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的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in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in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in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in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摘自《光明日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B.工匠虽然在我国古代的社会地位不高,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C.中国古代能够涌现出一批批艺术精品,是因为古代的工匠们都是以打造精品为追求。D.“工匠精神”切中时弊、符合时需,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工匠制作玉器时的那种“如琢如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B.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中国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这种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C.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具体的奖励办法。D.秦朝能够制造出一大批精湛的艺术品,与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密切相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A.中国比西方更早建立起各种具体而严格的工匠制度,也一直具备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B.陶瓷界的厂家都坚守“仿品不能当真品卖”的传统。这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C.中国历朝历代能不断产出精品,能不断铸就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这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D.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Madein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际签。参考答案:1.C

2.B

3.C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队“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的表述外,后文还有“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等。...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人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不是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奠定了基础。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无中生有,且“一直具备”这一说法缺乏依据。B项扩大范围,原文在第7段,是“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D项过于绝对,而且少了一个条件“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在文章最后1段。关键的一步——比对,就是把选项和原文的依据比较,利用排除法做出选择。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来源同材料三)4.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6分)

参考答案:4.D亲生命性”这一概念在材料三中,“生物恐惧症”这一概念则在材料四中。选项A,歪曲文意,“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错误,原文说的是“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选项B,表述绝对,原文说“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选项去掉了“可能”二字。选项C,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故答案选D。5.A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选项进行细致的分析。选项A,改变范围。文中说的是聊天中的孩子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而不是指喜欢自然的孩子中的一半人。故答案选A。6.(1)(3分)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2)(3分)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②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归结起来,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关于公德有必要强调三点: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因而不是从集体方面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指的公德。一个现代个人,他遵守公德,体现了一种情操,一种职业的操守,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律,恰恰体现了个体的人格的尊严。他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表现出高尚的职业的操守。这里的公德是以单数第一人称做出选择的。因此这也成为现代私德的起源,是以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即民主、自由、自主为内涵的。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国人说的公德往往是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上车要买票等等。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但是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这个意义集中的体现是政治。如果把公德仅仅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实际是贬低了公德的意义。公德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的。有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公德与私德在现代条件下还有一个特点,它们之间是分化的: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是要保持公民权。相应地也要求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给私人留有私人领域。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活有真正民主和法制的公共空间。(尤西林:《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有删改)1.下列关于公德与私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德和私德不仅包括道德主体的道德操守和信念,还包括公共舆论、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B.中国传统伦理非常注重私人关系,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C.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其实就是血亲伦理的放大,讲权变,不讲原则,这是一种放大了的亲族关系伦理。D.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公共关系其实就是私人关系的放大。当私人关系不能涵盖公共关系时,才会优先考虑公德。2.下列不属于梁启超“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表现的一项是(

)A.国人在自己的亲人圈中往往非常注重做人,与人往来接触时常很精心,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让人看到孝顺甚至是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B.离开亲人,与陌生人交往,当发生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件时,国人往往表现得很冷漠。C.国人在挤车、抢位子时,会觉得别人在挤、在抢,自己不挤不抢就吃亏了,表现出一种自保的心理。D.国人对待亲人和陌生人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具体权变伦理的表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公德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对个人要求的无私,而是以民主、自由、自主这些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为内涵的。B.公德的本意是一种公共关怀,国人所说的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行为品质贬低了公德的意义,不属于公德。C.本意上的公德应该是自主地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国家重大事件的处理。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D.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要遵守公共领域的规则,同时,不侵犯他人利益的个人利益也是受到保护的。参考答案:1.D

2.D

3.B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表述中“才会优先考虑公德”不符合文意。按照原文“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的表述理解,“它”指的是“公共关系”,当私人关系和公共关系有冲突时,公共关系是不被优先考虑的。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表述“对事不对人”错误,第4段的正确表述应是,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中“不属于公德”的表述不符合作者的观点,在文中第5段作者明确表达出“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相关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使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渡,乃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正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9.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降逆贼杨异等

降:使……投降B.诗雅好推贤

雅:儒雅C.闻贼规欲北度

规:谋划D.视事七年,正化大行

视事:任职10.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B.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C.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D.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法,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B.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地讴歌他。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12.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出来。①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②帝惜其能,遂不许之。参考答案:9.B

10.D

11.A

12.①他生性节俭,施政清廉公平,因为惩罚强暴树立起了威信,他还撞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胜.②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请求。【9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雅:平素向来。故选B。【10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句子的谓语较长,“昔魏公子”主语后面断开;“假兵符”是“解赵围”的方式,联系较紧,不要断开。故选D。【11题详解】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A项,“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错误,原文内容杜诗是先斩后奏。故选A。【12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政治:施政;清平:清廉公平;以:介词,因为;诛:惩罚;其:代词,他的;遂:所以;之:代词,这个请求。【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更始年间,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升迁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百牲中横行霸道,百姓性恐不安.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击杀了萧广,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刻民.光武帝召见他,踢给他一套桨戟仪仗.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城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碱人谋划北渡黄河,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碱兵,杀死杨异等人,诚兵终于被消灭.再次升迁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治理的地方政绩显扬.建武七年,杜诗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性节俭,施政清廉公平,因为惩罚强暴树立起了威信,他还撞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胜.又设计制作水排,用以炼铁,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说: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请求。杜诗喜欢推举贤才,多次举荐名人士清河人刘统以及鲁阳董崇等人。当初,兵禁制度崇尚简约,只是用带有皇帝之印的书信发兵,没有虎符这样的信物.杜诗上书说:“臣听说军队是国家的能够杀伤人的工具,圣人也很谨懊小心对待.原来的制度派遣军队,都用虎符,其他征调只用幸着信件的使者罢了.兵符假如能够合在一起,才能取得对方完全的信任,以此来表明澎显国家的命令,保持国家的威严与重要地位.近来派遣军队,只用带有皇上之印的书信,有时还用室上的招命.如有奸邪的人欺作作伪,就无法发觉.我认为军事正在兴起,报乱的人没有灭绝.从下面的郡国中征兵,应该懊重,可以确立虎符制度,来杜绝奸作事件的产生.昔日魏国的公子无忌,威风令邻国倾倒,尚且借助虎符调兵来解邯郸之围,如果没有如姬的仇事,那么他的功绩也就不会显露.事情中有些虽然烦琐但不能省却,虽然浪费但不能不如此,大概说的就是发兵制度这类的事情吧.”谏书递给皇上.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杜诗虽然在外做官,但是对朝廷竭尽忠心,正直的言论和有益的谋略,随着报告某事献给皇上.在任七年,政绩教化十分显著.十四年,因派门客为弟弟报仇,被朝廷征召,正巧他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说,杜诗贫困没有土地、住宅等产业,死了以后没有理葬的地方.皇上下令在郡邸办丧事,并赏踢一千匹绢作为治丧费用。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乙盖丞相初起兵,仆尝赴其召,进狂言,有云:愿明公复毁家产,供给军饷,以.倡士民助义之心。丞相嘉纳,令何见山进之幕府,授职从戎。仆以身在大学,父沒未葬,母病危。以母老控辞,丞相怜而从之。奖拔之公,许养之私,丞相两尽之矣。仆于国恩为已负,于丞相之德则未报,遂作生祭丞相文,以速丞相之死。丞相自叙几死者数矣,诚有不幸,则国事未定,臣节未明。今鞠躬尽瘁,则诸葛矣;保捍闽广,则田单即墨①矣。虽举事卒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执,涉月逾时,就义寂寥,闻者惊惜。岂丞相尚欲脱去耶?尚欲有所为耶?或以不屈为心,而以不死为事耶?抑旧主尚在,不忍弃捐耶?果欲脱去耶?尚欲有所为耶?识时务者在俊杰。今以亡国一夫而欲抗天下?今事势无可为,而国君大臣皆为.执矣。臣子临大节,决大难,事可为则屈意忍死以就义,必不幸则仗大节以明分。故身执而勇于就义,当于杲卿、张巡②诸子为上。李陵③降矣,而曰欲有为,其言诚伪,既不可知。后死他故,志何自而明哉?丞相之不为陵不待智者而信奈何慷慨迟回日久月积志消气馁不陵亦陵岂不惜哉?欲望不屈而不死耶?惟苏子卿④可。屈且不保,况不屈乎?丞相不死,当有死丞相者矣。虽汤镬刀锯⑤,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选自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有删改)【注】①田单:战国将领,齐国危亡之际,曾坚守即墨城。②杲卿、张巡:唐代将领颜杲卿、张巡均为战败被俘,慷慨就义。③李陵:汉代将领,战败,投降匈奴。④苏子卿:即苏武,曾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后回国。⑤汤镬刀锯:均为古代刑具。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我戈矛

修:修理,整治B.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意:料想C.以速丞相之死

速:招致D.抑旧主尚在,不忍弃捐耶

捐:舍弃,抛弃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予之生也幸

令何见山进之幕府B.所求乎为臣

而国君大臣皆为执矣C.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供给军饷,以倡士民助义之心D.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尚欲有所为耶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作者先以君臣父子伦理阐述自己的生死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一种选择;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有为而死,也是值得追求的境界。B.乙文中,作者选取众多前代正面实例,从汉代苏武、李陵到唐代颜杲卿、张巡等人,宣扬节烈忠贞的观念,希望文天祥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C.甲文以“呜呼”领起一连串“死”字,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再次回顾既往,表白自己屡次身陷死地却艰难求生,就是要为国家雪耻,匡扶宋室。D.乙文在肯定文天祥为人之后,一连设置几个疑问推测文天祥不死的意图,然后指出牺牲光荣、偷生可耻的看法,旨在打消文天祥求生的幻想。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丞相之不为陵不待智者而信奈何慷慨迟回日久月积志消气馁不陵亦陵岂不惜哉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2)虽汤镬刀锯,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参考答案:16.C

17.C

18.B

19.丞相之不为陵/不待智者而信/奈何慷慨迟回/日久月积/志消气馁/不陵亦陵/岂不惜哉

20.(1)以前,假使我把尸骨抛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又将会认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2)即使(面对)严酷刑罚,坚贞不屈的人也不会推辞,如果可以为正义而死,就能获得全尸归葬,难道不会因为忠于朝廷,而能成就孝道了吗?事情就在眼前,丞相等待的是什么呢?【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先了解实词所在的句子的意思,然后把选项中的词语代入句子,把该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C项,速:催促、敦促。“以速丞相之死”的意思是(于是写下这篇生祭文丞相的文章),来催促他早日赴死。故选C。【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以”:连词,表目的,“用来”“以便”。A项,“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代自己。B项,“为”:动词,成为;介词,表被动。D项,“所”:名词,处所;结构助词,与动词“为”构成名词性短语。故选C。【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文中举李陵是作为反面例子。故选B。【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先疏通句意为:丞相不做李陵那样的人,(这一点即便)不是聪明人都能相信。为什么意气激昂却迟疑徘徊,时间久了,意志消沉,不想做李陵那样的人也会变成李陵那样的人,难道不可惜吗?句中,主语有“丞相”“不待智者”,宾语“陵”,谓语“不为”“信”,故应在“丞相之不为陵”和“不待智者而信”之后停顿。“奈何”和“岂……哉”是固定结构,应在其前面停顿。“日久月积”“志消气馁”是并列式短语,其中“日久月积”作状语,所以应在其前后停顿。【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向”:“以前”;“使”:“假使”;“委骨于草莽”:“把尸骨抛在荒野里”;“虽”:“虽然”;“微”:“不,没有”;“文”:“掩饰”。第二句关键点:“虽”:“即使”;“烈士”:“坚贞不屈的人”;“所俟”:“等待什么”。【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参考译文:甲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跟随国君出征,做为先锋,洗雪朝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唉!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乙丞相刚起兵时,我曾响应他的征召,奔赴军中。我向他进言说:希望丞相您再次捐献家产,提供军需,来倡扬百姓帮助朝廷进行抗元斗争的思想。丞相赞许并采纳我的进言,让何见山推荐我进入他的帐下,授予我职务,让我参与军务。我因为身在大学,父亲死后尚未安葬,母亲病危。以母亲年老请求辞免,丞相同情我的境遇,并同意了我辞免的请求。于公,文丞相赏识提拔我;于私,答应我归家奉养母亲,丞相两方面都照顾到了。我已经辜负了朝廷对我的恩情,对丞相的恩德也尚未报答,于是写下这篇生祭文丞相的文章,催促他早日赴死。丞相自叙曾屡次身陷死地,如果确实遭遇不幸,那么国事未定,为人臣的节操未能彰显。现在能鞠躬尽瘁,那就像诸葛一样了;能够守卫福建广东一带,那就像坚守即墨的田单了。即使事业最终没有成功,但在个人节操方面就没有什么愧疚了,只差一死而已。只是为何第二次被抓,过了好几个月,但并没有丞相就义的消息,使听者惊讶惋惜。难道丞相还想着逃走么?还想着有所作为吗?或许还想着既不屈服而又不想死吗?还是因为旧主还在,不忍心抛弃他吗?果真想着逃跑吗?还想有所作为吗?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凭着自己一个亡国之人来与整个天下抗争?就现在的形势而言确实已经不能有什么作为了,国君和大臣们都已经被抓了。臣子面对关系存亡安危的大事,勇于排除困难,事情(如果)尚可以挽救,那迁就自己隐忍不死以成就大义;假如一定要赴死,那坚守节操来表明自己作为臣子的职分。因此被抓而勇于就义,当以颜杲卿张巡为正义的榜样。李陵投降了,却说想要借此有所为,且想着自杀表明心志。他的话的真假,已经不可知晓了。后来死于其他的原因,心志怎么能表明呢?丞相不做李陵那样的人,这一点即便不是聪明人都能相信。为什么意气激昂却迟疑徘徊,时间久了,意志消沉,不想做李陵那样的人也会变成李陵那样的人,难道不可惜吗?想要不屈服而不死?只有苏武才可以。屈服尚且不能保全,更何况不屈服呢?丞相不死,一定会有让丞相死的人。即使(面对)严酷刑罚,坚贞不屈的人也不会推辞,如果可以为正义而死,就能获得全尸归葬,难道不会因为忠于朝廷,而能成就孝道了吗?事情就在眼前,丞相等待的是什么呢?(选自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有删改)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佑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诏知永兴军府事。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大将孙全兴等失律,仲宣因奏罢其兵。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仲宣复上章待罪,帝嘉之。八年,仲宣为左谏议大夫。未几,召还,以本官权度支。仲宣性宽恕,倜傥不检,有心计。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尝从征江南,都部署曹彬令取陶器数万,给士卒为灯具。仲宣已预料置,奉之如其数。其才干类此。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B.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C.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D.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古人常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B.解褐,又称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C.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D.刑部,尚书省六部之一,隋之前六部尚无定制,隋始定为吏、户、礼、兵、刑、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仲宣才貌兼备,历仕数朝。后汉时他十八岁就进士及第;后周时历任数职;宋朝初年赴朝廷听候调遣,受到太祖的赏识,被提拔任用。B.许仲宣审时度势,极有远略。任职北海知军期间,他认为此处的地势、地貌可以立为州郡,于是画图上呈皇帝,皇帝升任他为潍州知州。C.许仲宣精明强干,政绩斐然。征伐并门和江南时,他负责钱粮等供应,能保障军需;曹彬需要数万陶器做灯具,他预先料到,按数交付。D.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担当济阴县主簿时,县印失而复得,这一事件中县令仓皇失措,而他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夷人率服。(2)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参考答案:10.B

11.D

12.B

13.(1)恰逢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入侵掠夺边境,许仲宣亲自到大度河,把叛逆和归顺的利害告诉他们,这些少数民族全部归服。(2)(许仲宣)不等朝廷的答复,就把军队分别驻扎到各州,(并且)打开钱库赏赐士卒,草拟文书来告谕交州。【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这句话的含义是“县令养宠妾,与妻室争宠,县令不能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令”“嬖妾”“主”“之”“仲宣”等,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蓄”是动词,宾语应是“嬖妾”,即“宠妾”,故应在“妾”后断开,这就排除AC两项,“欲陷其主”的主语是“嬖”,即“宠妾”,故“嬖”应放在后一句中,这就排除D项,故选B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隋之前六部尚无定制,隋始定为吏、户、礼、兵、刑、工”错误,隋朝确定的六部为“吏、民、礼、兵、刑、工”,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皇帝升任他为潍州知州”理解有误,文章第一段说“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意思是“许仲宣估量这个地方的山川地势、土地广袤可以立为州郡,于是画图上呈皇帝,就升格为潍州”,由此可知,应该是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将北海军升格为潍州。【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属”,恰逢;“寇”,入侵;“钞”,掠夺;“谕以逆顺”,状语后置句,应为“以逆顺谕”,“以”,介词,把,“谕”,告诉;“率”,全部,都。第二句中,句首添加主语“许仲宣”;“报”,答复;“即”,就;“以兵分屯诸州”,“以”,介词,把,“屯”,驻扎;“草”,草拟;“以谕交州”的“以”是连词,来。【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后汉乾佑年间,进士及第,当时十八岁。后周显德初年,初人仕授官为济阴主簿,考官员外郎张义推荐他担任淄州团练判官。宋朝初年,许仲宣赶赴朝廷听候调遣,皇帝在便殿召见他询问对答。许仲宣气概容貌雄伟,太祖喜欢他。提拔为太子中允,领受诏命为北海知军。许仲宣估量这个地方的山川地势、土地广袤可以立为州郡,于是画图上呈皇帝,就升任潍州知州。起初,议论设立牧马监,下令许仲宣出行视察各州,获得很多好地。跟随征伐并门,掌管出纳,四十多州的钱财和粮食全部能够调集。皇帝更加知道他能干。开宝四年,主管荆南转运事。等到征伐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军队几十万,供应不缺。南唐平定,靠运输粮饷的功劳升任刑部郎中。受职入朝谢恩时,召他升殿奖励表彰,赐给绯色的官服。九年,下诏主管永兴军府事。太宗继位,许仲宣升为兵部郎中,乘坐驿马召赴朝廷,赐金紫。授官西川转运使,恰逢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入侵掠夺边境,许仲宣亲自到大度河,把叛逆和归顺的利害告诉他们,这些少数民族全部归服。适逢言事官说,江南用兵时,许仲宣吞没国家钱财,因此召回朝廷,下令御史台搜集全部财务会计簿查对,总共几年才完毕,许仲宣没有欺骗和隐瞒。改任广南转运使,正值征伐交州,其地炎热有瘴气,士卒死的达到十分之二三,大将孙全兴等人行军无纪律,许仲宣因此上奏朝廷,请求罢兵。(许仲宣)不等朝廷的答复,就把军队分别驻扎到各州,并且)打开钱库赏赐士卒,草拟文书来告谕交州。交州就表示投降归附,派遣使臣献纳贡品。许仲宣又上疏待降罪,皇帝嘉奖了他。太平兴国八年,许仲宣任左谏议大夫。不久,召回,以本官暂时代理度支一职。许仲宣性情宽厚仁恕,倜傥而不约束自己的言行,有心计。当初,任济阴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县令养宠妾,与妻室争宠,县令不能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第二天办理公事,打开印匣,则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果然在县令住房的烟囱中找到。县令听到这件事,仓皇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他曾经跟随征伐江南,都部署曹彬下令取来陶器几万件,给士兵做灯具。许仲宣预先料到准备好,按数交给他。他的才干就像这样。淳化元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用不超过25字(连标点符号)的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6分)李白的《静夜思》,通行的文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现在市面流行的各种唐诗选本都是如此。然而,这是后人改动过的文本,不是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刊本——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所载《静夜思》才可能是李白所写原始文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答:

参考答案:(6分)【示例】⑴《静夜思》的通行文本不是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⑵《静夜思》的通行文本与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不同。⑶李白所写《静夜思》的原始文本与通行文本不同。【评分标准】“《静夜思》”、“李白”、“通行文本”、“原始文本”各占1分,语言简洁、通顺占1分。每超1字扣1分,扣完为止。略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谁能否认李时珍没有对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呢?B.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C.以1987年的《短篇三题》为起点,他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D.通过使用“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自助通关,使旅客大大缩短了排队等候过关的时间。参考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选项A,否定失当,去掉“没有”。选项B,句式杂糅,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的”,两种句式选用一个。选项D,“通过…使…”导致句子没有主语。可以去掉“使”。故答案选C。9.仿照下面的示例,另换描写对象写两组句子。示例:追名逐利的人就像时针,看似一分一秒都在向前,其实不过是在原地打转。参考答案:示例:内敛聪慧的人就像核桃,外表看似古板丑陋,其实心中胸有沟壑。

狂妄自大的人就像风筝,看似走得很远飞得很高,其实价值只在别人手中。心有规则的人就想铜钱,外表圆润通达,内心却方正不阿。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中的仿用句式,仿写类试题要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如本题,分析例句可知,仿写的句式为“…人像…,看似…,其实…”,修辞为明喻,逻辑关系为转折。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意思是说,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______的道理,______的训导。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