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的界定“文化”名称的来源(识记P3):“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识记P5)(1)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建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三个要点:①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建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建和精神创建的全部。(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合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建,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三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视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是经验史传承累积凝合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识记P6)(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建的一切供应应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好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记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看法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确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7)文化政策:指在确定时代,确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民族文化(识记P9):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记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显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同等的地位。国别文化(识记P9):它是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性质(领悟P9):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统一的文化,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缘由:(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建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很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合各民族文化的作用。两个文化层面(领悟P10)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建,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靠于统治阶级的广袤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建,拥有的文化。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领悟P10)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相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确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醒悟的相识。传统文化(识记P9):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建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文化传统(识记P9):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确定的稳固性和持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具有确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看法的分析(应用P11,12):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需反传统;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实行虚无的看法是不对的;不加分析,实行兼收并蓄的看法也不是正确的看法。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课程性质: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与中国文化史和人类文化学的区分:(领悟P12)目的任务:(应用P12)(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相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加爱国主义的意识;(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详细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视察社会,相识社会;(4)使学习者在提高相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主动的努力。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确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中国地理的简要概况(1)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识记P14)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西部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号称“世界屋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历史上居住过吐蕃和羌人。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分布着:①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困难,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②四川盆地——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居住着西南夷(南);古巴人,氐人,羌人(北);汉人(盆地中央)。③黄土高原——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④山西高原(汾河谷地)——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⑤蒙古高原,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织的地带,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第三阶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的三大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及海岛疆域。(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领悟P16)中国地理虽然地形困难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①众多的河流如同血脉,将大陆广袤地区联系在一起。②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3)气候变化大势:(识记P17)闻名学者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探讨》中指出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的四个时期:①暖和期(前3000—前1100);②寒暖交织期(前1100—1400);③寒冷时期(1400—1900)“方志时期”;④“仪器观测期”(1900—)(4)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领悟P15)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特别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有的经济后方,有便利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建了绚丽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沟通,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广袤地域确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走向。广袤地域的人群众多(领悟P19):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袤的大陆又确定是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状况为前提。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国,战争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胜利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2)广袤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天下”观念(领悟P20):“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领悟P20)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袤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对峙,冲突,融合中,走向发展。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始终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袤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兴盛时,它们逡巡于它的四周,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建者。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旺盛。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状况再重复一次。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很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留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始终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4)广袤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领悟P21)广袤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供应了可姿回旋的舞台。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猛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了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袤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识记P22):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2)古代的“九州”〖《尚书》之《禹贡》篇〗:(识记P22)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3)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领悟P23)①自然环境确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②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③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④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1)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识记P26):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合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2)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织区的大致界线(四大基本经济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识记P26)①“山西”(关中)地区②山东地区(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③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代)以北农牧交织地带④江南地区(3)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观(领悟P27):有较大的改观,丹阳,毗陵,吴郡等地,已经属于开化之地;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海,交趾等荟萃一方的人文,物产的都会。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领悟P27)(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动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古代爱护自然方面的作为:(识记P29)(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爱护鱼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支配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爱护兽类的繁殖;(3)砍伐树木要按确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全部,在确定程度上爱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损害;(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爱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5)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6)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识记P30):①土地的开垦;②水利的兴修;③运输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的主要失误:①土地的过当开垦;②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缘由:(领悟P32)黄河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峻。特殊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一些湖泊渐趋淤塞,而最终导致它们淤平的是黄河挟带的大量的泥沙。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为害更加严峻。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入海,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始终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明清统治者片面地爱护大运输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更大的灾难。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为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黄河由母亲河变为灾难河,当然与自然方面气候变冷,植被不易复原有关,但无视自然规律“自作孽”的人为因素还是更主要的。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1)新石器时代(识记P34):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持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运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早期: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前8000-前5000年)中期:仰韶文化时期(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滢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彩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前3000-前2000年)因首先发觉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黑陶文化。(2)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识记P35):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传闻时代的文化线索(1)三皇五帝的传闻(识记P36):“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闻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独创者,如神农氏独创农业,有巢氏独创居室等。“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史记·五帝本纪》〗。(2)敬授民时(识记P38):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季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夏,商,西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1)尚忠的夏文化年代:约前21世纪-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特征:“遵命”,“近人”而“远鬼神”(2)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年代: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特征:“尊神”,“事鬼”,“先鬼后礼”(3)西周,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年代:前11世纪中叶-前771年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领悟P42):(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①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②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③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建力的制度。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领悟P43):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时常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赐予它某种“政道”的含义。周公赐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1)百家争鸣的特点(识记P45):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老师,他们或是安静地思索,或是广招门徒。(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论的论说。(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2)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识记P45)和各家思想的特征(领悟P45):①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主动入世的观点。②道家:重要人物有老子,庄子。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③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见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允的法度智力国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特地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④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爱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记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⑤阴阳家: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他以此说明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⑥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论,都有很猛烈的思辩色调。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化开边拓土(1)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识记P51)①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元朔二年,前127年)②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元狩二年,前121年)③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元狩四年,前119年)(2)打击匈奴的后果:(领悟P51)①三次战役,迫使匈奴向西北边缘地区迁徙,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②引发了西域的打通。对匈奴的胜利打击引发了西域的打通和“丝绸之路”的成型。③在相当大程度上耗费了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引起内政的变化和内在冲突的激发。④对匈奴的打击,造成了匈奴族的分化和大漠以北“真空”地带的形成(3)西域(识记P51):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4)丝绸之路(识记P51):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境内,经过中亚,西亚直至欧洲。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沟通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领悟P53):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记分封诸侯的做法彻底过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减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2)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领悟P54):①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家财在多少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往长安旁边的皇陵地区;②任用酷吏,惩治那些地方的豪侠;③“内朝官”地位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领悟P56):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有很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文化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特别实在的作用。(4)察举制(识记P56):两汉选官方式的一种,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很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问。察举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供应了入仕和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对当时社会的教化,引导作用是巨大的,对后世科举制也有深远的影响。(5)“文景之治”(识记P57):西汉文帝,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政治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绘声绘色,人民生活有了相当提高,国家财力得以增加,呈现出封建社会以来少有的旺盛兴盛局面,同时也是封建政治较为清明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6)“独尊儒术”(识记P59):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独尊儒术一方面是汉武帝制礼作乐,搞封禅的需求,一方面是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中加强中央集权与限制皇权的思索。虽然限制皇权未实现,其他实现了。从今,儒家思想成为持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对士人通经致用和读书为官思想影响深远。(7)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领悟P61):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经学之士与其他诸家地位均等,备顾问而已。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事实上实行的是内法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不顾实际地得到实行。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以特别严峻,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向更腐败的地步堕落。原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论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是“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难频繁,汉家的“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慢慢传开来。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竿建立新朝。但王莽完全依据《周礼》治理国家,所行的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确定,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东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8)士大夫阶层的养成(领悟P62):两汉独尊儒术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士族阶层的养成。从汉武帝开始儒学之士被提拔任用,特殊是元帝以后,经学兴盛,儒学起家的士人开始共享国家的权力和利益。在这个阶层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施以重要影响。很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1)西晋灭亡的文化缘由及后果(领悟P64):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终点的结果。西晋败亡的直接缘由是“八王之乱”,事实上是曹魏以来皇权建立不合法理的恶果。八王之乱争夺皇权,弄到家族内部骨肉相残的地步,实在是政权的“继统”一事上失去了道德的表现。但继统问题的道德沦丧只是结果和表象,深层的缘由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阻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所以,西晋灭亡的文化缘由及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晋的灭亡是必定的。(2)永嘉之乱(识记P64):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救济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3)十六国(识记P66):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4)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领悟P66):东晋是世家大族势力获得更大发展的时期,高门大族完全驾驭了政权。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西晋到东晋,中央权力几乎都操纵在大族手里。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势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观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傲岸的世家大族有一个心理依据,即他们是书香门第。士族起家于两汉经学,而国家须要经学之士的缘由在于平治天下。但因此起家的士族在魏晋之际却发生了转变。他们日益向虚旷的方面发展,越来越把留意力集中于学术,文学和艺术,同时也更加放浪形骸。当世家大族把政务实权避让出去的同时,也更坚固,更精彩地把文化大权操纵在自己手里。(5)玄学(识记P67):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他们提倡玄学,竞事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见,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开发江南的过程(领悟P68):长江中下游地区(即一般所谓的江南地区)开发的加快,是从三国时的吴国开始的。东吴政府留意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农业和商业也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吴都建业成为繁华的都会。(江南大族阶层也随之出现)永嘉之乱后上百万的北方农民迁移江南,为江南开发带来了生力军。南方的开发,为后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供应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后方。佛教的传播(1)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领悟P70):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魏晋之际,佛教更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为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北朝“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在北朝是寺院经济阻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2)般若学(识记P69):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3)涅槃学(识记P70):涅槃意译为“圆寂”,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在中国,涅槃学的代表人物是道生。(4)《神灭论》(识记P71):由佛教引起的争论。最富于观念色调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神灭论》最闻名,在诸多争论中也最为激烈。民族大融合南北民族融合(领悟P7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各民族之中。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开发所至,也就是融合所至。北方边地民族内迁的过程同样也是融合的过程。十六国时代很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文化有较深的熏染。就在混乱的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政权就已经开始仿照汉族王朝的政治文化模式,建立自己的国家体制,提倡文教。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唐朝的开放精神及其影响(1)政治制度概况①三省六部制(识记P75):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是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统称尚书,各司其职。②科举制(识记P76):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为制科和常科两类,制科有皇帝临时支配,以待特别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与。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用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殊受士子重视。(2)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领悟P76)①尚武精神。唐朝精良的府兵以北方传统为背景。从北朝带来的尚武精神和能征善战的习性,是唐朝建立赫赫武功的重要缘由。②开放的民族政策。③崇佛教与重诗文。(3)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领悟P80):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涵的精神一视同仁。心态开放确定着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系上,实行宽松的方式。唐王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汹涌澎湃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唐代的边疆民族政策带来的历史结果,是北宋立国的艰难,北方的辽,西北的夏,使它的边疆压力特别沉重。安史之乱及随后的藩镇拥兵自重,致使北宋王朝忌讳武人。外有并立的敌对政权,北宋不得不大量养兵;忌讳武将,又养就了一个庞大的食禄阶层。两者及其他奢侈奢侈,造成北宋财政的极度困难。这又引发了改革的浪潮并激起士阶层猛烈的党派之争。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1)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纳杨炎的建议,颁布实施“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多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两税法的实施,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名不改。两税法的作用(领悟P81):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逆境,它还标记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两税法首次以官方政令的形式,公布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大不相同的国家观念,两税法的核心是“为以资产为宗”,他改变着将工商业视为浮末,不道德行为从而严加限制的做法。也改变着将土地的占有,视为威胁国家安定从而严厉打击的旧做法。(2)南方经济的高涨(领悟P83):①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方转移。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进入全面开发耕地的时期”,显示着实行新税法对农业开发的刺激作用。中唐以后,水稻业,经济作物,还有盐业,矿冶业,南方都有长足发展。②生产的高涨确定带动商业贸易和都市文明的发展。在很多交通要道,集市贸易空前发展,大运输河和长江沿岸及东南沿海大都市纷纷出现,特别旺盛。长安,洛阳,开封,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当时闻名都会,而且扬州,成都,泉州,明州等城市,都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达起来的,是富甲一方的经济中心。(3)市井文化的兴起(领悟P84):城市不仅积累着财宝,也荟萃着人文。市井文化方方面面,其中最适合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新文艺的兴起,最能视察当时社会文化之一斑。讲解并描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盛起来,有了行会并在南宋进入“黄金时期”。戏剧的发达同样令人瞩目。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1)中唐时期(识记P86):“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由盛唐转入中唐时期,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明显变化。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详细问题。中唐思想界,文学界代表人物是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思想界的变化在这些人身上分别表现出来。(2)古文运动(识记):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主要提倡者是韩愈,柳宗元,参与者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其主旨是为了复原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相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因为先秦,两汉的时间比六朝更古,所以,文学史上称这次运动为“古文运动”。(3)新乐府运动(识记P87):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提倡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主动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复原《诗经》和汉乐府开拓的文学传统。(4)新党旧党的分歧(领悟P87):北宋有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试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属于新党,以“扰民”,“生事”,“与民征利”为理由反对这种变法的为旧党。新党代表士大夫主动有为的精神,旧党也不能简单视为“反动”。两派的分歧产生于对现实的不同理解。(5)王安石变法(识记):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担当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主动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冲突。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6)理学(识记P88):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理学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就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遥,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元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融合(1)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①色目人(识记P89):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②南人(识记P89):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终被蒙古人折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③回回(识记):它是元朝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④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领悟P90):在元朝,原来辽,金统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分消逝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渐渐变为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日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折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全部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2)世界性的文化沟通①孟德高维诺(识记P90):孟德高维诺是13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各会士。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②八思巴(识记P91):西藏喇嘛教萨迦派的领袖,被忽必烈奉为国师,除“做佛事”,为皇帝及后妃传授佛戒外,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皇帝询问。朝廷又设宣政院,让八思巴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③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领悟P90):1291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孟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方济各会士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据载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受洗者有六千人。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在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殊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地方,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3)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领悟P91):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元朝在经济方面的主动作用是在北方的生产的复原。蒙古人是在南方经济持续高涨的状况下入主中原的,元朝统治损害了这一势头。在北方,元朝复原经济的方法是广开牧场,实施屯田;大多数土地是强夺民田而来的。在这些土地上盛行的是农奴制。在江南,原来属于南宋的官田变成新王朝的官田,强占土地的现象同样严峻。但元朝统治者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殊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他们利用的商人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战利品”的掠夺行为。(4)元朝时期的文化①儒户(识记P100):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目“儒户”。这是依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等同等级,可以免除赋役。②文人与戏剧(领悟P100)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时期的政治(1)东西方的相遇①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领悟P93):自16世纪中叶,西方人就将目标瞄向了中国,如葡萄牙人赖占了澳门,荷兰人占据了台湾,澎湖等。在这初步的相遇中,中国一点也感受不到危机。明朝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是顶尖的,这有郑和下西洋为证。然而在郑和从海洋里向“番邦”们扬大明国威的同时,他的政府却不许百姓下海谋生,稍早些的朱元璋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在西方入向海洋找寻将来时,明朗却把国家牢牢地锁起来了。这样以来的政策,在清王朝那里基本得到了持续。结果造成了我们对海上来的敌人难以应付。特殊是鸦片战争以后,这种政策遭到了丧权辱国的惩处。②利玛窦(识记P95):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明朝时进入中国传教。③东西方文化沟通的状况(领悟P93):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方文化的大沟通。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沟通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人最为闻名)除宗教典籍之外,大量西方天文,历算,物理方面的著述及钟表和天象仪器,火炮制造术传入中国。传教士的影响不仅在一般民众,也在士大夫阶层。在18世纪趋向高潮的中西沟通中,西方世界受惠更大。在18世纪,西方形成过一个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中国的养蚕和陶瓷技术大约在1705年传到欧洲,此外还有大量的花草,树木品种。除此还有观念层面的内容。④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领悟P94):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1676年法国魁奈的《中国的专制主义》,1776年法国出版34卷的《耶锦会士书简》,杜赫德神父的《中华帝国全志》,格鲁贤的《中国志》和《中国杂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中国文明史》等。(2)明清两朝立国观念①朱元璋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领悟P95):朱元璋是位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朝皇帝,在他缔造明朝政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验,见闻的官吏鱼肉小民之事,给他造成的心理影响。前者使他极度专权,后者使他对官僚阶层极度地不信任;替农民做主,是贯穿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猛烈的皇帝。有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将原中书省在地方上的权力分割为三,设主管地方行政的承宣布政使,负责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和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②锦衣卫(识记P93)③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领悟P96):明清两代有一个共同特点,不少皇帝在文化上都是泛道德主义者。一般的文教政策,是重儒教,表现在地方上就是特殊留意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结果是专制精神贯彻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明清两朝更看中宗族关系在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作忠”,利用宗族道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限制。同时,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坚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联成一气。(3)重农主义下的政治经济①一条鞭法(识记P98):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提出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②摊丁入亩(识记P98):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诞生的人口不纳税,在确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③税监(识记P99):明朝万历皇帝曾派亲信太监到全国各地做“税监”,所到之处,工商业者被弄得断绝生计,在苏州,潮州,景德镇及锦州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税监的起义。④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缘由(领悟):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详细的表现是国家商税繁重;政治上腐败导致的经济上的以权谋私。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活动(1)明代文人的正统与非正统①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领悟P101):明朝士人群落基本可以分为正统与非正统两大分野。此处正统与非正统之分主要指生活道路和思想状态。生活道路上的正统派指那些走着唐宋以来科举仕途老路的群体;思想上的正统则或是信仰程朱或陆王之学的人士。非正统一流有不少也是仕途中人,区分的是他们不只在官场中兜圈子,而是把留意力集中到当时的生产科技及其他有关国计民生的事业上去;还有一些文人处于下层,但不少了不得的文学,科技名著都完成于他们手中。道德意识浓重而又伴随着异端思想澎湃,是明代思想文化的明显特征。②王阳明(识记P101):明代闻名哲学家。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说,只要留意自己的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种理论,明中叶后影响很大。③明中期以后社会经济全面高涨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朱栽育的乐律探讨。(2)清朝文化高压下的学术状况①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领悟P103):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猛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孤臣孽子之心反思宋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反思整个中国历史,著有《船山遗书》。顾炎武曾长期到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其重文献考据的方法,为后来的清朝“乾嘉学派”奠定了基础。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在《原君》一文中,痛斥封建皇帝是万民苦痛之源,显示出珍贵的民主色调。②清王朝文化政策体现在两件事上,一是《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一是日趋残酷的文字狱。③文字狱(领悟P103):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他们发觉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有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更加残酷。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探讨中去了。④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缘由(领悟P103):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猛烈的刺激,以明末清初的“三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再者,清王朝实施文化高压政策。但清朝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缘由。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当博学以致用。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风慢慢兴盛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殊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探讨,是有很大扶植的。⑤乾嘉学派(识记P104):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探讨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中国的生产文化的含义(识记P105):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发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要素(识记P106):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亲密。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领悟P124)(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阅历;(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1)农耕浇灌文化: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主要部分(识记P110):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记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运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记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裨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南北方的农耕文化也具有很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二十四节气文化。(2)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领悟P110):至西汉中期,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定下来,成为统一的历法定制。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变化所制定的一种计时方法。每到重要的节气来临,当朝皇帝都要亲自实行农耕示范意识,表示启动全国的农耕生产。两千多年来,我国的农民依据二十四节气支配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现存第一部完整地纪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3)农事信仰的文化阐释(4)农耕仪式的类型与功能(领悟P112)(5)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领悟P113):(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包含了官方生产管理和地方生产知识两部分的内容,并概括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思想和操作方法,表现了很高的文化意识。)①统筹水土利用规划;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③“荒政”思想;④人力胜天说。(6)农政思想①农政(识记P111):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因为国家经济即农业经济,社会生产即农业生产,所以在上层文化中,还形成了一套农政思想。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②“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③“勤农”观(识记P111):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④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领悟P111):孔子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的首位,这是一种明确酌农政言论。儒家始终把人口兴盛,农业发达当作管理国家的政治纲领。到唐代,经济昌盛,文化开放,我国再度呈现出东方农业大国的恢弘气象。这一时期农政思想更加兴盛。《天元占经》,《四时纂要》是此阶段较重要之文献。宋元明清时农政思想仍占有很大优势。工商贸易的经营之道(1)我国商业发展的过程:在商周时期,我国市商贸易有了确定的发展,并开始运用货币。春秋时各国都城均设置了市场。战国时商业都市崛起。秦汉以后长安,洛阳等地以形成商业网点。到唐代以出现专卖店。宋元以后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至明代中叶,我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商业经济更加显示其活力。(2)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P111):①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沟通。②中国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拓了中外沟通的长期通道。(3)市商贸易及其以文促商的传统①传统市商贸易的文化特征(领悟P116):限于农业生产经济框架内的发展,也使我国的民族工商业更富于农业文化色调,这反而成了一个特点。我国很早就开始管理市商贸易,并从礼俗制度上,规定了它的经营秩序,这对后世的商业活动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文促商的传统,在历史上具有确定的主动意义,在今日也有它的现实作用。②市商贸易的四种活动模式(识记P117):a.市,即集中贸易的场所,明代以后渐渐形成街市;b.墟,南方把定期的场所称作“墟”;c.集,北方把约定俗成日期的贸易场所叫做“集”,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d.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实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庙会不全是官办的,而是官民合办或民间自发的。赶庙会不仅仅是购物,还有朝圣,游玩,消遣,带有集体性,类型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③市商贸易的方式(P118):a.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其中有些是以物易物的,与赢利无关的互惠行为。b.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到需地销售。靠行商运销,甚至长途贩运赢利。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出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踪迹遍及大江南北,以至日本,俄国等。c.坐商经营,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淌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教大的贸易集团。④市商的经营之道(P118):市声;商幌;牌匾,字号。⑤营业习俗(P119):敬财神,经销,广告(4)手工业及其行业组织管理①工匠集团:手工技术工人,为了确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②行会组织(识记P122):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相互共济,爱护行业利益,也叫同业公会。(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③“匠技”的文化史意义(领悟P121):历史传闻说明工匠有三个特点:(1)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手的阅历,手工的审美效果,确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实力。(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了确定的限制范围扩大经营,产品就会变形。(3)惟一性,指一些手工产品被认可后,人们随之形成比较固定的观赏习惯;一样的活儿,换了别人干,就不认了。④民族手工业对农业文化的促进作用(领悟P114):手工业是农业社会演进到确定阶段的产物。假如没有手工业,中国的民族经济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就不能借助大机器和新思想的力气,向现代社会转型,在世界竞争的轨道上就无法提速。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日常生活的文化观念(衣食住行的文化含义)(1)民住建筑的文化含义<1>民居:民居是担当居住,祭祀,婚姻,财产安排,权力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2>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P126):①居住方式:我国的居住用房的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土石结构式)②居住建筑格局(领悟P126):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格局的文化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a.确定居室四周边界的院墙。b.家庭与社会联结的通道,居住的入处,院门,必是神灵的把口。c.庭院。是院墙与居室之间的空地,是人神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场所。d.居室。居室建立,运用的原则:一是睡处,二是接神,待友,议事的公共空间——正房。③居住建筑仪式(P129):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居仪式,运用家具的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2)饮食习俗的文化底蕴<1>饮食:从中国文化史上说,探讨饮食,就是探讨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2>饮食的文化观念:(P132)①民本思想饮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②节约粮食③人格教化④食疗观。<3>饮食行为的文化含义(饮食文化的群体实践)(领悟P134):(饮食行为,从本质上说,不是指个人餐饮的选择,是指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基础,指人们在这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①仪式饮食;②阶层饮食;③节日饮食;④民间组织饮食;⑤待客饮食;⑥馈赠饮食。(3)服饰习俗的文化标记<1>服饰的功能(识记P136):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第一重性格是好用,第二重性格是装饰。<2>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形,饰和画<3>服饰的形制基本类型:①衣着;②附属装饰品;③人体自身的装饰;④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4>服饰的自然文化含义(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记)(领悟P137):环境标记,性别标记,体形标记,年龄标记。<5>服饰的人文文化含义(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记)(领悟P138):信仰标记,阶层标记,礼仪标记,政治含义,职业标记,审美标记。(4)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1>交通行旅文化的两个组成部分(领悟P140):交通行旅是伴随着人类迁徙的脚印,生产运输的路线和彼此沟通的须要发展起来的。我国的交通行旅文化显示了困难的内容:一是民族文明的发展,前进;二是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文化心结。<2>我国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识记P140):①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②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③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与传承。社会组织的文化聚合(家族与社区文化的功能)(1)家庭结构与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1>家庭(识记P144):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帮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2>家族(识记P144):家族是由诞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3>中国家庭结构的文化要素: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姻缘关系听从于血缘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在血缘关系中找,详细可分为血缘九族制和血亲五服制。孝祭的规定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4>中国家庭文化管理的要素(领悟P145):①字辈谱。这是记忆性的文化链,它表示了家族内部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②家谱。保存和持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是维系家族文化的经典。③家风。是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习,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的习惯法。④人生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5>家族共同体(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①主要的文化功能:血缘凝合力,地缘凝合力。②地线凝合力:地缘凝合力是说家族共同体的感情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需以土地为基础。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共享生命欢乐的依据,是哺育全部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③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三是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2)社区组织的文化互动<1>社区(与地方圣地)文化活动的特征(领悟P148):①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②交换农副产品;③赌胜;④吃喝;⑤消遣<2>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P150)①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②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③社区文化活动可以可以爱护地方文化遗产。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P150)(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传统科技的文化特性(1)传统科技(识记P151):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义而言,就是在中国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2)天文学(P152)<1>传统天文学:中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和探讨。<2>阴阳合历(识记P152):亦称阴阳历,夏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平均天数相符合。<3>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三点。(3)传统算学(P153)<1>特点:①应用性;②独特的筹算记数法;③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2>保留至今的传统算学知识:七巧板,韩信点兵。(4)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54):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珍宝。中国医学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对临床医疗阅历的归纳,一方面与整体民族文化背景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例如神仙方术,道教思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宋明理学等,均对中国中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相当深刻的影响。医学:在古代被视作“方技”,它包括,“神仙”,“房中”四部分。后来“经方”和“医经”渐渐成为传统医学的主体。两汉时期传统中医学的理论筐架定型,直至今日。后来相继出现了一些经典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两汉时还形成了中医的“四诊”的诊断技术,即望,闻,问,切。其中的切脉创立了中国独特的脉学理论。从汉到宋,医学理论一剖有了发展,相继出现了关于切脉,针灸以至于法医等专著。明清时代在探究免疫治疗上有重大突破。中国至少在16世纪时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药学:我国的药学是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西汉时出现药学理论,出现了“本草”一词。中国古代药学又称“本草”之学,主要是记述药物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后来的“本草”著作中还附有治疗的范例。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完成了集中药学大成的宏大著作《本草纲目》,这是一部中药学百科全书。(5)传统科技的民族文化基础(领悟):我国传统科技的文化基础主要受农耕文体和信仰的影响。从传统天文学的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看,天象观测的目的是以天象变化来预卜人间之祸福。把天象与人事相连的思维是虚妄的,带有很浓的信仰色调。历法则产生于农耕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与整体民族文化背景有亲密联系,受神仙方术,道教文化,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宋明理学等的影响。这些科技方面的成就有若有价值的一面,也有尚待解答之谜。总之是在当时传统民族文化所能达到的水平上产生的。四大独创(1)四大独创的内容,独创者与独创时间:(识记P157)①造纸术,独创者传闻是东汉时期(公元2世纪初)的蔡伦;②印刷术,唐代初年(7世纪)我国出现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11世纪),毕昇独创了活字印刷术;③火药的独创至迟在唐朝(公元9世纪末);④指南针,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北宋末年(12世纪初)指南针以被用于航海贸易。(2)四大独创的对外沟通:(识记P157)四大独创在我国独创后,均传至国外。①造纸术:公元8世纪传至中东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至欧洲。②雕版印刷:公元8世纪就传入日本。活字印刷术,自公元13—14世纪传至欧洲。③指南针在中国用于航海后,中国商船在印度,南洋和波斯湾一带活动,于是先是阿拉伯人学会了指南针技术,继直传入欧洲,导致世界市场的出现。④火药:公元10世纪先传入蒙古,阿拉伯,13世纪传入欧洲。火药在世界政治,商务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3)四大独创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领悟P158):四大独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智的象征,为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尽管有四大独创这样的科技成果,但这些独创创建始终未成为社会前进的主流。中国古代的很多科技发觉都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和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这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分不开的。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须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显明特点。)宗法制(1)宗法制(识记P160):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化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留存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2)宗法制产生的历史背景(识记P160):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周王自称天子,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自称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驾驭着国家的政权与军权。(3)宗法制的特点(识记P161):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4)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P168)①“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持续。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②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③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气(5)家天下的含义: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最大影响是它确立了确定君权下的“家天下”的政权模式,使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出现“家国同构”的格局。君主专制制度(1)君主专制制度(识记):是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2)君主专制制体制:(识记P166)<1>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分理中央事务。<2>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安排问题。三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白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3>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政府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以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代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3)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识记P168)①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封建帝王全面限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②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③严密的人身限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专制王权严密限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限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4)宗法制与王朝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P169):根植于农业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是王权政治的沃土。一方面,在王朝出现危机的时刻,宗室贵族每每自觉地担当起匡扶社稷,复兴王朝的政治使命,使家天下的王权政治模式得到不断的复制与再生。在中国古代,皇室贵族拥有封地与优厚的待遇,人口众多,他们对外有一样的家族利益。而一般臣民习惯于视皇族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在国家出现危机时,皇室宗亲自然成为他们拥护的目标。西汉末年刘秀就是依靠王室后裔的特殊身份而重建汉家天下的。另一方面,在宗法文化的浸染下,人们将家天下的王权政治视作天经地义的统治模式,不仅旧贵族要重建家门,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也仿照着旧有的宗法模式,构建新的王朝。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王朝国姓屡经更迭,王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2024-2025学年度园务工作计划
- 2023年氢氧化锶项目融资计划书
- 【CSA GCR】大语言模型威胁分类
- 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 养老院老人生活娱乐活动组织人员表彰制度
- 养老院老人疾病管理制度
- 2024年物业协议终止补充协议书一
- 收取管理费的合同(2篇)
- 全员违章治理培训课件
- 2025年南京货运从业资格试题答案大全
- 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借款协议(父母借款给子女买房协议)(二篇)
- 外研版英语2024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知识清单(记忆版)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工程经济与管理》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141)
- 歌唱语音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齐鲁师范学院
- MOOC 美在民间-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习题答案
- 神经递质与受体
- 智能系统工程自评报告
- 赛柏斯涂层防水施工工法
- 2_电压降计算表(10kV及以下线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