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史纵向复习_第1页
古代中国史纵向复习_第2页
古代中国史纵向复习_第3页
古代中国史纵向复习_第4页
古代中国史纵向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王权制度从“王”字的本义来讲,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一竖是指一个贯通于天地人之间的人。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王。夏、商、周时代的君主皆称“王”。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朝的政治制度夏朝的建立是“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被“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代替的结果。夏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夏朝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3、封邦建国——周朝的政治体制(1)对象:王室成员、功臣、先代贵族等。(2)经济基础:井田制(3)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4)作用:巩固了统治,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5)保障: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的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大转型所谓礼乐制度,就是对社会各等级的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等方面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且配有特定的音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秦朝—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一切重大问题的决定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知识脉络萌芽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顶峰秦西汉隋唐宋明清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一)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三公九卿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国力加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通过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3)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4)中央集权专制,造成阶级矛盾尖锐,最终秦二世而亡。(二)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帝

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内外朝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分割皇权加强起草诏令负责执行封驳审议①

③皇帝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平章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四)宋代:相权再被分割参知政事(副相)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皇帝中书省(五)元:中书省制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御史台皇帝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明代:亲自掌管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殿阁大学士

内阁皇帝

军机处

内阁日常事务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处理军务内政外交军国大计重大案件(七)清朝君主专制变化趋势: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1、秦朝:郡县制代替分封制2、西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度,汉武帝刺史制度、推恩令3、隋唐:从州县两级制到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藩镇。4、宋朝:文官体制(派文臣做地方官,路、州、县)5、元朝:行省制度此外,还有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如:都护府、宣政院、巡检司、将军辖区、驻藏大臣、台湾府等变化趋势: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呈现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皇权至上,到明清时发展到顶峰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1.在明清以前(封建社会的早期)以进步作用为主。表现在:(1)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2)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3)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4)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2.明清以后(封建社会的末期)以消极作用为主。表现在:(1)政治方面:皇权专制,易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束缚才智创新;“人治”、官僚、特权、腐败等(2)经济方面: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主义。科技发展停滞,中华文化难以提升等。什么是“康乾盛世”?甲同学认为,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值得颂扬和自豪;而乙同学认为,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横向比较来看,这种“盛世”背后潜藏着严重的危机,不宜作过高评价。对于这个争论,你是如何认为的?(1分)请说明理由。(8分,从政治、经济、民族或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论述,史论结合)(2)同意第一种。理由: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多,规模扩大。政治上,中央集权巩固,疆域辽阔,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民族关系上,平定国内叛乱,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对外交往上,反击沙俄入侵,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发展缓慢;而西方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并迅速发展,机器生产开始代替了手工生产。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政治腐败,人民受到残酷压迫和剥削;而西方已确立起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享有较多的自由权利。对外交往上,中国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而西方推行重商主义,对外开放,同时进行殖民扩张,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科技文化上,中国大兴文字狱,科技由发展转为停滞,思想沉闷,缺乏活力;而西方继文艺复兴后反教会、反专制的启蒙运动兴起,思想解放,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总之,中国的农业文明已远不足以与西方工业文明相比,潜藏着巨大的危机。选官制度的演变

西周: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

汉:察举制(推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创立科举制关于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影响: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弊端: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禁锢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1、西汉:丝绸之路开辟(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范围: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北非。

作用: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2、唐朝:丝绸之路全盛原因: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物、并驻军防守。表现: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向西传播;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建筑艺术、雕塑、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唐都长安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是东西方的交通枢纽;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交往地区:西域、大食、波斯、天竺等亚洲诸国。3、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原因: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和航海技术提高。特点:政府重视(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贸易范围广,到达地点远,贸易品种丰富。影响: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4、明朝:朝贡贸易特点:厚往薄来,宣扬国威,重政治、轻经济,不以盈利为目的。影响:海外贸易萎缩;受利益驱动,东南沿海形成一些规模不等的武装走私集团,一些走私者竟与日本海盗相勾结,终于在明朝中期酿成为害甚烈的“倭患”,使当地的民生和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摧残。5、清朝:从海禁到闭关锁国海禁:原因: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原因:因局势趋于稳定内容:康熙帝在位中期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闭关锁国:原因:清朝统治着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然经济下自大、保守的心态。内容:乾隆时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影响: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并进而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对外政策变化趋势:

从开放到闭关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汉唐时期,一方面,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而同时,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也随之向外传播。尤其是中国文化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如儒学在这些地区影响不断扩大,他们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形成儒家文化圈。另一方面,西方的物品在输入中国的同时,外域的音乐、舞蹈、绘画和宗教信仰等也由此输入中国,如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了多个宗派,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深远。

宋元时期,一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输出丝织品、茶叶等商品的同时,中国的三大发明,如活字印刷、火药武器、指南针等科学技术也向外传播,对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外域在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商品的同时,西方使者多次来华。其中,涉及到当时中国重大政治事件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后,在西方广为流传。

明清时期,在原有的“朝贡贸易”和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传教士纷纷来华。在传播基督教神学和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及人文学术的同时,他们也认真钻研中国儒家文化典籍和中国礼仪,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西传,远播西方。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列国纷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上,铁器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私田开列国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和商业活跃,整个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政治上,各国实行内政改革,废黜无能旧贵族,启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进行改革。使得各国在政治经济制度上趋同为再一次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逐步向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转变。思想上,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个不同的方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法,道三家影响最大。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成为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由西周的“礼乐文化”向“百家争鸣”转变。简要叙述儒家思想自创立至宋朝的发展演变过程。这种发展演变说明了什么?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熔礼、法于一炉。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未被统治者所采纳。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董仲舒采用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并实行。此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宋初,众多儒家学者疾呼复兴儒学,继承孔孟道统。他们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北宋程颢、程颐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南宋朱熹继承、发扬“二程”之学,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天理论”和“明天理,灭人欲”。理学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说明:儒学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上承三代文明的智慧,在百家争鸣中得以丰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流变,吸纳道教、佛教的思想精华,到宋明理学兴起,又提升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哲学意义。这些变化说明随着时代变迁,儒家思想也在不断变化更新。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1、在中国的传递:春秋时孔子创立,战国时孟子、继承与初步发展;西汉董仲舒大一统等的新儒学体系,变成了两汉经学;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坚固地成为官方哲学和主流意识;君主政治;礼仪制度;道德教化;援礼入法的法律制度。2、在东亚的传播:秦时传入越南;东汉时传入朝鲜;南北朝由朝鲜传入日本。

影响:政体——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