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生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4讲 生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4讲 生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4讲 生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讲 生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生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与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可持续的发展?1传统自然价值观及其影响2科学技术悲观论与乐观论之争3环境伦理学的诞生4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5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对“科技理性”的认真审视。科学的价值如何才能体现?需要对“科技理性”审视些什么呢?应该把伦理、道德的观点和科学技术的观点结合起来;伦理精神适应科学时代,并用伦理之缰去约束科学技术这匹奔马。1传统自然价值观及其影响1.1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论”)一一以人类为事物中心的理论,是一种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人类中心主义表现形式:自然目的论一一最古老萌芽:“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最古老:自然目的论(亚里士多得)神学目的论:人处于优越地位基督教:“人为神而存在,万物为人而存在”。人被赋予管理、支配、利用自然的权利,相对于自然,人处于一个优越的位置。灵魂与肉体二元论:人是更高级的存在物二元论:灵魂、肉体(笛卡尔)人是一种比动物和植物更高级的存在物,人不仅具有躯体,还拥有不朽的灵魂或心灵。那种认为应同情动物的观点是错误的。理性优越论:人为自然立法理性是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正是理性使人高于其他存在物。康德:只有人才是理智世界的成员,因而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动植物没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人为自然立法”)——康德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是认识上的主客二分。主体的人对其他自然客体天然地拥有绝对价值上的优先地位。把人作为价值和权利的主体,非人类领域则从属于人。意味着人的中心地位的高扬。人类可以随意支配、统治、处置;非人类存在物不具有理性和道德自律能力,它们没有道德权利。人类中心主义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但没有看到从整体上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它忽视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忽视了人类的存在必须以自然的持续存在为前提。它只看到了自然的人化,而没有看到自然对人的异化。1.2科技万能论一一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之上1.3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全球化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供给不足一一急功近利的生产方式:陡坡耕植;围湖造田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本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大气升温展望酸雨——“空中死神”臭氧层空洞水体污染:石油危机之后便是水危机黄河兰州段再遭红水污染土壤污染“鸟儿都到哪儿去了?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有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木和沼地。”“现在一个人从胎儿未出生直到死亡,都注定要和危险的化学品接触。这个现象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卡逊‘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应用昆虫学上的这些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被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卡逊★生态过程中的自然滞后★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四大影响直接影响一一根据世界核能协会的报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后,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爆炸最终导致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为重新启动其他3个反应堆,前苏联政府动员了60万人前往清理爆炸现场。这些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辐射。环境影响一一数个国际组织有一点共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已经而且仍在对污染地区的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这起核事故中被释放的一些核物质的半衰期长达30年。从天而降的放射性微粒渗入土壤,被植物所吸收后进入食物链,最终对人类形成致癌威胁。经济影响一一联合国报告指出,目前白、乌、俄三国受核污染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处于停滞阶段,三国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用于解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遗留问题。国际切尔诺贝利事故10年大会总结报告认为,为减轻事故后果,当局在事故后疏散安置32万人,大量人员的搬迁和重新安置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心理影响一一核事故带来的另一个恶果,就是在人们心里埋下了“恐核”的种子。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事故造成的放射性危害产生恐惧,感到无助和绝望,忧虑、抑郁和各种心理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自然资源消耗、短缺土地流失和荒漠化天安门广场尘土飞扬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的漫长岁月。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全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每年约230亿吨,美国为30亿吨,前苏联为23亿吨,印度为47亿吨,而中国为50亿吨。土层变薄,生产能力不断下降。目前全球土壤流失量已经增加到每年600亿吨,已超过新突然的形成量。土壤资源流失的结果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由1975年的3200平方米,减少为2000年的1500平方米。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平均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总面积达456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4,几乎等于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土地面积的总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在500年前,地球的陆地面积有2/3为森林覆盖,总面积达76亿公顷,到1990年减到34亿公顷,覆盖着大约1/3的陆地面积。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20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这样递减下去,不到300年,森林就不存在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石器时代——物种灭绝速度为每1000年1种;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一一物种灭绝达到每1年1种。20世纪中叶——物种灭绝的速度每1天1种。现在每6个小时1种。水资源日益匮乏能源危机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表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正在使生态环境退化趋向极限,它也把人类置于危险的生存困境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紧张,迫使人们做出深刻反思。一方面导致了“科技万能论”的破灭;另一方面,出现了科学技术“悲观论”与“乐观论”之争。2科学技术悲观论与乐观论之争2.1科学技术悲观论2.1.1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是一个非正式的组织,一个关于未来研究的全球智囊组织,是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是一个“无形的学院”。其创始人:意大利工业企业经理、经济学家,奥莱里欧•佩切依。《增长的极限》1972年,美国科学家米都斯在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人类社会在使得人口和生产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也使得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呈现剧烈的增长。米都斯提出了“增长极限”的概念,以及五个变量:世界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发展;环境污染;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消耗之间的变动关系《增长的极限》指出,如果五个变量按目前水平继续下去,在未来100年将达到地球的增长极限。“除非到2000年人口和经济增长停止下来,否则社会就会超过限度而崩溃。”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反对者称提出“增长的极限”的人们是“卡珊德拉”(Cassandra),他们习惯性地描绘一些不真实的悲观的图景,“增长的极限”并不存在。反对者的观点:米都斯的研究模型简单且变量(5个)太少。静态地使用资源的“已知储量”除以每年的消费量,得出尚能供应消费的年数是错误的。即使停止经济增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不会终止,充其量只是缓解。“增长的极限”真的不存在吗?2.1.2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社会批判理论”。《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1962)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自动化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人们并没有摆脱异化之苦,相反,“现实构成了一种更高的异化阶段”。马尔库塞指出,机器表现出更大的支配作用,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而生产工具(机器)逐步独立为生产力中的一个主体因素。马尔库塞认为科技影响和控制着人的各种行为,窒息了人们要求自由的需要,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2.2科学技术乐观论(“经济发展决定论”)赫尔曼•卡恩、朱利安•西蒙、阿尔文•托夫勒等人为代表的乐观派抨击那种要求停止增长和反对增长的悲观论点,而提出了“经济发展决定论”。①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潜力,是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经济增长比环境保护更为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克服人类种种困境、解决种种经济增长难题的巨大力量;人类有利用自然资源的无限可能性。2.2.1卡恩:《未来二百年》(《今后200年》)卡恩在《未来二百年》(1976)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过渡”理论。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为期400年(1776-2176)的经济社会大过渡时期。人类最终可以依靠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消除危机。2.2.2西蒙:《没有增长的极限》西蒙在《最后的资源》(我国译为《没有极限的增长》)(1981年)一书中,把地球比喻为一个有限的“馅饼”,地球是一个“边界”可以无限扩展的“馅饼”。西蒙强调人们完全可以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来消除'困境”而走向光明。2.2.3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托夫勒《第三次浪潮》(1980年)一书中,提出人类社会至今已经历了两次浪潮(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正面临着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知识革命),这是向前大跃进的时代。科学技术乐观派认为凭借科技的应用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的效率;可以寻求到解决诸如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科技负面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人类摆脱工业文明带来的生存危机。不过,这种经济发展决定论把环境与经济严重对立起来,同样是不妥当的。2.3科技悲观论与乐观论的合理性及缺陷2.3.1悲观论合理性悲观论者表达了他们对未来忧虑的思想观点,(自然对人的异化);向人们提出警示:科技正在成为社会中的异己力量,使人性异化,道德沦丧,精神贫乏。科学技术的滥用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而导致人类发展与生存受到威胁。滥用抗生素、类固醇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缺陷将生态危机归罪于科学技术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全盘否定,则不免有失偏颇。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对技术的决定和支配。自然异化、科技异化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异化,是人本身的异化。要消除科技异化,就必须审视人本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反对科学技术并不是解决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真正出路。2.3.2乐观论合理性乐观的科学技术观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主体能动性。乐观派的观点能进一步有利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缺陷技术乐观派带有科技万能论的倾向,并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滥用。形成科学功利主义,片面追求效益的原则,导致科学技术的工具性膨胀。从悲观派与乐观派之争,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科学技术究竟扮演什么角色?这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取决于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下的人。科学技术扮演的角色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自然属性,而且还越来越取决于人的“价值观”。3环境伦理学的诞生人们在道德层面上展开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把道德对象扩展到了自然界。20世纪70年代,环境伦理学诞生了,它考察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关系,并提出了自然内在价值论、自然权利论等问题。3.1.1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歧(1)获得道德关怀的根据是什么?获得道德关怀的根据,即一个存在物必须具备哪些特征才能获得道德关怀?人类中心论认为,只有具备理性的存在物才具备获得道德关怀的资格。非人类中心论认为,一个存在物,只要他(它)具有感觉,或是一个“生命主体”,或是“大地共同体”的成员,或具有内在价值,那么,他(它)就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2)自然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人类中心论认为,自然存在物的价值是人的主观情感投射的产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或兴趣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因而其价值是主观的。非人类中心论认为,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能完全还原为人的兴趣或偏好,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它们的这种价值是客观的,而不完全是人的主观赋予。(3)人对非人类存在物是否负有直接的义务?人类中心论认为,由于只有人才具备获得道德关怀的资格,因而,人只有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所负有的保护环境的义务,只是人的一种间接义务。非人类中心论认为,人类之外的其他存在物也具备获得道德关怀的资格,因而,人对这些存在物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保护自然,既是为了人自身,也是为了自然存在物本身;人对自然存在物的义务不能还原为人对人的义务。3.1.2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1)无视人类的有限性在实践操作层面,把自然存在物仅仅当作对人有利的资源加以保护,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例如,人的知识不完备,理性有限,他根本不可能确切的知道,一个物种的毁灭或一个特定生态系统的破坏究竟会产生哪些长远的影响;有些自然存在物,现代人可能觉得毫无用处,但谁又能保证这些事物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一种新的资源呢?HolmesRolstonIII:毁坏一个物种就象撕掉以一种人类几乎不知道如何去读的语言写成的尚未被解读的书的一页。(2)混淆道德代理人与道德顾客人类中心论往往把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视为人类高于其他动物、且有权获得道德关怀的根据;但是,要在人身上找出某种所有人(包括胎儿、婴儿、白痴、精神病患者)都具有、而任何动物都不具有的特征是不可能的。像智力、自我意识等,都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为什么具有这类能力的人就有权获得道德关怀,而具有这类能力的动物就没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呢?而像道德自律、使用文字符号这类能力,动物虽然不具有,但许多人也不具有,为什么不具备这类能力的人就是“道德顾客”,而不具备这类能力的动物就被排除在道德顾客的范围之外呢?种族沙文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人类沙文主义和物种歧视主义(3)利己主义的伦理学方法人类中心论和利己主义遵循的是同一逻辑:一个行为主体(作为个体或整体)只应选择那种对他有利的规则,自利是行为主体所有行为的唯一动机。然而,如果以个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利己主义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以人类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利己主义就是合理的呢?一个人,只有当他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世界观时,他在道德上才是成熟的;对作为个人之集合的民族和人类整体,是否也应该作如是观呢?(道德总是以对自我利益的超越和对义务对象的尊重为特征。)(4)道德进步的极限说古希腊英雄奥德赛从特洛依战争归来,在一根绳子上绞死了一打女奴;这种行为并不认为是不道德的,因为女奴是一种财产。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德的进步过程同时也是道德关怀的对象不断扩大的过程。人类文明以逐步成功地实现了对“部落中心主义V“种族歧视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的超越,因而没有理由为人的道德关怀的范围划定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理性、道德自治力和自我表现意识也许是获得道德权利的充分条件,但不是获得道德关怀的必要条件。人类中心论对非人类中心论的误解人类中心论对非人类中心论的一个最大误解,就是以为后者要求给予人、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以同等的待遇。其实,非人类中心论只主张非人类存在物有权获得道德关心,并不要求毫无区别地对待人与非人类存在物。应不该应该从道德上关心非人类存在物,这是一个性质问题;应该给予多少道德关心,这是一个程度问题一一正像我们虽主张人人平等,但并不认为所有人都应获得完全相同的待遇一样。非人类中心论只主张人与非人类存在物拥有平等的道德地位(moralstanding),但并不认为二者拥有相同的道德重要性(moralsignificance)0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能够有意识地从人类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环境问题是奉行个体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的结果环境问题是人类造成的,也要有人类来解决3.2自然价值论3.2.1价值概念工具价值(外在价值)马克思:‘价值'是“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价值的含义之一:客体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即所谓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内在价值“价值”比“使用价值”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含义。“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不在于满足人们如何如何的需要,而在于具有内在的优异特性。”——张岱年价值英国哲学家摩尔:“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主体的存在,由事物的内在性质所决定的。内在性质:一事物与其他事物所不同之处。“地球上的非人类生命的良好存在本身就具有价值,这种价值是独立于有限的人类目的工具有用性之外的。”——生态学家奈斯3.2.2自然的价值自然的工具价值(使用价值)一一自然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对人的有用性。自然的内在价值指自然所具有的不以人为尺度的价值。;自然“所固有的价值,不需要以人类作为参照”(霍尔姆斯•罗尔斯顿)3.3自然权利论3.3.1含义自然权利一一(1)生命和生态系统所固有的、按照生态规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表明了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合理性:生物的各种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生存竞争使得它们再自然界中占据自己的位置——生态位。余谋昌《生态伦理学》自然权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权利所有者要求它的生存利益受到尊重;权利所有者对侵犯它们利益的行为提出挑战。3.3.2自然保护运动自然物的法律权利美国克里斯托弗•斯通,在1972年发表了《树木有法律地位吗?》,提出了自然物(树木)的法律权利的命题。他主张自然物拥有原告的资格,即自然能够对侵犯它们利益的行为提出挑战和批判。自然享有权、自然权利诉讼1986年日本律师联合会召开了“思考森林的明天一一以确立自然享有权为目标”的主题会,提出了自然享有权的问题。把人权扩展到动植物、乃至一切生物,主张人与生物是一个共同体,他们具有同等的权利。自然权利论还是否定牺牲其他生物、生命而只尊重人类生命、尊严的思维方式。★“自然权利论诉讼”成功案例(美国)“帕里拉属鸟诉夏威夷土地与资源管理局案”(1978年)由于帕里拉属鸟的栖息地急剧减少,塞拉俱乐部法律保护基金会和夏威夷奥督邦协会代表仅存的几百只帕里拉属鸟提出了一份诉状,要求停止在该鸟类的栖息地上放牧,法院受理了这个案件,以非人类存在物做为原告的诉讼,更为重要的是法院作出了帕里拉属鸟胜诉的判决,要求夏威夷土地与资源管理局在两年内完成在帕里拉属鸟栖息地放牧的禁止工作。在我国,2005年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后,北京大学教授汪劲和其他该校的学者和学生,代表松花江、代表一种鱼类及一个岛屿提起了诉讼,但没有成功。★有关“自然权利论”的争论奈斯(支持者):自然权利是在人类权利延长线的“权利概念扩大图式',即把人类拥有的权利扩大到自然中。岩崎充胤(反对者):人类及其生的尊严的理由不存在于与其他生物的比较中,而是存在于人类自身,重要的是尊重与人类及其尊严相关联的生命。北村实(反对者)指出了把“权利”概念向自然界渗透的忧虑,“对没有意识的自然物不加改变地使用人类权利,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是没有道理的”。承认所有动物的权利,那么人类生存就变得不可能。3.3.3“自然价值论”、“自然权利论”的意义(1)突破传统的人类中心论,赋予了非人类存在物作为“道德关爱对象”的“道德资格”。(2)超越了“天赋人权”的观点,把权利拥有者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整个大自然,引发解放自然的思想。3.4生态价值观3.4.1确立的合理性(1)自然界原本就是一个多样性的价值体系经济价值、生命机制、美学价值、精神价值……(2)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在科学技术,而在于支配着科学技术运用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价值观危机。(3)不应把人类技术的本质看做是统治自然的能力,而应把它看做对自然和人类之间关系的调控。(4)控制自然观念具有双重内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即对外部自然的控制:认识、利用、改造自然对内在自我的控制:对人类干预自然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控制3.4.2生态价值观含义主张以适度消费观取代过渡消费观;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生态价值观反对刻意追求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技术不仅为人造福,而且要求科学技术选择与生态环境相容。4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4.1传统经济增长观(1)各国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发展目标来构建经济发展理论;(2)没有区分“发展”(development)与“增长”(growth)两个概念;(3)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一一传统经济增长观的根本误解;(4)经济增长一一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⑸“社会发展”仅仅被视为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加;传统的发展观的误区和引发的危机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肆意掠夺和摧残自然界);没有考虑自然的成本(“怕脏不发财”);缺乏整体协调观念(注意力集中在各种经济指标上;增长和效率成了发展的唯一尺度)贵州瓮安县岗家槽村“一纸协议”良田变成“黄河”。《贵阳晚报》2008.4.9瓮安县腾发矿产公司的高山矿山及其洗矿厂租金标准为:水田每亩5000元,旱地3000元,林地和荒山1000元单纯经济增长尹社会发展★①(英)杜德利•西尔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之间不能画等号,“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增长”仅仅是物质的扩大;一个国家除非在经济增长之外,在不平等、失业和贫困方面趋于减少,否则不可能获得发展。GDP是不完善的经济状况衡量指标;“幸福指数”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指标;《不幸福的经济学》★②(法)社会学家佩鲁认为:增长、发展、进步和社会进步、社会发展是不同概念;“增长”是指社会活动规模的扩大;“发展”是指社会整体内部各种组成部分的联结、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活动能力的提高。仅有增长是不够的经济增长:到2002年为止,中国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分别是1978年的53倍和4.7倍。(1)我国自然资源损失占GDP的比重非常惊人:(经济增长以生态环境成本和后代机会为代价的)20世纪70年代初,占GDP的6%-7%70年代末直到80年代初,这一损失达GDP的30%。(2)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是3.11倍(2.36倍,1978年);上海与贵州的人均GDP差距,2002年是12.9倍(9.1倍,1979年)。胡鞍钢称之为“一个国家,四个世界”(“贵州,谁为你哭泣?”)(3)中国是世界上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国家;2001年,中国教育支出占到了GDP的3.19%(世界平均水平5.1%)。(4)中国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现在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创造出来的就业机会只有80年代的1/3。★③(英)托达罗: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社会体制重组在内的多维度的过程;★④(法)罗兰•柯兰则把“社会进步指数”作为衡量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的综合标准;“社会进步指数”包括技术、经济、政治、家庭,个人社会化、思想与哲学、宗教等六大方面。(英国的《经济学家》提出六项“民间指标”)六项“民间指标”(消费状况)新车销售量大大增加;司机需求量大增;出现置业人潮(房地产热);赴海外度假者大增;纯种狗和纯种狗主人数量同时增加;女性做隆胸手术者与女性胸围尺码俱增。非数字人性化标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GDP变轻”的指标(服务业、互联网);一个“轻,,字概括了当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点——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传统重工业减少了;用垃圾量的变动来衡量经济状况(英国约翰•凯尔曼)经济好了,什么都成垃圾;经济不好,没什么垃圾可扔。股市的裙摆理论指在经济的繁荣程度和女性的裙摆长度成正比例关系。股市投资者事业成败,可以从女性的着装情绪中得到反映。据该理论的发现者罗姆统计,1973年美国的石油危机使美国的股市每况愈下,结果1974年美国女性的裙摆要比石油危机前平均长约22厘米。4.2经济与环境协调论经济与环境协调论4.3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建立“我们不只是继承了我们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联合国环境方案》4.3.1形成发展尹物质量的增长与速度“发展”一一是指包括经济增长、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人的素质以及生态环境诸方面在内的多元的、多层次的进步过程,是整个社会体系和生态环境的全面推进。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寂静的春天》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114个国家代表参加,发表了题为《只有一个地球》的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特兰委员会)在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法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来。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共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人们通常称这个大会为“地球首脑会议”。这次大会提出了一个重要口号:“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要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被各国接受,并签署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如《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4.3.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不等于增长“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是不可取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来满足,即:必须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必须适应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需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协调共生原则(整体协调性)共同性原则(公众的广泛参与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鼓励经济增长特别贫穷的国家: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不要步工业化国家的后尘对发达国家来说:抑制消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主动帮助贫穷国家发展经济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5.中国的可持续发展5.1中国资源和环境面临严重挑战5.1.1中国的自然资源状况有明显弱点(1)人均资源量少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耕地锐减,目前人均耕地已不足1.2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资源是1/2,(铁矿、石油、天然气等支柱性矿产将短缺。)人均森林面积不足1/6,人均草地面积不足1/2。(2)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80%的能源分布在占工业产值不到10%的西北部,其中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少数几个省区,石油也主要在黑龙江、山东、河北、辽宁等省,而经济发达的南方除贵州外都严重缺乏化石燃料。水资源的分布则与之相反,81%的降水集中在占耕地面积36%的长江及其以南,而耕地面积占全国64%的黄淮海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只占19%。西北、华北地区:江河断流、冰川后退、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该不该上?作为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启动的又一项世界级工程,南水北调的主要目标是将长江水分东线、中线、西线调往严重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西线工程就是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碧江和大渡河上游建筑水坝造水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西线工程要复杂艰巨得多、影响深远得多,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计划于2010年开工。尽管西线工程现在一切都进入了“倒计时”然而,围绕其产生的争议却一直不断。(3)低劣资源比例较高。山地占国土面积的69%,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80%;矿产丰歉不均(优势矿产多半用量不大,大宗矿产又多半储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平衡,贫矿、难选矿、综合矿和中小型矿多;能源结构也有明显缺陷,目前煤炭在中国的能源中占76%左右,而石油、天然气的比例则较小。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主任陈毓川院士21日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指出,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严峻。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矿产资源需求快速增长,根据国家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一般需要用矿产资源翻一番或略多来保证。以现有可供储量静态计算对2020年目标的保证程度,45种主要矿产中仅有9种可以保证,10种基本保证,铁、锰、铜等21种矿产不能保证,钾盐、金刚石等5种矿产会出现短缺。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有限资源的代际分配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一次性筷子《环球时报》2004年4月26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掠夺”中国森林一次性筷子96%来自中国》的文章。驻日本特约记者田刚称,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同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一次性筷子占全部进口量的99%。这就是说,日本约96%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同时,在日本每位顾客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都不会被扔掉,而是有专人负责回收,然后卖给造纸厂。作为一种森林资源,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在日本成为一种非常好的生产原料,回收3双一次性筷子就可制造出1张明信片或者1张A4复印纸。日本王子造纸公司一个工厂的统计显示,该厂每年回收一次性筷子的数量高达1.2万公斤左右。日本还将不能用于生产纸张的筷子与其他材料混合加工后,制成火力发电用的燃料。问题: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