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_第1页
世界史: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_第2页
世界史: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_第3页
世界史: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_第4页
世界史: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英国专制制度的形成俄国留里克王朝专制制度的形成四西班牙的专制制度引言欧洲君主专制制度是从封建国家向资产阶级国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形态,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16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发展,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欧洲的封建制度逐渐进入了危机。

在这个时期,封建贵族阶级趋于没落,资产阶级兴起,两个阶级势均力敌,均不足以压倒对方,因而在他们的相互对抗和同敌对阶级的冲突中,君主充当了仲裁者和保护者的角色,从而取得了他们的支持,确立了专制统治。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是国王个人专权,他依据“君权神授”说把立法行政司法三权集于一身,并且依靠官僚制度和常备军,对全国实行极权统治。

专制王权本质上属于封建性质,但是它是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下,粉碎了地方割据势力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中世纪的封建割据状态意味着贵族间无休止的战争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新兴资产阶级也乐意使用财力支持君主去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结果建立了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封建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常备军,不得不采取措施奖励工商业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和殖民扩张活动,这在客观上对处于优质状态下的资本主义经济起到了扶植和保护作用。君主是全国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是封建阶级利益的代言人。他虽然采取严厉措施打击封建割据势力,使得贵族丧失独立地位,但他处处维护这个阶级的特权和封建秩序。当资产阶级的势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后,必然与专制王权彻底决裂。这一时期形成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有法国、英国、西班牙和俄国。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专制统治的方式各具不同的特点,君主权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也不同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16世纪经济的发展专制制度的形成掠夺意大利的战争胡格诺战争16世纪经济的发展16世纪,法国的封建母体中已经孕育出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幼芽,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在许多地方的毛织、麻织和丝织业中出现了分散或混合形式的手工工场。地理大发现后,法国沿大西洋海岸的港口通过西班牙发展了对美洲的贸易。国内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这一时期巴黎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三十万。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商人资产阶级成为重要的阶级力量。法国的原始积累的特点是国债制度和包税制度的早期发展,1522年,政府开始发放有息公债券,资产阶级购买公债,把钱贷给国家,依靠放债攫取利润。或者是包征间接税,预先把税款付给国家,然后获得向居民征税的权利,从征税中渔利。在政治上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通过购买官职,以法律家和官僚的身份参加到政府机构里去。因此商人资产阶级与王权保持密切的联系。

然而,法国仍旧是一个封建农业国,人口的90%以上从事农耕。14、15世纪农奴制度趋于瓦解,大部分的农民成为人身自由的世袭佃农,他们除了向地主缴纳货币地租和提供某些劳役以外,还需要向国家缴纳各种苛捐杂税,向教会缴纳什一税。沉重的赋税负担和高利贷的盘剥使得农民出现了分化,

破产的农民部分流入城市成为失业流浪者。马克思指出,对农民的剥削在法国是按不同于英国的方式进行的,“在法兰西,剥夺是以另外的方式完成的,但1566年的穆兰敕令和1656年的敕令相当于英格兰的济贫法”专制制度的形成由于价格革命,贵族的固定地租收入下降,许多人因此陷入债务而出卖土地。但是他们在政治上仍然拥有特权,有的担任中央或地方的重要官职,领受优厚的年俸,贵族的爵位世袭,他们大多都要求加强专制王权,以保持高官厚禄,镇压农民的反抗,维持封建统治。但是那些在地方拥有实力的封建贵族仍然抱有恢复割据局面的企图,因此法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5世纪中叶,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奠定了法国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基础,接着法王路易十一(1461-1483年在位)打败了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消灭了勃艮第公国,进一步扫清了中央集权的障碍。到法兰西斯一世(1515-1547年在位)统治时,王权比较强大,三级会议长期停止召开。法兰西斯一世设立的御前会议掌握着行政管理大权,重大问题由他本人和近臣决策。他下令剥夺男爵的司法审判权,削弱地方势力而加强王权。他又下令仍然保有自治权的那些城市的独立地位,削弱地方势力而加强中央。法兰西斯还着手创设常备军,以之作为王权的靠山。在中世纪的西欧,各国的天主教会是一个特权组织,是国中之国。随着王权的加强,政治的统一,从15世纪起,法国教会开始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实现教会的民族化。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结果教会的收入大部分归入国库,教会名义上从属于罗马教廷,实际上受制于国王,成为专制工具。1539年法兰西斯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法兰西斯一世也实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他禁止法兰德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毛织进口,为法国商人取得在土耳其贸易的特惠权,从而保护了法国的工商业。他还部分地取消了国内关卡,开始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形成。掠夺意大利的战争为了巩固法国在地中海区的商业地位,为了占领意大利领土,法国君主企图利用意大利政治上的分裂和各邦之间的战争,侵略和掠夺意大利。德国皇帝对意大利也存有领土野心,他支持意大利各邦的诸侯反对法国,为此,法王与德皇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战争自149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559年,以缔结卡托·坎布累齐合约告终,法国收复加来港,占领洛林的麦茨、土尔、和凡尔登城。但是侵占意大利领土的目的没有达成,加之长期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削弱了王权。在意大利战争后,法国陷入了长达30余年的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封建混战,使专制统治一度发生严重的危机。胡格诺战争早在16世纪20年代,加尔文教便开始在法国传播,部分贵族、资产阶级分子和农民、手工业者、雇工接受了加尔文教思想,要求改革天主教会。法国南部有野心的大封建贵族也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并且与专制君主对抗,梦想恢复往日的独立地位。加尔文教在法国称为胡格诺教。胡格诺教教徒的人数迅速增加。1559年,他们举行第一次全国会议时,只有15个教派代表出席。两年后举行第二次大会时出席代表达到2000多人。北方有分裂倾向的大封建贵族则仍然信奉天主教,他们与王室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打着“保护王权,保护天主教信仰”的旗号,反对南方的胡格诺教贵族。南北两个封建集团的矛盾由教派冲突酿成争夺王权的战争,史称“胡格诺战争”(1562-1598)。战争中两派互相残杀,在1572年的圣巴托罗缪节(8月23日)晚上,天主教徒在王太后的策划下,在巴黎一地就屠杀了2000多名胡格诺教徒,激起了胡格诺教徒们的强烈反抗,战争比前期更加残酷。胡格诺派在南方建立了胡格诺联邦,这实际上是一个贵族共和国。天主教徒在北方则建立了“天主教神圣同盟”,使得全国陷入了分裂混乱的状态。在混战中,天主教集团的首领吉斯·亨利和国王亨利三世先后被刺死,胡格诺集团的首领波旁·亨利于1589年即王位,称亨利四世(1589-1610)开始了法国波旁王朝的统治。此后,战争又持续了一个时期。长期的封建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战争中封建贵族的军队大肆抢劫和蹂躏,破坏庄稼。同时战争加重了人们的捐税负担,农民和平民开始大规模的暴动,亨利四世的军队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起义镇压下去。被长期的内战削弱了的封建贵族集团,慑于人民起义的威力,彼此妥协,迅速投向国王。1593年亨利四世改信天主教,次年加冕成为全国公认的国王,战争即告结束。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是也让胡格诺教徒享受信仰自由,并且有权担任国家官职。为了保证胡格诺派贵族的权利,敕令有允许他们维持25000人的兵力和保留若干个堡寨。巴黎高等法院还有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徒担任法官,共同处理宗教争端。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国内外战争,使得法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国家财政濒于破产。亨利四世为了巩固统治,采取措施鼓励发展农业,降低农民的直接税,扶植工商业,给手工工场发放补助金,提倡技术改良,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成立贸易公司,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经过一个时期的恢复,法国的经济开始高涨,国王的势力重新抬头。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手工工场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圈地运动社会结构的变化血腥立法和凯特起义专制统治·宗教改革重商主义和反对西班牙的斗争1485年到1603年是英国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这个时期英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因素迅速发展,为此后英国超越其他欧洲国家发展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政治上与此相对应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英国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首推呢绒业。在呢绒主要产地的农村,分散形式的手工工场迅速的发展起来。其他手工业也获得快速的发展。在生产技术复杂的部门,生产过程中已有了明显的分工。在国内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对外贸易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6世纪前期的特点是贸易量的增长掀起了以呢绒输出为中心的对外贸易高潮;后期特点是贸易范围的空前扩大,英国的商业和海上势力迅速扩张,贸易公司纷纷建立,比如著名的莫斯科公司(1554年)、东印度公司(1600).到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英国商人的足迹已越出西欧及邻近地区的范围,同北欧、东欧、近东、北非、和远东诸地区诸国家的商人直接交易。在这个时期英国的商业扩张是和地理发现、海上掠夺、殖民占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揭开了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序幕手工工场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圈地运动农业上资本主义渗透的现象更加突出,它和圈地运动有极大关系。从十五世纪末开始,英国农村发生了一个以“圈地”为外形的大变革。由于租出的圈地现香越来越普遍,逐渐形成了一个圈地运动。16世纪的圈地运动是英国整个圈地运动过程中的第一阶段。

十六世纪的圈地运动发生的原因如下:1根本上是由于农奴制的瓦解和农村商品经济的长期发展促成的。英国农村同国内外市场相联系而且牧羊业也很早就在农村兴起并不断发展农民利用公有地经营羊毛副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为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提供了可能和奠定了基础。2国内外呢绒制造业的大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大幅度的提升,供不应求的局面使得牧羊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事业。3价格革命使得传统的以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大减,具有进取精神的部分封建主萌发出商品、利润的意识4同样的,价格革命,以及城镇工矿企业的发展而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加,造成了粮价暴涨,圈地兴办生产商品粮和经济作物以及畜牧产品的农牧场有利可图。5十六世纪晚期以来英国的人口迅猛增加,旧时粗放经营的敞地制耕作法已经不能满足众多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采用一种进步的高效率的耕作经营法已成为社会和时代的必须,同时要缓解物价增长率对农副产品的冲击,也需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616世纪30年代,亨利八世出售修道院土地,而购地者几乎都圈地用来兴办农牧场,从而促进了圈地运动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在工农业的发展使得英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最大的特征就是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兴起

旧贵族一般依靠征收封建地租他们既无法与新经济竞争有收到价格革命的影响,实际收入不断下降,经纪上入不敷出使得部分开始出卖土地,逐渐衰落下去于是在英国出现了普遍的贵族危机。与此同时,新贵族诞生了。农村中的农场主和租地农业场主是新贵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当中的部分来源于乡绅,还有市民和从自耕农中分化出来的成员。在圈地浪潮中,他们或者是通过契约关系向大贵族租入更多的土地,或者是通过圈地和买地扩大土地的占有。其中有人采用新方法雇工经营,创办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有的则通过土地买卖致富。土地对于他们来说不是用来剥削传统的封建地租,而是作为谋取资本主义利润的手段,因此他们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封建贵族,而是资本阶级化了的新贵族。圈地运动还引起了农名阶级的分化,在少数人致富的同时,还有大批小农失去了土地,沦为了工业或者农业雇工,有的被迫乞讨流浪。这样,16世纪的英国社会便出现了新的阶级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新的阶级矛盾,并且出现了农民流浪这个新的社会问题。血腥立法和凯特起义在国内,都铎王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对广大的劳动人民实行高压政策。政府颁布一系列的“血腥立法”,迫害在圈地运动中被抛出的失业流浪者,对他们实行鞭打、烙印、割耳和降为奴隶等刑罚,甚至是处死。血腥立法最充分体现了封建专制王权的阶级本质。此外还颁布对劳工不利的立法。在都铎王朝专制统治下备受压迫的工农群众不断反抗。1536年开始暴动,此后反抗斗争接连不断,其中以1549年由小贵族凯特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和影响最大。但是起义最终还是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他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圈地的狂潮。农民以武装斗争的方式维护了自己对土地的权利。使得农村中保留了许多的自耕农,这些自耕农成了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新模范军的主力。专制统治·宗教改革都铎王朝从第一个君主——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开始,实行专制统治。亨利七世即位初年,国内局势不稳,冒充约克家族后裔的旧贵族先后三次争夺王位。亨利七世对封建割据势力采取断然措施,下令禁止旧贵族蓄养家兵,解散封建家臣团,摧毁他们的城堡,消除旧贵族反叛王权的后患。

都铎王朝专制制度的特点:1国王把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作为主要依靠力量,在政治中排斥旧贵族2议会下院主要由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代表组成,他们对国王提出的法令几乎是无条件的批准;而得到国王大量封地的世袭贵族组成的上院,对国王也是俯首听令,唯国王马首是瞻。3将英国天主教改组为新的民族化的英国“国教”后,英王成为了世俗和宗教的最高首脑,这在欧洲是绝无仅有的,国教教会不仅作为专制制度的支柱而且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为了加强王权,使得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亨利八世开始改革教会

英国的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的,1533年亨利八世公开和罗马教皇决裂,下令禁止向教廷缴纳岁贡。1534年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唯一最高首脑,对一切宗教事务具有最高权力可以任命教会的各种教职,决定教义,并将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由国王来审判教徒,镇压“异端”,改革教会,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改革后的教会称为英国国教。这样,国教就成了都铎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英国议会又以原罗马教控制的天主教会腐化为由,于1536-1539年通过解散修道院并没收其全部财产的法令。被没收的土地和原属修道院的房产净归国王所有,朝廷里的一些大臣、宠幸和地方上的支持者都受到了国王亨利八世的赏赐。约有2/3的教会土地被抛入市场,转到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手中,结果既充实了国库又使贵族和资产阶级从中得利,他们因此更加拥护王权。重商主义和反对西班牙的斗争都铎王朝为了增强国力,在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包含以下具体内容:1首先限制羊毛原料和粮食的出口,同时限制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工业发展。2为这个时期纷纷兴起的贸易公司颁发特许证,允许垄断特定地区的贸易。3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并建立强大的海军。4.1560英国实行新币制,以金币取代银币。有效的抑制了物价上涨之势,恢复了货币的信用。5.1566年,英国伦敦皇家交易所成立,为东印度公司的前身。6.1568年,伊丽莎白女王特许成立皇家矿业公司和金属开采与冶炼公司,主要开采铜矿和菱锌矿,并允许私人生产硫磺和硝石的专利权,积极制造大炮,改变过去军需品生产依赖外国的状况。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还和其劲敌西班牙展开了长达半世纪的斗争。其原因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1.16世纪的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垄断了对美洲殖民地的贸易掌握了欧美之间的制海权,他的即得利益使英国垂涎,加之它在海上横行无忌,引起英国人的不满(利益吸引;争霸)2炽热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和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并信奉国教的英国怀有憎恨情绪(宗教分歧)英国对西班牙的攻击打击手段主要有:1从十六世纪六十年代起,英国海盗就在大西洋经常抢劫西班牙殖民地和从殖民地运回金银的船只。同时,伊丽莎白女王和贵族、资产阶级也罢这种海上抢劫、走私、和向美洲贩卖黑奴的活动视为发财致富的有效途径。2为了进一步削弱西班牙的国力,英国还支持尼德兰革命。西班牙的回击:

派遣外交官和间谍暗中支持英国国内反都铎王朝的天主教势力,企图谋害伊丽莎白,颠覆现政府。16世纪80年代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终于在1588年爆发了英西大海战,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被彻底打败,海上实力受到重创。英国初步夺得了大西洋航线的控制权,为向美洲扩张开辟了道路,从此英国的殖民侵略势力逐渐向美洲渗透俄国留里克王朝专制制度的巩固16世纪的社会经济沙皇专制制度的确立对外扩张农名处境的恶化和波洛特尼科夫起义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16世纪的社会经济15世纪是俄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国家最终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取得了独立。就在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斗争中,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进入16世纪以后,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1505-1533在位)继承了前任大公统一国家的政策,最后大约在二十年代完成了领土的统一,与此同时,国家也初步实现了中央集权化。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十五世纪中叶起,俄国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到十六世纪已有了220种手工行业。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莫斯科逐渐形成全公国的中心。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与同时期英、法、尼德兰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俄国的工商业是落后的。)在农业方面,15、16世纪的生产稳步增长。三圃制广泛推行随着向边远地区移民垦荒,耕地面积扩大。农奴制的开始形成

15、16世纪,城市的发展和西欧经济发达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不断增长,刺激了俄国的农业生产。当时贵族地主的土地大部分已经租佃给了个体农民耕种,农民的生产物除了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缴纳给主人以外,勉强自给,所剩有限,他们同市场的联系十分薄弱。为了保证获得成批的商品粮和大麻一类的经济作物,贵族不断扩大自营地,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耕地收回,于是在俄国出现了“夺地”现象。结果俄国中部地区的农民的耕地在16世纪末相比16世纪中期减少了1到1.5倍。随之而来的是扩大劳役地租,从15世纪末开始政府用立法手段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1497年的法典规定农民只准在每年的一定时间里(即犹利节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离开主人在以后的法典中再次重申,并规定了更多的限制条件,从而保证了贵族地主又足够的劳动力。因此,当西欧国家,如英国和尼德兰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候,俄国却加强了对农民的奴役,从此农奴制逐步确立起来沙皇专制制度的确立俄国的中央集权制是在国内市场联系比较薄弱,资本主义尚未萌芽的条件下形成的,16世纪初仍然不稳固。在实现领土统一的过程中,原来各公国的王公贵族虽然被莫斯科大公打败,表示臣服,但实际上还想有许多特权,由这些人组成的“贵族委员会”把持了政权,大公要受到委员会的牵制,不征得他们的同意,既不能颁布法令也不能处理重大的司法纠纷和外交事务。伊凡三世虽然采取过一些强化中央权力的措施,但是未能从根本上削弱大贵族的分立势力。继瓦西里三世后,年仅三岁的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即位,由其母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摄政。她镇压了两个皇叔的叛乱,将政权牢牢地政握在手中。1538年摄政王突然去世,“大贵族委员会”发动政变,政权几经转手,以前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措施被废除,封建割据局面重新出现。1547年一月已经长大成年的伊凡四世亲政,改称沙皇,迎娶罗曼诺夫家族阿娜斯塔西娅为妻。同年,莫斯科和全国各地发生人民起义,先后被沙皇镇压下去。各地出现的起义表明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要求政府采取坚决措施维护国内秩序。于是伊凡四世先后召开了“重臣会议”“缙绅会议”开始了改革并宣布编撰新法典。新法典于1550年颁布,规定将司法审判权和行政治理权进一步集中于中央。从1549年到1555年,伊凡四世根据法典精神改组了中央国家机关,设立分掌各部行政事务的衙门,组成政府的官僚机构,彻底清除旧机关,并且限制大贵族和教士的课税特权。地方上则废除总督制,由中小贵族和富裕阶层中选出的地方官和法官管理行政和司法事务。在军事改革方面,新颁布的“兵役条例”规定,武林大贵族的世袭领地还是中小贵族的封地在服军役方面一视同仁,都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量全副武装的骑兵,取消了大贵族的军事特权,中小贵族在服军役上获得了平等权利。16世纪50年代的改革加强了沙皇的中央政权,但是大贵族还是保持着相当的实力,他们伺机背叛沙皇,甚至投降外敌。伊凡四世一方面采取酷刑、流放甚至绞刑来打击大贵族的反叛行为,另一方面推行“特辖领地制”,企图彻底铲除贵族分立势力的根基。他将全国的土地划为特辖区(中央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约占全国土地的一半,由沙皇直接管辖)和普通区(远离中央的边陲地区,由贵族组成的“杜马”管理),特辖区内原属于大贵族的世袭领地一律改为王室领地,分封给为沙皇服务的中小贵族,凡在特辖区内被没收了世袭领地的贵族可以在普通区获得土地作为补偿。为了对付大贵族的反抗,伊凡四世又从中小贵族里挑选出千人成立了“特辖军团”,那些反对特辖领地制的大贵族均受到了残酷的镇压。伊凡四世因而获得了意为“恐怖的”伊凡这个称号(即伊凡雷帝),特辖领地制的推行,大大削弱了的贵族的经济和政治实力,而沙皇专制统治则在中小贵族和城市富裕阶层的支持下巩固起来。对外扩张

在对外关系上,16世纪期间,俄国主要推行扩张政策,其目标一是通过陆地蚕食逐步扩大领土,二是争夺出海口。

为此,伊凡四世首先将矛头对准伏尔加河中下游的各蒙古汗国。一番战争后,俄国将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山脉以西地区全部归入其版图,这为进一步侵入中亚、高加索和西伯利亚开辟了道路。1581年9月,开始了对西伯利亚的军事扩张,到1584年征服了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蒙古人汗国,随后在其上建立了多个军事城镇,作为进一步侵占西伯利亚的据点。大约半个世纪以后,俄国的势力向东一直延伸到了太平洋海岸。

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沿海地区和出海口,伊凡四世发动了立窝尼亚战争。1558年四万俄国军队从北部攻入立窝尼亚,占领了芬兰湾南岸要塞那尔瓦和捷尔普特港。1560年又从中部进攻占领了立窝尼亚大片领土。俄国人的入侵引起了波罗的海周边的国家干涉(瑞典、波兰、立陶宛等),瑞典出兵占领了爱沙尼亚北部地区,立窝尼亚其余部分被立陶宛公国控制,争夺立窝尼亚的战争遂变成了国际战争。俄国与多国交战,连遭失败,加之国内贵族骚动局势混乱,伊凡四世被迫与波兰于1582年签订十年休战条约,双方都放弃所占地区。1583年又同瑞典缔结停战协定,波罗的海沿岸部分土地归属瑞典,战争就此结束。

结果俄国不但没有夺得出海口,反而丧失了波罗的海沿岸部分土地。农民处境的恶化和波洛特尼科夫起义延续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给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筹措军费,政府不断加税,贵族地主也竭力加重封建剥削压榨农民,任意提高租税额,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和农奴负担异常的沉重,无法维持生计,有的被迫流浪、乞讨。伊凡四世晚年和他的儿子费奥尔多统治(1584-1598)初年,俄国农村呈现一片萧条的景象。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政局动荡,危机四伏。1598年沙皇死去,无嗣,留里克王朝告终。沙皇之位引起了争端,外国武装干涉趁虚而入。最终大贵族夺得政权,推举瓦西里·叔伊斯基为沙皇(1606-1610年在位)。叔伊斯基统治时期俄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其规模最大的是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起义。1606年夏,波洛特尼科夫在西南部征集起义军,7月向莫斯科进发,沿途得到了城乡居民的积极响应,这时起义军发展到了约10万人,但是起义军中成分复杂,卷入起义的小贵族在战斗关键时刻投降沙皇。12月2日,在考杰尔村附近被打败,起义军退却至卡卢加,在那里继续顽强抵抗沙皇军队的围攻。1607年5月,在摩尔多瓦人和玛里人的支援下取得胜利。起义军从卡卢加转移到土拉城,与另外一支起义军汇合,又坚持了四个月之久。最后,沙皇军队在乌帕河筑坝,截流灌城,守城起义军队弹尽粮绝,最终停止了抵抗,领袖被捕遇害,起义失败。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波兰封建贵族趁俄国发生农民战争的机会,策划武装入侵俄国。他们推出第二个伪季米特里,由他率领波兰贵族军队进入俄国,1608年10月兵临莫斯科城下,屯兵于近郊,自称沙皇。与此同时,波兰军队从西部入侵,控制了伏尔加河中上游大部分地区。当俄国人民奋力抵抗波兰军时,叔伊斯基却不依靠群众,于1609年2月同瑞典缔结同盟,请求瑞典派军援救,这无疑是引狼入室。结果使俄国的大片领土被波兰军和瑞典军占领,叔伊斯基也随之倒台,皇位空缺,波兰军队占领莫斯科。在这国家面临被瓜分和灭亡的危急关头,人民群众和爱国贵族、将领挺身而出,反抗侵略者。他们组织民兵,收复被占领的领土,并且在1612年10月从波兰军手中夺回了莫斯科城。民军领导人在1613年2月召开缙绅会议,选举国家首脑。大贵族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当选为沙皇(1613-1645年在位),俄国从此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1613-1917年)西班牙的专制制度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落后王权的加强腓力二世的反动统治工商业的发展

西班牙于15世纪末实现统一后,逐渐强大起来。国王拥有4万人的常备军,于1492年收复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占领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结束了长达7个多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1516年国王斐迪南二世死,无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