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土地管理学知识点复习_第1页
2023年土地管理学知识点复习_第2页
2023年土地管理学知识点复习_第3页
2023年土地管理学知识点复习_第4页
2023年土地管理学知识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管理学名词解释1、土地:是一种具有深度高度的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涉及了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土地的特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运用的永续性;土地运用多样性;土地效益的多层次性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5、地籍: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6、宗地:是指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7、界址点:是指宗地权属界线的转折点,即拐点,它是标定宗地权属界线的重要标志。8、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用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记录、地籍档案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措施。9、破宗:一宗地分散在几幅图上的成为破宗。10、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的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11、土地运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运用类型面积、分布和运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运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12、土地条件调查:对土地的自然与经济属性的影响要素进行的调查,涉及土壤、植被、地貌、地形、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以及对土地的投入、产出、交通、区位等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调查。目的是摸清土地分布的地学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的质量分布等,以满足土地评价、估价及土地运用规划等土地管理业务对土地质量指标的规定。也称土地要素调查13、土地分等定级: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14、土地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综合,是关于土地之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重要内容涉及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15、土地产权:是土地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它涉及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16、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指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内容涉及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17、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的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18、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19、土地征收: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20、土地划拨:是指从国有土地中,依法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给单位或个人使用。21、土地运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运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22、土地运用管理:是指国家按照预定的目的和土地系统运营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运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23、土地开发(加):指通过对土地投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一方面将难运用的土地改变为可运用的土地;另一方面,是对已运用土地进行再开发,以提高土地运用的集约化限度。24、土地整治(加):指通过生物、工程措施,克服土地原有的某些缺陷,改善土地的质量,以提高运用潜力25、土地保护(加):是指为防止土地乱占滥用和防止土地退化、破坏、污染而采用的各种保护措施,以使土地可以永续运用。26、土地运用规划:是指在土地运用的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目的,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运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HYPERLINK""\t"_blank"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HYPERLINK""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运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27、土地用途管制: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通过编制土地运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拟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28、城市土地市场:是指以土地作为交易对象进行的交易场合,也指土地这种特殊闪屏29、土地信息:是指与土地信息相关的信息,涉及描述一块土地的空间属性、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权属属性以及这些属性之间互相联系的信息。30、土地数据: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的土地信息数据库的基础要素。3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运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运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简答题1、土地管理的概念及其涉及的内容(13)答: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运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运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内容:(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2)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一级土地运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3)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土地以及土地运用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运用。目的是不断提高土地运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4)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管理土地(5)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与控制。(6)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重要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2、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35)答:(1)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营,纠正市场失灵政府为了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营,纠正市场失灵,就要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通过立法、行政命令、创新制度、利率、税率等手段,调控土地市场(2)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3)消除土地运用的外部性政府责任是通过立法、行政命令、税收等措施对土地运用负外部性进行限制,实行绿色GDP及相关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4)协调各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3、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原则(41、44)答: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合理运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重要任务(加):(1)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努力实现土地,特别是耕地供求的动态平衡(2)控制“土地供应闸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3)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4)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5)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6)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主线好转原则:(1)对的解决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3)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4、地籍的分类(71)答:(1)依据地籍所引起的作用不同,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依据地籍的特点和任务的不同,分为初始地籍、平常地籍(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为城乡地籍和农村地籍(4)依据地籍行政管理的层次不同,分为国家地籍、基层地籍5、地籍管理的类型,重要内容(72)答:类型:按地籍工作任务和进行时间的不同,分为初始地籍工作、经常地籍工作内容: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记录、地籍档案管理6、土地运用现状调查的目的、内容、分类(网)答:目的:(1)清查各种运用方式的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及其有关面积,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的土地运用、规划与开发服务。(2)土地运用现状调查所提供的土地运用类型、分布及其行政区界与权属界线等,可为建立土地记录、地籍管理及国家和各级的土地管理工作服务。(3)了解目前土地运用的经验、教训,为国家和区域的土地保护提供依据。(4)土地运用现状调查是区域土地评价,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等工作的先行性工作。重要内容:土地运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分类:无①土地运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②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线③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体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④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自上而下逐级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⑤编制土地运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线图⑥总结土地运用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运用土地的建议⑦编写土地运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运用现状调查总结7、地籍调查的分类及程序(78,79)答:分类:地籍调查通常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按区域范围分为城乡地籍调查、村庄地籍调查程序:准备工作----组织准备、宣传工作、试点工作、技术培训、资料收集、制定初始地籍调查技术方案权属调查----宗地权属调查、界址调查、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地籍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测定界址点、绘制地籍图、绘制宗地图、面积量算文字总结----地籍调查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检查验收,成果资料的整理与归档8、土地分等定级的目的、类型答:目的:全面掌握土地质量及运用状况,为科学管理和合理运用土地服务类型:涉及土地分等和土地定级土地分等:以某一较大区域内所有城乡或某一区域内所有农用土地为对象评估各片农用地之间整体质量的等次土地定级:对某一城乡或某一片农用土地内部各局部范围土地质量的评估土地分等定级按涉及对象的不同分为城乡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9、土地制度的重要内容(128)答;涉及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人类历史上的五种土地所有制(原始---社会)属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制:是人们在一定的土地所有制下使用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序的规定,它表白人们如何对土地加以运用和取得收益,它的核心内容是拟定独立于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以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与有效运用问题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使用制。后者是前者的反映和体现,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10、土地产权的涵义及特性(138139)答:涵义:(1)土地产权是财产权的一种类型,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是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2)土地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由土地所有权、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土地处分权等多项权利组成(3)在我国,作为一束权利组成的土地产权重要有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他项权利(4)土地产权也像其他财产权同样,必须有法律的认可,并得到发露的保护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有可占用性和价值型(3)土地产权必须通过登记,才干得到法律的认可,并受到法律的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11、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139)答: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我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土地的权利主体:国家客体:是一切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内容:指依照法律规定,国家在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12、我国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140)答: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主体:可以是任何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客体:是国家依法提供应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内容:指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在依法行使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1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确认(143)答:取得:有偿取得形式;无偿取得形式;依法承包取得;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加)确认:《土地管理法》(11条)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14、城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144)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最高年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科教文卫体用地50年;商旅娱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特性:受让主体广泛性、有偿性、计划性原则: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原则;平等、资源、有偿、诚信原则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原则;充足合理运用土地原则15、城乡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152)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再转移的行为基本形式:出手、互换、赠与特性:是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是转让使用权,所有权在国家原受让人转让了协议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地上建筑物、附着物一并转移16、城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155)是指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即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或部分提供应别人(承租人)使用,承租人为此而支付租金的行为。17、城乡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157)是指土地使用权人以余地使用权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当土地使用权人不能按期履行债务时,债务人享有从变卖土地使用权的价款中优先受偿的债务担保形式。18、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认(160)答:所有权确认: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承包地使用权确认:土地承包程序;签订承包协议;承包地登记、发证建设用地使用权确认: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19、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背景及其管理(161,162,166)答:含义: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化的结果;城乡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产物;提高土地运用效率,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管理措施:(1)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2)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并颁发土地产权证(3)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4)对的引导和调控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向(5)建立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派制度(6)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支持、保障体系20、土地征收的概念,特性,与土地征用的区别(171)答:概念: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特性:土地征收的公益性;强制性;有偿性;程序的合法性区别: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土地征收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改变21、土地征收补偿与安顿标准(168)答:土地补偿费标准: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年产值按被征收前3年的平均年产量和国家规定的价格计算,其他土地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的标准规定安顿补贴费标准:按需要安顿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一个需要安顿的农业人口的安顿补贴费标准,为该耕地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最高不超15倍。以上两者补偿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22、土地征收与农用地转用的审批权限(170)答:(1)土地征收的审批权限国务院批准权限: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权限:除上述规定的土地,批准报国务院备案(2)农用地专用的审批权限国务院批准权限: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城市,管线工程在100万以上的其他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扩张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权限:上述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的审批权限,国务院将根据执行的具体情况,适当做出相应的调整。23、土地征收的程序(171)答:用地预审;用地申请与审查;批前公告和确认;用地审批;实行与监管;土地登记24、土地运用的概念、影响因素、原则(179182)答:概念: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运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的文化素质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节约原则25、土地运用管理的概念、目的、任务、内容(186)答:概念:是指国家按照预定的目的和土地系统运营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运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目的:经济效率;分派公平;社会发展;保障供应;环境质量任务:要对土地的运用水平和用途转变设立一定的约束条件,将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派控制在可连续发展的幅度之内,保证土地资源的安全。内容: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保护、协调土地生态环境26、土地运用规划的类型、特点,体系及内容答:类型:特点:体系:内容:27、土地用途管制的含义、目的、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内容(214)答:含义: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通过编制土地运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拟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目的:土地运用整体效率最大化;协调“吃饭”与“建设”的矛盾消除土地运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保护环境,实现土地的可连续运用重要内容:在土地运用规划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内,依照其分区使用规则,通过用途变更许可制度来实现对土地运用的控制28、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内容(234)答:原则:整合性利益原则;平等对待原则;控制与弹性管理原则;依法管理原则内容:涉及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城市土地市场宏观管理:是指国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和长远目的出发,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市场进行干预,以达成克制土地投机、维护土地市场稳定、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分派土地收益的目的。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程序进行管理,保证土地市场公平交易和平等竞争,以发挥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调节功能。29、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范畴、供需调控机制(235252)答:范畴:(1)城市土地供需总量与供需结构(2)城市土地存量供需与增量供需(3)城市土地资源性供需与资产性供需(4)城市土地所有权供需、经营权供需与使用权供需(5)城市土地市场一级市场供需与二级市场供需供需平衡机制: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市场机制;宏观调控机制30、土地信息的概念、特性、内容(277)答:概念:是指与土地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