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国电影_第1页
第3章 中国电影_第2页
第3章 中国电影_第3页
第3章 中国电影_第4页
第3章 中国电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中国电影教师:方云端第一节

从儒道释侠到后现代:

中国电影概述中国电影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电影表现了儒道释侠的文化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儒道:是对儒家和道家的总称,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起源于东周春秋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而道家,也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当代电影则表现出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及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特征。按照较为公认的说法:(1)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中国电影早期开拓人是第一代导演;(2)第二代则包括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张骏祥、桑弧、汤晓丹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导演;(3)第三代是1949年后开始活跃的水华、谢晋、成荫、谢铁骊、崔嵬、凌子风等导演;(4)第四代主要是196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包括谢飞、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丁荫楠等;(5)第五代: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冯小宁、田壮壮、张军钊、吴子牛,郑洞天等;(6)第六代,这包括贾樟柯、张元、王小帅、路学长等90年代崭露头角的导演。“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一、生机勃勃的“第五代”1.第五代导演——概述“第五代导演”是指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

电影导演: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冯小宁田壮壮、张军钊、吴子牛,郑洞天等电视剧导演:张绍林

潘霞

宋昭杨阳

陈凯歌:《黄土地》、《孩子王》、《大阅兵》、《霸王别姬》、《荆柯刺秦王》、《边走边唱》、《和你在一起》、《风月》、《无极》、《赵氏孤儿》、《搜索》等。张艺谋:《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之恋》、《三枪拍案惊奇》、《金陵十三钗》等。田壮壮:《盗马贼》、《大太监李莲英》、《小城之春》、《蓝风筝》等。吴子牛:《喋血黑谷》、《晚钟》、《欢乐英雄》、《阴阳界》、《南京大屠杀》等。2.

第四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之比较“第四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是8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第四代导演”是一批从文化废墟中走出来的迟到的耕耘者。他们在大学毕业之际赶上了“文革”,被整整冰冻了十年,一朝解冻,已人到中年。70年代底他们以《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实现了“电影语言现代化”的“井喷”进入80年代,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已过了形式创新的过渡期,在思想与艺术上都已逐渐成熟。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强烈的怀旧情绪、祟高的使命感与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是“第四代导演”创作个性的共同特征。

丁荫楠、李前宽等接拍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第二、三代导演”拍摄的《南昌起义》、《廖仲恺》、《西安事变》之后拍摄了《孙中山》、《周恩来》、《开国大典》。崭新的历史意识与浓郁诗情的结合铸就了这几部作品的史诗品格。黄蜀芹的《青春万岁》把目光投向50年代火一样热情的岁月,把一批中学生阳光、鲜花般朝气勃勃的生活搬上了银幕。她的《人·鬼·情》是一部描写人世的悲凉与孤独的作品,创作者却在其中浸润了对人的关怀与对生命的尊重,流露出她心灵深处的柔润与温暖。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基调,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旧北京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图景,女孩小英子纯净而天真的目光与李叔同填词的“送别”,一同组成了感伤而美丽的氛围,浸润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吴天明开创了“西部电影”的先河。《人生》、《老井》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中国农村生存环境、生存状况原生态式的展示,引发了人们对人生这一永恒话题的沉重思考。尤其是《老井》,以整体的寓意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形象:原始、落后、顽强、坚韧,具有无坚不摧的生命力。张暖忻在80年代初以《沙鸥》一片震惊影坛。这部描写一位女排球运动员体育生涯的影片,以其浓郁的纪实色彩与哲理意味让人赞美倍至。而后拍摄的《青春祭》恰似一篇抒情的散文,写特定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发人们对于消逝的青春的怀念。与第四代导演“带有十分鲜明的人性关怀”不同,第五代导演在选材、叙事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全新的手法与思想,力求标新立异,以一种前卫姿态冲击了旧有的电影模式,给中国影坛带来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第五代导演多具有反传统的姿态,他们的创作明显受到当时“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以张军钊的《一个与八个》为开篇之作,以陈凯歌的《黄土地》作为探索,以张艺谋的《红高粱》标志第五代导演集体探索的终结。

中国第五代电影的出现,狂飙式地改变了中国电影的面貌。最突出的一点是,在电影作品视觉表现的思维张力上和叙事表现的情感力度上,与所有此前的中国电影明显地拉开了距离,使中国电影在审美形态、艺术形态和文化形态上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中外影坛上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波。其次,第五代电影所造成的国际影响几乎是跨跃性地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强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对中国电影的了解,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今非昔比不能不说与第五代电影的成绩有着绝大的关系,这种影响同时也加强了世界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再次,中国第五代电影标志性地体现了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突出成果,第五代是接受过系统的电影高等专业教育的第二代,但从广泛接受国际电影艺术思潮影响的角度来说,第五代却是第一代。张艺谋代表作:《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英雄》、《十面埋伏》、《山楂树之恋》、《三枪拍案惊奇》、《金陵十三钗》等等。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内蕴其中的是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对于早期的大多数观众来说,知道张艺谋这个名字是在看了他导演的影片《红高粱》以后。这部片子以中国观众过去未曾见过的浓烈色彩和豪放风格,在中国影坛上炸开了一个响雷。尽管在电影界内外,人们对这部片子褒贬不一,争论激烈,可是,张艺谋对电影语言的出色运用以及他在这部片子中所塑造的与众不同的银幕形象,还是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交口称赞。1988年,《红高粱》不仅获得了中国的“百花”、“金鸡”两项大奖,还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征服众多评委,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熊奖”。这个“金熊奖”的获得,标志着中国影片开始真正走向世界,于是,张艺谋和《红高粱》理所当然地成了神州当年最热门的话题。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较好结合。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张艺谋对中国电影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而且表现手法也不断更新。他的影片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开始受到世人瞩目,并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影坛独占一席之地。这就是张艺谋影片驰名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原因。陈凯歌代表作:《赵氏孤儿》(2010)《梅兰芳》(2008)《无极》(2005)《荆轲刺秦王》(1998)《风月》(1996)《霸王别姬》(1993)《边走边唱》1991《孩子王》1987《大阅兵》1986《强行起飞》1984年《黄土地》1984年

陈凯歌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第二节

戏梦人生:史诗经典《霸王别姬》一、影戏理论及陈凯歌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脱胎于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的《定军山》中的武打片段。电影进入中国后与京剧艺术形式进行了结合,电影与京剧在情节戏剧化、“名角儿”(明星)效应、注重娱乐性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陈凯歌从1984年的探索片《黄土地》,到《大阅兵》、《孩子王》开始了对民族历史的文化反思,或抒写个人和集体的交融和矛盾,或以独白的语境来展示回忆中的知青生活的寂寞与忧伤。这些影片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彻的人文深度,从而也因强烈的象征性和寓意性,使影片与具有传统观影心理的观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及至1991年问世的《边走边唱》时,有研究者称它是“陈凯歌想保持个人诗情风格并护卫着第五代电影创作理想的一次悲壮努力,却成为结束这场前卫性质电影艺术探索的一个句号。”陈凯歌是通过电影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阐述的导演,在结束了第五代的前期创作之后,他有了向传统的有意识回归。在后来的《风月》、《荆轲刺秦王》中,对情节的构建成为他的转变记号。自编自导2002年的《和你在一起》用朴实无华而感人至深的情感,将作品中的父子以及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这一标志陈氏转型的作品获得了诸多好评。在这之后,2005年的《无极》的问世及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恶搞使人们对国产大片的发展道路有了深入的思索和积极的讨论。但该片情节上的软弱无力的硬伤成为观众质疑的一个诟病,也为陈凯歌的创作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2008年岁末,《梅兰芳》有不错的票房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好评。陈凯歌代表作:

《赵氏孤儿》(2010)《梅兰芳》(2008)《无极》(2005)《荆轲刺秦王》(1998)《风月》(1996)《霸王别姬》(1993)《边走边唱》1991《孩子王》1987《大阅兵》1986《强行起飞》1984年《黄土地》1984年类型:剧情

导演:陈凯歌

出品:1993年

发行:北京电影制片厂香港汤臣电影公司

领衔主演:张国荣

张丰毅

巩俐

葛优

陈凯歌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中文片名:《霸王别姬》获

况本片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费比西奖”;第51届电影金球最佳外语片奖;全美影评人联盟年度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电影评奖"东京电影评论家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奖,日本新闻界电影评奖"东京每日新闻电影大奖"、最佳影片奖,日本第38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奖。本片的剧本来源与时代背景电影《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具有多年的电影剧作创作经验的李碧华,很善于在多重交错的套层时空结构中,描写那些挣扎在历史与现实、梦幻与真实、生命与死亡的边界线上为情所困,为爱而饱受折磨的小人物。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大陆多元化特色最为鲜明的一个时期。在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变动之后,眺望新世纪的来临,文艺界对近代中国历程的回顾与反思使创作者们将目光慢慢锁定在带有时代与历史沧桑感的个体身上。全片气派恢宏,制作精致,将两个艺人的悲欢故事揉合了半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兼具史诗格局与细腻的男性情谊。翔实的反映了新旧社会的梨园血泪和梨园风气,有纵深的历史感,内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描写得曲折细腻,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灾难时期的多面性和丰富性。影片中选用的几个京剧的片断,是经过严格精选的,陈凯歌是要"尽量借这些片断说明程、菊及段三人关系的变化"。生机勃勃的“第五代”“第五代导演”是指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如: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冯小宁田壮壮、张军钊、吴子牛,郑洞天等。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中国第五代电影的出现,狂飙式地改变了中国电影的面貌。最突出的一点是,在电影作品视觉表现的思维张力上和叙事表现的情感力度上,与所有此前的中国电影明显地拉开了距离,使中国电影在审美形态、艺术形态和文化形态上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中外影坛上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波。“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三节

不羁生命的礼赞:《红高粱》原著:莫言

导演:张艺谋

编剧:陈剑雨朱伟莫言

主演:巩俐--我奶奶姜文--我爷爷

摄影:顾长卫

录音:顾长宁

作曲:赵季平

美术:杨刚张艺谋力作《红高粱》获奖情况年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故事片真实新颖奖1988年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1988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8年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改编,原作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被读者推选为年度“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这部文学作品不仅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其美学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莫言小说深受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影响,意识流结构中时空交织、人生沉浮,但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作者并未放弃对民族精神的检视,意象瑰丽充满诗意的描述既是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又在读者心上铭刻了被历史埋没被今人遗忘的传奇故土、英雄故人。莫言的笔法恣意放纵,文字极有征服力,因此,说《红高粱》是上个世纪国内最具“电影感”的文学作品毫不为过……导演张艺谋在拍摄这部影片时谈到他的创作初衷:“我就想换一个路子,拍一种既有一定哲学思想又有比较强的观赏性的电影”。他觉得“中国人活得太累了,忧虑太多了”,所以“要表现一种痛快淋漓的人生态度”,“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张元:《妈妈》、《北京杂种》;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宁浩:《绿草地》、《疯狂的石头》;徐静蕾:《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章明:《巫山云雨》;贾樟柯:《小武》、《站台》;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寻枪》。第四节新的挑战——第六代导演及新生代导演第6代导演的集体创作风格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他们的观念和作品内容都较前几代导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真诚。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这一时期的新生代导演创作的电影风格:

以城市为表达空间,以现实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和边缘人为关注对象,影像风格以写实为主,注重对于生命状态和生命体验的还原,成为这一时期新生代电影的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末以来,随着更年轻的导演的不断加入,新生代导演群体不断扩大,这其中以中戏“三剑客”张扬、施润玖、金琛以及贾樟柯等年轻导演异军突起尤为引人注目。与之相随,新生代电影也发生了改变。总体走向开始出现回归传统、皈依主流的特征。但因新生代导演群体内部构成的复杂性,新生代电影的创作特点很难从整体上进行归纳。在主流化的电影创作中,部分电影呈现出一种乐观和明亮的色调,在内容上表现为追求美好爱情和享受快乐人生;反映婚姻道德与个性解放的矛盾,强调家庭责任心;呼唤传统家庭亲情,愈合情感创伤等。如: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洗澡》、《向日葵》;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金琛的《网络时代的爱情》、《菊花茶》;张元的《过年回家》。另有一部分影片则以大众狂欢的喜剧形式言说社会现实生活,在荒诞幽默的游戏情景中寄寓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如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王光利的《血战到底》、《棒子老虎鸡》、陈大明的《鸡犬不宁》、李欣的《大话股神》,曹保平的《光荣的愤怒》等。作为游戏人生电影的代表作和类型标本,这类影片几乎已经成为中国新生代电影的一种新的商业类型电影。第6代导演的作品多为叙述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传达个体人生动荡不安、迷离驳杂的当下都市生活体验,或是深入到潜意识、隐意识的层面,探索当下人的个体精神状态。1、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不同的电影主题;2、不同的阅历体验造就不同的电影风格;3、不同的人文理念造就不同的电影题材;4、不同的文学视像造就不同的电影内涵;5、不同的生活观念造就不同的电影艺术形象;6、不同的回忆寻找造就了不同的电影风景。原著:王朔编辑:姜文导演:姜文摄影:顾长卫主演:夏雨(饰马小军)

宁静(饰米兰)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香港港龙国际电影公司1994年出品。片长100分钟。本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简介主要获奖情况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第3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等6项大奖。影片的解读本片是根据王朔原著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虽以“文革”为背景,却不写政治,反而把焦点放在少年的成长经历上,具有姜文本人的生活体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点忧伤却又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不是每个人都有部队大院成长的经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赶上“文革”,但每个人都经历过16岁的夏天,每个人都曾经在六月正午灿烂的阳光下暴晒。这部电影记录的是一段在无序年代中疯狂生长的少年岁月,虽然带着那个特定时代的印痕,但更多的是所有走过青春的人都能体会的灼热,一股久久不曾感觉的温暖在人心中流淌,时而平静,时而奔腾,那是我们躁动的青春。新生代的黑色幽默: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职员表▪出品人:刘德华▪导演:宁浩▪编剧:张承/宁浩/岳小军

本片有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投资拍摄,得益于亚洲新星导计划扶持新锐导演项目,是罕见的投资小收益大的佳作。

电影《疯狂的石头》由内地“新一代”电影导演宁浩执导,具有强烈贴近生活的幽默感,是一部“多线路”诙谐现代喜剧,故事由一块在厕所里发现的价值不菲的翡翠而起。一经上映,票房就不断飙升,受到媒体和观众的高度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