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说课课件) 高一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说课课件) 高一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说课课件) 高一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说课课件) 高一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说课课件) 高一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史料阅读导学案和说课课件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

为何新——课标理念新、教材内容新如何新——大概念教学、主题化教学、有结构、有情境、有目标新何用——实现素养落地、强化情怀培育、彰显国家意志现实的矛盾——高一课时少,纲要内容容量大,如何在“统摄”和“分解”的教材内容整合中如何促新?可操作的层面——以精选主题材料来构建史学情境,以问题链条设置来操作探究活动,以师生互动解答来实践素养能力。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第()单元第()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旧的说课模式?新的说课模式是否不同?一、析课标,说教材:析在提炼主题,形成概念;

说在简化内容,构建逻辑。二、抓重点,破难点:抓在营造情境,设置问题;破在引发探讨,解决矛盾。三、明学情,定教法:明在了解生源,适度分层;

定在精准备课,因材施教。

六维度的教学预设共同指向学生的发展。新的说课模式?形式可新,旨归同道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1.古代文明的扩展(★扩展的原因:人类最初的文明出现在亚非欧大陆的若干地区,犹如茫茫大海中的几座孤岛,相互之间联系甚少。但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①西亚北非古国文明的扩张:由于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②古希腊文明的殖民扩张:古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他们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一、新课标解读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2.古代世界的帝国(★帝国的形成:古代文明各自的拓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赫梯、埃及新王国和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亚述都已经是统治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这些国家后来也被称为帝国。①古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它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有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大流士和薛西斯父子在位时候发动了希波战争,波斯帝国惨败告终。②亚历山大帝国和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成功灭了亡了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公元前3世纪,孔雀帝国初步把整个南亚统一起来。佛教在孔雀帝国时期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③古罗马共和国到帝国:古代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在成功解决内部矛盾后,它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形成的一些国家,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在扩张过程中,罗马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由于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影响逐渐扩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同时,边境压力也逐渐增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一、新课标解读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3.文明的交流(①古代文明经济文化交流: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欧洲和北非的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技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这里地处埃及西亚文明的交汇点,商业比较发达。为方便记录,人们发明了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这22个字母被称为“腓尼基字母”。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②丝绸之路的兴盛: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曽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一、新课标解读二、史料研读材料一

埃及人学习了入侵的喜克索斯人的青铜武器和马拉战车来武装军队,取代之前的木质武器和石制箭头。埃及领导者以南部的底比斯和北部的孟菲斯为基地,逐步将喜克索斯人驱逐出尼罗河三角洲,进而建立强大的国家——新王国(公元前1550—前1070)。

新王国的法老掌管着一个繁盛的社会。农业剩余产品养育了大约400万人口,由此为基础,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和复杂的官僚系统来管理国内的事情。譬如有一个部门负责监督宫廷和王室地产,而其他部门管理军队、国家宗教祭祀活动、财政、农业事务、地方政府以及被征服地区的行政。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公元1000年之前

新王国时期的法老是以军人的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的,驱逐喜克索斯人之后,随即走上了发展帝国的道路。此后1000年埃及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卷入近东世界的争霸斗争,先后与米坦尼、赫梯、亚述帝国争雄,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努比亚都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18、19王朝的法老致力于对外扩张、与近东诸强抗衡,最终确立了埃及作为一个军事强国的地位。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关注点:(依据材料,概括新王国时期古埃及走向帝国的原因。)(提示:驱逐了喜克索斯人,结束了第二中间期的国家分裂状况,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新王国国家富强,法老建立了复杂的官僚机构实现了有效治理;军事装备实现革新,建立了强大的军队;法老的对外扩张政策,与周边大国争雄。)情境1:古代文明的拓展(1)西亚北非古国文明的扩张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埃及新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帝国在区域性地区的扩张概况,理解这些古代文明国家扩张对区域性地区带来的影响。二、史料研读材料二

扩张的两个主要目标是南方的努比亚和东北的叙利亚、巴勒斯坦,而对前者的政府更为迅速,控制也更为严密有效。努比亚有史以来就是埃及重要的商贸基地,是埃及获取黄金、象牙、乌木、油等等的主要来源。进入帝国时代之后,将之变为附属地以得到永久的收益,成为法老们征服活动的最大推动力;加上这个时期努比亚地区居民减少,更利于埃及在此建立牢固的统治。早在图特摩斯一世时,埃及就在努比亚设立了“总督”,总督由法老直接任命、管理,由当地官员辅佐。这个固定管理机制的确立使得对该地区的统治具备更多的殖民色彩。

相比这下,对叙利亚、巴勒斯坦的统治要松散和不稳定得多。这个地区有许多各自为政的小国,彼此之间争斗不息,在政治上更是善于见风使舵,在各大强国间周旋,随时准备背叛原来的宗主国,投靠势力强大者,毫无信用、立场可言。埃及没有在这个地区设立固定的管理机构,主要是靠定期的军事政府对它们进行威慑,迫使各小国的国王以油涂顶,向埃及法老行臣服礼,应诺向埃及交纳贡品;同时又以“教化”为名,把附属国的王子带到埃及作为人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关注点:(依据材料,指出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扩张的主要目标,比较分析针对不同目标地区的治理模式和实际效果的差异。)(提示:扩张的两个主要目标是南方的努比亚和东北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努比亚有史以来是埃及重要的商贸基地和资源产地,利益丰厚,加之该地区人口稀少,易于建立牢固统治。埃及在努比亚设立法老直接任命的“总督”,并由当地官员辅佐,建立殖民色彩的固定管理机制,实现了严密有效的统治。东北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小国林立,政治上周旋于地区大国之间,见风使舵,毫无立场可言。埃及主要是军事威慑,逼迫这些小国称臣纳贡,并以“教化”为名,将附属国的王子作为人质带到埃及。相比这下,对叙利亚、巴勒斯坦的统治要松散和不稳定得多。)情境1:古代文明的拓展(1)西亚北非古国文明的扩张二、史料研读材料三

在对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进行征服的过程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是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时进行的麦吉多之战。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483年率军迎击卡叠什为首的多国联盟,围困其聚集点麦吉多达7个月之久,最终大败联盟军队,威震一时。此后,图特摩斯三世(右图)又多次率军远征,公元前1473年再次到达幼发拉底河,并立碑几年,可以说,埃及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帝国统治是图特摩斯三世奠定的。

奠定了军事大国的基础之后,埃及开始面临近东诸强的挑战,最早与埃及抗衡的大国是米丹尼。麦吉多之战后,米丹尼深感自己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霸权受到威胁,多次出兵与埃及较量,埃及法老阿蒙霍泰普二世、图特摩斯四世先后与之交锋。由于双方势均力敌,战争长期不分胜负,考虑到各自的实际利益,两国开始讲和,达成友好协议,划分了势力范围:在内陆地区,埃及的势力范围以埃及的属国卡叠什以北为界,在沿海地区,埃及的势力范围达黎巴嫩北部的阿姆鲁;而米丹尼则通过中立国乌格瑞特对沿海各地施加影响。两国的友好关系又通过“外交联姻”得以加强——图特摩斯四世娶了米丹尼公主为王后。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在古埃及帝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概括古埃及第18王朝与近东强国米丹尼争霸中的主要策略。)(提示:图特摩斯三世奠定埃及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帝国统治。主要策略是先是军事对抗,而后讲和达成友好协议,划分势力范围,并通过“外交联姻”得以加强。)情境1:古代文明的拓展(1)西亚北非古国文明的扩张材料四

与米丹尼的战火刚刚熄灭,位于今土耳其的赫梯悄悄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近东一大强国,它与埃及的关系也由开始的友好相处转为兵戎相见。图特摩斯四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时,赫梯羽翼未丰,因此埃及本着“拉弱打强”的原则与之交好。阿蒙霍特普四世即后来的埃赫那吞在位时,赫梯逐渐强大起来,但埃赫那吞沉迷于宗教改革,疏于外交事务,赫梯趁机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

年轻的法老图坦卡蒙去世后,由于没有后嗣,他的王后为避免朝臣篡夺王位,曾致书赫梯国王,请求派有个赫梯王子作自己的丈夫和埃及的法老,后来赫梯王子在去埃及的路上遇害,导致两国彻底恶化,一系列的交锋随即开始。随着埃及在军事上的势力,其附属国阿姆鲁投靠赫梯的附属国卡叠什,埃及帝国的疆界向南退缩。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关注点:(依据材料并查找相关资料,知道赫梯帝国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概况。梳理古埃及帝国和赫梯帝国外交关系的演变。)(提示:赫梯古王国的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金属冶炼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据文献记载,赫梯人最早发明炼铁技术。赫梯古王国是以哈图沙什为中心的城邦联盟。国王由贵族选举产生,王位继承须经贵族会议承认。国王将征服的土地分配给王子统治,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或被迁往他地,或留在原地成为赫梯的农业奴隶。一般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后期王位改为世袭制,王权大为加强。赫梯帝国北起黑海,东达幼发拉底河,南抵黎巴嫩山脉,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帝国。赫梯羽翼未丰时,埃及与其交好;随着实力的增强,加上埃及第18王朝后期法老疏于外交事务,赫梯乘势崛起;赫梯王子应邀到埃及继法老之位遭到政敌杀害和埃及在军事上的失利导致附属国的背叛,最终引发两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情境1:古代文明的拓展(1)西亚北非古国文明的扩张材料五

历史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右图为壁画中形象)最终解决了埃及与赫梯的争端。这个过程历时16年,其间既然有激烈的战争,也有复杂的外交活动。公元前1274年的卡叠什之战,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交锋。由于听信了赫梯方面奸细的假情报,拉美西斯二世及其军团陷入赫梯军队的包围,幸而援军及时赶到,埃及军队才得以逃脱。这次战役可以说是未决胜负,但之后两国却都吹嘘自己是胜利者。此后的一段时间,双方意识到在势均力敌的形势下,继续进行战争只能是两败俱伤,而“海上民族”的崛起又使它们都面临新的威胁;加上赫梯后来的国王是位篡位者,而应该即位的王子却被逐逃到了埃及,埃及方面有了要胁赫梯的理由。因此,公元前1259年,埃及与赫梯最终缔结了和平条约。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关注点:(依据材料,概括埃及与赫梯最终缔结和平条约的原因。)(提示:军事上对抗双方不分胜负,势均力敌下继续战争只能两败俱伤;“海上民族”的崛起构成对双方共同的威胁;赫梯王位继承的变故让埃及有了要胁赫梯的借口;双方统治者的共识最终促成和议。)情境1:古代文明的拓展(1)西亚北非古国文明的扩张补充材料1(右图为卡叠什之战的埃及壁画)

在卡叠什之战中,到底胜利属于谁,说法不一。埃及的铭文说胜利属于拉美西斯二世,赫梯的铭文则说这场战役是埃及的巨大失败。这个战役的结局,并无一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尽管在埃及神庙的墙上,绘有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的胜利浮雕,但赫梯国王穆瓦塔鲁认为自己才是胜利者,因为这次战役巩固了赫梯在叙利亚的统治。在此后几年中,双方展开了反复争夺,互有胜负,但双方都被战争拖累得疲惫不堪。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

与古代中国相似,古埃及人也习惯于将埃及想象为世界中心,他们也总以开化者自居。这在《卡叠什战役铭文》中尤为突出:每当提到黎凡特城市时,城市名字后必然会加上代表蛮荒山地的字符,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埃及的城市名称后只会出现象征城市的字符,如埃及的阿拜多斯城;每当提到亚洲人时,埃及人都会在名字后面加上代表野蛮游牧民族的飞镖字符,而埃及人的名字后却不会这样。新王国的很多法老在为自己歌功颂德时都会形式化地加上一句“我征服了亚洲人!”甚至很多法老即位之初就会仪式化地进行一次针对黎凡特的远征,以此显示他无与伦比的威力。

——摘编自徐昊、吴宇虹:《古代亚非文明的碰撞:卡叠什战役》,《光明日报》,2012年5月17日,11版设问环节:(1)依据材料中交战双方留下的历史记录,谈谈你对卡叠什之战胜负结果的理解。(提示:卡叠什之战实际上埃及和赫梯之间并无真正的胜负之分;双方统治者为了标榜自己的战功,刻意在铭文、壁画浮雕等纪念物中留下己方获胜的记录;这种战争本质上是两大奴隶制强国之间的争霸,和随后的战争一起,双方展开旷日持久的争夺,消耗了双方的国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国日后的衰亡。)

(2)依据材料,分析《卡叠什战役铭文》的史料价值。(提示:《卡叠什战役铭文》是埃及法老在战役后为了标榜个人功业而撰写的,虽然是官方对战役过程的一手文献史料,但是带有法老主观的偏向色彩,还需要结合战役所在地的考古发现和赫梯方、第三方的文献史料加以佐证。铭文对研究战役的过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代文明之间的联系”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提示:论题可拟“生产力条件限制了古代文明国家世界观的拓展”、“文明之间的碰撞不断促进古国世界视野的扩大”。论据可以列举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等文明区域,基于生产力和交通条件的限制,都把自己文明的区域当成世界的中心;随着古代文明之间碰撞与交往的增加,古代国家的世界视野也不断得到扩大。)补充材料2

公元前1259年,埃及与赫梯最终缔结了和平条约,(条约全文以象形文字被铭刻在埃及卡纳克和拉美西乌姆(底比斯)寺庙的墙壁上。它是译自原稿的副本。原稿可能是用赫梯语和当时国际通用的巴比伦楔形文字书写的,在赫梯首都哈吐沙什的档案库中发现有用巴比伦楔形文字书写的泥版复本。条约规定:双方实现永久和平,“永远不再发生敌对”,永远保持“美好的和平和美好的兄弟关系”,双方实行军事互助,共同防御任何入侵之敌,双方承诺不得接纳对方的逃亡者,并有引渡逃亡者的义务。)规定两国永久友好、互不侵犯、攻守同盟、相互引渡逃亡者等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体现平等原则的和约。之后,拉美西斯二世至少迎娶了两个赫梯公主。与赫梯长达百年的争霸战争宣告结束。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关注点:(依据材料,分析埃及与赫梯和议泥版的重要意义。)(提示:人类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体现平等原则的和约。和约虽然是在双方势均力敌下军事对抗的妥协产物,但是结束了埃及和赫梯两国百年的争霸,有利于双方实现和平友好。)补充材料3

有两项技术的创新要归功于赫梯人——轻型马拉战车和冶铁技术,这两种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赫梯人实力,并几乎影响了整个古代世界。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赫梯人将最新发明的辐条车轮安装在马拉战车上,这种轮子较之苏美尔人使用的实心木轮更为轻便,机动性更强,这种技术迅速传播开来,从罗马到中国的古代世界里,马拉战车都是军队中最精锐的一支力量。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以后,赫梯人改进了冶铁技术,能够大量制造更为廉价而有效的武器。帝国崩溃后,赫梯工匠向四处移民,把这种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赫梯人不是这两项技术的发明人,但是他们对已有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使之迅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公元1000年之前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赫梯人对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贡献。)(提示:赫梯人的轻型马拉战车和改进的冶铁技术,增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武器的威力,一定程度促进了古代帝国在军事征战中取得胜利而扩张势力范围。)综述材料

埃及从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进入阶级社会,直至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的新王国时期,历时2000年,走完了从小国寡民的诺姆国家到地域王国、直至形成帝国的漫长道路(后来古罗马发展也呈现类似轨迹)。帝国的形成是埃及统治阶级通过野蛮的战争而实现的,它既在客观上促进了东部地中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更造成极大的破坏。长期的掠夺性战争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征服战争给埃及本身带来的影响是双重性的:帝国的版图扩大了,大量财富和劳动力涌入埃及,极大地促进了埃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但战争也加速了国内的阶级分化,加深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并造成埃及和被征服地区尖锐的民族矛盾。

新王国时期,官吏已不仅仅或主要从王室家族、皇亲国戚中挑选,而更多是从整个统治阶级中挑选。这反映了新王国时期君主专制的阶级基础的扩大,也表明了埃及奴隶主阶级构成的变化,反映了埃及奴隶主阶级的壮大和成熟。这个时期形成的一个新兴奴隶主阶层——涅木虎就与对王室的供应、对军队的供应有关,他们因而成了王权的重要阶级基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是古埃及政治的基本内容,国王被赋予神性,而神性又是王权不可缺少的工具。每次征战回来,法老们都要向阿蒙神庙奉献丰厚的贡品,神庙成了“国家财富的储藏库”,由此祭司阶层的力量不断膨胀。帝国经济繁荣,军事集团开始崛起,官僚机构进一步完善,王权势力也在不断强化,这样,王权与祭司阶层的冲突不可避免。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设问环节:(1)依据材料,辩证分析古埃及帝国形成带来的影响。(提示:对外部地区而言,帝国的形成是埃及统治阶级通过野蛮的战争而实现的,它既在客观上促进了东部地中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更造成极大的破坏。长期的掠夺性战争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给埃及本身带来的影响是双重性的:帝国的版图扩大了,大量财富和劳动力涌入埃及,极大地促进了埃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但战争也加速了国内的阶级分化,加深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并造成埃及和被征服地区尖锐的民族矛盾。帝国形成过程中也推动了埃及奴隶制国家治理的成熟,形成新的统治阶层并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是统治集团内部王权与祭司阶层的矛盾也逐渐加深,成为新王国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

(2)依据材料结合中外历史史实,从材料信息中任意选定一个视角,自拟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提示:观点可拟为“战争带来破坏同时也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交流”,“帝国的建立带来阶级结构的变化”等。)材料六

国王汉谟拉比利用周围国家的衰落,使他完成两河流域的统一。这时期,青铜器有了广泛的使用,灌溉网得到扩大和改善;由于两条河泛滥周期的测定和灌溉工程复杂的计算,天文学和数学得到了发展。巴比伦的僧侣史官绞尽脑汁计算数字,探索着自然现象的神秘。他们整理和充实了古苏美尔人的各种著作。寺院学校里,奴隶主的子弟学习着制造泥版和书写的技术,他们要背诵苏美尔的语文,要做翻译练习;还要学习天文数学的初步知识,进一步探讨神学、法学、医学和音乐等专门学问。这就更加促进了巴比伦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于是巴比伦成为西亚细亚的最大商业、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衰落。

——摘编自涂厚善著:《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的积极影响。)(提示:促进了两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巴比伦成为西亚细亚的最大商业、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材料七

亚述地处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两河流域北部多山,河岸高起,定期泛滥的河水仅能波及沿河两岸的狭小地区,因此不利于灌溉。由于多山,矿产及建筑材料丰富,奶矿砂石料和木材。西部和南部适宜畜牧,河谷地带适于农耕,但土质不甚肥沃。

两河流域北部氏族制度解体较之南部要晚,大约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前2000年代初,才开始国家的形成过程。公元前16世纪,米坦尼强国在两河北部兴起,长期控制亚述。公元前1400年,米坦尼遭赫梯打击而衰落,亚述乘机摆脱米坦尼的控制,得以恢复独立。这时,王权加强,亚述已发展成为一个君主专制国家。出现了由国王任命的官吏。亚述已建立常备军,作为对外侵略和对内镇压敌对阶级的工具,农民是军队的主要来源。从公元前11世纪起,亚述遭到阿拉美亚人(居塞姆族)的侵犹,国势转衰,陷入四分五裂状态。到公元前9世纪前半期,亚述再度兴起,战胜阿拉美亚人,并击败北方强敌乌拉尔图,成为两河流城强大的军事帝国。公元前8世纪,亚述的历史进入亚述帝国时期。

——摘编自于贵信主编:《世界上古史教程》关注点:(依据材料,从地理条件分析亚述地区文明晚于两河流域南部的原因。梳理亚述帝国崛起的过程。)(提示:亚述地区地理上多山,大河泛滥影响的地区狭小,导致不利于灌溉;因为土地不甚肥沃,农耕经济发展较慢。亚述在大国控制和外敌侵扰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强大起来,通过打败强敌成为两河流域的军事帝国。)材料八

和巴比伦的衰落同时,两河流域北部的地区却有了发展。这里有着亚述人建立的国家。到了公元前十世纪,铁器开始使用,逐渐代替了青铜器;这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而且大大加强了亚述的军事威力。亚述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掠夺战争。到公元前七世纪中期,他们建立了包括古代西亚和北非文明发达地区的大帝国。

——摘编自涂厚善著:《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

公元前8至7世纪前期,是亚述国力强大,文化昌盛时期。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46一前727年)在位时,实行行政、军事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使亚述成为西亚地区最大军事强国。

在行政方面,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将原来由总督掌管的大区划分为较小的行省,任命行省长官负责治理。行省长官负责收税募兵,提供军需品,组织劳役等。同时,另任官员治理政务,直接听命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为了便于军事调遣和行政联系,在帝国境内开辟了宽广的石砌驰道,建立驿站传递消息网。

在军事方面,实行了募兵制。他建立了常备军,分为战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工兵等,其中工兵为世界军事史上之首创。军队装备由国家供应,配备有铁制盔甲、武器和战马,还备有攻城的冲城器(包有铁片的尖头大木柱)和投石机。

同时,周围的几个大国,巴比伦、赫梯、埃及已相继衰落或灭亡,亚述乘机崛起,向外扩张。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南征北讨,到亚述巴尼拔统治时期(公元前668一前627年),亚述帝国的版图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拥有全部两河流域、埃兰、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埃及北部地区。

——摘编自于贵信主编:《世界上古史教程》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亚述帝国的疆域。分析亚述帝国强盛的主要条件。)(提示: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铁器武器大大加强了亚述的军事威力;亚述在行政上加强了专制集权,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改革;利用区域大国衰落的有利国际形势乘机发动军事扩张。)材料九

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巴比伦尼亚的迦勒底贵族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同处于亚述帝国统治之下)结成同盟,于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其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

亚述帝国之所以灭亡,有很多的原因。

其一,是这个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未能满足整个帝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为这种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相反,它完全破坏了这种基础。

其二,是由于亚述帝国野蛮的征服政策,及对被征服地区的残酷剥削,激起被征服地区人民的不断起义。

其三,亚述帝国晚期,王室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

如此内外交困,四面受敌,决定了亚述帝国必然灭亡的命运。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关注点:(依据材料,分析亚述帝国的衰亡的历史教训。)(提示:亚述帝国是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的庞大帝国,在军事征服后没有促进整个帝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加强帝国内部的经济联系;残酷的剥削又激化了与被征服地区人民的矛盾;加之统治阶级内部王室矛盾的激化;最终在民众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打击下帝国走向了灭亡。)材料一

人口的增加使多山多石的希腊半岛的资源变得紧张。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希腊人开始在地中海的其他地区建立殖民地。从公元前8世界中期到前6世纪晚期,他们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400多处殖民地。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公元1000年之前

希腊城邦建立以后,便有海外殖民运动的开展,前述最早在叙利亚建商站的优卑亚岛,在公元前750年左右又向西远航,来到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皮提库萨岛建立了殖民点,组成一个最早的殖民城邦,其后不

久又在此岛对面的意大利土地上建丘米城。这些殖民活动已为近年的考古发掘证实。从此直到公元前6世纪的200多年间,希腊殖民者开疆立国多取扬帆渡海之路,在地中海区域广泛开展殖民活动。除了在东面因有东方各国存在仅于埃及、叙利亚建立少许商站外,他们在南面达到非洲利比亚至突尼斯沿岸,在西面进入意大利,伊利里亚(今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和法国南部沿岸,在北面进入色雷斯,并通过赫勒斯滂海峡而入普罗朋提斯海,又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入黑海广大地区(包括今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及高加索等地),在这些比希腊本土不知大多少倍的海岸地带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城邦。据统计,在此期间参加殖民的希腊城邦(包括殖民城邦又进行新殖民者)共有44个,在上述各地共建殖民城邦至少在139座以上。用希腊人自己的比喻说,这些新邦为数众多地分布于地中海、黑海地区,犹如雨后池塘周围此呼彼应的青蛙一样。这种海外殖民活动,其范围之广泛与影响之深远在古代是没有先例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古希腊人进行殖民活动的原因及活动的地理范围。学思之窗中是柏拉图关于古希腊人居住范围和特点的描绘。结合示意图,想一想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有什么特点。)(提示:主要原因是人口增殖带来的资源紧张;同时优越的海洋资源和航海条件也为殖民活动提供了便利。特点从殖民扩张的动力和原因看,希腊殖民扩张的原因主要是希腊本土资源贫瘠,国土面积狭小,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殖民活动,通常只是占领土地,获取生存空间和赖以生存的资源;从范围看,古代希腊的殖民扩张仅限于地中海地区,只有很少数进入黑海地区;从影响看,古希腊的殖民扩张创造了希腊“文明的繁荣”,使希腊文明扩展到了整个地中海地区,并繁荣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文化。)(2)古希腊文明的殖民扩张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古希腊人进行殖民活动的原因及活动的地理范围,认识古希腊人海外移民给本土和周边区域带来的主要影响。材料二

希腊的海外殖民不仅和古代一般的民族迁移不同,更与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有别。从过程上看,海外殖民通常是由某一城邦发起,它就称为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它就是子邦——殖民城邦。因此,这种殖民活动是城邦(母邦)为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也可说是古风时代希腊国家形成和扩散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参加殖民的是母邦公民团体的一分子,殖民后便是新邦公民团体的成员,而殖民城邦和母邦在政治经济关系上都是平等的。所有子邦都是希腊世界的新成员,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和希腊本土诸邦相类似,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区——意大利南部且有“大希腊”之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计口授田的土地制度之所以能够实行,是因为西周时人口还是相当稀少的,不用说分封在僻远地方的诸侯封地是:“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筚路蓝缕,以处草莽”,甚至是“狐狸所居,豺狼所嗥”,几乎还都是无人之区;就是在中原地区立国的旧部族和新诸侯,其采邑之内也是土旷民稀。这就是为什么在西周初年进行大分封时,除了赐以采地之外,还要把原来土地上的居民作为附庸,连带赐予。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一卷

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设问环节:(1)依据材料,对比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西周时期的殖民活动的异同。(提示:同在于二者殖民活动都带有经济目的,客观上都促进了本土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政治影响。不同在于殖民母邦和殖民子邦地位上有差异:古希腊母邦和子邦在政治经济关系上都是平等的,而西周分封制度下授封的诸侯国是臣属关系。此外从纽带上而言,古希腊殖民的母邦和子邦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联系,而西周的分封制下的殖民活动和宗法血缘是密切关联。)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殖民与拓展”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提示:论题可拟“殖民活动促进了区域文明的拓展”。论据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展开论述。)材料三

殖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是由于人口增加、耕地有限而到海外寻找土地,也有因土地兼并破产失地而到海外另谋生路;经济上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商业发展谋求原料和开辟市场,它在早期不太明显,愈到后期便愈为重要。也有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而被遣送出国或安插于外者;在遇到严重灾荒时,也有殖民海外以求渡过难关者。因此,总的说来,海外殖民是为了解决城邦内部的困难,但它是城邦有组织的活动,移民往往由母邦提供领袖、船只和所需各项生产资料,这样到殖民点后可较顺利地进行农工商业活动。于是子邦和母邦、殖民地区和希腊本土之间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希腊的商业贸易受惠良多。希腊本土可从殖民地区获得粮食及铜铁锡等原料,同时以本土所产工业品和油酒之类相互交换,双方皆获利而使希腊世界的奴隶制商品经济获得较充分的发展,这可说是海外殖民为希腊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关注点:(依据材料,概括殖民活动对希腊文明作出的贡献。)(提示:殖民活动比较好的解决了城邦人口增殖和资源短缺的矛盾,促进了子邦和母邦、殖民地区和希腊本土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共同促进了希腊文明的繁荣发展。)材料四

广泛密切的贸易联系还进一步扩大了海外市场,使希腊世界向东连接埃及、叙利亚、巴比伦等东方文明地区,更南通非洲,北出黑海,西及中欧西欧内陆,构成了一个海洋与大陆交错、东方与西方联结的前所未有的地中海最大贸易圈和经济圈,远远超过爱琴文明的规模。这个更大的活动天地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对希腊城邦的影响也是很积极的。它有助于公民集体的稳定和城邦制度的巩固,而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壮大,也加强了平民阵营的力量,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几乎和殖民运动同步发展的文化交流对希腊吸收东方文明成果大有促进,不仅使殖民兴盛的公元前7世纪在希腊史上有“东方化时期”之称,而且扩大了希腊人的眼界,丰富了他们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探索到一条通过比较分析而获得智慧的科学之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关注点:(依据材料,认识古希腊人海外移民给本土和周边区域带来的主要影响。)(提示:海外移民构建了一个连接周边文明区域,形成一个海洋与大陆交错、东方与西方联结的前所未有的地中海最大贸易圈和经济圈,而且扩大了希腊人的眼界,吸收东方文明成果,丰富了他们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探索到一条通过比较分析而获得智慧的科学之路。对古希腊而言有助于公民集体的稳定和城邦制度的巩固,也加强了平民阵营的力量,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材料一

从一开始,地理环境的位置、地质构造、土壤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就以明确可辨的形式塑造着人类活动的进程。尽管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影响似乎削弱或消除了,但实际上其影响仍在以更微妙、更间接的方式起作用。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它决定性地影响着某一环境中人群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群体性格。而环境和谋生手段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族群之间内部和外部不同的交往模式。正如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一样,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特定的文明种类。

广大平坦的荒漠、高大复杂的山系、封闭的盆地、沿海平原的湖泊、海洋,相互紧邻,一并构成伊朗高原的基本地貌。降雨量不足且在季节上高度集中,地形使得水分集中在高原的周边,其核心部分是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然而,就在这算不上优越的环境中孕育了较早的文明。

——摘编自于卫青:《波斯帝国—世界帝国史话》关注点:(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提示:地理环境虽不是决定文明形态的最根本因素,但其决定性影响着某一环境中人群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群体性格。而环境和谋生手段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族群之间内部和外部不同的交往模式。古波斯帝国的文明形态也是伊朗高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哺育的。)情境2:古代世界的帝国(1)古波斯帝国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古波斯帝国崛起的相关史实,知道其疆域范围。通过古波斯帝国巩固统治的相关举措,认识其在促进不同文明区域相互影响中的积极作用。了解希波战争的结果对交战双方历史进程的影响。补充材料

定居在东方的印欧语系印度伊朗人部落通常称为雅利安部落。因为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该词的本义是“高尚的人”或“贵族"。雅利安人的自称最早见于大流士一世的铭文,他自称是雅利安人。现在的伊朗人就是雅利安人的转译。国名“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国家。公元前三千纪中期,印度伊朗人还是一个部落共同体。他们在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公元前两千纪中期,部落共同体开始解体。一些部落南迁到了印度河流域,而另一些部落则留在伊朗高原。留在伊朗高原的称为伊朗人,南迁印度的称为印度人,从此各自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在雅利安人的迁徙过程中,有许多土著人被同化、融入到了雅利安人的部落中。伊朗人部落进入伊朗高原是一个缓慢、持续、经历了数百年的过程,但至迟到公元前―千纪初,伊朗部落已经遍布黑海北部沿岸地区、中亚和伊朗高原。

——摘编自于卫青:《波斯帝国—世界帝国史话》关注点:(依据材料,了解国民“伊朗”与雅利安人迁移的关联。)材料二

伊朗阿黑门尼德王朝代替了米底王国。由于该王朝是由波斯人建立的,所以史称波斯帝国。后来,经过几代国王的开疆拓土,波斯帝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右图为古波斯帝国疆域图)

波斯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诸多民族中脱颖而出,一跃而成为众多民族的统治者,也必然有其合理的因素。

首先,波斯民族历经苦难,在困境中奋进崛起,形成了质朴、尚武、诚实的优良传统。在不断臣服于外族统治中,波斯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美好的未来做着准备。波斯人重视教育,他们教给自己儿子的只有三件事:骑马、射箭、说老实话,国王奖励子嗣多的男性,因为人多力量大。

其次,波斯人非常重视和善于交往,善于在交往中学习其他民族的东西。只有在交往中,才能相互了解和沟通,才能发现对方的优势和长处。这种观念培养了波斯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并没有导致他们的夜郎自大。波斯人特别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

此外,波斯人还有许多良好的风俗习惯。他们集体观念很强,在祭祀时,不允许奉献牺牲的人只为自己祈祷,他应该为国王和全体波斯人祝福。他们特别讲究洁净,不许当着别人的面呕吐或是小便。如果波斯人自己得了癞病,就不能进城或跟其他人交往。如果是外邦人就得离开本地。他们对河非常尊重:他们不会向河里小便、吐唾沫或者在河里洗手,也不允许任何人这样做。他们认为负债是极不光彩的事情之一,因为负债的人不得不说些谎话。他们的孩子在五岁以前不能见到父亲,而只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因为这样孩子一旦天折,父亲便不会有亡子之痛了。波斯人的刑罚并不严酷,即使国王也不能因为某人犯了一个错误而把他处死,任何人也不能以无法治疗的伤害来惩罚下人的罪过。波斯人也很重孝道,还没有人曾经杀死过自己的父母,认为这是无法置信的事情。如果此事发生了,就确信干这事的肯定是私生子或假儿子。正是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给波斯人打上了深深的印记。

——摘编自于卫青:《波斯帝国—世界帝国史话》关注点:(依据材料,知道古波斯帝国的疆域范围。与中国战国时代的秦国一样,波斯实现了广大地域的统一。比较二者在实现统一过程中的异同点。)(提示:波斯帝国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和秦国都有质朴、尚武的传统,都能在逆境中励精图治、奋进崛起,都善于学习优秀成果,都形成开放包容、坚忍不拔、开拓创新品格,都有独有的价值观。不同在于波斯重视教育和诚信,刑法比较宽和,重视孝道;秦国在商鞅变法下严刑峻法,排斥伦理。)材料三

波斯帝国从居鲁士建国到大流士执政,前后仅有28年时间,就走完了别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走了两三千年才走完的过程,即从小国寡民到地域王国、到帝国。在大流士时代,波斯又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公元前517年)和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地区,从而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但是,波斯帝国面临的形势也是极其艰难而复杂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极为艰巨的。首先,对如此辽阔的一个帝国,采用何种形式统治的问题(在大流士上台时曾有过一番争论);其次,波斯原来的国家机器极其薄弱和简单,与统治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一个大帝国显然是极不相称的。因此,加强和完善波斯的国家机器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第三,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极为尖锐复杂,如何缓和这些矛盾是巩固波斯帝国的重要问题;第四,波斯帝国内部社会经济状况极为复杂,发展极不平衡,如何在经济方面巩固这个帝国也是一个难题。这些任务中的一些是以前的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所不曾碰到或没解决好的,因此波斯人能借鉴的东西不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关注点:(依据材料,概括古波斯帝国建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提示:古波斯帝国依靠军事征服短期内实现了国家的跨越式发展,而其国家机器并不适应新的帝国治理的需要,有待于加强和完善;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极为尖锐复杂,急需缓和调节巩固统治秩序的稳定;帝国内部社会经济状况极为复杂,发展极不平衡,如何巩固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是一个难题;此外以前的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都没有留下可资借鉴的治理经验,需要波斯帝国自行摸索。)材料四《

贝希斯顿铭文》,1835年为英国学者罗林生发现。这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石刻,用三种文字(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铭记他镇压高墨达政变和各地人民起义以及他取得王位的经过。下面是铭文两段文字节选:

一、“于是所有的人民,波斯人、米底以及其他诸省都骚动起来,从冈比西转而倾向于他(指高墨达),发生了巨大的恶祸。

二、“(我把)僧侣高墨达从人民手中夺去的牧场、财产住所(归还)给了人民。”铭文中还宣扬,大流士一世为了镇压各地的起义,先后出征过十九次,俘虏了九位国王等等。总之,《贝希斯顿铭文》和希罗多德的著作一样,成为了解波斯帝国这段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

——摘编自卢苇:《波斯帝国》等设问环节:(1)依据材料指出《贝希斯顿铭文》节选的两段文字中的“人民”有何不同?(提示:第一段文字中的“人民”主要是指被压迫的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第二段文字中归还财产的“人们”是指奴隶主阶级。)(2)依据材料,分析《贝希斯顿铭文》的史料价值。(提示:铭文是大流士一世为了宣扬自己镇压起义功业而留下的历史记录,属于第一手实物史料,对于研究波斯帝国动荡到强盛这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为铭文带有歌功颂德性质,更多体现了以大流士为代表的奴隶制贵族集团的意志,因此还需要参照如希罗多德等后世的史学著作等文献资料加以佐证。)材料五

在开始镇压波斯各地起义时,大流士一世是领导镇压力量的七人集团中的成员之一,后来被这个集团推选为国王。随后为了巩固统治,进行了著名的改革。

在这个空前规模的大帝国中,大流士一世居于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上,自称为“众王之王”、“伟大的王”,掌握着全国的军事、政治、财政和司法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解决了统治形式问题,调整了和贵族的关系。

在地方治理上将全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称为萨特拉匹)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包括货币税和实物税,波斯人免征货币税,但可能也要交纳实物税)。这样一来,大流士建立了一套对被征服地区居民进行统治和剥削的制度。

在军事上,大流士将全帝国划分为五个大的军区,每个大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各军区长官由国王任命,总督不管军事,军事长官和行省总督互不相属,可收互相监视之效。波斯军队由多兵种构成,有常备军和战时临时征召两种,更有精锐万人“不死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关注点:(依据材料,概括大流士一世在政治上、军事上巩固帝国措施的主要特点。)(提示:君主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大权独揽;加强中央集权,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设立完善的税收系统;军权掌控在君主手中,建立战斗力强悍的军队。)材料六

对统一管理帝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及道路交通的完善和驿道制度的确立。

波斯帝国建立前,西亚广大地区商品交换媒介最普遍的是银块,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是实物,黄金则被当作贵重奢侈品,很少用作等价物。公元前517年,大流士吸收西亚货币制度的优点,尤其是吕底亚人发明的“铸币”,规定了帝国流通的三种合法“铸币”,其中金币称“大流克”(古波斯语,意为“一块黄金”),每枚重约8.4克,只有国王才有权铸造,流通于帝国全境,但后来常被用作赏赐。银币称为“舍克勒”,每枚重56克,是真正广泛而频繁使用的货币,在商品流通中起着主要作用,各行省有权铸造银币。此外,铜币也是某些自治市和地方统治者有权铸造和使用的货币。由于这三种铸币的铸造权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既照顾了整个帝国的商品流通,又兼顾了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特殊需要,从而推动了整个帝国经济的交往。

大流士时期,同样是出于便利商品流通和有效管理经济的需要,以两河流域的度量衡为基础,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为帝国各地的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彭树智:《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关注点:(依据材料,理解大流士统一管理帝国经济措施的积极影响。)(提示:不同铸币体系的并行、度量衡的统一,既照顾了整个帝国的商品流通,又兼顾了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特殊需要,推动了整个帝国经济的交往。)补充材料1在基础设施方面,大流士时代,修建了连接帝国各地的交通网,称为“御道”。其中最著名和最重要的陆路交通线是由帝国首都苏萨到小亚细亚海岸以弗所的道路,全长2400公里,沿途每隔25公里就建有一个设备齐全、安全方便的驿站和旅店,为政府提供各种服务。为了发展水上交通,大流士还下令修通了连接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使船只能从波斯湾直接航行到地中海。擅长航海的腓尼基人和希腊人也被帝国雇佣发展海上交通。这些水陆交通网具有多重功能,既是调遣军队的通道,也是经济交往的渠道,还是传递信息的捷径和不同文化交流的纽带。

——摘编自彭树智:《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关注点:(依据材料,思考为什么古往今来的古代王朝都重视驿道在内的国内交通建设?)(提示:水陆交通网的建设具有多重功能,既是调遣军队的通道,保持全国政令的畅通,也是经济交往的渠道,还是传递信息的捷径和不同文化交流的纽带。)补充材料2

在财税制度方面,大流士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居民和不同行业确定不同数量和征收不同种类的赋税,由行省及地方负责征收。波斯民族在赋税上享有特权,服兵役的波斯贵族免交各种赋税,一般波斯人只交实物税免交货币税,其他民族则无此豁免;各地农民除了交纳货币税和实物税外,还要服各种劳役及为地方驻军提供绐养。还有农民以服兵役为条件可以获得军田,如马田、弓田、战车田等。农民是帝国经济收入的基本来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也要交纳各种赋税。边远地区的部落和地方小王国每年则要交纳贡金、奉献贡物。

帝国中央政府并不支付行省各级官吏的薪俸,各行省每年要向中央上缴大量税金和实物。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帝国每年从各行省得到的货币岁入达12480塔兰特白银(合400余吨)。此外,各行省每年还要向国王提供各种不同的特殊贡品,如埃及每年要交纳供12万人消费的谷物,米底交纳10万头羊,亚美尼亚3万匹马,巴比伦500名男童,印度要提供大象等。

——摘编自彭树智:《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关注点:(依据材料,概括古波斯帝国财税制度的主要特点。)(提示: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居民和不同行业确定不同数量和征收不同种类的赋税;财税货币税和实物税相结合;行省和地方官员负责具体征税。)补充材料3

波斯帝国内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它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和复杂性:帝国西部的两河流域和埃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已近3000年;小亚、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等地也已达到十分繁荣的地步;而伊朗高原的东部和中亚许多地区却仍然处在游牧部落阶段,即使米底和波斯,也都还处在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初期。

对于帝国西部地区来说,波斯统治者的政治统治和贡赋制度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它的进一步发展。但波斯人对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并未过多干预,而是维持了原状。

波斯本部的社会经济在帝国时期无疑得到了最迅速的发展。大批财富从各被征服地区掠夺到波斯来,大批俘虏成了波斯人的奴隶,大量被征服地区的肥沃土地变成了波斯征服者的地产。

波斯帝国东部的中亚地区,在被波斯人征服后,传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逐渐步入了文明时代,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关注点:(依据材料,概括古波斯帝国内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评析其经济治理措施的效果。)(提示:波斯帝国内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它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和复杂性。帝国西部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波斯人采取了维持原状;波斯本部得到了最迅速的发展,奴隶和财富大量积累;帝国东部则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其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整体而言,因地制宜的经济治理,促进了波斯帝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材料七

在宗教上,一方面大流士利用宗教,主要是波斯人的传统宗教—袄教,来宣扬君主专制统治的神圣性和合法性。《贝希斯敦铭文》和《纳克希·鲁斯塔姆铭文》等都特别强调大流士获得王权是受阿胡拉·马兹达庇佑和帮助的,是符合神的旨意的。另一方面,大流士也尊重被征服国家的信仰,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并不强迫被征服的各地居民都信仰波斯人的神祇。波斯波利斯出土的埃兰文泥版记录了许多大流士赏赐给埃兰人谷物酒类、兽类和果品,用以敬献埃兰人的诸神。对于犹太教,一如居鲁士那样,大流士继续支持犹太人重建被毁的圣殿。在埃及发现的有关大流士的碑铭显示大流士不仅尊重埃及人的信仰,而且为埃及人崇拜的拉神修建巨大的神庙。而对小亚细亚希腊人的神庙,大流士也十分重视敕令当地的总督予以保护,禁止侵扰。这种灵活的宗教政策对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彭树智:《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关注点:(依据材料,评析大流士的宗教政策。)(提示:大流士既利用波斯人的传统宗教为论证王权合法性服务,又不过多干预,甚至支持被征服地区居民信仰自己原有宗教,从而获得了各地僧俗贵族的支持及广大民众的好感,巩固了帝国的统治秩序。)材料八

法律方面,大流士进一步完善了法律制度,强调最高立法权属于国王,国王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律,必须无条件遵守;最高司法权和执法权也掌握在波斯国王和王室法官手中。中央和地方分别设有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另外,进行了法典编纂工作和严厉惩处贪赃枉法的法官。波斯人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主要是过去的部落习惯法。但波斯人的法律并没有在整个帝国施行,根据各被征服地区的不同情况,帝国还是允许不同法律制度的存在。如在埃及和巴比伦这些古老的文明地区,其完备的法律制度和完整的法律体系仍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波斯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流士只是就这些地区的法律进行了某些修改,并无重大变化。实际上波斯人在这些地区也入乡随俗,遵守当地的法律。甚至犹太人的主要法律《摩西五经》也是在波斯国王的允许和支持下编订完成的。

——摘编自彭树智:《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关注点:(依据材料,指出大流士立法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的积极作用。)(提示:大流士立法上强调君主对法律的垄断;其法律体系构建在过去部落习惯法基础上;对不同地区立法因地制宜,稍加修改保留当地法律。立法上的入乡随俗,调整了波斯与帝国境内各个被统治民族地区的关系,巩固了帝国的稳定。)材料九

公元前499年,小亚细亚沿岸的米利都起义被波斯帝国镇压下去后,大流士一世借口雅典等城邦曾支持过米利都起义而远征希腊,终于导致了波斯和希腊的大战。(右图为希波战争示意图)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发动了对希腊的第一次进犯,因海军于中途遇风暴覆没而受挫。公元前490年,波斯军队再次远征希腊,却在马拉松战役中败于雅典军队。大流士一世死后,其子薛西斯(公元前485-465年)继位,征调了大批海陆军队于公元前480年又入侵希腊。战争开始先是波斯的陆军取得胜利,但海军却在萨拉米海湾遭到了希腊人毁灭性的打击。第二年,希腊人在普拉提亚又消灭了波斯留驻在希腊的陆军,同时又在小亚米卡尔海角清除了波斯的残余海军。此后,希腊得胜之军便主动向波斯进攻,拔除了波斯在色雷斯和赫勒斯滂的据点,袭击了小亚细亚。公元前479年,波斯只得与雅典议和,被迫退出爱琴海。于是古代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波希战争,最后以波斯的惨败而告终。

波斯侵略希腊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显赫一时的波斯帝国开始衰落。这场战争导致了帝国专制统治出现危机。当时许多地区都爆发了起义,力图摆脱帝国的统治,其中巴比伦和埃及争取独立的斗争最为激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