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社会学理论I教学目的与要求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一门介绍国外社会学理论观点、流派、主要人物和发展历史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1)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史。(2)熟悉社会学理论的各种主要观点和流派,了解各种理论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3)了解社会学的各种分析立场,培养社会学的理论思维素养。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应坚持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前提下,学习借鉴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合理的学术思想。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掌握社会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对不同理论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尤其要求学生对各种理论中所包含的方法论、分析视野和思维方式有较好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不同理论的比较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运用分析能力。西方社会学理论I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第二编:现代社会学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推荐参考教材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4、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5、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19896、蔡禾,《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7、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9、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推荐中文著作选读
1、冯玮编译,《科学.爱.秩序.进步——孔德(实证主义概论)精粹》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2、孔德,《论实证精神》,商务印书馆,19963、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884、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商务出版社,19355、迪尔凯姆,《自杀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6、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出版社,19977、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878、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9、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10、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第一节孔德的科学观一、实证主义哲学观科学研究只能以可以经验的现象为对象(即可以实证的),知识不能超出现象的范围,是相对的。规律只是对现象间前后相续或彼此相似关系的知识。科学不研究“形而上”的东西,追求本质或终极原因的是神学或形而上学的任务。“实证”被解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相对。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二、科学的分类科学分为抽象科学和具体科学两类。抽象科学是研究一定种类现象规律的科学,有五门抽象科学: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具体科学是把抽象科学揭示的规律认识运用到局部领域,比如医学就是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具体科学。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一门科学的确立是以实证方法的进入和运用相关联。五门抽象科学的排列正是以其进入实证科学的先后为基础。社会学被排在最后是因为社会是最复杂的,它不仅包括了前几种现象的特征,还具有前几种现象不具有的特征,其研究方法也有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实证的方法得到承认是最后的。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天文学观察物理学观察实验化学观察实验分析为先生物观察实验综合为先
“社会学比任何其它科学都重要。此外,唯有它才提供逻辑的和科学的环节,借此我们对现象的其它各种不同的观察能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科学观的基本点:1、科学是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对象的,是可以实证的。2、科学是探讨现象之间经常的、反复出现的联系,即现象之间的规律。3、在每一种类的科学中,抽象科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性。4、社会学是最复杂、最终要的科学。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第二节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社会学的对象“我所谓的社会物理学是指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本着和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同样的精神来考察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社会现象受到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制约,揭示这些规律是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特定目标。”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二、社会学的方法1、观察法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历史文化的遗迹、风俗、仪式等)2、实验法直接实验间接实验(研究社会由于动荡产生的病态性偏差,由此显示社会的主要规律)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3、比较法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比较同一历史时代不同类型社会比较同一社会不同阶层比较4、历史法把不同社会现象依其发展秩序做纵向比较,从而发现各种因素的对立运动,发现社会现象运动的一般趋势。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试图从自然----历史的立场出发,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一方面从自然科学方法中引伸出社会学方法。一方面通过历史方法使社会学获得独立于自然科学的地位。我的看法:关于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人类对知识的追求是想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1)事物与现象的特征和过程是什么?这是科学领域的问题。(2)事物和现象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是人文领域的问题。默顿认为:科学知识是累积性的。对真正累计性知识最严格的检验是:才智平庸的人能够解决当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去的伟大人物当时所不能解决的。换句话讲,科学知识是可以也必然被超越。因为它是经验的。所以在严格的科学领域,是否精通经典著作并不重要。凯斯勒说:一位严肃的物理学家完全可以不读牛顿、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原著。人文知识不具有以上的累积性特征,在许多方面,人文知识的发展是难以用“进步”这样的概念去描述,正如韦伯讲: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是绝对无法超越的。所以默顿说:一位严肃的英国文学的学者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米尔顿和司各脱的著作是不可想象的。人文领域探讨的“意义”是非经验的。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第三节社会静力学一、社会静力学的任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构成,研究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社会秩序是社会静力学的核心。二、人性结构人性是由感情、智力、行动构成。人们为感情而行动,为行动而思考。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感情是人类的灵魂,包含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本性,是行动的动力。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人性中的这些禀性维持着社会秩序。其历史发展是从利己主义支配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和谐一致。
智力的功能是控制由感情支配的行动,智力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上崇高东西的可能,从而有利于利他主义禀性的发展。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三、人性与社会1、人性与家庭家庭是建立在眷念之情基础上的情感群体,人类本性中利己与利他禀性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并和谐的存在。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要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在家庭中得到体验。家庭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2、人性与宗教宗教具有使人类个体与集体和谐的特点,它包含了人性的全部禀性:精神方面是教理;感情方面是仁爱;行动方面是制度。它能有助于人的利他主义发展,使个人严格服从超越个人目标的社会目标。
提倡建立新的宗教—人道教。“人类之爱是人的全部责任。”信仰的对象是人类的大我,提倡爱人、爱人类,要把这种爱的宗教精神贯彻到感情、智力、行动中。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3、人性、劳动分工与国家劳动分工以及由分工引起的合作是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分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高,越有助于社会团结。
劳动分工产生分化,社会因分工形成众多小集体,形成独立的利益目标,可能助长个人主义,使社会团结受到影响。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国家和政府是社会“总精神”的代表,是预防由于不同利益产生的对立,调和由于不同利益产生的矛盾,是社会秩序的监护者。第四节社会动力学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社会进步是社会动力学的核心。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一、人类精神发展“三阶段”论“这条规律就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都前后相续的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三个阶段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说明现象的思想体系。第二种思想体系是一个过度。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神学阶段:用神的观点看待一切,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宇宙间的一切。形而上学阶段:用人格化的抽象物取代神,或者说,用抽象的概念取代神。科学阶段:放弃对绝对概念的追求,致力于发现现象间的关系,把经验资料作为知识的根本来源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二、人类社会的变迁与人类精神变迁相一致,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军事阶段与神学阶段相一致,政治上宣传“君权神受”,政治上“君主制度”,崇拜神灵或军事长官,是军事或武力的社会组织。过度阶段与形而上学阶段相一致,军事上由进攻性转向防御性,由对神灵或军事的崇拜转向对自然与科学的崇拜,政治上由君主制转向共和制。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工业阶段与实证阶段相一致,工业是科学的劳动组织,资源得到大量开发,经济制度是追逐利益、谋求财富,学者和牧师发挥着协调人的感情,节制专职和利己,保证社会的共存和有序发展的作用。人口、种族、气候、地理等也会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思考题:1、孔德实证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基本观点。2、孔德如何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依据是什么?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第一节斯宾塞的科学观与进化原则一、斯宾塞的科学观斯宾塞也是一个实证主义者,主张人类的知识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科学的任务就是描述、记录、整理主观感觉,指出它们的先后关系或相似关系。知识分为三类:低级知识(不相联系的知识),科学知识(部分联系的知识),哲学(完全联系的知识)。联系程度越高,表示的内容越抽象,但并不表示反映事物的本质更深刻。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二、斯宾塞的进化原则进化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遵循的原则,是由“力”的恒久性决定的。引力导致运动,斥力导致静止,二者的均衡导致分化和整合趋于均衡。进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分化;从不确定、不定型、无序状态到确定、定型、有序状态。进化遵循“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第二节社会有机论一、社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尽管它是由分工的个体组成,然而在世代相续的每个社会所占有的地域范围内,这些个体群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普遍相似性,这恰恰表明由个体自称的集合具一定的实在性。…….确定的生活已经使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其整体内部的分布上保持一定的固定性。”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二、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一致性(1)都处在生长和发展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2)结构都会趋向复杂化。(3)结构的分化都伴随功能的分化。(4)分化的同时,有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密切。(5)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也会趋向有机化,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小有机体。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三、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差异性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1)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相对自由而分散。(2)生物有机体的精神和意识集中在有机体的某一部分,社会有机体的精神和意识分布于每一个个体之中。(3)组成生物有机体的部分是为了整体而生存,社会有机体是为增进个体目标的工具,是为了个体的幸福而存在。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
四、社会有机体系统生物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社会群体营养系统生产组织工人、农民(摄取能源)循环系统商业、交通商人、银行家等(分配能源)银行组织神经系统管理部门企业家、政府官员(调节行为)憎侣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
第三节社会进化论一、社会进化同样遵循进化原则,其进化过程经历:人口规模扩大,结构和功能日益分化和复杂化,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管理和调节机制更加重要。二、社会进化是一个自动、自发完成的过程,也要经历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三、社会为适应环境和进化,形成了一系列功能性机制,如语言、科学理论、艺术等。这些机制反过来也制约和影响进化。四、进化并不都是直线式的,有可能发生倒退;进化的方向并不都是单一的,不同社会并非都是同一进化形式的不同阶段;社会依其进化的程度可以分为简单社会、复杂社会、双层复杂社会。第二章赫伯特·斯宾塞思考题:1、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基本观点。2、斯宾塞和孔德之间的一致与区别。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加于每一个个人。”社会事实的特征: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
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
社会事实分为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和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
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人口的区域分布、数量及密度,交通状况,住房格局等。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宗教,道德,法律、集体意识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要作到这一点,必须摆脱一切预断,并根据对外部特征进行定义的现象开始研究。2、要区分常态现象和病态(非普遍)现象。常态意味普遍的现象,而非特殊现象。常态的现象并非都是合道德的现象。研究常态现象就是要发现普遍的联系性。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3、要坚持用社会事实去解释社会事实。反对还原论立场,即从组成事物的要素去解释事物本身。4、社会学的解释包括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要注意区分二者,一种社会事实的原因应到先于它存在的另一社会事实中寻找,运用共变法来验证;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到它与某一社会目标的关系中寻找。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二节社会与个人一、社会是由个人组成
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特征与构成他的各分子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个人性质的普遍特征参与了社会现象的形成。”“这些分子的性质、集聚的数目以及他们结合的方式应该作为考察社会的标准。”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二、社会具有独特的性质
社会“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相加的总合,”社会一旦形成,“不仅仅是社会中各分子之间发生了联系,更主要的是社会将各分子融化,产生出一种新质。”这种新质是不能还原到个人,由个人特征来解释的。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三、二者的关系1、社会与个人是两个层次的现象,服从不同的因果联系。2、社会对个人具有制约性。第三节社会类型与社会变迁一、社会类型的划分社会存在类型的差别如同生物存在差别一样。但是不同社会类型不能排列在一个简单的进化直线上。社会类型是“社会组织的完善程度或者人道主义表现程度不同。”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二、二种基本的社会类型1、机械整合社会分工不发达,个人之间分化程度不高,各部分之间的依赖性不高;整合建立在个人的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人们往往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个人行动受到集体意识的支配,个性被淹没在集体意识中;法律实施的惩罚是为了表达对违反集体意识的义愤,强化对集体的归属感。
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2、有机整合社会分工较发达,专业化程度较高,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较高,彼此存在相互依赖性;整合建立在人们的相互依赖感和彼此之间的协调一致上;集体意识的外延和力量缩小,为个性发展留下了空间,集体意识不再表现为具体规范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法律的惩罚依据的是其对规范的破坏程度。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
机械整合社会有机整合社会劳动分工不发达发达社会成员同质性高异质性高集体意识强弱法律约束性法律恢复性法律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三、社会变迁1、社会变迁的趋势是从机械整合到有机整合。2、不断发展的社会分工导致机械整合纽带松懈,有机整合纽带形成。3、人口的增长和物质密度、精神密度的增加导致生存竞争,社会分工提高了效率,使得同一空间容纳更多的人口,是不引起社会解体的和平的竞争方式。
反常的社会分工会引起社会动荡。反常的社会分工有三种形式:社会分工增长太快;强制性分工;不协调的分工。分工的产生不是个人追求幸福和提高效率,要从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寻找原因:人口增加——社会容量、社会密度增加——竞争加剧和专业化。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四节宗教与社会整合一、宗教的性质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不可能建立在错觉基础上,其产生的原因只能在社会群体生活中寻找。“像宗教这样在历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人民不时前来从中汲取对他们生活所必需得毅力的思想体系。只是一种幻景,这样的想法是不能容忍的。。。。空虚的幻景怎能对人们的意识熏陶的如此有力,又如此长久呢?宗教不表现大自然中不存在的东西,”“全部问题在于弄清楚这些现象属于自然界的哪一范畴,弄清楚什么力量能决定人们将这些现象用宗教思想形式固有的独特方式显示出来。”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
“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式将所有信奉他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内。。宗教的本质是把世界划分为神圣的和世俗的两种现象。神圣的现象具有禁止性、令人敬畏、令人崇敬。人和自然本身并不具有神圣性,宗教信仰的对象“不是关于动物、人和图像的宗教,而是关于一种匿名的和非人格的力量的宗教。”二、宗教与社会宗教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宗教崇拜的对象是社会本身。宗教将人们的活动置于一种神圣的意义体系下,从而把社会的思想、价值、目标、道德灌输给个人,强化社会的整合。宗教的功能是让人们不感受到对规范的服从是强制的,从而服务于社会的一体化。从宗教仪式的分析说明社会的群体生活制造了超出个体的、匿名的和非人格的力量。“这种仪式,这种集体活动,使他们每一个人忘记了自己,使他们分享到集体的力量,使他们感觉到一种和他们无精打采的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东西。这种非凡的。既是内在的,又是超验的东西,正是集体的力量,也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宗教仪式的周期性、经常性举行,使得集体意识得以复兴和保持。革命的宗教信仰也是如此产生的,例如法国大革命时,群总也感染了一种宗教的狂热,像国家、自由、革命这些字眼都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五节《自杀论》:实证研究的经典范例一、社会学的自杀问题自杀是一种个人行为,每一起自杀都可以找到个人原因。但自杀率则是社会事实,是不能用个人原因解释的,社会学是把自杀率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自杀的心理动机可能在很多人那都存在,问题是为什么在有些人那成为事实?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二、自杀的类型利己型自杀:强烈的个人取向与低度社会整合导致的自杀。利他型自杀:强烈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整合导致个人为集体而牺牲失范型自杀:社会危机或个人地位的骤变导致失去规范和指引宿命论自杀:超强规范控制导致个人没有任何选择而相信命运。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三、两个基本的解释项:社会整合:过高-------利他型自杀过低-------利己型自杀社会规范:缺失-------失范型自杀过强-------宿命论自杀
第三章埃米尔·
迪尔凯姆思考题:1、迪尔凯姆是如何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迪尔凯姆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3、迪尔凯姆如何区分社会类型的。4、迪尔凯姆如何分析“自杀”现象。第四章马克斯·韦伯第一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一、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1、社会领域是人的活动领域,是一个充满“意义”的领域,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意义”的结构;2、社会现象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可重复;3、在社会领域里,使事物具有意义的正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独一无二性。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以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科学,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做因果解释。”社会行动是指那些行动者以他人为取向的行动;也就是有针对他人的主观动机;也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行动才是可以理解的。“理解”的确定性:
理性的方法(当某人根据我们已经接受的思维模式正确的推出一种推理的逻辑序列时,我们对其意义具有完全清晰明白的理解)移情的方法(再现你中之我,对别人心灵感觉的体验)
但是理解毕竟是一种主观形式,不具有充分的因果解释效力,对社会行动的解释“通过与具体的事件进程相比较而证实主观的解释是必不可少的。”因果恰当性是指从主观观点出发所做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观点出发所做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统计规律上的相符。
社会领域没有客观必然的普遍规律性,只有具体因果联系的可能性,因果联系不是直线决定论关系,而是多元关系。第四章马克斯·韦伯三、理想类型
如果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和独特性,那么如何避免随意性,具备客观性?韦伯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方法。建立一套精确和严谨的概念体系,使其在逻辑上是完备的;然后在现实与概念之间进行比较,通过而这的差距得出因果判断。
“理想”不是指合乎价值和愿望的,而是指它不是实存的,是思维的、逻辑的建构物,但不是任意的虚构,而是在现实基础上的抽象。理想类型实际上是建构的“一般”,它为分析现实提供比较的基础。第四章马克斯·韦伯四、价值中立“价值中立”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要摆脱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从伦理、哲学等观点中推延出来的实践判断,是科学领域之外的问题。科学追求的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实践追求的是某一选顶的价值目标的实现。
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价值关联”,例如科学研究的选题就与研究者的价值相关,但应该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价值中立”。第四章马克斯·韦伯第二节合理性与社会行动一、合理性概念合理性是韦伯的核心概念,意指一个行动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思考和选择性。对行动的目的、手段、后果作出考虑、权衡和选择的行动就是合理性行动。二、社会行动的类别1、工具合理性行动:根据可以计算的实际功利来选择目标,以及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2、价值合理性行动:以价值的追求(无论是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而非现实功利为目标的行动。第四章马克斯·韦伯3、情感行动:由情绪和感情支配的行动,属于不合理性的行动。4、传统行动:由习惯支配的行动,属于不合理性的行动。社会行动的划分是“理想类型”,现实生活中的行动不可能是纯粹单一的。第三节合理性与统治类型一、统治的“合法性”任何社会都要靠秩序来维护,秩序是一种统治—服从关系。第四章马克斯·韦伯暴力是建立统治秩序的基础,但仅靠暴力的统治秩序是难以持久的,一种持久的秩序必然有服从者一定程度的认同,合法性就是指被统治者对现存秩序的认同和接受,它与被统治者的信仰体系相关。二、统治的类型统治类型的划分是“理想类型”;以合法性为基础,统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传统型统治:以人们对传统和习惯的神圣信仰为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统治者来自按照传统或习惯已经实施了统治的世袭性群体或者按照传统选择的地位群体。统治者往往有终身权力。第四章马克斯·韦伯2、感召型(卡里斯马型)统治:以人们对某些人具有超自然的、超人的特质的信仰为合法性基础。这些人有四种不同的形式:(1)勇士:超人的力量。(2)巫师:超自然的与神沟通的能力。(3)教主:救世主,按神的意志在人间行事。(4)文人:以文采魅力对大众产生影响。这种统治不靠正式的法律,往往缺乏稳定的结构,当卡里斯马型任务离去,统治会面临维续问题。第四章马克斯·韦伯3、法理型统治:以人们对法律原则的信仰为合法性基础。这种统治的力量不是来自于个人,而是由法规赋予统治者的地位,统治结构是被一套原则所规定。现代社会的统治类型更趋向法理型。法理型统治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科层制。科层制是借助官僚体制的行政组织进行管理的统治。其特征:第四章马克斯·韦伯(1)个人是自由的,仅仅在事务上有服从官职的义务。(2)每个人都处在固定的职务等级制度中。(3)有固定的职务权限。(4)根据契约,有选择的自由。(5)根据专业业务资格任命,以考试和文凭确认专业资格。第四章马克斯·韦伯(6)以货币薪金支付报酬,薪酬按职务等级、责任大小、或身份地位分级,大多数有退休保障。(7)根据资历和业绩升迁。(8)管理者不因为所履行的职务而具有任何特权,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9)服从统一而严格的工作纪律和监督。第四章马克斯·韦伯第四节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问题的提出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在西方社会出现?
除了在制度、组织、物质力量中寻找原因之外,精神的解释,即对资本主义合理性行为背后的价值和伦理进行理解是必要的。方法:比较东西方宗教、比较基督教(达尔文教)与天主教
第四章马克斯·韦伯二、资本主义精神运用富兰克林的话对资本主义精神做历史的说明:施加就是金钱;金钱具有孽生繁衍性;经济上要量入为出,精于计算;生活上要节俭诚实,与人为善。
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下的劳动者区别:前者缺乏劳动的自觉性,后者把劳动作为一种绝对目的,具有高度自觉性和责任性。
第四章马克斯·韦伯
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下的企业家区别:前者趋向利用政治、非理性活动获得经济成功,生活和经营的诸方面表现出传统的和非理性的。后者是“在冷酷无情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既精打细算又敢作敢为。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人都节制有度,讲究信用,精明强干全心全意的投身于事业中,并且固守资本主义的观点和原则”。第四章马克斯·韦伯三、宗教分析1、先知:宗教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先知。先知是指发布预言和戒律,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规范的人物。语言和戒律的实质是指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神圣价值去追求,其作用在于把生活方式系统化和理论化。如基督教中的摩西、亚伯纳罕。第四章马克斯·韦伯
先知分伦理先知与楷模先知。(1)伦理先知:先知在最终意义上主要是发布上帝及其意志的工具,是接受上帝的命令而要求人们当作伦理责任来服从的人。(2)楷模先知:凭借个人的榜样向他人显示出宗教获救的道路。他不讲人们必须服从的神圣使命或伦理责任,而宣讲人们渴望得到救赎的自身利益。第四章马克斯·韦伯2、救赎:所有宗教徒都追求获救,获救分出世和入世。(1)出世(神秘主义):以逃避世界的态度,通过冥想默祷进入“拥有”的状态来达到获救。“拥有”是通过修行才能进入的神秘状态,是以人神合一为基础的,人是神的载体。(如虔信派)(2)入世(禁欲主义):以介入世界的态度,借助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作到禁欲而达到获救。禁欲是依照神的意志所指引的方向而实行的现世行为,以人神对立为特征,人把自己视为神的工具。第四章马克斯·韦伯第四章马克斯·韦伯3、宗教伦理宗教的教规、教义和规范是教徒在世俗世界要绝对遵守的道德伦理,是绝对伦理。绝对伦理分为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1)责任伦理: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在于行为的后果,要求行为者对后果承担责任,并以后果的善补偿或抵消为达到此后果所使用手段的不善或可能产生的副作用。(2)信念伦理:一个行动的伦理价值在于行动者的心情、意向、信念的价值,它使行动者有理由拒绝对后果负责,而将责任推委于上帝或上帝所容忍的邪恶。第四章马克斯·韦伯4、宗教伦理与行动指向第四章马克斯·韦伯5、宗教类型与行动类型第四章马克斯·韦伯6、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性命定说----“圣事”并不能改变命定,形成在世俗世界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的压力。天职观----职业是上帝的安排,职业的成功证明了上帝的恩宠。禁欲观----成功只为证明,而非用于世俗的享受。行动的本意是为了尽宗教的责任,追求灵魂的获救,但在客观上却破坏了自足、自守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致的行为后果。第四章马克斯·韦伯思考题:1、韦伯与迪尔凯姆在研究方法上的区别。2、韦伯如何分析社会行动。3、韦伯关于“权威”分析的基本观点。4、韦伯如何分析新教与资本主义形成的关系。第五章乔治·齐美尔第一章社会的本质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的本质社会即不能简单的看作构成它的个体,也不能看作外在于个体的实在。人与人因为相互交往而结合在一起,社会现实是由人们的相互交往结成的,社会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第五章乔治·齐美尔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广泛的,“性欲的本能、客观的利益、宗教的冲突、防御或攻击、游戏、获利、帮助或教导等等的意图以及无数其他意图”。但这些内容就其目标和意图本身而言并非社会性的,只有他们把孤立的个人结合在一起,形成能满足各自利益的单位。2、把人们相互联系起来的形式和内容在认识上是可以相对分离的。如同几何学中的空间形式和语言学中的语法规则。第五章乔治·齐美尔3、社会学的知识体系(1)一般社会学:研究各门社会科学对象中所表现出的特殊规律。(2)纯粹社会学: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社会学“不是寻找未经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研究过的对象,而是为所有社会科学去探索新的途径,即这样一种科学的方法:这种科学由于它使用于各种问题的总和,因而并不是一门具有自己内容的科学”。(3)哲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即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
第五章乔治·齐美尔第二节社会交往形式分析----统治与服从一、统治与服从作为一种交往形式,相互性是不可缺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统治者要考虑服从者的需要和愿望,统治与服从的具体特征受相互作用的影响。二、影响统治与服从的原因1、对个人的服从:具有把服从者统一起来的作用,既可能以统治者个人象征统一,也可能引起服从者的对立。如果服从者是异质的,服从者的对抗会发生转移。
第五章乔治·齐美尔
同等式服从(服从者是同等地位)对于掌握绝对权力的统治者来讲是有益的,容易控制个别人的反抗。等级式服从让中间等级者限制了统治者对下级的统治。
对群外个人的服从容易在地位较低的群体产生,对群内个人的服从容易在地位较高的群体产生。第五章乔治·齐美尔2、对多数人的服从:比服从单个人更客观、更少个人偏见。多个统治者有可能使服从者的自主性提高。在等级式统治中,个人要对所有上级服从,中间层领导可以起上下级的缓冲器,也可以造成上级命令的偏差;下级与更高层的结盟会限制直接上级的控制,提高更高层对下级领导的约束。3、对一般思想原则的服从:一般通过客观原则和法律,而非人来表现。可以限制个人专断。第五章乔治·齐美尔
第三节数量与社会交往一、二人交往关系任何一方的退出即关系的解体。所以,会更充分的考虑对方的需要、愿望和品性,更具有情感性,易产生排他性。二、三人交往关系任何一方的退出,交往的社会单位还存在。形成多数原则,产生群体的强制性。第五章乔治·齐美尔
三、第三者角色在三人及多人关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现象,第三者扮演的角色包括中间人、仲裁人、渔利者、分裂和征服者等。1、中间人:两人关系的建立是以对第三者的共同关系为基础的。双方会感到中间人角色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在解决两人冲突中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2、仲裁人:仲裁人可以作出解决两人冲突的最后决定。双方也会感到中间人角色也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第五章乔治·齐美尔
3、渔利者:利用两人关系中实际或潜在的冲突以增进自己的个人利益。4、分裂和征服者:故意助长两人关系中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得好处。四、群体规模与科层制1、随着群体规模的发展,群体内部亚群体产生的可能性增加。为了防止由此产生的离心力,需要整合机制,要有规范性模式来取代习惯。第五章乔治·齐美尔
2、规模的扩大使交往间接化,建立在直接关系上的非正式结构不适应群体,需要正式的规则和关系。第四节群体形式与社会参与一、群体形式的演变社会经历了从同质性因素组成的小型的简单体系向异质性因素组成的大型的复杂体系转变的进化过程。除家庭以外,群体形成的最初和最原始的基础是地缘上的接近。随着发展,异质性的增加,新的群体形成的基础开始出现,成为可选择的。第五章乔治·齐美尔
二、多重群体的参与与个人自由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参与的群体是极为有限的,且都是血缘和地缘群体,同质性高,日常活动受到共同规范和群体期望的限制,个性得不到发展,
中世纪,人们的群体形式虽然复杂化,但各种群体出在同心圆状态,个人参与更广泛的大社团的联系是以参与小的地方群体为中介的。
第五章乔治·齐美尔
现代城市,人们参与多种不同形式、相互独立的群体。参与的群体越多,完全属于某一个群体的可能性越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越不可能,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可机会,个人的自主性提高。第五节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与文化现象一、货币对于社会关系的影响货币作为客观的、标准化的价值尺度,使人际交易中的合理性提高。货币的影响造成一种用钱来衡量人的价值的趋势。拥有货币的人增大了选择的范围,促进了自由。第五章乔治·齐美尔
二、文化矛盾个人主观生活和创造潜力需要将既有文化内化,虽然最终可能抛弃早期被内化的东西。但一旦现有的文化被内化,就有可能约束或抑制主观生活和创造力。
对知识的内化追求越多,具有创造潜力的主观生活过程与现实客观社会可能越疏远。客观的文化形式与主观的生活经验可能是分离的。第五章乔治·齐美尔思考题:1、齐美尔为什么以社会形式为社会学研究对象。2、齐美尔如何分析规模与社会交往形式的关系。3、齐美尔如何分析人的发展与社会群体参与的关系。第二编
现代社会学理论
推荐参考教材
1、蔡禾,《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5、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6、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7、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19898、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
推荐中文著作选读
1、帕深思,《经济与社会》华夏出版社,19892、帕深思,《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3、默顿,《论理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904、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5、达仁多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布劳,《社会生活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第一节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和思想来源一、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1、在研究层次上,强调系统范畴,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2、在研究方向上,侧重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考察维续系统生存的各种机制,以及系统组成部分对系统生存的贡献。3、在研究主题上,最基本的话题是:为了维持系统的生存,有那些基本条件必须满足以及如何得到满足?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二、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1、古典社会学家的影响(1)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思想,提出了生命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共有的系统特征。尤其是斯宾塞,明确提出社会是有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的系统,并首先提出了后来成为功能主义核心范畴的基本概念,如结构、功能、分化、同质性、异质性,功能相互依赖。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2)迪尔凯姆的整体主义的立场。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主张社会整体层次的需求必须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来满足;理论重点在于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2、人类学家的影响功能主义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于人类学,马林诺斯基、布郎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1)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源于满足个人那些长期存在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各种风俗、习惯、制度、观念、信仰以及物质设施无不对应与某仪特定的需求。因此功能普遍的存在于文化现象中,任何文化现象都发挥着不能被其他文化要素替代的功能。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2)布朗从社会整体层次解释文化现象,主张文化的功能表现在它满足了社会整体的需求,功能是指某中文化现象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维持社会结构的连续性所作出的贡献,认为社会整体是一个功能统一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协调一致,不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3、传统功能主义的基本假设(1)功能普遍性假设:所有文化形式对社会都有正面的功能。(2)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存在都因为他满足了社会的某种需求,因而是不可缺少的。(3)功能的统一性假设:各种文化形式都和谐的相互联系着,对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作出贡献,彼此不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第二节帕深思的结构功能主义
帕深思的理论经历了:从早期以社会行动理论为中心向后期以社会系统理论为中心的转变;从对行动的主观意志向行动体系的客观结构转变。
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一、社会行动1、早期理论的概括—行动的意志性(1)马歇尔:强调了对行动目标和手段的理性选择法。(2)帕累托:认为人类存在大量非逻辑的行为,他们是情感或心理的反映。(3)迪尔凯姆:注重个人主观上与群体共有的信仰、价值和规范,既集体意识。(4)韦伯:强调对行动者动机做文化和规范的理解。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2、社会行动分析(1)行动的要素:行动者、目标、手段、条件、规范。
行动由目标所指引,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包括手段和条件。手段指情景中可以被行动者控制或利用达到目标的因素,条件指情景中行动者无法控制或改变的因素),行动者在目标和手段的选择方面受到规范和价值调节。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2)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行动者的主观取向包括动机取向和价值取向。
动机取向指行动者希望最大满足和最小损失。可分为三个方面:----认知方面:对所处情景的认识;----情感方面:对所处情景或情景各个方面的情感反映。----评价方面:在不同认知和情感取向之间作出选择的根据。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
价值取向指支配个人选择(手段和目标)和对不同需要和目标的优先考虑的规范性标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知方面:在接受或拒绝情景的不同认知解释时所使用的标准。----欣赏方面:包含在情感表达中的标准或情感投入。----道德方面:评价不同行动类型的抽象标准。认知方面优先,行动类型是知识性活动;情感方面优先,行动类型是表现性的‘评价方面优先,行动类型是道德性的。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3)行动分析的模式变量模式变量是分析行动者在社会互动中行动取向的工具。----情感性与情感中立----泛在性与专一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先赋性与自致性----集体取向与个人取向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2、一般行动体系(1)一般行动系统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人格系统有机系统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2)一般行动体系存在的前提性条件适应(Adaptation)目标达到(GoalAttrainment)整合(Integration)模式维持(Latency)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3)子系统与功能前提条件的关系每一个子系统满足对应的一种功能。社会系统--------适应(Adaptation)文化系统--------目标达到(GoalAttrainment)人格系统--------整合(Integration)有机系统--------模式维持(Latency)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4)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信息与能量的双向控制(5)社会系统的AGIL分析适应--------经济目标达到--------政治整合--------法律模式维持--------家庭、教育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3、行动体系的变迁(1)行动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维持系统均衡的性质。(2)行动体系变迁的压力来自于:社会化不足。解决的方式是通过社会化机制和社会控制机制。环境变迁。解决的方式是系统自身的调整。(3)行动体系的变迁过程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价值普遍化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第三节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一、社会学的中层理论观1、中层理论“是以下两种理论的中介:一方面是。。。社会体系的概括性理论,另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概括化的详细描述”。其特征是:(1)用于指导经验研究。(2)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3)可以融于综合性宏观理论。2、只有在一个共同的分析范式基础上形成的中层理论才可能形成综合宏观性理论。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二、功能主义分析范式范式是指一套严格的分析研究程序,其作用是确立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和规范化的语言。1、提出提出具有功能的分析事项。2、区分主观意向(动机、目的)的概念与态度、信仰与行为等客观后果的概念。3、建立功能、正功能、反功能、显功能、潜功能,以及各种功能后果总和之净均衡的概念。4、找出功能的接受者。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5、建立功能需求的概念。6、找出履行功能的机制。7、注意功能选择、功能对等、功能替代的概念。8、找出结构的约束条件。9、注意社会的动态过程和变迁。10、功能分析的效度。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问题。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三、对传统功能主义假设的批评1、功能普遍性假设。有无功能是一个经验性问题,不能预先假设。事实上,有些事项会造成系统的非均衡和适应力降低,或者没有影响。2、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如果是指功能需求,实际上是指功能前提条件,即使这样,也是需要经验的证明;如果是指满足功能的单位,那么满足某一功能的文化单位可以是多样的,而非仅仅是现存的。3、功能的统一性假设。要分析对谁有功能?对某一方面有功能,对另一方面可能是无功能,甚至反功能。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4、新的分析概念正功能:对社会系统的协调作出的积极贡献。反功能:对导致社会系统协调性和适应性下降。显功能:社会体系行动者明确意识到或期望的行动后果。潜功能:社会体系行动者没有意识到或期望的行动后果。功能替代单位:可以履行同一功能的各种单位。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四、结构功能分析范例1、越轨行为分析每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都会鼓励人们追求某种合规范的目标;每个社会也会以某种得到价值认同的正式结构为人们提供实现目标的手段。越轨问题是一个文化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是二者之间的不一致。越轨行为并非都是反功能,必须把功能后果与特定的对象联系起来做经验考察。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
合规范的目标合规范的手段越轨行为类型接受不接受创新者不接受接受形式主义不接受不接受隐退注意者不接受已有的不接受已有的反叛者提出新的提出新的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2、参考群体分析参考群体指一个人在规范、价值上认同、进行自我评价和比较的群体。晋升制度是否带来满足感与群体成员的参照群体特征相关。晋升率越高,群体成员对晋升的期望感越高,越容易产生不满足感;晋升率越低,群体成员对晋升的期望感越低,越不容易产生不满足感。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思考题:1、早期功能主义假设的基本观点。2、帕深思关于社会行动的分析。3、帕深思AGIL分析框架的基本观点。4、帕深思如何看待行动体系的变迁。5、默顿早期功能主义的新贡献。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第一节社会冲突论的思想来源一、马克思1、建立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经济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关系中的不平等是社会冲突的根源。2、在私有制社会,由不平等经济关系形成的两大主要阶级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阶级冲突,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是经济斗争在上层建筑中的反映。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于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使新的生产关系与先进的生产力相适应。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二、齐美尔1、冲突是一种主要的社会形式,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2、冲突受人类本能和现实利益的影响。3、冲突对于社会系统的整合并非都是消极的。4、冲突的程度受成员之间的凝聚和情感投入程度的影响。5、群体间的冲突越激烈越有助于群体内部的凝聚。6、群体间的冲突与不激烈,越有可能给社会整合带来积极的结果。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3、韦伯1、社会分层源于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2、当三种资源高度相关,少数资源占有者与其它人之间就可能发生冲突。3、当地位低下的人没有向上流动机会时,就可能发生社会冲突。4、流动是建立在法律和平等基础上时,冲突就可能减小。5、卡里斯马式人物是冲突的关键力量。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第二节达伦多夫的辨证冲突论一、达伦多夫的社会观1、每一社会都时刻服从于变迁,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2、每一社会都时刻经历着社会冲突,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3、社会中每一个要素都对社会变迁发生积极作用。4、每一个社会都建立在某些成员被另一些成员压制的基础上。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合意与压制、是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的“两付面孔”。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二、社会冲突的起源1、社会冲突缘于社会结构。“冲突是以特定的社会结构安排为基础的,因此只要这种社会结构存在,冲突就一定会产生。。。。而不是把这些冲突归结为心理学变数、或归结为描述性的历史变数,或归结为某种偶然性”。2、引起冲突的社会结构是阶级结构。阶级结构被认为是依据统治和服从关系来划分的权力和权威关系结构。现代社会是围绕着权力和权威形成的两大阶级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
权力是指不顾他人反对而把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是指期待他人屈服的合法化权力。冲突是关于权威关系合法性的冲突。3、社会是一个强制性协作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作为资源的权力和权威的分配是不平等的,统治和服从的角色有清晰的界限和分化,不同程度的压迫和强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正是冲突产生的根源。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三、社会冲突产生的现实条件1、当阶级的客观利益被认识到,共同的阶级意识就会形成,就会成为目标来有组织的追求时,“准群体”就会转变为“显群体”,社会冲突就会公开化。2、“准群体”向“显群体”转化的条件(1)技术保障条件:如物质设施、纲领等。(2)政治保障条件:如允许结社。(3)社会保障条件:如准群体内部人与人沟通的可能性。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四、社会冲突的程度1、社会冲突的强度强度是指冲突各方的能量消耗以及卷入冲突的程度。强度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1)权力或权威关系在不同群体中的重叠程度。(2)权力或权威关系与其他资源分配关系的重叠程度。(3)在不同分层体系间的流动程度。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2、社会冲突的烈度烈度是指冲突各方用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手段是和平的还是暴力的。烈度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1)社会经济被剥夺的程度。是绝对剥夺还是相对剥夺。(2)对社会冲突的调节程度。调节冲突需要以下条件:冲突双方承认对方有合法的独立的的利益;利益群体有自己的组织,有处理争端的公共机构;冲突双方同意遵守一些共同的规则。调节冲突的三种基本形式:仲裁、调停、和解。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五、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1、社会冲突的强度越大,社会变迁的程度越大,越有可能导致根本性的社会结构变迁。2、社会冲突的烈度越大,社会变迁的突发性越大,社会变迁的速度越快。3、社会变迁可能导致的三种后果(1)统治地位上的人全部更换。(2)统治地位上的人部份更换。(3)统治地位上的人没有更换,但被统治者的利益在统治者制定的法规、政策中得到体现。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第三节科塞的冲突功能论一、社会冲突的起源1、社会冲突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利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木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2、接受齐美尔的观点:(1)人都有敌对的内趋力本能。(2)冲突作为一种互动,必定以某种关系的存在为条件,即不平等的的分配关系或价值、信仰的对立关系。(3)对社会结构合法性认识。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二、社会冲突的类型1、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现实冲突: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作为手段的冲突,冲突是可以被其他更有效达到目标的形式所替代。非现实冲突:至少冲突中的一方是“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标。不过,非现实冲突也是建立在现实的思想和利益冲突基础上的。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2、紧密关系与非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关系越紧密,感情投入越大,越趋向抑制不满情感的表达,冲突不易出现。但当不满积累起来,一旦爆发就非常激烈。非紧密关系中,不满情感易于表达,冲突易于出现,但未必激烈。3、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内群体冲突指发生在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内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投入程度相关,投入少而局部,感情因素进入的就少,冲突程度相对低。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
外群体冲突指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群体内部成员的投入程度越高,群体间的冲突可能越激烈。4、个人性冲突和非个人性冲突个人性冲突是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非个人性冲突是以非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个人性冲突可以受冲突者个人的“自我约束”,非个人性冲突中,冲突的当事人是作为群体或理想的代表进入冲突的,冲突不受个人利益或主观意愿的调节,更为“无情”。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三、社会冲突的功能功能性质问题是一个经验问题,受到各种客观和主观具体因素的影响。1、影响内群体冲突的功能性质的因素(1)冲突是否指向维护现有结构的核心价值。(2)群体结构是否允许冲突的表达。(3)群体内成员的关系是否亲密。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2、影响外群体冲突的功能性质的因素(1)群体是否建立起维护自己结构的核心价值,并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同。(2)群体成员是否把外部冲突造成的威胁看作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体成员的。3、“减压阀”制度社会系统要在敌对情绪的发泄与原有关系不变之间求得两全,可以通过提供冲突的替代目标或手段。这种提供替代目标或手段的制度称为“减压阀”制度。“减压阀”制度可以缓和冲突,减轻冲突对社会系统的压力,但不能真正解决冲突。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四、社会冲突对社会系统的整合作用社会冲突不仅对一个群体具有积极功能,对于多群体社会而言,也具有积极功能。1、冲突能使对抗者产生结合。冲突本身作为一种互动,在两个主题之间建立了联系;除了个别极端的冲突,冲突会造就双方接受的规范;冲突会导致对已经潜在的规范的重新认定,唤起公共意识。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2、冲突会导致公共组织的建立。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冲突双方的有组织性更有助于冲突的解决和公共规范的接受和履行。3、冲突能建立并保持权力的平衡。稳定的权力关系是建立在冲突双方对彼此力量了解基础上的,而冲突是双方展现力量和评估力量的过程。4、冲突创造了不同群体之间的联合和联盟,这种联合与联盟可以从局部的、工具性的发展到全面的、持久的。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思考题:1、科塞如何分析社会冲突的功能。2、达伦多夫如何分析主观因素在冲突中的作用。3、达伦多夫如何运用“强度”“烈度”概念分析冲突。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一、经济学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类的本性。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成本和效益加以权衡,尽量选择以较小成本获得最大利益的行动方案。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二、人类学1、布朗:以经济动机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制度。认为由于土著居民贫穷,只好用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此,女性具有了经济交换的价值,家庭中姐妹的多少以为着财富。2、马林诺斯基:以社会和心理动机解释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上通行的“库拉圈”现象,认为人们交换库拉不是为了经济,而是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体现社会地位。3、摩斯:以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解释交换。认为一切交换总是在一定的群体规则中进行的,这些规则体现了群体的道德,不是个人任意的。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三、心理学主要是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其行为都遵循以下原则。1、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都将发出那些能得到较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2、有机体将重复那些已经证明得到报酬的行为。3、若目前的刺激与过去要得到奖励的刺激一样,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行为。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4、若目前的行为情景与过去得到奖励的行为情景相似,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行为。5、只要行为能继续得到奖励,该行为就会重复出现。6、当以前曾被奖励的行为在同样或类似的情景中突然被中断奖励时,有机体会表现出某种情绪。7、有机体从某一特定行为中得到的奖励越多,该行为的奖励价值就越小,有机体更愿意采取替代行为以寻求其他奖励。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一、对功能理论的批评1、科学的责任是发现和解释,功能主义代表了发现和描述的努力,但没有解释。作为一种具有解释功能的理论,就必须解释社会现象的开端,最终的结果是关于人的行为而不是社会均衡的一般性问题。2、功能主义强调规范、制度,强调对这些规范、制度的内化,但人们为什么要遵守和内化?整体的“突生性”是如何产生的?功能主义忽视了对人的解释。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二、基本的分析概念1、行动: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2、互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它,人们才能把自己的行为变成追求报酬、避免惩罚的行动。3、情感:指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致,如好感、反感、赞同、反对等,,情感也是可以用来交换的资源。4、刺激: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映。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5、报酬: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可以市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6、成本:指在进行活动时失去的其他报酬或蒙受的损失。7、投资:与某个特定的社会遭遇有关的个人的全部特征和经验,包括社会地位、知识、专长、资历、性别等。8、利润:在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后所剩下的纯粹奖励。9、剥夺:某人在得到某一特定奖励后所经历的时间长度。10、满足:一个人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得到的报酬已足以使他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报酬。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三、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对于热闹们进行的所有活动来讲,一个人的某种行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这个人越愿意从事这种行动。2、刺激命题:如果在过去一种特殊刺激或一组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报酬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与过去的相同,人们越可能发生这种行为,或是一些相似的行为。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3、价值命题:对于一个人来讲,某个行为结果对他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执行这个行为。4、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得到一种特殊的报酬,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于这个人来讲,就越没有价值。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5、攻击——赞同命题:当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预料的报酬,或得到他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他会感到气愤,可能从事攻击性行动,这种行动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如果按他所料得到了报酬或逃避了惩罚,尤其是得到超出预料的报酬时,他会感到高兴,可能从事赞成性行动,这种行动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6、理性命题:一个人在选择采取荷重行动时,不仅会考虑价值的大小,还会考虑行动成功的可能性。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四、交换中的公平问题1、交换关系的存在和维持对于双方都应该是有利可图的即应该是对等的、公平的。在投资相同的情况下,期望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成本成正比;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期望得到的利润与付出的投资成正比。2、现实社会存在一个权力和权威的分层体系,权力的获得是依据交换中最小利益原则,即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供报酬的能力大于对方向他提供报酬的能力时,他就有可能为合作指定条件。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3、公平的标准(1)行动者过去的经验。在眼前或将来的行动中,报酬和利润比过去从事同样行动时下降了,就会觉得不公平。(2)比较群体。与自己类似的人相比,从事同样行动的报酬低于比较群体中的其他人,就会觉得不公平。五、交换不仅解释个人行为,也可以解释制度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软件开发补充协议3篇
- 2024年游泳馆租借协议3篇
- 2024年标准青贮饲料采购协议模板3篇
- 二手私人房买卖合同2024年度发布3篇
- 二零二四年度云计算服务合同:企业数据存储与处理外包2篇
- 2024年度超市购物广场租赁合同2篇
- 2024年期刊封面模特专项合同2篇
- 2024年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服务合同2篇
- 奢华酒店家具配置合同20243篇
- 汽车维修劳务协议(2024年版)2篇
- 2024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新课标下的新教材解读
- 2024排球社团教案18课时
- 河南省举报、维权电话大全-河南投诉电话
- T∕CFA 0308053-2019 铸造企业清洁生产要求 导则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8单元作文教学课件
- 全过程工程咨询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7《兼爱》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2
- 河道清淤运输合同范本
- DL∕ T 1310-2022 架空输电线路旋转连接器
- 食堂油烟管道、隔油池清洗投标方案技术标
- 《太阳爱吃冰淇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