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要点2014-12.9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要点2014-12.9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要点2014-12.9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要点2014-12.9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要点2014-12.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7温馨提示:1、请先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相应处填写上班级、姓名和学号,其中答题卡上的“院系”栏中写上班级名称;在“考号”栏中填写考生学号,学号从第四位起填写并用2B铅笔填涂;在“姓名”栏写上姓名。2、试卷一(即第一、二大题)直接在试卷上作答;试卷二(即第三、四、五大题)使用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完成,请用2B铅笔填涂。未按答题卡的填涂方法和要求作答出现的问题,将由考生本人负责。3、请将试卷一撕下来,考试结束后,请分别将试卷一、答题卡和试卷二交给监考员。复习内容:绪论部分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基本形成?公开问世?)P102.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P103.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P14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6.175.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P2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P87.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P22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P29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含义(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P33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P30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P32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342.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P33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P35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实践具有客观性(或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4.实践是人的生存(存在)方式:P36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7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别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4联系的基本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P44普遍联系及其表现P44发展及其实质P46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7矛盾及其作用P47矛盾问题的精髓P5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8.度与适度原则P51量变与质变区分的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51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与阶段性部分质变。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P51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1.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形而上学的否定观)12.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P3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3.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P4214.意识能动性及其实现的根本途径P41-42第二章1.“从物到感觉到思想”与“从思想感觉到物”的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P67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及其表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

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间接经验。

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的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并用诸实践之中。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毛泽东:“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5.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一元论:真理的有用性与有用就是真理要理解真理的定义是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保持正义的因果关系。有用的与真理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有用的指所有有用的事物、过程、方法,而有用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用了就有用,不用就无用,在某些场合有用,在另外场合就无用,而真理则是正义的因果关系、法则,无论人主观是否遵从是否运用,真理亦存在,有其绝对性。真理当然是有用的,因为任何时候人们都有真理的要求。有用的不一定是正义的,这样不是夸大真理,而是往真理里面注入了“杂质”,鱼目混珠,自然是一种混淆。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第三章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史观)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亦即“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活动(劳动或实践)是理解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是人类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马克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历史看作是思想史或英雄人物的“传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英雄史观)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中精神的方面,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马克思:“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正如恩格斯说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P101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劳动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发展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社会形态: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更替、演变主要有哪些特征?(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7.作为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文化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与作为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对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社会意识形式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这些非意识形态也是社会观念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的观念结构中,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有其不同的内容和作用。这些不同的形式各有特点,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观念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就是由艺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形成的有机系统。8.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1)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列宁有关划分阶级的标准:(从经济角度:是否存在一个集团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3)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有巨大推动作用,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火车头”;(4)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两重性P123。P126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历史发展‘合力论’”)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第四章1.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P142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P145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P145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之关系:P145-146交换价值:?是价值表现形式,是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是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交换的本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财富生产与价值创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3.劳动创造财富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含义);但劳动并非创造财富的唯一条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6.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和作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总体上看,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问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8.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9.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10.剩余价值及其真正来源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尽可能多地生产(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可见,剩余价值并不是在商品买卖(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而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率及其计算方法:剩余价值生产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即m'=m/v11.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延长工作日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12.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产业资本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问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3、如何把资本划分为:P159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按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的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三种职能形式P16614.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有:资本主义把工资看作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把利润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仅是由可变资本带来,而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平均利润——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创造。)15.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资本家想方设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是如何想方设法增加剩余价值的总量的?)(1)在剩余价值的生产环节上,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增加剩余价值。(2)通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增加资本的总量,进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来增加剩余价值总量。(3)通过加快资本的循环周转,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的总量。(4)通过降低工人的相对工资,从而相应地增加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5)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上作出尽可能有利于自己的分配方式,使资本家自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16.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关系: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列强就是通过不断的原始积累来扩充自己的力量,才能进行殖民掠夺和扩张从而促进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及其实质: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危机的实质(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本质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19.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第二个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原则;第四个基本原则是人权原则。第五章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2.为什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P187垄断资本主义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方式:经济上的“参与制”;政治上的“个人联合”。4.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获得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垄断价格:?P188垄断价格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P188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主要形式P188、19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6.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7.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P194从资本形态上看有: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利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8.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新的更高级社会发展准备条件。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球化。10.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1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第一,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