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合理用药-沈刚_第1页
儿童合理用药-沈刚_第2页
儿童合理用药-沈刚_第3页
儿童合理用药-沈刚_第4页
儿童合理用药-沈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合理用药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沈刚一、合理用药

儿童药物儿童药物是指经过有关国家药品管理部门批准和注册的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儿童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儿童的生理功能,有严格的药理作用、适应症和用法用量等规定的物质。一、合理用药

目的:

安全高效合适便捷经济一、合理用药医、护、药人员必须掌握儿童相关用药特点,熟悉药物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各自的特长,相互沟通,竭力合作,共同圆满完成对患儿的预防、诊断、治疗任务。一、合理药物掌握儿童用药特点生理特征、肝肾功能、现病史、既往病史、用药史(药物过敏)、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家属病史等。熟悉药物知识理化性质、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过程、药效学、适应症、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及剂型、使用方法等。一、合理用药药师应该主动深入临床,充分发挥自己的药学条件,虚心向医、护学习,当好医、护的参谋,并向患者或家属做好用药指导工作。一、合理用药

正确选择药物(医师)正确发放药物(药师)正确使用药物(护理)一、合理用药药物作用

药物作用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形式和过程。一、合理用药药物作用的两个基本元素:机体药物其核心是机体,即患者(儿童),药物是为患者服务的。二、儿童用药特点二、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是处于迅猛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成熟个体,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对药物特殊的反应性。儿童与成人之间、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之间的药动学、对药物的反应性均不相同。不同年龄期儿童和成人部分药物t1/2

(h)

药物新生儿婴儿儿童成人———————————————————————————

青霉素G

3.01.01.00.7苯唑西林1.21.11.00.5氨苄西林4.81.51.51.0头孢呋辛4.51.0—1.3氨茶碱23~362.51.22~3地高辛35~6919~353735~48

苯妥英钠15~1052~7—12~40

———————————————————————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胎儿生活在母亲子宫内温暖羊水中,与外界隔绝。从母体娩出后,自脐带结扎之时起,便失去了与母体的直接联系,开始了自己独立的适应外界环境的新生活,即新生儿开始。为了适应外界生存环境,新生儿生理功能需要进行有利于生存的一系列重大调整,约需一个月功能才渐趋完善,这段时期为新生儿期。(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的生理与代谢变化迅速,其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亦随之迅速变化。新生儿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药物处理过程均有其特殊性。(一)新生儿用药特点1.吸收

⑴胃肠功能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①胃新生儿胃的生理容量较小,出生第1天~第10天胃的平均生理容量(ml/kg)分别为2、4、10、16、19、21、23、24、25、27;1岁儿童为45;成人为60。新生儿胃的幽门括约肌收缩较强,贲门括约肌收缩较弱,胃内容物较易反流入食道,引起呕吐。(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胃仅表现为收缩,较少蠕动,排空的时间长达6~8h,因此主要在胃内吸收的药物,吸收较为完整。(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②胃液酸度新生儿刚出生时,胃液pH>6,24h迅速降为1,易在酸性环境中失活的药物不宜口服。随着胃酸分泌明显减少,出生后10天,基本处于无酸状态,以后酸度又逐渐增加,到3岁才达成人水平。因此新生儿口服药物的吸收较难预料,胃肠道吸收功能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肠道新生儿肠道长度约为身长的8倍;幼儿6倍;成人为4~5倍。新生儿大小肠长度比为1:6;成人为1:4。小肠主要表现为分节运动,且不规则。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的药物,吸收推迟,出现作用较慢。(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肠道微生物菌群较少,且菌种特点不同,细菌代谢类型不同,个体差异大,影响药物在肠道内的转化吸收。(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鉴于新生儿上述胃肠道特点:有些药物口服后其吸收量和吸收速率较成人增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有些药物口服后其吸收量和吸收速率较成人减少;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核黄素、庆大霉素、对乙酰氨基鼢等(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有些药物口服后其吸收量和吸收速率较成人相似;如地高辛、地西泮、磺胺类、头孢氨苄等;有些药物口服后其吸收量和吸收速率较不规则:如氯霉素(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⑵用药部位的血流对注射给药的影响新生儿平均心率为116~146次/min,心脏排血量为180~240ml/(kg.min),比成人多2~3倍;血流速度快于成人,循环一周,新生儿仅需12秒,而成人尚需22秒。新生儿肌肉组织较少,皮下组织相对量较大,血循环较差。(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的吸收主要取决于注射部位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因此新生儿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吸收较差,且不稳定。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当注射部位血流灌注减少时,药物可滞留在该部位;反之当血流灌注突然增加时,药物吸收可意外骤增,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引起中毒。因此新生儿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其吸收变得不规则,难以预料。特别氨基苷类抗生素、强心苷、抗惊厥药等尤为危险。(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静脉注射给药吸收最快,吸收较完全,药效也较可靠。因此,新生儿注射给药,最好给予静脉注射,尽可能不用肌内或皮下注射。(一)新生儿用药特点⑶皮肤或黏膜给药新生儿皮肤、黏膜、肺泡等相对面积大于成人或年长儿,且皮肤、黏膜娇嫩,皮肤角化层薄,黏膜血管丰富,药物外敷吸收较快。有些药物可以经皮肤或黏膜给药,例如口服滴剂、口腔膜剂、喷雾剂、灌肠剂、栓剂。但应注意滴眼剂、滴鼻剂等可因透皮吸收过多引起不良反应。(一)新生儿用药特点⑷特殊给药途径出生数日的新生儿,必要时有些药物可通过脐带血管内给予,但由于脐静脉给药有可能引起肝坏死,故一般不用;有些药物可浓集于母乳中,母乳中的药物浓度可高于母体的血浆中药物浓度,这类药物必要时还可通过乳汁给予。(一)新生儿用药特点⑸给药途径的选择新生儿口服药物吸收差异较大,不可靠,特别肠黏膜有炎症时;平时不吸收的药物也可吸收,难以预料。肌内或皮下注射吸收不恒定;静脉注射吸收最快,药效最可靠。因此,应视具体药物选择给药途径。例如:地高辛口服吸收充分,肌注吸收很慢;苯巴比妥口服吸收差,而肌注吸收快;地西泮口服、肌注吸收均较好。(一)新生儿用药特点⒉分布药物的作用主要取决于靶器官中游离药物浓度和维持时间长短。药物的分布与体液、组织血流量、药物蛋白结合率、体内脂肪含量、膜通透性等有关。特别是生理性水分分布和蛋白结合率对药物分布关系更大。这些因素新生儿与年长儿、成人均有很大差异。(一)新生儿用药特点⑴体液新生儿体液总量约为体重的80%,未成熟儿为85%;新生儿细胞外液占体重的45%,约为成人的2倍,其间质液中药物浓度将被稀释为成人的1/2;细胞内液占体重的35%,低于其他年龄,其细胞内液药物浓度相对较高,最高时可较成人高25%。(一)新生儿用药特点⑵体内脂肪新生儿体内脂肪含量比例较小,早产儿脂肪含量更低,仅占体重的1%,脂溶性药物不能与其充分结合,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往往较高。⑶膜通透性新生儿膜通透性较高,血脑屏障功能较低,有些药物在脑组织和脑脊液中分布较多。(一)新生儿用药特点⑷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取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间的亲和力及血浆蛋白的量,白蛋白是结合容量最大的血浆蛋白。一般新生儿的血浆蛋白含量和与药物的亲和力均较低,与药物的结合能力较弱,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高。因此,有时新生儿的血浆药物浓度正常,甚至偏低,但仍能导致较强的药理作用,甚至中毒。(一)新生儿用药特点⑸其他新生儿易出现生理性血清胆红素升高和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它们均能置换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使游离的药物浓度明显增高,导致药理作用增强,甚至出现毒性。有些药物可与血清胆红素竞争白蛋白的结合部位,将胆红素置换出来,成为游离胆红素。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不成熟,大量胆红素极易进入脑组织中,引起核黄疸。(一)新生儿用药特点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药物:吲哚美辛、维生素K、毛花苷C、地西泮、磺胺、红霉素、肾上腺素等。(一)新生儿用药特点⒊代谢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是肝脏,大多数药物需要肝脏经过药物代谢酶的作用,进行一系列氧化、还原、分解、结合等代谢变化,成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其代谢速率取决于肝脏的相对大小和酶系统的活性。新生儿肝脏重量约占体重3.6%,相对较大,对药物代谢有利;但药物代谢酶系统尚不成熟和完善,某些酶分泌不足或完全缺如,酶的活性也相对较低。(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体内的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很低,大部分须和其结合后失活的药物代谢减慢,效应增强。氯霉素成人口服后迅速转化为氯霉素葡萄糖醛酸酯,约90%于24h内由尿排出;新生儿的结合和排出仅为不到50%,肾功能低下,排出的游离型和结合型氯霉素量少,导致血中氯霉素浓度增高,可引起心血管循环衰竭(灰婴综合征)死亡。(一)新生儿用药特点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活性较低,某些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可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磺胺、氯丙嗪、非那西丁等;

新生儿用药特点新生儿先天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可在某些药物(氧化剂)作用下引起溶血:氯霉素、磺胺、呋喃类、阿司匹林等;新生儿用药特点其他:氢氯噻嗪能抑制碳酸酐酶活性,影响呼吸暂停的恢复并能使游离胆红素增加,还有光敏作用。(一)新生儿用药特点⒋排泄肾是药物排泄的主要渠道。新生儿肾脏重量仅约体重的1/125,肾小球数目虽与成人相似,单其直径仅为成人的1/2,肾小管长度仅为成人的1/10,肾小管发育差,毛细血管小,且分支少,肾的有效血流量也只有成人的20%~40%,肾小球滤过率也仅为成人的1/4~1/3,肾小管排泌功能仅为成人的1/5~1/3,故肾功能差,其清除率远较成人低。(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一些以肾脏排泄为主要消除渠道的药物,其t1/2延长,血药浓度升高,药物有效作用时间延长,甚至可能引起蓄积中毒。这类药物有地高辛、毒毛花苷K、磺胺类、氨基苷类、林可霉素类等。(一)新生儿用药特点⒌对药物的反应性新生儿对药物的敏感性较成人强,耐受性差。不少药物新生儿的不良反应较成人多而重。新生儿对吗啡耐受性差,易引起呼吸抑制;对地高辛耐受性差,易致洋地黄中毒;过量的水杨酸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总之,新生儿选用任何药物,必须考虑其生理变化,慎之又慎。(二)婴幼儿用药特点

婴幼儿期儿童是指1个月~3岁的儿童。其生理特点:体格发育显著加快,体重增长迅速,各器官功能渐趋完善,抵御外界的侵袭能力较弱,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注意婴幼儿时期儿童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二)婴幼儿用药特点用药特点:

1.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消除不同于新生儿,也不同于年长儿和成人;

2.应密切注意有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3.警惕某些药物,特别是中枢抑制性药物对智力、听力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4.特别要关注某些婴幼儿很难表达或反映出来的药物早期不良反应;

5.要关切乳母用药对乳儿的影响。(二)婴幼儿用药特点⒈吸收胃内酸度仍低于年长儿和成人;胃容积虽已达40ml/kg左右,仍小于成人;6~8个月胃开始有蠕动,胃排空时间较新生儿缩短。酸性环境中易失活的药物不宜口服;在十二指肠吸收的药物吸收时间快于新生儿;吞咽药片有一定困难,大多都不愿服药。给药宜用液体制剂,注意色、香、味和给药方式;对危重患儿宜用注射给药。(二)婴幼儿用药特点⒉分布婴幼儿体液总量较新生儿时降低,约为70%,但仍高于年长儿和成人,婴幼儿细胞外液6个月时降为42%,1周岁时降为35%,也高于年长儿和成人,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浓度被稀释,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新生儿大;体液调节功能较差,水和电解质易受疾病及外界因素影响,特别要注意脱水时药物分布和血药浓度的变化;血脑屏障功能较弱,有些药物易进入脑脊液。(二)婴幼儿用药特点⒊代谢婴幼儿时期肝脏的相对重量增大,6个月婴儿为3.9%,1周岁为4%,约为成人的2倍;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肝线粒体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已成熟,特别是药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酶的活性已达成人水平。婴幼儿药物代谢速率高于新生儿,亦高于成人许多主要在肝内代谢的药物,其t1/2短于新生儿和年长儿,也短于成人。

(二)婴幼儿用药特点⒋消除婴幼儿肾脏重量占体重的0.7%,1~2岁时为0.74%,高于成人;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迅速增加,6~12个月时可超过成人水平;肾小管排泌功能在7个月~1岁时可接近成人水平。婴幼儿排泄速率快,一些以肝脏代谢为主的药物总消除速率快于成人其t1/2短于新生儿和年长儿,也短于成人。(二)婴幼儿用药特点⒌药物与哺乳新生儿和婴儿均要经过一个哺乳(母乳喂养)期,一般认为母亲用药,其母乳中药物浓度不会很高,但新生儿和婴幼儿肝肾功能相对不健全,有时可能发生药物蓄积。因此,给哺乳母亲用药,必须考虑该药物对乳儿的影响。一般认为可以直接给婴儿用的药也可给母亲用;而给母亲用的药,婴儿往往不用。(二)婴幼儿用药特点母亲用药期间需注意的事项:1.最好暂停母乳,改用人工喂养;2.避免在血药浓度高峰期哺乳;3.用单剂量疗法代替多剂量疗法;4.选用短效药物或比较安全的药物;5.密切观察婴儿的药物反应。(二)婴幼儿用药特点常用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1.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低于母亲血浆中的

浓度大多数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低于母亲血浆中的浓度,药物通过哺乳进入婴儿体内的量少,较少发挥药理作用;如青霉素G、头孢唑林、维生素K、维生素B12、阿托品等。

(二)婴幼儿用药特点常用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

2.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近似于母亲血浆中

的浓度有些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近似于母亲血浆中的浓度,药物通过母乳进入婴儿体内的量,可能发挥药理作用或不良反应;如地西泮、地高辛、茶碱、四环素、氯霉素、磺胺嘧啶、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

(二)婴幼儿用药特点常用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3.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高于母亲血浆中的

浓度有些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高于母亲血浆中的浓度,药物通过母乳进入婴儿体内的量,可发挥药理作用或不良反应;如红霉素、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钙、铜等。(二)婴幼儿用药特点哺乳期乳母宜忌用或避免使用的药物:四环素类、甲硝唑、吲哚美辛、氯霉素、克林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异烟肼、巴比妥类、水合氯醛、茶碱、苯妥英钠、苯二氮卓类、他巴唑、西咪替丁、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口服避孕药、造影剂、氟烷、美沙酮、乙醇等;(二)婴幼儿用药特点哺乳期乳母宜慎用的药物:阿司匹林、甲状腺素、泼尼松、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三)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

生理与用药特点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指3~13岁儿童。其生理特点是10岁前生长发育速度较前缓慢,各组织器官日趋成熟,各生理功能日趋完善,但对水、电解质调节能力差,易受外界或疾病影响而引起平衡失调;到后期由于激素分泌改变,生长发育特别快,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步入儿童青春发育早期,逐渐向成人期过渡。

(三)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

用药特点用药特点:1.可说服儿童主动服药,对一般病症能用口服药达到治疗目的的尽量避免注射给药,但应注意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和给药的安全性。

(三)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

用药特点用药特点:2.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代谢物排泄快,应注意药物引起的低钠、低钾、酸中毒等现象。特别酸中毒时会增加异丙肾上腺素的毒性反应,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有些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的听力、肝肾功能、营养吸收等;有些药物长期应用可影响生长发育等。

三、熟悉药物特点

三、熟悉药物特点

熟悉药物的理化性质

.熟悉药物的酸碱度(pH)

.熟悉药物的溶解度.熟悉适当的溶媒.熟悉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三、熟悉药物特点

熟悉药物的使用方法

配制适当的给药浓度应用适当的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使用适当的间隔时间三、熟悉药物特点

熟悉药物的使用方法用药方式:

口服吞服含服咀嚼三、熟悉药物特点

熟悉药物的使用方法用药方式:

肌内注射溶媒浓度三、熟悉药物特点

熟悉药物的使用方法

用药方式

静脉注射溶媒浓度速度三、熟悉药物特点

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定义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多种药物以相同或不同途径,同时或先后给予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或效应上的变化,即单独使用时一般不发生的联合效应。三、熟悉药物特点

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分类:体外——化学物理变化(配伍禁忌)体内——药动学变化药效学变化

四、药物的使用方法青霉素钠药代动力学:本品吸收后广泛分布于组织和体液中,胸腹腔和关节腔中浓度约为血清浓度的50%,易进入有炎症组织,难以进入血脑屏障。主要经肾从尿中排泄。新生儿t1/22~5h,儿童t1/2约1h。青霉素钠剂量:

肌内注射

新生儿每次2.5~5万u/kg儿童每日5~10万u/kg青霉素钠

肌内注射溶媒:注射用水、0.2%利多卡因注射液。间隔时间:新生儿每12h1次儿童分2~3次青霉素钠

静脉注射

剂量:新生儿一般感染每次2.5~5万u/kg重症感染每次7.5~10万u/kg先天性梅毒每次5万u/kg儿童一般感染每日15~25万u/kg重症感染每日60~80万u/kg青霉素钠静脉注射溶媒:5%GS、10%GS、NS、5%GNS浓度:推注10万u/ml静滴1万~5万u/ml速度:推注15min以上静滴20~60min

青霉素钠间隔时间:新生儿≤7日每12h1次

≥8日每8h1次

≥12周每6h1次儿童每6~8h1次青霉素钠

相互作用与丙磺舒、阿斯匹林、消炎痛合用,可使青霉素血药浓度升高;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有协同抗菌作用。青霉素钠相互作用不宜与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氯霉素、万古霉素、钙剂、氨基酸、右旋糖酐、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阿托品、维生素B、维生素C、肝素等配伍。青霉素钠稳定性干燥粉在室温稳定;水溶液不稳定;pH<5.5,pH>8降解或失活溶液中有铁、铜、锌、铬等离子可加快青霉素分解。青霉素钠

注意点注射前必须作皮内药敏试验;大剂量可出现中枢神经毒性,并可干扰凝血功能;新生儿血脑屏障比较薄弱,较易透过血脑屏障。头孢曲松钠药代动力学: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可在脑膜、脓痰液、胸水、滑膜液、骨等组织中达到抑菌浓度。在胆汁中能达到较高浓度。主要经肾从尿中排泄。新生儿t1/25~16h,儿童t1/26~9h。

头孢曲松钠肌内注射剂量:新生儿每日20~50mg/kg儿童每日50~80mg/kg头孢曲松

肌内注射溶媒:注射用水、生理盐水浓度:250mg/ml头孢曲松钠静脉注射剂量:一般严重感染新生儿每日20~50mg/kg儿童每日50~80mg/kg脑膜炎新生儿每日100mg/kg儿童每次50~70mg/kg每日<4g头孢曲松钠静脉注射溶媒:注射用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浓度:推注50~100mg/ml静滴10~40mg/ml速度:推注2~4min静滴30~60min

头孢曲松钠

静脉注射间隔时间:一般严重感染新生儿每24h1次儿童每日1次脑膜炎新生儿每24h1次儿童每12h1次头孢曲松相互作用不可用5%GNS、乳酸钠林格液、乳酸钠林格液配制或加入其他抗菌药物溶液中。不得与含钙溶液、氨基苷类抗生素、克林霉素、氯霉素、氟康唑、氨苯蝶啶、非格司亭、安吖啶等配伍;头孢曲松与甲硝唑混合使用时,甲硝唑浓度不得超过5~7.5mg/ml,并必须溶解在NS和5%GS中。头孢曲松钠

稳定性注射剂应避光于25oC以下保存,溶液呈黄色至琥珀色;溶液室温下保存6小时,5oC下保存24小时。头孢曲松钠注意点外科手术预防手术前30min~2h单剂量静脉给药0.5~1g;预防继发性脑膜炎球菌脑膜炎单剂量肌内注射125mg。五、儿童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一)严格掌握适应症,精心挑选药物

由于儿童的用药特点,临床选择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精心挑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取之方便、价格低廉的药物。特别要注意儿童、尤其新生儿不宜应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年长儿也尽量不用或少用。药物应实行分类管理,对一些可能给儿童造成严重影响的药物,应严格控制。(一)严格掌握适应症,精心挑选药物

选用抗菌药物,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试验结果而定。急需治疗的患儿在未获得病原菌及药敏试验前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感染部位、发病场所、发病季节、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综合考虑、仔细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情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然后待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及时给予调整。(二)根据儿童特点,选择适当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吸收,而且关系到药物分布和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作用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儿童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必须慎重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常用的给药途径可分为二大类:消化道和非消化道。(二)根据儿童特点,选择适当给药途径1.消化道给药①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方便、最安全的给药方法。除了作用于胃肠道局部的药物外,所有口服药物都要经过消化道黏膜吸收才能发挥其药理用。(二)根据儿童特点,选择适当给药途径1.消化道给药⑴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吸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①不易溶解的药物可能吸收不规则、不完全;

②刺激性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

③易被胃酸或消化道酶破坏的药物不能口服;

(二)根据儿童特点,选择适当给药途径

④食物等胃肠道内容物的量和性质也可影响药物吸收;

⑤胃肠道的pH和肝首过效应等也可影响药物的吸收。(二)根据儿童特点,选择适当给药途径

⑵口腔给药口腔黏膜上皮为多层扁平上皮细胞,仅舌表面及口唇部有角化现象。口腔黏膜分布有许多血管,口腔吸收药物通过颈内静脉到达心脏,不存在首过作用。口腔黏膜由脂质构成,能允许脂溶性药物通过。口腔给药有舌下给药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