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构第一节法国重农学派一、重农学派概述二、魁奈的经济学说三、杜尔阁对重农学派的发展一、重农学派概述(一)、重农学派(二)、重农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三)、重农学派的产生(四)、重农学派的学术特点(一)、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是18世纪中叶产生于法国的一个主张自由主义和重视农业的经济学流派。主要信条:自然秩序、自由放任、重视农业、对土地所有者征单一税、整体经济联系。学界对重农学派地位的认识:重农学派是“第一个以完整而始终一贯的经济理论为其指导思想的经济学流派”;“第一个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学派”;“最早的联系紧密的学派”;“第一个现代经济学学派”;“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学派”。重农学派被认为是现代自由主义的重要来源。在法国人季德和利斯特的《经济学说史》中把重农学派称为政治经济学“真正的奠基人”,认为将这一称号让给斯密是轻率的,应归还给法国,因为斯密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从重农学派那里借来的。“重农主义者开拓了道路,使斯密和此后100年间所有的学者沿着它前进。”
---夏尔·季德、夏尔·利斯特:《经济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P14)(二)、重农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1、税收制度的混乱重商主义制度下的税收既沉重又混乱。地方政府关税——市场割据——阻碍流通“包税人”制度——税收的随意性与不公平税收由农民负担而贵族和神职人员免于征税2、管制的危害
“法国政府对贸易进行严格的控制。谷物贸易管制。谷物的国际贸易被禁止。即使是国内贸易,也受到严格的管制。从事谷物国内贸易需得到许可证,确定种类、数量、价格和销售地。严格管制的结果是,一个地区粮食充裕甚至发霉而在相隔几英里的地区却有人饿死”。
——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3、行会与垄断
中世纪兴起的行会制度在法国一直存在到18世纪后期(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限制劳动力使用、限制和管制产出、控制业务范围、实行固定价格、反对外来竞争。经营权争端。“卖烤鹅的和贩卖家禽的相互争吵了大约半个世纪,最后后者只能经营未经加工的家禽;巴黎经营旧衣服的零售商和裁缝之间的诉讼长达300年”。
——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P28——294、柯尔培尔重商主义政策的失败
和约翰·劳货币改革的破产
柯尔培尔主义——农业的极度衰落、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恶化、国民经济濒临绝境。约翰·罗的币制改革政策。无限制地发行银行券,收回金属货币。结果引起了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币制改革的失败使得经济问题成了法国社会中最重大的中心问题。马克思说:“重农主义的产生,既同反对柯尔培尔主义有关系,又特别是同罗氏制度的破产有关。”(三)、重农学派的产生
1、魁奈与重农学派
1756年,魁奈在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上发表《农民论》,次年又发表《谷物论》,标志着魁奈经济学生涯的开始。同年,孔德·米拉波侯爵(1715—1789年)出版《人类之友》,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米拉波接受魁奈的观点和主张,成为魁奈的门徒和学生。魁奈利用他创立的完整的重农主义的经济理论,利用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团结了一批门徒和追随者。每周一次在魁奈的住所聚会,宣读论文,交换思想,吸收新成员。“星期二聚餐会”。拥有自己掌握的刊物,《农业杂志》、《公民历书》。在1760到1770年间,重农学派成为显学。
“他们忠实地吸收和接受了宗师的教诲,其忠诚的程度在整个经济学史中只有两个例子可以与之相比:那就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启示的忠诚,以及正统凯思斯主义者对凯思斯的启示的忠诚。”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P3362、重农学派与中国(1)法国的中国文化热(2)魁奈与中国文化(3)杜尔哥与中国(1)法国的中国文化热
重农学派兴起和活跃的时期,正是中国乾隆(1736—1796年在位)年间。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在法国上层社会流行和崇尚中国文化。
伏尔泰: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这个民族已有高度的文明了”,“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儒教)了”,“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
——转引自谈敏:《法国重农学派的中国渊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魁奈与中国文化
魁奈被称为“欧洲的孔子”。崇拜孔子。鼓动法国国王在凡尔赛宫仿照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籍田大礼”。当时他们出版的书籍,为了显示其权威性,有意将出版地写成北京。
1769年出版的《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将中国的专制制度作为人类政治制度的典范,并以中国制度为标准设计他的理想制度。(《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3)杜尔哥与中国
1763年,有两位留学法国的中国青年完成了学业,准备回国。人们希望通过这两位中国青年了解中国的内部情况。杜尔哥向他们提出了52个经济问题,拟让他们回国后在研究本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予以回答,以帮助法国思想家全面系统而真实地掌握中国的经济情况。
“为了使他们能够明白这些问题的目的和意义,我又在这些问题前面写了一篇关于社会的各种劳动和财富的分配的简略分析。”
这就是《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的直接起因。
——杜尔哥《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商务印书馆,1961年,P11(四)、重农学派的学说特点1、强调“自然秩序”
重农主义是“自然秩序的科学”
“自然秩序”:人类社会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自然秩序是上帝创造的。人类的幸福是建立在“自然秩序”之上的,人们如果不遵守它,就会使社会蒙受灾难,陷入黑暗、混乱、无序之中。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国皇太子向魁奈抱怨做国王的艰辛。魁奈说:“我不认为当国王有什么困难。”太子问:“如果你当国王会做什么?”魁奈曰:“什么都不做。”太子追问:“如何才能统治好国家?”魁奈神秘地说:“道。”
——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P31“人为秩序”: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如果人们认识到“自然秩序”并据此制定“积极秩序”,则社会处于健康状态,人类便能享受最大的幸福;相反,如果违背了自然秩序,社会就会处于疾病状态。
2、理论实质与外观的矛盾——
重农学派理论反映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如自由放任),他们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析也是从资产阶级的视野(三个阶级)进行的。
打着封建制度的招牌,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重农学派理论的封建外观使当时法国宫廷贵族接受了他们的理论和主张。他们的理论主张,实际上所要建立的是一个与封建制度相对立的制度。3、重视农业:农业是社会财富的源泉重农学派认为,社会财富是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纯产品”,农业是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
工业和商业是非生产部门,也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只有农业才是致富的源泉,才是一国繁荣富强的根本。
二、魁奈的经济学说
(一)生平和著作法国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重农学派创始人。在《谷物论》中提出“纯产品”学说。1758年发表《经济表》。此外,还著有《人口论》1757年、《赋税论》1757年、《农业哲学》1763年、《自然权利》1765年、《农业国经济统治的一般准则》1758年、《租地农场主论》、《关于货币利息的考察》等。
(二).主要经济思想1.财富的增长及其因素
魁奈认为真正的财富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但是,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是无条件地完全等同于财富。“有使用价值而没有出卖价值的财物和有使用价值又有出卖价值的财富应该加以区别。”他说:“土地生产物本身还不是财富,只有当它为人所必需和买卖时才是财富。”显然区别在于作为财富不仅是使用价值,而且是使用价值与出卖价值(即交换价值)的统一。
关于影响财富增长的因素,魁奈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影响财富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所有这些因素中,他特别重视消费和人口,以及在物物交换中“价格”的作用。
附:价值观
魁奈认为在自然秩序(即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只有彼此价值相等的东西才能互相交换。他认为产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它所消耗的物质材料,其中包括所消耗的原材料,也包括劳动者所消耗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成本价值)。魁奈所说的劳动者包括工人和资本家。资本家所消耗的生活资料是他的利润,工人所消耗的生活资料是工人的工资。魁奈认为工业品的价值就是由生产它的生产费用决定的。魁奈所说的彼此价值相等的东西实际是指生产费用相同的商品,只有这样的商品才能相互交换。
2.纯产品学说(剩余价值)
魁奈重点考察的是作为价值的财富的增加
——“纯产品”
1)什么是“纯产品”?魁奈认为农业中每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余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这个“纯产品”实际就是农业总产品(C+V+M)超过生产费用(C+V)的余额,也就是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在他看来,只有纯产品增加,一国财富才能增长。
2)“纯产品”从何而来?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才创造“纯产品”。其他部门,包括工业生产在内,都不生产“纯产品”。这是因为农业生产中有“自然”参加工作,自然在协助劳动进行着新物质的创造,因而能使物质财富增加。其他部门没有“自然”参加工作,没有新物质的创造,也就不能增加物质财富。认为只有农业生产能使财富增殖,其他部门只不过是改变原有财富的物质形态,最多不过是原有物质财富的相加。这样他就又把“纯产品”的生产归之于自然力的产物,归之于“自然的恩赐”了。
3)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魁奈根据他的纯产品学说,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认为只有生产纯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农业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这样农业就成了唯一的生产劳动部门,“纯产品”也就只表现为剩余农产品。
4)纯产品转化为地租(分配)既然魁奈认为纯产品是自然力即土地生产力的产物,因此他认为全部纯产品都应作为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地租也就成了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他把利润看作是资本家的工资,象劳动者的普通工资一样,加到产品的生产费用中去,而利息则被他看作是违反自然的高利贷。
5)地租和工资的关系(分配)魁奈和配第一样,认为工资是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是生产上所必需的支出,这种支出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纯产品的大小,影响着财富增殖,所以,纯产品的大小同工资成反比,地租量取决于工资量。这样,他也看到了地租和工资的对立关系,看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在他那里,土地所有者表现为真正的资本家,而全体农业生产者,包括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都表现为土地所有者的雇佣劳动者。
6)大农经营和小农经营魁奈主张法国农业要实行大农经营,避免小农经营。他认为,在提供纯产品和增进国民财富上,大农经营优于小农经营。而且在他看来,只有雇用工人进行生产的大农业才能提供纯产品。而个体劳动的小农户并不提供纯产品。可见纯产品不是一般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物,而是农业雇佣劳动者的产物。所以他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大地的果实是上帝赐予的,而手工业的产品是人制作出来的,人没有力量创造物质。这样的结论显然只具有神学的意义。”(季德)“按照重农学派逻辑,我们准备用类推法,认为每一对结婚的夫妇不生育二个以上的孩子就没有生殖力”。(斯密)后人对魁奈纯产品理论的批评:3.社会阶级的划分
以能否创造纯产品来区分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生产阶级:从事农业生产的阶级,包括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不生产阶级:从事工商业的阶级,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和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从属人员、国王、官吏及教会等。魁奈的阶级划分标准是错误的。他不是从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来划分阶级结构,因而不能正确地反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划分掩盖了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区别(资本家和工人成为一个阶级)。4.资本理论
投入农业的资本才是生产资本。农业资本区分为:
(1)原预付,即用来购置农业设备的基金。通常几年预付一次,如添置耕畜、农具、仓库、房屋等,一般部分地纳入每年的生产费用,并从每年的产品售价中逐年收回。
(2)年预付,即每年花在耕作劳动上的支出。每年预付出去,包括种子、肥料、工人的工资等。一般全部纳入每年的生产费用,并从每年产品的售价中一次收回。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经济表》
魁奈理论的主要部分——《经济表》
《经济表》是魁奈所有经济论述中最杰出的部分,是魁奈理论体系的全面总结,它以自然秩序、财富、纯产品、三个阶级的划分等基本经济理论观点为分析的基础,试图用宏观方法来分析投入产出的平衡问题、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以及国民财富的创造和分配的关系等。《经济表》有若干种不同的版本模式,而为人们引用较多的是《经济表分析》(1766年)中的《算学范式表》。该表是魁奈《经济表》的基本模式。
分析的前提和假定条件
(1)
整个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
(2)
社会上划分为三个主要阶级;
(3)
社会资本所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
(4)
各阶级之间的流通采取固定不变的价格;
(5)
商品和货币流通只在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各阶级内部的流通略而不谈;
(6)不考虑对外贸易。
分析的目的
《经济表》旨在说明:
①全部农产品在三大阶级中如何分配才能使再生产正常进行;
②在产品分配中,各经济部门如何相互联系并构成有机整体;
③农业如何因“纯产品”而成为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基础。流通开始前社会各阶级的情况
a.生产阶级50亿年产品
实物构成:40亿粮食和10亿原料
固定资本消耗10亿
价值构成:流动资本消耗20亿
纯产品20亿
生产条件:原预付100亿,每年消耗10亿,折旧率10%,每年补偿20亿年预付。
b.土地所有者阶级20亿货币
c.不生产阶级20亿工业品
经济表的图式
再生产总额50亿生产阶级的年预付
20亿+10亿土地所有者阶级的收入
20亿不生产阶级的预付
10亿
10亿用于支付收入及原预10亿付利息10亿的数额
10亿
合计20亿年预付20亿合计50亿44
《经济表》中的全部流通过程,包括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在内,可归纳为五个行为:
1、土地所有者阶级用10亿里弗尔向生产阶级购买粮食用于个人消费,结果10亿货币单位资金流入生产阶级手中。
2、土地所有者阶级又用余下的10亿向不生产阶级购买生活用品用于个人消费,结果10亿资金流入不生产阶级手中。
3、不生产阶级用所得的10亿向生产阶级购买粮食用于个人消费,结果10亿资金流入生产阶级手里。
4、生产阶级用流回手里的10亿资金向不生产阶级购买生产用品作为生产资料以补偿“原预付”的消耗,结果10亿资金流入不生产阶级手里。
5、不生产阶级又用所得的10亿向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原料以补偿生产工业品所用原料或经营资本,结果10亿资金流入生产阶级手里在。
上述五个行为的结果是:
1、生产阶级用30亿农产品换取了10亿元生产资料和20亿元资金。生产资料用于补偿原预付物资损耗。20亿作为次年地租,另有20亿农产品可作为次年的年预付,次年简单再生产可进行;
2、不生产阶级出售20亿工业品从生产阶级那里购买10亿工业原料和10亿粮食,次年的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
3、土地所有者阶级用所获20亿地租购买10亿粮食、10亿消费资料(生活用品),满足他们一年的生活需要。通过上述一经济年度的整个经济运动,又回到年度开始时三个阶级的状况,再在下一年度,同样的经济运动又继续地往复下去。
独创见解1.《经济表》的出发点是土地上每年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它是以一年收获的终结作为循环的开始。2.“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把货币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资本流通的一个要素”。(马克思)《经济表》的重要意义
①《经济表》中运用了抽象法,这种分析方法给后人以极大的启示。②宏观分析的第一次天才尝试,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详细而严谨的经济循环流程图式。表达了宏观经济整体均衡的观念;(投入---产出分析,一般均衡的实现。里昂惕夫,1973诺贝尔经济学奖)③是国民收入分析的思想来源;(总量分析)
《经济表》的错误:
(1)生产阶级的预付有“年预付”和“原预付”的区别,但不生产阶级则没有这种区别;(2)年总产品应该是70亿,而不是50亿;(3)不生产阶级把20亿工业品全部卖给了土地所有者阶级和生产阶级,而自己没有工业品供自己消费。6.人口思想
魁奈的人口论述从一开始就是借助于中国的资料说明的。熊彼特认为魁奈的人口论思想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先驱。魁奈谈论中国人口问题的第一个印象是人口众多而稠密。中国人口问题给予魁奈的另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是因人口多而造成大量居民的贫穷状况。魁奈从中国的这一现象中提出了一个后来对形成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产生过相当大影响的重要命题,即人口的增殖比财富的增长快,而人口过多便会导致国家的贫穷。
魁奈在《人口论》中反复申明:人口增长完全决定于财富的增加,财富和人口只有在由财富本身造成的富足生活条件下才可能维持;反之,如果财富和人口的比例遭到破坏而人口显得较多的话,这种人口过多将促使国家愈加贫穷,工资将成比例地随着人口增加而下降,消费将成比例地随着工资的下降而下降。魁奈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关心和重视,还可以从他设想为中国的“过剩”人口寻找出路这一点上表现出来。他设想用禁止早婚来抑制中国人口的增长。类似后来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称之为预防性的“道德的节制”。他设想通过开辟国外殖民地来解决中国的人口过剩问题:“在一个受到美好统治的国家里,为了防止人满为患,除了在良好管理的保护下能够开拓殖民地作为其出路以外,没有其他出路。……在这个帝国的邻毗地区,有许多在以往某个时候曾被欧洲人占领过、现已被(欧洲人)抛弃或部分荒芜的大岛屿。这些地方对于中国的过剩人口来说,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吗?确实,爱国主义或对祖国的热爱,在中国人中间是如此强烈,致使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国家。但是,看来政府也没有引导他们走向那条道路。”7.魁奈的经济政策主张
魁奈经济政策主张的总原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提倡生产(主要是耕作)和贸易领域的自由放任或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判断一个社会健康与否就看它是否符合自然秩序的标准。魁奈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即在于阐明这种客观的经济规律,使人为秩序符合自然秩序。怎样才能处于这样一种自然秩序的状态呢?要靠竞争和自由放任。维护私有制。反复强调私有制是符合“自然秩序”的,私有制的安全是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础。实行大农业经营。魁奈认为小农业经营想获得很大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只有把土地集中形成大农业经营。整顿税收。废除其他赋税,实行只向土地所有者阶级征收一种单一的地租税,也就是只向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的那部分“纯产品”征税。实行单一租税还可以简化税制,大大降低征收税时花费的费用。
三、杜尔阁(1727~1781)对重农学派的发展(一)生平和著作《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66年《关于商业的主要问题》1755年《市集与市场》1756年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是他最重要的著作,这是他为当时在法国留学的两个中国学生写的一个提纲。杜尔阁在经济理论上集中研究了财富问题,着重考察了财富的形成和收入的分配。
(二)对魁奈重农主义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1.对社会阶级结构理论的发展杜尔阁把魁奈的三个阶级划分为五个阶级,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都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把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他没有把工农业两大部门中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分别合并为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亚当·斯密做到了这一步。他指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占有资本,还是一无所有。
农业工人
生产阶级
农业资本家魁奈
杜尔哥
工业工人
不生产阶级
工业资本家
土地所有者阶级魁奈认为“纯产品”是“自然的恩赐”,杜尔阁把“自然的恩赐”转化为农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农民劳动的赐予,是农民劳动利用了特殊的自然生产力的结果,土地如果离开了劳动便不能生产任何东西。杜尔阁认识到“纯产品”转化为地租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是土地私有权的结果,比魁奈更进一步说明了地租的本质和根源。
2.对纯产品学说的发展
3.对资本理论的发展。
杜尔哥不仅直接以“资本”这一用语来代替魁奈常用的“预付”,而且具体地分析了资本的各种用途及其收入的性质。他指山,资本可以买进一份田产而取得地租收入;用作制造业和工业方面的垫支以获取工业利润;用作商业企业的垫支获得商业利润;还可以用来放债取息。这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集团及其基本收入的性质,是对魁奈资本理论的重要发展。
重农学派衰微的原因
(1)中心思想依附于自然秩序——受限于土地(2)相信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3)未见工业革命的曙光——忽视了工商业的影响力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受重农学派影响经济表→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纯产品/净值→(剩余、再生产)凯恩斯的总量均衡与魁奈的宏观分析存在渊源关系。重农学派的影响小结:
重农学派重视农业、重视自由竞争和宏观均衡,使经济学的视野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尝试说明剩余产品,这些都为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了贡献。思考题:《经济表》的分析及其中蕴含的重农思想(纯产品理论,政策建议)思考:中国传统的“重农”中国传统的“重农”是以朝廷为本位的,重的是“农”而不是“民”,那时的“重农”往往要“抑商”,“重农抑商”,包括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即所谓“驱民归农”。这样一来,朝廷越“重农”,农民的自由越少,越被束缚于土地。另一方面“抑商”意味着强化官府管制,越“抑商”,官府的权力越大,弄权越滥,其结果是小民的买卖被“抑”,而红顶官商的坑农反而更严重了。重农学派的“重农”重农学派则是在西欧近代初期遗留的中世纪束缚还相当严重的情况下,强调“顺其自然”,主张消除束缚、给农民以更多的自由和权力。“福利重农主义”今天的发达民主国家实际上流行一种新的“重农主义”,其内容不仅是给农民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这可以说是对魁奈思想的继承),还包括要求政府对农民承担更多的责任、满足农民的公共品需求、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福利保障乃至贸易保护。可以谓之“福利重农主义”。中国从“重商主义”到新“重农主义”“当现实的阳光照耀历史的尘埃的时候一切历史也就成了当代史。”
2004年起我国开始重视“三农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重农主义”?在目前自由、福利双不足,尤其是农民在自由权利比城里人更易被侵犯而福利水平也比城里更低的情况下(农民在迁徙权、产权、经营自主权、契约谈判权方面都存在缺失以及“缺医少教无保障”),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重农主义”?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建国后,共产党政府就确定了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中国是一个穷国,只能将农业剩余转化为资本,只有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来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第一波剥夺——毛泽东时代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建立以乡养城和以农促工的体制,利用农产品定价权,利用税收制度以及工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从农村吸取资源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以及城市建设。有学者就把这种做法叫作“内部殖民地”。第二波剥夺——改革开放以来1、对农村土地的剥夺在整个征地的收入中,农民所得的份额5%-10%,集体得25%-30%,政府获得60%-70%。2、对农民工的剥夺对农民工的高强度的剥夺造成了所谓的“中国制造”的无限廉价。3、对农村的人力资本的剥夺这种“剥夺”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上:一是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剥夺,即偏向城市的国家财政及其相应的投资政策;二是人力资本形成后城乡之间不同的溢出效应。继续推进城市化?建设新农村?由剥夺到反哺
第二节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自配第以来的古典经济思想,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建者。后人给斯密的定位:“经济科学之父”(西方经济学界)“近代经济学说的创始人”(西方经济学说史家)伟大的经济思想家、哲学家、修辞学家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生平与著作
生平:
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17岁进入牛津大学——25岁在爱丁堡大学作讲座——28岁主持格拉斯哥大学讲席(逻辑学、道德哲学)——41岁游历欧洲大陆——53岁写成《国富论》——64岁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67岁病逝(1790.7.17)
著作:
《道德情操论》1759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简称《国富论》)《哲学论文集》1795年《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1896年一、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产生(一)斯密经济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1.与18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18世纪50~60年代,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时期。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政策还阻碍着新兴产业资本的发展。斯密的经济思想代表了产业资本同封建残余作斗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2.政治上,这时英国是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共享政权,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仍占多数,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还不稳固,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仍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斗争的焦点是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问题。3.斯密经济学说的形成也深受法国重农主义和英国从配第以来的经济学说发展的影响。
(二)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1.斯密作为18世纪中后期代表产业资本利益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增加社会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为英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武器。2.他的《国富论》最先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经济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3.这部著作以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主线,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范畴,几乎包括了经济科学的各方面的内容,已经形成为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4.这部著作具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清晰的结构,并且同时运用了抽象分析和归纳综合方法,既有对经济过程本质的一定分析,又有对经济事物较充分的数量分析;既有对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析,又有对经济发展现实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较全面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问题。基于上述,我们说亚当·斯密最先建立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三)《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在伦敦出版。19世纪末,中国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将该书第一次译为中文,译名《原富》,1902年出版。1972年和197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国富论》中译本(上、下)。1.《国富论》的主题、结构主题(或中心思想)
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即阐明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长条件。国民财富——供给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他说:“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结构:
⑴理论——第一、二篇⑵历史——第三、四篇,包括经济发展史和学说史⑶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公共财政——第五篇,分析最重要的宏观问题
第一篇的主题是劳动生产力得以改进的原因何在?劳动生产物按什么顺序自然而然地分配给社会各阶级?这一篇在全书具有决定意义。以分工作为逻辑起点,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强调分工,把分工看作国民财富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了古典学派中系统的分工学说。结构大致是:分工——交换——货币——价值——三个阶级的基本收入。
第二篇论增加国民财富的第二个因素——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分析了资本的作用和资本积累的条件;资本按其用途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同时分析了资本的几种形态(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区别)。
这一篇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分析。这个理论对后来理论的发展和在经济实践中的运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篇论述国民经济史,论述不同国度,其财富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和后果。对近世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考察和总结,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它既是对前两篇所树立的理论原理的证实,也是进一步的充实和发挥:在此斯密批判了一切形式的封建关系,揭露这种人为关系的罪恶,论证只有资本主义关系是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自然关系。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思想史),是对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的最早的理论概括。全篇九章,其中有八章是批判重商主义的理论、政策及其实践的。最后一章分析重农主义体系,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了他们的成就和功绩。本篇内容近乎经济学说史。要探讨的是不正确的政策和学说怎样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人,属于财政学问题。斯密在这里论述了国家的支出、收入和公债,并提出了资产阶级财政学史上著名的公平、确定、便利、经济四大税收原则。
√《国富论》以增长国民财富为中心和主线,几乎包括了经济科学各学科的内容,反映了斯密力求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意图。√《国富论》就其结构和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来说,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3)、经济学说史(4)和财政学(5)。附录:《国富论》目录
序论及全书设计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论分工
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由
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十一章论地租
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序论
第一章论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第三章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引言
第一章论财富的自然的发展
第二章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
第三章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第四章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引言
第一章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第三章论对其贸易的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各种货物的输入所加的异常限制
第四章论退税
第五章论奖励金
第六章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论殖民地
第八章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九章论重农主义,或把土地生产物看作是各国收入及财富唯一或主要来源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第一节论国防开支第二节论司法开支第三节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的开支第四节论维护君主尊严的费用
第二章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第一节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资金或收入源泉第二节论赋税
第三章论公债《国富论》的历史意义1.建立了第一个经济学体系。第一次把当时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纳为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体系,使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2.“经济人”假设的运用。经济学方法论基础。经济学逻辑演绎的起点。(概念的提出者是约翰·穆勒)3.自由放任政策的提出和论证。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传统-自由主义。2、研究方法抽象演绎法(主要方法)经验归纳法(作为辅助和补充)“斯密的著作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演绎法与归纳法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混合。”
---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四)“经济人”假设与“看不见的手”原理关于人性论的分析
道德的人——具有利他之心、同情心、怜悯心经济人——自利,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对经济人的论述
“经济人”:是指在各种限制条件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单位;人是理性的,总为自己打算,并受利益驱使;每个人是他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自然应有自行其事的自由;假如不加干预,他不仅会达到自身最高的目标,而且有利于推进公共利益。“看不见的手”原理
“看不见的手”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
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达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社会利益
思考在公有制条件下,促使人们发展生产的动力是什么?个人理性集合起来一定会转变为整体理性吗?“无形的手”就是个人的利己心吗?二、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一)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创造财富的片面看法,强调一切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他强调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并认为增加国民财富靠两种方法:第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第二是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减少非生产劳动者人数。前者靠加强劳动分工;后者靠增加资本。1、财富的原因之一——分工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方法。(1)他从手工工场的特点出发,总结了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
①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和专业化而增进;②分工可免除工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费的时间;③分工使操作简单化,可促进机械发明。(2)继而考察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指出文明国家的一切工业品,从生产原料、制造工具到加工成品、运输出卖,都是由各行各业分工协作而成。这种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产量增加,各生产者之间通过交换,互相供给需要,使社会各部分联成一个协作的整体。(3)在他看来两种分工只是范围不同。他认为分工是人类本性中互通有无的交换倾向引起的。也指出了分工给工人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操作单一、呆板、妨碍工人智力发展。2.财富的原因之二——资本认为资本是总资财中用于再生产以取得收入的部分。提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用于生产或购买物品,然后通过出卖以取得利润的部分,可称为流动资本。用于改良土地或购买机器等不用通过出卖即可提供利润的部分,可称为固定资本。认为资本积累是扩大生产、增加财富的重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的源泉看成是资本家勤劳节俭的结果。“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主张积累资本,反对奢侈浪费。国民财富的决定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比例国民财富劳动生产力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市场范围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总之,国民财富的原因:直接的原因是劳动生产力和从事生产性劳动的劳动力的比例。而这两个直接原因,都可以追溯到一个间接的原因:资本积累。因此,资本是国民财富的决定因素。(二)财富的交换——货币和价值论1、交换的媒介——货币理论斯密认为分工发生之后,人们就要靠交换生活。他论述了作为交换工具的货币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在交换中的作用。认为货币是在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中产生的。起初在各个地方充当货币的商品是多种多样的。后来集中到用贵金属作货币,开始用金属条块,后来又发展为金属铸币。斯密突出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作用,认为“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轮毂”。斯密赞扬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方便了流通,减少了费用。2.交换的原则——价值和价格理论首先,斯密在探寻价值本源的时候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指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也就是指出了交换价值的大小跟使用价值没有关系。其次,提出了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劳动。斯密这里说的劳动是指所有生产部门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即劳动一般。马克思在评价斯密的这一贡献时指出:“在农业、制造业、航海业、商业等等实在劳动的特殊形式被人们轮流地认为是财富的真正源泉之后,亚当·斯密宣布劳动一般”。
论证方式:从分工理论引出劳动价值论自分工完全确立以后,每个人所需要的物品,大部分都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产品去交换别人的劳动产品来满足的。因此,商品同商品的交换,也就是劳动同劳动的交换。所以商品的交换价值即这种商品同那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关系,就是由劳动来决定的了。斯密的进步:配第命题:价值由劳动和土地共同决定;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生产金银的劳动(具体劳动决定)。斯密的进步:决定价值的劳动理解为一般社会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最后,进一步研究了决定交换价值的劳动究竟是哪一种劳动(两种劳动)。(一)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劳动成本价值论)。斯密指出:“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二)购得劳动决定商品价值(支配劳动价值论)。斯密指出:“任何一种商品,对于占有这种商品而不打算自己消费,却打算用它交换其它商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等于这个商品能够买到或支配的劳动量。”什么是购得劳动呢?斯密认为,购得劳动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组成。购得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就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决定商品价值。斯密从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转向购得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进而转向三种收入决定商品价值。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在本质上属于生产费用论(生产成本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斯密提出生产费用论的原因1.不了解成为商品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购买劳动大于耗费劳动的部分是由劳动力创造的。2.混淆了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3.混淆了商品价值和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的是新创造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还包括不变资本。4.混淆了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形成过程。土地和资本参与的是使用价值生产过程,而价值唯一的源泉只能是劳动。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劳动决定耗费劳动购得劳动工资利润地租生产费用商品价值决定劳动在初期蒙昧社会这部分价值成为劳动者的全部收入此时,购买劳动和耗费劳动相等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要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此时,购买劳动与耗费劳动不等了,仅仅是以劳动者工资形式表现的耗费劳动的一部分商品的价值由三种收入构成前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资本土地贡献贡献贡献无相应所有者归劳动者所有劳动所得大于耗费劳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资本土地贡献贡献贡献劳动者所有劳动所得等于耗费劳动资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如果原始未开化社会也需要类似于后来社会的“资本”和“土地”这样的要素自然价格与市场
斯密对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分析。他所处理的市场关系是一个自由竞争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商品价格,这个价格也就是价值;市场价格是商品通常出卖的价格。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偏离主要受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市场价格是以自然价格为基础,由商品的供求关系支配,由竞争调整。
“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叫做它的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个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个中心价格之下,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定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三)财富的分配1.三个阶级和三种基本收入
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个基本阶级。依据阶级划分,斯密也把社会产品相应地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并指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社会三大阶级的基本收入,各种收入的总和即国民收入。2工资理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和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和源泉之一。斯密认为劳动作为商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有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自然价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决定;市场价格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工资量的决定和变动规律:斯密提出工资额至少应等于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工人的工资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和国民财富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繁荣国家工人的工资高于富裕国家工人的工资。斯密还分析了人口的增减与国民财富增减的关系,认为财富增长造成工资上涨,劳动者生活改善,人口增加;反之,财富缩减时工资下降,人民生活就贫困,人口减少。工资劳动的价格和价值自然价格市场价格生存工资工资变动趋势随着资本的积累和国民财富的增长而不断提高3利润理论
斯密明确指出利润是随着资本的出现而出现的。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在扣除了工资以后的余额;另一方面又认为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一个构成部分,是资本家生活费用的正当来源。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润变动的趋势同工资变动的趋势完全相反,随着资本的积累,社会财富的增加,利润必然日益下降(应是利润率)。利润工人劳动生产价值的一部分资本的自然报酬利润变动的趋势随着资本的积累,社会财富的增加,利润必然日益下降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4地租理论
(1)地租是工人劳动所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的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在工资、利润以外的一个扣除部分,是地主阶级不劳而获的收入。(2)地租是使用地主土地的代价或自然报酬,是“自然力的产物”,是自然力参与农业生产的产物。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商品价值的根本源泉之一。(3)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或者是这种垄断价格的结果。(四)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1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1)与劳动价值论相联系,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而其他一切劳动,即使是对社会有益的,也是非生产劳动。
(2)把能否生产物质产品看成划分标准。“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且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卖商品上,”“家仆的劳动,即不固定亦不实现在特殊物品或可卖商品上。”(3)斯密主张减少非生产者的人数,以减少非生产性开支来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支出,以增加国民财富。2社会资本再生产(不及魁奈)
斯密断言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只分为三种收入,由三种收入构成的观点一直被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遵循,称为“斯密教条”。根据斯密断言,商品价值或价格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即V和M,而C部分被去掉了。
斯密也认识到生产中要使用生产资料,他认为在个别资本家那里存在不变资本C,在整个社会中不过是其他资本家的产品,可分解为其他资本家的产品中的三种收入。“斯密教条”给社会资本再生产分析带来混乱与困难。既然产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意味着产品价值全部被消费,下年的生产就无资本了。因此,斯密又提出了“总收入”和“纯收入”的概念,用总收入的概念把不变资本部分包括进去,但由于他把纯收入划归全部消费基金,没有留下积累的部分,所以仅是简单再生产。(五)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
1.国际分工的好处“国际的分工和自由贸易,正如国内的分工和自由交换一样能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交换双方都能得到好处。每个人把自己的劳动用来生产他最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它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花费最少,比他去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更有利”。“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最擅于生产的部门,劳动生产率就高,成本就低,劳动和资本都会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这样去进行自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东西,就能增加国民财富”。2.国际贸易
第一次明确论述了分工优势原理。他把分工优势原理又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两种。较多地论述了绝对优势原理,并把绝对优势看成国际贸易的根本依据。“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农民不想缝衣,也不想制鞋,而宁愿雇用那些不同的工匠去做。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葡萄牙:1人/单位葡萄酒10人/单位服装苏格兰:10人/单位葡萄酒1人/单位服装两国各100万人。分工前(各用一半劳动力生产两种产品):葡萄牙:50万葡萄酒+5万服装苏格兰:5万葡萄酒+50万服装合计:55万葡萄酒+55万服装分工后:葡萄牙:100万葡萄酒苏格兰:100万服装合计:100万葡萄酒+100万服装
根据绝对优势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参与国人民的福利。三、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1、经济自由主义
在经济人普遍存在的社会中,人人都追求个人私利,社会利益的实现只有实行经济自由和完全自由竞争才能实现。斯密坚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这是他颂扬个人利己动机的基本依据,这两者一致性的实现,使对个人利益追求被引上社会利益的道路。斯密说:“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多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实现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而这个任务是政府或政治家们无法代劳的。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他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放任的重要依据,甚至是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根本前提之一。人们对私利的追求是有限制或约束的,按斯密的观点,追求个人私利是以不伤害、不破坏他人的幸福为界,超出这一界限就在道德上违反了正义,需在社会法律制度下给予惩罚。2、国家及职能
斯密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乘法 测试卷带下载答案
- 物业员工工作总结范文10篇
- 认真承诺我发誓
- 语文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 语文学习心得与策略分享
- 货车司机聘用合同案例
- 购销合同书写规范及示例
- 购销合同范本格式写作规范
- 跟随大卫科波菲尔的英语脚步
- 运费结算合同协议编写指南
- 2025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度电影票房分成及结算合同
- 2024年度陕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模拟考核试卷含答案
- 统编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质量检测试题(第五六单元)(含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卷
- 2024-2030年中国焦炉煤气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 2024-2030年中国冷库及冷风机行业竞争趋势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 身临其境 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2024年消防宣传月知识竞赛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