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题-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题-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题-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题-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题-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第一单元复习题一、单选题(20题)1.《美食中国》这个节目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节目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者要求的外景地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仰韶文化遗址2.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直接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专制王权虚弱 C.土地所有制变化 D.土地兼并严重3.关于启的继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这反映了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B.《战国策》成书比《史记》更早,所以记载更准确可信C.这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多样性,需辩证分析史料D.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4.西周时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打破了之前邦国林立的状态,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推行了()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 D.宗法制5.《孟子》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这一土地制度()A.实现了全国土地平均分配 B.表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实质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D.得益于铁制农具的推广6.“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7.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表明()A.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认同 B.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消失C.夷夏观念逐渐被民众抛弃 D.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8.春秋早期,各诸侯国境内多有荒草杂木之地,到战国中期有的已是“无长木”“无雉兔鲋鱼”的农业生产区。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C.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 D.各国兼并战争的需要9.秦国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军功大小)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上述措施()①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④推动了郡县制度的形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表现的是()①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②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③百家争鸣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1.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④郡县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A.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 D.制定完备严苛法律13.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这两位思想家认为,郡县制()A.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B.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C.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4.有学者指出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是“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民心和民力。”下面最能论证这个观点的是()A.置乡里亭,称皇帝 B.统一六国,编制户籍C.焚书坑儒,筑长城 D.统一文字,南征百越1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A.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B.反对实施郡县制C.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D.得到了广泛响应16.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这一历史现象()A.是吸取秦朝孤立而亡教训的结果 B.得益于积极无为的施政方针C.反映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的效果 D.是西汉处于鼎盛时期的标志17.国内最大的皇帝雕像——汉武大帝雕像位于西安市西北郊的汉城湖景区内,该像高21.5米,寓意着西汉统治215年。基座高度7米,寓意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7位皇帝。塑像展示了汉武帝一统江山、胸怀万里的豪迈气概。下列属于汉武帝事迹的是()①令郡国举孝廉②颁布“推恩令”③实行算缗告缗④设西域都护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元朔二年,汉武帝“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汉武帝此举()A.实现了对西域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B.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胁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D.顺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19.《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2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B.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C.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D.《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二、材料分析题(4题)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唐)孔颖达材料二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材料三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柳宗元《封建论》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三体现了分封制哪两个方面的影响?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正如赵伯雄先生所害,文献及金文材料表明,周王拥有对“天下”的统治权。这种统治权是至高无止的,至少在名义上,普天之下谁都得承认天子的至尊地位。因此西周是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然而西周这种对关下的最高统治权仅行使到邦君这一层次(各邦的最高统治层),并不贯彻到社会结构的末端,所以这种统治权事实上有一部分被分割了,由天子分别授予了庶邦的邦君。所谓“授民授疆土”就是指这种统治权由天子到邦君的转移。而邦君一旦被赋予这种统治权,在领地之内就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事实上,邦君就是国家主权在这块领地上的体现者。这种情况可称作“主权的分散性”。一方面,存在着某种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另一方面,这种最高权力又事实上被分割。孙曜先生则指出诸侯内部诸侯之于卿大夫也是同样情形:“盖世族于其封域以内,固俨然君也。其家臣及私属心目中,只知有家主,而不知有国君。”——李若晖《郡县制时代一一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材料二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实行郡县制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王朝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史记·匈奴列传》材料二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札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汉书》材料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资治通鉴》材料四(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汉书·西域传》(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记载了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2)指出材料三从哪些方面批评了汉武帝。(3)作为史料,材料三、四能否相互印证?说明理由。答案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55页答案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55页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居民开始种植水稻,C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没有掌握水稻种植技术,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没有掌握水稻种植技术,排除B项;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黄河中游一带不适合水稻种植,排除D项。故选C项。2.C【详解】根据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知是井田制,“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是土地私有制,故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直接反映了土地所有制变化,C项正确;AB是政治制度,与材料强调土地制度不符,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严重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B【详解】《史记》和《战国策》都是文献史料,而且两书的作者都处于西汉时期,不能说哪部文献记载更准确,因此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选择B项;材料“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体现了私天下是通过战争建立的,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A项理解准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一》对于启继位的记载具有差异性,这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多样性,需辩证分析史料,C项理解准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D项理解准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拓展了疆域,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的贵族等级结构,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B项正确;夏朝创立王位世袭制,排除A项;商朝创立内外服制,排除C项;西周的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与政治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及所学可知,此土地制度为西周实行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C项正确;实现了平均分配土地,说法绝对,排除A项;西周时期土地是国有制,排除B项;铁制农具的推广导致井田制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画野分民乱井田”体现了井田制的崩溃,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的是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动荡变革,D项正确;生产力发展没有体现“百王礼乐散寒烟”,排除A项;争霸战争频繁没有体现“画野分民乱井田”,排除A项;这两句诗都没有体现思想文化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7.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对“戎狄”“蛮夷”观念的改变,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的认同,A项正确;“差异消失”说法绝对,排除B项;“被民众抛弃”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A【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社会生产力提升,大量开垦荒地,因此出现了“无长木”“无雉兔鲋鱼”的农业生产区,A项正确;土地兼并不会导致上述情况出现,而且这一时期土地兼并情况并未加剧,排除B项;战国商鞅变法时期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兼并战争需要物质基础,但不是大面积垦荒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9.A【详解】根据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军功大小)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及所学可知,变法实行军功授爵制,激发军士的战斗力,打击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根据材料“‘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及所学可知,奖励耕织,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①②③符合材料,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郡县制,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0.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是秦朝,④错误,排除ABC项;①②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思想领域上变化的表现,D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项。11.B【详解】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其主要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①②④正确,选择B项;西汉初期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排除③,排除ACD项。故选B项。12.B【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反映了秦朝有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其原因在于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材料要求的是中央强有力的原因,“思想专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领域的表现,排除A项;“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不属于中央强大的原因,排除C项;“制定完备严苛法律”和中央强大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依据材料“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可以看出两者都在强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项正确;郡县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郡县制的意义和作用,排除CD项。故选B项。14.C【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民心和民力”和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使得秦始皇失去了民心;“筑长城”滥用民力,激化阶级矛盾,导致了秦朝的灭亡,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秦始皇的功绩,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5.D【详解】根据材料“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朝各郡都杀其长吏,以应陈涉,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的响应者非常广泛,D项正确;以六国贵族为主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反对实施郡县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陈涉、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大雨延误戍边期限,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根据材料“汉兴七十余年之间”的时间提示和“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史实,可知该材料描述的是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得益于西汉初年实行的与民休息、积极无为的施政方针,B项正确;吸取秦朝孤立而亡教训的是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西汉鼎盛时期是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7.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位时期,实行察举制,令郡国举孝廉;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威胁颁布“推恩令”;经济上实行算缗告缗,①②③项正确,A项正确;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设西域都护府,与汉武帝不符合,④项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8.D【详解】根据材料“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可知,汉武帝此举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国家统一,D项正确;“全面有效的统治”这一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此战并未彻底消除匈奴的边疆威胁,排除B项;汉匈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19.C【详解】根据题干“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在东汉出现很多,但西汉历史的史料中很少出现,说明豪强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C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得到发展并不等同于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排除A项;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与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世仕州郡”等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上的表现,无法据此推知其对皇权的制约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2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著作,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1.(1)目的:维护周朝统治;(2)影响: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和巩固周朝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可知维护周朝统治。(2)影响:根据材料“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和巩固周朝统治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22.(1)措施:推行县制;奖励耕织(2)历史作用: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商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可知商鞅在地方设县,推行县制,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根据材料“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知商鞅鼓励农业生产,奖励耕织。(2)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可知秦国推行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强盛,百姓富裕。根据材料“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秦国推行商鞅变法之后,击败楚国、魏国等诸侯国,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3.(1)特点:周王名义上拥有最高统治权;周王间接统治地方;逐级管理地方。(答出两点即可)影响: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周朝的疆域;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华夏认同局面的形成;但地方独立性强,为春秋战国的国家分裂局面的形成埋下了隐患。(2)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这种统治权是至高无止的,至少在名义上,普天之下谁都得承认天子的至尊地位”可知,周王名义上拥有最高统治权;根据材料“然而西周这种对关下的最高统治权仅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