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同步练习_第1页
《戊戌变法》同步练习_第2页
《戊戌变法》同步练习_第3页
《戊戌变法》同步练习_第4页
《戊戌变法》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戊戌变法》同步练习一、填空年,日本逼签的消息传到北京,和联合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从此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年梁启超在创办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严复翻译首次将介绍到中国,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年6月,帝颁布,宣布变法,标志百日新政的开始。9月慈禧太后发动镇压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积极倡导西方学说,宣扬和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的作用,并推动了的到来。二、选择题:1.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2.“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A.袁世凯的告密B.光绪帝的被囚禁C.顽固派的强大D.帝国主义的破坏3.“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反映了谭嗣同()A.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精神B.忠于光绪帝的思想情感C.对维新变法仍然充满信心D.对维新变法已失去信心4.美国哲学家杜威在访问中国时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评价的是中国的()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5.“负皇帝之名而不能操独断之权,处没落危局而难以复奋兴之翼,有自强之心而无奋身之柄,终至忧郁而死,是君之可悲处!”此“君”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世纪末有御史上奏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顽固派7.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8.近代某思想家说:“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据此判断,该思想家属于:()A.顽固派B.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9.百日维新变法中颁布的新政内容中没有涉及的问题是()A.改革政体B.撤并机构C.改革财政D.改革军队10.戊戌变法运动是()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一场爱国救亡运动③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公车上书”最深刻的影响是()A.冲破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秩序B.使维新思想变成维新运动C.消除了维新变法的障碍D.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2.“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魏源B.康有为C.梁启超D.严复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公车上书”中提出一系列主张,其中有一项被他们认为是“立国自强之策”,这应该指()A.“变法成天下之治”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下诏鼓天下之气”14.据学者研究,甲午战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马关条约规定必须进口日本图书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15.对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光绪没有支持者B.维新派力量太薄弱C.西太后掌握实权D.顽固派力量太强大16.光绪皇帝读到“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的上书后深受震动,决定变法。康有为的这封上书起因为()A.《马关条约》的签订B洋务运动的失败C.德国强占胶州湾D.义和团运动兴起17.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折拿给他看说:“有人参你为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城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的主张应包括()(1)创办新式学堂(2)改革中央机构(3)建立新式军队(4)实行民主政治A.(1)(2)B.(1)(3)C.(2)(3)(4)D.(1)(2)(3)18.康有为在一首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輶轩出议和.......连名三千毂相摩,联轸五里塞巷过。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碟遍网罗”此诗未涉及的史事是()A.黄海海战B.马关议和C.公车上书D.百日维新三、简释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其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二“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个政治派别的主张?其主要观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个政治派别的主张?其主要观点是什么?2.依次回答下列问题(1)维新变法期间,哪份报纸影响最大?这份报纸的宗旨是什么?(2)分析维新变法期间,导致报纸出版业兴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梁启超曾在《报馆考略》中说当时的报纸“举而数备也”。请列举当时报纸的三大功用。3.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百日维新中颁布的新政诏令涉及哪些重要方面,各有什么重要内容?(2)为什么说戊戌变法为后来的改革留下历史起点?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响,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以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觊觎,则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材料二“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1)“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指的是什么?(2)康有为怎样看待中国当时的处境的?(3)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4)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是什么?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由,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千年未有之变局。机器制造一事,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材料二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变法之本,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1)请以甲午战争前的一例史实,说明“一国生事,诸国构煽”的侵华行径。(2)梁启超“变官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李鸿章和梁启超的观点做一简评。(SOLO)答案一、填空:1.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2.上海时务报《天演论》进化论3.光绪《明定国是召》戊戌政变政治学说进化论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选择题:12345678910DCAACBBCAD11121314151617181920BDADACDD三、简释题1.(1)洋务派。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西方机器,但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维新派。要进行政治改革,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改革教育和科举制度2.(1)面对危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积极办报;与外国交往扩大,要求了解西方的人越来越多,报纸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报纸具有信息传播快捷,阅读方便等优点,受人欢迎。(2)时务报;变法图强(3)了解中外时事,有利于人才培养;揭露官场腐败,有利于吏治;报道民间疾苦,有利于上层了解民情。3.(1)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法律,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遍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2)维新变法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戊戌政变后许多人明白和平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4.(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2)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3)请求光绪实行变法;起到作用,打动了光绪皇帝,实行变法(4)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5.(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提出修约要求,法国.美国也提出相同要求,英法直接发动战争,美俄充当调停人,实质是帮凶。(2)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3)李鸿章与梁启超都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贡献。李鸿章认识到列强强大.中国落后的现状;提出了强大中国,维护清朝统治的具体措施,即主张采用大机器生产发展经济。梁启超主张主动求变,在发展经济.教育的同时更应改革政治。但是,李鸿章与梁启超对世界“变”局的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两者应变措施有本质不同。李鸿章仅看到中国与外国经济即技术层面的差距,没有认识到制度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