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温病学说_第1页
中医温病学说_第2页
中医温病学说_第3页
中医温病学说_第4页
中医温病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概念、特点及发展规律概念:温病是由1感受温邪引起,2以发热为主症,3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是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规律性。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温病发生发展总是趋势是:病位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正气由实致虚。或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来概括。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起病急,传变快;二是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三是易化燥伤阴;四是易内陷生变,而出现一系列重险证候,如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志昏迷,手足抽搐等。二、发展概况、时期:(一)战国~晋唐时期(萌芽时期)此期无专门的著作,温病病名最早见于《内经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关于病因(二)宋金元时期(发展时期)守真六经传",认为热病初期,单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从而"之说。(三)明清时期(成熟时期)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有性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说明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是自然界另有一种特殊物质--杂气中的厉气所致。不同的论治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吴瑭《温病条辨临床运用和推广。三、温病的分类其分类在于执简驭繁,有利于指导辨证与治疗,及学习与研究。湿的湿热类。温热类温病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疟疾等。湿热长,缠绵难愈。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根据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分类感邪即发,病发于表的为新感类温病,初起以表热证为主,无明显的里热证候,如风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激发,一般无表证,如春温、伏暑。根据病发部位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分类:肺系温病包括风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脾胃(肠中在肠腑的霍乱等。不能单一归属其脏腑的温病有春温、伏暑、疫疹、疟疾等。四、病因与发病新感温病大头瘟、烂喉痧等。伏邪温病的主要病种有春温、伏暑等。一、病因六淫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暑湿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的温二、发病(一)发病因素体质:"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体质因素还包括发病后的转归。自然:包括环境及地域因素社会:包括经济、营养、体能、卫生习惯、设施,防疫制度等。(二)接触相染,从皮毛入,与具传染性者直接接触,邪从皮毛而入,染易其人。(三)发病类型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伏邪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特点:病发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激发,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其传变趋向是伏邪由里达表则邪势衰退病情好转或伏邪迸一步内陷深入病情加重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五、温病的辨证一、卫气营血辨证叶氏根据温病病机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自己的实践观察,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其引申发挥,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以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为基础,将卫气营血的表里层次用来概括病变的浅深及病情的轻重程度。(一)卫气营血的证侯与病理l.卫分证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病机变化:温邪初袭卫表,邪正交争于卫分,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肺经,卫分首当其冲。而发热,虽然温邪抑郁卫阳而恶寒,但因温邪属性为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是:邪郁卫表,肺气失宣;正气抗邪,邪正相争。气分证 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末传入(血分,皆属气分范围,及的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血)恶寒,口渴,苔黄为主要表现。气分证临床类型较多,以热盛阳明为多见主要症状是: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口渴饮冷,舌苔黄燥,脉洪大等。邪入气分一般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3.营血分证病理特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转归:血分证病情危重凶险,积极而恰当的救治,可使血分邪热渐衰,正气逐渐恢复,病情可望获得缓解。血分热毒极盛,正不敌邪,可因血脉瘀阻,脏气衰竭或急性失血,气随血脱而死亡。(从病理讲到证候比较容理解)电解质紊乱、若受到纠正会影响舌质、舌苔的变化。此时对病情的判断要更小心。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一是明确病变深浅层次二是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二、三焦辨证源革:起源于内难经、发扬于温病学派、为吴鞠通所倡导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区别,三焦辨证能反映温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一)三焦的证侯与病理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中焦主要包括阳明胃、肠及太阴脾(还有募原及胆腑);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邪在上焦 邪在上焦多为温病的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有: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温邪入侵,正气抗邪,故发热;肺受邪乘,清肃失司,故咳嗽;肺气不宣,卫气不布,肌肤失于温煦,故微恶风寒;热则伤津,故口渴。其中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辨证要点。舌苔白腻,脉濡缓等。湿热阻肺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证要点。化源欲绝病变严重,危及生命迅速,病死率高,"温煦,而厥冷不温,一般冷不过肘膝;心主血属营,邪乘心包,营血受病,故舌质红绛。邪陷心包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点。命。若患者心阴心气素虚,肺卫温邪可内陷心包,甚至内闭外脱而死亡。邪在中焦温邪传入中焦一般为温病的中期或极期,常见的证候类型有: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湿热中阻:指湿热病邪困阻中焦脾胃的病机变化。湿重热轻者,脾气受困,气机郁阻,症见中焦温病的转归:邪在中焦,邪热虽盛,正气亦未大伤,尚可祛邪外出而解。但患者生命。邪在下焦温邪深入下焦,为温病的后期阶段,常见的证候类型有:虚风内动(肝):虚风内动是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的病理变化,症见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谵谵大动,手指蠕动,甚或瘈瘲,脉虚弱等。虚风内动是在肾精虚损的病理基础上发展而形成,故有肾精虚损的基本表现;同时,肝为风木之脏,依肾水而滋养,当肾水受劫,肝失涵养,筋失濡润,则风从内生,症见手指蠕动,甚或瘈瘲。此外,肾水枯竭,不能上济心火,则心悸,谵谵大动。虚风内动以手指蠕动,或瘈瘲,舌乾绛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下焦温病的转归:多系温病的后期,一般为邪少虚多。若正气渐复,至正能敌邪,尚可祛邪外出而逐渐痊愈。但若阴精耗尽,阳气失于依附,则因阴竭阳脱而死亡。三焦辨证的义意:确定某些新感温病的病变阶段,但仍不足以作为所有温病分期的依据。用来确定三焦病变部位及其证候的性质。用以指导温病治疗原则的确立。以具体病变而言: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