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兼爱》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7课《兼爱》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仿写。
《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新唐书》谈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都告诉我们:厉行节约,不可轻忽。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节约的美德,似乎被人淡忘。于是,有人把奢侈当作潇洒,将挥霍看成慷慨,在他们眼里,节约早已过时。要知道,节约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永恒的主题。物资短缺时代,节约是节衣缩食;物质富足时期,节约是文明理性。资源是有限的,节约的资源,能发挥无限的价值。越是进步,越要节约,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节约并非吝啬,而是深谋远虑后的利弊权衡。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常常被误解为“吝啬”,请你仿照示例,根据上文内容完成三句仿写,揭示节约的意义。
要求:每句不超过10个字,句式与示例一致,内容不重复。
示例: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
①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②节约不是吝啬,而是_________________。
③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二、文言小题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是历代儒家学子首要研学之书。
B.孟子首倡“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是非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羞恶之心,智之端"。
C.“大学”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等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等的“小学”相对。
D.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墨家在先素时与儒家并称“显学"。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与中国共产党人》)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提出的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因为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主张“兼爱”,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
C.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别”是祸乱之源。他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那么中国的周朝即当欧洲之希腊,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归纳起来有十项。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B.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要强于儒家的思想。
D.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5.下列哪种思想符合墨子主张()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C.顺应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6.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7.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四、小阅读
8.下列对课文《兼爱》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作者明确地提出了“天下兼相爱”的思想,墨子的主张舍弃了儒家宗法等级制内容,是对儒家“仁"的发展。
B.第2段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相攻。
C.本文语言质朴,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臂,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
D.本文逻辑严密,首先提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再通过对比指出“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得出结论。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材料二: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墟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墟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国家A发B政C夺民之D用E废民之F利G若此H甚众。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指高兴,与《庄子·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用法相同。
B.已,指停止,与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词义相同。
C.见,指认为,《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是指显露,词义不同。
D.不胜,指不完全、不尽,与现在所说的“数不胜数”一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方有人欺负墨子,于是他长途跋涉,去郢都见公输盘,想借助公输盘的力量杀掉这个人,遭到公输盘的拒绝。
B.墨子论辩技艺非凡,他巧妙地以“智"仁”“忠"强”“知类"等概念,层层推进说服公输盘。
C.墨子巧设三个比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粱肉而窃糠糟,来引出楚王“窃疾”的评论。
D.墨子认为,攻占城郭必然要损失万千士兵,最后会加重国家的祸患,不是治国的要务。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2)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
13.“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是墨子“非攻”思想的重要观点,材料二对此有何具体表述,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选自《墨子校注·兼爱》)
材料二: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口,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拄乎斗,曰:“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以惮其众。夫无兼国覆军贼虐万民以乱圣人之绪意将以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倾覆社稷,攘杀其牲口,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为利人也悖矣!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节选自《墨子·非攻》)
14.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无A兼国B覆军C贼虐D万民E以乱F圣人之绪G意将以为H利天乎?
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和“国"在先秦时期分别指卿大夫和诸侯的封地,与现在常说的家、国不同。
B.治,指社会安定,词义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的“治"相同。
C.爪牙,指武臣、勇士,词义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不同。
D.惮,意思是“使……害怕”,文中的用法与成语“肆无忌惮"中的“惮”相同。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墨子指出,天下混乱的根源是人们之间不相爱,他认为只要人人相爱,亲人之间、君臣之间,乃至国家之间都会和谐相处。
B.材料一中,墨子描绘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人与人相爱,国与国和平,家与家不相扰,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孝慈,天下太平。
C.材料二中,墨子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斥责王公大人、诸侯,未能人人相爱,却都在选拔士兵,纷纷修造兵器,攻打那些无罪的国家。
D.材料二中,墨子认为士兵们没有兼爱之心,他们在战场上奋勇前进,并高呼着要拼命赢得上等的荣誉,希望处死那些掉队逃跑的人。
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2)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18.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表达了墨子反对攻伐的思想,但内容的侧重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①太山,越河济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济,可谓毕劲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况乎兼爱之道与此异,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土,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天屑临②文王慈,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此文王之事,则吾今行兼矣。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注】①挈:提举。②屑临:注意到。
19.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忠实A欲天下之B富而恶C其贫D欲天下之E治而恶其乱F当兼G相爱H交相利。
2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爱,即爱自己,与《四章》“自伐者无功"中的“自伐”语法结构相同。
B.盗贼,指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其中“盗"多指偷东西的人,“贼”多指抢东西的人。
C.非,意为不是,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是非之心"中的“非”意思不同。
D.者,表停顿,与《礼记·大学之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中的“者”用法相同。
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开篇即提出中心观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
B.墨子从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关系入手,并进一步扩大关系范围,从而归纳出天下纷乱的原因。
C.墨子能够在文中引入“天下之士君子"对自己“兼爱”主张的质疑,可见墨子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D.在墨子看来,受文王慈善之心的影响,没有儿子的老人能得以善终,失去父母的孩子能够长大。
2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2)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稿人黍稷狗彘。
23.“天下之士君子"认为兼爱思想不能实现,墨子是如何驳斥这一观点的?
参考答案:
1.对理性消费的倡导对有限资源的珍惜对永续发展的追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及仿写句式的能力。
先从文段中找出提示节约意义的句子,从“物资短缺时代,节约是节衣缩食;物质富足时期,节约是文明理性”可看出,如今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物质富足,那么节约应该是“文明理性"的行为;“资源是有限的,节约的资源,能发挥无限的价值”可见,有限的资源需要珍惜,只有节约才能让有限资源发挥无限价值;“越是进步,越要节约,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可见,要想让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懂得节约。
再看示例句子,句式特征为“对……的……”,把筛选出的三条意义进行句式调整,可得出,“对文明理性(理性消费)的倡导/追求"对有限资源的珍惜”“对永续发展的追求"等类似句子。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是非之心,义之端’‘羞恶之心,智之端’”错误,应该是“羞恶之心,义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故选B。
3.B4.C5.D6.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接着,结合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证其隐含着平等观;最后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观。7.①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②“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③墨子的“非攻”,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④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⑤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⑥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他提出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错。原文是“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可见大同理想不是墨子提出的。
C.“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错。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
D.两处错误,一是“周朝即当欧洲之希腊”,原文是“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二是“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扩大范围,原文是“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被陈独秀成为“国粹"的是墨子的“兼爱”而非墨子的思想。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C.“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要强于儒家的思想"错。对比的目在于证明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的意识,不是为了证明儒墨两家的优劣之分。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A.是孟子的推己及人思想;
B.是孟子的仁政思想;
C.是庄子的顺应自然思想;
D.是墨子的兼爱思想。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先说墨子自立门户,聚徒讲学,热衷游说,然后说他的政治主张有十项,最后突出“‘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可见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
第二部分为第二段,接着引用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和《淮南子要略》对墨子的评价,论述“兼爱”思想的内涵;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隐含着平等观,“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第三部分为第三至五段,然后先总说墨子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接着分别论述,“其一,爱无等差"其二,兼以易别”,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观。
最后采用“首先,……接着,……最后,……”的模式答题即可。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首先看墨子的“兼爱"思想,材料一中“‘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这种思想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从当前现实来看,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材料一中墨子主张爱无等差,“‘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主张兼以易别,“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可见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
接着看墨子的“非攻"思想。
材料一中墨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这种“非攻"思想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
然后看墨子的“节用”思想。
材料二中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最后看墨子的“忘我”牺牲精神。
材料二中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可见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他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可见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C.“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理解错误。文章不避繁复,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将意思说得清楚明白,气势非凡。
故选C。
9.CEG10.C11.A12.(1)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居有破车,却想要去偷。
(2)杀人多的必以万计算,少的必以千计算,这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才可以得到。13.先提出观点,从得失两方面进行简单的对比,再举“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和“万乘之国”“争墟城"的例子,列出数据进行得失的对比,最后指出战争的危害。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国家发动战争,剥夺百姓的财用,荒废百姓的利益,像这样的有很多。
“国家发政”是主谓结构,可在后面的C处断开。
“夺民之用"废民之利”句式一致,可在中间的E处和后面的G处断开。
故选CEG。
10.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通“悦",高兴,愉快;/通“悦”,取悦。句意:公输盘很不高兴。/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
B.正确。停止。句意: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求学不可以让它停止。
C.错误。认为;/表现。句意:认为大王您必定伤害道义,又达不到目的。/自我表现者不能显露自己。
D.正确。不完全、不尽。句意:不可能完全纳入。/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北方有人欺负墨子……"错误,这是墨子编的一个故事,目的是指出战争的不义之处,从道义上击败敌人。公输盘只知道杀一人谓之不义,却不知兴师攻宋杀更多的人,是更大的不义。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文”,装饰华美/彩饰;“鄙”,破的;“窃”,偷。
(2)“数”,计算;“郭”,外城。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论证手法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题干“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可以在材料二找到对应的语句。
一处是墨子的论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从得失两方面进行简单的对比。
一处是以“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举例来具体论证得少失多的观点,对比的数据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和“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以“万乘之国”“争墟城"来举例,指出战争的危害是“严下上之患”“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提出“为政若此,非国之务”的观点,对比的数据是“墟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和“尽王民之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种器械,制造成功后,准备会用来攻打宋国。
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出发,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见到了公输盘。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去杀了他。"公输盘很不高兴。墨子先生说:“请允许我奉送给您十金。”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无故杀人。"
墨子先生起身,两次行拜礼,说:“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损失不足的人民,而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叫明智的行为;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叫做仁爱。明白道理却不向楚王进谏,不能叫做忠诚。诤谏却没有达到目的,不能叫做坚强。你崇尚仁义不愿意帮我杀死一个人,却愿意帮楚国攻打宋国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了这件事了。”墨子先生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盘说:“好吧。”墨子先生拜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居有破车,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件粗布的短衣,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的好饭好菜,邻居只有粗劣饭食,却想要去偷。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说:“这一定是患了偷窃病的人!”墨子先生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楚国,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鳄鱼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却像人们所说的一样,是一个连野鸡、兔子、小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像拿美食佳肴与糠糟相比。楚国有巨松、梓树、黄楩木、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跟这三个比喻(“文轩与敝舆"粱肉与糠糟”“锦绣与短褐")同类。我认为大王您必定伤害道义,又达不到目的。”楚王说:“好啊!"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材料二:
国家发布政令,掠夺百姓的物品,荒废百姓的利益,像这样的事情很多。然而为什么要做呢?(他们)回答说:“我贪图征伐取得胜利的名声,和所得到的利益,所以要去做这种事。”墨子先生说:“计算他们所自以为的胜利,是没有什么可用之处的;计算他们所得到的,反而不如失去的多。"现在攻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攻占这些地方不用精锐之师,且又不杀伤人众,而能白白地得到吗?杀人多的必以万计算,少的必以千计算,这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才可以得到。现在万辆兵车的大国,数以千计的城邑,不可能完全纳入,数以万计的广阔平衍的土地,不可能完全开辟。然而土地是是他所有余的,士兵百姓却是他所不足。现在使全部士兵百姓去拼力死战,加重了上下的祸患,以争夺城邑,却是抛弃他所不足的,而加重他所有余的。像这样施政,不是治国的要务呀!
(节选自《墨子·非攻》)
14.CEG15.D16.D17.(1)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相爱呢?(2)耗尽天下百姓的资财费用,多得数不完,那么这就是对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了。18.材料一主要分析了产生攻伐的原因,人们之间缺少爱心;材料二主要揭露了攻伐的罪恶、危害。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兼并他国覆灭敌军,残杀虐待百姓,来破坏圣人的功业。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上天吗?
“夫无”语意不完整,不能与下文断开;“兼国"覆军”两个动宾短语并列为一个分句,应连在一起,C处断开。
“贼虐万民"是残害百姓的意思,是动宾关系,构成一个分句,应连在一起,E处断开。
“以”为连词,表目的,应与下文“乱圣人之绪"在一起,“乱”的宾语是“圣人之绪”,G处断开。
最后“意将以为利天乎”是一个完整的反问句,不断开。
故选CEG。
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
C.正确。武臣、勇士;爪子和牙齿。句意:他们一定都是挑选武臣勇士。/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D.错误。使……害怕;害怕、畏惧。句意:用这些话使他的士卒畏惧。/非常放肆,毫无顾忌和畏惧。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墨子认为士兵们没有兼爱之心"错,由“以惮其众”可知,士兵们只是因为畏惧君王而不得不执行命令。另,“他们……并高呼着……"错,原文中“曰”的主语并不是士兵,这其实是统治者吓唬士卒的话。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恶”,怎么;第二个“恶”,仇恨;“劝”,鼓励。
(2)“竭”,耗尽;“胜”,完;“中”,符合。
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知,材料一主要分析了产生攻伐的原因,人们之间缺少爱心;
由“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为利人也悖矣!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可知,材料二主要揭露了攻伐的罪恶、危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材料二:
当今的王公大人、天下的诸侯却不是这样。他们一定都是挑选武臣勇士,都排列其兵船战车的队伍,在这个时候制造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而前去攻打无罪的国家。侵入别的国家的边境,割掉他们的庄稼,砍伐他们的树木,摧毁他们的城郭,并且填塞他们的沟池,夺杀他们的牲畜,烧毁他们的祖庙,屠杀那里的百姓,灭杀那些老弱之人,搬走他们的宝器,士卒上前搏杀,说:“为执行君命而死是最上等的荣誉,杀死很多的敌人是次等的荣誉,身体受伤只是下等的荣誉;更何况那些行军掉队逃跑扰乱军心的人?应被判处死罪,不能赦免!”用这些话使他的士卒畏惧。兼并他国覆灭敌军,残杀虐待百姓,来破坏圣人的功业。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上天吗?带领上天造出来的人,去攻打天下的城邑,这就是杀死上天的人民,毁坏神位,倾覆江山社稷,掠夺人家的六畜,那么这就是对上不符合上天的利益了。认为这样有利于鬼神吗?屠杀人民,灭掉鬼神的祭主,废灭先王,残害虐待万民,使百姓离散,那么这其中就不符合鬼神的利益了。认为这样有利于人民吗?屠杀人民是对人民有好处,这是自相矛盾的!又计算那些费用,这些都是百姓维持生命的根本,耗尽天下百姓的资财费用,多得数不完,那么这就是对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了。
19.DFH20.D21.C22.(1)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
(2)不自恃大国而欺侮小国,不自恃人多而欺侮人少的,不以强暴威势抢夺农民的粮食、牲口。23.①先点明类比之间的差异性(一个“未有能行之”,一个“圣王行之”);
②列举周文王的事迹证明“兼相爱"曾经存在过,具有可行性;
③进一步强调自己的主张是“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心里确实希望天下富庶而不希望贫穷,希望天下太平而不希望混乱,那就应该实行大家兼相爱,交相利。
两个“欲……而……"结构的短语句式相同,应该在中间的D处断开,在后面的F处断开。
“兼相爱”和“交相利"结构一致,在中间的H处断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考物理复习主题单元11第29课时动态电路分析课件
-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考点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 初数论等教案(同余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 《蚂蚁》教学反思
- 电子组装线胶工招聘协议书
-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苗木种植承包合同
- 古玩市场土地租赁合同
- 外卖厨房炊事员聘用协议
- 道路桥梁设计与施工咨询合同
- 物 理第四章 第1节光沿直线传播课件-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
- 2024年银行考试-反洗钱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2025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国家职业标准(2023年版)
- 大概念统摄下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钢结构件竣工环保验收监测调查报告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行政学》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三)试题及答案
-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题(无答案)
- 净水设备维保合同模板
- 六年级数学上册(沪教版2024)-【新教材解读】义务教育教材内容解读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月子中心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