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2—1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二、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四、国际分工模式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即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要点:
1、是社会分工的一种形式,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
2、国际分工是国内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3、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分工是贸易的基
础,贸易能促进分工的深化。
4、国际分工发展的内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5、国际分工是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并在社会中占有
重要地位时产生的。二、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
前资本主义社会,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11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市场扩大,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转化。16、17世纪手工业向工厂手工业的过渡。资本进入原始积累时期,西欧推行殖民政策,这些因素成为国际分工开始萌芽的原因。
特征: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分工(二)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特征:1、大机器工业
(1)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需要大量的原料、市场)
(2)大机器工业物美价廉的商品打跨了其他国家的民族
工业,改变了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
(3)大机器工业提供了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使分工
成为可能
2、国际分工以英国为中心
3、贸易商品种类增加(三)国际分工体系形成(19世纪末—第二次世界大战)
背景:第二次产业革命;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
出成为主要经济特征。
特征: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分工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与工业产品生产国并存。
具体表现:
(1)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的片面的单一经济
(2)分工的中心从一国变为一组国家互为市场
比利时专门生产钢和铁,挪威专门生产铝,芬兰专门生产木材及其加工品,美国成为谷物的生产大国。
(3)各国之间的依赖性变强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后)
背景:
1、第三次科技浪潮
2、各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发展本国经济
3、跨国公司的大量存在
4、统一的资本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重大变化:
1、
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
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3、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
农、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4、
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5、
国际分工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6、
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的生产和贸易向无形商品转化
7、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
1、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深度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发展的基础
(三)人口、劳动规模、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1、各国人口分布不均使贸易成为一种需要
2、劳动规模影响国际分工
3、国际分工还受制于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
投入市场的商品的数量;有支付能力的人口密度;交换距离
(四)资本移动使国际分工深入发展
(五)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四、国际分工模式
(一)从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分
1、
垂直型国际分工
2、
水平型国际分工
3、
混合型国际分工(德国大众与日本丰田、美国通用之间、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日本向中国大量出口汽车用表面处理钢板等板材。
(二)按照国际分工发展的深度分
部门间、部门内
部门内又分为: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
业化
§2—2古典贸易理论
一、基本的理论假设
二、绝对成本理论
三、比较成本理论§2—2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人们将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
论称为古典贸易理论。
认为: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视为比较优势的起因。
李嘉图模型:人们将比较优势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之
上的自由贸易模型。
自由贸易理论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亚当斯密生平简介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代表作: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
成名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国富论》的主要观点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生产和消费,“市场经济是有效的”;主张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大卫·李嘉图生平简介大卫·李嘉图
DavidRicardo(1772.04.18—1823.09.11)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商业天才,金融和投机专家,并且积累了大量财产。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基本的理论假设
(一)理论分析模型2*2*1
(二)交易对象:最终产品而非生产因素
(三)政策取向
(四)生产技术的特征:生产成本不变
(五)交易成本
(六)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
(一)理论分析模型2*2*1
假设:
1、贸易参与国只有两个:本国、外国。两国总体实力接
近,发生贸易时,都能提供彼此需要的商品。
2、两国只交换两种商品,只假设食物和衣服。
3、两国均用劳动这唯一种同素质的生产要素生产食物和
衣服。
(二)交易对象:最终产品而非生产因素。
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可以自由流动。含义:
1、
作为唯一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不允许跨国移居
2、
由于1,各国的劳动需求不能超过自身的劳动供给。
3、由于劳动力在国内可自由移动,国内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所以,各部门的工资率相等。
(三)政策取向
假设各国政府对私人合法的跨国商品交易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各国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则各国的商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四)生产技术的特征:生产成本不变
假设贸易各国的生产技术均为规模报酬不变:即投入与产出按同一速率增加;贸易各国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不随着产出而变化。含义:
由于无规模经济,边际成本不变,每个参与国可实现专业化生产,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五)交易成本
假设国际贸易得以实现所必须的交易成本均不存在。前者不存在缘于完全竞争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后者的不存在是为了将生产成本或商品价格的差异完全固定在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上。
(六)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
劳动是商品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高低。因此,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完全由劳动生产率差别决定。二、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绝对优势):一个国家较另外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中所拥有的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或一个国家较另外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中所拥有的最低生产成本。
(一)绝对成本理论的提出
1、
该理论代表人物: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需要一种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学说来支持。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绝对优势原理、市场机制发生发展的机理。被称为经济学界的“牛顿”,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2、为什么要分工?(裁缝、鞋匠、农民)
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
(1)熟练程度
(2)节约无需的时间
(3)技术改进
3、如何分工?按什么原则分工?
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每个人应利用其特长,集中力量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东西,然后以其产品来和他国交换自己所需产品,这样做,比由自己来生产所需的一切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eg针的生产
:20人分工一天能生产4800枚,而一人一天连一根都做不出来。
4、个人分工有利可图,因此可推广到国家。是否果真如此?
分工前:
国别 1单位A产品所需时间 1单位B产品所需时间
甲 50人日(优) 100人日
乙 100人日 50人日(优)
分工:
甲国生产一单位A产品需50日,生产一单位B产品需100日;乙国生产一单位A产品需100日,生产一单位B产品需50日。在A产品生产上,甲国用时间少,因此甲有绝对优势,在B产品生产上,乙国用时间少,因此乙有绝对优势。
分工结果:甲国生产A,乙国生产B。
分工后:
国别 A产品总产量 B产品总产量
甲 3A ------
乙 ----- 3B
交换(1A—1B)
国别 最终可获产品A 最终可获产品B
甲 2A 1B
乙 1A 2B
比较:同样是各生产150天,但产品总量增加了1单位。甲多得1A,乙多得1B。
6、结论:国际分工对参与分工的各国均有利。(二)核心内容
各国之间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各国家都是有利的。
(三)评价
进步性:贸易(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货币,而是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产品,节约社会劳动。绝对成本理论鼓励了英国开拓国际市场,购买大量原材料,生产制成品去换取自己不能生产的一切。
不妥之处:各国必须以绝对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国家将无法参与国际分工。
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处处落后,均处于绝对劣势,是否完全不能参与国际分工吗?绝对利益学说的图形解释绝对利益学说的图形解释三、比较成本理论
(一)理论的提出
1、该学说是围绕着英国1815年颁布的《谷物法》的存废提出的,是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谷物法》的基本内容:限制谷物的进口。
从1789—1815,英国一直与法国处于交战状态。战争影响到英国的贸易:战时外国政府批准的海盗船袭击英国货船,法国也企图封锁英国的物品供应。由于英国是制造品出口国和农产品进口国,法国的封锁导致英国粮价提高,制造品厂商利润受损。然而英国的土地所有者在多年的战争中受利。(d)战后英国粮价下跌。为避免利润受损,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土地所有者们设法制订了向进口谷物征收费用的法律《谷物法》,以阻挡谷物的进口。这将导致粮价的上涨,进而土地价格、工资的上涨,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不利,却符合土地贵族阶级的利益。因此,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废除《谷物法》,争取自由贸易。李嘉图作为英国的商人,更偏向于辛勤工作的资本家们,而不是闲惰的地主贵族。他选择了一个回避内部收入分配的模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强调的是国家的利益。
创始人:大卫.李嘉图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2、比较(利益)成本:(利益)成本比较的结果。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生产同种商品上拥有较低的机会成本的优势。
人们在利益比较的时候,所遵循的原则: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例如:
(1)
一个人医术高明同时护理水平高超,如果你身为医院院长,如何使用该人才?
(2)
如果你工作了,单位有规定:事假扣90%的工资,病假扣50%的工资。如果今天真的无法上班,从经济学角度,如何请假?
3、将上述原则运用到国际分工中来。
实例:美国为情人节种植1000万支玫瑰。如果将种植这些玫瑰的资源用来生产计算机,可以生产10万台。这1000万支玫瑰在南美种植,用计算机来衡量只相当于3万台。请分析两国贸易的可能性。未发生国际分工时的生产情况国家万台万支美国101000南美31000国家万台万支美国+10-1000南美合计-3+7+10000假定的生产变化
分工前
国别 1单位A产品所需时间 1单位B产品所需时间
甲 100人年 120人年
乙 90人年(优) 80人年(优)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
在甲国,多生产1A需要放弃B100/120=5/6个;(甲国用B表示的A的机会成本)
在乙国,多生产1A需要放弃B90/80=9/8个。
(乙国用B表示的A的机会成本)
比较的结果:由甲国生产A产品、乙国生产B产品。
或:
在甲国,多生产1B需要放弃A120/100=1.2个;(甲国用表示的B的机会成本)
在乙国,多生产1B需要放弃A80/90=8/9个。(乙国用A表示的B的机会成本)
比较的结果:由乙国生产B产品、甲国生产A产品
分工后
国别 A产品总产量 B产品总产量
甲 220/100=2.2A ------
乙 ----- 170/80=2.125
交换(1A—1B)
国别 最终可获产品A 最终可获产品B
甲 1.2A 1B
乙 1A 1.125B
比较:同样劳动投入,但产品总量增加了0.2A,0.125B。甲多得0.2A,乙多得0.125B。
4、
结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对参与分工的各国均有利。
5、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
aLC/aLF≠
a*LC/a*LF
(二)核心内容
两国劳动生产率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按照其比较优势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应停产全部商品,而应停产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各国家都是有利的。
(三)例子
食物 衣服
本国 2 3
外国 2 1
比较的结果:
本国有出口食物、进口衣服的可能性。结论:发生自由贸易的必要条件:aLC/aLF≠
a*LC/a*LF
发生自由贸易的充分条件:R界于aLC/aLF
~a*LC/a*LF
QF=aLC/aLF*QCQ*F=a*LC/a*LF*Q*CQ’F=R
*Q’*C0QFQC用图所示的贸易可行区为:得自交换的利益?得自分工的利益请分析合成的综合效应图(四)关于比较优势的谬误
谬误一:只有当一国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他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评论:一个部门的比较优势不仅仅取决于该部门相对于其他国家同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取决于本国相对于外国的工资率。一个国家工资率又取决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谬误二:基于低工资的竞争优势是不公平的,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贫民劳动论”深受面临外来竞争而寻求保护的工会的拥护。认为:国内产业没有必要与那些低工资的外国产业打交道。1993年,一位白手起家得亿万富翁及前总统候选人罗斯.泊若警告说,由于墨西哥低得多的工资率,美墨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会导致美国工业南移,会像大吸一口气一样将美国资源一下子吸走。
评论:外国生产的产品成本低是因为工资率低还是因为劳动生产率高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用自己的劳动衡量是直接生产还是间接生产(即贸易)得到更便宜。
谬误三: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这个国家受到了剥削并使福利恶化。
评论:如果这个国家拒绝“剥削”,其实际工资将会更低。
(五)评价
进步性:
1、进一步使绝对成本理论具有普遍性,坚定了推行自由
贸易的立场。
2、进一步证明了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合理性
3、在比较成本理论鼓励下,英国废除了《谷物法》。
不妥之处:
用该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不全面。无法解释当今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2—3赫—俄理论(H—O理论)
在古典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产生是由于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没有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只能解释部分贸易产生的原因。
贸易还反映了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例如加拿大向美国出口林木产品,并不是加拿大的林木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美国同行高,而是因为在人口稀少的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高于美国。现实中的贸易理论不仅要看到劳动的重要性,也要看到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性。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师生俩提出的(因此这一理论通常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赫——俄模型或H——O模型),后经保罗·萨谬尔森等经济学家不断加以完善。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从两个方面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一,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重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二,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一、重要概念
1、要素禀赋
(1)概念:也称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注意: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
例如,若A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TK,劳动数量为TL,则其相对要素禀赋为TK/TL。为了简便,在后边的分析中我们略去“相对”一词。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对于要素禀赋的实际衡量,通常是用人均资本存量来表示。一国究竟属于资本丰富还是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取决于与谁相比。
例如,美国无论在资本存量,还是在劳动绝对数量上,都远远高于瑞士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但与瑞士相比,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低于瑞士,因此相对于瑞士来说,美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如果美国和墨西哥相比,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高于墨西哥的水平,因此相对于墨西哥而言,美国属于资本丰富的国家。
(2)要素禀赋差异的另外一种界定方法:按要素相对价格来确定的。
如果某一国的劳动价格(w)和资本价格(r)之间的比率大于他国,则该国资本比较丰富从而价格低廉,他国则劳动比较丰富从而价格低廉。
2、要素密集度
(1)概念: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在一个只有两种产品(X和Y)和两种要素(L和K)的世界中,如果生产X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大于生产Y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那么商品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2)举例:如果生产一单位X产品需投入2单位资本和2单位劳动,则(K/L)x=1;而生产一单位Y产品需投入1单位资本和4单位劳动,则生产单位Y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例为的(K/L)y=1/4。(K/L)x>(K/L)y,那么,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3)注意: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例如,在X、Y两种产品中,生产一单位Y产品所需投入的资本是3单位,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是12单位,生产一单位X产品所需投入的资本是2单位,所需投入的劳动力也是2单位。从绝对投入量上看,1单位Y产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均大于X产品,但我们不能据此就判断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因为X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K/L=2/2=1)仍大于Y产品的这一比率(K/L=3/12=1/4)。所以在这里,X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二、H-O模型的假设
H-O模型是建立在一些简单的假设基础上的,这些严格的假设是为了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分析更加严谨,这些假设主要有:
1、2×2×2模型: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B,两种商品
X、Y,两种生产要素K、L。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
时就会使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的比例。由于要素价格
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价
格便宜的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A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B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两国中,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假设表明:A国的劳动价格比较便宜,B国的资本价格比较便宜。在两个国家中,生产商品Y相对于生产商品X来说,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生产商品Y的资本-劳动比例是相同的,而是在各国生产X的资本-劳动比例均低于该国生产Y的资本-劳动比例。
4、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收益不变。
意味着:增加生产某一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将带来该商品的产量以同一比例增加。例如,如果在生产商品X时增加10%的资本和劳动投入,X的产量也会增加10%。如果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1倍,X的产量也会增加一倍。对于Y产品的生产也是这样。5、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意味着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众多,他们的行为都不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使用者和供给者也是这样,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一假设还表明,在长期中,商品的价格将与生产成本相等,生产者不会获得任何超额利润。最后,这一假设还意味着,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要素所有者对商品的价格和要素收入是完全了解的。
6、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即两国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是相同的,两国消费X和Y的比例也是相同的。
7、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因而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要素收入的差异将会永远存在。
8、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9、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或绝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则当两国的价格差等于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运输等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就会停止。
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三、要素禀赋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一)狭义赫-俄理论
1、理论内容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简而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推理过程:
1)各国商品的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2)这种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差别造成的。
3)各国生产产品时的成本不同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
假设生产1布需要3K和6L,在技术上美国和中国是相同的。但是,中国PK=6美元,每单位L的价格是PL=1美元,而美国P*K=3美元,P*L=5美元,结果中国每单位布的价格是6×3+1×6=24美元,美国每单位布的价格是3×3+5×6=39美元。
可见: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造成的。(4)生产要素的价格差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异造成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于他们的供求,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异造成了两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5)两国生产要素供给的差异是由两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某种生产要素在一国相对比较丰裕时,其供给量就大。相反,另一种生产要素在该国比较稀缺,则其供给量就少。
H-O定理说明了,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度是各国比较利益形成的基础。
H-O模型及其分析-图形H-O模型研究和预测贸易模式2、对H-O模型的评价
H-O模型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点。H-O模型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与比较优势理论相一致。同时,H-O模型从两个方面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1)H-O模型是以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为分析前提的。因此其理论是建立在多种而不是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基础上的。这一点与现实更加接近。因为在现实中,生产某种产品时,一般都是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组合。(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基础上的,H-O模型假设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各国间生产同一产品的成本差异是由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从而是生产成本的差别造成的。
H-O模型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1)H-O模型的分析只假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实际上,生产要素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即使是某一类生产要素也可以进一步分成许多项。(2)H-O模型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也没有说明一国在特定的要素禀赋下,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如何从自给自足转向自由贸易。H-O模型实际上是从现有的贸易结构反推比较利益形成的基础。(3)该理论对于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这也影响了其对于现实问题的分析。(4)该理论在分析过程中引进了价格或货币因素,这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1、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过程
国际贸易是由相对价格差引起的,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促使各贸易国的商品的价格趋于均等,同时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在没有其他要素干扰的情况下,各国同一生产要素的价格会达到均等化。
由于各国的要素禀赋是不同的,从而一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价格较低,而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较高。国际贸易会使一国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各国会较多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要素的产品,较少生产并进口密集使用本国较稀缺的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造成的贸易参加国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各国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发生了变化。这种生产要素需求程度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各生产要素的价格。从而使本国的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上升,本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另一重要结果: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这一结果的重要含义是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限制条件
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以致使两国所有的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都能得到同样的土地报酬率,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如何。对进口竞争品的保护会提高该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即对自由贸易的任何人为的障碍都会阻止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现,表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停滞或反向运动。这一结论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完整论述。
四、对H-O模型的经验检验
H-O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在从1933年到1953年的20年时间里,要素禀赋理论被公认为是经济学中的一颗“明珠”,经济学家惊异于其逻辑的严谨、模型的精巧,以及对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但一个再好的模型也要经得起经验的检验,如果一个理论与经验检验的结论相矛盾,这一理论就没有了生命力。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随着经济学家对要素禀赋理论所做的实证检验工作不断深入,这一理论的一些不足也开始暴露出来了。在众多的实证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Leontief)对要素禀赋理论适用性进行的检验,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他的研究工作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是以美国为例来验证H-O模型的。1953年他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运用自己首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并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试图证明H-O模型的正确性。根据人们的一般直觉,美国是资本比较丰富而劳动力比较稀缺的国家。根据H-O模型,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的测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出口商品 进口替代品
每百万美元所含资本2550780美元3091339美元
(1947年价格)
每百万美元所含劳动量182170
(人/年)
资本-劳动比率14010美元18180美元
(美元/人)
里昂惕夫估算的是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而不是美国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所谓进口替代品就是美国自己可以制造,同时也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由于生产上的不完全分工)里昂惕夫使用美国进口替代品的数据,是因为美国进口的外国产品数据不全。即使这样,里昂惕夫仍正确地得出以下结论:如果H-O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品资本更密集(因为美国的资本比其他国家相对便宜),但其密集程度仍将高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里昂惕夫的检验结果令人震惊。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里昂惕夫的统计方法及统计资料的处理提出不同的意见;另一类是回过头来对H-O理论本身进行重新的研究和探索。以下针对里昂惕夫之谜,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
(1)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释
由于劳动素质各不相同,在同样资本的配合下,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他们的外国同行要高得多,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数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有效)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这样一来,矛盾现象似乎就不存在了。但若此观点正确,美国就无所谓划分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了。这一解释没有被广泛接受,里昂惕夫自己后来也否定了它。
(2)人力资本说
由于质量上的差异,一般劳动可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类。其中熟练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起来的。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所以我们称熟练劳动为人力资本。这样一来,资本的含义更广泛了,他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本,又包括无形的人力资本。美国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这就意味着美国劳动力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这使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要大于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
(3)自然资源说。
在H-O理论中,只考虑了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而忽略了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等。许多贸易产品都是资源密集型的。自然资源要素与资本要素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自然资源不足,就必然要投入较多的资本(先进设备等)。阿拉伯半岛石油资源丰富,开采方便,所需要的设备简单,因此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而在石油稀缺的地方,即使投入大量的资本,也只能生产出成本较高的石油。研究表明,美国的多数进口商品正是美国资源稀缺的商品,作为进口竞争品在美国生产,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而对于出口国来说,这些产品是资源密集型的,所需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生产成本较低。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
(4)要素密集度的逆转。在H-O理论中,我们曾假设,无论在什么情况下,X与Y的要素密集度的关系都是不变的,即X总是劳动密集型的,Y总是资本密集型的。但在现实中,要素密集度可能发生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生产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生产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小麦,在美国由于资本相对丰裕,可以用资本密集(机械化)的方式生产,在中国由于劳动力相对丰裕,则可以用劳动密集(手工作业)的方式生产。这样,美国的进口品在其国内生产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其出口国,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从要素密集度逆转的角度同样能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2—4现代自由贸易理论
一、现代贸易实践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发展
纵观现代贸易实践,有三个显著的贸易事实是传统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论与H—O理论)所无法解释和不能预见的:
1、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贸易知识化。
传统理论:衣服、食品两种商品的世界,并非偏好,而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传统贸易的基本特征,并且可以解释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贸易实践。而现代贸易中,初级产品在贸易中的比重下降,以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现代制成品贸易、高科技产品贸易居于主导地位。这些产品的特征:(1)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均很高,需求者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2)同传统产品相比,他们更具有巨大的流动性和传播力,一项专利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会给无数拥有专利使用权的厂商带来经济效益。(3)知识和技术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工业化国家经济结构的趋同
根据赫俄理论,可以预见:未来贸易主要集中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因为他们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更大。然而,现代贸易并非如此。更令人们疑惑:战后废墟上的日本资本短缺、劳动充裕,按赫俄理论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然而日本培育和发展了资本密集的钢铁、船舶、电子产业。
3、部门内贸易的主导化
现代贸易不仅包括衣服换食物的部门间贸易,也包括本国汽车换外国汽车的部门内贸易。部门内贸易占到全球贸易的60%以上,70%以上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完成。
二、需求相似理论
(一)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于1961年提出。在理论中,首先指出赫俄理论的不足,认为赫俄理论适合解释初级产品,尤其是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方式,但不适合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方式。(二)基本观点
1、潜在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能出口,是由国内的代表性需求决定。产品被本国生产和消费是其成为出口的必要条件。因为:(1)国内需求是产品发明与创新的最初动力;(2)当国内需求强大时,该产品才会具备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进而降低成本,取得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的支持是生产商发展出口的关键因素。
2、潜在进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能进口,是由国内的非代表性需求决定。
3、潜在贸易:如果一国与另一国收入水平相当,并处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他们之间需求结构的相似度越高,发生潜在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4、尽管需求结构是由传统偏好、商品价格、收入水平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收入水平是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商品的需求类型同单位资本收入率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单位资本收入水平越高,高品质的消费品需求则越大。由于发达国家单位资本收入率相似,因此,需求偏好与需求结构接近;又由于制成品存在着广泛的品质差异,所以他们之间的贸易多表现为部门内贸易:同种商品的互相出口与进口。(三)图示
b
O
d
a
c
Y2
Y3Y1
Y0
Y
需求相似性对国际贸易可行性的决定三、规模经济理论
当收入增加带动需求水平提高时,如果没有供给的相应调整,需求的扩大只会带来制成品交易价格的上升。但是,在国际贸易中,资本与知识密集型制成品的交易价格反而普遍下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指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显著的生产效率的改进或生产成本的节约。表现形式:
1、
外部经济:也称外部规模经济。单个厂商由相关产业其他厂商的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效率的改进或生产成本的节约。如:运输业、电讯业及电力的发展。
2、内部经济: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显著的生产效率的改进或生产成本的节约。
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二)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
1、
外部经济与比较优势
当一个贸易国具备了发达的通讯体系、畅通的交通体系、完善的营销网络和完备的知识创造基地时,该国的厂商便会有由外部经济获益的机会,单个厂商利用越充分,所获得的外部经济越多。存在外部经济且能利用外部经济的厂商会获得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或国际竞争力;缺少外部经济或不能利用外部经济的厂商则无法获得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或失去国际竞争力。
2、
外部经济与贸易方式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决定因素是供给因素;而外部经济理论认为,贸易方式的决定力量是需求因素。在存在外部经济的高科技行业里,外部经济是一种生产的可能优势,若要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优势,关键是寻求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转让合同转让条款及转让价格
- 医疗废物转运车合同(2篇)
- 取消婚约协议书
- 二零二四年度林地木材采伐与销售合同
- 存款合同书范本协议样本
- 物流运输与标准制定协议
- 物流资源创新合作合同
- 水厂清水池施工方案
- 出租车合作协议格式模板
- 木工师傅个人劳务合同
- 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重大变更范围
- EHS(环境、健康、安全)知识培训
- 《农村卫生监督》课件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电工基础》课件2.7 叠加定理
- 马路打桩施工方案
- 康复治疗技术职业规划书
- spa连锁(芳疗精油养生馆)实施方案
- 化工设备图纸
- (完整)拼接屏施工方案
- 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