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角色体验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影响_第1页
浅谈角色体验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影响_第2页
浅谈角色体验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影响_第3页
浅谈角色体验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影响_第4页
浅谈角色体验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角色体验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影响摘要角色体验,是一种在教育活动中,加入戏剧表演元素,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通过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想象、游戏、互动交流等方式方法,让儿童作为参与者和学习者,在亲历体验中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能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领悟社会角色,以达到启迪心灵、塑造健全人格目的的一种仿真性的教学活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儿童一方面作为生物体不断生长、发育、成熟,同时也作为社会个体,接受人类社会文化的熏陶,逐步学习社会规范与要求。因此,家长和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发育,更要关注儿童作为社会个体,其社会性的获得与发展。角色体验最显著的特点是儿童在活动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性,使儿童能够正确与人相处和交往,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关键词]:角色体验儿童社会性影响一、引言儿童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包括知识、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在这个时期都是处于一个启蒙的阶段,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关乎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教育”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参见《教育》:理论百度百科可见,在中国古代,“教”和“育”参见《教育》:理论百度百科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在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从内向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促进人的品德和素质的提高,让儿童学会做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同时还强调“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参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中国网/policy我们生存在一个大环境中,这个大环境包含两个组成部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所呼吸的空气、所喝的水、所吃的食物等等,无一不是靠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社会环境看似遥远,其实是我们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社会环境构成的主体是人,是我们每一个人。社会性,便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情感、认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总和。儿童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其属性还只是一个生物实体,但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儿童通过摄取食物、营养等不断地生长、发育、成熟,同时也在接受着人类社会文化的熏陶,逐渐学习所在社会的规范与要求,获得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获得与发展,是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需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儿童的教育,离不开培养儿童的社会性,或者说,教育应该从儿童的终身发展着眼,而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到儿童的社会性,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以及儿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现实生活中,父母、教师过分强调智力的快速提升,而忽视儿童社会性的培养,以至于在当今时代出现了一批智力超常但社会性发展滞后且难以适应工作、生活的天才。培养儿童的社会性更有助于儿童适应社会环境,建立健全的人格,学会如何正确与人相处和交往。角色体验,作为一种仿真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利用模仿、想象、扮演各种角色的方式方法,使儿童在亲历体验中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感知并了解外部世界,获得特定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儿童社会性的目的。二、角色体验的概念解读(一)、角色体验的概念角色体验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其理论渊源来自于教育戏剧理论。所谓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是指运用戏剧技巧从事教育的一个门类,一种方式。张生泉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张生泉主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在教师或组织者有计划地组织指导下,张生泉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张生泉主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通过表演,参与者或学习者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体验、感受、领悟到不同社会角色人物之间的差别与不同,使他们更加切身体会到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和交往,增进了彼此间的情感体验与交流,推动自身社会性的稳步形成。前文中提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应当“以人为本”。“教育戏剧”的理念所反映出的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里,我们就可以完整地给角色体验下一个概念性的定义:角色体验,是一种在教育活动中,加入戏剧表演元素,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通过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想象、游戏、互动交流等方式方法,让儿童作为参与者和学习者,在亲历体验中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能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领悟社会角色,以达到启迪心灵、塑造健全人格目的的一种仿真性的教学活动。(二)、角色体验的特点角色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灵活开放性在教师或组织者所创设的情境中,参与者在角色体验中始终处于一种较为开放自由的状态。这种开放体现在角色体验活动对于场地、人员、道具器材等并没有明确严格的要求,整个活动省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物的因素。角色体验活动,能够极大地开发利用了人的因素,最大程度上利用语言的魅力和想象的创造力营造情境,进行角色体验,使在儿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释放天性,获得成长与发展。所以说,角色体验是灵活开放的,只要需要,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角色体验活动。活动场地可以是室内,可以是室外,可以是学校,可以是家里,也可以是公共区域,任何一块空地都可以作为角色体验活动进行实际操作的场地,参与者所受到约束是最小的,同时所获得的认知、体验、感受也是最真实的,最有效果的,远远超过学生长时间地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传统教育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到古诗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角色体验的方法传递古诗的内容及思想,让课堂“活”起来。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为例,整首诗的情节简单明确,既有情景、环境、气氛描写,又有人物角色的叙述。教师在导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中的人物角色,如诗人“我”、牧童、路上的行人,甚至是老牛这一角色,教师作为旁白角色进行叙述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整个表演中,教师不需要准备任何道具或其他东西,只需要运用语言将表演规则讲解清楚,把表演中的角色分配给学生,稍加引导,鼓励学生即兴表演,便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体会诗中的所表现出的意境。2、游戏育人性游戏或者说“玩”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学习知识的一个最主要途径便是游戏,在“玩”中学习,在“玩”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同时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他人的沟通技巧、相处交往方式,学会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将自身的成长与社会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但是,在我国,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的比例大幅增加,父母长辈对于孩子的宠爱使得许多儿童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在游戏中或日常交往中,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相处。另一方面进入新时期,随着电脑、手机、掌上游戏机等电器设备的普及,儿童之间面对面的、人与人之间参与互动的游戏逐渐被冷冰冰的、人机互动的电脑游戏或手机游戏代替,儿童通过游戏获得社会性发展与提升的渠道被堵塞,不利于其以后的成长。面对这样的困境,家长与教师可以利用角色体验活动的灵活开放性特点,有目的、有意识的将儿童从冷冰冰的人机互动游戏中引导出来,通过设置情境,与儿童之间互动、游戏,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儿童基本的人际交往与相处的技巧,培养儿童的社会性,使儿童在交流互动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角色体验活动本身具有游戏性,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使儿童获得快乐体验,特别是对于学龄期儿童来说,在教学中加入角色体验,可以使严肃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课《狼和小羊》为例,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导入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狼”和“小羊”,使课文冰冷的文字立体化、真实化。表演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不同角色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气,扮演“狼”的学生要通过蛮不讲理的表情、愤怒的语气、略带夸张的动作展现出“狼”的蛮横无理、阴险、狡猾。故事中的两个人物之间有三次对话,以第一次对话为例:“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扮演“狼”的同学在说这句台词的时候声音要急促,语调要高昂,要让人感受到“狼”的盛气凌人与横加指责,动作上要体现出“指责”的感觉;而扮演“小羊”的同学则要注意将话要说得平缓些,“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的水弄脏呢?”同时还要表现出小羊小心翼翼地据理申辩的语气,“你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活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懂得文中的道理:对待像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从而起到在游戏中教育儿童,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的作用。3、全员参与性角色体验是一种群体性活动,需要所有参与者全员参与。从活动的实施方面来说,角色体验活动是将传统的“老师要学生学”模式转变为创新的“学生自己学”模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名学生的兴趣都将得到激发。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堂“歇后语编故事”的作文公开课中,让学生分组活动,自由邀请合作伙伴,以编演故事为媒介,将不同的歇后语变成一个个情景剧,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领悟歇后语的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后面的写作编故事做准备。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但当活动正式开始之后,教师的“组织者”身份会逐渐弱化,于永正老师在和学生合作表演的由“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这句歇后语衍生出来故事情景剧中,扮演的是“老母鸡”的角色,这一角色虽然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人物,但同时他还需要其他角色的配合,角色体验活动才能继续下去。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活动中体现的并不是十分明显,跟所有学生一样,也只是角色体验活动中的一个角色而已。最终,包括教师在内,所有人都成为角色体验活动中的参与者,彼此之间要通过互相合作,完成活动目标。活动中,所有参与者唯一的区分便是每个人在这样的一次角色体验活动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身份,每个参与者之间都是互相平等的,彼此之间保持互相尊重。学生需要做的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全身心的参与到角色体验活动中;教师需要做的是注重引导所有参与者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相互学习、经验共享、学会合作,通过集体讨论,实现体验内容的交流与互换,使学生从自我体验与他人体验中获得成长的经验。4、培养全面性教育的任务,或者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健全完善人格,同时还要对受教育者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提升,还包括多种其他能力,如信息整合能力、模仿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全面的提升。角色体验这样一种教学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参与者的综合素质、知识和技能的获取、理解、整合、运用能力,以及各种社会交往技能。角色体验具有极强社会性,这种社会性体现在参与者会在角色体验过程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因而对于参与者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技巧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根据这种表现可以粗略地将儿童时期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学龄前期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学龄期儿童,从6、7周岁到15周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角色体验活动设置安排是不一样的,以学龄前期儿童为例,儿童经常会玩的游戏如过家家、警察抓小偷、老鹰捉小鸡等等,其实是一种简单角色体验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增强了对生活过程的了解,再现了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时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儿童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三、角色体验对儿童社会性的影响儿童社会性,简单来说是指体现在儿童身上的,反映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相处与交往的行为总和。社会性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儿童社会性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儿童,特别是认识到儿童之间的差异化不同。另一方面,对儿童社会性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培养与形成对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先生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说到:“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丁道勇等:《和优秀教师一起读杜威》(丁道勇编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教育是为了儿童更好地成长,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但是事实上,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识、有目的进行学习,主动接受教育。游戏或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体验社会,进行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丁道勇等:《和优秀教师一起读杜威》(丁道勇编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一)、对儿童社会性培养更加直接,有助于儿童积极社会行为的形成大量研究证明,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言语来进行,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巩固。中国古代就有“言传身教”的教育观念,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可见在儿童教育中,亲身实践对于儿童的成长更具有显著作用。角色体验便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它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学习,学会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培养儿童积极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根据其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积极社会行为与消极社会行为,其中前者也被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助人、分享、安慰等都是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郑淑杰:《儿童社会性发展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角色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展示正面、积极、美好的事物,郑淑杰:《儿童社会性发展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二)、对儿童社会性培养更具人性化,有助于儿童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本质是人和组织形式。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以人的存在而存在,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是基于彼此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一个最重要内容就是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只有学会很好地与他人实现有效沟通,人才能真正实现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儿童是个积极活动的个体,对于周围的环境认知需要一定的过程。儿童会通过自己一系列体验和感受去了解周围的环境,在理解环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会同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认识并理解社会概念。这中间儿童首先注意观察到的便是自己和他人的形象与行为,因此培养儿童社会性一方面是让儿童认识社会,另一方面是要让儿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学会正确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角色体验活动中,可以创造性的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儿童在情境中进行体验。这些情境,其实是现实社会的模拟与反映,让儿童化身不同的角色,投身于不同的情境之中,致力于解决情境中所创设的一系列问题和冲突,这其实是对儿童人际关系和沟通交流技巧的学习与演练,让儿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认知。同时因为角色体验的游戏性与活动性,较之枯燥而理性的说教更具人性化,也更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三)对儿童社会性培养更贴近生活,有助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积累“从前的教育只做到把现有的教材传授给儿童,就算完事。现代的教育不但要发展个人的才能,还要注意把个人才能的发展指引到有益于社会的一个方向上去。”丁道勇等:《和优秀教师一起读杜威》(丁道勇编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先生的这段话阐明了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应当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儿童社会性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课本与课堂,而是应该主动贴近生活。角色体验活动直接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活动中为儿童提供了无数的生活场景,丁道勇等:《和优秀教师一起读杜威》(丁道勇编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四、结论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儿童教育不再是某个人或某个家庭的责任,而是社会和国家需要共同肩负起的责任。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