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十三章_第1页
《心理学导论》第十三章_第2页
《心理学导论》第十三章_第3页
《心理学导论》第十三章_第4页
《心理学导论》第十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页共24页第十三章动机TOC\o"1-2"\h\z\u【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3第一节动机概述 4一、动机内涵 4二、动机的分类 5第二节需要 8一、需要概述 8二、需要的层次 9第三节生理动机 12一、饥饿动机 12二、渴动机 13三、性动机 13第四节社会性动机 15一、社会动机概述 15二、交往动机 19三、工作动机 21四、权力动机 21五、利他动机 21第五节动机理论 23一、动机本能论 23二、劳伦兹的习性理论 23三、弗洛伊德的性欲动力理论 23【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动机、需要、生理动机、社会动机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以及动机种类、需要种类、需要层次,了解动机的生理机制和需要层次理论。能够运用动机和需要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动机和需要的实际问题。【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动机和需要的定义、需要层次、动机种类、动机功能和动机的基本理论和动机的生理机制的内容、需要层次的基本内容,以及动机研究和动机和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学习重点】1.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使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动机是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动机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分析个体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以及言语表书等外部特征间接推断其内在动机。2.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个体对目标的认识,由外部条件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成为行为的动力。3.在动机与行为关系上的分析,人类动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与调节的功能。4.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了个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事物与条件的依赖性,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区别。5.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以渐进层次形式表现的,它们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是基本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发展(成长)性需要。6.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麦克里兰(D·C·McClelland)认为,成就动机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存在密切关系。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一种期望价值观,它依赖于一个人对目标的评价,以及对达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用公式表示为Ts=Ms×Ps×Is。7.交往动机又称亲和动机或亲合动机,是个体需要与人亲近的内在动力。人类的交往活动与恐惧有关,高恐惧的人比低恐惧的人更愿意合群,而高忧虑的人较低度忧虑的人倾向于不合群。8.工作动机是指激起个体积极参与某项工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的工作动机有五个要素取向,它们是追求成功取向、外在报酬取向、他人评价取向、自我决定取向和良好关系取向。其中,内在工作动机是引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最主要、最重要的激励因素。9.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力图获得、巩固和利用某种社会资源的内在需要,试图以自己的思想、意图影响或控制他人的愿望。权力动机分为两种: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10.利他动机是个体出于自觉的、有利于他人而不期望给予任何报酬或奖赏的内在动力。利他动机会导致有助于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则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助人者的行为是以有利于他人为目的的、是个体自愿的行为、助人者以自己行为本身作为结果,而不期待外界的奖赏。【关键词】动机(motivation)需要(need)心理需要(mentalneed)需要层次(needhierarchy)原始动机动机水平(motivationlevel)诱因(inducement)生理性动机(physiologicalmotive)动机冲突(motivationconflict)内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外在动机(externalmotivation)动机行为(motivationbehavior)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law)成就动机(achievementmotivation)第一节动机概述一、动机内涵(一)什么是动机1.动机的定义动机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个解释性的术语,用它来说明个体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动机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分析个体的任务选择、对活动的努力程度以及言语表述等外部行为表现来间接推断其内在动机。但是,动机与外部行为也并非一一对应。同样的动机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例如,为摆脱恐惧,有人可能会有逃跑行为,而有的人可能采取攻击方式。相反,同样的行为背后,可能蕴藏着完全不同的动机。例如,同样是学习刻苦的学生,有的是因为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的则可能是想通过所取得的成绩换取一份好的工作岗位。2.动机产生的条件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体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推动他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个体活动与行为的动机。如果说,人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的话,那么,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动机和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当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并具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存在时,就引起动机。可以说,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引起。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它们经常诱发动机,所以被称为诱因。诱因是驱使个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在条件,是引起动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凡是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称为负诱因。例如,对于酷热来说,凉风是正诱因,日晒是负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当个体的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程度并有诱因存在时,就产生了动机。例如,人有交际的需要,若没有一定的社交条件,缺乏交往的具体对象,这种需要就无法转化为动机。人只有在群体中活动,才会产生交往动机,并进行社交行为。由此可见,需要和诱因的相互作用是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即好比一个“推”(需要),一个“拉”(诱因)。“推”强调动机中个体的内部力量,即需要的作用。“拉”强调动机中的外部环境,即诱因的作用。一般认为,有些动机形成时需要的作用强些,有些动机形成时诱因的作用要强些。(二)动机的功能动机的功能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1.激发功能动机具有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或行为的功能。人类的各种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没有动机就没有活动与行为。2.指向功能如果说动机的激发功能如同导火索,那么,动机的指向功能就好比指南针,它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并使个体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3.维持与调节功能当动机激发并指引个体从事某种活动后,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活动的维持和调节作用是不同的。高尚的动机比低级的动机更具有激励作用,动机强比动机弱也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二、动机的分类人类的动机非常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动机进行分类。这些分类可以对动机的本质与特性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动机动机生理动机社会动机意识动机潜意识动机主导动机辅助动机长远的概括动机暂时的具体动机高尚动机低级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一)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动机又叫生物动机或原发性动机,它起源于生理性需要,是有机体为满足食物、水分、空气、性、回避危害等生物需要而产生的活动推动力,是一种较低级的动机。人的饥饿、干渴、性、休息、解除疼痛等,都是与生物性需要相联系的激起状态。生理性动机推动人的积极活动,以满足其生理需要。社会动机又称心理动机或习得动机,是维持与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力。社会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是一种高级动机,它推动着人的行为活动,主要有五种心理动机。成就动机、交往或亲和和动机、权利动机、利他动机和侵犯动机,它们都起源于各自相应的社会需要,都是心理性动机。社会动机具有清晰性、更替性和实践性特性,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因此,社会动机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正是在社会动机的推动下,个体在完成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过程中不,逐渐成为社会性个体。(二)长远的、概括动机和暂时的、具体动机根据动机影响的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的长短,将动机分为长远的、概括动机和暂时的、具体动机。长远的、概括动机来自个体对行为意义的深刻认识,持续作用时间长,比较稳定,影响范围比较广泛。暂时的、具体动机由个体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持续作用时间短,经常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不太稳定。例如,学生是为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能够学有专长为社会做贡献,这种动机是一种长远的、概括动机。相反,如果学习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以期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或家长的奖励,这种动机就是一种暂时的、具体动机。虽然暂时的、具体动机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干扰,但它与个体活动联系比较紧密和直接,因此,仍不失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有效动力之一。(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可以把动机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上看,高尚动机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动机;低级动机是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动机。从民族的、国家利益出发的动机是高尚的;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动机是低级的动机。高尚动机能持久地调动人的行为的积极性,促使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低级动机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最终会被社会所不齿。(四)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主导动机是指在一段时期或一种活动中,个体总有一种或一些动机处于主导地位并起决定作用。辅助动机是其他动机处于从属地位,起加强主导动机以及坚持主导动机所指引方向的作用。个体的行为活动为这两种动机所激励,由动机的总和所支配。当辅助动机与主导动机的关系比较一致时,活动动力就会得到加强;如果两者彼此冲突,活动动力就会减弱。(五)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根据动机的意识性,可以把动机分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意识动机是指行为者知道促使自己行为活动的原因,以及能够满足其需要的目标的动机。潜意识动机是指个体虽然具有明确的行为活动,但不知道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动机。潜意识动机虽然没有被个体意识到行为原因,但却会影响个体的活动,像定势、习惯、情绪波动等活动中都含有其成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当人需要分析自己某种活动行为的原因时,潜意识动机会作为意识动机呈现出来;相反,当人的某种兴趣或理想比较稳定巩固时,潜意识动机又会以习惯或定势等形式蕴藏在个体的行为活动之中。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体行为的动机系统,其中意识动机起主导作用,潜意识动机比较独特,但其作用不容忽视。(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过程中需要和诱因作用的权重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因对活动或工作过程感到满足而加强其继续该种活动或工作的内在动力。内在动机是在没有任何外部奖赏的情况下产生,而是从活动或工作本身产生的。兴趣、好奇心、自尊心、上进心、责任感、自我实现等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推动个体进行学习、工作的内在动机。因此,内在动机的获得,要求活动或工作、学习本身具有挑战性、新颖性和多样性,不仅能够使个体从中学到新东西,而且还能发挥其创造力,保持持久的积极性。外在动机是指影响或控制个体行为的外在因素或力量。外在动机不是在对行为活动或工作本身的满足中产生的,而是由行为活动或工作中所获得的奖赏,例如工资、奖金、福利等条件所引起。例如,公司职员为了获得高薪而努力工作,显然其勤奋工作,并非出自对工作本身的兴趣。第二节需要一、需要概述(一)什么是需要需要需要需要是指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事物与条件的依赖性,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个体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一旦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即意味着个体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这时个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即产生新的需要。当个体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乏的事物视为必需的东西。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成员,个体为了生存与发展,必定对外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需求。需要是个体行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各种活动,从衣食住行、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产生和推动的。需要激发人朝着一定的方向去行动,促使人追求某些对象,以求得自身需要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同时,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于是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样,需要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需要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对相关事物进行观察与思考,需要调节与控制着个体认识过程的基本倾向。例如,个体对某客观事物的满足,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绪情感。因此,人对某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是以个体内在的需要为中介的。(二)需要的种类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因此,在以某个维度考察人的需要时,应注意各种需要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需要需要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相关的需要。例如,对饮食、水、空气、休息、排泄和性的需要。这些需要又称为生物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动物也有这类需要,但是,人的生理需要具有社会性,与动物的生理性需要具有本质区别。人的需要相对于动物来说具有主观能动性,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生理需要会不断提高。

社会需要指由社会生活引起并受社会制约的高级需要。例如,劳动、交往、成就、奉献的需要等。社会需要区别于生理需要,表现为这样或那样的社会要求。当个体认识到这些社会要求对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性时,就有可能转化为个人的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需要是个体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些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社会需要种类,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都与个体的生活息息相关。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对衣、食、住、行等有关物品的需要,以及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等的需要。物质需要是一种反映人的行为活动对于物质产品依赖的心理状态。因此,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需要,也包括社会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个体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要、对科学文化艺术的需要、对审美与道德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和创造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既是人的精神需要,又是社会需要。二、需要的层次(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对人的需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人类需要五层次理论。他认为,个体具有复杂的多层次需要组合,基本的具体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这五层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还将七层次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又称为匮乏性需要。是个体不可或缺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的需求。这类需要既与人的本能、健康状况相联系,也与一个人的社会要求有关。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又称为衍生需求,是个体自身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求,它不受本能的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念左右,以发挥自我激励的潜能,当这些需要达到满足时会使人产生愉悦的快乐。包括了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基本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是按个体的生存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大小呈梯状排列,各种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即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而产生某些需求,当这些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得到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说,某些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其强度就会减弱,个体就会寻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已经满足的需求就不再是个体行为活动的激励因素,会有另一种较高需要取而代之。但是,成长需要是由个体自身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求,不存在严格的高低层级关系,其特点是不会随着某钟需要的满足而减弱,反而因获得满足而不断增强,而且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途径,要远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途径。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发展演进过程呈波浪式进行,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到另一级,高层次需要的出现是建立在低层次需要相对满足的基础上的,但是,并非要等到低层次需要完全得到满足才会出现,较低一层的需要高峰过后,较高一层的需要就产生优势作用。马斯洛认为,各层次需要的产生与个体发育发展紧密相连。在婴儿期,生理需要占据其行为活动的主导地位,随后会产生安全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在青少年和青年初期开始占优势,,并日益强烈与迫切。到青年中、晚期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占主导地位,并能够把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使自己的行为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具有社会意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发展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发展性需要缺失性需要(二)需要层次的具体内容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存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空气和性。这些是个体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在人类各种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最为迫切的要求,必须首先给予满足。在这些基本需要中,获得充足的食物和洁净的水,要比其他诸如获得同伴的尊重或艺术享受以及潜能发展等更为重要。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个体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的需求,是在生理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产生的需要,包括稳定、受到保护、远离恐惧和混乱、免除焦虑等,尤其是对纪律和秩序等的需要。当个体对未来感到不可预测,或者组织结构不稳定,以及社会秩序受到威胁的时候,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安全需要。人们所需要的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以及避免灾难等都是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体感到缺乏朋友、爱人、子女、渴望与人建立一种充满感情的关系,渴望在其群体和家庭中拥有地位的需要,如向往爱情、需要朋友、参加社团并被团体接纳。当个体已经满足了吃、喝、安全和稳定的基本需要后,许多人并没有在这些需要满足的状况下而感到幸福。为此,很快会产生对友谊和爱的需要。如果有人仍在为了安全需要或把很多精力投入在为满足基本需要中时,那么,就会感到孤独、被抛弃和痛苦。4.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重自爱和期望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认可等需求。尊重需要是在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满足后产生的需要。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自尊的需要和受到他人和群体尊重的需要。这两种需要是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并满足的,如果一个人无法满足自尊和被他人或群体的尊重,就会产生自卑、无助、失落和沮丧等情绪,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实现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并且达到个性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和谐。周围实现是一种创造性的需要。马斯洛指出:“音乐家必须去创作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如果他最终想达到自我和谐的状态,他就必须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后来,马斯洛又将自我实现细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需要包括求知、理解、探索和好奇,是人所具有的学习和发展的愿望以及探索新异事物与未知事物的愿望。审美需要表现为人们追求对称、秩序、和谐、完善的事物。+自我实现需要表现为人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马斯洛认为,人的五种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和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控制个体行为的力量。第三节生理动机一、饥饿动机(一)什么是饥饿动机饥饿是有机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不愉快机体感觉的不平衡状态。饥饿感的外在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紧张不安,甚至是一种折磨和痛苦,从而形成个体内在的心理压力,驱使个体去寻找食物。饥饿动机饥饿动机饥饿动机是指由于饥觉而促使个体发动摄食行为,补充营养物质以维持正常生命的内在动力。(二)饮食生理学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胃部收缩是引起饥饿的主要原因。说明除了胃壁的收缩外,引起饥饿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血液中血糖含量的变化与短期内饥饱感觉有关。引起饥饿的原因,除了胃部收缩以及血糖含量水平这些外周因素以外,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也起着重要作用。(三)饮食心理对于动物来说,饥饿动机和摄食行为可以从其生理机制加以理解,但对于人来说,除了生理因素以外,社会文化因素、个人生活习惯、食物的色香味等,对于个人的摄食活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二、渴动机渴动机当有机体缺水时,参与调节有机体水分的神经组织兴奋所引起的与饮水要求相联系的不平衡状态。渴动机驱使个体从事饮水活动。三、性动机性动机是人和动物比较强有力驱力之一,它的产生以性需要为基础。自然选择塑造了雄性和雌性的性行为。从社会生物学上看,生物进化压力,使得男性监护其伴侣不受其他男性吸引,并被具有生育可能的年轻女性所吸引。对女性来说,生物进化压力,使得她们选择强壮有力的、能提供稳定及有助于抚养孩子的伴侣。从这种观点来看,性动机及性行为是生物进化适应的结果。如果没有性动机,人类及其依靠性活动繁殖的动物就会灭绝。性是生理本能,同时也是心理需求。除了受到性激素的作用外,人的性动机还与来自环境的感觉刺激,尤其是与性有关的刺激信息存在密切关系。人与动物相比其本质区别,是人类性动机和性行为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不同个体对待性问题具有不同态度,这些都使人类的性行为呈现出极大的社会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性行为是由遗传决定、不经学习就具有的实施性的活动,例如,性交和生育等。自有人类以来,性行为成为使个体产生高度愉悦,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从而使社会得以延续的活动。性行为就人类而言,包括所有与性有关的行为,例如接吻、抚摸、性交、生育等。就动物而言,指雌、雄生殖器官接触的交配行为,以及雄性跟随雌性的体外授精行为。这里说的是狭义的性行为,即个体性器官成熟后,与异性交往接触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性行为受到人的情绪的影响。由于社会压力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都伴随着交感自主神经唤醒作用的增长,并且由于性唤醒受到副交感神经唤醒的调节,而副交感神经唤醒和交感神经活动是相互拮抗的。因此,这些负性情绪就会导致性动机降低。然而,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平衡作用很复杂,有时焦虑和抑郁的负性情绪却也会导致性动机的增强或性行为的产生。外界社会环境刺激信息以及学习活动对人类性动机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周围环境刺激的改变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习俗等,对性的不同态度与行为方式,都会影响人的性动机与性行为。人的性动机还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社会道德感、责任感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中生活,由性驱力所推动的人的性行为,常常是个体之间的行为,所以人类性动机与性行为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这和动物的性动机和性行为具有本质上的区别。特别是当代青年性成熟的年龄,总体上要比30年前的青年有所提前,这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性文化及性意识的开放,对个体成长发育的影响存在着密切的相关。第四节社会性动机一、社会动机概述社会动机是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力。主要有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工作动机、权力动机和利他动机。(一)什么是成就动机心理动力心理动力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成就动机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类高级的社会动机,它像强大的“发动机”,激励着个体努力向上,在期间的道路上不断获得成功。1.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观点麦克里兰通过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在追求成就或从事某项工作时为自己所设立达到成就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看作为是个体的自信心的表现,它与实际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未必都是吻合的。一个人的抱负水平的高低是与其早期生活中形成的基本人格特质、在群体中的相对地位、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和接受教育的程度等都具有紧密联系。麦克里兰认为,社会成员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社会成员成就动机高的社会,要比社会成员成就动机低的社会更具有高的生产力。他指出,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社会氛围下形成与发展的,个体成就动机与早期独立性训练有关。就团体而言,是与社会文化、民族特性、地理环境、组织风气等因素有关。2.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点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点是一种期望价值观,他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标的评价,以及对达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在阿特金森看来,与成就动机有关的目标倾向(Ts)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关系式表达为:Ts=MsTs=Ms×Ps×IsMs:追求成功的相对稳定或持久的特质,即成功动机Ps:成功的可能性,指对认知目标的期望或对达到目标的工具行为的预期Is:成功的诱因值阿特金森假定,Is和Ps是相反的关系,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期望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这两种心理倾向的相对强度在每个人身上是不同的,有的人追求成功,有的人尽量避免失败。为此,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是由两种稳定的心理倾向组成,即期望成功与害怕失败。期望成功推动着个体去寻求成就的倾向;害怕失败则推动个体去躲避失败情境的倾向。阿特金森以个体对成功的期望(motiveachieve,Ms)和对失败的回避(motivetoavoidfailure,Mf)两种倾向的冲突结果解释个体的行为,从而提出了冒险偏好模型(riskpreferencemodel)。他认为当个体处于强制性选择情境时,不管是Ms>Mf,还是Mf>Ms的个体,都会在中等难度任务上表现出最强的动机水平。但是,当个体可以自由地选择任务难度时,被试对任务难度水平的选择便相差甚远。Ms>Mf的个体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而Mf>Ms的个体宁愿选择难度很大或很小的两个极端水平。阿特金森发现,如果个体寻求成功的动机相对于回避失败的动机更强,即对成功会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同样,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对失败有更高些的主观概率估计。(二)成就动机的发展成就动机发展涉及个体成就动机发展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对于成就动机发展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心理学根据个体自律性标准和社会比较理论,将成就动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律性成就动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学龄前儿童身上。第二个阶段是社会比较的成就动机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个体已经进入学校学习,接受社会评价的机会大大增加,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形成了成就动机。第三个阶段是自律性标准和社会比较整合过程,通过比较,个体的成就标准与社会标准协调起来,这是发展很成熟的成就动机。心理学还把成就动机发展区分为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成就动机发展的认知阶段和成就动机发展的社会—环境阶段。在成就动机发展的认知阶段表现为与成就动机相关概念的变化发展,例如,能力与智力、成功与失败等;有关信息处理与整合的变化发展,例如,对他人评价的形成,对某事物某现象原因和结果的推论等。在成就动机发展的社会—环境阶段表现为环境的变化和来自社会信息的变化,以及成就行为呈现机会的变化。成就动机发展还受到父母双亲的养育态度以及对个体教养方式有关,尤其是与个体在感情方面所接受的独立训练经验密切相关。成就动机较强个体的母亲,要比成就动机较弱个体的母亲,对孩子独立行为的要求既多且高,即父母双亲对个体进行早期独立性训练,以及寄予孩子更高期望和要求,能够促进个体的成就动机发展水平。(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成就动机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成就动机高者的行为特征一般表现为对比较高难度的工作具有挑战欲望,并且会全力以赴地欲求成功。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对自己所作的决定勇于负责,具有责任心。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则毫不气馁,百折不饶,想要知道自己活动的结果,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成就动机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能力、成败经验等主体因素,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家庭教养和任务难度等客体因素都存在着联系。成就动机及其发展水平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并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意义。在不同时空条件和社会背景与文化形态下,个体的成就动机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所表现的具体特征也有所不同。例如,由于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在东方传统的集体主义社会文化中,主要表现为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在西方的个人主义社会文化中,主要表现为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与唤醒水平有关。成就动机的强弱,既取决于个体潜在的追求成功倾向性与水平,同时也取决于动机唤醒水平。麦克里兰进行了成就动机与唤醒水平的相关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快乐取向、中性和成就取向三种不同条件下,个体成就动机水平不同,其中在成就取向条件下,个体或团体会努力地追求某种目标,他们的成就动机得分最高,而在快乐条件下的得分最低,中性条件居中。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对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具有一定影响。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信息传播广泛,其成就动机水平一般比偏僻山村的个体高些。家庭和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差异。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着家庭与个体生活的文化环境,2.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与童年期所受家庭教育关系密切。父母的价值观、成就动机的水平以及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式等,都极大地影响着个体的成就动机。一般来说,父母要求子女独立自主并同时又能以身作则的话,就会极大地激发与培养个体的成就动机。既严格要求,又民主耐心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成就动机的激发极为有利。3.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教师是学生的教练和学习榜样,成就动机较强的教师,他们言论与行为表现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自我确定努力学习的程度,并期望达到学习成就。学生实际得到的成绩与期望达到的学习成就可以通过教育成就测验得到,即学生期望成就可采用心理年龄或智力商数进行评价,其公式是:AQ=EQ(教育商数)/LQ(智力商数)×100;或AQ=AA(成就年龄)/MA(心理年龄)×100。成就商数AQ的值越大,则表明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同时,教师在给学生的评语中,所使用的语言词汇是有效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与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4.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个体要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5.个体的成败经验对成就动机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个体在以往的工作或学习的成败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反映了一个人在从事活动或在解决某问题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目标或所取得成绩的高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成功经验的个体,会极大地提高自己的抱负水平,而具有失败经验的个体,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个人的抱负水平。6.个体对工作或学习难度的看法会影响成就动机。当个体认为自己当前所面临的工作或学习过难或过易时,都不会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当个体认为目前的工作或学习的难度适中,即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各占一半左右时,那么,此时的成就动机最为强烈,成就动机被激发的水平更高些。(四)成功动机的归因分析归因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分析,推论其性质或原因的过程,即个体对可能导致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多种因素的原因加以解释、推测并判断其属于什么性质的过程。归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行为者个人行为方面的原因,诸如,个人的兴趣、动机、性格、态度、能力、努力等。如果把个体行为的原因归于这些方面的话,是内部归因。一类是外界导致个体或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诸如,行为者的周围环境、对行为者有影响的其他人、运气、工作难易程度等。如果把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原因归于这些方面,称为外部归因或情情境归因。因此,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归因,主要是由他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归属于什么来决定的,即归于个人的内部原因,还是归于环境的外部作用,或者归于内部与外部两者原因内的结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y,1921-)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发展了海德的内部和外部两类归因,把个体行为的产生归因于行为者(本人)、行为的对象(人或物)、行为产生的背景或情境三种原因。这三种原因都有可能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因,但是,如果要找出行为的真正原因,还必须使用三种信息:区别性、一致性和一贯性信息。这三种信息的使用状况,决定于对于行为归因的可靠程度。个体对某特定行为判断的归因是否合理,要根据行为的区别性信息,即行为者对不同刺激对象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否存在着差别;、一致性信息,即行为者的行为反应和大多数人的行为反应是否一致;一贯性信息,即行为者对当前的刺激对象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表现是否一样来确定行为原因是这三类中的哪一类,这样就可以归因于行为者个人方面的原因,或归因于行为者知觉的对象,还是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因此,这类归因分别称为个人归因、知觉对象归因和环境归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Weiner)在《成就动机与归因理论》著作中,根据海德内部和外部归因的分类,提出了成败行为归因因素分类理论。他认为归因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事件的原因,个体对事件原因的不同解释会影响自己随后的相关行为。在个体寻求事件的原因时,会从内外源、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内外源是指行为原因是在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环境方面。稳定性是指行为原因是稳定的,还是可以变化的。控制性是指行为原因是可以控制的,还是不可以控制的。为此,他把三个维度的原因分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四个因素,并认为把个体成败行为归因于何种因素,对其以后的工作、学习及其它活动的积极性产生着要影响。他认为,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包括能力、身体特征;不稳定因素包括努力、心情;外在的稳定因素包括任务难度、无法克服的障碍;外在的不稳定因素包括运气、机遇。例如,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有成功的或失败的体验,为此常常会去寻找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败行为的归因。当把成败归结为不同行为原因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并影响其今后的行为。维纳把个体行为原因分为三个维度:即把内外源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源性的,任务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是外源性的。把稳定性分为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任务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是稳定的,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是不稳定的。把控制性分为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等原因是可受个人控制的,运气等原因则不受个人意志的控制。这样就可以把人们对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四个因素: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结合起来,组成归因三维度模式。维纳认为,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如何,会对自己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学生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因素;如果学生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以后考试不大可能预期失败,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对成败的归因并不一定是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个人的归因存在着偏差。二、交往动机(一)什么是交往动机交往动机交往动机交往动机又称亲合动机或亲和动机,指个体需要与人亲近的内在动力。比如,个体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支持与合作、友谊与爱情、承认与接纳、认同与赞赏等。这些需要使得人与人之间出现了社会行为,如结交朋友,依恋亲人、加入某群体并参加群体活动等。人类的交往动机反映了人们对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要求,说明当个体相对满足了安全感后,会出现归属感需要。欲参加社会生活就要与他人接近、合作、保持友谊关系。人际交往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具有社会属性,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只有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人的心理才能得到正常发展。个体的交往动机属于社会动机,因此,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形成的。(二)交往动机的特征每个人都有交往需要,但是,交往动机水平在不同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交往动机高的人,宁愿选择与别人待在一起而不去满足其它动机。人类的交往活动也与忧虑有关。出生次序也是影响人的合群需要的重要因素。社会交往动机在个人主义的文化环境和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中存在着明显区别。研究表明,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交往动机较强,更期望交际活动,但这种交际不具有亲密感。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亲密感强,但他们人际交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