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第六章_第1页
中央银行学第六章_第2页
中央银行学第六章_第3页
中央银行学第六章_第4页
中央银行学第六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货币政策工具

引言:近年来,美联储越来越关注联邦基金利率,并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监控指标,1994年2月开始,美联储每次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公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因此,要充分理解美联储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如何使用货币政策工具,不仅要把握它们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还要理解它们对联邦基金利率的作用。

准备金市场和联邦基金利率需求曲线:如果其他所有变量不变,当联邦基金利率变动时,准备金需求数量的变化。如果联邦基金利率下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减少,如果包括法定准备金规模在内的所有其他变量不变,准备金需求增加。然而,如果联邦基金利率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水平时,银行就不会按照较低的利率在隔夜市场贷款,而会无限增加持有的超额准备金规模,准备金需求曲线变为水平。

供给曲线:准备金的供给Rs等于非借入准备金Rn加贴现贷款DL,由于借入联邦基金同借入贴现贷款可以相互替代,如果联邦基金利率iff低于贴现率id,Rs就等于Rn,此时,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如果iff开始上升并且超过id

,银行就愿意在id的水平上增加借款,之后在联邦基金市场上以较高的利率iff贷放,结果是,供给曲线在id的利率上变为水平的(具有无限弹性)。市场均衡:注意,id高于联邦基金均衡利率,这因为联邦储备体系现在将贴现率置于远高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的水平上。联邦基金利率准备金数量RnRdRs

idiff

ier货币政策工具变动对联邦基金利率的影响:公开市场购买可以增加准备金供给量,推动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利率下降,公开市场出售则相反。

由于美联储制定的贴现率远高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典型的情况是:大部分贴现利率的波动不会影响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提高,那么,在任何给定的利率水平上,法定准备金和准备金需求总量都会扩大,推动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利率提高,反之则相反。第六章货币政策工具第一节公开市场业务一、定义: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债)的行为二、作用途径(一)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存量(二)证券价格和利率(三)公众预期三、优点与缺点(一)优点:

1.主动性:公开市场业务是由中央银行主动进行的,规模大小完全由它所控制。但贴现业务就实现不了这种控制。

2.灵活和精巧型: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可以恰到好处的把握,无论想要准备金或基础货币发生多么微小的变动,它都可以通过极少量的证券出售或购买来实现目标。与之相反,如果想要准备金或基础货币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它也有足够的力量,通过大规模的证券出售或购买来做到这一点。

3.易于逆转性:当出现错误时,中央银行可以立即逆向使用这一工具。如果中央银行断定,货币供应增长过快是因为公开市场购买过多所致,它便可以立即通过公开市场出售来矫正。

4.迅速性: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迅速执行,不会有行政性延误。当中央银行决定要变动准备金或基础货币时,它只要向证券交易商发出购买或出售的单子,交易立即可以得到执行。

5.连续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准备金变化的情况进行经常性的、连续性的操作。(二)缺点:

1.影响公众预期的作用较弱;

2.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需要一个庞大的、交易活跃的短期政府债券市场以及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需要准备金制度的配合。四、公开市场操作的类型(一)主动性操作:是指中央银行为改变准备金数量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防御性操作:是指中央银行为保持准备金的稳定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一些市场因素(主要是指组织银行间的资金清算、财政部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变化)的波动经常会引起准备金的很大变化,且这种变化是暂时的。为了稳定货币供给、稳定同业拆借利率,中央银行作了相当大努力来预测各个市场因素的可能的影响,并且通过公开市场防御性操作来抵消其影响。总体来讲,公开市场操作是防御性的。(二)直接交易:又称现券买断交易,指中央银行与交易商之间进行的现券买断性质的交易;回购交易:指中央银行与交易商之间进行的以债券的出卖者在约定时间按约定价格购回所售债券为条件的交易方式。直接交易可以引起准备金和货币存量以及利率长期的或持久的变化,回购交易是中央银行为抵消其他一些因素引起的准备金的变化进行的。大多数公开市场业务是防御性操作,因此,大多数公开市场业务也是通过回购交易进行的。五、公开市场操作的过程(交易室的一天)

1、回顾前一天联邦基金市场的变化以及了解前一天银行体系实际准备金规模开始

2、发布最新报告,包括对影响准备进供给和需求的一些短期因素的详细预测以及公众持有现金预测

3、与一级交易商的代表联系,以把握当天交易证券可能的价格波动。与财政部联系,询问在美联储的财政存款预计水平的最新消息。

4、与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事务部联系,比较预测结果,列出和提交增加或减少准备金的计划进行讨论

5、举行电话会议,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事务部主任和其他有投票权的行长中的一位将共同批准计划并且通知执行。

6、交易室通过计算机系统将交易信息传达给一级交易商,再根据回复选择报价理想的交易商进行交易,一般是回购交易,有时是直接交易。第二节贴现政策一、贴现政策定义:主要指的是中央银行变动贴现率,通过它影响贴现贷款数量和基础货币,从而对货币供应发生影响。二、贴现贷款类型:贴现贷款是一种传统或习惯叫法,分为三种类型,即一级信贷、二级信贷、季节性信贷一级信贷是在货币政策中作用最为重要的贴现贷款,这些贷款的利率就是通常讲的贴现率,它为联邦基金利率设置了上限。是财务健全的银行的后备流动性来源。二级信贷发给陷入财务困境或者面临严重流动性问题的银行,利率高于正常的贴现率0.5%,属于惩罚性利率。季节性信贷为了满足位于度假区或农业区、存款具有季节性特征的为数不多的银行的需要。由于信用市场的完善,联储对此产生质疑,并且考虑取消。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类型:第一,流动性再贷款:央行对商业银行发放的流动性再贷款和分支机构对地方性存款类法人金融机构发放的短期再贷款,发挥了流动性供给功能。第二,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主要是指“支农、支小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发放对象为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四类金融机构,用途为支持以上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

第三,金融稳定再贷款: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少数金融机构经营不善引发支付危机,央行对危机中的中小金融机构发放紧急贷款,缓解了支付压力,控制了支付危机。金融稳定再贷款适用范围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紧急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包括大型商业银行。第四,专项政策性再贷款:专项政策性再贷款主要针对特定项目的贷款,比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油收购与储备再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贷款等。央行向国开行再贷款用于棚户区改造应属于专项政策性再贷款。近年来关于再贷款的几个专有名词:常设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是央行在2013年创设的流动性调节工具,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LendingFacility,MLF)。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将优质的存量信贷资产质押给央行获得再贷款,一方面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增加涉农涉小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即PledgedSupplementaryLending),PSL作为一种新的储备政策工具,有两层含义,首先量的层面,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其次价的层面,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资产从央行获得融资的利率,引导中期利率。中美之间的异同?三、作用途径

(一)货币存量

(二)证券价格和利率

(三)告示作用四、优点与缺点

(一)优点:主要是能够利用它(二级信贷)来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避免金融危机,这是对成功货币政策决策最重要要求(见案例)。但是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美联储必须在最后贷款人角色引发的道德风险成本和防止金融危机的收益之间权衡,因此,联储十分谨慎而不是频繁的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

(二)缺点: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差,在货币政策实施中的作用受到质疑,2003年后,联储调整贴现政策体系,贴现政策不是被用来影响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和货币供给,而只是用来预防联邦基金利率过度偏离其目标。

案例: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几小时后,美联储发表声明:“联邦储备体系仍在工作和运转,贴现窗口已经做好了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准备。”之后,联储通过贴现窗口向银行提供了450亿美元的资金,即上周的200倍,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800亿美元的准备金,这些行动维持了金融体系的运转。当股票市场9月17日重新开市后,虽然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7%,但交易秩序井然,恐怖活动没有摧毁美国的金融体系。第三节法定准备金政策一、定义:主要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授权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改变货币乘数,以此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二、作用途径(一)货币供应量(二)利率(三)告示作用三、优点与缺点

(一)优点

1.作用速度快:改变准备金率,很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要立即承受准备金状态的改变,它们需要相当迅速的调整资产负债表,从而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状况都相对迅速的发生变化,因此,如果经济状况需要中央银行立即采取措施,那么,与其他政策工具相比,准备金政策的使用是最好的选择。

2.中性:准备金政策对存款货币机构来说是一视同仁,改变准备金率对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产生相同影响。

3.直接的告示作用:由于这一工具并不经常使用,并且准备金率的变化并非完全出于技术原因(不像为了防御目的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所以准备金率的调整通常比较容易解释。因此,如果中央银行非常想向公众传递一个政策变化意图,那么这一工具要强于其他工具。

4.紧急时刻的使用:当其他工具无法正常使用时,改变准备金率可以用来中和基础货币的变化。比如,战争时期,政府通常发行短期和长期债券来为其越来越多的支出提供资金。为了帮助财政部获得资金而又不必付出过多的利息,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购买比正常情况下多得多的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同时提高准备金率来避免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加,避免通货膨胀。(二)缺点

1.作用效果强烈:(前已涉及)2.缺乏灵活性:假如发生了错误,比如说为了减少通货膨胀提高了准备金率,几周后,大家认识到失业和生产能力闲置比通货膨胀还严重,那么准备金率要求下调。然而刚刚提高了准备金率又下调等于承认错误,由于人类的虚荣心,中央银行是不会承认错误的,因此宁愿维持现状(除非有大量证据表明必须进行货币扩张)。而公开市场业务几乎没有任何公开的告示作用,因此很容易转向。

3.准备金率不宜频繁变动,且不宜提高:准备金率的频繁变动会给银行造成不确定性,使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频繁调整,流动性管理更加困难。同时,提高准备金率会立即引起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问题。总之,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实现它的目标,又由于准备金工具的缺点,因此它是一种多余的货币政策工具四、发达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逐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以至取消法定准备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取措施逐步降低法定准备率,1990年底,对非个人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欧洲货币负债等非交易性账户的法定准备率,从原来的3%降到0。1992年4月,又将交易性存款的法定准备比率从12%下调到10%。到2004年12月,美国交易性存款的法定准备比率为:最初700万美元的法定准备比率为0;700万至4760万美元以上存款的法定准备比率为10%。由于交易性存款在所有存款中的比重并不特别高,因此,在美联储这样调整法定准备比率之后,美国平均的法定准备比率已经非常低了。欧洲中央银行1998年10月法定准备率的规定主要有:(1)隔夜存款、期限2年内的存款、期限2年以内的债务证券以及货币市场票据的最低法定准备比率为2%,期限在2年以上的存款、回购、债务证券等的法定准备比率为0。(2)欧洲中央银行允许金融机构从法定准备中一次减免10万欧元的准备。1999年1月规定,期限在2年以内的债务证券和货币市场票据在计算法定准备比率时,可以扣减10%免交法定准备。2000年1月,这一扣减比率提高到了30%,扣减比率的提高,实际上变相地降低了欧元区内的平均法定准备率。原联邦德国的中央银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不断下调准备金率,前者下调准备率可视作后者货币政策实践的继续。日本中央银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降低法定准备率,1991年调整之后至今,最高的法定准备率只有1.3%。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巴西等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不再被当作一项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低到了只与其日常清算需要相应的水平。一些发达国家降低法定准备率的原因:(1)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2)巴塞尔协议的风险加权资本充足性管理,极大地抑制了商业银行信用扩张能力,(3)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达,金融资产种类繁多,商业银行在较低的法定准备率下也容易进行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管理。一些发达国家取消法定准备率的原因是:(1)法定准备率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所固有的缺陷。(2)公开市场业务在货币政策中地位的上升。专栏:国际上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的演变以及启示过去,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对于商业银行存入的款项,无论是法定准备金还是超额准备金一律不支付利息。近二三十年来,这一做法已发生了改变。一些国家中央银行倾向于对法定准备金支付利息,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直接付息,即对最低法定准备金部分支付利息,但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二是间接补偿,即允许银行将持有的流动性强的证券如国债和金融债券等计算在合格的准备金资产中。

199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基金组织发展中国家成员国货币政策做了一次调查。在抽样的69个国家中,23个国家或对法定准备金直接进行补偿即支付利息或以证券方式进行间接补偿。1999年欧洲货币联盟成立之后,欧洲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持有最低存款准备金,并且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美联储曾经多次要求对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不过,由于国会担心对最低准备金支付利息会减少财政收入等一些原因,美联储的建议一直未得到批准。但是,2006年通过的法律允许美联储支付,但该法律要到2011年生效。后来提前到了2008年10月,即次贷危机期间。原因之一是:如果准备金利率设定在与联邦基金利率相近的水平上时,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不会对联邦基金利率产生太大影响。由对法定准备金不支付息转向支付利息,既可以解决因为不支付利息所引起的商业银行为减少“准备金税”而采取种种手段逃避准备金的缴纳,从而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货币供应量功能充分发挥的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金融体系的不公平竞争,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更为公平和有效率的竞争环境。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投资基金、金融公司、退休基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扩张,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中央银行不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没有收益,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较之那些不适用法定准备金的金融中介机构承担的成本要高,竞争力减弱了。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中,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纷纷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规定,金融机构不再受制于最低准备率的约束,即实行所谓的“零准备金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经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零准备”并非无准备。在“零准备”制下,商业银行仍然被要求在中央银行保留清算账户,以供清算之需,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清算资金余额支付利息。这种清算准备金从性质上看实际上就是在法定准备金制度下的超额准备金。这样.对于过去金融机构存入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由不支付利息变为支付利息。准备金存款利率、再贷款利率与同业拆借利率共同构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区间控制模式的三个基本要素。操作区间的上限为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在清算资金出现不足时,商业银行可以此利率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下限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可以此利率存在中央银行。市场上同业拆借利率不会高于央行贷款利率,因为央行承诺向所有借款人按既定利率无限制地提供再贷款。市场上同业拆借利率也不会低于准备金存款利率,否则商业银行就不会将多余资金拆出,而是将其存入央行。可见,在利率区间控制模式下,同业拆借利率、准备金存款利率与再贷款利率共同构成了央行的基准利率。央行通过调节基准利率,控制整个市场利率水平,其中存款准备金利率成为货币市场利率的底线。自利率区间控制模式出现后,在不过十多年的时间里,还有一些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先后采用了这一调控模式。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没有货币政策的干预,当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出现严重失衡时,会导致利率水平的“高调”或者“低调”。过高的利率会引发企资金成本的上升,抑制投资与消费等问题,过低的利率则会引起资金过多流入诸如房地产与股票等市场而诱发资产泡沫。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生成与破裂已经从实践上证明了过低的利率或者说所谓的零利率是孕育资产泡沫的温床。

1998年以来,我国准备金存款利率一直保持在低于商业银行筹资成本的水平。根据国外的经验与国内的现实情况,我国不应该取消对存款准备金的付息制度。需要研究与探讨的是如何确定合理的存款准备金利率水平,使之既能够成为央行的一个重要的基准利率,发挥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成为阻止货币市场利率过度“低调”的最后防线,又能够避免商业银行将资金过多存入央行进行套利。第四节选择性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消费者信用控制它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信贷融资予以控制。主要内容:第一,规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第二,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第三,规定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它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控制消费融资来控制消费需求从而控制社会总需求。(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证券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做出调整,从而控制进入证券市场的信贷资金,影响证券市场价格。(三)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内容:规定贷款的最长期限、最高限额、首次付款额和分摊付款的最低额等。目的在于通过控制房地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或抑制经济过热。(四)优惠利率指中央银行为了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国家重点发展的部门、产业,规定较低利率。(五)预交进口保证金指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交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消除国际收支赤字。

二、直接信用控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进行控制)(一)利率控制规定存、贷款利率或最高、最低限额(存款上限、贷款下限)。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为避免银行恶性竞争曾实行过,我国依然实行,但利率市场化是一种趋势。(二)信用配额中央银行对每个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确定一个最高限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过,我国也曾采用,但1998年后废除。(三)流动性比率管理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占存款的比例。目的是为了限制贷款规模,避免经营风险。(四)直接干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范围直接干预。三、间接信用指导(一)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其负责人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使它们自动采取措施贯彻政策。(二)窗口指导:中央银行确定商业银行每季度的贷款增减额,并要求执行。类似于信用配额,但前者是指导,后者是命令。在我国目前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我国目前银行业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四、我国目前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一)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

1.1994年在外汇市场开始了外币公开市场操作

2.199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以国债为对象开始本币公开市场操作,1997年停办。

3.1998年,本币公开市场业务重新恢复本币公开市场业务与外币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不同,一般提到的公开市场业务都是本币公开市场业务。

4.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开市场操作对象:长期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券。(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从1985年开始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98年3月与1999年11月,为了控制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国产生的通货紧缩问题,下调准备金率从2003年9月起,国际收支双顺差背景下法定准备率开始提高,最高达到17.5%。从2008年9月起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开始降低。从2010年开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上调。2012年首次上调。(三)我国再贴现政策的发展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运用再贴现业务。1988年和1991年,重点在商业、物资、供销等行业推广使用商业汇票。1994年在“五行业、四品种”(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铁路和棉花、生猪、食糖、烟叶)推广使用商业汇票的再贴现业务。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之后又相继下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1998年3月,开始改变再贴现率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下浮5%—10%的做法,使它成为独立的利率。由于功能定位不明确,发展规模起起落落。(四)(再)贷款政策的发展

1985—1994年,在基础货币供应量中平均保持70%的比例;

1994年后,向政策性银行提供再贷款,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1997年后,为维护金融稳定,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向资产管理公司、资不抵债的中小金融机构、关闭和托管的券商贷款。存在的问题是:数额巨大,不良率极高,期限过长,造成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引起严重道德风险。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数量以及主要用途数量用途说明12236两次贷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第一次1.4万亿的不良贷款回收率只有20%10557支农再贷款包括农发行、农信社1411关闭中小金融机构偿还债务,26省市只有广东全额还款300提供证券公司周转贷款270偿还被关闭或被托管证券公司债务100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启动将由基金偿还1994年—1998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五)我国特有的利率政策对存贷款的基准利率进行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我国一项极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暴露的问题主要有:利率调整时滞较长,不完全反映资金供求状况。专栏:我国目前官定的较大存贷利差:(银行业为什么收入高)继续保持较大存贷利差的历史性因素已不存在

目前在我国,由于利率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因此利差的大小主要受中央银行政策影响。中央银行在调整利差时,主要考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经济运行状况,只是在不同的阶段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在1996年以前,我国社会资金供不应求,国有企业经营普遍存在困难。为支持国有企业解困,一直实行较低的存贷利差,多数年份的一年期存贷毛利差小于1%,这也是商业银行体系经营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后,商业银行体系聚集的不良贷款已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不良贷款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除政策性不良贷款剥离和财政注资外,商业银行通过其他外部渠道降低不良贷款率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手段有限,客观上需要保持较大存贷利差以通过银行自身利润积累来降低不良贷款率和提高资本充足率。同时,由于受管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一直较为单一,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收入,要提高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存贷利差。因此,在1996年后,我国逐步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近年来我国一年期存贷毛利差一直在3%左右。近两年,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在30%以上,这与银行经营机制改革、管理水平提高密切相关,也与存贷利差提高存在极大关系。从国际上看,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也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均处于中等甚至偏上的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我国现有三分之二以上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补充资本金的外部渠道,通过自身利润积累来降低不良贷款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性已明显降低。例如,在2006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需要给予各种各样的承诺或优惠。但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成为境外资金争相入股的对象。中国工商银行H股发行获得了数十倍的超额认购。因此,我国保持较大存贷利差的历史性因素已不存在。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好转,为适当缩小存贷利差提供了前提条件较大的存贷利差不利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经营存贷款业务为主,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存贷利差也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近几年,无论金融宏观调控部门;金融监管部门还是商业银行管理层,都在大力推进和发展中间业务,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比例,但实际收效甚微。

商业银行盈利渠道单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的存贷利差水平较高。无论是商业银行管理层还是客户经理,在利润考核目标约束下,通过发展存贷款业务完成利润目标远比发展中间业务容易得多。相应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不高,而发展存贷款业务特别是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很高。继续实行较大的存贷利差,不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同时也将保护银行垄断,不利于银行改革和效率提高,也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高的存贷利差也是造成我国外资银行贷款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一般低于50%,非利息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占比一般超过50%。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国内绝大多数专家预测外资银行业务重点会集中在非存贷款业务上。但是,近几年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结果却同预测相差很大,贷款业务高速增长,贷款资产占比持续上升,而非利息收入占比却呈现下降趋势,其贷款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上海市外资银行占上海市的贷款市场份额由2003年末的7.5%上升至2006年末的14.2%,三年来贷款市场份额上升了近1倍。保持较高的存贷利差也不利于商业银行适应未来利率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从理论上讲,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可能会呈V形变化,即在利率市场化初期,竞争压力致使存贷利差急剧下降。由于目前利差较高,商业银行将主要精力放在存贷款业务上,而一旦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大幅下降,商业银行的经营将面临较大困境。因此,在利率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