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案例_第1页
湿地公园案例_第2页
湿地公园案例_第3页
湿地公园案例_第4页
湿地公园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香港湿地公园HongKongWetlandPark概况:位于新界天水围的北部,接近香港与深圳的边境,占地61万平方米。

建有占地1万平方米的室内展览馆“湿地互动世界”,以及超过6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是亚洲首个拥有同类型设施的公园。香港湿地公园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湿地公园,是本着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并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原则而建设的。香港湿地公园包含一个占地1万平方米的室内访客中心——湿地交互世界和超过6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规划设计目标: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展示香港湿地公园的多样性;丰富香港的旅游资源和游客的旅游体验;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研究和资源中心;提供可与米浦沼泽自然保护区相辅相成的设施。

项目名称:香港湿地公园建筑师:冯永基项目地点:中国香港建成时间:2006年访客中心:

湿地公园的访客中心位于公园入口处,是一个两层高的建筑物,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中包括5个以湿地功能和价值为主题的展览廊:湿地知多少、湿地世界、观景廊、人类文化、湿地挑战;放映室;课室及资源中心;餐厅;礼品店及儿童游戏区。整个访客中心的设计以“融入自然”为理念,由入口望向访客中心,整个建筑物完全隐蔽在一片绿油油的人造山坡之下。

环保理念:①屋顶的建造形式,加上仔细旋转角度,从而减少太阳辐射,使得这座建筑的热传导总值非常低②通过采用高效的地热系统,使用地面作为热量交换的空调/加热系统,避免了排风孔、冷却塔和其他设备的使用③大量采用木制百叶装置,制造遮阴效果,并起到噪音和视觉屏障作用,以尽量减低对湿地生物的影响④贯穿整个展廊的环形坡道既方便了残疾人的使用,也减少了对机械搬运的需要⑤洗手间采用6升的低容量水厕,减少了水的消耗设计特色:

设计者成功将空间、天、水连接起来,并在屋顶设有大片草地,游客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缓缓倾斜的草坡屋顶上漫步,欣赏周围的湿地风光。从广场入口看,彷佛前面升起一座绿色的山丘。这一巧妙设计,不仅体现了园景与建筑物的完美融合,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体现了环保设计的理念。2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占地约60公顷,由不同的再造生境构成,包括淡水沼泽、储水湖、芦苇床、草地、矮树林、树林、红树林以及人工泥滩。访客设施集中在保护区北部连接访客中心的地方,不同的教育径,探索中心及观鸟屋为访客及学生提供认识湿地的机会。湿地探索中心的设计

湿地探索中心是一座户外教育中心,周边环绕着大大小小的水池。游客在这里可以观察水体中的各种生物、认识如何管理公园和通过简单的机械装置控制水位,还能了解到历史上曾经是中国内地和香港居民重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各种湿地农耕方法。环保设计的理念:①收集雨水冲洗厕所;②依靠自然通风,通过天窗的巧妙设计使太阳辐射降至最低,从而减少制冷设备的使用。

观鸟屋

观鸟屋及小品建筑的设计环保的理念:①木质观鸟屋利用双层天窗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使游客感觉舒适;②观鸟屋前的入口的廊道两侧采用天然芦苇编制的围墙,不仅体现了环保的理念,并能和周边自然环境完全融为一体。③休息亭通过双层隔板,中间架空以减少太阳辐射;④其他小品如观察平台、桥、栏杆、椅子、垃圾箱、路牌等采用可更新的软木材,不仅环保,而且和周边自然环境结合得非常融洽。规划的景点入口广场入口广场是访客首先到达的地点。访客在这里可洗涤城市的烦嚣感觉,为进入令人眼界大开的展览廊及周遭环境等非凡观感作好准备。票务处亦设于入口广场。中庭这是首个令人感到叹为观止的空间,透过特大玻璃幕墙,可细赏室外令人屏息的景致,引发无穷的遐思。集合地点设于中庭,方便访客订定行程。展览廊湿地知多少

2)湿地世界3)人类文化4)观景廊5)湿地挑战儿童游戏区——沼泽历奇儿童游戏区的概念源自“未来不是我们将会到达的地方,而是我们把梦想实践的地方;这个世界并不是制造出来,而是发掘出来”。透过游戏及选择决定,无论成年人或儿童也能欣然接受未来是在我们掌握之中。游戏区主要由迷宫的形式组成,并把“我们每天的选择会影响周遭湿地环境”的讯息传播出去。溪畔漫游径及湿地探索中心连接访客中心及湿地探索中心的溪畔漫游径,沿途设有传意牌向访客介绍由高地溪流至河口湿地的生态特点。湿地探索中心则是一个户外教育中心,设有实验室及点水池让学生及访客可在此进行生态调查及认识人类如何善用湿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1)物料的选用

香港建筑署在建造湿地公园时十分注重物料的选择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主要体现如下。

①优先采用可以更新的软木材而不是硬木材;②研成粉末的硅酸盐粉煤灰代替了一部分水泥掺入到混凝土中增加其防水性;③沿入口坡道南侧设置穿过中庭的循环利用的砖墙(广州某传统中式建筑拆下来的砖),减轻了太阳辐射对建筑的影响;④大量使用在香港苗圃不常见的乡土湿地植物物种,可以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境,而且能将维护成本和水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少;⑤材料的再利用,包括军器厂街警察总部拆卸下来的花岗石废料、动物折纸造型的雕塑、周边流浮山渔村中弃置的蚝壳等,都被巧妙地运用在公园入口景观的设计中。

这座公园是环境保护实践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相结合的首个范例。它充分发挥了自然保育、旅游、教育和市民休闲娱乐这些截然不同并可能相悖的多种功能,因此在香港或整个亚洲都是独一无二的。

(2)水系统的设计

水是湿地形成、发展、演替、消亡与再生的关键。湿地公园水系统的设计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①利用可以获得的天然水资源,重建了淡水和咸淡水栖息地。咸淡水栖息地依赖于自然的潮汐运动;淡水湖和淡水沼泽以及来自于周边城市排放的雨水作为其主要水源,这些雨水需经过三步处理:首先收集在一个沉降池中,然后通过水泵提升到天然芦苇过滤床中净化,最后通过重力作用流入淡水湖和沼泽;②这些水体本身也是通过可持续的方式建造的,它们利用了原有鱼塘约一米厚的防水砂浆中的黏土;③水的流速和水深由一系列简单的手动控制的堰来进行调控。

(3)能源的利用

湿地公园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从而降低运营费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体现在:①在空调设施中采用地温冷却系统,通过埋设于地下50米深的管槽内的聚乙烯管组成的抽送系统,以达到充分利用相对稳定并且几乎保持恒定的存在于地表以下几米的地温;②采用地热系统,不仅可以防止废热能排入大气,加剧地球温室效应,也可防止废热能排入周围的生境,以致可能对生态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节省冷却建筑物所需要的大量能源,整个地热系统的安装相比于传统的冷却塔,总体上预计可以节约25%的能量;③安装根据游客数量而调节新鲜空气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照明系统,该系统设有调节亮度的传感器和在不需要时可以关闭局部照明系统的计时器,达到节约能源和充分利用能源的目的。

湿地生境的创造

除了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之外,对湿地生境的再造和营造也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方面。湿地生境的创造主要包括水体与土壤、植被种植等方面的设计。

(1)水体与土壤

水体营造的技术关键在护岸的处理、生物廊道的设计等。主要措施有:

护岸处理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充分考虑因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

栈道采用全木制,采用浮桥的形式,减少下方空间支撑结构物的面积,保存栈道下方原有生物环境。

公园内是全步行系统,因此桥梁不用采用跨越式,而是采用裂纹式铺装,标高和地面一样,中间留有通道,避免隔断生物物种的迁移。

硬质铺装道路尽量避免穿过湿地保护区,如需硬质铺装道路,则设有水流涵洞或排水涵管,并在涵洞、管底堆放中小型碎石,增加动物通过速度和局部隐秘性。

进行大量的土壤试验,来测试那些从苗圃处不容易买到的乡土湿地植物的繁殖率和生存率,以达到湿地群落生物的最大化和景观的多样性。

(2)种植设计

香港本地的野生湿地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在配置时应遵循物种多样性,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植物生态型从陆生的乔灌草—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叶沉水植物等,主要措施有:

大量使用在香港苗圃不常见的乡土湿地植物物种,可以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境,而且能将维护成本和水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少。

湿地湖泊中水生植物的覆盖度小于水面积的30%。

除考虑到水生植物自身的水深要求之外,还需要考虑其花期和色彩、高低错落搭配,并安排好游人的观赏视角,以免相互遮挡。通过对香港湿地公园的景观和生态设计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城市区域中湿地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将其隔离弃置,而是可以通过合理的、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一定的技术支持,实现湿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目标。香港湿地公园生态的生态规划理念贯穿了其整个过程。建成后的香港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而且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休闲娱乐资源。西溪湿地的变迁明清时期,西溪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与杭州西湖、西冷并称为“杭州三西”,并且有“副西湖”的美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西溪湿地渐遭蚕食,面积从历史上的6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0.08平方公里。很多房产项目也在争夺这个地盘。2007年2月份,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03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04年,《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被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复。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天堂湿地湿地天堂

河渚听曲曲水寻梅洪园余韵火柿映波秋芦飞雪龙舟胜会莲滩鹭影蒹葭泛月渔村烟雨高庄宸迹西溪十景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湿地的灵魂,园内河道总长100多公里,约70%的面积为河巷、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水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西溪之美,美在生态。野、冷、幽、静,皆成天趣。西溪湿地位处于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其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西溪之重,重在文化。西溪湿地留有大批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诗文词章,西溪龙舟盛会更是声名远播。区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杭州市区西部,横跨西湖区与余杭区两区,离杭州主城区武林门只有6公里,距西湖仅5公里。其核心保护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项目概况: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面积: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约为10.08平方公里。目前开放区域3.46平方公里。

湿地生态:水资源、多种植被和水生动物资源保存完好,分布着维管束植物85科182属221种、浮游植物7门;鸟类有12目26科89种,占杭州所有鸟类总数近50%。西溪湿地独特的肌理特征:西溪湿地内水网交错,河塘重叠,芦苇茂密。湿地内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左右,其中滩地20余处;6条河流流经湿地,总长110多km;大小鱼塘2770多个,重叠交错呈“鱼鳞状”。西溪湿地公园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景观特色西溪的景色特点以天然质朴为美,专家们将其提炼为四个字:“冷、野、淡、雅”。冷,就是幽寂、冷静,好似都市里的一帖宁静剂;野,就是天然、野趣,宛如红尘中的原始净土;淡,就是淡泊、清远,能使人领悟回归自然的哲理;雅,就是文雅、高雅,寻常处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西溪的地理特色是湿地景观,主要的地貌为低洼的水网平原,有较为显著的桑基鱼塘和柿基鱼塘,有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地貌景观。“欲把西溪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溪水缘何也姓西,浓妆淡抹总相宜”

古荡西溪天下闻现状问题一、西溪湿地的面积在逐渐减少随着城市发展,西溪湿地面积从历史上的60多平方公里,逐渐缩小到现在规划保护的10.08平方公里。二、西溪湿地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由于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完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生活污水严重影响和破坏了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养猪污染,养猪曾是西溪湿地所处的蒋村乡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2年全乡有养猪户415户,生猪累计存栏25000余头(按照林水部门的测算,1头猪的污染是1个人的污染的7倍),养猪收入占蒋村农业总产值近70%。三、湿地监管机制不健全蒋村乡管理体制变更,以及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湿地内农居管理相对比较薄弱,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一味地采取只堵不疏的办法,长期下去,西溪保护与开发的代价将更大。据测算,每推迟一年实施保护,成本将增加超过亿元。四、传统文脉逐渐消退湿地的建筑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消失,前人诗词、匾额、碑刻在不断地流失,周边地区的开发、发展使西溪湿地“冷、野、淡、雅”的意境在不断地湮灭。1980-2003年西溪湿地变迁湿地上的生活垃圾穿越湿地的高速公路左图是根据2000年杭州西溪湿地航拍图,在图上画出300m×300m的网格,每个网格再平均划分为8×8=64个单元格。按照水面面积比例的不同,将这些单元格分成五种类型,并用不同深度的颜色在图上表示出来。西溪湿地呈现显著的块状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不同特征的单元格以不同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不同性状的斑块,用统计数据来表达。在64个单元格中,如果一类格数量较多,说明该斑块中水面分布较为集中,明水面积较大;如果二类格或三类格数量较多,则水面分布较均匀且量多;如果四类格数量较多,则该斑块以农田地貌为主或水面面积较少;五类格的数量说明了该斑块内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大。

根据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据此勾画出西溪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区示意图。西溪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包括:一级核心保护区、二级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保护性开发区、外围景观保护区、旅游区域六个层次。西溪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特征

一级核心保护区二级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保护性开发区外围景观保护区二级核心保护区一级核心保护区

西溪湿地以“千塘百堰”的地理形态为其主要特征,而这些“鱼鳞状”的水塘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长久以来人们围堰养鱼的结果。分割池塘的是纤细的堤岸,高出水面不过1米,堤岸时断时续,一些毗邻的池塘因此连成一气,形成珠箔银屏迤逦开”的丰富景观层次。湿地内也有清晰的较宽阔的河道以及蜿蜒曲折,窄小幽暗的河道。水岸多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池塘垂直驳岸、河道驳岸、开阔河岸护坡3类。西溪湿地原有水岸特征西溪湿地上构筑物与水的交界面处理西溪湿地上的旧有民居有多种类型,居民将多年临水而居的经验凝结在不断变换的界面处理上。从中,我们提炼出形态模型A.B.C。湿地公园中不乏新的形态的建筑和界面的处理手法,如模型D。在湿地二级核心保护区域内,为了适应新的生产生活的需求,农民自己新修了二楼的房屋,在河道驳岸上见缝插针种上了蔬菜:如模型E。风景资源评价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郊,用地以水网沼泽为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田园水乡风情,按照风景资源类型特征分类,其风景资源可分为以下七类。(一)水域景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主要由纵横交汇的六条主要河流围合汇聚,分别是沿山河(西溪)、五常港、紫金港、顾家桥港、严家港与蒋村港。曲折多变的水道、迂回弯转的堤岛,形成了舟移景异的水陆特色景观。(二)地貌景观:西溪自古便以南岸的丘阜叠峦与北岸的河塘水网相峙,交相呼应,互为借景。本次规划以沿山河为南界,北部特有的地貌景观以洲岛、岸陆为主,大面积的水体围合着星星点点的洲岛,微微起伏的地形片植着桃、梅、杮、芦等树木花草,形成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岸陆景观,同时也成为飞禽走兽的栖息地。(三)生物景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堤岸、渚岛、田园均片植大量花木、翠竹、芦苇、苍梅,点缀着四季景观。深潭口的古樟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仍然苍翠挺拔;河塘两岸的垂柳,树影垂枝,倒映水中,婀娜多姿。(四)诗词、碑刻胜迹景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悠久,人文掌故较多,历代文人墨客多在此留有诗词、字画、碑文等胜迹。由于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现存的诗句、扁额、碑刻较少,但仍可挖掘利用。(五)建筑遗址景观:西溪湿地的建筑景观种类较多,共包括庵堂、祠庙、民居、村舍、草堂、别墅、桥、亭以及御道牌楼等建筑景观,湿地公园中深潭口村现有保留完好的民居等传统特色建筑,粉墙黛瓦,木构门面,前店后居,部分街段中还保留着河道、井市、水潭等很具江南水乡特色的街肆景观。(六)风物景观:西溪湿地内的山、水、村、田、相结合不仅具有特色的江南水乡风光,还因人们的生活劳做而展现出不同于城市风情画卷,使湿地公园更具乡土田园气息,如竹林挖笋、茶园采摘、潭塘网鱼、河渠行舟、古街集市、社戏龙舟等。(七)天象景观:天象景观主要指日月星空、云霞雨雾所构成的景观。湿地公园内除将个别景点结合作为天象景观点(蒹葭泛月)外,其余天象景观则由游人应时、应地观赏,不作固定观赏点。功能分区——五大特色区1、生态保护培育区保育现有的池塘、湖泊、林地、植被、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之地2、民俗文化游览区以西溪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风情游览区3、秋雪庵保护区恢复秋雪庵八景,复种西溪传统植物,体现西溪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景观风貌4、曲水庵保护区恢复曲水八景及传统植物景观,以文化风景游览为主题景观5、湿地自然景观区按湿地生态群落调整配置植物,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群类意义配置物种群落,突出科普功能,兼顾五常民俗风情展示分区特征为“南隐、北俗、东闹、西静”。总体布局从2002年到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筹集资金40个亿,分三期,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二期)、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期)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三期)。分区原则1、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征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2、同一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基本一致。3、规划与分区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等单元均界限的完整性。“三区、一廊、三带”的空间布局:“三区”:东部是2.4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1.78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5.9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廊”: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阴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生态优先

最小干预

修旧如旧

注重文化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六大规划原则:一期保护工程约为3.46平方公里,总投资15亿元。规划结构:生态保护区1.71平方公里,生态恢复区1.54平方公里,历史遗存保护区0.074平方公里,服务设施区0.136平方公里。湿地公园一期八个景点整个一期工程除入口接待区以外,可供游人参观的共有八个景点,分别是:烟水渔庄、秋雪庵、西溪水阁、梅竹山庄、深潭口、西溪梅墅、西溪草堂、泊庵烟水渔庄位于烟水庵南部,是一处水乡庄园式的别院建筑。取名”烟水‘’,是因为这里有三烟之妙:柳烟、云烟、炊烟。在渔庄里,不仅可以享受到西溪各种风味和品种的淡水鱼,甚至可以自己带着钓竿到塘堤边感受渔翁之乐,还可去“西溪农家生活原生态展示馆”,看看西溪原住民是怎么生活的。秋雪庵位于西溪河诸湿地最中心的水域,也是西溪湿地的精华区块。建于宋淳熙初年,为居式庭院,大量关于西溪的诗词碑画都是创作于此。西溪水阁原是西溪居民泊船休息的地方,现在是感受西溪风俗文化的好地方。水阁位于西溪的东南部,在西溪草堂的东北面。登临水阁,远处是连绵的青山,岸上桃红柳绿,水中的波光和倒影相叠,远眺令人心旷神怡。梅竹山庄是清代文人章次白所建,位于泊庵南面丘家门章次白以其梅竹的美丽,梅竹的风格赢得前人和今人的赞誉,也使得梅竹山庄颇负盛名,加上西溪独特的天然环境,使“西溪探梅”重新成为杭州著名的一景,增添了梅竹山庄的现代价值。深潭口村位于西溪湿地西北部,过去这里有一个很深的水潭,四周河水呈十字形在此文叉相连,去向东南的河口上有一石桥连接着湿地和外面的义家塘村。西溪草堂的主人是明代文人冯梦祯,其原址在安乐山永兴寺侧,遗址为现西湖高级中学内。现在的西溪草堂是易地恢复的。西溪的泊蕃,并非佛教庵堂一类。实际上,这个“蕃”自是草堂的意思。西溪梅壁。西溪种梅,由来已久。西溪梅墅原来是梅农居住的小村落,现在已整修成一组田园农舍风格的建筑。主要有西溪梅墅、香雪屋、探春亭、共山小筑等。湿地公园二期根据总体规划,西溪湿地公园二期涵盖了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展示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等。规划功能结构形态为“一堤三区”“一堤”花蒋堤特色景观带:花蒋路位于二期范围的中心地带,是衔接东西两个湿地生态区的景观带,全长2.3公里。景观带内将建设河渚古街、西溪民俗博物馆、水街水市、企业会所、俱乐部、休闲度假配套设施等。“三区”生

区:

位于花蒋路东侧,保育现有的池塘、林地、植被、河汊港湾,拆迁农居,整合水系,在部分农居拆迁地贯通或开挖水面,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地。民俗文化展示区:

位于花蒋路北段两侧,整合现有农居,降低建筑密度,营造良好的湿地农(渔)耕生态环境,恢复西溪湿地的历史及民俗文化景点。曲水庵湿地景观区:位于花蒋路南段西侧,整合现有农居,大幅降低建筑密度,恢复西溪湿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如交芦庵、厉杭二公祠、曲水八景等,恢复种植传统湿地植物,以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为主题。湿地植物植物园:总占地约55公顷,是以西溪富有特色的基塘系统、河流滩渚等生态多样性中的湿地植物的展示以及全国范围内水生、湿生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览为主要内容,以休闲游览、科研科普教育、水生植物的配植示范和引种繁育为主要功能的湿地植物园。目前共培育湿地植物600多种,其中乔木100余种,湿生灌木地被近250种,挺水植物150余种,漂浮植物30余种,浮叶植物50余种,沉水植物30余种。河渚街:历史悠久,现在恢复了明代以来的“七店八铺”。整条街上有五花八门的店铺,各种工艺品,热闹的民俗表演,这些都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小镇风情。

高庄:一座典型的清朝官宦私家园林,是清初盛世曾迎来康熙驾临、宫廷学者高士奇的府第。高庄里播放的介绍高庄历史故事的影片,更引起了游客们的兴趣。规划结构:一带、两片、多点“一带”是指以五常港为轴,分为西片与东片,西片为体现水乡风情、五常文化的“水乡溯源”,东片为体现农耕、渔耕文化的“河渚觅渡”。“多点”是指在西片范围内根据现状、旅游需要设置的多个景点及旅游服务点。

四大功能区块——西溪五常民俗文化村、西溪农耕体验文化村、西溪艺术集合村和西溪大众休憩村。整个西溪十平方公里及周边地区,要打造和三亚、博鳌、深圳华侨城等相媲美的世界级旅游综合体,满足老百姓和中外游客观光、休闲、度假、会展、购物、美食、保健、运动等多种需求。

湿地公园三期西片:水乡溯源

西片节点之一:田园风光位于西区北侧、文二西路以南地块。本节点以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树木、渔塘为景观基调,以满足游人观光游览、劳作实践、自助旅游等需求。西片节点之二:五常风情五常风情之民俗村:位于荆源路与绕城辅道交会处。对本区块的建筑按传统西溪民居样式为基础进行改造,加强建筑空间的组合。村内以满足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设民俗馆、戏台、擂台、五常兵器陈列、武术表演等反映五常民俗文化的特色内容。村口设入口广场、牌坊,附设停车场,形成西溪湿地公园的西大门。五常风情之洪园:洪园位于民俗村东北、五常港西岸,是三期主要的文化内涵。洪园规划以“洪园十景”的恢复为基础,结合园林建有宗祠、洪府、书院(藏书楼)、戏台等建筑。五常风情之龙舟竞渡:位于五常港原浜口桥地段,其南北两端分别为洪园与观音庵,可利用河道的长度约450米,本段也是五常港河道整治的重点地段。五常龙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性,每年的龙舟比赛就在浜口桥一带。因此可将龙舟竞渡作为反映五常风情的重要文化素材加以体现。西片节点之三:回龙农苑

位于场地的最高端、龙舌嘴及西溪名园北侧。龙舌嘴的改造,包括建筑形象色彩的统一整治,可改造为家庭旅游接待点,以特色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建设停车场、游客服务点等旅游配套设施,结合龙舌嘴村的改造,建特色餐饮街。五常港以东部分,可辟为度假野营地,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东片:河渚觅渡

东片规划重点是与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块(秋雪庵湿地文化区)的密切融合。区块内农居点全部外迁,拆除的建筑用地可利用为果林、菜地及其他绿化。规划考虑区块内设置零星散落布局的乡村建筑,主要沿五常港龙舟竞渡一线,满足节庆活动观看龙舟比赛的要求。通过局部水塘的串联、沟通,既满足地块内部水上交通的环线组织,形成开合有序的水上游线,又保证与西溪湿地公园其他功能区块的交通联系。河渚觅渡区块在文化内涵上,重点体现农耕文化、渔耕文化,体现乡村郊区的诗境、画境。32西溪天堂是中国第一个世界级旅游综合体项目。集国际酒店集群、湿地博物馆、商业综合体、顶级服务式公寓、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多种业态于一体。项目占地面积26公顷,地上建筑总面积15万余平方米,项目总投资金额达20亿,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主入口之地标性建筑群。西溪天堂——中国第一个世界级旅游综合体项目项目概念:“酒店集群”为核心概念杭州最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综合体、世界级的城市休闲和度假会议酒店群落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起构成杭州作为国际知名休闲旅游城市的新平台.总体定位:“一馆一区一中心六酒店”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定位中高端精致业态的精品商业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地面地下双层大型生态停车场可同时容纳1110个小型车位和70多辆大型旅游观光巴士);以国际超五星级度假酒店——杭州西溪悦榕庄、国际标准五星级酒店——杭州西溪喜来登度假酒店为代表的涵盖六个高星级酒店的酒店集群。项目还拥有5000平方米的国际会议中心、五位建筑大师亲自设计的国际俱乐部以及悦居品牌公寓等少量顶级酒店式物业。总体规划悦居酒店式公寓商业综合体悦庄大师建筑群中国湿地博物馆悦容庄酒店喜来登酒店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布鲁克酒店一、西溪湿地公园配套设施西溪湿地在公园配套设施建设上,在把握量的控制的前提下,建设高标准、高技术、高效率、生态型和节约型的基础设施共享系统,以满足既定功能需求为原则。二、配套设施的选址以不破坏现状生态环境为原则,应选择在现状农居集中的区块,规划定位在深潭口村、龙章村、董家湾一带,同时与民俗展示相结合。三、业态功能布局符合西溪湿地公园的定位目标,打造杭州独特的生态旅游精品,除合理的商业配套外,还应配套建设部分高品质的生态休闲设施,具体可以会馆、企业总部、主题沙龙、创作基地等形式推向市场,以院落组团的形式布置在花蒋路两侧及龙章村、董家湾一带,以达到提升杭州旅游品质的目的。总结:案例可借鉴经验四、生态维护及开发尺度控制生态是西溪湿地公园的命脉。西溪湿地二期部分区域因农居过分密集布局,且基础设施未配套,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其生态系统已达到临界状态,在二期工程中生态修复工作任重道远,其工程难度压力乃至超过一期,总结经验教训,对生态修复做如下规划:(1)拆迁梳理农居,大幅度降低区域建筑密度,其容积率应控制在0.025范围内,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生态负荷,为其生态修复打下好良好基础。(2)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以期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其良好生镜,以提高其自我维持,自我循环能力。(3)按湿地生态群落调整配置植物,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群类意义配置物种群落,建立良好稳定的的生物群落。(4)合理沟通水面,建立一个良好的水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自我循环能力。

(5)在花蒋路东侧湿地生态保护区内,保留保护原有的鱼塘形态,利用道路及建筑拆迁的区块营建相对较大水面,以展示湿地形态的多样性,体现湿地生态保护区的示范性与样板性。五、功能片区划分批复明确西溪湿地保护范围划为三个层次,即保护区范围、外围保护地带、周边景区控制区。整体布局按照上述三个层次划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二期)、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期)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三期)。一期与二期以深潭港为界,应在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在商业配套、基础设施配套上统一协调,避免投资的重复、工程的反复,景观风格上应协调统一。一期核心区通过门票合理限制游人量,二期为公共开放区,在各入口区合理安全控制游人量,一期二期的分隔以水岸河道为主,以不影响自然景观方便管理为原则。西溪湿地西区餐饮:

西溪餐饮中心:电瓶车洪园停靠点,主营西溪龙舟饭、杭帮菜、农家菜、可放400餐位钱塘茶馆:西区钱塘望族内,茶品、纪念品、干果、饮食归园田居:西区滨口桥边上,沐浴湿地风光,品位田园菜香豪尚豪简餐:洪府入口,快捷方便,经济实惠银川国家湿地公园——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银川国家湿地公园,分为鸣翠湖和阅海二个园区,成为我国第三个,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及黄河流域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其中之一的银川阅海湿地公园位于银川市北侧,总面积3万多亩,引引引由湖泊、沼泽、草甸组成,水生植被以芦苇、蒲草为主,有植物114种、鸟类107种,湿地资源异常丰富。另一处的鸣翠湖湿地位于银川市东侧黄河附近,面积1万余亩。概况: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宁夏银川市区东侧,兴庆区掌政镇境内,西距市区9公里,东临黄河3公里,位于东经106。19‘,北纬30。30’,南接孙家大湖,北以银横路为界,银青公路穿湖而过,占地总面积6.67平方公里,约10,000余亩。平均水深2米,主要依靠黄河灌溉、农田退水补水。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继江苏溱湖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后第三家被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黄河流域、西部地区第一家国家湿地公园。享有“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公园之一”的美誉。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鸣翠湖分南北两湖,生态体系完整,湖区及周边河流、湖泊、沼泽、灌渠、水稻田连片,水量充足、土壤肥沃。鸣翠湖的水资源属黄河水系,这里丰富的水资源是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面积占湖区面积的80%,灌排水系发达,西有汉朝开挖的汉延渠,东有清代开挖的惠农渠,水源稳定性好,水量充沛,基本上不受年降水变化率的影响,湿地生态环境可人工控制,湖底平坦,由于其水系未受工业污染,人为破坏影响因素较少,湖水四季透明,水质良好,基本完整的保持了自然生态环境。鸣翠湖作为一个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由沼泽、湖水、芦苇有机地形成一个适于鸟类繁衍、栖息和生存发展的生态支持系统。湖东侧大片的芦苇引来大量水禽栖息,并在此“生儿育女”,湖周边沼泽广布芦苇、蒲草和香蒲等,这里丰富的小鱼小虾成为鸟儿觅食的黄金地带。湖心的岛屿、苇丛和码头是鸟类晚间栖息的好地方,而连片的沼泽是鸟类觅食的好去处,“天时、地利、鸟和”形成了一个自然、适宜、和谐、非常理想的鸟类栖息地和候鸟驿站,为建设银川及西部的鸟类研究、观赏基地,提供了绝好的天然资源。

鸣翠湖湿地区域基本保存了原有自然环境,由于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环境因素,人为影响和破坏因素较少,有大量的鸟类、水生动植物、湿地生物、荒漠植物等生物资源。经2001年专家组实地考察,这里有脊椎动物5纲24目46科129种,其中鸟类14目29科97种;维管植物3门40科82属109种,水生浮游植物7门30科69属,水生浮游动物29种,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29种,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综合体,是我国荒漠化湿地中具有独特属性的生态环境区。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大鸨和小鸨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鸳鸯、黑浮鸥等14种。每逢春夏,成千上万只鸟在这里栖息繁衍,成为鸟的乐园。

鸣翠湖湿地公园确定了“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合理利用”的开发原则,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始终以实现鸣翠湖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持续发展为目标。

鸣翠湖湿地公园确定的发展思路为:一是通过退耕(渔)还湖、补充水源,恢复鸣翠湖原有的风貌和湿地范围,给鸟类资源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二是通过封育治理,禁捕、禁猎、禁牧,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人为因素对鸣翠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三是通过完善和美化生态环境,形成鸣翠湖旅游方面的特色和卖点。鸣翠湖是历史上银川市“七十二连湖”的组成部分,原名岛嘴湖。有历史上的“道祖庙”遗址;有见证鸣翠湖保护发展历史的生长近百年的老柳树;有历史上汉代、清代开挖的水利工程汉延渠和惠农渠;有用于农田浇灌的木制古黄河水车;有黄河巨型景观石和各类奇石、置石;有最具代表性的芦苇迷宫,东西宽800多米,南北长1200多米,由湖中芦苇和水道组成,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世上罕见艺术品,为鸣翠湖一大特色;有既体现沧桑的黄河文化,又体现江南的灵秀景点车水排云,为鸣翠湖标志性建筑;有500亩人工栽植的荷花,您可以春看“小荷才露尖尖角”,夏赏“风过荷举莲障千重”,秋览“芙蓉老秋霜”。

鸣翠湖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优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研及科普教育的价值。

鸣翠湖通过实施退田还湖、植被恢复工程,新增扩湖面积3000余亩。新增加陆地乔灌木及水生植物38种,种植面积2000多亩,种植数量40多万棵(株)。园区在生态绿化的基础上,还确定了发展百枣园、孔雀园、丁香园、菊花园、梅花园、玫瑰园、槐花园、马兰花园、樱花林、沙枣林等项目建设计划,实施引进和培育多品种树种,创立生态园中园景致。

通过我们几年的努力,鸣翠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湿地生态保护体系、和谐的生态环境和逐步完善的服务设施,到处是满眼的绿色、清澈的湖水、幽静的苇丛。我们的目标是把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集生态、休闲、人文、科教为一体的生态示范园区,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把鸣翠湖建设的更美,使鸣翠湖成为银川东部的一颗璀璨明珠。功能分区:生态保护核心区(银青公路以南)生态游览区(银青公路以北)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这里得到完善和统一。

东区

中区西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游览区1、东区是以水景台、东堤六桥、休闲中心、别墅等组成的以会议、休闲为主功能的景观区域。这里属流动且滞留的动区。

2、中区为生态区,是园区的灵魂亮点。生态区以千步廊桥为界,可分为芦苇迷宫区和完全保护区。在这一区域我们设置了瞭望塔,观察、监控生态区及全园的生态系统和游客的安全状况。严禁任何带有污染的人和物进入,同时也起到旅游的情报中心作用。此区又以廊桥为界,北面为生态迷宫区,南面为绝对生态区,生态迷宫区为相对静区,只允许由园区控制组织下供游人驾无污染船只入迷宫观赏游弋,而南面的绝对生态区一律禁止任何人和交通工具入内,并在其中心设置鸟岛供鸟类在绝对自然化条件下生存、栖息、繁衍。这里属绝对静区。

3、西区为本园主要旅游区和控制中心,这里有主入口、观景台、餐饮中心、管理中心、游船码头等主要旅游功能体现。同时也以大面积的陆地绿化为整个园区的生态组成部分。这里属于流动不滞留的动区。

东、西两大区块互相对望,共享中区生态景观。为了解决旅游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东、西两区与中区之间设置过渡区域。在加强过渡区域的环保措施原则下,保证中区的生态环境得以绝对的保护。过渡区基本由水体作为分割,便于控制和隔离。只有一条控制性的千步廊桥凌架东西两区作为唯一通道,有效控制了生态区的环保状况。如是三大区块两条过渡带,一条贯穿东、西两区的千步廊桥切割成园区的主要功能区块面。在利用的同时生态得到有意识的保护和发展。当人们在塞上江南的自然风光中陶冶和休闲时,人们会明白;我们利用了历史,恢复了历史也发展了历史,制造了生态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鸣翠湖湿地公园开发和定位上,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做水的文章,做芦苇的文章,做生态的文章,做大做足芦苇迷宫的文章。通过打造世界最大芦苇迷宫的品牌,浓缩塞上江南美景秀色的主旨,从而形成旅游业的卖点。我们将旅游卖点归纳为“游芦苇迷宫,赏塞上美景(湖光水色,鸟语花香)。”在鸣翠湖湿地公园设计规划了集文化性、趣味性和浓郁生态特色于一身的十大景点景观:

(一)百鸟鸣翠(已建)(六)迷宫寻鹭(已建)

(二)碧水浮莲(已建)(七)青沙漏月(已建)

(三)车水排云(已建)(八)芦花追日(已建)

(四)千步廊桥(未建)(九)东堤夕照(未建)

(五)绿帐问茶(未建)(十)白沙落雁(已建)

其次,恢复和建设“道祖庙”古迹。通过景点景观建设,一是增加鸣翠湖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

二是完善和美化生态环境,增大对游客的吸引力。水上趣味拓展项目水上梅花桩水上S桥勇闯连环岛水上云梯钢丝桥葫芦桥过河抽板勇闯独木桥猴子爬杆水上缅甸桥

阅海湿地公园阅海公园位于银川金凤区,总面积2000公顷。南起艾依河北京路码头,途经西湖游乐园,北通银川市最大的湿地阅海。享有“银川之肾”、“城市绿肺”之美誉。景区内水域面积广阔,河道蜿蜒曲折,依山偎桥,穿街过巷。

湖中有自然植物114种,鸟类107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黑鹳、中华秋沙鸭、大鸨、小鸨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白鹤等19种。每年春夏季节,数十万只鸟类在这里繁衍栖息。湿地内还有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以及大量的昆虫和水生物资源。

这里的冬季娱乐项目众多,有竞道滑雪、滑雪圈、雪地摩托车、冰车、冰上自行车、冰上拔河、雪爬梨、雪地排球、冰陀螺、冰上垂钓、溜冰、迎新春冰雪大联欢、以及冰雪花絮摄影赛等。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地理概况: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宝鸡市千阳县境内,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气候,特点是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气温干燥,降水不均,秋季多连阴雨,冬季较寒冷,春季多季风,夏季气候凉爽。人文概况:千阳县文化积淀深厚,史称“三贤故里”,燕伋、郭钦、段秀实是千阳古代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人物。千阳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现已形成剪纸、布艺、麦秆画等六大产业。自然、水文概况: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千河大桥下游段东西长1900米,南北宽600米左右。滩地分布河两边,千河水从规划区中间穿过,以河流湿地特征为主,兼有沼泽湿地特征。公园的东口是千阳县城的东污水排水口,距冯家山水库库区仅2km,对水质形成直接污染。该段千河水土流失较严重,常年正常水位是709米左右,汛期为每年的8、9月份,洪峰最高水位最大可达713.54米(2010年7月21日测量数据)。该区植被破坏严重,现有少量的人工林和草滩。湿地公园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千河谷地中游,建设项目覆盖千阳县2镇12个行政村,规划四址为东至千阳中学以西至寇家河乡寇家河村以东的千河河床流域,南北以千陇南线和陇凤路为界,南北宽约7.7公里,东西长约6.3公里,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7°3′55″~107°8′13″和北纬34°37′54″~34°41′59″之间,总面积573.2公顷。功能分区:设有管理区、保育区、科研区、休闲区、新家园区五个功能区。现状分析:湿地是承载生命的摇篮、自然之“肾”、水禽恬静的乐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千湖两岸许多河沟被填埋利用,其中包括很多有保护价值的湿地。此外,农业及城市污水涌入湿地,使得千湖流域水质有所污染,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冯家山水库源头水的安全以及宝鸡市百万人口饮用水的保障,给千阳乃至宝鸡气候、水文、生物以及城市生态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大量栽植水生植物,恢复植物群落,改善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已迫在眉睫。规划原则:①生态优先原则: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依据千湖湿地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征以及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全面分析当地的条件和特点,科学地制定绿化方案,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优先种植湿地适应性强、体现本地特色的乔、灌、花、草,把握地方特色,突出地域风格,在继承中求发展,创作出有地域文化和当地风格的优秀园林。③以人为本原则:在千河湿地公园的保护建设中必须注意保护当地村民的利益,合理协调湿地建设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湿地农民的根本利益(经济收入提高、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与湿地建设是一致的,在湿地建设中应针对农民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坚持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