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专业:小学教育得分教师签名第一次形考作业一、简答题(15%*4=60%)1、古人对于天与天道的不同理解。答:天是由神创造的,由道而生成的,由气演化而成的。天指无所不好,无所不容,无所不屈,无所不及,无所不化,无所不新者。(1)在殷周之际,把天看作是最高的人格神,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人间的最高统治者是受命于天的,是替天行道的,所以后世就把皇帝称之为“天子”,老天爷是天上的最高主宰,天子是人间的至尊,是受天命而降于世的。(2)到春秋战国时期,天命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①儒家思想,有天命主宰和决定论的思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②墨子讲“天志”,他所谓的天的意志是“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以天志作为推行兼爱思想之准绳。③道家的自然之天思想。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明确自然之从无生的思想。子在《逍遥游》中提,之苍苍,其正色邪至极”,指出天之苍茫浩瀚,并从无生有,“天道运而无积,故万物成”。2、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观点有哪些?答:(1)性善说,代表人物为孟子。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充分发挥了性善论的思想。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是仁、义、礼、智等美德开端。这些都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本性,以达到“尽心、性、知天”的境界,因此在教育方法上,他特别注重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2)性恶说,荀子从他的自然的天道观出发,提出性恶论的思想。(3)性无善无恶说,从孟子与告子有关人性的争论中,可以把告子归之为性无善无恶的主张者。(4)性有善有恶说,主张人性同时存在善恶的,可以世硕与扬雄作为代表。(5)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是不教而善的;“斗箾之性”,是只能为恶的;“中民之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教育只能在中民之性上用功夫。韩愈也主张性三品,他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上品是上智,是善性;下品是下愚,是恶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中品的人性,才“可导而上下”。在这点上和董仲舒的主张是相同的。3、简要谈一谈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观点?答:格物致知是一个认识的全过程,物在先,知在后,符合人之认识之一般规律。其中还有实践的过程,受个人修养实践的检验。这里的物一指自然界的物,包含有社会关系;二政教范畴;三指正确反映前两的思维之物,哲学范畴;四指德性之物。知包含着合乎科学的纸质,但更重要的是穷理之理和尽性之理,知识与道理两者之间的区别。因此格物致知不是简单的探究物理而获取知识之过程,应该是穷究天人之际的至理,穷理尽性之理,只有得到此至理,才可以真亲民,真明德。格物致知是认识的途径和过程,是两个畴的结合,一是主客观之知,二是发自德性之知,前者属于科学认识范畴,后者属于人心人性人德之反思范畴。4、庄子的认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答:庄子的认识论源于老子,不同于老子。庄子说的是有和无,存在和不存在之意,持相对的观点。若说有,则有从何处来;因而推出无,若说无,在无和无之前又是怎样的状态呢?各种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世间万物也都存在着和它自身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会有新的感悟和认识。各种相对的概念都是有区别有联系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互为条件而运动转化,但不能同时存在,只能是存在一面。具体的事物不能代表一般的概念。万物都各有其概念,认识就是由具体而抽象而推理的过程。二、论述题(20%*2=40%)1、结合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的“知行合一”观点论述,谈一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答:(1)何为“知行合一”?①在王阳明的思想中“知”即是良知。“良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说人的良知其实本身就存在,并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良知即是我们心中的理,比如见父母自然知道孝道。王阳明说的“知”就是“心的本体”。这个知不是知别人,而是知自己。知自己的什么?知自己的价值观。按照自己的心去行事,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坚决不去做,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很多的烦恼和焦虑。我们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真正内心想要的事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②这里的行和我们普通意义上理解的行动是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行即是行动,实行。而王阳明心学中的“行”说的是“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也就是在行动之外的意识也是“行”的范畴。它是个人的意识和情绪,这种意念的形成是道德实践的开端。“行”融入到良知中,是一种对道德的践行。《左传》云:“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其意思就是道理都懂,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知而不行,是无法真正懂得其中的精妙,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让我们既修内,满足心灵;又修外,实践真知。(2)“知行合一”在教学中的应用①王阳明曾经用种树的比喻育人的过程,强调因材施教。良知指人们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而良知是否能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靠的则是正确引导。从孩童到圣贤都是良知的发展,在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深重。就如同树苗,根据不同种类的树苗的需水量和对阳光的需求去浇灌,才能让它健康的成长。育人也是如此,根据良知的不同醒悟程度,因材施教。②引导自主思考而不是填鸭教学,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和学生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考试的知识点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认为只有读书好才能上好大学,才能有好的未来和工作。所以,更多的教育者并不在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是快乐的,是否是能够独立思考,身心是否成长的健康,是否能够应对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和困难,而更在意的却是分数。孩子的天性都是比较喜欢玩怕被管教的,就像树苗在最开始萌芽的时候也是渴望无拘无束的生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良知,顺从天性。王阳明曾经说过:“学习贵在于自得于心”。也就是说出于内心的思考并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效果的。孩子不应该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而成长的,而应在父母正确的引导下,通过“知”了解自己的内心,并通过独立思考的“行”去做到知行合一。教育不仅是教知识,更是育人。除了升学和就业,还要引导学生教导他们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追随自己的内心。不是所有的成功都能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内心的渴望能否被实现也非常重要。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是独立的个体,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作为引导者来引导学生,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听到内心的声音,也就是“知”的过程。“行”在“知”的基础上,老师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实践机会,才能够产生正确的行为或者念头,继而让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人,了解内心的需求并且通过自我的思考去实践。古代教育哲学的“知行合一”让我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能实现将过去的智慧和现代紧密结合,让其为我们服务,为当代教育创造价值。2、运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有关道德及家教的思想,谈一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途径。答: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的“奠基人”早在战国时期,古人便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可见古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家庭教育在人们心日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孩子成长、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有优良的家教传统和丰富的家教经验。《周易》“蒙以养正,圣功也。”《颜氏家训》中“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有一套为成熟的优秀经验,第一,从小培养,使其习与性成。要求做到“教儿婴孩”,紧紧抓住童“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的时机,使其“绝恶于萌芽,起教于微妙”(贾谊语)。第二,从小事、琐事做起,由小见大。要从小育孩子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朱熹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加深和提高要求。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能溺爱,也不允许偏爱,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要合理,不能出现如《颜氏家训》中说的,“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第四,要优化家庭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感染。正如《颜氏家训》中说的“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在儿童时期,尚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人的榜样,环境的影响,其教育作用是非常大的。得分教师签名第二次形考作业一、简答题(15%*4=60%)1.古人是怎样理解天与人的关系?答:(1)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人与天合,人与天地同道,《周易·乾卦》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性来自天命的思想,《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上之谓教”,把天命与性,性与道,道与教的关系讲得极为明白。《孟子·告子》中说“尽其心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也是对天与性和性与道的关系的明确论断。(2)天人感应,董仲舒把先儒中天命的思想进一步神学化后,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能够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够感动上天,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3)天人相分与天人交相胜,荀子在《天论》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是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运行,并不以人世间的善恶而改变。人们如果能自强不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讲到天人相分的私下给。“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天人关系的命题,为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奠定了宇宙观、人本论的思想基础。在教育上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影响。2.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有关人性的差异问题主要观点有哪些?答:《淮南子·修务》中明确地提出,“人性各有所修短”,还有性善与性恶的区分、性与情的同于不同之争,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之争,以及性三品的具体规定等等,虽然立论不同但都承认人性有差异的。这也成为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理论根据。3、中国古代教育中有关成人的道德修养有哪些主要内容?答:⑴立志有恒,中国古代的先哲大抵都主张立志⑵克己内省,教育学生要经常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省和检查自己,能够做到“自省”、“自讼”,严于解剖自己。⑶改过迁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要揪着别人的过失不放,要采取容忍和“与人为善”的态度。⑷身体力行,中国古代讲道德非常重视行,道德认识如果不能见之于行动,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认识。⑸推己及人和兼善天下,推己及人是道德教育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从推己及人到兼善天下,又是一大进步。4、老子崇尚自然的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答:老子崇尚自然,归真返璞,老子从“道法自然”的思想出发,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提倡质朴,反对虚饰,以唤醒人们摒弃物欲生活,保持内心清静,恢复人性固有的天真。《道德经》中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在老子看来,赤子和婴儿之心,是没有经过异化和感染的,是最纯正的人性之美。这些思想,不但影响到“童心说”的哲学思想而且对后世学思想的发展也有哦重要影响,导向纯美学的文艺道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美学上,使美与丑、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班想象画教案:我心中的太阳
- 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保密协议
- 艺术类教师的课程设计工作总结
- 中班语言教案《美丽的祖国》
- 一年级数学上册学案- 3.7 0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 污泥运输服务人员培训方案
- 酒店前台服务规范与岗位职责
- 初三物理沪科版九年级18.3第三节 电能的输送 教案
- 大班主题教案《制作风筝》
- 中班语言教案:我们的鞋子
- 药事管理与法规-暨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高端矿泉水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建筑业10项新技术
- 活性污泥过程建模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投标方案(技术标)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部分校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方案
-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 第十章 其他类型天然产物
- 被执行人财产线索表
- (6.6)-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