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祛湿剂_第1页
第十五章 祛湿剂_第2页
第十五章 祛湿剂_第3页
第十五章 祛湿剂_第4页
第十五章 祛湿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祛湿剂祛湿剂共选正方19首,附方19首。按其功用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祛湿剂1、燥湿和胃2、清热祛湿3、利水渗湿4、温化寒湿5、祛风胜湿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柴平汤)藿香正气散(六和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四逆汤)八正散(五淋散)三仁汤(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宣痹汤)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五苓散(四苓散、胃苓散、茵陈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五皮散)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真武汤(附方汤)实脾散、萆薢分清散、萆薢分清饮羌活胜湿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第十五章祛湿剂祛湿剂1、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湿邪在外在上者,可从表微汗以解;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而化,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又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治法第十五章祛湿剂2、适应病证水湿病证祛湿剂湿与水异名而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肾为主水之脏,脾能运化水湿,肺能通调水道,故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所以在治疗上又须结合脏腑辨证施治。它如三焦、膀胱亦与水湿相关,三焦不利则决渎失权,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是以通利三焦,助膀胱气化,均有利于祛除水湿。第十五章祛湿剂水湿病外湿—湿自外侵—伤及肌表经络外溢肌肤内传脏腑内湿—湿从中生—伤及脏腑—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疼,面目浮肿—脘腹胀满,呕恶泄利,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第十五章祛湿剂湿邪外湿每因居住湿地、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人久处之,则邪从外侵,常伤及肌表、经络,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可以内侵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又常内外相引而相兼为病。大抵湿邪在外在上者,可从表微汗以解内湿每因恣啖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则湿从内生,多伤及脏腑,见脘腹胀满、呕恶泄利、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等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而化,或甘淡渗利以除之第十五章祛湿剂

湿邪外湿内湿第十五章祛湿剂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挟等因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外邪要散内湿要消

3、分类

燥湿和胃--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清热祛湿--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利水渗湿--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温化寒湿--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的痰饮、水肿祛风胜湿--风寒湿邪袭表证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证祛湿剂分类化湿和胃—平胃散清热祛湿—三仁汤利水渗湿—五苓散温化水湿—真武汤祛风胜湿—独活寄生汤相关脏腑肺、脾、肾、三焦、膀胱第十五章祛湿剂1.燥湿和胃

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为治疗湿滞脾胃之基础方,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主症。藿香正气散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理脾和胃,升清降浊,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霍乱吐泻证。2.清热祛湿茵陈蒿汤清泻瘀热,利湿退黄,主治一身面目俱黄之湿热黄疸。八正散集滑石、木通等一派清热利水通淋药于一方,为治湿热淋证之常用方剂。三仁汤与甘露消毒丹皆可用治湿温,三仁汤利湿之力大于清热,适用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之湿重于热证。甘露消毒丹清热与利湿并重,适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之湿热并重证。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止呕,主治湿热霍乱。当归拈痛汤清利湿热,祛风止痛,主治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或风湿化热之痹证。二妙散清热燥湿,为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以及下部湿疮的基础方。3.利水渗湿五苓散与猪苓汤均为利水渗湿之常用方,泽泻、猪苓、茯苓为二方共有药物,皆治小便不利。然五苓散主治证乃因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配伍桂枝、白术,而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所主治证乃因邪气人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故佐滑石、阿胶,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行水,主治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之风水或风湿证。五皮散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主治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之皮水。4.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是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病的基础方。真武汤与实脾散均主治阳虚水肿,具温补脾肾、利水渗湿之功。前者以附子为君,故偏于温肾,兼能敛阴缓急,主治阳虚水肿而见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者;后方以附子、干姜共为药,故偏于温脾,兼能行气导滞,主治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者。萆薢分清饮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专治虚寒白浊。5.祛风胜湿羌活胜汤湿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身痛肢重之证。独活寄生汤祛风湿且有补益作用,适用于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之证。祛湿剂水液代谢失调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通湿痰水饮症状表上下阻滞气机困阻脾胃湿邪粘腻苔腻或滑病程长,缠绵难愈祛除水湿湿从内化芳香化湿药苦温燥湿药湿从外走发汗利尿泻下行气药调理功能消除病因健脾药内因外因水湿内停4.组方思路酸、软、重、肿、痛头痛、眩晕带下、小便不利祛湿剂痛泻要方----扶木抑土----肝旺脾虚痛泻理中丸----温中祛寒----中焦虚寒之泻参苓白术散----补脾渗湿----气虚挟湿之泻四神丸----温补收涩----肾寒五更泻真人养脏汤----涩肠温补----久泻伤脾标重藿香正气丸----化湿调气----外寒里湿之泻保和丸----消食和胃----食积内停之泻治泻比较祛湿剂水湿病变分类痰饮水湿寒热燥湿风湿聚成饮在局部悬饮溢饮支饮痰饮阴水阳水寒湿湿热十枣汤小青龙汤痰三焦分消,多给水湿以出路

祛湿剂治法:三焦分消,多给水出路上焦宜开宣肺气气行则湿行,气行则湿化

中焦苦燥或芳化下焦排出水湿

淡渗利湿苦寒湿热苦温寒湿芳香化湿5、使用注意

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均应慎用。祛湿剂

第一节燥湿和胃

祛湿剂适用病证湿浊内阻,脾胃不和证。

配伍药物苦燥、芳化之品配行气,健脾以及解表药。

平胃散Ⅰ类《简要济众方》

燥湿化胃[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0g)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0g)

甘草炙黄,一两(30g)[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敦富卑贱这里平胃散的胃,实际上是整个消化系统的意思。消化系统脾胃要恢复平衡。平胃,说明不平,怎么不平呢?古人举例子,把脾胃比喻为土,土生万物,高的地方叫敦富,就是胃,低的地方叫卑贱,就是脾。现在平胃散是说它脾不平,不平是高了低了。实际上是脾低了,那相对胃高了。水往低处流,意思水湿,脾运化功能差了,水湿就容易困脾。所以平胃散的名称,实际上是用来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来消除水湿,因为消除水湿有助于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提高脾的运化能力又有助于消除水湿,这相互影响的。脾主运湿,湿气归脾,湿邪又能困脾,所以在平胃散里,以这个基础方,体现出除湿而运脾的相互结合。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升降失常-吐、利、嗳气吞酸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

湿滞肌肉-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苔白腻而厚,脉缓湿滞脾胃主治病机症候分析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行气和胃燥湿运脾苍术厚朴陈皮生姜、大枣甘草燥湿健脾

燥湿行气除满理气和胃,燥湿醒脾温胃降逆止呕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君臣佐使佐方解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运用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平胃散加减变化⑴兼食滞:加山楂、神曲、麦芽(楂曲平胃散)⑵气滞甚:加木香、砂仁⑶胃失和降而呕吐甚:加藿香、半夏→不换金正气散⑷脾不升清而水泻:加利湿药或合五苓散(胃苓汤)⑸胆管结石兼苔厚腻:加茵陈、栀子、郁金、金钱草⑹口甜、口腻:加佩兰、白蔻、草果⑺酒积:浮肿、胸闷、苔腻加干姜、砂仁、葛花[主治]湿滞脾胃证。随证加减平胃散是基础方,要针对具体情况加味用药。水湿郁滞,可以化热,如果阳气不足,多产生寒湿,性质不同,治法也不同。如果它属于湿热,一般舌苔是黄腻的。如属寒湿,阳气不足不能温化。1、证属湿热,加入黄连、黄芩。(侧重在清热燥湿)2、证属寒湿,加入干姜、草豆蔻。(温脾胃阳气,草豆蔻燥湿温中)3、兼食滞,加山楂、神曲、麦芽。(食滞可以加重湿阻中焦,配合消食药,体现标本兼顾)4、兼气滞,加木香、砂仁(厚朴陈皮的行气、理气不够,木香、砂仁可行气和胃)5、呕吐甚,加藿香、半夏(加藿香、半夏,此方即为不换金正气散,增加化湿、和胃、止呕)6、泄泻甚,加茯苓、泽泻(可以渗湿止泻,利小便,实大便)

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使用注意本方苦温辛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或不能单独使用,因本方比较温燥。

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附方】1.不换金正气散(《易简方》)藿香半夏厚朴苍术陈皮甘草各等分(各10g)上为散,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主治: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

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腻等。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

2.柴平汤(《景岳全书》)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陈皮苍术厚朴加姜枣煎服。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主治:湿疟。

一身尽疼,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小柴胡汤

+=柴平汤平胃散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其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佳,且具解表之功。柴平汤即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功可和解少阳,燥湿化痰和胃,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痰湿阻于少阳之湿疟。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

【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

《简要济众方》卷5:“胃气不和。”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用苍术辛温燥湿,辟恶强脾,可散可宣者,为化湿之正药。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陈皮辛温,理气而化痰,以佐苍术之不及。但物不可太过,过刚则折,当如有制之师,能戡[kān]祸乱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药,能补能和者赞辅之,使湿去而土不伤,致于和平也。”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

【临床报道】

巢氏以本方治疗慢性胃炎效果颇佳。共治疗46例,其中浅表性胃炎12例,浅表萎缩性胃炎26例,萎缩性胃炎8例,1个月为1疗程。结果:痊愈8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4例(均为萎缩性胃炎患者)。20例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抑杀有效率为60%,清除率为30%。[巢因慈,等.论平胃散的组方特点及其临床运用。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511(2):29]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藿香正气散

Ⅰ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燥湿化胃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藿香正气散藿香白朮茯苓陈皮半夏大腹皮厚朴苏叶白芷桔梗生姜大枣甘草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30g)

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两(各60g)

藿香去土,三两(90g)

甘草炙二两半(75g)[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

,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方解]本方主治之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为夏月常见病证。风寒外束,卫阳郁遏,故见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为上吐下泻;湿阻气滞,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之法。方中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

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煎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内伤湿滞外感风寒风寒外束,卫阳郁遏

恶寒发热,头痛湿浊中阻,脾胃不和

上吐下泻,肠鸣腹泻湿阻气滞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苏叶白芷藿香半夏白术茯苓陈皮厚朴大腹皮桔梗生姜大枣甘草理气解表化湿和中内伤湿滞外感风寒方解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甘草大枣生姜

桔梗白芷苏叶厚朴大腹皮半夏陈皮茯苓白术藿香使君臣佐佐内含基础方1、平胃散2、二陈汤一药三用:解表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君

藿香—辛温而解在表之风寒,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升清降浊臣

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芳化湿浊半夏曲、厚朴—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佐桔梗—宣肺利膈,助君解表化湿陈皮、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使生姜、大枣—健脾和胃甘草—调药和中调畅三焦气机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君藿香辛温解表,芳香化湿臣白朮(平胃散)健脾除湿茯苓(二陈汤)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平胃散)(二陈汤)半夏(二陈汤)佐大腹皮行气利水,治下厚朴(平胃散)行气化湿苏叶辛温发散理气白芷辛温发散解表,止头痛桔梗开宣肺气,治上佐使生姜大枣甘草(平胃散)(二陈汤)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健脾益气除湿藿香标本兼顾表里同治三焦分消除湿行气以内为主表寒白芷:发散、长于止头痛苏叶:外发散、内理气上焦:桔梗------开宣肺气

平胃散-----健脾、除湿、行气、化湿内湿中焦二陈汤-----燥湿痰、和胃降逆

下焦:大腹皮------治下、行气利水,给水湿出路白术(苍术换)陈皮厚朴甘草健脾燥湿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健脾渗湿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运用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常用方。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脉浮为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加减变化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加香薷兼气滞脘腹胀痛加木香、延胡索藿香正气散夏月之麻黄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使用注意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全方偏温,针对寒湿。

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附方】

六和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缩砂仁半夏汤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人参甘草炙,各一两(各309)

赤茯苓去皮

藿香叶拂去尘

白扁豆姜汁略炒

木瓜各二两(各609)

香薷厚朴姜汁制,各四两(各120g)上锉,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服(现代用法: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祛暑化湿,健脾和胃。主治:湿伤脾胃,暑湿外袭证。霍乱吐泻,倦怠嗜卧,胸膈痞满,舌苔白滑等。

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六和汤与藿香正气散均主治外感兼内湿之霍乱吐泻证。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伤于暑湿,故重用香薷,配以厚朴、扁豆,湿邪伤脾致倦怠嗜卧,故用人参益气健脾以助脾运;后者兼伤于寒,故重用藿香,伍以紫苏、白芷,湿阻气机致脘腹疼痛,故以陈皮、大腹皮理气和中。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苏、芷、枯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苓、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临床报道】

王氏用藿香正气散治疗感冒、呕吐、泄泻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水煎服,另一组用饮片精制颗粒配方冲服,每组各30例。治疗结果:饮片水煎服组及精制颗粒组总体疗效分别为:痊愈24例,19例;显效5例,10例;有效各1例。[王永山,等.饮片精制颗粒配方藿香正气散治疗感冒、呕吐、泄泻60例临床观察。中医药信息1998;(1):28]

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实验研究】

藿香正气丸对家兔离体小肠段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低浓度对不同机体状态的小肠段运动影响表现不一,即抑制或兴奋,这一作用与小肠段的基础活动有关。基础活动强表现为抑制,基础活动弱多表现为兴奋。高浓度对不同机体状态的小肠段运动均表现为抑制,使小肠收缩力减小,频率减慢,肌张力降低,拮抗乙酰胆碱引起的痉挛。[陈朝凤,等,藿香正气丸对家兔离体小肠段运动双向调节作用的观察。新中医1987;(2):52]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香薷散共同特点都能除湿和胃,恢复气机升降,临床上都能用于湿邪阻滞脾胃的吐泻,脾胃运化障碍,升降失常方剂性质基础方常用方基础方功能特点燥湿为主,兼有运脾能解表(外有表寒)

解表,祛湿和中力量较强能解表(外有表寒)

解表,祛湿和中力量较弱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轻症夏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湿滞阻滞气机

擅长祛暑解表(季节性)

解表力量,化湿和中均较藿香正气散弱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第二节清热祛湿

祛湿剂配伍用药清热利湿药清热燥湿药宣畅三焦气机理气寒下补益﹢适用病症:湿热证湿热外感湿热内盛湿热下注治湿邪,利小便是一个很重要的治法。有的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气行则湿行,气行则湿化。”治湿热很重要宣畅,宣畅就是畅通上中下三焦的气机。

有形实邪阻滞,还可以合寒下方法、泻下方法

热邪伤阴

湿热来源1、外来气候---长夏多雨季2、内生湿浊---体质偏阳热偏盛之体湿邪郁遏化热类型1、湿热在表2、湿热内蕴、内蕴中焦、熏蒸四旁3、湿热下注第二节清热祛湿我们整个湿热证候,一般大体上,分成三大类:(1)湿热在表,(2)湿热内蕴,(往往是中焦为病变中心,湿邪归脾,湿热阻滞中焦,可以熏蒸四旁,引起全身的其他部位的湿热反应)(3)湿热下注(下部)。所以病证归类来说,可以体表偏上的湿热,外邪引起居多。湿温病初起,对内呢,大凡有湿热发生,脾胃首当其冲,湿热往往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既使你外来湿热形成了,往往也影响脾胃。湿热内蕴、湿热内盛,在下部呢,以湿热下注为主要表现,所以这是大体湿热,湿热证的一些病位特点。第二节清热祛湿湿,在中医分类里,病邪分类,湿是阴邪,热是阳邪。两个交结在一起,阴阳两种病邪结合在一起,这种状况在其他病邪当中,其他状况下很少,而湿热交结在一起是非常多的。交结难解,形容它如油入面,油和面搅和再一起怎么分得清?在辨证当中,就产生阴阳两种病邪,交结在一起,难以确认的状况。第二节清热祛湿湿热证有个特点,往往出现一些矛盾症状,这些矛盾症状,我有时就说它有点阴阳怪气。怎么叫阴阳怪气呢?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阴阳两种病邪交结在一起,你说像阳邪吧?它又不像,像阴邪吧?也不典型。比如举几个常见的湿热症状,湿热,热证要发烧了,但一写到湿热症状,经常是身热不扬,体温不高,透不出来,病人觉得热,量体温,并不很高,稍微有点,所以有的主治证候描述少血身热不扬。比如出汗,热证要出汗,热迫津液外泄要出汗,但是湿热出汗呢,汗出后面往往要加两个字,不畅,出又想出,又出不透,很难受。因为夏天很闷热,湿热的季节,人就有一种,要出汗出不透,汗出不畅。病理状况下,往往出汗,汗出不畅,甚至于出汗他不是全身出,“但头汗出,齐颈而还”,你说出汗?病人说出,但是他说我只是头上一阵出来,脖子以下就不出了。这是湿热特点,矛盾的特点。第二节清热祛湿像泄泻,湿热下注可以造成泄泻。而且湿热是痢疾当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致病因素。湿热痢疾比其他痢疾要多。湿热引起泄泻的话,往往泻而不爽。随然泻,但是伴随有里急后重,这些气机阻滞的特点。热邪伤津液,人要口干,遇到湿热特点,他口干,后面有一句,“不欲饮”,口干不想喝水,又是矛盾的。所以我们归纳,比如说身热不扬,和出不畅,泻而不爽,口干不欲饮。这些表现,都是湿热阴阳两种对立的病性的病邪,交结在一起。这就造成了在临床辨识证候的时候,一定的难度。但是湿热为病,产生的,影响的病种是很多的。所以在温病学当中,专门有湿温,像薛生白的《温热病篇》专门研究湿热病治疗的。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二节清热祛湿清热祛湿湿热多少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湿:阴邪热:阳邪胶结难解阴阳怪气湿热证外感湿温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内蕴肝胆湿热黄疸脾胃湿热吐泻膀胱湿热淋证湿热侵淫肌肉关节痹证、痿证阴邪温燥药以祛湿阳邪寒凉药以清热分消湿热宣上畅中渗下退黄和胃+利湿利水祛风湿湿热证治疗思路清热祛湿1、湿温病的特点:初起病在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章虚谷:“湿土之土,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2、湿热为患,治疗难度大,应注意:⑴辨湿与热之孰多孰少⑵湿邪粘滞,湿不去则热难清。“湿去则热孤也。”清热祛湿茵陈蒿汤Ⅰ类《伤寒论》

清热祛湿[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组成]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二两(6g),去皮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湿热壅滞中焦邪热入里湿热壅结气机受阻

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

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

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主治病机症候分析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外邪入里化热─热不得外达湿热交蒸,发黄脾胃湿浊内阻─湿不得下泄湿热怎么会产生黄疸呢?湿热交蒸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黄疸郁热炽盛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郁滞气机

→恶心呕吐,腹微满。大便不爽或秘结,小便短赤舌脉

─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湿热交蒸就要熏蒸四旁,熏蒸肝胆使胆汁的外溢,熏蒸肝胆,气机阻滞,胆汁正常的一个疏泄发生障碍,外溢肌肤,就成发黄。

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清热利湿退黄

茵陈18

清热利湿,退黄栀子12

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大黄6

泻热逐瘀,通利肠道

君臣佐方解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附方】

1.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十五枚(l0g)甘草一两,炙(3g)黄柏二两(6g)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功用:清热利湿。主治:黄疸,热重于湿证。(阳黄)身热,发黄,心烦懊侬,口渴,苔黄。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均主治阳黄,其证均因湿热内蕴所致。其中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清热利湿并重,故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栀子柏皮汤以栀子伍黄柏,而以清热为主,故适用于湿热黄疸属热重于湿者。茵陈四逆汤以茵陈与干姜、附子配伍,共奏温阳利湿退黄之功,故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2.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甘草茵陈各二两(各6g)干姜一两半(4.5g)附子一个,破八片(6g)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主治: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或沉细无力。茵陈蒿汤阳气不足,寒相[主治]湿热黄疸。(阳黄)茵陈蒿汤黄疸的发生,消退与小便通利与否密切相关阴黄----寒湿为主阳黄----湿热为主君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疏肝臣栀子清热泻火,利胆退黄佐大黄泄下热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主治]湿热黄疸。(阳黄)运用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茵陈蒿汤阴黄证晦暗阳黄证鲜明[主治]湿热黄疸。(阳黄)加减变化湿重于热加茯苓、泽泻、猪苓热重于湿加黄柏、龙胆草胁痛明显加柴胡、川楝子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配伍特点1、利湿与泄热并进。也就是说它除湿的力量,清热力量都较强。因为它针对了湿热并重。利湿,栀子茵陈都有较好的利水作用。三个药都能清热。都能起到利胆退黄力量。2、通利二便,前后分消。祛除湿热之邪。使湿热从大小便排出,增加湿热的出路。

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2.方论选录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太阳、阳明俱有发黄症,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

1)证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

2)证在大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

3)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茵陈蒿汤),是逐秽法。茵陈……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一、瘅热dān

rè二、黄疸(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三、口渴四、口腔溃烂五、肠痈(阑尾炎)六、风疹(荨麻疹)七、痤疮

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栀子柏皮汤《伤寒论》药味组成栀子、茵陈、大黄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栀子、黄柏、甘草功效清热、利湿、退黄温里助阳,利湿退黄栀子、黄柏联用,清热力量增强,

由于没有用茵陈,所以利湿力量相对减弱适用病证湿热黄疸黄疸病中属阴黄证阳黄证的热重于湿证(基础方)主要表现一身头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黄色晦暗(如烟燻),有一组阳气不足的寒像

如手足四肢不温,皮肤冷、背恶寒

身体沉重,神倦食少

偏于寒湿,所以口不渴,或者由于津液不能布散,虽口渴但喜热饮(不喜冷饮)

可以伴随大便稀溏

一般舌淡苔白,脉沉细

(伴随一组阳虚水湿不化的表现)发热、黄疸、发黄

心烦袄憹、口渴明显、苔黄茵陈蒿汤八正散

Ⅰ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清热祛湿[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八正木通与车前,篇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滑石木通萹蓄瞿麦车前子栀子大黄(生)甘草灯心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湿热淋证。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滑石木通萹蓄瞿麦车前子山栀子仁大黄(生)甘草灯心

[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

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湿热下注膀胱湿热壅滞,水道不利:尿频、尿急、涩痛、淋漓不畅、癃闭湿热蕴结:清浊不分、尿色浑赤湿热阻滞气机:少腹急痛邪热伤津:口燥咽干舌脉:苔黄腻、脉滑数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八正散湿热下注膀胱湿热壅滞,水道不利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湿热蕴蒸,清浊不分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少腹急满

邪热伤津

口燥咽干

舌苔黄腻,脉滑数主治病机症候分析舌脉

[主治]湿热淋证。八正散五淋1、气2、血3、砂4、膏5、劳热淋[主治]湿热淋证。君滑石清利湿热,滑利窍道木通清热利水臣萹蓄清热利水,利膀胱之湿,清心和小肠之热瞿麦车前子佐山栀子仁清热三焦、通利水道大黄荡涤邪热、清热通腑佐使(生)甘草清热泻火、缓急止痛,又保护脾胃,调和诸药灯心药引,也增加清热利水清心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利水通淋清热泻火滑石

清热渗湿利水通淋

木通

清心利水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

山栀子仁

清泄三焦,通利水道大黄荡涤邪热甘草

调和诸药

清热、缓急止痛

君臣佐使佐方解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滑石木通萹蓄瞿麦车前子栀子大黄生甘草灯心君臣佐使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

[方解]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其证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湿热蕴蒸,故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少腹急满;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治宜清热利水通淋。方中以滑石、木通为君药。滑石善能滑利窍道,清热渗湿,利水通淋,《药品化义》谓之:“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篇蓄、瞿麦、车前子为臣,三者均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常用品。佐以山栀子仁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强君、臣药清热利水通淋之功;大黄荡涤邪热,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缓急止痛,是为佐使之用。煎加灯心以增利水通淋之力。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用本方“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乃取方中木通、山栀子仁、大黄、车前子、灯心诸药,皆入心经,俱有清心泻火解毒之功。同时,还能通利小肠,导湿热下行,合滑石、篇蓄、瞿麦以增利水通淋之效,故又云:“治小便亦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运用辨证要点

本方为主治湿热淋证之常用方。临床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制方特点1、本方疏利下焦而不专于治下,三焦同治。2、清利与清泻合法,组方用药侧重于苦寒通利,全方以清利膀胱为中心,并行清肺肃上源,降心火利小肠,泻湿热走大肠,有“疏凿分销”之巧。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加减变化血淋加生地、小蓟、白茅根石淋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琥珀、冬葵子膏淋加萆薢、菖蒲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现代运用

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术后或产后尿潴留等属湿热下注者。

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附方】

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赤茯苓六两(180g)

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五两(各150g)赤芍药去芦,锉山栀仁各二两(各600g)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主治:湿热血淋,尿如豆汁,溺时涩痛,或溲如砂石,脐腹急痛。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五淋散与八正散均治疗湿热蕴结膀胱之证,所不同者:五淋散重用栀子、赤芍,意在清热凉血,故以治血淋为主;八正散集诸多利水通淋之品于一方,意在清热通淋,故以治疗热淋为主。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2.方论选录

徐大椿《医略六书》卷7:“热结膀胱,不能化气而水积下焦,故小腹硬满,小便不通焉。大黄下郁热而膀胱之气自化,滑石清六腑而水道闭塞自通,瞿麦清热利水道,木通降火利小水,萹蓄泻膀胱积水,山栀清三焦郁火,车前子清热以通关窍,生草梢泻火以达茎中。为散,灯心汤煎,使热结顿化,则膀胱肃清而小便自利,小腹硬满自除矣。此泻热通闭之剂,为热结溺闭之专方。”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

【临床报道】

赵氏用八正合剂(以八正散为基础,运用现代制药工艺加工而成)治疗尿路感染46例,其中下尿路感染26例,急性肾盂肾炎10例,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7例,前列腺炎3例。结果:近期治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9%。对主要症状的治疗改善率如下:小便灼热刺痛有效率91.4%,小便频急短数有效率87.5%,腰酸腰疼有效率68.8%。且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赵纪生,等.八正合剂治疗尿路感染46例的临床观察与体会。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21(4):25]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三仁汤

Ⅰ类《温病条辨》清热祛湿[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杏仁白蔻仁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三仁汤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湿热病成因脾胃内伤

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主治证候有两个特点:

1)、湿温病初起。比如提出它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暑温,暑天,暑热,暑天本身多雨。我们说暑多挟湿,甚至于暑必挟湿。所以在暑温或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证这类证,都跟外来的气候,外邪特点有关。跟外邪引起的湿热有关。所以外来之邪侵犯人体,人体的肺卫、体表首当其冲。这第一点要注意的。它多侵犯体表,侵犯上焦为主。所以有的时候三仁汤证把它叫“上焦湿热”。2)它湿热的比例,是湿重于热。所以说湿重于热证。湿热阴阳两种病邪,它以阴邪湿邪为主的。这个往往在湿热病的初起时候。外来湿邪侵犯到人体的体表上焦。

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湿重于热证湿邪阻遏卫阳不达─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困阻脾胃---胸闷不饥、面色淡黄湿热交蒸─午后身热舌脉: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三仁汤湿温初起邪留气分湿重于热上焦湿热类表寒证:是湿邪,非寒邪濡脉主湿[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三仁汤1、季节不同,风寒冬天为多,湿邪在夏天。2、头痛恶寒程度不同,无风寒那么重,兼沉重、头胀,伴湿阻气机,胸闷不饥表现,有午后身热。3、舌脉:寒、白、湿[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湿温初起邪留气分湿重于热湿热郁遏卫表困阻脾胃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肢体倦怠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组成]杏仁五钱(15g)

飞滑石六钱(18g)

白通草二钱(6g)

白蔻仁二钱(6g)

竹叶二钱(6g)

厚朴二钱(6g)

生薏苡仁六钱(18g)

半夏五钱(15g)[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甘澜水是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反复多次,直至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便可用来煎药。《伤寒论》说:“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从这段原文可见,我们制作甘澜水的目的,是为了取其清扬而不助水邪之性。如苓桂枣甘汤用甘澜水作为溶剂,正是取甘澜水可化气行水而不助水邪之性。比如三仁汤原方就是以此煎药,意在取其益脾胃而不致邪。现在临床上没有人使用这种方法了,直接用自来水煮,不过不试过,又怎么知道原来水扬千遍,真的有不同呢?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畅中宣上渗下杏仁白蔻仁半夏厚朴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君臣佐方解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运用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加减变化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加藿香、香薷寒热往来加青蒿、草果三仁汤治少阳祛湿药治半表半里湿邪进入半表半里[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风寒湿重于热证主要矛盾寒邪湿邪发病季节冬天为多多温的季节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头痛恶寒,恶寒程度不重,有沉重、头胀特点

同时伴有湿邪阻滞气机以后的胸闷不飢这类外湿引动内湿阻滞气机的表现发热特点湿热交蒸,午后身热舌脉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君杏仁宣降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宣上调水之源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畅中健运中焦苡仁渗利下焦湿热,使湿浊从小便排出---渗下疏导下焦臣滑石清热利水(强),滑利窍道通草清热利水,也能清心(这里主要是增强清热利湿)竹叶清热利水,引热下行佐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又增加全方之温性(燥湿,又是治疗中焦湿邪)厚朴苦温燥湿,又能行气,有助于解除湿邪阻滞气机的表现三仁汤三焦分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使用注意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不宜使用。

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湿热初起之“三戒”不可汗之,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不可下之,下之则洞泄。不可柔润,润之则锢结不解。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温病条辨》卷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2.方论选录吴瑭《温病条辨》卷1:“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凉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见吴鞠通医案:“又前日左关独浮而弦,系少阳头痛,因暑而发。用清胆络法。兹左关已平其半,但缓甚。舌苔白厚而滑,胸中痞闷,暑中之热已解,而湿尚存也。议先宣上焦气分之湿:生薏仁、飞滑石、藿香梗、杏仁泥、半夏、广郁金、旋覆花、广皮、白通草、茯苓皮、白蔻仁。”很明显,本案用方为三仁汤加减方,案中治法为“宣上焦气分之湿”。由此,笔者更加体会到“湿热治肺,千古不易”这句后世名言的含义。看来,温病学家用药的轻灵自有他轻灵的用处。文章开头所述病案中,患者药后所感觉到的身周轻松,上下畅通,正是“湿化气亦化”、气机升降出入流畅的结果。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余国俊所著的《我的中医之路》一书介绍了江尔逊运用三仁汤的四个心法,其中心法一:去白蔻仁加桔梗(若舌苔白厚,中焦湿亦盛者,则加桔梗而保留白蔻仁);心法四:三仁汤宜与小柴胡汤合用(小柴胡汤中去方中之生姜、大枣、人参、甘草)。本案中加桔梗,加柴胡、黄芩,与江老用法尚有区别。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临床报道】

吴氏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急性发热38例,服药3剂后症状消失,体温退至正常者15例,服用5剂后正常者17例,7剂后正常者4例,10剂后退至正常者2例。体温降至正常后复查血常规均恢复正常。[吴金莲.三仁汤治疗急性发热38例。湖南中医杂志2001;17(1):39]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1、我们在用三仁汤治疗外感疾病伤湿的过程当中,偶然发现就是它对一些五官,有筋肉瞤动这类特点的,有缓解作用。水湿浸渍在筋肉,由于引起或者身上肌肉跳动,或者比如说我们眨眼睛。我记得在带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时候,有一个农村的女孩感冒了。来看病看的是感冒,当时年轻医生先给她检查,检查完到我这辨证论治,当时用的三仁汤,开了两剂药,因为临时发病是感冒,母亲给她抓了一付药,吃后过两天,她母亲又带她来,来了一般我们都是研究生,年轻医生,先接诊检察。她来的目的,说要查上次那个方,还想抓一付吃,说上次只吃了一付,方药房收走了。问她现在怎么样?她说感冒好了,我还想吃一付那个药。感冒好了,为什么要吃?她说小孩子一两个月,一直眼睛有点水汪汪特别眨眼睛,好像他们觉得是个坏习惯,结果吃了这个药以后,她家里觉得不知不觉感冒好了,眼睛也不眨了。经她这样一提示,我们一位研究生想起上次检查的时候,觉得这孩子怎么老是眨眼睛,因为当时主要是考虑感冒,研究生一看,果然她的眼睛不眨了,因为当时大家也都觉得这小孩子眼睛眨得很厉害,连续的眨眼睛。后来大家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怎么吃了三仁汤感冒好了,眨眼睛也好了。所以当时我们讨论,认为水湿浸渍筋肉,眨眼睛也是水湿浸渍筋肉造成的现象。就像真武汤证里,张仲景讲的筋惕肉瞤真武汤证是阳虚水湿不化,水湿浸渍在筋肉,造成筋肉跳动。《伤寒论》里讲,筋惕肉瞤,那水湿浸渍在眼部,眼皮,它也可以产生这种眨眼睛。类似于发生筋惕肉瞤这个特点。用三仁汤它来祛除水湿,这个方利湿力量很强,而且它还能够疏通三焦气机。三焦分消,宣畅三焦气机。所以同时也就治好了眨眼睛的这个病。

大家后来当然在基层一带,进行治疗的时候,和基层医生谈到这个,遇到这类病人,他们试验用三仁汤,也有作用。所以这启发我们,不同的病,异病同治,关键在抓住病机。它属于水湿为患,水湿浸渍筋肉,三仁汤有一定的作用。2、另外你比如说对于精神病,中医往往认为和痰有关。所以精神病中间,我前面有些方曾经提到过,精神病两大类,(1)痰迷心窍,(2)痰火扰心。就有偏寒偏热不同。痰火扰心型的,用泻火逐痰的方法,是一种峻治的范围。痰迷心窍,涤痰,包括涤痰汤这一类,那也是用比较强有力的方法涤痰开窍。有一些精神性疾患,它并不是反映的症状非常剧烈。病程进展比较缓慢。呈现出一种时轻时重、时好时坏。那这种疾病,它和体内的痰湿较重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还综合有其他因素。

我们遇到一例病人,这个病人他是相当于中医所说的痴巅,巅证。就对事物反应较慢。发作有的时候精神就不太清楚,他来看病时,家里人带来坐在那里,你不喊他,他不坐下。坐下以后应该离开了,你不跟他讲,他不会起来。所以神情比较呆滞。是一个30岁左右的男性。同时,他其他症状,据家里人反映,平时有一些气虚的表现。乏力、纳差、精神萎靡,还有一个特殊症状,他每次小便的时候,觉得没有力气,小便要时间很长,小便不大通利,所以当时我们根据全身整体辨证,是用补中益气汤来调整。但是配了个三仁汤。这个实际上既在益其升举之本,又考虑水湿壅滞,用三仁汤也比较平和。能够平和的祛除水湿。用这个方以后,逐渐的整体的,因服用时间较长,整体的气虚状况得到改善,精神慢慢好转,而且小便逐渐通畅,将近半年的治疗,基本恢复正常。这是个银行工作人员,基本恢复正常。

所以三仁汤可以用来通过渗利水湿,来治疗一些比较奇怪的病。三仁汤3、另外像消化系统的一些肿瘤,消化系统的肿瘤通过做化疗,化疗以后,化疗的反应往往集中反应在两个方面,(1)伤气伤阴,尤其是伤阴,(2)病里产物的产生。因为体内正气亏虚了。排除病理产物的能力降低了。可以相应产生痰湿、瘀毒这一类病理产物。尤其在消化系统,产生气阴两伤,特别阴虚有挟湿这种情况,在放疗以后这种病例很多。我们往往配包括像增液汤,生脉散,这类扶正的方剂,跟三仁汤这些联合使用。当然有些还结合,有的根据不同病例,包括一些肝癌化疗以后用支持疗法,中西医结合,用中医来支持。用柴芍六君配三仁汤。病情发展中有的阶段,可以用刚才说的生脉散、增液汤,这些配三仁汤。像肺癌这些病人,我们也用像百合固金养阴清热,和生脉散结合软坚散结的药,来配合三仁汤这样使用。这样观察发现,病人可以改善由化疗所造成的一些破坏,每次化疗以后服用这个,能够逐渐的加速他的恢复,为下一次化疗创造条件。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附方】1.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引《医原》)藿香二钱(6g)半夏钱半(4.5g)赤茯苓三钱(9g)杏仁三钱(9g)生苡仁四钱(12g)白蔻仁一钱(3g)通草一钱(3g)猪苓三钱(9g)淡豆豉三钱(9g)泽泻钱半(4.59)厚朴一钱(3g)水煎服。功用:解表化湿。主治:湿温初起。(夏天外感暑湿)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前方去竹叶、滑石、加赤茯苓、猪苓、泽泻、藿香、淡豆鼓三仁汤2.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三钱(9g)滑石三钱(9g)茯苓皮三钱(9g)大腹皮二钱(6g)白蔻仁一钱(39)通草一钱(3g)猪苓三钱(9g)水煎服。功用:清热利湿。主治: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与三仁汤皆为治疗湿温之常用方。藿朴夏苓汤以三仁、二苓配伍藿香、淡豆豉化气利湿兼以疏表,故主治湿温初起,表证较明显者;三仁汤以三仁配伍滑石、淡竹叶于化气利湿之中佐以祛暑清热,故主治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黄芩滑石汤以黄芩配伍滑石、二苓,清热与利湿并用,故主治湿温邪在中焦,湿热并重之证。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甘露消毒丹

Ⅰ类《医效秘传》清热祛湿[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藿香白豆蔻木通连翘射干薄荷贝母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相同点邪在气分,都属于感受湿热病邪,湿温病区别湿重于热

热毒基本不明显,倒是有湿邪侵袭气分,从肌表上焦为主湿热并重

湿热熏蒸由里达外,从上到下,范围很广(相对较广)治法宣畅气机,三焦分消上清热解毒,下清利湿热,中焦芳化湿邪

药力是比较强的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邪遏上焦-发热、肢酸、咽肿、颐肿

困阻中焦-胸闷、腹胀、吐、泻

流注下焦-小便短赤、淋浊

波及肝胆-身黄

热重于湿-口渴,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并重邪在气分湿温时疫主治病机症候分析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清上畅中渗下黄芩连翘薄荷贝母射干白蔻仁菖蒲藿香茵陈滑石木通方解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上焦黄芩、连翘、射干、薄荷、贝母中焦菖蒲、藿香、白豆蔻下焦滑石、茵陈、木通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配伍特点

清上、畅中、渗下,清热为主。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运用辨证要点

本方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故王士雄誉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临证以身热肢痠,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辨证要点。

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内科咳喘:+桔梗、枳壳;杏仁、枇杷叶肠伤寒、急性扁桃体炎:血证:+丹皮、青黛+止血药腹胀:+木香、枳壳、陈皮、槟榔高热:+青蒿、青黛面瘫:合牵正散淋证:+利尿通淋:扁蓄、瞿麦、车前仁临床应用与加减变化甘露消毒丹宜宾甘露消毒丹宜宾中医院过去的老院长甘消医生治疗颜面神经麻痺《黄帝内经》“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异于常规大秦艽汤,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儿科

痄腮:+青黛急性扁桃炎:+郁金、姜黄、马勃、玄参外科疮疡:合五味消毒饮男科阳痿:湿热阻滞经络,宗筋失养+菟丝子,仙茅遗精、滑精:湿热下注,扰动精室+金樱子、芡实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使用注意

湿热入营,谵语舌绛者,则非本方所宜。

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随证加减因为从主治看,涉及范围较广,临床加减方面还要灵活运用。从常见的比如说1、上部,咽喉两颐肿胀,可以增加清热解毒力量,山豆根,板蓝根等。2、黄疸,原方中原有茵陈,再把栀子大黄加进去,相当于套了个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临床报道]

徐氏用甘露消毒丹为主治疗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低热22例,每天1剂,水煎服,14天为1疗程。结果: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例。[徐惠祥.甘露消毒丹治疗乙肝低热22例。新中医

1999;31(7):51)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效秘传》卷1:

“时毒疠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其舌或淡白,或舌心干焦,湿邪犹在气分者,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2.方论选录

王士雄《温热经纬》卷5:“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连朴饮Ⅱ类《霍乱论》清热祛湿【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治】湿热霍乱。

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燥湿,湿热并重

病位主要在中焦

连朴饮用香豆鼓,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君黄连厚朴臣菖蒲半夏佐1栀子淡豆豉佐2芦根【主治】湿热霍乱。连朴饮

【方解】本方为主治湿热霍乱以呕吐为主之常用方。其证因于湿热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