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精品艺术 姜一辉_第1页
钢琴精品艺术 姜一辉_第2页
钢琴精品艺术 姜一辉_第3页
钢琴精品艺术 姜一辉_第4页
钢琴精品艺术 姜一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钢琴精品艺术制作人2010级姜一辉不同时代的钢琴大师古典时期:贝多芬浪漫主义时期:柴可夫斯基贝多芬

简介公认最像贝多芬的画

姓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生日:1770年12月16日

出生地: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城市--波恩

地位: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资料贝多芬的三个时期1770年~1800年为早期1801~1814年为中期1814年以后为晚期.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贝多芬生平介绍

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怆》、《月光》、《暴风雨》

钢琴奏鸣曲和“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波恩时期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英雄年代(中期)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后十年逝世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贝多芬著名音乐作品赏析贝多芬的作品:交响曲:9部交响乐《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钢琴奏鸣曲: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以《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最负盛明。

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简介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本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本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出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已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贝多芬是一个个人主义者。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并非通常意义上我们所指的略带贬义的“个人主义”,而是指贝多芬始终致力于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贝多芬则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施加于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会使我屈服”,这句话正是他的这一意志地体现。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悲怆奏鸣曲(谱例)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温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歌词。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阿波罗的阳光一样,明澈地闪耀在每一个音符上。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快板,c小调,2/2拍子。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暴风雨奏鸣曲(谱例)第一乐章的形式非常独特,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像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非常浪漫,每个音符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能将人带入音乐的世界里,尽情叙述的音乐,可以使人联想起暴风雨过后的那种宁静以及对人生和大自然的种种幻想。慢板由温暖的降B大三和弦开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乐章的另一个特点是;主题在高音域频繁地结束,这在慢板乐章比较少见,这种手法的确体现出一种深切的感情。第31小节开始出现感人的、简朴的旋律也就是F大调的副主题出现了,到了43小节是再现部,这里和声比较丰富,演绎上与呈示部弹法一样。第51小节的左手分散和弦不可干扰到主题。尽可轻而柔地演奏,节奏一定要准确无误。第55小节起至“f”之前的分散和弦是渐强与渐快速度到此为止是真正的徐缓乐章,其内容很有深度,旋律非常丰富,同时为了使和弦的音响更具效果,应很好地使用踏板。

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好像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这个末乐章是快板,是非常优美的终曲,由连绵不断的快速16分音符组成。自始至终充满了温柔与爱的性质,这乐章的美是一种“虚幻无常”的美,它展示出贝多芬所追求的梦的世界。无论在伴奏音型里或是在主导旋律中,都有连绵不断的16分音符的律动性进行,表达出优美的明暗变化,舒展出精彩的钢琴独奏技巧。它的节奏十分严格统一,力度变化非常详尽细致。必须控制并掌握好每一层次在力度、音色、乐句起伏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否则这个乐章就很容易显得单调。24小节半音的速度要十分准确,不能任意增加速度。3O小节起是连接段,49小节的弱奏要特别演示出来。91小节庞大的展开部巧妙地运用明暗色彩层次,这些色彩的丰富是通过变换调性来达到的。贝多芬为了不使它单调,运用各种方法,使乐曲在16分符运动之间,都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演奏时的状态也非常重要,用心去听自己所弹出的每个音,是否经过了思考,使感情的状态进入到音乐中。第215小节是再现部的开始,在这里贝多芬也运用了离调等复杂方法,但在演奏上的重点与呈示部基本相同。从323小节尾声,弹奏时要使紧张度逐渐提高,每一个“sf”要渐强。381小节以后的三小节之间乐曲产生出紧张感。最后要用弱奏结束全曲。《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谱例)贝多芬自1808年开始着手创作此曲,并于第二年完成。当时由于拿破仑率领法军占领了维也纳,使得本曲迟迟不能上演。据说在法军四处作乱的时节,贝多芬曾遇见法军军官,他当即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如果我对于战术也像对对位法一样有深入了解的话,非给你一点颜色看看不可!”直到1811年,本曲才在德国的莱比锡得以首次公演。当时的音乐杂志《大众音乐报》曾这样评价本曲:“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中最富创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时也是在技巧上最为艰深的一部艺术成就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他的音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被人们尊称为“乐圣”作品欣赏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音乐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PyotrIlyichTchailkovsky

目录1、生平2、年表3、作品4、创作特点生平

中文名:柴可夫斯基

英文名:Tchaikovsky,Pyotr(Ilyich)

生于:1840/05/07

卒于:1893/11/06国籍:俄罗斯乐派:浪漫乐派

他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1893年,他逝世于圣彼得堡。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年表1840年,生于俄罗斯沃斯基克1848年,举家迁往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就读。1863年,放弃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读音乐。1866年,搬到莫斯科。1877年,天鹅湖首演;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与安东尼娜相识结婚。1890年,《睡美人》在圣彼得堡首演。1892年,《胡桃夹子》组曲首演。1893年,逝世,葬于圣彼得堡。最重要的代表作:♫、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船歌》《四季》♫、《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第2乐章“如歌的行板”作品

简介(谱例)柴可夫斯基1874创作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标志着俄罗斯钢琴音乐从此走向世界。该作品富于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典型的俄罗斯民问风格贯穿始终,创作上运用西方音乐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乐曲充满青春的气息,反映了作曲家对光明与欢乐的企盼,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基本曲式第一章:奏鸣曲式第二章:复三部曲式A(aba,)BA(a)第三章:奏鸣回旋曲式艺术分析

一、抒情性二、民族性三、旋律性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风格(民族性)

柴科夫斯基虽然不是“五人团”的成员,但他的交响乐创作却充满了俄罗斯的民歌。也采用了俄国音乐动机及旋律风格。

柴科夫斯基以此把俄罗斯的精神写入了西方传统音乐的框架。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风格(浪漫主义抒情性)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在本质上是浪漫主义的,尤其强调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真实地表现个人的亲自感受。与强力集团作曲家表现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及描写民间神话、传说、史诗的做法不大一样。柴科夫斯基刻意追求“我所经历过的或看到过的、能使我感动的情节冲突上的题材”。

柴科夫斯基说交响乐“是最纯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