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恰当提炼教学课题
中池小学张娟今天,我们就紧紧围绕“阅读教学中”如何“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恰当提炼教学课题”进行交流探讨。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导和帮助。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涉及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与作文、实践活动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确定仍然是个问题一一即使面对同一文本,在不同教师那里,“教什么”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正如语文名师王崧舟所说,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我们应该尊重语文的本体。什么是“语文本体”?它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将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更不应该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过程。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就是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它的工具性,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语言教学上来。在明确教学主旨的情况下,我们要有目标的去研读教材,找到能落实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的教材载体,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再去思考“怎么教”的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确定,语文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核心,注重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我们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根本目标出发,从学生如何读好一篇文章的方法和过程入手,通过优化的教学环节,落实达成阅读教学的各项目标。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四个方面思考:一是基于对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三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四是基于对学情的把握。只有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理解、认识,确立的教学目标才会方向明确,才会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我确定了以下2个目标:.认识“浙、臀、稍、额、蜿、蜒”5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重点指导书写“蜿蜒”。.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移步换景的句子,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初步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四点: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学生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把字写美观、整洁、规范。”“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告诉我们中段要在阅读基本过关的基础上初步形成阅读理解、欣赏的能力,重视阅读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三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其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四是基于对学情的把握。四年级学生学习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他们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情感。但对作者的表达方法缺乏体验和思考。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也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目标确立后,我们应该思考:选择哪些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在这一课中,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依次写了“路上一一洞口一一外洞一一孔隙一一内洞”的景色,作者是怎样有条理的叙述,起关键作用的是那些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这些句子巧妙地连接了作者游览的地点以及每到一处的所见、所感。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移步换景的句子,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初步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即本节课的教学课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二、检查字词,指导书写。三、理清顺序,把握内容。.学生汇报勾画的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引导学生领会这些句子的作用。(1)这些句子告诉我们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文章显得条理清晰。(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也就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方法的提炼。).运用于生活实际。(一学生参观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1)我站在塔底,抬头仰望,电视塔直插云霄,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好像在飘移。(2)我们乘上电梯,40秒,就来到电视塔高263米的球上。这是一个直径为50米的球体,球内十分宽敞。(3)我们透过玻璃窗,极目远眺,上海的景色尽收眼底。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参观的过程中,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站在塔底,抬头仰望景色一一乘上电梯,来到球内一一透过玻璃窗户,极目远眺”。小作者就是运用这些句子,把自己游览的过程巧妙地连接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在每一句后面添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应该是一篇非常成功的游记。4.拓展练习。回忆自己的一次游览(参观)的经历,用几句简单的话,叙述自己的游览(参观)的过程。把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方法,作为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读文学习,再通过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让语文本体凸显出来。这就是常说的语文教学得意得言的过程。第二课时我将把“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所见到的景色,是怎样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作为提炼的教学课题。我以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孔隙”为例,重点研读作者是怎样把孔隙小、窄的特点叙述清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先让学生默读,说说“路上一一洞口、外洞一一孔隙一一内洞”的景色,留给自己的印象,可以抓关键词批注。二、交流分享阅读收获。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感觉最好玩?作者是怎样来写孔隙的?接着精读“孔隙”(课文第5自然段),感受其特点。(一)自学指导: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能表现空隙特点的句子。想想写了孔隙怎样的特点。(二)自学后交流。预设:句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1)这段话写了什么特点?(2)如果把这个句子稍微改动一下,你看有什么不一样。出示去掉两个“小”的句子。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一个句子用4个“小”。突出了小船的小,也就是孔隙的小。(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孔隙的“小。(有感情朗读指导: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句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抓住“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体会双重否定表达的效果,可以换一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领会其效果。)句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A这两句写的什么呢?(自己的感觉)B谁来读读这两个句子。评价,指导。C抓住这样的感觉来写,能突出什么?说说自己的看法。D带着这种感受读。(三)小结写法:叶老通过写小船这种常见事物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来突出孔隙的窄小。三、布置作业,课外延展。回忆自己的游览经历,选择一个景点,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段话,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回顾以上过程,围绕“如何突出景物特点”展开,通过抓住关键词,在充分的比较与揣摩中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与独特。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一是积累优美语段,二是培养良好的语感。这是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初步领悟作者“抓常见事物,写真实感觉”这一表达上的特色。过去,我们习惯于只从教材中挖掘“教学内容”,也就是完全把课文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结果是,语文课堂教学只是信息的接纳(写了什么),没有语言的品味(怎么写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得意而忘言”。教学课文《鲸》(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的内容就不能仅仅放在了解鲸的体型、生活习性等特征上,更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样介绍”鲸的体型和生活习性的。这样从教材的教学价值方面落实教学内容才是本文的教学目标。学《鲸》一课后,可以聚焦课文中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指导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运用学到的几种说明方法写一写小动物。比如《再见了,亲人》一课,第一自然段的结构别具一格:首先,直呼其人,以祈使句开头,表示劝慰、体贴和感激;然后,回忆具体事例,突出人物风采;最后,以反问收尾,加强语气和感情色彩。学完第一自然段,后两段自然而然就懂了。教学时可以设计一道练笔题:以“忘不了的XX(长辈)”为题,借鉴课文的布局与表达手法,写一个怀念长辈的片段,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学重点就应该放在“总一分一总”的谋篇布局的技巧和比喻、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上。通过抓关键句段的朗读品味,感受其表达的效果。课后,让学生写一处描述家乡美景的作文,尽力做到结构完整,景物特点鲜明,描写生动,充满真情。语文学科重在教材“怎么说”,理解和运用语言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据此,审视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语用”教学,“言语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每一位教师就应该弄清楚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即课题的提炼)。低年级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为核心。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确需要我们细细琢磨。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识字写字”教学——这是根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我们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自然就能关注低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了。词不离字,句不离词,相依相存。《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故事性强,充满童趣,蕴含知识,很受低年级孩子喜欢的课文。如果我们只是引导孩子深究“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都向谁借尾巴的?它最终借到尾巴了没有?"以此来作为教学目标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些问题孩子多读几遍课文就能很快找出答案,甚至会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如此设计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就很难落实和达成。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紧抓文本主要内容,让孩子在自学本课生字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然后引导孩子抓住文本中“燕子在空中摆着尾巴”“小鱼在河里摇着尾巴”“老黄牛在树下甩着尾巴”“摆着”“摇着”“甩着”,体会作者用词的贴切和准确;接着指导学生仿照“摆来摆去”“摇来摇去”“甩来甩去”交流平时积累的含有“来去”的词语;并鼓励孩子模仿课文3、4、5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想象写话“小壁虎还会向谁借尾巴,它们会怎么说”,并互相交流写话的内容;最后引导孩子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台匕能匕。以上这些做法,教师很好地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在体会、模仿、想象、交流中不仅学习了积累了语言文字,还尝试着运用学到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这样的语文教学,从注重阅读理解分析转移到关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转变,学生就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蜜蜂引路》这篇课文中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我们的教学紧紧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话,就背离了本课最为重要的语言训练目标。教学中可以巧妙的抓住“含有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