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的职官、选官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历代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主要职官的设置情况,以及历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加深对中国古代政权机构的认识。学习目的秦汉的中央与地方官制隋唐的中央与地方官制清代的中央与地方官制科举制度主要内容国家机构及其职官是国家政权的体现,它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亡、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祸福。怎样组建各级政权,如何选拔和任用官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中国古代丰富灿烂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正是这部国家机器的和谐运转创造出来的。第一节中国古代的中央机构及其职官制度一、周代的中央官制周代的中央官制在商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
三公即太师,统军事;太傅,辅相天子;太保,保安天子,导以德义。三公位最尊,不设僚属。六官天官冢宰,也称为卿士,即后世的宰相,统领百官,辅佐天子;地官司徒,掌土地和户籍;春官宗伯,掌王族事务;夏官司马,掌军事;秋官司寇,掌刑法;冬官司空,掌公共工程。还有太史、太卜、太祝,掌卜筮、祭祀等。太史、左史、右史、小史等史官掌文书典册,帮助王制作诰命、传达王命、记录历史。这些官都是世代相袭,称为世卿世禄制度。二、秦汉的中央官制(一)秦代的中央官制
秦王朝的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天子,助理万机;太尉,掌全国的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掌全国的监察。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禁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的谱系、名籍;治粟内史,掌财务;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九卿之外还有列卿等,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三公、九卿、列卿等各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大事汇总于丞相,最后由皇帝裁决。
(二)汉代的中央官制
西汉初期基本上沿袭秦制。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对官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内朝:最主要的是由皇帝身边较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决策机构,称为中朝或内朝。外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所组成的机构称为外朝。中朝的办事机构为尚书台,即皇帝办公厅。主官为中书谒者令(后改为尚书令)。外朝官员奏事必须经过尚书台,大臣要参与中枢决策,必须另加“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头衔才有可能。外朝完全成了执行机构,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另外,原来御史大夫的下属御史中丞专司监察,以后称为御史台。中国历史上专职的监察机构从此建立起来,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二、秦汉的中央官制——西汉职官体制三太太师、太傅、太保。位在三公之上,辅佐皇帝,不常设。禄秩(官吏俸禄的级别)为金印紫绶。三公
大司徒(原丞相),辅佐皇帝总理行政,金印紫绶,万石;大司马(原太尉),掌全国军政,后来又冠以大将军之号,称为大司马大将军,金印紫绶,万石;大司空(原御史大夫),掌论议及纠察诸事,银印青绶,万石。九卿
太常(原奉常),掌祭祀礼仪,银印青绶,二千石;光禄勋(原郎中令),掌宫殿掖门的保卫,银印青绶,二千石;中大夫令(原卫尉),掌宫门屯卫之兵,银印青绶,二千石;太仆,掌车马,银印青绶,二千石;大理(原廷尉),掌刑狱,银印青绶,中二千石;大行令(又名大鸿胪,原典客),掌宾客朝觐、边地各民族事务,银印青绶,中二千石;宗伯(原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银印青绶,中二千石;大农令(又名大司农,原治粟内史),掌谷货,银印青绶,中二千石;少府,掌山泽税收,银印青绶,中二千石。列卿
执金吾(原中尉),掌京城治安,银印青绶,中二千石;典属国,掌蛮夷降者,二千石;将作大将(原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银印青绶,二千石。军官大将军,其位有时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列将军,不常设,临战而命。二、秦汉的中央官制东汉的中央政府还是由三公九卿所组成。不过,三公之上仅有太傅一人,称为上公。在新君继位时,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东汉官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进一步削弱三公的权力,加大尚书台的权力。尚书之官创于秦代,是少府的属吏,仅仅负责在朝中传达诏令,由下层文人担任。汉武帝时改称中书,由宦官担任。东汉光武帝于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禄秩千石;副职一人,称尚书仆射,六百石。其下设六曹,即三公曹、吏曹、民曹、二千石曹、南主客曹、北主客曹,每曹各设尚书一人,主管曹政。其下各设侍郎六人,称为尚书侍郎,各分管所属事,禄秩仅四百石。尚书台时权力机构的核心,三公位高但无实权,御史台权力仅次于尚书令。尚书台官员是皇帝的侍从,虽然地位极低,但尚书台是在皇帝直接领导下的决策机构,是权力机构的核心。三公位虽高,并无实权,所谓“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此外,又加强监察院机构御史台的权力,其长官为御史中丞,禄秩千石,监察百官,权力仅次于尚书令。三、隋唐的中央官制隋文帝将秦、汉、魏、晋、南北朝各代的中央官制作了一次大综合,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代因袭而用,其制组织较严密,分工较明确。因此,从隋唐至明清,其六部各朝沿用,基本未改。唐代中央机构官制大体如下: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其官位品阶皆为正一品,是一种地位最高的虚衔,无实际职权,不常设。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皆正一品,多为虚设,不常设。三省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全国政务。长官称为尚书令,掌典领百官,正二品。下设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各一人为副,从二品。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故后来不设,以左右仆射为实际长官。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长官为中书令,佐皇帝执大政,总判各省事。二人,正二品。下设中书侍郎二人为副,正三品。门下省,是审议机构。中书省草拟的决策,交门下省审议。如不可,返回重议;如可,由皇帝下诏,送尚书省执行。其长官为侍中,掌出纳王命,相礼仪。二人,正二品。其下设门下侍郎二人为副,正三品。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三省之设,实际上就是把过去的宰相之权一分为三,使之互相牵制,便于皇帝临上驾驭。六部
六部是尚书省所辖的六个部门,即吏部,掌官吏选免、考绩、勋封;户部,掌口籍、田土、财政、赋税;礼部,掌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军事行政和后勤供应;刑部,掌刑法、诉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水利、土木工程、工匠等事务。每部各设尚书一人为长官,正三品。各部尚书之下设侍郎二人为副,正四品。在三省六部之外,重要的中央机构还有御史台,职掌刑法、典章,纠察百官。长官为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其副职为御史中丞,二人,正四品。四、宋元明清的中央官制宋元明清基本上沿用隋唐三省六部制,但拥有宰相之权的三省之制多有变化。总体而言,就是不断分割、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宋代中央政府主要由三大机构组成:一是中书省,是主持行政的最高机关,长官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从一品,其下设参知政事二人,为副相,正二品;二是枢密院,简称枢府,为主持军政的最高机关,与中书省分掌文武大权,号称二府,长官叫枢密使,后又称为知院事,一人,从一品,其副职为枢密副使,后称同知院事,正二品;三是三司,是主持财政的最高机关,长官称为三司使,又称为计相。这样,又把财政大权从宰相的职务中分割出来。元代的中央机构主要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元代废门下、尚书省,中枢大政统一于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往往以皇太子充任,地位极尊。下设右、左丞相各一人,皆正一品。其下设平章政事四人,从一品;参知政事二人,从二品。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皆为副丞相。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职掌兵权,其长官为枢密使,也往往是以皇太子充任。下设枢密副使二人,从二品。御史台,掌监察,长官为御史大夫,从一品;副职为御史中丞,正二品。此外,还设有宣政院,掌宗教及吐蕃(西藏)事务,长官为宣政院使,从一品。还设有通政院,掌管驿站,长官为通政院使,从一品。四、宋元明清的中央官制——明太祖朱元璋废中书省,不设丞相,提高六部地位,尚书升为正二品。六部分管天下庶务。皇帝直接统管六部,处理国家大政,专治一切。仿宋代殿阁大学士之制,设大学士以充皇帝顾问,负责文墨。他们的官阶仅为正五品。明成祖时,选大学士入文渊阁办事,参与机务,称为内阁。仁宗以后,内阁专任批答奏章、草拟诏令,品位渐次提高,权势日重。大学士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为避讳丞相之名,内阁大学士统称为辅臣。有首辅、次辅、群辅之分,代皇帝票拟(即批答奏章),由首辅执笔,其他辅臣只不过参论而已。首辅的权力,超过了昔日的丞相。六部之外,还新设有都察院,虽然是源于原来的御史台,但又有所不同,职掌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长官为左右都御史,皆正二品。都察院与六部平行,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此外,还设有大理寺,掌刑狱之事,长官为大理寺卿,正三品。副职为少卿,正四品。大案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共同审理,合称为三法司。三者互不统属,使司法权不被刑部所专。明代的中央军事机构,罢枢密院,改设大都督府。长官为大都督,从一品。后来为防止军权过于集中,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府长官为左右都督,皆正一品。军权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两个机构共掌。兵部任命将领,发布调遣命令,但不直接统军。五军都督府统管天下军队,但无任免将领和调兵的权力。两者互相牵制,由皇帝统掌军权。清代,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加强。中央机构形式上是沿袭明制,以内阁为中枢机构。内阁大学士为宰辅,满、汉各一人,皆为正一品。但在内阁之外,又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皆由满族大臣组成,策划军国大政。雍正时又设军机处,一切机密大政均由军机处办理,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但它直接在皇帝控制之下,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处。内阁仅是徒有虚名的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随时任免,所司之事,由皇帝临时交办。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点。清代新设内务府,是掌管皇帝家务的机构。其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由满族贵族王公担任。历代王朝皇帝家务都由宦官管理,他们职权很大。因此,宦官往往得到皇帝的倚重,从而得以干预政事。清代的这一改革,排除了宦官对皇权的干扰,杜绝了宦官专权之祸。四、宋元明清的中央官制——清第二节中国古代的地方机构及其职官制度一、周代的地方机构与职官周代实行分封制度,地方行政区划为国、都、邑三级。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为周王朝的地方政权。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都是大邑,是周天子或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采地。邑是居民点,类似于后来的村镇。周天子所直辖的统治区王畿之内,在国都之城附近的周围地区称为乡,规定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分别设有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进行管理。乡以外的地区称为遂,规定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设有邻长、里胥、酂师、鄙长、县长、遂大夫进行管理。诸侯、卿大夫所辖的领地以及他们的职位实行世袭制,不能随意剥夺,但他们必须奉从王命。不过,随着他们经济力量的不断增长,逐渐形成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一级政权,因而导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卿大夫瓜分国家的局面。二、秦汉的地方机构与职官(二)汉代
汉代部分恢复分封制,地方机构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在皇帝的直辖区实行郡、县二级制,在诸侯王封国区实行国辖郡、郡辖县的三级制。十个诸侯王国辖三十九个郡,中央直辖十五个郡。郡、县设官如秦制。王国的机构基本上与中央政府相同。王下设太傅与丞相。太傅之职是辅教诸侯王,丞相统领众官,皆由皇帝任命。此外,还设有中尉,掌军事;设御史大夫,掌监察,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国辖有数郡,多达数十县,有较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大权。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为监察区,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专司监察,但不常驻地方,不设官署。东汉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专司监察,常驻地方,设有官署。至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成了一级行政机构,下辖郡县,成为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州的长官改称州牧,禄秩二千石,掌一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郡、县之制如西汉。(一)秦代
秦的地方机构为郡、县二级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之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郡。郡郡的长官为郡守,银印青绶,禄秩二千石,职掌全郡的政事。郡守之下设郡尉,银印青绶,比二千石,佐郡守掌管军事。又设郡丞,铜印黑绶,六百石,掌文书刑法。县郡下设县。县的长官,万户以上称县令,铜印黑绶,千石至六百石。万户以下称县长,铜印黄绶,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长)掌政事。其下设县丞,掌文书、刑法。又设县尉,掌军事。皆铜印黄绶,四百石至三百石。县以下设乡、亭、里(即村落)。里之长为里正。十里为一亭,亭之长为亭长。十亭为一乡,乡之官有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诉讼;游徼,掌治安。(一)隋代——郡、县二级制
郡分上、中、下三等,长官为太守,上郡从三品,中郡正四品,下郡从四品。太守之下设郡丞、郡尉、通守等官,辅佐郡守管理民政、军事等。县分上、中、下三等,长官为县令,上县从六品,中县从七品,下县正八品。县丞,从八品至从九品。县尉从九品。隋代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命。郡、县佐官必须回避本郡,三年一换,不得重任。太守专理民政,郡尉专理军事,改变了魏、晋以来州、郡长官权力过大的弊端。(二)唐代——道(镇)—州、府—县的三级制唐太宗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即十个监察区。唐玄宗时分天下为十五道。唐代后期全国共有四十余道。朝廷派采访使、观察使等官员常驻各道。安史之乱后,掌兵的节度使兼任地方行政长官,下辖几个州。节度使的辖区也称为道,又称为镇,这样,道就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机构。唐玄宗开元年间,把一些具有特殊地位的州改为府。安史之乱后,又把几个皇帝曾经驻跸过的州升为府。至唐末共有十个左右府。府的地位高于州,只是更为重要一些,无隶属关系。这是中国正式设府之始。府下辖县。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职官:道长官为观察处置使,每道一人。或设巡察使、按察使、按察采访处置使。后来多变为节度使,集政权、军权、财权、监察权于一身,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府长官称为牧,每府一人,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劝课农桑,从二品。其下设尹,每府一人,从三品。尹之下设少尹,每府各二人。尹与少尹皆为府牧的辅佐。州、县职官基本如隋制。三、隋唐宋时期的地方机构与职官(三)宋代——三级:路—府、州、军、监(平行机构)—县
宋代鉴于唐与五代的藩镇之祸,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将原节度使所辖的道(镇)改称为路,其权一分为四。宋初分全国为十道,宋太宗时改称为路。路最多时全国有二十六个。路无固定体制,甚至连驻地、辖境、名称也随时变动,其官员均由皇帝直接委派。严格说,路只是介乎行政区与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分辖府、州。宋代以府、州、军、监为同一级行政区划。宋沿唐制,在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的地方设府,如首都、陪都等地,其地位略高于州。在军事要地设军。军在唐代只是军区,五代以后,渐与行政区混而为一,宋代则成为兵、民军政合一的行政区划。在冶铁、煮盐等重要的工业区设监。三、隋唐宋时期的地方机构与职官各级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职官:路路的机构大体上分为四司:一是转运司,长官为转运使,下有副使、判官,掌一路的财富,又兼管监察官吏之事,南宋时称为漕司;二是提点刑狱司,长官为提点刑狱公事,掌刑狱之事,南宋时称为宪司;三是提举常平司,长官为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义仓、常平仓、市易、水利等事,南宋时称为仓司;四是经略安抚司,长官为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军事,通常由本路知州或知府充任,南宋时称为帅司。因四司都有监视地方官吏之责,所以合称为“监司”。四司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府府的长官为知府事(或府尹),简称知府,总掌府政。首都的开封府知府正三品,其他府略低。下设少尹(知府之副)、判官(掌与知府同签文书等)、推官(掌刑狱)等为辅佐,皆从六品。州长官为权知州事,简称知州,从五品。其下设通判,掌签发文书与议政,从八品。府、州设通判,是宋代的特殊制度。府州公文,必须有通判附签才能生效,是对知府、知州监察牵制之官,故号称“监州官”。军、监的长官称为权知军事、权知监事,简称知军、知监,机构与州同。县县分为八等。长官为县令,正七品下至从八品,下设县丞、县尉。宋代地方官制异于前代者有四:一是设通判监督,防止主官专权;二是以文人充任,防止军人专政;三是任期三年,满期皆离;四是不准在本籍为官,防止形成地方势力。三、隋唐宋时期的地方机构与职官四、元明清时期的地方机构与职官——元代元代地方行政机构主要分为行省、路、州、县四级,有的设府。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代特殊之设。元代初期,为加强对地方控制,由中央的中书省派出分支机构分驻地方,称为行中书省。后来演变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行省行省仿中央中书省而设官。长官为丞相,从一品,总统全省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政,但不常设。无丞相则由平章政事主政,简称平章,从一品。其下设右丞、左丞(皆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等为辅佐。行省制度可以有效控制地方,为明清直至当今所沿袭。路行省下辖路。路设万户府或总管府,均分为上、中、下三等。府的长官为达鲁花赤(蒙语,意为镇压者、独裁者),正三品(上等府),由蒙古人担任,但往往并不实际掌事,高居众官之上起监督作用。由万户或总管主政,皆正三品。下设同知、治中、判官、推官等佐官。全国共有一百八十五个路。州路下设州。州分上、中、下三等。州的监临官为达鲁花赤,从四品(上等州)。主政官为州尹(大州称尹)或知州,从四品,属官有同知、判官等。在边远地区不设州,设军,制与州同。全国有州三百五十九个。县州下设县。县分上、中、下三等。监临官为达鲁花赤(从六品至从七品)。县尹主政,其下有丞、主簿、尉等。全国有县一千一百二十七个。府设府不普遍。有的属于路,有的属于行省,有的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有的下辖县,有的不辖县。监临官为达鲁花赤,正四品。主政官有知府或府尹,正四品,全国设府三十三个。明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府、县三级。明初,太祖朱元璋鉴于元代行省职权过大,无所不统,所以设“三司”,将行中书省的职权一分为三。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主管全省的民政与财政。长官为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为全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世称藩司或藩台。下设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议政(正四品),皆无定员。全国除南北两京外,共有十三个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主管全省的刑狱司法和纠劾官吏,长官为按察使一人(正三品),世称按台或臬台,下设副使(正四品)及佥事(正五品),无定员,副使、佥事分管诸道事务,谓之“分巡道”。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主管全省的军政,长官为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下设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二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四人,辅佐都指挥使。都指挥使官品高于布、按二司的主官,号称“二品大帅”。三司各不统属,全归中央统辖。三司分权,虽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大,但事无总统,又有运转不灵之弊。所以明朝中期以后,中央不断派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各省,以协调三司。省以下的行政单位为府,直隶于布政司,全国共有一百五十九个府。府设知府一人(正四品),掌一府之政。下设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推官(正七品)等官,分掌军纪、巡捕、农田、刑名等。府下辖县,全国共一千一百七十一个县。县设知县一人(正七品),掌全县之政。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分掌粮马、巡捕之事。四、元明清时期的地方机构与职官——明代清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四级。
清代鉴于明代的省一分为三,不便统一管理,又恢复了行省制度。省由总督或巡抚综理军民要政。总督或巡抚在明代本为主军政和巡察地方之官,至清代总督兼管二省或三省大政,巡抚成为主管一省的行政首长,与总督同称“封疆大吏”。此外,与明代不同的是,清代在一些特殊地区设有厅。各级地方行政机构职官如下:行省
省的最高长官为总督,正二品。若加尚书衔为从一品,总管二至三省军、政、财、官、民,职权极大。全国设总督八人,后来又增设东北三省总督。巡抚,为一省之长,每省一人,职权略小于总督,从二品,世称抚台。在督抚之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其长官为布政使一人,从二品,管理一省的民政、财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长官为提刑按察史,一人,正三品,管理一省的司法。道省下设道。长官为道员,正四品,有守道与巡道的分工。守道主管钱谷,巡道主管刑法,世称“道台”。此外,还有一些专道,主管一省或一方面的事务。如兵备道、河工道、盐法道等。道员或统辖全省地方,或分辖三四府州地方,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府道下设府。长官为知府,一人,从四品。顺天府、奉天府的长官称为府尹,正三品。全国共有二百一十五府。县府下设县。长官为知县,一人,正七品。全国有一千三百五十八个县。四、元明清时期的地方机构与职官——清代第三节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世卿世禄制夏商周三代的官吏,基本上是由王的子孙和各个贵族大家的子孙世世代代担任的。他们世世代代做国家的各级官员,世世代代享有国家的爵禄,称为世卿世禄制度。夏商之制不得详知,周代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组成各级官僚队伍。在宗法制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天子的嫡长子世世代代为天子,百世不迁。其他诸子分封出去为诸侯、卿、大夫。他们的地位也是世世代代由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或为士,经过乡学、国学的培养,经考核后选拔为下级官员。二、察举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它是由春秋战国时“选贤任能”发展而来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周王朝的世袭制逐渐被打破,一些国家按选贤任能的原则选拔官吏。战国时期的各国纷纷变法,把选贤任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一是从士中选拔,由于私学的发展,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知识分子阶层,通称为“士”,各国养士成风,多则数千人,国君和大贵族随时从士中选拔官吏;二是以军功选拔,以杀敌多少来授予不同的爵位和官职;三是任用客卿,即任用其他国家的杰出人才,不拘一格授予高官。所以,战国时期出现不少布衣将相。秦汉时期,全国统一,选贤任能进一步发展,汉代时形成了“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察举——由也叫“推举”,中央和各州郡的地方长官(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在自己的辖区内按照孝廉、茂材、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等科目进行考察和选拔人才,向中央推荐。经过朝廷考核后,按才能授予不同的官职。征辟——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察举。“征”就是由皇帝直接聘请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高官。“辟”是由地方高官直接选拔人才为自己的幕僚属官。汉代把察举作为高级官吏的职责,必须执行。不察举要免官,举人不当要受处分。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是由汉代的察举发展演变而来的。九品——曹丕称帝后,实行“九品官人法”。“九品”就是将士人分为上、中、下三大等级,每个等级再分为上、中、下三个小等级,共九个等级。中正——在州、郡、县设“中正”官,负责对辖区内的人才进行考察,以九品分等,供朝廷因“品”授官。九品中正制初始时,尚能以人才论优劣。但曹魏后期,各地中正官都被世代为宦的门阀大族所把持。他们为确保本集团的利益,把出身门第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两晋及南北朝各国皆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四、科举制——隋唐宋明清隋王朝统一后,鉴于士族势力的衰落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取得广大中小地主阶层的支持,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吏。科举制——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自愿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并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自隋经唐宋而至明清,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创始于隋代,完善于唐代,改革于宋代,鼎盛于明代,衰落消亡于清代。现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说明这一选官制度的基本情况。(一)学校是科举考试的阶梯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明代以后,参加科举必须首先入学校学习。明清时期的学校有府学、州学、县学,府、州、县学的学生称为生员。未取得生员资格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儒童或童生。童生要取得生员的资格,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一系列的考试,称为童试。县试通常是在二月举行,由各县的知县主持,考第一名者称为县案首。县试被录取的童生再去府中进行府试。府试在四月举行,由知府主持,考第一名者称为府案首。被录取者造名册送省里的学正,参加院试。院试由各省学正主持,学正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一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为生员。生员被分别安排到府学或县学中学习。生员分为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廪生是定员之内的,由国家提供膳食;增生是定员之外又增加的学生;在廪生、增生之外再增加的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生。从各级学校生员中选拔出的优秀者称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京师的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称为监生。各学校的生员,经过省提学官举行的岁考、科考而列为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为科举生员。四、科举制——科举的三级考试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等。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如果连中三元,则是科场中的佳话。清代制度,在殿试之后,除状元、榜眼、探花之外,其他进士还要进行一次“朝考”。最后根据历次考试的综合成绩分出等级,根据等级授以官职。状元直接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其余的进士,成绩好的,入翰林院做庶吉士。成绩次一些的,可授为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御史及知州、知县等官。乡试
明清的乡试都是每三年一考,在各省的省城举行,考场称为贡院。主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员充任。考期是八月,故又称为秋闱,还称为大比。监生和科举生员均可以参加应考。考试分为三场。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为解元,即由地方解送朝廷的第一名人才。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又称桂榜。殿试
在会试当年举行。明代是在三月,清代是在四月。它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所以称为殿试,又称为廷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招聘在职人员真题
- 高一英语学案:预习导航Bodylanguage-SectionⅢ
- 通信设备安装合同范本
- 2024年眉山市市属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2024年河南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招聘教师真题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 信息窗五(小数的改写与求近似数) 青岛版(五四制)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 圆周率和圆的周长公式丨苏教版
- 山林承包帮工合同范本
- 生产地点合同范本
- 地理欧洲西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 【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优化探究(论文)7600字】
- 2024年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高级系统架构师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QSPI-9708-2016-光伏电站安装施工质量验收规定
- 公路水运工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核大纲和模拟试题库1
- 财政投资评审咨询服务预算和结算评审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燃煤发电厂液氨罐区安全管理规定
- 办公耗材采购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全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全文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课件
-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课件-1研学课程学生手册设计
- 法学概论(第七版) 课件全套 谷春德 第1-7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 国际法
- 《燃煤火力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