于1979年的研究,该研究意在检验基因在个人心理品质的决定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人们试图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将人的行为和人格中的遗传影响(先天)和环境影响(后天)加以分离。
“到目前为止,在调查过的每一种行为特征——从反应时到宗教信仰,个体差异中的重要部分都与遗传有关。这一事实今后不应再成为争论的焦点,现在是该考虑它的意义的时候了。”
IQ与基因的关系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在精神分裂症、抑郁和犯罪行为方面的相似性2675名双亲和他们10071个子女
的智力的关系(%)
父母智力组合
子女智力优秀
子女智力一般
子女智力低下优+优71.525.43.0优+劣33.442.823.7一般+一般18.666.914.5劣+劣5.434.460.1第二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1、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和研究方法的突破
新生儿=一块“白板”?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的突破。一般来说,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二是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刺激源。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两种关键性的方法: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优先注视范式:
习惯化范式与优先注视范式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A.习惯化: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终形成习惯不反应。B.去习惯化:习惯化形成之后,若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则反应又增强。优先注视范式:又称刺激偏爱程序。生来就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凸显其对外部世界的选择性。发展的关键期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Lorenz发现,小鸭和小鹅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period)。婴儿生存的先天机制对母亲的偏好2、婴儿感知觉的发展(1)婴儿感觉的发展婴儿的视觉发展:A:视觉集中,出生后3W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26CM(哺乳时母亲脸与婴儿眼睛的适宜距离);B:视觉追踪,出生12-48H的新生儿中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C:颜色视觉,出生15D能分辨颜色,3-4M后辩色能力成熟;D: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96H的新生儿可察觉光的闪烁;E:视敏度:出生后24H只有成人的13/100,其后稳定发展,7岁时发展最快,直至10岁前。婴儿听觉的发展:
A:听觉辨别能力,出生第一天即有;B:语音感知,对母亲的声音敏感,吸吮加快;C:音乐感知,6个月前能感知节奏,1岁会跳舞;D:视听协调能力,定位聚焦。婴儿肤觉的发展:
婴儿味觉、嗅觉的发展: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2)婴儿知觉的发展知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其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具体表现为对空间的知觉和对时间的知觉:空间知觉: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已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深度知觉:(E.J.Gibson的视崖装置表明,2~3个月,最晚6个月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先上下(3岁),次前后(4岁),再左右(5岁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时间知觉: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E.J.Gibson的视崖实验“视崖”实验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
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
(3)注意的发展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质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4)记忆的发展(略):6-12个月出现“认生”现象;12个月以后的婴儿的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5)思维的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的思维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总是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二是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分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取用同样的行动。三是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四是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五是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3、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的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具有社会性和生成性等其他符号系统所没有的特性。1、言语发展的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后天学习理论又分成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后者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
先天成熟理论:
也称自然成熟说,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也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变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2、前言语的发展前语言交流:大量研究表明,婴儿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能够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这就是前语言交流它们同样具有言语交流的三大基本特点,即目的性、约定性和指代性。3、言语的发生:婴儿最早可以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句有特定意义的词语,最晚则在生后16个月时。到3岁左右,婴儿基本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4、言语的发展: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电报句;1岁半到2岁半语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到3岁左右,基本上使用完整句。乔姆斯基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情绪的发展(一)笑的发展1、自发性微笑(0-5周):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的;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二)哭的发展
婴儿最初的哭声是生理反射性的,进而是由不适宜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操作性的哭。婴儿哭的5种原因:饥饿、磕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三)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6-8个月,也称陌生人焦虑)预测性恐惧(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怕黑暗、怕“狼外婆”)
二、婴儿的气质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政支出绩效报告范文
- 经典个人手车转让合同
- 学生故事教育课件
- 财务分析开题报告范文
- 比亚迪品牌调研报告范文
- 股权无偿转让的协议书
- 酒店装修工程2024年度承包服务协议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产品定制生产合同2024年度
- 基础汉语教育课件
- 煤矿设备维修服务合同2024
- 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施工管理要点
- 文化行业标准 WH-T 93-2021 演出票务系统服务及技术规范
- GB/T 44142-2024中央厨房建设要求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8全单元课件
- 事业单位业财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举措
- 2024医疗器械行业:2023中国医疗器械商业TOP50分析报告
- 国开2024年《建筑材料(A)》形考作业1-4试题
- 发热病人护理课件
- (正式版)JTT 1218.4-202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维修与更新技术规范 第4部分:轨道
-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招聘10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小学阶段英语阅读理解 可直接打印电子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