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四首 上课_第1页
即景抒情诗四首 上课_第2页
即景抒情诗四首 上课_第3页
即景抒情诗四首 上课_第4页
即景抒情诗四首 上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知识点回顾: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即景抒情诗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意象:用来寄托感情的具体物、景。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2.表达作者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情绪。3.表达作者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4.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知人论世解诗人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直言敢谏,但不为武则天采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武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反被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艺术特色: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全诗直抒胸臆,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一首登临诗作,题目是《登幽州台歌》,却无一字写登临,连写登临常见的山水树木都没有,诗人眼前的空间景象在诗中完全转化为了时间观念。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更被闻一多评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知人论世解诗人诗歌赏析: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拟人手法,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动;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

艺术特色:虚实相生,浓淡相映。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月”为主体。“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的意象。情景交融望月怀远张九龄知人论事解诗人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一名博物,字子寿。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认为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其文才为当时的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731),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733),以中书侍郎为相。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之。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740)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是抒写怀念远方之人的诗作。月夜独处,最易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寄托了对远人的思念。诗歌鉴赏: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此句为千古传诵之句,背景阔大,感情深挚,意境幽远含蓄。全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令人回味无穷。一对远隔天涯的情人,对月相思,久不成寐,只觉长夜漫漫。

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头两句。主人公终夜相思不能入睡,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而这皎洁的明月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更难以入睡。赏析“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赏析“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夜已深,露已降,衣服已被润湿了。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愁思滋生不已的意思。

洒遍天涯的月光啊,我有满腔的情意,却又无法传送,睡吧,睡吧,让我在梦中与你相见。诗至高潮戛然而止,只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全诗委婉曲折,情致盎然,表现了张九龄诗歌浑成自然的风格。赏析“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一、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从相思写到入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三、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余甘无尽。诗歌表现手法:四、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层层深入,构思巧妙。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贾岛题李凝幽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知人论世解诗人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赏析“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这两句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诗歌赏析:

赏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月光皎洁,万籁俱寂,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动衬静,体现了李凝的幽居的静寂。

赏析“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这两句写诗人回归路上所见。过桥的时候看到原野的斑斓色彩被分开;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赏析“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诗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说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动作,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表现手法:以动衬静

“僧敲月下门”初拟用为“僧推月下门”,你认为“推”、“敲”两字哪个字用得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了一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转旋几圈又回到窝中。用“敲”更能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情怀。思考探究:苦吟诗人贾岛推敲: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在“推”和“敲”中琢磨,不觉撞上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没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为佳。试分析下列诗中以动衬静的手法。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延伸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