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届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物质物质运动的规律实践哲学的物质概念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规律的概念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的起源意识能动性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认识过程实践的概念、特点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运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无辜的猪因“猪流感”一词被许多人加上了“罪魁祸首”的恶名。2009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从当日起,该组织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指代当前疫情,而开始使用A(H1N1)型流感一词。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思考: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提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让你坏俺名声考点21:实践的概念考点22:实践的特点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P4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活动。《创新设计》P189【方法突破】1.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含义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形态发生变化,而不是认识。)即: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易错警示: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P42-43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P42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创新设计》P189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P42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P43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P4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变革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我国现阶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表现为改革。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产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考点2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创新设计》P190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②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都是来自于实践。)≠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45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4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P45实践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原因在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46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特别提示】《创新设计》P19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思考:认识对实践有什么影响?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真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1.(2009·海南)“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练一练B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将这一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表明()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A3.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C4.(2010·江苏单科)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B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句话蕴含哲理相同的是()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A.①②B.②④C.②D.①②③④解析:操千曲、观千剑属于实践活动,晓声、识器意指认识的形成。材料表明实践决定 认识,只有②与之蕴涵哲理相同。①反映的是生产实践,③④体现事物的运动发展。答案:CC6.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这句话所表明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C
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突出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回答7~8题。7.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共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A8.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示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9.“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B16.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多个一号文件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成为农村改革前进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结合材料,谈谈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20分)解析: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然后再 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材料,谈谈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20分)答案:(1)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在推动农村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成为农村改革前进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考点24:真理的客观性考点25:真理的具体性考点26:真理的条件性二、真理(1)真理的含义: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那么,真理有什么属性呢?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②真理的客观性体现在: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内容,即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此,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了吗?其说明了什么?因此,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P47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P47③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其内容是确定的。(不能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因阶级而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论,反对多元真理论,反对阶级真理论。(3)真理的条件性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P47请问: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4)真理的具体性①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对象、特定时期、特定的过程而言的。②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47如果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的运用于另一个条件,真理就会化为谬误。真理和谬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人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但犯错误并不可怕,问题在于能否正确对待错误。(5)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P48《创新设计》P191【方法突破】2.既然真理是客观的,为什么又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因:(1)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但追求真理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2)任何真理都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但是任何认识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这个条件下是真理,超出这个条件则是谬误。原理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考点27:认识的反复性考点28:认识的无限性考点29:认识的上升性三、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含义、原因)P48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P48受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受认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含义、原因)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P49原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3)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P49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是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原理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是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握认识的几个知识点认识的来源:实践认识获得的途径(手段):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的根本目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的基础:实践。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意识与认识的关系《创新设计》P192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知识网络群众路线实践主体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群众基本特征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促进目的认识的过程真理的特征练一练1.(2010·全国Ⅱ)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庄周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是因为他不承认()①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②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确定性③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具有客观性④人的认识结论具有不确定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B2.(2010·全国Ⅰ)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A3.(2011·大连质检)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中能得出的结论是()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②对每一个认识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获得的真理就越多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CB4.(2010·课标全国)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A5.(2010·全国Ⅱ)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时间误差只有15秒。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①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②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③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在平面内有直线a、b、c,若a⊥c,b⊥c,则a∥b;在空间中有直线a、b、c,若a⊥c,b⊥c,则a与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D7.2010年1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世界上目前“最年轻”的黑洞,据悉其形成的时间距今不过30年左右。“最年轻”黑洞的发现说明了()A.认识的主体受实践水平的限制B.认识具有反复性C.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D.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是不断发展的D8.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永恒使命。关于真理和认识关系,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①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 观的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B9.《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确认了()A.真理具有相对性,是因人而异的B.人们的观点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C.不能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是否正确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10.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启示我们()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2010·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材料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认识的特点的知识的掌握。解答此题首先要全面解读材料中不同阶段有关认识的发展变化;其次要准确链接教材中有关人类认识特点的基本观点;再次将教材中基本观点逐一与材料有机结合,进行描述和阐释,论证与探讨。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49年,在率领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入迁北平的路途上,开国领袖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赶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国际船舶租赁:海洋运输设备租赁合同3篇
- 2024年电商产品肖像使用权授权合同3篇
- 2025版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维护合同3篇
- 2024年版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版B版
- 2024年版聘请合同标准文本版B版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改进合同3篇
- 2025版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开发与融资服务合同3篇
- 2025百花广场社区物业服务质量监督与考核合同3篇
- 2024年武汉武昌区二手房购房定金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住宅租赁合同及室内设施租赁及维护及物业服务合同范本3篇
- 计算机程序设计综合实践
- 三年级《安徒生童话》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德邦物流人力资源管理规划项目诊疗
- 基于西门子S7-200型PLC的消防给水泵控制系统设计
- 仪器设备采购流程图
- 盈利能力分析外文翻译
- 不合格医疗器械报损清单
- 高中物理全套培优讲义
- 新一代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操作手册all
- 矿山环境保护ppt课件(完整版)
- 档案保护技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