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付诸具体行动_第1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付诸具体行动_第2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付诸具体行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刻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人类存在的时间要比地球存在的时间短得多,人类只是自然界众多生物中的一类,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若是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把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方能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正是引导全人类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旨在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形态。从中不难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几个方面的重要内涵,核心就是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向自然无节制地索取,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更不能破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势所必然。这种必然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还是自然的一部分,甚至还要回归自然,人类必须呵护自然,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是增进人类发展的可预见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聪明智慧的民族、国家或地区,往往能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和谐共生共处,能与各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谐共生共处,注重增强对自然界演化的适应性,尤其注重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推进的碳达峰、碳中和,就是人类反思之后的必然行动。最后,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自然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发现的,发现了就要遵守,按规律办事会事半功倍。多视角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一,从历史视角,要充分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上。这方面的历史教训有很多,决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其二,从文化视角,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善待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秀文化内涵。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很多,例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以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历史和现实表明,文化的作用巨大,善待自然的文化能将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理念形象化具体化到人的思维和行动中,成为个人自觉行为的内在动力。其三,从哲学视角,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自然辩证法用以指导人们行为的具体体现。其四,从方略视角,要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已经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必将长期坚持下去。其五,从发展视角,要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重点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根据区域自然条件来科学确定城市开发强度,尽快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点缀大自然、美化大自然;要处理好现代化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在保护自然中实现现代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要处理好工业化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工业化;要处理好区域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尤其要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四定”。其六,从人类安全视角,充分认识到人类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反过来会报复人类,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警示人们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过度干扰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尤其要注重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付诸具体行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要付诸具体行动,并力求取得实效。而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目标点明了重点任务和举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实际工作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划定(自然)生态空间,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划定、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作为重要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按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定位、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管控好生产活动、生活活动,尤其要处理好自然保护与开发活动的关系。同时,要继续加快生态保护立法进程,依法保护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加快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优化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结构与布局;加快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制定,依法保护好、建设好各类国土空间;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按空间类型管好、建设好、发展好各类空间用途;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国土空间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尤其要保护好、恢复好、修复好生态空间。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控,保护改善生物综合性状。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包括植树造林、草原保护、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河湖保护等;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以及科学防范和积极应对重大疫情(特别是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保护野生动物。加大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与人类、野生动物与疾病等方面的宣传、科普力度,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引导公民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严格禁止滥捕、滥食、滥用野生动物。三是加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坚持“量力而行”。将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坚持“量水而行”尤其是“以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坚持“量地而行”,严控耕地占用,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坚持“量能而行”“量碳而行”,将能耗、碳排放作为确定经济规模、结构、速度的关键因子之一,发展节能减排的产业,提高能效、碳效。应加强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生态服务等系统监测评价,把握其变化规律,从而对生产活动及生活方式做出适应性调整。如果资源承载力较大、环境容量较大、生态服务较强,则可以安排数量较多、强度较大的生产性及生活性活动,反之亦然。要想实现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承载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关键是要建立自然承载能力预警制度,根据承载能力的大小将预警信号划分为绿色、黄色、红色,一旦出现严重超载的红色预警信号就要调减人类活动,包括压缩产能、疏解人口、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等。同时,应坚持经济社会发展“量力而行”的理念和原则。这里的“力”,是指资源、环境、生态的承载能力,包括水、土地、能源等。各地谋划自身发展时,必须充分考虑各项资源的刚性约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水资源为例,每个地区都必须将水资源作为规划蓝图的刚性约束之一,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要严防高耗水产业布局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对严重缺水地区发展高耗水作物等非“以水定产”现象给予高度关注、逐步扭转,努力实现“产水相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老百姓的心头期盼,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四是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自然友好型”经济社会。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能否落到实处,生态环境保护能否取得成功,归根到底在于我们选择了怎样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式。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求我们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必须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点发展自然友好(nature­friendly)型经济和社会。自然友好型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友好型”,还包括生态保育、资源节约的涵义。重点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绿色制造等产业,推进工业园区低碳化、清洁化。大力推进节水社会建设,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出行、节能建筑、低碳建筑、“光盘行动”,降低生活对自然的压力和干扰。加快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抓好资源节约保护工作,重点抓好节水、节能、节地、节材、节粮等工作,以节约促保护,减小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强度。抓好保护环境、治理环境各项工作,造就更多、更好的“绿水青山”。具体到各产业,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杀虫剂、薄膜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制造业;加快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服务业,尤其要促进餐饮、外卖等服务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加快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教育、引导公众生活方式符合绿色低碳型发展模式的要求。加强绿色低碳理念、知识、技能的宣传推广,让绿色低碳全面、深入走向社会,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来,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学校、绿色低碳机关、绿色低碳社区等绿色低碳社会主体的建设。五是加快治理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健全“自然友好型”治理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与绿色低碳型经济社会相适应。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彻底转变唯GDP的发展导向,全面提升包括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空间优化等核心内涵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各级政府评价考核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干部评价考核体系,让各级干部成为践行人与自然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