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学总论优质课件_第1页
感染病学总论优质课件_第2页
感染病学总论优质课件_第3页
感染病学总论优质课件_第4页
感染病学总论优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染病学总论感染病学总论12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内容3感染病的宿主应答4感染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感染病的流行病学6感染病的诊断1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7感染病的治疗8感染病的预防22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内容3感染病的宿主应答4感染病的病2总论大纲熟悉传染病、感染病及新发感染病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感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了解感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3总论大纲熟悉传染病、感染病及新发感染病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3第一节

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重点讲解传染病、感染病、新发传染病的概念。第四节

感染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重点讲解感染病的致病和传播因素、感染病发展的阶段性、感染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感染病组织损伤的机制。第五节

感染病的流行病学重点讲解感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4第一节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44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15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155感染病的定义感染病指能在正常或非正常人群中流行的疾病,包括可传播和非传播疾病,通常系各种致病的或条件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病应包括一切感染因子即寄生物所致疾病,其中一部分具有传染性;传染病属于感染病,是感染因子即寄生物所致疾病,同时具有传染性。感染病学研究病原性生物引起人类疾病的科学。6感染病的定义感染病指能在正常或非正常人群中流行的疾病,包括6根据传播特点体表呼吸道消化道血液虫媒感染病7根据传播特点体表呼吸道消化道血液虫媒感染病77感染病学与其它学科存在密切有机联系

感染病学基础学科其它临床学科

流行病学8感染病学与其它学科存在密切有机联系感染病学基础学科其它临床8人类与病原的斗争的历史雅典的修昔底德,记录了2400多年前,瘟疫几乎摧毁了全雅典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5000万人死亡1566年,人们记录了疯狗所致的狂犬病1817~1923年的百年中,共发生了六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1981年出现了艾滋病,造成全球性问题2002~2003年,SARS、禽流感等9人类与病原的斗争的历史雅典的修昔底德,记录了2400多年前,9传染病防治的现实世界上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仅天花一种某些传染病只是病人数大为减少,但远未达到消灭的标准.如鼠疫、脊髓灰质炎等传统传染病还在威胁人类新的传染病则不断地涌现10传染病防治的现实世界上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仅天花一种1010新发传染病定义新发传染病定义起源1992年,美国医学协会提出新发传染病的概念:“新的、刚出现的或呈现抗药性的传染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生在过去20年中不断增加或者有迹象表明在将来其发病有增加的可能性”

11新发传染病定义新发传染病定义起源1111该定义实际包括了两类疾病:其一为新发生的传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EID),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其二为重新发生的古老传染病(re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RID),是指一些原已得到基本控制、已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但近年来因某些原因又重新流行的古老传染病。有人将二者合起来简称为新发和再发传染病(emergingandre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ERI)12该定义实际包括了两类疾病:1212新发感染病的定义指人群中新出现的感染,或过去存在但在发病率或地理分布上正在增加的感染病。13新发感染病的定义指人群中新出现的感染,或过去存在但在发病率或13新发传染病的分类新发传染病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已存在的被认定为非传染病而又被重新定义为传染病。如T细胞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等;第二类,已存在的近代才被认知的传染病,如军团病、莱姆病、丙型病毒性肝炎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等;第三类,以往不存在,新发生的传染病,如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O139等。人们也常根据习惯依据病原体特点而命名,如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新发细菌性传染病等。14新发传染病的分类新发传染病可分为三类1414新传染病的出现和老传染病的抬头大量资料表明,传染性疾病正在重新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没有幸免于难.传染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防治传染病任务十分严峻,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15新传染病的出现和老传染病的抬头大量资料表明,传染性疾病正在重15D2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16D2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1616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引起感染病的病原体:病毒、朊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及相关节肢动物等。病原学基础:包括各类病原体的结构特点、致病性、免疫性、复制或生长繁殖特点、遗传与变异、对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机制、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等。重点介绍各种病原体的结构、复制特点及主要致病机制。17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引起感染病的病原体:病毒、朊粒、细菌、真菌17病毒体积比细菌更微小专一在活细胞内寄生、无完整细胞结构、遗传物质通常仅含一种DNA或RNA以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的特殊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各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75%是由病毒引起。18病毒体积比细菌更微小1818㈠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核心、衣壳构成的核衣壳,

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部还有包膜。核心:由核蛋白支撑的病毒基因组,基因组含有开放读码框架,可编码各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衣壳:包围在核心的外面,能保护病毒核酸免遭破坏,介导病毒核酸进入细胞,同时也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包膜:是在病毒成熟过程中,核衣壳以出芽方式自宿主细胞内向外释放时获得的宿主细胞膜成分。19㈠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核心、衣壳构成的核衣壳,核心:由核19㈡病毒的分类主要根据遗传特点,尤其是核酸的类型及其转录方式、衣壳蛋白的结构特征和对称性、是否具有包膜等对病毒进行分类。按基因组核酸类型对病毒进行分类:DNA病毒: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RNA病毒:正单链RNA病毒(基因组RNA能够直接指导病毒蛋白合成)负单链RNA病毒(基因组RNA不能直接指导病毒蛋白合成)双链RNA病毒(在人类仅呼肠病毒科病毒为双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为正单链RNA,但不能充当信使RNA)20㈡病毒的分类主要根据遗传特点,尤其是核酸的类型及其转录方式、20㈢

病毒的复制穿入脱壳装配成熟病毒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吸附生物合成释放复制周期21㈢病毒的复制穿入脱壳装配成熟病毒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吸21dsDNA病毒生物合成dsDNA复制晚期转录和翻译早期转录和翻译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核的RNA多聚酶转录出早期mRNA,mRNA转移至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翻译出DNA多聚酶和调节蛋白等早期蛋白在解链酶的作用下,亲代dsDNA解链形成两条单链DNA,分别作为模板以半保留方式复制出子代dsDNA以大量子代病毒DNA为模板,转录出晚期mRNA,翻译出病毒结构蛋白等晚期蛋白。22dsDNA病毒生物合成dsDNA复制晚期转录和翻译早期转录和22㈣

病毒的致病性宿主免疫力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感染机体引起疾病的因素致病作用从入侵细胞开始,并最终导致组织器官损害23㈣病毒的致病性宿主免疫力病毒的病毒感染机体致病作用从入侵23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涵体形成溶细胞作用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增生和转化细胞凋亡病毒基因组

整合致病作用能够支持病毒完成正常增殖的细胞称为容纳细胞病毒对容纳细胞的致病作用24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涵体形成溶细胞作用稳定状态感染242.病毒感染对器官或系统的致病作用致病作用病毒对免疫系统本身的损害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损害免疫病理损伤252.病毒感染对器官或系统的致病作用致病作用病毒对免疫系统病毒25细菌单细胞原核微生物狭义的细菌概念专指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结构最典型的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其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及衰亡期等时相广义的细菌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26细菌单细胞原核微生物2626(一)典型细菌1.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各种细菌均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始核质。特殊结构(某些细菌具有):菌毛、鞭毛、荚膜、芽胞。按革兰染色的不同可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27(一)典型细菌1.细菌的结构:27272.细菌的分类细菌的分类依据:革兰染色: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弧菌和螺杆菌等)需氧情况: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嗜高二氧化碳菌是否存在芽胞:无芽胞菌、芽胞菌282.细菌的分类细菌的分类依据:28283.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均密切相关,两者构成细菌的毒力。一般的,毒力越强,则引起感染所需的细菌数量就越小。此外,具备了一定毒力和数量,还必须有合适的入侵部位,才能最终形成感染。293.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均密切相29侵袭力侵袭力是细菌突破宿主免疫防御机制,在宿主体内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主要有:①黏附因子,包括菌毛或非菌毛黏附素,为细菌定植所必需;②荚膜与微荚膜,可干扰补体的调理,抵抗吞噬;③侵袭性酶,包括凝固酶、透明质酸酶、IgA水解酶、过氧化氢酶等,能协助病原菌扩散和抗吞噬;④微菌落(microcolony)及细菌生物膜(biofilm),是毒力较弱的机会性致病菌引起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30侵袭力侵袭力是细菌突破宿主免疫防御机制,在宿主体内定居、生长30特性外毒素内毒素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释放方式分泌细胞壁破坏后释放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热稳定性不稳定(除外金葡萄肠毒素等少数种类)稳定(耐受100℃1小时)编码基因质粒或噬菌体细菌染色体毒性剂量高(致死量约1µg)低(致死量约数百µg)临床表现不同外毒素有所不同发热、休克(不同细菌的内毒素基本相似典型疾病破伤风、肉毒中毒、白喉、百日咳、金葡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aphyTSS)、猩红热、某些食物中毒、伪膜性肠炎、霍乱、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腹泻、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肠炎及伴发的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伤寒、革兰阴性菌脓毒症、内毒素性休克、输液反应、某些食物中毒等作用机制随外毒素的不同而有不同刺激单核-吞噬细胞,诱生TNF-α等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抗原性强,可诱导产生高效价抗毒素弱,诱生的抗体无保护性疫苗制作可制成类毒素,用于疫苗接种不能制成类毒素,无疫苗可用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特性与比较毒素31特性外毒素内毒素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31(二)其他广义细菌支原体—支原体肺炎立克次体—恙虫病、斑疹伤寒衣原体—沙眼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莱姆病放线菌32(二)其他广义细菌支原体—支原体肺炎3232真菌真菌是一类有细胞壁和典型细胞核结构、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从临床角度分类:表皮、角层和皮下真菌---手足癣、花斑癣全身性真菌---地方流行真菌之一免疫虚损相关真菌---白假丝酵母菌、曲霉、新型隐球菌。33真菌真菌是一类有细胞壁和典型细胞核结构、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33

医学原虫孢子虫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纤毛虫34医学原虫孢子虫3434感染病的宿主应答335感染病的宿主应答33535感染病的宿主应答病原体的致病性与其侵袭免疫效应系统密切相关机体针对不同的病原体产生特定的免疫应答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是控制病原体的两个方面感染病免疫应答

的一般特征特异性免疫应答在控制病原体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36感染病的宿主应答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天然免疫与36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免疫应答天然屏障天然免疫细胞相关免疫分子的作用识别抗原

活化增殖阶段

效应阶段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适应性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异性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故亦称特异性免疫。特点:特异性、多样性、耐受性、记忆性37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天然免疫免疫应答天然天然免相关识别抗原37宿主因素在感染免疫中的作用(一)正常菌群(二)解剖及生理因素(三)营养及代谢状态(四)年龄(五)急性期反应(六)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七)器官独特的免疫特性38宿主因素在感染免疫中的作用(一)正常菌群3838不同病原体的免疫应答(一)胞外菌免疫可以在宿主细胞外生存,如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及机体体腔内。胞外菌致病机制:引起局部化脓性炎症导致组织的病变;部分包外菌能产生外毒素、内毒素、和侵袭性胞外酶等引起病变。1.胞外菌的天然免疫:

应答中最重要的是补体的激活、吞噬作用及炎症反应。2.胞外菌的适应性免疫

体液免疫是胞外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保护机制,可阻止进一步感染、消除病菌和中和毒素。宿主针对病原菌的抗原产生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39不同病原体的免疫应答(一)胞外菌免疫3939(二)胞内菌免疫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有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胞内菌免疫应答中特异性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致病过程中胞内菌也有存在于胞外的阶段,抗体也可能起到辅助作用。40(二)胞内菌免疫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对人40(二)胞内菌免疫1.胞内菌的天然免疫

胞内菌的天然免疫应答主要由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介导。但是致病性的胞内菌可以抵抗吞噬细胞的破坏。

自然杀伤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之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然免疫阶段可以暂时有效控制病原菌,但不能根除病原菌,根除病原菌有赖于适应性免疫。41(二)胞内菌免疫1.胞内菌的天然免疫4141(二)胞内菌免疫2.胞内菌的适应性免疫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胞内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保护机制。个体间不同T细胞免疫决定了疾病的进展和临床结局。42(二)胞内菌免疫2.胞内菌的适应性免疫4242(三)真菌免疫真菌感染常见于机会性感染,如HIV感染、化疗、移植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1.真菌的天然免疫

天然免疫阶段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介导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2.真菌的适应性免疫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抗真菌免疫应答的主要机制。43(三)真菌免疫4343(四)病毒免疫1.病毒的天然免疫

Ⅰ型干扰素和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在天然免疫中起重要作用。2.病毒的适应性免疫抗病毒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通过抗体阻止病毒入侵细胞,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44(四)病毒免疫44444感染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54感染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545概述感染病三个关键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急性感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分为4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和恢复期。感染最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发热、代谢改变、感染中毒症状、皮疹、肝脾肿大和一些特殊的症状和体征。超敏反应是引起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主要免疫病理机制。慢性感染会导致组织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46概述感染病三个关键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4646感染病的致病和传播因素感染源(病原体)

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病原体—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物总称。感染病发生的条件病原体的致病能力机体的免疫功能1、入侵部位不同病原体有其特殊的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有密切的关系。2、机体内定位规律性(病原体的组织亲和性与定位密切相关)。3、排出途径单一或多种,时间长短不一,与传染期密切相关(隔离期)是对某种感染病易感的人群整体47感染病的致病和传播因素感染源(病原体)易感人群传播途径病47

感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复发再燃后遗症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前驱期(prodromalperiod)症状明显期(periodofapparentmanifestation)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自病原体侵入至最初症状出现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特有症状体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至完全康复检疫、诊断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侵入病原体的

量毒素产生与播

散所需的时间伤口的位置48感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复发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per48复发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繁殖,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再燃

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后遗症

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49复发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繁殖,49发热感染性/非感染性代谢改变感染中毒症状皮疹

外疹/内疹或粘膜疹

注意:时间、分布、次序、形态肝脾肿大特殊的症状与体征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症高热、寒战、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心慌憋气、腹痛、全身酸痛无力、烦躁、意识障碍50发热感染性/非感染性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毒血症高热、寒战、50皮疹分类:包括皮疹和粘膜疹许多传染病的特征,有些传染病就以疹来命名,如麻疹、斑疹伤寒、风疹、幼儿急疹。出疹时间: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出疹分布、次序形态:斑丘疹、出血疹、疱疹或脓疱疹、荨麻疹51皮疹5151525252535353皮疹54皮疹5454555555565656575757疱疹

疱疹是有清澈液体的小水泡,可不规则地散布在皮肤上(水痘),或呈簇状群集分布(如带状疱疹及单纯疱疹)。Herpes58疱疹

疱疹是有清澈液体的小水泡,可不规则地散布在皮肤上(水58595959

606060直接损伤(粘附或溶解破坏)毒素作用分泌细胞因子

损害靶器官免疫机制直接抑制、破坏反应过激(变态反应)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61直接损伤(粘附或溶解破坏)毒素作用分泌细胞因子损害靶器官61感染机体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原生物感染、创伤、变态反应等发生的组织细胞反应,主要指从细胞损伤开始直至细胞组织修复全过程的病理生理变化。本质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反应过程急性期蛋白免疫反应性组织损害62感染机体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原生物感染、创伤、变态反62(一)炎症反应过程炎症反应:病原体侵入机体,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同时也释放出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TNF-α、IL-2、IL-18、IL-8等细胞因子,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对局部血管产生作用,引起一系列效应。炎症反应的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由于组织部位的微循环变化而产生的。63(一)炎症反应过程炎症反应:病原体侵入机体,吞噬细胞吞噬病原63(二)急性期蛋白质感染、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机体的体液反应通常分为两个时相:即急性期反应和免疫反应。急性期反应的特征是非特异性的体液或巨噬细胞释放的防御成分的水平或功能出现显著变化。这些物质称为急性期蛋白,包括C反应蛋白、LBP、淀粉样蛋白A、结合珠蛋白、前白蛋白、纤维蛋白原、铜蓝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补体成分中的C3、C4、C9、B因子以及C1抑制物、甲胎蛋白等。迟缓应答或免疫应答的特征是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并随血液中急性期蛋白浓度恢复正常。两个应答时相密切相连,组成机体对感染防御的总和。64(二)急性期蛋白质感染、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机体的体液反应通常分64(三)免疫反应性组织损害机体的免疫反应是排除异物的重要自身防御功能,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引起疾病发生的一种病理机制。由免疫效应引起的病理改变称为免疫损伤而以免疫反应为主要表现的免疫应答形式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在感染病中,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微生物感染产生超强的免疫应答而致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65(三)免疫反应性组织损害机体的免疫反应是排除异物的重要自身防6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包括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病因所产生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基本病理变化是机体内促炎-抗炎自稳失衡所致的、伴有免疫防御功能下降的、持续不受控制的炎症反应。SIRS伴有严重感染时称之为脓毒症。66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包括感染66感染病的流行病学567感染病的流行病学56767感染病的流行病学感染病的流行过程乃感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生活条件文化水平68感染病的流行病学感染病的流行过程乃感染病在人群中68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患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水、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体液传播虫媒传播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指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69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患者传播途径空气传播人群易感性人群易69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新生人口的增加易感人群的大量流入已获得免疫的人群免疫力的降低人群一般抵抗力的降低病原体的变异或病原体种型组成的变动等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传染病流行后的病后免疫和隐性感染免疫的增多人群中人工自动免疫措施的推广免疫人群的移入人群一般抵抗力的提高病原体的变异或种型组成的变动等70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7070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地理、气象和生态等。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71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71716感染病的诊断726感染病的诊断7272感染病的诊断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者所必需。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综合分析73感染病的诊断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73详实的病史采集1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2病情发展的特点3临床资料74详实的病史采集1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2病情发展的特点3临床74

黄染

发热腹泻

出疹头痛主要症候与诊断思路发热开始时间、程度和变化规律,伴随症状如发冷、出汗,其程度如何大便次数、性状、量,伴随症状如里急后重及腹痛,既往腹泻史及其与此次发病的关系出疹的时间、部位、顺序及伴随症状有助于诊断伴有呕吐、神志改变等颅内压升高表现者应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注意发热、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大小便颜色等,既往饮酒史,家族肝炎病史也有助于诊断75黄染发热腹泻出疹头痛主要症候与诊断思路发热开始时间75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一旦出现常高度怀疑某种感染病,但不能据以确诊。如脓血便伴里急后重要考虑细菌性痢疾,尿频尿急尿痛则应考虑泌尿道感染具有确诊意义。例如麻疹,根据早期的柯氏斑,上呼吸道卡他样症状和充血性斑丘疹,临床诊断基本确立是多数感染病所共有的。如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减低等感染中毒症状特征性表现

重要临床表现

一般性表现临床表现76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一旦出现常高度怀疑某种感染病,但不能据以确76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生活习惯预防接种史既往病史集体发病史家族史流行病学资料77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流行病学资料7777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

患者特性

地区性

有些感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如流感、细菌性痢疾等。另一些则有严格的地区性,如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3个省、市、自治区,与中间宿主钉螺的存在有关肠道感染病主要在夏秋季流行,呼吸道感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虫媒传染病在夏季高发。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季节为11月至次年4月各种感染病好发人群的分布与性别、年龄、职业等有关。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多见于儿童。血吸虫病多见于农民、渔民78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患者特性地区性有些感染病呈世界性分布78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79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79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生化检查

尿常规

粪常规

80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尿常规粪常规80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大部分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唯伤寒减少,布鲁司菌病常减少或正常。多数病毒性疾病白细胞数总数减少或正常、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但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总数增高。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虫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如疟疾。蠕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伤寒——嗜酸性粒细胞减少81一般实验室检查8181(2)尿常规

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内有蛋白、白细胞、红细胞、且前者尿内有膜状物。黄疸型肝炎尿胆红素阳性。82(2)尿常规8282(3)粪常规

菌痢、肠阿米巴病,呈粘脓血便和果酱样便;细菌性肠道感染多呈水样便或血水样便或混有脓及粘液。病毒性肠道感染多为水样便或混有粘液。(4)生化检查

初步判定感染主要累及的器官及损伤程度,评价病原体及产物对机体的影响。83(3)粪常规

8383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标本的采集标本的送检Text直接显微镜检查病原体分离与培养Text84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标本的采集标本的送检Text直接显微镜检84标本的保存与运送尽快送检冷藏运送化验单填写采集标本时注意事项无菌操作;病程阶段;应用抗病原体药物之前;采集、送检标本注意事项采集部位85标本的保存与运送尽快送检冷藏运送化验单填写采集标本时注意事项85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标本的采集标本的送检Text直接显微镜检查

病原体分离与培养

Text直接镜检:粪便的原虫和寄生虫,阴道分泌物检测,尿液的细菌和脓细胞检测。涂片染色镜检:革兰染色可区分阳性或阴性细菌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显示培养基86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标本的采集标本的送检Text直接显微镜检86实验室检查放射免疫测定沉淀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中和试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免疫学检查ELISA试验凝集试验

蛋白印迹法87实验室检查放射免疫测定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特异性87

基因扩增分子生物学技术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实验室检查88基因扩增分子生物学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实验88特殊检查影像检查

内镜检查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实验室检查89特殊检查影像检查内镜检查活体组织实验室检查8989感染病的治疗790感染病的治疗79090首要措施治疗原则病原治疗综合治疗

治疗、护理与预防并重病原治疗与对症治疗并重感染病的治疗91首要措施治疗原则病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护理与预防并重感染91机体、病原体、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机体抗菌药物病原体抗病能力致病作用体内过程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抗菌作用耐药性92机体、病原体、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机体抗菌药物病原体抗病能力致92感染病的治疗一般治疗心理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治疗支持治疗治疗方法

中医中药康复治疗93感染病的治疗一般治疗心理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治疗支持治疗93良好的基础护理,特别对于危重症患者,是防止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不可缺少的手段应根据病原体和感染途径的不同制订相应消毒隔离措施保证热量供给、补充营养素,增加抗病能力。根据病情可给流质、半流质、普食等。有些疾病需要特殊饮食消毒隔离

护理饮食

一般治疗94良好的基础护理,特别对于危重症患者,是防止并发症,降低病死率94病原治疗血清免疫制剂

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

抗寄生虫药

常用药物:抗生素、化学制剂和血清免疫制剂等。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化学制剂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多粘菌素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抑制核酸代谢:萘啶酸抗叶酸代谢:氨甲蝶呤氮唑类:咪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多烯类:两性霉素B烯丙胺类:特比萘芬嘧啶类:氟胞嘧啶95病原治疗血清免疫制剂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抗寄生95对症治疗具有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而且通过调整患者各系统的功能,达到减少机体消耗,保护重要器官使损伤减低至最低限度的目的。降温脱水镇静强心解痉利尿减轻毒血症扩容96对症治疗具有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而且通过调整患者各系统的功能96支持治疗

基础支持

根据各种感染病的不同阶段采取合理的饮食,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输注新鲜血浆、凝血因子等,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功能营养支持

最大限度的保证机体的能量需求以及细胞代谢所需的物质。维持组织、器官的结构及功能器官支持

重症感染可导致MODS,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衰、肝衰、凝血功能紊乱、急性呼吸衰竭及脑损伤等。器官支持治疗目的在于提供暂时的功能替代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97支持治疗基础支持根据各种感染病的不同阶段采取合理的饮食97免疫治疗干扰素

胸腺素类免疫球蛋白

免疫抑制剂

是一组具有特殊功能的糖蛋白。能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复制一类多肽和蛋白质激素的总称。主要作用是促进前T细胞分化,成熟并执行抗感染、抗肿瘤等免疫功能由脾、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内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作为一种被动免疫疗法,通常用于严重病毒或细菌感染的治疗。免疫抑制药物可抑制炎症反应的强度,减轻反应症状。临床应用较多的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应掌握其适应证和疗程,注意与抗菌药物合用,以免感染扩散98免疫治疗干扰素胸腺素类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是一组具有98其他治疗

1心理治疗心理障碍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并致病。应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机体更快康复。

2中医中药对病原体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且有解热镇痛、减轻病理损害、调整免疫功能、改善血液运行、清除毒素等方面的综合性作用。3康复治疗某些感染病,如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可引起后遗症,需要采取针灸治疗、理疗、高压氧等康复治疗,以促进机体恢复。99其他治疗1心理治疗2中医中药3康复治疗99998感染病的预防1008感染病的预防100100感染病的预防策略策略加强国际合作建立预防保健网络树立预防观念依靠法制管理101感染病的预防策略策略加强国建立预树立预依靠法101101感染病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

-疫情报告制度

-有感染性的患者隔离和治疗

-接触者检疫和预防

-对动物源性传染病隔离或消灭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卫生习惯

-对污染物品进行彻底消毒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预防接种102感染病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102102管理传染源传染病的分类管理法定传染病分3类共39种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乙类:26种严格管理丙类:11种监测管理103管理传染源传染病的分类管理103103传染病报告时限甲类:城镇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乙类:城镇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丙类:24小时内乙类中感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104传染病报告时限甲类:城镇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104104切断传播途径消毒:预防性消毒:饮水消毒、空气消毒、

乳品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消毒方法: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105切断传播途径消毒:105105保护易感人群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改善营养、锻练身体和提高生活水平。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通过预防接种106保护易感人群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106106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的种类人工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合成肽疫苗、结合疫苗、核酸疫苗人工被动免疫: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如注射抗毒

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滴度免疫

球蛋白被动主动免疫107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的种类107107预防接种的反应、处理及禁忌一般反应:局部炎症反应、全身反应异常反应:局部化脓、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急性精神反应、其他预防接种事故接种的禁忌证:发热患者、各种感染病患者及恢复期患者;各种器质性疾病患者;有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母亲;年老及过度体弱者108预防接种的反应、处理及禁忌一般反应:局部炎症反应、全身反应1108ThankYou!109ThankYou!109109感染病学总论感染病学总论1102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内容3感染病的宿主应答4感染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感染病的流行病学6感染病的诊断1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7感染病的治疗8感染病的预防1112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内容3感染病的宿主应答4感染病的病111总论大纲熟悉传染病、感染病及新发感染病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感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了解感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112总论大纲熟悉传染病、感染病及新发感染病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112第一节

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重点讲解传染病、感染病、新发传染病的概念。第四节

感染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重点讲解感染病的致病和传播因素、感染病发展的阶段性、感染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感染病组织损伤的机制。第五节

感染病的流行病学重点讲解感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113第一节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4113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1114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15114感染病的定义感染病指能在正常或非正常人群中流行的疾病,包括可传播和非传播疾病,通常系各种致病的或条件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病应包括一切感染因子即寄生物所致疾病,其中一部分具有传染性;传染病属于感染病,是感染因子即寄生物所致疾病,同时具有传染性。感染病学研究病原性生物引起人类疾病的科学。115感染病的定义感染病指能在正常或非正常人群中流行的疾病,包括115根据传播特点体表呼吸道消化道血液虫媒感染病116根据传播特点体表呼吸道消化道血液虫媒感染病7116感染病学与其它学科存在密切有机联系

感染病学基础学科其它临床学科

流行病学117感染病学与其它学科存在密切有机联系感染病学基础学科其它临床117人类与病原的斗争的历史雅典的修昔底德,记录了2400多年前,瘟疫几乎摧毁了全雅典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5000万人死亡1566年,人们记录了疯狗所致的狂犬病1817~1923年的百年中,共发生了六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1981年出现了艾滋病,造成全球性问题2002~2003年,SARS、禽流感等118人类与病原的斗争的历史雅典的修昔底德,记录了2400多年前,118传染病防治的现实世界上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仅天花一种某些传染病只是病人数大为减少,但远未达到消灭的标准.如鼠疫、脊髓灰质炎等传统传染病还在威胁人类新的传染病则不断地涌现119传染病防治的现实世界上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仅天花一种10119新发传染病定义新发传染病定义起源1992年,美国医学协会提出新发传染病的概念:“新的、刚出现的或呈现抗药性的传染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生在过去20年中不断增加或者有迹象表明在将来其发病有增加的可能性”

120新发传染病定义新发传染病定义起源11120该定义实际包括了两类疾病:其一为新发生的传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EID),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其二为重新发生的古老传染病(re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RID),是指一些原已得到基本控制、已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但近年来因某些原因又重新流行的古老传染病。有人将二者合起来简称为新发和再发传染病(emergingandre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ERI)121该定义实际包括了两类疾病:12121新发感染病的定义指人群中新出现的感染,或过去存在但在发病率或地理分布上正在增加的感染病。122新发感染病的定义指人群中新出现的感染,或过去存在但在发病率或122新发传染病的分类新发传染病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已存在的被认定为非传染病而又被重新定义为传染病。如T细胞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等;第二类,已存在的近代才被认知的传染病,如军团病、莱姆病、丙型病毒性肝炎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等;第三类,以往不存在,新发生的传染病,如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O139等。人们也常根据习惯依据病原体特点而命名,如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新发细菌性传染病等。123新发传染病的分类新发传染病可分为三类14123新传染病的出现和老传染病的抬头大量资料表明,传染性疾病正在重新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没有幸免于难.传染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防治传染病任务十分严峻,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124新传染病的出现和老传染病的抬头大量资料表明,传染性疾病正在重124D2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125D2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16125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引起感染病的病原体:病毒、朊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及相关节肢动物等。病原学基础:包括各类病原体的结构特点、致病性、免疫性、复制或生长繁殖特点、遗传与变异、对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机制、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等。重点介绍各种病原体的结构、复制特点及主要致病机制。126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引起感染病的病原体:病毒、朊粒、细菌、真菌126病毒体积比细菌更微小专一在活细胞内寄生、无完整细胞结构、遗传物质通常仅含一种DNA或RNA以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的特殊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各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75%是由病毒引起。127病毒体积比细菌更微小18127㈠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核心、衣壳构成的核衣壳,

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部还有包膜。核心:由核蛋白支撑的病毒基因组,基因组含有开放读码框架,可编码各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衣壳:包围在核心的外面,能保护病毒核酸免遭破坏,介导病毒核酸进入细胞,同时也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包膜:是在病毒成熟过程中,核衣壳以出芽方式自宿主细胞内向外释放时获得的宿主细胞膜成分。128㈠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核心、衣壳构成的核衣壳,核心:由核128㈡病毒的分类主要根据遗传特点,尤其是核酸的类型及其转录方式、衣壳蛋白的结构特征和对称性、是否具有包膜等对病毒进行分类。按基因组核酸类型对病毒进行分类:DNA病毒: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RNA病毒:正单链RNA病毒(基因组RNA能够直接指导病毒蛋白合成)负单链RNA病毒(基因组RNA不能直接指导病毒蛋白合成)双链RNA病毒(在人类仅呼肠病毒科病毒为双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为正单链RNA,但不能充当信使RNA)129㈡病毒的分类主要根据遗传特点,尤其是核酸的类型及其转录方式、129㈢

病毒的复制穿入脱壳装配成熟病毒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吸附生物合成释放复制周期130㈢病毒的复制穿入脱壳装配成熟病毒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吸130dsDNA病毒生物合成dsDNA复制晚期转录和翻译早期转录和翻译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核的RNA多聚酶转录出早期mRNA,mRNA转移至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翻译出DNA多聚酶和调节蛋白等早期蛋白在解链酶的作用下,亲代dsDNA解链形成两条单链DNA,分别作为模板以半保留方式复制出子代dsDNA以大量子代病毒DNA为模板,转录出晚期mRNA,翻译出病毒结构蛋白等晚期蛋白。131dsDNA病毒生物合成dsDNA复制晚期转录和翻译早期转录和131㈣

病毒的致病性宿主免疫力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感染机体引起疾病的因素致病作用从入侵细胞开始,并最终导致组织器官损害132㈣病毒的致病性宿主免疫力病毒的病毒感染机体致病作用从入侵132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涵体形成溶细胞作用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增生和转化细胞凋亡病毒基因组

整合致病作用能够支持病毒完成正常增殖的细胞称为容纳细胞病毒对容纳细胞的致病作用133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涵体形成溶细胞作用稳定状态感染1332.病毒感染对器官或系统的致病作用致病作用病毒对免疫系统本身的损害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损害免疫病理损伤1342.病毒感染对器官或系统的致病作用致病作用病毒对免疫系统病毒134细菌单细胞原核微生物狭义的细菌概念专指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结构最典型的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其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及衰亡期等时相广义的细菌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135细菌单细胞原核微生物26135(一)典型细菌1.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各种细菌均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始核质。特殊结构(某些细菌具有):菌毛、鞭毛、荚膜、芽胞。按革兰染色的不同可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136(一)典型细菌1.细菌的结构:271362.细菌的分类细菌的分类依据:革兰染色: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弧菌和螺杆菌等)需氧情况: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嗜高二氧化碳菌是否存在芽胞:无芽胞菌、芽胞菌1372.细菌的分类细菌的分类依据:281373.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均密切相关,两者构成细菌的毒力。一般的,毒力越强,则引起感染所需的细菌数量就越小。此外,具备了一定毒力和数量,还必须有合适的入侵部位,才能最终形成感染。1383.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均密切相138侵袭力侵袭力是细菌突破宿主免疫防御机制,在宿主体内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主要有:①黏附因子,包括菌毛或非菌毛黏附素,为细菌定植所必需;②荚膜与微荚膜,可干扰补体的调理,抵抗吞噬;③侵袭性酶,包括凝固酶、透明质酸酶、IgA水解酶、过氧化氢酶等,能协助病原菌扩散和抗吞噬;④微菌落(microcolony)及细菌生物膜(biofilm),是毒力较弱的机会性致病菌引起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139侵袭力侵袭力是细菌突破宿主免疫防御机制,在宿主体内定居、生长139特性外毒素内毒素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释放方式分泌细胞壁破坏后释放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热稳定性不稳定(除外金葡萄肠毒素等少数种类)稳定(耐受100℃1小时)编码基因质粒或噬菌体细菌染色体毒性剂量高(致死量约1µg)低(致死量约数百µg)临床表现不同外毒素有所不同发热、休克(不同细菌的内毒素基本相似典型疾病破伤风、肉毒中毒、白喉、百日咳、金葡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aphyTSS)、猩红热、某些食物中毒、伪膜性肠炎、霍乱、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腹泻、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肠炎及伴发的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伤寒、革兰阴性菌脓毒症、内毒素性休克、输液反应、某些食物中毒等作用机制随外毒素的不同而有不同刺激单核-吞噬细胞,诱生TNF-α等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抗原性强,可诱导产生高效价抗毒素弱,诱生的抗体无保护性疫苗制作可制成类毒素,用于疫苗接种不能制成类毒素,无疫苗可用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特性与比较毒素140特性外毒素内毒素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140(二)其他广义细菌支原体—支原体肺炎立克次体—恙虫病、斑疹伤寒衣原体—沙眼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莱姆病放线菌141(二)其他广义细菌支原体—支原体肺炎32141真菌真菌是一类有细胞壁和典型细胞核结构、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从临床角度分类:表皮、角层和皮下真菌---手足癣、花斑癣全身性真菌---地方流行真菌之一免疫虚损相关真菌---白假丝酵母菌、曲霉、新型隐球菌。142真菌真菌是一类有细胞壁和典型细胞核结构、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142

医学原虫孢子虫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纤毛虫143医学原虫孢子虫34143感染病的宿主应答3144感染病的宿主应答335144感染病的宿主应答病原体的致病性与其侵袭免疫效应系统密切相关机体针对不同的病原体产生特定的免疫应答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是控制病原体的两个方面感染病免疫应答

的一般特征特异性免疫应答在控制病原体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145感染病的宿主应答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天然免疫与145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免疫应答天然屏障天然免疫细胞相关免疫分子的作用识别抗原

活化增殖阶段

效应阶段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适应性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异性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故亦称特异性免疫。特点:特异性、多样性、耐受性、记忆性146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天然免疫免疫应答天然天然免相关识别抗原146宿主因素在感染免疫中的作用(一)正常菌群(二)解剖及生理因素(三)营养及代谢状态(四)年龄(五)急性期反应(六)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七)器官独特的免疫特性147宿主因素在感染免疫中的作用(一)正常菌群38147不同病原体的免疫应答(一)胞外菌免疫可以在宿主细胞外生存,如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及机体体腔内。胞外菌致病机制:引起局部化脓性炎症导致组织的病变;部分包外菌能产生外毒素、内毒素、和侵袭性胞外酶等引起病变。1.胞外菌的天然免疫:

应答中最重要的是补体的激活、吞噬作用及炎症反应。2.胞外菌的适应性免疫

体液免疫是胞外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保护机制,可阻止进一步感染、消除病菌和中和毒素。宿主针对病原菌的抗原产生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148不同病原体的免疫应答(一)胞外菌免疫39148(二)胞内菌免疫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有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胞内菌免疫应答中特异性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致病过程中胞内菌也有存在于胞外的阶段,抗体也可能起到辅助作用。149(二)胞内菌免疫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对人149(二)胞内菌免疫1.胞内菌的天然免疫

胞内菌的天然免疫应答主要由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介导。但是致病性的胞内菌可以抵抗吞噬细胞的破坏。

自然杀伤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之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然免疫阶段可以暂时有效控制病原菌,但不能根除病原菌,根除病原菌有赖于适应性免疫。150(二)胞内菌免疫1.胞内菌的天然免疫41150(二)胞内菌免疫2.胞内菌的适应性免疫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胞内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保护机制。个体间不同T细胞免疫决定了疾病的进展和临床结局。151(二)胞内菌免疫2.胞内菌的适应性免疫42151(三)真菌免疫真菌感染常见于机会性感染,如HIV感染、化疗、移植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1.真菌的天然免疫

天然免疫阶段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介导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2.真菌的适应性免疫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抗真菌免疫应答的主要机制。152(三)真菌免疫43152(四)病毒免疫1.病毒的天然免疫

Ⅰ型干扰素和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在天然免疫中起重要作用。2.病毒的适应性免疫抗病毒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通过抗体阻止病毒入侵细胞,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153(四)病毒免疫441534感染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544感染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5154概述感染病三个关键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急性感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分为4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和恢复期。感染最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发热、代谢改变、感染中毒症状、皮疹、肝脾肿大和一些特殊的症状和体征。超敏反应是引起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主要免疫病理机制。慢性感染会导致组织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155概述感染病三个关键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46155感染病的致病和传播因素感染源(病原体)

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病原体—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物总称。感染病发生的条件病原体的致病能力机体的免疫功能1、入侵部位不同病原体有其特殊的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有密切的关系。2、机体内定位规律性(病原体的组织亲和性与定位密切相关)。3、排出途径单一或多种,时间长短不一,与传染期密切相关(隔离期)是对某种感染病易感的人群整体156感染病的致病和传播因素感染源(病原体)易感人群传播途径病156

感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复发再燃后遗症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前驱期(prodromalperiod)症状明显期(periodofapparentmanifestation)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自病原体侵入至最初症状出现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特有症状体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至完全康复检疫、诊断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侵入病原体的

量毒素产生与播

散所需的时间伤口的位置157感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复发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per157复发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繁殖,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再燃

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后遗症

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158复发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繁殖,158发热感染性/非感染性代谢改变感染中毒症状皮疹

外疹/内疹或粘膜疹

注意:时间、分布、次序、形态肝脾肿大特殊的症状与体征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症高热、寒战、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心慌憋气、腹痛、全身酸痛无力、烦躁、意识障碍159发热感染性/非感染性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毒血症高热、寒战、159皮疹分类:包括皮疹和粘膜疹许多传染病的特征,有些传染病就以疹来命名,如麻疹、斑疹伤寒、风疹、幼儿急疹。出疹时间: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出疹分布、次序形态:斑丘疹、出血疹、疱疹或脓疱疹、荨麻疹160皮疹511601615216116253162皮疹163皮疹54163164551641655616516657166疱疹

疱疹是有清澈液体的小水泡,可不规则地散布在皮肤上(水痘),或呈簇状群集分布(如带状疱疹及单纯疱疹)。Herpes167疱疹

疱疹是有清澈液体的小水泡,可不规则地散布在皮肤上(水16716859168

16960169直接损伤(粘附或溶解破坏)毒素作用分泌细胞因子

损害靶器官免疫机制直接抑制、破坏反应过激(变态反应)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170直接损伤(粘附或溶解破坏)毒素作用分泌细胞因子损害靶器官170感染机体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原生物感染、创伤、变态反应等发生的组织细胞反应,主要指从细胞损伤开始直至细胞组织修复全过程的病理生理变化。本质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反应过程急性期蛋白免疫反应性组织损害171感染机体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原生物感染、创伤、变态反171(一)炎症反应过程炎症反应:病原体侵入机体,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同时也释放出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TNF-α、IL-2、IL-18、IL-8等细胞因子,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对局部血管产生作用,引起一系列效应。炎症反应的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由于组织部位的微循环变化而产生的。172(一)炎症反应过程炎症反应:病原体侵入机体,吞噬细胞吞噬病原172(二)急性期蛋白质感染、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机体的体液反应通常分为两个时相:即急性期反应和免疫反应。急性期反应的特征是非特异性的体液或巨噬细胞释放的防御成分的水平或功能出现显著变化。这些物质称为急性期蛋白,包括C反应蛋白、LBP、淀粉样蛋白A、结合珠蛋白、前白蛋白、纤维蛋白原、铜蓝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补体成分中的C3、C4、C9、B因子以及C1抑制物、甲胎蛋白等。迟缓应答或免疫应答的特征是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并随血液中急性期蛋白浓度恢复正常。两个应答时相密切相连,组成机体对感染防御的总和。173(二)急性期蛋白质感染、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机体的体液反应通常分173(三)免疫反应性组织损害机体的免疫反应是排除异物的重要自身防御功能,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引起疾病发生的一种病理机制。由免疫效应引起的病理改变称为免疫损伤而以免疫反应为主要表现的免疫应答形式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在感染病中,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微生物感染产生超强的免疫应答而致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174(三)免疫反应性组织损害机体的免疫反应是排除异物的重要自身防17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包括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病因所产生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基本病理变化是机体内促炎-抗炎自稳失衡所致的、伴有免疫防御功能下降的、持续不受控制的炎症反应。SIRS伴有严重感染时称之为脓毒症。17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包括感染175感染病的流行病学5176感染病的流行病学567176感染病的流行病学感染病的流行过程乃感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生活条件文化水平177感染病的流行病学感染病的流行过程乃感染病在人群中177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患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水、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体液传播虫媒传播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指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178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患者传播途径空气传播人群易感性人群易178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新生人口的增加易感人群的大量流入已获得免疫的人群免疫力的降低人群一般抵抗力的降低病原体的变异或病原体种型组成的变动等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传染病流行后的病后免疫和隐性感染免疫的增多人群中人工自动免疫措施的推广免疫人群的移入人群一般抵抗力的提高病原体的变异或种型组成的变动等179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70179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地理、气象和生态等。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180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711806感染病的诊断1816感染病的诊断72181感染病的诊断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者所必需。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综合分析182感染病的诊断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182详实的病史采集1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2病情发展的特点3临床资料183详实的病史采集1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2病情发展的特点3临床183

黄染

发热腹泻

出疹头痛主要症候与诊断思路发热开始时间、程度和变化规律,伴随症状如发冷、出汗,其程度如何大便次数、性状、量,伴随症状如里急后重及腹痛,既往腹泻史及其与此次发病的关系出疹的时间、部位、顺序及伴随症状有助于诊断伴有呕吐、神志改变等颅内压升高表现者应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注意发热、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大小便颜色等,既往饮酒史,家族肝炎病史也有助于诊断184黄染发热腹泻出疹头痛主要症候与诊断思路发热开始时间184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一旦出现常高度怀疑某种感染病,但不能据以确诊。如脓血便伴里急后重要考虑细菌性痢疾,尿频尿急尿痛则应考虑泌尿道感染具有确诊意义。例如麻疹,根据早期的柯氏斑,上呼吸道卡他样症状和充血性斑丘疹,临床诊断基本确立是多数感染病所共有的。如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减低等感染中毒症状特征性表现

重要临床表现

一般性表现临床表现185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一旦出现常高度怀疑某种感染病,但不能据以确185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生活习惯预防接种史既往病史集体发病史家族史流行病学资料186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流行病学资料77186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

患者特性

地区性

有些感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如流感、细菌性痢疾等。另一些则有严格的地区性,如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3个省、市、自治区,与中间宿主钉螺的存在有关肠道感染病主要在夏秋季流行,呼吸道感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虫媒传染病在夏季高发。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季节为11月至次年4月各种感染病好发人群的分布与性别、年龄、职业等有关。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多见于儿童。血吸虫病多见于农民、渔民187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患者特性地区性有些感染病呈世界性分布187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188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188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生化检查

尿常规

粪常规

189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尿常规粪常规189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大部分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唯伤寒减少,布鲁司菌病常减少或正常。多数病毒性疾病白细胞数总数减少或正常、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但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总数增高。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虫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