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其他题型-2021年高考历史42题高分攻略_第1页
专题08 其他题型-2021年高考历史42题高分攻略_第2页
专题08 其他题型-2021年高考历史42题高分攻略_第3页
专题08 其他题型-2021年高考历史42题高分攻略_第4页
专题08 其他题型-2021年高考历史42题高分攻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其他类型其他类型主要包括以往出现的类型,如公式关系探讨类、修改建议类、图文关系探讨类等等,虽然主要是往年高考命题出现的题型,但是仍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通过探讨可以把握各种类型试题的命题规律,见多才能识广,才能不惧变化。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关系探讨类:关系探讨型是文字材料题的一种变形,但又比文字材料更形象,可以通过数学公式、示意图以及历史词组之间箭头的指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更好地找到解题思路。

试题材料的呈现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公式关系探讨类,二是示意图关系探讨类,三词组关系探讨类。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对这一“公式”进行探讨,全面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表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力的贡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本题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进行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在呈现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在以前此类试题要么用纯文字材料,要么用图表的呈现方式基础上,首次尝试引入公式,拓展了材料选取的空间;同时也给学生和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说明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角度和一条新的思路,引起人们注意,古老的历史学科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结合,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正是在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相互融会的过程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独立思考空间和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步骤一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解答。本题要求的知识范围是:世界近现代史要求回答的是:对公式进行探讨(可以修改、可以否定、可以重建)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必须紧扣题干,满足以下方面的要求。

一、亮明观点(赞成、反对、补充观点),坚定自己的观点。抓住一种进行回答二、对自己坚定的有把握的观点进行论证,尤其要注意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三、最后对自己的论证进行总结步骤二读材料:泛读:找出材料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划分层次。材料关键词句有如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精读:将关键词句和所学知识联系。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立论1、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2、科学技术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的关系3、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之间的结合4、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补充要素)等等可以联系到的相关知识:三次科技革命中相关史实步骤三写答案:1、明确指出观点2、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3、就公式中两种或多种要素进行论证,或者进行修改4、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观点,论述,结论【答案要点】示例1(赞同观点,两个要素)观点: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是推动人类进程的重要动力,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4分)论证: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科学技术(纺织业)不断更新,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的不断涌现,这促使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并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磁感应理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技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无产阶级的涌现以及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工具发明(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使美德领跑于世界,人类进入电气时代。(6分)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分)示例2(赞同观点,多个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观点: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生产力诸要素。(2分)论证: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面貌,大大促进了机器的运用和工厂的生产,提高了劳动效率。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电力一经产生,就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电力不仅应用于各个行业,而且促进了新的通讯工具的产生,同时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电器产品和相关服务娱乐业的出现,人类由此正式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引起了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机为标志的新的交通领域的革命;科学技术也推动了化学工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及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现代工业崛起。(8分)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能放大生产力各要素,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示例3(赞同观点,一个要素)观点: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确实具有乘法效应,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2分)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新式交通运输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4分)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2分)综上所述,科学技术都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具有乘数效应,它放大了劳动工具这一生产力要素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极大的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2分)示例4(修改、补充观点)观点:我认可上述公式,科学技术确实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但我认为,上述公式中括号内还应加上“社会环境”这一关键因素。因为科学技术能否发挥作用往往取决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的影响。(4分)论证: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也为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4分)二战期间,德国疯狂迫害犹太人导致大量科学家流亡,而美国为科学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科技在两国产生的生产力也就有着很大的不同。(2分)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公式括号内加上“社会环境”这一关键因素。(2分)(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比如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关系、世界贸易体系、世界市场等影响;无论哪种,必须观点明确,要说明理由,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言之有理,逻辑严密。)评分说明:(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1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2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立意:本题通过中英两国标志性建筑的图片比较,旨在考查考生对主干核心知识"17至19世纪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把握。第二步:一看文字: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第三步:二抓不同:从外形上看,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从布局上看,太和殿和白汉金宫都是独立的建筑。第四步:三找本质:图片材料中的时间和建筑的呈现方式非常特别,都是两国最高统治者的工作和生活的场所,通过建筑的特征来呈现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反映出这一时期中英两国历史的基本趋势:清朝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实行责任内阁,体现民主政治的风格。通过比较,我们看到了中英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明程度。历史发展不是倒退,而是进步,是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看到这一点,也会使考生对中英两国政治制度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如: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还可以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如:太和最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最后概括出: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与政治上的关系就是象征皇权至上,体现君主专制政体;晚清由于列强的入侵,体现被殖民的政局;最后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白汉金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体现民主政治风格;随着历史的变迁,英国代议制度不断完善,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稳定。◆参考范文:示例(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信息一:从建筑的样式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信息二:从建筑的历史传承或变迁看:中英建筑都见证了历史的动荡;但太和殿体现了专制体制的延续和被殖民的政局。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见证的是体制的创新。信息三:从建筑的历史归宿或现实影响看: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依然是治国理政的场所,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稳定。◆方法总结:建筑布局题解题方法建筑布局有技巧,一看、二抓、找本质。一看文字。看文字:不仅要看材料文字,还要看图片文字、标注文字。二抓不同。抓不同:从外形、布局、方位等方面抓住变化。三找本质。找本质:从政体、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抓住建筑反映的本质(2013年新课标全国全国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图1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题思路解析:找变化:区域范围变化、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变化。深挖掘:由东汉的州到唐的道,应与教材中央集权知识点相联系,东汉的州由西汉刺史演变而来,也使刺史失去了监察职能,唐朝的道实际为监察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角度: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知识去进行解读。巧对比:地理形势(山川、河流等)、分布、范围、交通等。本题以古代中国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了汉唐地方行政区划的差异及相关的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两幅地图可知,汉代的州在北方分布相对集中,那里属于黄河流域;唐代的道分布相对均衡。这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的变化正好是吻合的,据此可得出第一点信息。据图2关(函谷关)内、河(黄河)东、河(黄河)北、山(崤山)南、江(长江)南等可知,唐朝划分道时明显尊重了地理环境,而汉代,即使一州之内,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比较大,据此得出第二点信息。本题一改前几年观点辨析的模式,彻底走上了开放性试题的道路,不为考历史而学历史,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创新思维。◆解题步骤:一、本题的历史地图材料给出了多种信息,捕捉到这些信息并正确解读历史地图材料是解图的第一步。首先,根据两幅示意图考生既可以把这两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比较,也可以围绕两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展开论述。但一定要对这两幅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进行正确的解读,必须是在比较材料的基础上得出正确信息,并予以说明,罗列无关史实无效。如:汉代的州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则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既是考查考生对汉唐两朝历史发展的状况能否总体把握,也是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历史素养二、其次,这两幅历史地图材料的呈现方式非常特别,两朝的地方行政示意图反映出汉唐两朝历史的基本趋势:汉朝时,北方社会经济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唐朝时,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通过比较,我们看到了汉唐两朝不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历史的发展不是倒退,而是进步,是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看到这一点,也会使考生对汉唐两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考生还可以从相关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历史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如: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表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又如:吐蕃、南诏、流求等地区没有出现汉代、表明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等。考生不仅要正确解读历史地图材料,明了命题的立意;还要调动和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准确描述汉唐两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通过对比,得出一个明确的概括性的认识和结论。另外考生可以根据已经得出的结论,炫曲历史地图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同时表达要逻辑严密、文字通顺。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两副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具体的变迁是什么,找准变化,然后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例如可以从汉代唐代地方区划分布的区域分析变化,并结合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这一史实予以说明变化的原因。还可从地方州名与道名角度分析变迁,并结合山川地理形势说明变迁的原因。【答案·评分说明】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示例三:信息:汉代各州范围较大,唐代长江流域各道范围较小;说明:唐代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中央对长江流域控制加强。示例四:信息: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说明:中央管辖版图扩大,唐代行政区划更加发展。示例五:信息:吐蕃、南诏、流求出现在唐代版图中。说明:汉至唐边疆民族关系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强,民族进一步交流、融合。示例六:信息:从汉代的交州到唐代的岭南道,所辖范围变化不大。说明:说明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必须是在解读并比较材料基础上得出的正确信息,并能予以说明,罗列无关史实无效。考生另有合理解读,可酌情赋分,如: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表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又如:吐蕃、南诏、流求不见于汉代,表明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等等。(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第二步,抓材料关键信息——1960年,抗日战争第三步,分析材料——结合设问要求对材料整体进行分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整体分析】这个目录的布局、选材以及叙述都反映了I960年那个时代中学历史教科书乃至史学界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观点,而这些认识和观点与今天人们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观点有着明显的不词,题目的意图恰恰是要求学生从这些不同中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此题开放的力度很大,完全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许多角度给出修改建议,可以是结构的,也可以是某条目的。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具体的,都在题目的允许范围。在说明建议的理由时,考生不得不从抗日战争史的宏观上去考虑。无论增、删、合并任何一处的建议,都要紧密围绕抗日战争的整体把握和目录的缺点来说明。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即可;如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理由首先是从宏观上说,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本身的作用说,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局面,这是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基础。第三,结合材料说,目录中缺少此内容,导致抗日战争的叙述不完整。考生首先要正确解读材料,明了本题的立意在于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和调动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先要给出修改建议,然后层层分析,说明修改建议的理由,注意从具体到宏观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评分说明】(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示例1: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不同的时代会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示例2建议: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理由: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示例3建议:增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由: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中国抗战,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绝贡献,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国际地位提高。示例4建议: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理由: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军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A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第三节宗教改革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比较两个目录,指出一处不同,并说明原因。第二步,抓关键信息——目录A世界近代史开端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目录B以16世纪世界为开端;目录A摘编自1972年版,目录B摘编自2011年版。第三步,确定比较点——目录A与B以不同时间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第四步,分析原因——之所以认识不同是因为目录A编写于文革时期,目录B出现于改革开放后。第五步,组织答案——先指出不同,然后分析原因。要有条理性,表述清晰。【整体分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对材料进行认真对比,找到不同,是解体关键,然后运用历史史实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多种思维加以分析即可,注意史实准确,论述充分。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进行历史阐释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本题提供了两份世界近代教材目录章节表。节选的目录都是从第一章开始,这就把考生的思考起点收拢到相对固定的历史区域之中了。在这个区域内进行观察、比较、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按照题目要求,首先要对两份R录进行比较,而比较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所发现的问题,既可以是相对宏观的,也可以是具体的;既可以涉及历史观念、史学理论,也可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因此,在发现问题的环节上本题没有固定要求,不管是发现了“西瓜”还是看到了“芝麻”,都是对问题的提取。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题做到了开放。发现问题之后就是对问题的分析与解释。题目要求“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就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你所发现的这种不同。这是对考生历史阐释能力的集中检验和考查。进行阐释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至于考生选择什么角度、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本题特别注明没有限制,意在不对考生的思维给予定向和限制,从而再次体现了本题开放式特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见仁见智,百花齐放。既然要求的是“分析”,需要考生对历史持有正确认识的同时,要分析得合理充分。这里的“充分”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比较全面,二是比较深人。本题并不要求每个考生都要做到既全面又深入,只要达到其中之一即可。从本题给出的示例可以看出需要分析的层次和程度。示例选择了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指出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而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就概括指出了时代特征。之后分析了时代特征对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影响: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作为时代特征的反映,在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上,才会有目录A的这种呈现。这就把时代特征与目录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分析逐层深人。在对目录B的分析上,也是循着同样的层次逻辑:时代特征——历史研究领域变化——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水平。可见,考生需要分析出层次感并照顾到相关的各个方面。在示例处理上,也与以往不同。在给出具体示例后,特别注明“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这就明确强调了示例的作用,即只是为类似的答案提供参考,不能用作标准答案。从开放题的角度说,只有合理或不合理(是否符合题意)的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对示例这一说明,显示出命题者对开放性的进一步追求,力求从评分上规避用示例对考生作答方式、内容、思路进行框限的情况。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答案·评分说明】评分说明: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4分)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8分)示例: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1.(2021·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基辛格秘密访华,指的是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由巴基斯坦转道,在北京和周恩来举行会谈,并就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交换了意见的一次秘密访问。假如你是基辛格的秘书,请你为基辛格写一份访华可行性报告。(要求:主题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要点提示:关于基辛格国务卿访华的可行性报告尊敬的基辛格国务卿阁下根据我国和大陆共产党政府的情况,结合国际形势,你的中国大陆之行是能够成行的。理由如下:我国(美国)方面:①尼克松总统对外推行战略收缩政策,愿意同大陆共产党政府改善关系。②我国经济增长相对缓慢,面对苏联的竞争暂时处于劣势,客观上需要寻求抗衡苏联的力量。③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破人员往来的隔阂。中国方面:①大陆共产党政府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②大陆共产党政府“两弹一星”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国际影响力。③因与苏关系急剧恶化,大陆共产党政府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世界方面:①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②巴基斯坦愿意作为中间调停人。③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④世界人民包括中美两国人民都渴望和平。结论:综合上述,国务卿阁下你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对大陆共产党政府进行访问。【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知识。因此为基辛格写一份访华可行性报告主要是强调中美国关系恢复的背景,可从中国与美国两个角度分析。中国方面可从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的破裂等方面概括。美国方面可从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越南战争的影响、外交政策的调整等方面概括。2.(2020·沙坪坝区·重庆八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影响世界的100本书》的书评节选序号书名作者书评1《十日谈》薄伽丘近代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2《天体运行论》哥白尼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3《政府论》洛克批判君权神授,创立国家起源新说4《常识》潘思北美殖民地革命的思想武器5《百科全书》狄德罗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6《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社会主义运动的指明灯——邓蜀生《影响世界的100本书》根据材料所列书单,提取任意一本书籍的书评,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世界近代历史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答案示例】书籍与书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指明灯。观点:赞同。理由: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工人运动兴起。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些思想家提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但最终失败。(背景)在此背景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弊端,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解放全人类。(内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理论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本题作答可结合材料所列书籍产生的背景、内容及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赞同《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指明灯的说法,可从《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3.(2021·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对于中外关系史研究,特别是中国与世界大国关系史的研究,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王真的《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的中苏关系》、李嘉谷的《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曹振威的《侵略与自卫-全面战争期间的中日关系》。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美关系某一阶段历史,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阶段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书名:《为了共同的对手——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大转折》论证:经过20多年的斗争,由于苏联经济力量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军事力量与美国不相上下,加之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同时,美国长期遏制中国的政策遭到失败,中国力量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决定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利用中国牵制苏联。中国方面,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中国需要摆脱同时受到两个超级大国严重威胁的局面,需要改善同美国的关系。结论:在这种背景下,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实现关系正常化。总之,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苏联,中美由尖锐敌对到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出现大转折。【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所给限定,可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发展来拟定书名如《为了共同的对手——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大转折》,关于阐释可从当时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过程及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如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4.(2020·山东潍坊市·高三月考)下列三幅地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为纪念新中国外交走过的光辉历程,某地拟举办“新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请根据上述三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份发言提纲。(要求:明确主题,列出提纲,写明史实,200字左右)【答案】示例:主题:与时俱进,政策灵活提纲及史实独立自主谋新篇: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确立外交方针及三大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主张等。反殖反霸新突破:针对第三世界崛起、美苏争霸等形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等。融入世界担责任:针对新形势发展,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论断;积极反恐,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详解】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阅读三幅地图,注意三幅地图的时间、题目、重要事件及标注,据此选出一个角度,得出一个主题,如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务实灵活;明确了具体主题后,把握这一主题,结合三幅图给出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列出这一主题的发展线索即提纲,随即附上相关史实,比如从与时俱进与政策灵活这一主题看,新中国初期外交侧重独立自主迈入世界舞台,即谋新篇,相关史实主要有确立三大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20世纪七十年代以反殖反霸新突破为特色,主要事件有重返联合国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等,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融入世界担责任,主要史实有加入WTO、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解题过程中注意主题明确,提纲、史实相辅相成。5.(2020·陕西西安市·西安一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观点:甲午中日战争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而双方现代化的程度决定着战争的结果。项目中国日本陆军实际参战部队10余万24万余人枪械装备率85%100%兵役制度佣兵制义务兵制后勤保障无成熟兵站体系完善的兵站物流系统军队医疗军中无明确的卫生医疗编制军中各级均设军医部情报收集无专门情报机构发达的谍报网络表格是某学者为说明阐述观点搜集的一个方面的材料。你认为还应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答案】①补充双方的政治制度材料。理由:政治制度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是战败的重要原因;而日本当时已经实行君主立宪,双方在制度上有重大差异。②补充双方的经济实力材料。理由:经济实力体现国力,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日本实行“殖产兴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中国洋务运动以官办企业为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③补充双方的文教状况材料。理由:教育水平决定着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是现代化的要素之一。日本已初步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中国的近代教育在洋务运动中刚刚起步。(如果学生答案涉及思想文化等其他方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反应的是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军事上的表现,但是没有涉及到政治体制上以及经济方面和思想文化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补充,具体的内容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当然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6.(2020·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民主义主要提倡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孙中山等指导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主要成绩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清帝退位等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近代中国,面对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两大阶级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任选一种方案,写一份演讲稿来争取民众的支持。(要求:明确所选方案,拟定演讲题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答案】选择方案,演讲主题。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准确,围绕所写内容主题。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详解】主题:根据不同阶级的主张可以提出对应观点,以资产阶级为例,其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可以提出演讲主题:西方民主共和制度才能救中国。论证:首先批评地主阶级学习器物的不足之处,如中体西用思想本末倒置,然后分析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证明光学习西方技术不能救中国,同时论证君主专制对于国家民族的危害以及当时世界政治体制的潮流,最后侧重说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顺应时代潮流,对于国家民族的益处。7.(2020·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高三月考)中美关系之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一直是全球稳定的基石,然而在进入2020年以来,中美关系持续恶化,美国不仅全面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制裁,而且在军事上还在中国进行挑衅。未来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也许我们可以从历史当中找到一些答案。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住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1971年7月9日——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7月16日发表了《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尼克松访华之后,美国一些前外交官员、学者发表评论,高度评价尼克松这访华,甚至连尼克松在欢送他的宴会上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修斯发表尼克松访华评论文章为“跨越式握手”意义非凡。假如你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时政专栏评论员,就此事请你自拟标题写一段简短的时评。【答案】示例:中美关系出现重大变化。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前去迎接的是中国总理周恩来。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住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是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对国际格局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拟定标题,再引用史实展开论述。如根据材料中尼克松访华的事件可知,中美两国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重大变化。结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以、中苏关系恶化和当时国际格局的实际情况展开论述,中美关系的变化是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8.(2021·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期末)在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中,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657年,伦敦商人汤吗斯·加韦在咖啡馆焦茶,被认为茶在英国饮用的开始。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责族们争相效仿。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价格明显下降,饮茶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普及。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18世纪80年代,东印度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1815—1833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设立一个奖项,悬赏给"能在英属地区发展具有中国规模的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1822年,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山区偶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1826年,杰克进制成第一台揉茶机。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1872年,英国开始在印度设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基地。1888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等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编写一则1870年英国首相威廉说服议会同意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的发言提纲。(要求∶提纲主题突出,理由依据材料并涉及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要有说服力,简明扼要,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主题:①女王陛下的茶杯应该泡我们自己的茶叶。②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理由:必要性①国民对茶叶依赖日益增强;②中国茶叶价格昂贵,增加了成本;可能性①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成功种植了茶树;②机器化生产,茶叶更廉价、更美味。措施:①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降低茶的进出口关税;②悬赏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③开发新的茶叶种植基地;④窃取中国的制茶工艺;⑤按照近代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⑥更新茶叶加工技术,引入机器生产。【详解】本题相对开放,主题可围绕英国自主生产茶叶的角度进行展开。关于阐释可从必要性和可能性等角度论述:必要性可根据材料“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责族们争相效仿”“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可归纳出国民对茶叶依赖日益增强和中国茶叶价格昂贵,增加了成本。可能性可根据材料“1822年,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山区偶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可归纳出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成功种植了茶树;根据材料“1872年,英国开始在印度设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和所学知识可知,机器化生产,茶叶更廉价、更美味。9.(2021·湖南衡阳市八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事件发生在20世纪初,但它不论在文化,思想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历史是画上了句号的过去,然而人们对历史的评价和研究却不会停息,并且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研究众说纷纷,如《辛亥文化革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封建思想》、《近代新文化主体思想形成与发展评述》等。这些文章名目反映了作者对新文化运动特征的理解。——摘编自杨士泰《近二十年国内“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现代某一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或趋势,自拟一个文章名目,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说明。(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文章名目:《维新思想与民主启蒙》。论证:19世纪末兴起并发展的康有为等人的维新思想提出了开议院,定宪法的主张、宣扬了西方的民权思想:维新思想不仅从理论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更论述了民权的必要性,对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尽管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所宣扬的民主.思想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使清政府在20世紀初的“新政改革中采取了预备立宪”这足以说明维新思想起了民主启蒙的作用。示例2文章名目:《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证:任何外来的文化与思想都不可能适用本国的国情;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则是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或苏联的革命经验,坚持域市中心革命,导致了中国革命的一再受挫: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却是掌握其精神,而不是照搬,正是如此才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使马克思上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所给条件限制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文章题目的拟定和论述需要结合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经过,如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10.(2021·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货币印记货币的历史和文字一样久远,他们都是用符号描述世界的方式。下面是一组英镑图案,英镑的正面均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而背面人物各有不同,如图所示:注①:瓦特的主要合伙人。结合所学,为上述图片信息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答案】英国在17世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此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但仍是国家元首,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因此英镑正面图案均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头像。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的戏剧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也为启蒙思想奠定科学基础。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蒸汽机,掀起一场高效新动力革命。蒸汽机被应用在纺织、冶金、交通等领域,人类进入蒸汽时代。马修·博尔顿帮助了瓦特的研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用磁力产生电流”现象,实现电磁学的重大突破,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建立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掀起了一场生物学领域革命,有力地颠覆了上帝造人说。由于上述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巨大成就,对英国乃至于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英镑背面印制了他们的头像以示纪念。【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根据英镑上的人物展开解说。对于英镑上人物都是英国历史上各个领域的著名人物,对图片信息的解说应该结合这些人物的生平和贡献展开阐述。如英国在17世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此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但仍是国家元首,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因此英镑正面图案均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头像。又如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的戏剧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也为启蒙思想奠定科学基础。其他图片信息仿照这样的格式展开阐述即可。11.(2020·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全球史观是二战后兴起的一种编纂世界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其最关键的突破在于从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广阔视野出发,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世界历史进程看成不同地区和文明在互动中日益结成一个世界性网络的发展过程。作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作,《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进程,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孙志伟《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书写》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某历史时期史实,写一部体现唯物史观的该时期的简史。【答案】示例:时期:15世纪-18世纪简史:15世纪,意大利半岛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逐步形成。他们要求打破神学世界观束缚,这样文艺复兴在兴起。人们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人文主义得到传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宗教改革兴起。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新的宗教思想传播,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启蒙思想迅速传播。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美国法国相继确立。文学艺术相继出现了反映这一时期发展情况的派别。总之,这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发了阶级结构、思想文化、政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详解】示例:首先明确“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与阶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诉求是阶级冲突的主要着力点。马克思的历史观点交叉了社会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从阶级入手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因此,在解释历史事件时需要体现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涉及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等。时期:15世纪-18世纪简史:15世纪,意大利半岛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逐步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带动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他们要求打破神学世界观束缚,这样文艺复兴在兴起。人们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人文主义得到传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宗教改革兴起。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新的宗教思想传播,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的发展变化,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启蒙思想迅速传播。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美国法国相继确立。文学艺术相继出现了反映这一时期发展情况的派别。总之,这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发了阶级结构、思想文化、政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12.(2020·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图: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图进行探讨。(说明: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1.观点:三个层次(1)写出“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2)写出“欧洲三大革命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或写出“欧洲对外扩张确立了对世界的霸权”。(3)没有以上观点词语。【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关键是要做到分层次解答。1.观点:三个层次(1)写出“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2)写出“欧洲三大革命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或写出“欧洲对外扩张确立了对世界的霸权”。2.论证:三个层次(史实、逻辑表述)(1)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②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2)①能够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②对图中几个要素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3)①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②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13.(2020·河南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事件,对它的评价和研究众说纷纷,如《辛亥文化革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封建思想》《近代新文化主体思想形成与发展评述》等,这些文章名目反映了作者对新文化运动特征的理解。——摘编自杨士泰《近二十年国内“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某一思想文化,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文章名目,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文章名目:《维新思想与民主启蒙》。论证:19世纪末兴起并发展的康有为等人的维新思想,提出了开议院、定宪法的主张,宣扬了西方的民权思想;维新思想不仅从理论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更论述了民权的必要性,对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尽鶯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所宣扬的民主思想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使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新政”改革中采取了“预备立宪”,这足以说明维新思想起了民主启蒙的作用。示例2:文章名目:《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证:任何外来的文化与思想都不可能适用本同的国情;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则是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或苏联的革命经验,坚持城市中心革命,却导致了中国革命的一再受挫;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却是掌握其精神,而不是照搬,正是如此才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一工农武装割据,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所学内容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就中国近代某一思想文化,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文章名目”并结合所学可从维新变法的角度拟定论点,如《维新思想与民主启蒙》,结合维新思想和维新变法的内容展开论述即可;又如围绕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拟定论点,如《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于发展等相关内容展开论述即可。14.(2021·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百年沧桑丰台站丰台区某中学,组织学生开展以“丰台记忆”为主题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追寻历史足迹来到北京最早的火车站——丰台站,参观了旧址,并对正在建设中的新站进行了考察。下面是学生制作的学习展板:结合所学,以“百年丰台站”为主题,为展板撰写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答案】示例1:丰台火车站建于19世纪末的晚清政府时期,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民国时期华北地区重要的中转站。日军侵华时期,被日军控制,成为侵华工具。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五计划建设、改革开放等国家发展的需要,经过多次扩建,充分发挥华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20世纪末,为配合国家整体建设的需要,曾一度停运。近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2018年,随着新丰台站的开工建设,百年老站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历经百年沧桑,几经兴衰的丰台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缩影,丰台站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示例2:丰台站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探索史。19世纪末,晚清政府在近代化潮流的推动下,进行铁路建设,丰台站建成并发展。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民国时期华北地区重要的中转站。体现了交通的近代化。丰台站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日军侵华时期,被日军侵占,沦为侵华工具。丰台站展现了现代中国的建设史。新中国成立后,丰台站获得新生,经过一五计划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多次扩建,充分发挥华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为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20世纪末,为配合北京交通整体发展的规划,丰台站地位下降,一度停运;近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2018年,随着新丰台站的开工建设,百年老站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丰台站浓缩了新中国建设的历史。一座丰台站,百年中国史,历经沧桑,华丽归来,让我们期待丰台站的新发展。【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对百年丰台站的解说应该结合所学划分历史阶段,结合历史阶段特征进行阐述。丰台站建成于1895年,此时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可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丰台站的地理位置进行阐述;此后可结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五计划建设、改革开放等内容进行论述,可知,丰台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缩影,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提取信息总结论点展开论述也可。15.(2020·山西省孝义中学校高三月考)下表为不同学者关于全球化进程阶段划分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两阶段说第一阶段:1492-1992年,这500年为不自觉的过程第二个段:1992年以来,进入下一个为期500年的自觉的发展过程,因为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绝对优势三阶段说第一阶段:单一中心对多中心的侵性和单一中心确立。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源起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霸权的确立第二阶段:单一中心的维持与更选。从1880年一直到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止,经历了欧洲中心向美国中心的转变第三阶段:多中心的复兴和单一中心的衰落。从7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美国相对衰落,全球的政治、经济表现出某种整合趋势四阶段说第一阶段:原始资本积累进程。一方面是一部剑与火的血腥历史,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建立全球联系的历史第二阶段:商业资本进程。商业资本大量投向国际贸易,促进了全球各地的联系第三阶段:工业资本进程。从18世纪起,工业资本以技术革新为前导,以海外投资至斯为前导,为目标,从两条线上巩固和发展已存在的全球性联系,把单纯的商业贸易关系发展为生产、销售相结合的多层联系第四阶段:金融资本进程。大进程,全融资本依靠强大的垄断力量支配着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并影响到人类其他一切活动——据崔兆玉、张晓忠《学术界关于“全球化”阶段划分的若干观点》——据崔兆玉、张晓忠《学术界关于“全球化”阶段划分的若干观点》分别指出上述材料中三种划分方式审视全球化的视角,并从社会制度演变的角度重构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答案】视角:市场经济体制的视角;全球化中心的视角;主导全球化资本的视角。层次一:阐述能够结合材料,围绕社会制度影响全球化进程的角度进行划分,划分阶段合理,运用史实准确。示例:第一阶段,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到一战爆发。是资本主义主导全球化的阶段(资本主义或西方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阶段)。第二阶段,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冷战结束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影响全球化的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对垒,又相互借鉴。第三阶段,从苏联解体到现在。该阶段社会制度对全球化的影响日趋减弱;经济和科技因素对全球化的作用大大增强(跨国公司已能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市场经济体制普遍确立,全球一体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层次二,能够围绕社会制度进行阶段划分,但阶段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